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_秦之前

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_秦之前

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_秦之前
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_秦之前

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

一、夏以前的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

公元前2000年前,最初的部落出现在黄河流域,三皇五帝,伏羲(从事渔猎畜牧),女娲(她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农业社会出现;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之野打败蚩尤,争的黄河下游地区,后,黄帝击败了炎帝(陕西南部),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融合成华夏民族,故我们为"炎黄子孙"。上古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国家。进入农业社会后,开始种植“稷”即高粱。社稷(土地和粮食)伏羲、神农尝百草,炎帝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龙生九子。

关键词: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主要有玉器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三星堆遗址 4800年前,三星堆面具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中古时代

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

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大禹建立夏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都城在斟鄩(河南洛阳偃师) 鲧gǔn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后羿射日,共传13世、17王,历时472年,公元前1600年灭亡。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纣王被商汤打败取代。九州,夏历,陶器,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

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夏后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商朝成立。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白陶,玉石器,甲骨文。

殷商的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民北迁,建立朝鲜国。殷祀。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

关键词:殷墟甲骨文、司母戊方鼎

周(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周王为"天下共主"。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现在的山西晋中地区。

西周灭亡,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前771年,西周覆亡。烽火戏诸侯典故

东周建立,周幽王被杀后,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

了吴国。

铁器生产使用。

百家争鸣,儒家,孔子,“有教无类”;道家,老子,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法家,韩非、李斯、商鞅,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兵家,孙武、孙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阴阳家,邹衍。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杂家,吕不韦,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农家,许行。注重农业生产;小说家,虞初,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东、西方同时出现了启迪人类智慧的伟人释迦牟尼佛主(佛教)、老子(道教)、孔子 (儒教)、穆罕默德真主先知(穆斯林)、苏格拉底(西方哲学鼻主)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

齐(齐国传至齐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楚(公元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燕(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韩(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公元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

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赵(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视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创造了汉人学胡人的先河。“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魏(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秦(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秦军联韩魏攻打齐楚,败义渠国,吞并巴蜀,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等七国,历史上称

之为“战国七雄”。三家分晋,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从此时进入战国时代。划分标准,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各诸侯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还算周王室的属臣。

《山海经》从成书于战国时期

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确切时间仍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省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个人见解,铁器发明并使用,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因素之一。

东周灭亡,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