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种类

犯罪心理种类

犯罪心理种类
犯罪心理种类

贪污受贿的犯罪心理

研究和分析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心理特点,尤其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特点,可以增强检察机关自侦办案工作的侦查谋略,提高侦查水平和办案能力。同时,在检察机关开展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可以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健康心理,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贿赂犯罪多发的势头。通过办案实践分析,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1、攀比心理

有些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从其人生经历考察,出身比较清贫,从小在农村长大,在读书、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经历过许多磨难。在刚参加工作时,懂得生活的艰辛,对工作尽职尽责,表现出色,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信任,并被委以重任,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随着时长日久和社会交往面的不断扩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悄悄地在发生变化,认为自己为国家、集体付出了许多,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尤其是看到周围一些人日常生活阔绰,心理便产生不平衡。为与他人比阔攀富,他们大多借职务之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自己经管单位财务之便,或贪污,或受贿,进行权钱交易,逐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甘肃省盐业公司河西堡购销站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刘武堂,出身农民,师范学校毕业,曾当过教师,1981调河西堡盐站工作,由于工作努力,1986被提拔为盐站党委副书记,直至1995成为盐站党政一把手。在盐站任职期间,刘武堂在生活上奢侈腐化,有专用浴池,单位任何职工不得涉足;有专门供其打猎使用的专车,同时配有5支猎枪;有专门为其服务的按摩师、理发员,另外还有多名情妇。刘武堂后因受贿45.79万元被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并提起公诉,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从众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是一个社会顽症,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彻底清除,这一社会病症的久治不愈,会诱使更多的人铤而走险。近年来,我省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其中窝案、串案呈增多趋势,当办案人员问及犯罪的原因时,大多回答“社会风气都是这样,周围的人都那么做,也没有出事,自己有机会不这样做,别人会以为自己傻”。有的人原来在工作中一直能够廉洁从政,但是看到周围其他人的贪污贿赂犯罪行径总是屡次得逞,没有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地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贪污贿赂犯罪产生了认同感,进而也萌生了实施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动因,一旦机会成

熟,他会将犯罪行为付诸实施。2001年,成县检察院抓住本县粮食系统开展“清仓查库”的有利时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连在该县粮食系统查处多起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借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国家有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之机,你贪我占,互相效仿,大肆侵吞公款。原南康粮管所所长庆育安因挪用公款39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原抛沙粮管所所长杨正国伙同会计、出纳共同贪污公款21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3、图报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任职期间,受他人请托,利用职务之便,替人办事后,内心总希望能得到回报,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一旦他人为报答有所“送”,觉得是主动奉送,并非是自己索要,也就“收”得当然。这一“收”一“送”,往往在隐蔽的情况下,或以回扣、或以好处费、或以贺礼等名义,以非常巧妙的手段完成。有的国家工作人员自恃对国家贡献大,为事业奉献多,抱怨国家给予的报酬少,在图报心理的作用下,理直气壮地把手伸向了公款。赵毅(女)在任省政府财政厅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主任期间,给兰州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办理160辆“面的”车控办手续,收受无业人员火高林贿赂款14万元,按照当时规定160辆面的车办理控办手续需64万元,而火高林只用了5万元。在赵毅儿子结婚和孙子满月时,火高林又送礼钱7000元,送30克金项链一条。该案被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并提起公诉后,赵毅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火高林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4、贪婪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实施贪污贿赂犯罪的目的大多并不是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而是为了享乐,或满足自己一时的感官刺激。作为工薪阶层人员,个人的工资收入难以满足需求,生活需求的高层次与工资收入的低层次,促使其中一些人对金钱具有极强的占有欲,贪婪无比。而犯罪行为一次次的成功实施,使他们从中得到了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助长了贪欲,强化了贪婪的心理,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贿赂发展成为不择手段地利用职务之便,主动寻机贪污受贿,甚至肆无忌惮地公开索贿。从近年来我省检察机关的办案情况看,大案要案逐年上升,涉案金额在增大,涉案人员的职位在增高,并且犯罪持续时间较长,究其原因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强烈的金钱占有欲的刺激下,变得有点丧心病狂,不可自拔。2001年3月1日,建行平凉分行东街办事处出纳李世虎被“黄河风采”的高额奖金所诱惑,乘该办事处另一金库保管员冯文斌脱岗之际,从二人共同保管的库箱中窃取公款26万元,交给表妹谭芳、慕志宏夫妇为其购买“黄河风彩

”彩票。当天,慕志宏为李世虎购买的20余万元彩票开奖后未中大奖,李世虎便产生了再次窃款后潜逃的念头。第二天,李世虎以加班整理库款为由,从冯文斌处要来金库和库箱的另外一套钥匙,打开金库和库箱的双锁,分两次盗出100万元现金藏到慕志宏的茶叶店中。当日中午,李世虎分给慕志宏10万元后,携余款逃往兰州,在亲戚的帮助下,办理了假身份证,欲在兰州长期租房藏匿。3月6日,平凉市公安局将李世虎抓获,并从其租住的房内查获赃款88万余元及假身份证、假发等物。

5、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一向做事诡秘,无人知道,不会出事;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是领导者,有权力,有关系,别人即使知道了,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是优秀党员,是劳动模范,有“大红伞”做保护,别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作案。抱着这种侥幸心理,这些人在作案时,往往会采取非常隐蔽的手段,巧妙地将犯罪行为掩盖起来。如行贿者与受贿者大多是“一对一”,看

起来只是简单地一“送”一“收”,行贿者却深谙此道,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打消受贿者心理的顾虑,对行贿的时间、地点、环境、方式有所选择,为受贿者的侥幸心理注射“强心剂”。如不送现金送存折,不送本人送亲人,名为赌实为送,或逢家中有喜事、难事、急事送,送得巧妙,收得也自然。1997年8月,省院立案查处的原兰州钢铁公司总经理张斌昌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张斌昌在酒泉钢铁公司、兰州钢铁公司担任领导多年,在任职期间,多次贪污、受贿,涉案金额特别巨大。作为地级领导干部,他侥幸地以为司法机关不会轻易调查自己,在公司大会上他为自己“约法三章”,大树廉洁形象,迷惑职工,他做事一向谨慎、诡秘,作案后又都较安全地隐匿了赃款,甚至在检察机关对其违法犯罪问题进行调查时,他又买通一办案人员把巨额赃款转移。但最终在铁的证据面前,他仅存的心理防线也彻底崩溃了。张斌昌因贪污120万元、受贿92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110.8万元,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6、矛盾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尝到犯罪甜头和得到快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又时时不能摆脱犯罪所带来的恐惧和紧张,总害怕罪行暴露后,会身败名裂,累及亲人,失去多年来自己为之奋斗的名誉和地位,内心十分矛盾,整日里显得慌乱不安,对周围的人非常的猜忌。有的犯罪嫌疑人自作案后,一直感到耳鸣、心悸、无睡意,犯罪的快乐情感体验与担心罪行败露后得不

偿失的心理相互斗争,使其终日坐立不安。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外界的有关信息会对其产生一种导向作用,当听到某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被逮捕、被判决,他会自动收敛犯罪行为;当得知同样有贪污贿赂犯罪行径的人长期不被查处,更会激发他继续犯罪的心理。所以,对职务犯罪的打击,也要象打击其他严重刑事犯罪一样,始终处于“严打”的高压态势。1997年省院查办的省海外旅游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常立新贪污案。常立新在任职期间,利用自己分管业务之便,先后三次将外方旅行社付给海外公司的团费19万美元、包机补偿款3827余万日元采用帐外截留的办法,直接汇到由其丈夫掌管设在日本的秘密帐户隐瞒。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时,常立新显得十分慌乱紧张,内心比较矛盾,虽然如此,她依然不坦白。当办案人员依法对其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并表明如再不交代,会去日本将其丈夫带回国内接受审查时,她便嚎啕大哭,知道检察机关已全部掌握了其罪行,终于俯首坦白,并协助办案人员追回了全部赃款。后常立新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7、自恃心理

从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地位看,他们在单位一般都处于领导地位,拥有一定的权力,或者是经管着单位财务具有实施贪污贿赂犯罪的职务之便。他们自恃有职位、有权力、有关系、有后台和保护伞,有恃无恐,疯狂作案,认为即使案发了,也有人出来为自己开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这种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胆子大,手段无所顾及,涉案金额高,涉及面广,对其依法查处受到的阻力也大,案情一般比较复杂。检察机关在依法查处时,有的会端官架子,有的会打旗号、亮后台,有的会利用社会关系上下说情或是威胁恐吓办案人员,在讯问中,他们百般狡辩,甚至辱骂、诋毁办案人员,无论他怎么样,在铁的证据面前,他们依然会低下高傲的头颅。1996年,省院、金昌市院、金川区院联合查办的“7·18”

贪污受贿窝案,涉案人员大多职务高,权力大,其中蒋克忠是金昌市委主要领导,张树生担任市委秘书长多年,姚启武是市公安局副局长,都实权在握,邓天佐虽然病休,但也曾在市政府和公安局担任过要职。这些人信息灵、关系广,又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应变能力较强。当被依法传讯时,他们自恃位高权重,不把办案人员放在眼里,态度较为蛮横,并手拍胸膛,保证自己没有问题。但当办案人员把赃物等铁的证据摆在其面前时,他们却无言以对。检察机关通过该案共追回赃款14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案件被起诉法院后,蒋克忠、邓天佐、姚启武、张

树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7年、12年、7年。

8、抗拒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自恃、侥幸等心理的作用以及在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下,罪行被揭露后,为了逃避打击,一些顽固分子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抗拒心理,不肯轻易就范。犯罪嫌疑人的抗拒心理随着办案进程的推进,在方式、程度等方面表现得也不同。在案件初查阶段,抗拒心理表现尤为突出,犯罪嫌疑人一般不轻易供述犯罪,认为只要自己不开口,不承认,检察机关就定不了案。随着案件的深入侦查,当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再也无法掩盖时,一些犯罪情节轻微、涉案金额不大、属从犯又有立功机会的,其抗拒心理会很快消失,主动坦白;一些犯罪情节严重、涉案金额巨大、对后台和保护伞仍抱有幻想的,不会供述,或避重就轻、或百般狡赖,推卸责任,会抗拒到底。对此,办案人员要明查细究,坚决依法办案,不让犯罪分子逃避制裁。张建明在担任张掖市供水公司青年门市部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采用收入不入帐、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公款71万余元,挪用公款17.9万余元,且绝大多数赃款被其挥霍。案发后,张建明无悔罪表现,不积极退赃,抗拒侦查,该案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后,张建明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交通肇事的犯罪心理

1.恐慌心理:

事故发生后,少数肇事者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害怕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等责任,而选择逃逸;

2.畏罪心理:

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大事故而受到法律追究,因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其当时心理第一想法就是尽快逃离事故现场;有的事故虽不严重,但肇事车辆手续不合法,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按规定驾驶准驾车型、车辆未按规定购买第三者责任险等,肇事司机担心事后赔偿超出自身能力,害怕受到法律追究,干脆一走了之。

3.侥幸心理:

肇事时间和地点多是司机决定是否逃逸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事发地点偏僻、时间较晚的,肇事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没有目击者,从而铤而走险。就算有目击者,有些肇事者利用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自信目击者不会去揭发、举报。基于此,肇事者就认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可能查明事故的全部事实和掌握全部证据,因而也就有了

对事故不可能被侦破的主观自信心理,从而选择了逃离;

4.对立心理:

肇事者对公安机关不信任心理,认为就算自首也无济于事;

5.自我保护心理:

肇事者知道如果不逃逸,带来的将是巨额的经济赔偿和严重的法律追究。为了逃避这

些,首先选择的就是逃逸。

赌博与开设赌场罪的犯罪心理

(1)本能欲求。赌博是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具有深层的心理本能因素。它能给人带来刺激、乐趣和财富,是人类对自我分析、预测能力、心智的充分肯定与自信,只不过是盲目的、无知的、浅薄的,是一种人性弱点的膨胀。因此,以游乐为宗旨的小额赌博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补充,它受人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当赌博—旦以大额金钱财物作赌注,它便从另一方面刺激了人,对金钱的贪欲又构成了一种新的原动力。

(2)亲赌观念。即认为赌博是个人自愿用自己的钱来获取愉悦与实现赌资转手的一种娱乐活动,别人不应干涉。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恶习难改的赌徒、赌棍,从最初进赌场到最后进监狱,始终确信“赌博纯属个人自由”、“是正当的娱乐活动”。

(3)好奇心与好胜心。好奇心能使人成就大业,也能引人误入歧途,关键是看自身的分辨力和自控力。而各种活动规则下出现的胜负之分、娱乐活动的相互竞争、斗智斗勇、斗运气中激发出的好胜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有人看到周围的人赌博时,就会跃跃欲试,特别是当其看到金钱财物在参赌者之间难以捉摸地转移,并耳濡目染地感受到赢家的喜悦时,会刺激他们参赌的激情冲动,由旁观者变成参加者,逐渐陷入其中难于自拔。

(4)模仿与从众心理。模仿是指仿效他人的行动,使自己与被仿效对象的行为相一致的心理趋势;从众是指因受到多数人的感染、影响,甚至压力、限制,从而顺从多数人所要求的行为。当人们置身于赌风盛行的区域,或结交一些嗜赌朋友时,周围的赌博行为就起着一种消极示范作用,使其逐渐受到感染,并难以抗拒其诱惑,参赌冲动产生并不断增强,最终深陷赌场。(5)贪欲与不劳而获思想。由于赌博是营利性的,假如运气好,参赌者可以借此捞上一把,不劳而获地占有别人的财富,实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

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改卷教师: 学号:136230003 姓名:原豫星得分: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 【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的普及和发展,然而网络技术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走向越演越烈的趋势,研究和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形成机制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形成机制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犯罪特征心理特点心理形成机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速,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却并不仅仅只有便利和快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基础,网络犯罪则即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其犯罪的手段或工具来达到犯罪目的的新型犯罪行为。其作为现代高科技犯罪技术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但对社会生活危害极大。因此,研究网络犯罪,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言

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1其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1.智能性 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的技术性和专业化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智能性。若要具体实施网络犯罪,犯罪人要掌握相当的技术及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能逃避安全防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所以,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而网上犯罪作案的时间短,手段复杂隐蔽,许多犯罪行为的实施,可在瞬间完成,且往往不留痕迹。 2.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而犯罪人的专业技术更是为这种隐蔽提供了保障,使得很多案件难以被发现,甚至发现了也难以追查。 3.低龄化和部人员多 主体的低龄化是网络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和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时下发现的网络犯罪来看,犯罪分子大多年龄较低,熟知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 4.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传统的犯罪一般只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的是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围的不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 ――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上一篇,对具有“智能型犯罪”的脑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做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析。脑控犯罪是群体犯罪,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其参与成员分工明确、组织精密,借助高科技脑控武器的隐蔽性和多重攻击功能。这些犯罪人熟练掌握这种高科技脑控装备,具有巧妙的身份伪装能力和多种欺骗受害人的手段,一旦受害人戳穿其阴谋,又暴露出其奸诈狡猾的特点和暴力残忍的特性;整个犯罪过程体现的是智能与暴力相结合的犯罪特点。 下面对暴力型犯罪的犯罪人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做简要分析。 暴力,根据汉语词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强暴的力量即武力,二是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级使用的力量。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以制裁的行为。强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为,也包括以强暴的力量相威胁(如实施犯罪行为时携带武器)。 暴力犯罪类型: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 以财物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 罪。 一般来说,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分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一是行为结果,导致被害人死亡、重伤的犯罪,是严重的暴力犯罪;导致被害人轻伤以 下则是一般暴力犯罪。二是行为手段,使用枪支武器、刀具、炸药等具有较强 杀伤力的工具实施的犯罪或手段残忍的犯罪,是严重暴力犯罪;使用普通器械 或仅借助自身体力实施的犯罪,是一般暴力犯罪。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侵犯国家、集体 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妨害婚姻家庭 的暴力犯罪。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的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 罪。其共同特点在于都具有凶残性。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B13020205杭禹婷犯罪心理是讲述几个优秀的探员组成FBI行为分析组(BAU),从犯罪心 理的角度对罪案进行侦察,从罪案现场的蛛丝马迹,不明嫌疑人的犯罪手法和作案虚拟演练等方式,进行犯罪心理侧写,一步步锁定嫌疑人的作案套路和作案目标。分析组的每一位探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专职,他们在探案过程中发挥 各自不同的作用。 在第三季第一季就发生了校园连环杀人案,许多女生被残忍地杀害。在分 析尸体和与同学交流时BAU发现受害者在遇害前没有反抗,于是最推出结论,凶手是让受害者感觉到安全和熟悉的人。同时发现三个受害者都是深色的头发,由此可以做出猜想凶手是刻意为之,有可能凶手曾经收到过深色发色白人女子 的伤害,在对凶手的测写中我们了解到凶手可能对生活感到无力甚至沮丧,最 近遭受过伤害才会接二连三地伤害女大学生。经过交叉比对,嫌疑犯是一位保 安6天前和妻子离婚并失去了女儿。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放了一段嫌疑犯和受 害者的对话,嫌疑犯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婚姻并且问了受害者“你不会这么做 的吧,对吧,和别人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孩子带走”,并且要求受害者发誓不会 这么做。随着对话的展开,嫌疑犯渐渐陷入焦躁,显然他受到了伤害。在嫌犯 审讯过程中他一直在咬自己的手指,这在心理学中表示惩罚自己用这双手做的 事情。但是不幸的是即使嫌疑犯已被关押还是有一位女生被杀害,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这一次仅仅是一个模仿作案,无论是手法还是下刀时的犹豫都 表示这不是同一个人,根据对凶手的分析表明他是一个狂热追随者,随后一个女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很古怪,用刀片割自己,染黑了自己的头发,女生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课题论文:会计犯罪心理研究

74856 会计研究论文 会计犯罪心理研究 一、会计犯罪心理的含义及特征 1、会计犯罪心理的含义 会计犯罪心理含义为“与会计犯罪行为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相适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结构的总称。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情绪、意志、自我意识等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求、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性格、综合能力、个性气质方面。”会计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会计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是指在形成会计犯罪心里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性格、气质、能力、目的等因素发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是这些方面综合发生作用的一个表现。 2、会计犯罪心理的特征

(1)不正当的物质文化享受需求所引起的会计犯罪心理 物质享受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正常需要,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物质文化需求必须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客观的外部存在和足够的社会大环境来持续给予供给。我国现有的物质条件为人均400美元,这样的物质基础显然无法和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上千过万的物质条件进行比较,我们的具体物质享受无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无法与之比较。就目前的社会行情,会计人员的经济收入并不不算高,但不是不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目前有些会计工作人员的犯罪动机,往往是脱离了本身的经济条件,毫无节制的追求不正当的物质享受的结果。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些个人品性不良的会计工作人员受“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为了满足过高物质享受的需要,当自己的经济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在心中萌生就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公司的资财的犯罪心理,一旦这样的心理不能得到根本的矫治,会计从业人员就有可能将犯罪动机付诸于行动,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犯罪。 (2)不正当的文化享受需要引发的会计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心理概述

女性犯罪心理概述 摘要: 女性是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女性的犯罪率的提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本文将在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女性犯罪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个人观点。 引言: 女性犯罪率逐年增长无论是国内范围,还是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当今女性,面对繁杂的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犯罪现象日益增长,其中以性犯罪、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较为突出。 关键词:女性犯罪心理犯罪特点 正文: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类型趋向多样化 随着社会阶段的发展,女性涉及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地位也逐步上升,女性犯罪也随之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各个层次。近年来,女性犯罪从多发的性犯罪,开始蔓延到各种犯罪案件中,这其中包括秘密窃取、诈骗、卖淫、伪造公文、印章、证件等非暴力手段。由于女性犯罪富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且女性犯罪又多发在从属性及犯罪配角位置,故而女性的犯罪年龄也发生了变化,犯罪年龄低龄化严重。 (二)外来打工的女性犯罪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外来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一些农村务工女性的进入,由于其专业技能的缺失,且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无固定的工作,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便产生犯罪的邪念,周围的老乡或者不明实情的“朋友”并成为其“无可奈何”的牺牲品。也有部分正处在年轻的花季少女,因为一时贪念,误入歧途,便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刺激性犯罪 刺激性犯罪,是一种强烈情绪情感的表现形态,当女性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的行为。 从犯罪主体上看,这类女性一般比较无知,具有性情暴躁、文化水平低、控制能力不强等特征,在无理智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情感及做法,尤其对配偶、亲人等对自己的欺骗难以忍耐和理性对待。调查中,女性因故意伤害导致犯罪的案例中,均属于此类犯罪。 (四)女性高智商犯罪 当今社会,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男性均等。一个高知女性犯罪人群蔓延开来。她们利用她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及女性身份的便利性,参与到贪污、受贿、诈骗等经济犯罪中,而她们与外来务工人员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不同,她们的犯罪是在懂法的基础上,禁不住利益诱惑,知法犯法。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感性大过理性、无法驾驭个人情感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案例,他一共杀害了101位女性。他杀害的手法非常的残忍,他绑架,软禁她们,然后让她们挨饿数天。他杀害她们并且割除他们的生殖器官。 警方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发现的受害者,她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17岁,尸体被遗弃在一个小巷的垃圾桶里,在腹部和生殖器处有53处刀伤。因为她是离家出走的人,属于一位高风险生活方式的边缘人,即使失踪了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她来进行杀害。而且从其对于受害者这样的过度伤害,一般来说是个人恩怨的谋杀。但是随后发现的尸体中发现,因为是第一次作案,他在寻找自己的作案手法。两个星期后发现第二个受害者,她是一位女大学生,19岁,是与朋友一起外出喝酒的时候被诱拐,尸体在一处浅浅的坟墓处发现。这次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所以选择了女学生这样的低危人群。只是第一具尸体是随便遗弃,而第二具尸体花时间将其埋葬,说明了凶手有可能是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或者是对此有愧疚。 后来杀手隐匿了,直到1997年,又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一个月前遗弃的,另一具是一星期前埋葬的。第一具是妓女,和之前的一样,是高危人群,25岁。第二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7岁。根据受害者的年龄的变化,认为凶手极大可能是同龄段的人。她们尸体的处理方式和之前的一样。 凶手随后又不见了,直到2005年再出现。受害者是一名妓女,

33岁,子宫,卵巢、输卵管皆被切除。于此同时,声带也被切除。受害者的声带被切除,象征着凶手自己的沉默,从小被灌输自己是无价值的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受害者成了他的愤怒的替代品,和对现实的报复。后来没有发现相应的低危人群的受害者。 四年后他又才出现,发现了一名四十岁的妓女尸体,同样是生殖器官被切除的同时声带也被切除。他这种对生殖器的关注暗示了他对自己深层的厌恶,憎恨自己的出生或者憎恨自己的母亲。 这个连环杀手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没有自主机会。长年遭受残酷的身体虐待以及十分恶劣的精神虐待。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羞辱。现在从他的出生来来。她的母亲16岁的时候在他第一次杀人的地点的街上被人强奸,随后在生他的时候大量出血,紧急切除子宫的时候死亡。他有他的外祖父母养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两次纵火被两所学校开除过。纵火是谋杀因素的第一个,另外两个是尿床和虐待动物。小时候他经常进出急诊室,因为胳膊骨折,烧伤,肋骨骨折。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杀人,在劳教所待了三年,随后又监狱关了七年。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告诉心理医生,小时候,他外祖母不给他饭吃,让他在狗窝里睡觉,外祖母经常将他打的不醒人事。坐到他身上,让他不能呼吸。从他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愤怒,而是对外祖母的愤怒。从他选择开始的杀人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他怨恨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在那里他的母亲遭到强奸有了他,他也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将不合理的情绪与念头施行,来报复社会。在长期的残酷的考验下锻炼出了这么个变态杀人犯。

七宗罪犯罪心理分析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讲的是《七宗罪》的犯罪心理分析。影片的背景来源于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大死罪,而凶手杜约翰制造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大家知道七宗罪是什么吗?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 请大家看电影中一小部分剧情。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凶手杜约翰因为妒忌警官米尔斯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割下米尔斯妻子美丽的头颅。而警官米尔斯暴怒之下枪毙了凶手杜约翰,自己却成为凶手。而杜约翰因为妒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七宗罪的最后2宗——暴怒与妒忌。那么,大家是否有个疑惑,杜约翰为什么激怒警官,而毁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传统案件的犯罪动机有情杀、仇杀、财杀、奸杀等。但是,很显然,凶手杜约翰以近乎变态的手段完成了七宗连环杀人案,很显然他的犯罪动机超越了传统。那么杜约翰的犯罪心理是什么呢? 而达莱德和米勒修订了弗洛伊的观点,他们提出“挫折一攻击”理论,“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 杜约翰受到的挫折不同于一般的罪犯,他属于心理创伤,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失望不满使深受天主教义熏染的他有一种挫折感,他的挫折感不同于一般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挫败的体现,或者他自己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是来救赎人类救赎世界的。实际上,他的这种挫折感已经发展到了深深地咬噬他的灵魂的地步,于是他选择了攻击他所认为有违天主教教义的那些人。而且由于他心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扭曲,所以其攻击手段及其残忍。“暴食案”中,通过法医鉴定,受害者是由于被人12小时连续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警方循心理画像抓获疑犯 东方网6月24日消息:5月1日晚8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草房村306路 车站南侧的小树林里,一位下班回家的年轻女子被人强暴并惨遭杀害。而在此之前,附近 曾发生过数起强奸抢劫伤害案,从犯罪者的作案手法等情况看,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 刑警根据现场情况,草拟出一幅作案者的心理画像:嫌犯在夜间以单身女性为目标, 先用石头从背后突然袭击被害者头部,然后拖进树林里抢劫并进行性侵犯,说明他很可能 长期独居生活,性格孤僻;作案地点多选择在附近偏僻地点进行,时间一般在下班后的晚上,很可能是在附近工地施工的工人所为。 两个星期内,刑警对附近工地的2万名工人进行了逐一排查,一个最接近警方心理画 像的名叫马冰雪的建筑工人,成为重要嫌疑目标。马冰雪周边的工友反映,马冰雪经常在 收工后一个人出去遛弯儿,深夜才回,最近曾向工友们炫耀过他的新手机。 5月14日,警方在位于通州的施工队宿舍将马冰雪抓获,并起获了被害人的手机等物品。马冰雪交代,5月1日晚9时他将正在等车的被害人张某拖进小树林后施暴并杀害。 此前,他还分别在常营、通州等地多次抢劫强奸单身女性。 马冰雪告诉民警:“如果没被抓,我还会继续干下去。”马冰雪的经历印证了警方的心 理画像分析,他家里很穷,从小性格孤僻,现在已39岁,还从未交过女朋友。 专家访谈 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也被称做行为分析或犯罪人心理分析等,与真正画像不同,主要指犯 罪心理学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 出犯罪实施人的特征,被外界称为“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是否真的如此神奇?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犯罪心理分析 专家顾红梅。 “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作案人在现场留下的是物质痕迹,但是反映出的是心理痕迹。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构建出犯罪分子的大致特征。”顾红梅告诉记者,在案件侦破中直接或间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案件实施者的大致心理、行为轨迹情况,都可算是犯罪心理分析或者是心理分析的一部分,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并没有这种专业的术语,也没有上升到学科研究的高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一系列重特大杀人抢劫案件和变态杀人案件的发生,国内才开始逐渐关注和研究犯罪心理分析研究这一新领域,通过研究案件的侵害对象、作案人的实施手段、方法,从中发现犯罪实施者的作案规律, 从规律上推测实施者的人格特征,划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这和国外的研究背景是相似的,也是从系列的重特大案件入手,对案件的实施者进行分析,只是国外时间上要早几十年。 专家指出,单纯依赖心理分析是不能破案的,心理画像可以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揭 示犯罪分子的智力水平、职业特征、某些技能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性格特征,帮助警 方确定侦查方向,缩小嫌疑人的侦查范围。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群。近些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逐年增长,并且犯罪类型和作案方式多种多样,作案的手段更加残忍化,已经不是局限于过去的小偷小摸的行为而是由抢夺抢劫盗窃强奸杀人等取而代之,纠正未成年人畸形的犯罪心理,消除未成年人腐败的思想观念,有力的引导未成年人向着正确的法制道路前进,同时加强未成年人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适当的指导是预防和避免犯罪的次发生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能够让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具体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1,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兴趣爱好性格思想认识意志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 2,未成年人所接触的群体 3,未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未成年人生活的三个环境 4,成年人知识文化的水平,具备的法律素养的程度 5,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正确的认识 ············ 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起点,家长则在未成年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未成年人是否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因为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不能够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或者事情有一个较为清楚和准确的认识,同时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哪些事情该做与不该做不能够有一个标准和原则,这时候需要家长进行有效合理的正确引导,给未成年人心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未成年人远离糟粕,健康成长。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很多种,特别到家庭方面的因素就是,家长在未成年成长过程中不能够做好一个表率作用,对孩子成长期犯的错误没有行之有效的及时纠正而是任由未成年人行为的放纵不予理睬,父母双方本身具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事非法活动和行业、一方曾受过刑事拘留、经常为小事和亲邻吵架以及爆发频繁的家庭矛盾、知识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和存在消极心理···),未成年人在成长中的吃穿消费大而父母不仅不加以限制而最大程度的满足等等。以上因素会使未成年人思想出现偏于平常的状态,逐渐养成依靠父母的心理,或者善于抓住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问而过于放纵的心理,或者对父母的说教根本就不看在眼里形成极强的叛逆心理。一旦未成年的的心智发展受到阻碍,他们就会把自身的满足欲伸向社会,首先是从日常行为不好的伙伴那里找到被父母忽视的安慰,并能够善于依附对方,形成所谓的“哥们义气”,只要犯意具备就会实施犯罪行为,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另一个层面上进行分析,未成年能够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学校这个中性环境有着很深的渊源。学校是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正是在学校里得以深处发展。然而,学校也是最让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恶劣场所。因为,作为未成年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初中、高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只是来源于学校这个有局限的环境,接受的只是来自书本的理论,没有具备足够的社会洞察能力与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对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认识过于片面,同时对于善恶、是非混淆不清。 “哥们义气”则在学校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针对未成年的男性,“兄弟有福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 由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突发式、和机遇式等。 (一)渐进式 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模式,适合大多数的案例。特点是:有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具有渐进性;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具有渗透性;由朦胧意向到犯罪心理,具有自觉性;从产生犯罪欲求到犯罪决意具有预谋性。 渐进式之一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社会化不完全或是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例如:黄勇 渐进式之二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由于经不起金钱,美女等的诱惑,或受到反动思想的腐蚀,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在其渐变过程中,原有的隐而不现的人格缺陷成为渐变的突破口,暴露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全,种下了日后堕落的祸根。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例如:雷政富 (二)突发式 犯罪人无劣迹无预谋,因突发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卷入犯罪。时间短,具有突发性、无预谋、犯罪与突然发生的情况有关,具有情境性。犯罪人不能适应情况变化,认知范围狭窄意志薄弱,不能自控,具有明显的情绪性,与行为人的性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两种情况 ?(1)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多由人际冲突导致。 ?这种突变模式最为常见。例如:因恶语相加发生口角冲突,因财产纠纷矛盾激化。因婚姻恋爱反目成仇等。由于情况发生突然,行为人事先缺乏思想准备,且对方又不肯妥协退让。致使其难以适应,在不能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采取了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暴力行为。加害于对方,而构成犯罪。“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激情犯罪大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引起的,而且实施激情犯罪的犯罪嫌疑人90%以上都没有犯罪前科,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有统计数据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犯罪

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

2014-12-20 定稿 犯罪心理学口试(限10分钟)题库 一、简答类 1.简述犯罪心理学对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个观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是,在一般情况,人们并不会去犯罪。在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元素,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佛洛依德的本能轮 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死忙本嫩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人类本能中这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此外,性本能也与犯罪有关。否罗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情结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社会文明伦理的乱伦倾向。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在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 无意识罪恶感 弗洛伊德在【本我与超我】中说:“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这一发现是令人惊讶的。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民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他认为犯罪人的罪恶导致了犯罪,,犯罪人的罪恶感产生在前,犯罪行为实施于后。弗洛伊德揭示了犯罪人深层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3.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防治的一个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法律对防止犯罪有很重要的作用。他曾批评那些片面强调道德而忽视法律的惩罚作用的主张,但是,他也看到了只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其他方法防止犯罪。他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写道:“文明希望通过使用暴力打击犯罪的权利,来防止最赤裸裸的野蛮暴行,但是法律是不能够控制人们用比较谨慎而且狡猾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的。”因此,还需要运用其他方法。’ (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

变态犯罪心理学 (1)

变态犯罪心理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变态心理概述 概念 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型 变态心理概念:广义:指离开正常范围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是指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自我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别能力或控制能力。 狭义:特指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常识性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统计学标准 经验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身心疾病;轻度的心理变态;人格障碍与性变态 严重的心理变态;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 身心疾病:一种内在的心理异常,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对人身体的各器官、各系统正常的生理活动机能有所影响,最终导致各生理器官、组织出现病变。 (例如,心因性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神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胃溃疡) 轻度的心理变态: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而表现出异常,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轻度的歪曲,人际关系不太协调 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正常有所认识,通常会主动就医,有所改善 各种神经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人格障碍和性变态:各种人格障碍:偏执型、反社会型和情感型人格障碍等 各种性变态:恋物癖、露阴癖、性施虐癖、恋童癖等 (狭义上犯罪心理中的心理变态主要是指这些内容) 严重的心理变态: 个体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几乎完全的破坏,心理活动各个方面不协调,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丧失辨别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例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 无责任能力 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部分责任能力 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中轻度弱智 完全责任能力 精神病已愈,或缓解处于间歇期,无病或诈病 幻灯片12 2004年8月4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血案,导致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歹徒砍伤,其中1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在审查中了解到,涉案犯罪嫌疑人徐和平,1999年5月11日至9月24日,因病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经与医院核实,医生诊断徐和平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幻灯片13 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由于大脑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精神发育不全和盲、聋、哑、肢残等躯体缺陷所导致的心理变态 大脑病变、躯体残缺往往会导致人性情大变,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以及一些智力低下、冲动控制问题 聋哑人的急躁、低能者的冲动 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由于某些精神药物、酒精中毒、咖啡因、致幻剂等作用下产生的心理变态 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化学活动 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言语、情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知识讲解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罪犯侧写 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 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 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 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 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 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 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 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 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 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 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 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 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 【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 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 【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 【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 【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 【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 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可能受害人正在做作业然后被凶手从背后用圆凳击打头部;受害者没有准备,转身想逃,凶手便继续袭击受害者头部背部,待受害者至房屋中间倒下后,凶手换方凳继续击打,造成位置很低的血溅点。

白银案犯罪心理分析

分析 一、行为特征层面: 犯罪行为表现出系列作案的特征,侵害的对象与作案的手段方式较为固定而刻板:对象的特定化,多为二十多岁的单独活动的年轻女性,在选择对象时也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的特征,如,体貌特征(相貌、服装、发式,行为特点与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对象的特征很可能与行为人早期遭受心理创伤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特征触发了犯罪人的极端仇恨感;行为模式上呈现虐待、杀害、奸尸或虐待、强奸、杀害的固定模式。作案极为残忍,在虐待、强奸、杀害后,切割被害人的身体的部分皮肉或器官。对于切割取走的身体部分,一是出于对女性极端的仇恨,在杀害之后,还要破坏其身体,还要取走她们的身体器官,以宣泄他内心的忿恨。二是犯罪行为人把这些身体器官作为自我变态心理满足的战利品而收藏(如是,医学知识),三是犯罪行为人有吃人的变态癖好(食人魔)。 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为犯罪行为的周密的计划性与间隔性(犯罪的成功性很高,至今没有生还的被害人);虽然连续作案,但在犯罪的时间间隔上,不是固定的,(6—4-1988-2-1)。这充分说明了犯罪行为人的精神控制力与智能较好,以达到反侦察的目的。 从这些犯罪行为的特点来看,显然,这是变态心理导致的疯狂犯罪, 犯罪人涉及两种变态心理现象:性变态与人格障碍。色情狂—性变态中的虐待狂;杀人狂—人格障碍中的精神病态(也称悖德狂)。是两种典型心理变态的相结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色情杀人狂。 二、动机层面:性变态是指性行为的对象、方式与目的的严重偏离; 虐待狂,就是性方式的变态之一。行为人通过虐待性对象使其肉体上产生剧烈的痛苦而达到性欲的替代满足与快乐的体验。严重的就从虐待发展成为“杀人狂”。本案的犯罪行为人正是通过残忍的性虐待 甚至凶杀而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被害人越痛苦,犯罪人就越到心理满足。也就是说,其犯罪动机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性本能与破坏本能)动机。 另一方面,性行为的目的的变态,脱离了性行为本来的意义(性满足),而是通过性虐待来替代性发泄内心存在对某些女性的极端仇恨。(性行为—仇恨的联系)。(我们想一想,从杀害被害的角度而言,在身上留下众多刀伤没有实质的意义,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没有必要,而这正说明其内强烈的仇恨。)大多数被害人身体上都有众多的刀伤,并切割取走身体的部分皮肉或器官,这更突出地说明了仇恨的强烈程度与在行为方面的疯狂残忍的特点。是一种象征性复仇:原来的直接者:死亡或已经被害,或不在其生活范围之中。 犯罪人是具有什么样的的心理状态呢? 是一变态心理者,类型是人格障碍者,三种之一 三、人格层面:这是典型的精神病态的特征,也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是反社会性最突出、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类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内心不具备基本的社会道德(没有基本的道德感),冷漠无情,没有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其行为始终具有反社会的倾向,认为自己对抗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应该由别人来承担责任。他会毫无疑问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侦破或身体活动的限制,会持续作案,直到老年生理与心理能量的自然降低。据犯罪情况的推断,犯罪人最初作案时大约25岁。现在大约40多岁。在当前犯罪打击的形势下,变得更加计划性与狡猾。另外,公布的协查公告中的指纹与DNA 信息,使受威慑,害怕。但行为人的性格较为内向与孤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