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开封市书店街为例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不可多得、无法再生、弥足珍贵,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其保护与开发更新。本文笔者通过对开封书店街的调研,结合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保护的建议,以及更新设计的手法和建议。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书店街保护更新

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从保护的“无意识”到“有意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当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现状而言还存在诸多弊端。某些地方政府把文化遗产作为吸引大量游客的资本,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许多新问题,究其根本源于没有清晰认识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当下国内历史街区改造案例中能做到保护与更新恰到好处的实例是比较少的,保护与更新的实施方案需要基于大量关于场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性的调查研究,从而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此外,历史街区的改造政策存在房屋产权不明晰、法制不健全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弊端。

下面笔者以对开封书店街的几个方面分析为例,来分析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并提出对策。1.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青岛的八大关。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是财富,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著名学者葛兴光教授说过,城市要有一些让人有“念想”的东西,这才能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才会对它有依念之感。

书店街是我国唯一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其历史可溯到北宋时期,明代史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为全城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清乾隆时该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正式称为书店街。

书店街位于开封古城中心商业区,北有宋都御街和龙亭景区,南临相国寺,全长620米,宽18米。东西走向的河道街、徐府街在书店街中部相汇,将书店街划分为南书店街与北书店街。

南书店街南起鼓楼广场,北至徐府街东口。长313 m,宽15 m,沥青路面。街中路西通酱醋胡同。明代为大店街,清称书店街,街内店铺多经营笔、墨、纸、砚、书籍,街分两段此街在南,故得名,纵贯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为商业经济繁华区。现街内店铺已全部恢复明、清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古朴典雅,显示出古城风貌。

20世纪30年代书店街中设有书店、文具纸张店、笔墨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广益书局、开明书店、鲍乾元笔墨庄、邱文成笔庄、梁苑锦南纸庄、环文阁、

惠昌山房等200多家。除了书店、文具纸张、笔墨庄以外,也有不少其他商铺,比如味莼楼饭庄、容芳照相馆、王开照相馆、五美德酱园等,特别是南书店街路东的晋阳豫和包耀记两家相邻的南货庄,至今门面尚在,十分引人注意。

近年来,书店街曾得到多次整修。

上次整修改建于1987年,改造面积达14900 m2。以清末民间小型建筑为主,保持古城街道特色。共有商家两百多户,其中经营图书和琴、棋、印、画等文化商品的就占了120家。

2011年,为保护历史建筑原真风貌,开封市政府再次对书店街进行全面整修。着力展示大宋古都历史文化、将古街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重现以品赏展销书刊字画、文房四宝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街风貌。

现在书店街云集着大小书店40多个、文化用品商店100多家,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持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坚守着古街风貌。

书店街大部分是清末明初的阁楼式建筑,朱栏雕窗、坡顶花脊,古朴典雅。还有部分是中西合璧建筑,精巧别致,妙趣横生。美轮美奂的古建长街,显示着开封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街两侧建筑风格可分为两类,一是经修复和改建的明清建筑样式,另一类是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样式。明清风格建筑多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建筑下层多为商业店面,上层为悬挑木阳台阁楼,阳台由黑色或红褐色木柱支撑,其上部雀替、额枋等建筑构件雕工精美。民国建筑样式多为砖混结构,屋顶有坡屋顶和平屋顶两种,建筑中的中式彩绘和西式线脚等细节显示出了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2. 书店街街区保护现状

2.1 街区物质空间环境分析

2.1.1 街区具体位置研究确定

街区基地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中心

位置(如图 1)。老城区是城市格局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突出

代表,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以文化旅游、图 1

休闲、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基地东侧的河道街、南北向的书店街、及南端东西向的鼓楼街均为开封市的主要商业街区。周边分布有商业、学校、政府、医院等设施,并散布多个旅游景点。

2.1.2 街区空间分析

2.1.2.1街区空间结构

书店街在空间上呈南北向单街式走向布局,横截面呈现“U”字型,中部道路

低沉,两侧商业居住建筑高耸。街区狭长,具体分布情

况如图2。

2.1.2.2街区功能结构与层次

新建住宅区:位于北部,以多层住宅为主,行列式

布局。

传统住宅区:在街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1-3

层的底层自建民居为主,住宅以院落围合式为主。

图2 沿街住宅区:

沿街住宅充分发挥沿街面的商业价值,

肌理主要由巷·院组成。住宅多表现为沿街是商业,里面为住宅,或底层为商业顶层为居住功能。沿街商住混合模式住宅如图3示。

图3

2.1.2.3街区走向

书店街北接宋都御街和龙亭景区,南临相国寺,全长620米,宽18米。东西走向的河道街、徐府街在书店街中部相汇,将书店街划分为南书店街与北书店街。街区南北向单街,狭长。

2.1.2.4空间节点

街区在空间上主要以原有的一些老字号店面为主要节点,部分保留了原先的模样,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更新与改造。主要空间节点有:北书店街的新新饭店、隆昌茶庄、乐仁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新华读者俱乐部、苏豫阁画廊等等。南书店街的晋阳豫、华夏琴行、包耀记等等。

2.1.2.5传统店面现状

书店街传统的店面主要是一些一直以来保存下了的未经过较大翻新变化的建筑店面。例如:新华书店、晋阳豫、乐仁堂、隆昌茶庄华夏琴行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主要传统店面现状保护如图4示。

新华书店晋阳豫

乐仁堂隆昌茶庄

图4

2.2 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梳理

2.2.1 相关历史沿革

书店街是我国唯一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其历史可溯到北宋时期,明代史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为全城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清乾隆时该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正式称为书店街。

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当时这里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相毗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头街一带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中药等。到了明代,这里易名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仍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而它被正式以“书店街”冠名,则是大清乾隆年间。

清代开封为中原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极为兴盛。书店街以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而闻名,当时的名店就有“振兴隆”、“德五祥”、“凤麟阁”、“博雅斋”、“环文阁”、“惠昌山房”、“陆房山馆”等十几家。街上的建筑古朴典雅,书店鳞次栉比,碑帖字画充盈市面,“书店街”这个名字便随着墨香飘逸而出了。

“书店”,乍听起来是个颇为“现代”的称谓。数百年前能够以它为街道命名的人,想来实在令人深怀敬意。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个特色鲜明的名字,书店街的文化气息才得以绵延至今。

进入近代,两合书店、大东书店、六合亭书店等真正以书店冠名的商铺相继在书店街登场亮相,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全国有名的印书馆也竞相来此开设分店,加上这里原有的鲍乾元笔墨店、邱文成笔庄等驰名老店,书店街声名赫赫,成了整个中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条街”。

纵观中外,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并不多见。与北宋开封同名的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神田书街”,是在1890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书店聚集区的,距今不过百余年。即使从清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店街”算起,开封书店街的历史至少也已经延续了300年。

2.2.2 建筑艺术信息

书店街大部分是清末明初的阁楼式建筑,朱栏雕窗、坡顶花脊,古朴典雅。还有部分是中西合璧建筑,精巧别致,妙趣横生。美轮美奂的古建长街,显示着开封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街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保护与更新力度不当

书店街自身特色保护不力。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观念的变化,书店街传统的文化韵味正在

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雅与俗、传统与

开放、古典与新潮的搏击中,这条街固有的文

化韵味正在受到干扰,喧嚣中的书店街少了宁

静,少了雅致。虽说书店还在,神韵却已渐行图5

渐远。人声鼎沸中的书店街如图5。

3.2街区内饮食、服务及现代商业店铺的入侵

表面复苏,缺乏管理。据统计,书店街的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的数量已经占不到整条街的50%,各种小吃店、箱包皮具店、精品店、服装店、鞋帽店等,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在街上,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生意倒是十分红火。而晋阳豫、京古斋等一些过去开封有名老店,却显得过于清静。商业、饮食吞噬的书店街如图6示。

图6

3.3 广告牌的视觉污染

为求商业效益竞争,喧宾夺主。在书店街,发现一些店家为了吸引顾客,把广告牌做得很大,把雕刻精致的栏杆遮挡得严严实实。这些广告牌大多使用现代装修装饰材料,配以艳丽的色彩,与古建筑风格反差很大。

这些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雕刻彩绘等建筑细部做工精致。整体建筑风格极具地域特色,如此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巷,视觉效果却极其不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广告牌对古街巷的视觉污染。

3.3.1 广告牌的尺寸未加限制

书店街的广告牌相对于一般古街的广告牌尺寸过于硕大,一些广告牌甚至遮住了整个二层楼(图 7)。古典建筑的三段式的屋身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这对于外立面古色古香的街道

来说简直是一次毁容。在《街道的美学》一书

图 7 中,芦原义信先生把街道建筑物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作“第一次轮廓线”,把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称作“第二次轮廓线”。

人们欣赏古街就是因为古街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群,即街道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但书店街中作为“第二次轮廓线”的广告牌却占据了街道“第一次轮廓线”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面积,严重妨碍了人们对古街原有建筑立面的欣赏。

3.3.2 广告牌的位置与高度设置不当

与《街道的美学》中日本街道广告牌所出现的问题不同,开封书店街的广告牌不是垂直于建筑外立面的突出物,而是紧贴并平行于外立面的:一些店家为了吸引顾客,把一层广告牌做得很大,广告牌跨越两个楼层或者直接挂在二层楼阁的栏杆上,把雕刻精致的栏杆遮挡得严严实实,严重影响建筑外立面的观瞻。后者对街道视觉形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更甚于前者。前者的广告牌只是行人在街道中行进时对人们感知建筑外立面有所影响,而后者的广告牌完全遮挡住了建筑外立面,无论行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建筑全部的外立面。被广告条幅包裹了的建筑二层(图 8)

图 8

3.3.3 广告牌的材料、色彩等与古建筑风格的不协调

书店街的广告牌多运用现代材料和艳丽的色彩,与古建筑风格反差过大(图9)。有些广告极力追求醒目、显眼和商

业效果,不注重古建筑环境协调一致。

对于装饰较少的现代建筑来说,广告牌

可能会起到装饰和亮化的作用,但对于

古色古香有着精美雕刻和彩绘的古建

来说,绚丽妖艳的广告牌将是一场灾

难。它不仅破坏了街道建筑风格的一致图 9 性,还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后果。

3.4 洋文化的渗入与冲击

时值圣诞节,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书店街的

时候发现,许多业主为了商业效益,使更多的顾

客光临店面,在门口放置了一些与传统中国文化

毫无关联,并且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西方文化事

物,如:圣诞树、圣诞老人(图10)以及各种各

样的礼品盒等。图10

3.5 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亟待修复与完善

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亟待修复与完善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与开发力度,所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首先需要政府作出表率。

街内的特色建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老字号的店铺、伊斯兰建筑、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各式门楼牌坊。

据了解,为了还原书店街原貌,市政府曾对书店街进行两次保护性改造。虽然经历两次改造,但是仍无法还原书店街的古典韵味,书店街的建筑在不同程度遭到毁坏,老门脸儿换上了新面孔。书店街独特的韵味正在一步步的遗失,升级改造、加强管理也迫在眉睫。

4. 保护建议:

4.1 保护原则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的是由城市化进程推动,带有更新保护的色彩;有的是以旅游开发为动力,带有保护和策划经营的印记。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纯粹的物质要素保护层面。在保护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在物质要素保护规划的同时,传承它赖以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源和发展进程。它的物质存在,既蕴含了其特定建设时期当地人的习俗、礼法、审美等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生活、生产甚至生存等功能性的要求,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形态,必须使它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传承其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必需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性。为了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应引入下列原则,指导城镇建设“有序、有据”地进行。

4.1.1 整体保护原则

综合考虑街区、巷道、院落、建筑等各个层面的保护问题,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的关系问题,

从全方位制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

才能保持街区风貌的统一、完整。

4.1.2 动态保护原则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在注入现代化需求与现代化生活节奏的时空下,谋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多元表达方式。有的是原生风貌展示,有的是经典场景的再现,而更多的是“旧瓶装新酒”,即在传统风格的物质空间中,融入新的使用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完善其的功能。

4.1.3 小规模、渐进式原则

在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小规模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利于资金流动以及建筑环境质量的控制。渐进式改造经济实用地满足居民住房的要求,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和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优点。因此,在旧城改造、历史街区改造等工作中,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是较为常用的手法。同时,这种一事一议的工作模式,减少了工作中的阻力,对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4.1.4 居民参与原则

通过政策导引、制度改革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风貌的保护成为当地居民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街区的风貌与整体环境关系到每个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构成的,大家的集体参与,可以将“传统风貌”这一历史上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4.2 保护方法建议

4.2.1 以人为本的保护更新机制

以人为本的保护更新机制即让街区居民成为改造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整个改造项目的进程中,从发现问题、提出保护更新方案,到最终实施方案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责任、资金的分配等各项环节,居民能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拥有话语权。这种机制能够改变以往作为弱势群体的街区居民的被动、服从状态,其本质是让居民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使得改造方案更符合居民的现实需求,更利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开封书店街的更新试验项目制定了公众参与和社区行动计划,其内容包括现场查看、分组讨论、问题汇总及更新计划拟定。居民自己对房屋和街区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将调研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之后分组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将问题汇总为三类,即扩展公共活动空间、房屋外观改造、居住空间及院落改造。在更新计划拟定阶段,居民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整治要求,分别从改造手段、责任分配、资金来源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4.2.2 坚持保护为主,把握保护与更新的力度

保护与更新力度不当会直接造成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或是引发许多后续的社会问题,因此适度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更新力度的确立必须基于大量详实的调研基础之上,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应差别化对待,采用多种类型的改造模式。根据开封书店街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保护为主,更新适度的原则。

现存大多数历史街区的改造属于此种类型,即以保护为主,采取适度更新。这类改造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历史街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下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更新只是以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手法。适度更新策略的拟定需要

对场地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及全面的现状综合调研,包括对场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网络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历史街区现状进行记录和评价,将调研的基础资料汇总分类,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相对于以往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无差别化对待的粗暴模式,这种缓和的、适度的更新方式更利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改造层面,适度更新策略必须依据调研情况对街区内建筑进行详细分类。开封书店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项目中,将街区内的建筑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和新建建筑四大类。各类中又依据建筑构架损毁的情况以及现存建筑与历史风貌协调的程度对其进行细分,将“危房”与“旧房”严格划分开来,对每一小类建筑分别采取保留、修缮、改善、整饬、拆除、新建等更新力度不同的实施策略。

基础设施改造层面,适度更新体现在其规划设计的制定需要依据历史街区特殊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照搬常规的城市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诸如在管线设施的规划上,由于传统街巷空间尺度的限制,需要采取新材料及新技术来完成安装、运行及检修的要求。此外,历史街区的街道格局通常满足不了消防通道、转弯半径等相关规范,此时应尽量保留原有街道格局的尺度,通过控制街区内的交通方式来满足现状的要求,并安置足够数量的消防设施以降低安全隐患。

社会结构层面,当下大多数历史街区面临人口结构失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街区逐渐衰败的经济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离开老城另寻出路。通过适度更新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街区会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从而吸引更多的游人,带来经济上的改善。更新策略需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俗文化提供展示的空间,激活老城的人文气息,以增强历史街区独特的魅力。

4.2.3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重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真正意义在于,保护和更新以历史建筑和街区格局所构成的物质聚合体,以及街区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邻里关系、居民生计模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脉络在当下得到延续,并建立起一个持续健康的发展空间。这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重的保护更新策略使历史街区能够延续其独特的人文氛围特质,避免其沦为躯壳与灵魂相互分离的畸形体,从而成为一个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

4.2.4 住房产权归居民所有

历史街区中住房产权大部分应为居民所有,同时地方政府要向居民表明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行为,并在房屋维护上给予居民相应的资金补助。住房产权私有化从根本上提高了居民改变破败现状的自主性,使得街区内逐渐开展起小规模的改造活动。与政府单方面的投入相比,这种长效自主性的改造模式顺应了可持续发展之道,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4.2.5 设立专业保护机构

专业保护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街区改造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些机构拥有相应的法制权利,能够监督约束改造项目的决策及整个实施过程。成立历史街区保护委员会,对街区的评估、

保护、维护、日常使用和必要的更新进行研究、咨询、监督管理和协调,通过

法律授予其相应权利,作为保护开封书店街历史街区的“安全屏障”。

5. 更新设计手法

5.1 修缮与保存

根据开封本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布特征和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范围,将历史文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并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进行整体保护,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又能从全市范围完整地保护好名胜古迹与古城的历史文化圈。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城三片”、特别是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仅存的街区,是台胞祖居地、闽南特色的民居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是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所在;历史文化街区既是文物、历史建筑的集中展示区,又是百姓的生活区,其间的民居大都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活环境较差。改造过程中由留住人员对房屋进行恢复原样的修建与扩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应制定出相应的修改建设原则,在保证居住安全的条件下,以“整旧如故”为原则,在第一期改造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要因为资金问题使那些真正热爱汉味文化的人减少留住可能。因为开封历史文化不仅要有质量环境,还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的人文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珍贵性,今后一段时间可先在保护规划的管制下,依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实施保护,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国际文物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合街区先期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出台相关条例,逐步使开封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走上法制轨道,与《文物保护法》一起,保护开封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一点不走样地传下去。一般来说“保存”建筑占街区总建筑量15%左右。

5.2 更新与拓展

在改造中, 应注意房屋格局和外部要充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貌, 但内部可考虑配置煤卫等必须现代设施, 以适应现代生活。

要按照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建设;根据紫线规划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依法坚决禁止在保护范围内的非法拆建活动,特别是对深入街区紫线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严格按照紫线保护规定来审批。要大力拓展外延,扩大街区规模,改变街区区位孤立的现状。如开辟集历史街区,九龙江江景、现代商业街为一体的步行休闲娱乐区,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辟为步行街;修复中山桥为步行桥,连接香港路;规划公交线路,建设新华西百年老街现代商业步行街,形成完整的旧城步行休闲娱乐区;适当拓宽芳华横路,在外围解决过境交通;保持青年路和修文东、西路的宽度并限制机动车进入;早日拓通九龙江北岸江滨路,恢复旧城历史街区南部的交通畅通。在如,台湾路沿街店面目前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特色,政府可以考虑出资统一包租,统一规格装修再转租给台湾商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台湾路”。整治范围还应逐渐扩大到其它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

5.3 协调与引资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有限的地域单元内,要维系原有的普通城镇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和谐统一,必须要注重环境容量的控制,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从宏观着眼,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历史街区的保

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市区两级政府多个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市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街区保护开发工作,形成定期制度化的协调工作机制。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开发利用所需资金巨大,例如,经旅游部门估算,把街区纳入市区文化景观区建设,包括城建投入,需投资3 亿多元,仅靠政府投资显然是杯水车薪。为此必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开封城市特色进行理念创新,构架新的产业优化升级模式;适当放开对街区居民改造自有房屋的限制,允许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历史街区开发保护领域;政府重点做好收集翔实的资料信息、编制详尽的规划设计、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监督等服务,而具体的建设活动则由业主或开发商按照保护规划自行开展;可以考虑把街区建设成为影视拍摄景区,开展有偿服务,拓展融资渠道。

6. 更新设计建议

6.1 部分饮食、服务及商业店铺强令请出或改行

针对前面提到的,在书店街书香气息渐去,商业饮食几近占据了书店街大部分店面空间的现状,政府要出面进行有限制性的管理与整治。对严重影响街区文化底蕴,影响街区地方特色的饮食、服务以及商业店面强令请出或者令其改行做有助于街区整体面貌的行业。

6.2 对广告牌的尺寸、高度、位置以及颜色、材料提出限制

对古街道建筑的广告牌尺寸用法规加以限制。以实际效果来说,广告牌长度不宜大于单间店面净宽的四分之三(广告牌左右两侧的建筑空间留白对于古建筑来说是很重要的),宽度不宜大于门楣到二层楼板的距离。

建议古街广告牌的安置可以把垂直和平行建筑外立面两种方式相结合。在高度设置上,禁止一层店面的广告牌平行墙面置于二层立面上。

广告牌应尽量减少塑料等现代材料的使用,色彩应与古建筑风格色彩相协调。中国古代商业街的广告牌多以原木或者漆以黑色等颜色的木板制作,也有布帘制成的酒幌,此两类广告牌的更易与古街道的风格相协调,对古街道的景观还有增色作用。古街道的广告牌应该成为街道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而不是视觉污染。如果有条件,广告牌可以由书法家们书写各种字体,游客们可以一边逛街一边欣赏书法,这样更增强了书店街的文化氛围,为开封古都增添一道多彩的文化景观。

6.3 加强管理,对外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约束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在一个以文房四宝为主要特色宣传展览,以中国古文化为依托进行传承与发扬的历史街区,出现了外族文化的事物,真的是一种悲哀。我们亟需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对外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约束。

6.4 对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加大修缮和保护力度

书店街若想在全国各地诸多的文化特色街区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像福州的三坊七巷,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青岛的八大关以及上海的新天地一样为众人喜欢,并能很好地传扬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区,必须对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加大修缮和保护力度。

书店街综合整治方案建议:经营范围应完全定格在文化品上,并以具有浓郁地

域特色的文化品,工艺品为主,如:开封的汴绣,秸杆画,草编工艺品等,形成一个旅游品集散地。要致力营造出大宋文化的氛围,让游人如同走进昔日的汴京古城,饱览名都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游人认识开封,了解开封的一张文化名片。古色古香的书店街与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品珠联璧合,才能打造出开封名符其实的书店街,文化街。

7. 结语

历史街区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以及记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鲜活体现。由此,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在整个城市规划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合理的改造方针的制定需要同时关注到街区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特性,将街区看作是物质与人文的统一体。保护与更新的力度取决于街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大量详实的基础调研,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做到适度更新。此外,健全的法律机制可以作为历史街区的“安全屏障”,同时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其保护和更新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只有通过可持续的改造方式,历史街区才能够在当下及未来健康地生存下去。

总之,不管是保也好,改也好;关键是怎样才能更适于现代的经济生活。不能因为保护而使得今天的人们生活的空间不舒适;同样的,不能为了改造,试图让人们接受新的“老建筑”(指仿古建筑)而使历史遗留下来的还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也好,街区也好,甚至古城,失掉自己的风采,而成为“千街一面”、“千城一面”。

通过对开封历史文化街区的认真研究与透彻分析后,我们提出几点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思考之一:不作为的反思。为什么总是在有特色的建筑(区)被破坏后,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改造、治理?为什么不能在问题一出现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与维护?

思考之二:作为的反思。既然对传统街区进行改造的做法颇为流行,那么如何能使街区既适应今天的新兴商贸活动,又不失传统商业街区的活力与魅力,让其自身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是值得人们考虑和思索的。

思考之三:更新的反思。当传统的建筑方式不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会有新的建筑形式产生;当传统的街区不再适应现代的商业活动,能否出现新式的街区?新的街区必然以新的生活方式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琴.论可持续的老城更新——开封市老城更新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2008.

[2]周跃武.保护传统街区特色延续古城历史文脉——对开封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和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3.

[3]邵甬.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城市遗产的概念及保护[J].规划与设计,2007.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论文: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与更新

----以开封书店街为例

2011.12.26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与更新

小组成员:

2011.12.26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

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 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 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 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 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 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 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 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 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 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 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 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常见模式及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常见模式及案例分析 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当下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过快的城市更新速度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它们的存在。本文对当下的一些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分别分析了其成功的方式,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is instantly many people care about, and the rapid urban renewal rate h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ir existence.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om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mode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its successful respectively way, the hop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department.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update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尤为悠久,很多古老的建筑既见证着我们曾经的辉煌,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必须予以积极保护。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运动的不断高涨,原有的建筑逐步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建筑也惨遭不幸,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文损失,有志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积极呼吁相关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认识才是根本之道。 很多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古建筑非常多,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建筑都是成片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的存在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有了很多的理解,价值极大,但是只是单纯的进行保护效果又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与利用合为一体,使其重换青春,本文即基于这样的目的做了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的历史街区归纳而言有以下四种,其一是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的历史街区,如丽江、平遥等均通过政府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伤修缮,成为了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其二是处于城市黄金地段的老商业街区和办公街区的“置换”,典型案例就是上海的外滩。其三是以艺术家自发改造为主的产业建筑历史街区,最初是在上海,一些艺术家在苏州河沿岸地区自发改造的中小型产业建筑遗产成为了艺术家的工作室,随后在北京、杭州、成都出现了有类似的项目。其四是城市居住型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的“新天地”,随后这一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李倩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最新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