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成果

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成果

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成果
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成果

前言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不仅需要规划编制过程的远见卓识,更需要规划管理过程科学合理的引导与管控。

目前,西咸新区城市建设主要以《陕西省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现行规定》)为技术依据。《现行规定》颁行3年来,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因为面临着以下新形势、新要求:

①中省城市工作会议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②西咸新区对城市空间建设品质的高要求;

③西咸新区坚守规划、严控建设的严要求;

④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等发展导向下的探索实践。

因此,本次修订着重从两个角度对《现行规定》进行了细化与增补:

①全面补充完善新章节与新条款;

②修订和提升了原条款和控制指标。

希望通过本次《陕西省西咸新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以下简称《规定修编》)的实施,能够提高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程度、强化建设用地管控、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的矛盾。

本《规定修编》涵盖城市建设全过程,涉及各类法规、规范范围较广、内容繁杂,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本次《规定修编》共分为十个部分,其中:

第一编:总则。主要阐述编制目的、目标、适用范围、执行时间等情况。

第二编:规划编制。主要界定西咸新区行政辖区内的规划体系,法定规划及非法定规划的编制程序,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第三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出建设用地的刚性边界,提出用地兼容性要求,对各类用地提出管理要求,对居住用地配建要求、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分类管控要求。

第四编:建设项目与城市设计管理。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全面三维建设管理的技术要求,对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等提出详细要求。

第五编: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主要以规范化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为目的,对城

市规划领域主要涉及的交通工程及设施做出普遍性规定。

第六编: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注重提高城市服务内涵与水平。

第七编:公共安全规划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安全管理体系。

第八编:绿色环保与建设引导。对城市规划过程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并提出建设引导要求。

第九编:特定区域。对特定区域提出特殊的规划管理要求。

第十编:批后技术管理。补充完善规划管理程序要求。

目录

第一编总则 (1)

第二编规划编制 (2)

第一章城市规划 (3)

第二章村庄规划 (8)

第三章其他类型规划 (10)

第三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2)

第四章建设用地刚性边界 (13)

第五章用地分类和兼容性 (14)

第六章居住用地 (15)

第七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8)

第八章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3)

第九章绿地与广场用地 (26)

第十章工业用地 (28)

第十一章仓储物流用地 (29)

第四编建设项目与城市设计管理 (31)

第十二章建筑面积计算 (31)

第十三章建筑高度 (32)

第十四章建筑间距 (33)

第十五章建筑街墙控制 (37)

第十六章建筑体量和形态 (40)

第十七章地下空间利用 (41)

第十八章停车配建 (42)

第十九章城市四线控制 (45)

第五编道路交通规划管理 (48)

第二十章公共交通 (48)

第二十一章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50)

第二十二章城市道路 (53)

第二十三章机动车停车场(库) (57)

第二十四章铁路与机场 (58)

第六编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59)

第二十五章给水工程 (59)

第二十六章再生水工程 (60)

第二十七章排水工程 (61)

第二十八章供电工程 (63)

第二十九章燃气工程 (65)

第三十章供热工程 (68)

第三十一章输油管道工程 (69)

第三十二章管线综合和附属设施 (69)

第三十三章环卫工程 (71)

第七编公共安全规划管理 (73)

第三十四章空域保护 (73)

第三十五章防灾避难 (73)

第三十六章人防工程 (75)

第三十七章消防安全 (75)

第三十八章重大危险设施灾害防治 (78)

第三十九章城市防洪 (79)

第四十章防震减灾 (79)

第八编绿色环保与建设引导 (80)

第四十一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80)

第四十二章绿色设计 (81)

第四十三章海绵城市建设 (83)

第九编特定区域 (86)

第四十四章特定区域 (86)

第十编批后技术管理 (87)

附件 (1)

名词解释 (1)

第一编总则

1.1 陕西省西咸新区是构建欧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是我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范例。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为目标,全面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

1.2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陕建发[2008]73号)、《西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西咸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3 在西咸新区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有关的活动,如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等,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

1.4本规定经试行下发后,西咸新区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建设都应当遵守本规定。后续下发的相关规定、要求、办法作为本规定的有效补充,具有优先效力等级,如有规定内容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后续规定为准。

第二编规划编制

2.1 规划类型

本规定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及其他类型规划。

城市指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西咸新区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园区和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区。

根据西咸新区实际需要,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各新城组团(沣东新城(含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园区)、沣西新城(含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空港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宜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村庄规划分为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其他类型规划含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评估和其他专项规划。

2.2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3 用地分类要求

编制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4 成果要求

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成果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其他城乡规划法规、条例、规范、标准中的规定,以及西咸新区各项规定办法。

第一章城市规划

第一节总体规划

2.5 概念与阶段

本规定中的城市总体规划指西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

2.6 编制前内容(专题研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对涉及强制性内容的,应编制专题研究报告。

2.7 纲要内容

新区总体规划纲要包括下列内容:

(1)新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新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新区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新城和园区组团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新区交通发展策略;

(2)划定新区规划区范围;

(3)分析新区职能,确定新区性质和发展目标;

(4)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5)预测新区人口规模;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确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8 纲要成果

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纲要文本、说明书、图纸和研究报告。

2.9 总规内容

内容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目标与战略。包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近远期目标,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人口预测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等;

(2)空间布局。包括新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城镇集中建设区等不同空间层次的规划布局。

(3)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

(4)规划实施。包括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分期实施要求和近期建设重点,需要在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中深化落实的规划要求等。

(5)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管委会认为需要增加的其他内容。

2.10 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城市开发边界和管控要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

(2)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主干路及以上道路红线,以及管控要求;

(3)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

(4)涉及城市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关系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通道,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防护范围;

(5)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中的约束性指标;

(6)其他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事项。

2.11 总规成果

总体规划成果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文本及其条文说明;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规划图纸;

(3)附件:主要包括规划编制情况说明,征求意见情况,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情况,审议机关审议意见的采纳情况,其他需要向审批机关呈报的文件和情

况说明。

2.12 总规修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市总体规划:

(1)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2)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3)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4)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5)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审批程序报批。

第二节分区规划

2.13考虑到西咸新区各新城规划管理实际,建议各新城宜根据实际编制分区规划。

2.14编制分区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安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同时突出片区产业、生态、交通、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特点。

2.15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5)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

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

2.16分区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图纸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

第三节控制性详细规划

2.17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国家、本省有关标准和规范,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的总体要求。

同时应当依据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并采纳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成果。

2.18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规划范围的主导功能和用地布局,人口和建设容量的控制要求;

(2)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界线,以及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3)应当结合自然地形、交通路网结构以及行政边界等,划定若干管理单元,管理单元一般由多个地块组成,功能上具有内在关联性,明确管理单元主导属性、规模及设施控制总量;

(4)管理单元控制内容应当明确公共设施、黄线、绿线、蓝线和道路红线的控制方式,划分为实线控制、虚线控制与指标控制三种类型;

(5)确定各地块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以及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6)确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

(7)确定地块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8)划定各种类型绿地的界限,规定绿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明确绿线的地理坐标;

(9)确定规划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和目标,规

定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明确蓝线的地理坐标;

(10)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和用地规模,进行管线综合;规定黄线范围内的控制指标和要求,明确黄线的地理坐标;

(11)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设计指导原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内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应当提出具体的建筑、环境设计控制要求;

(12)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

(13)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14)确定消防、人防、防震、防洪、避难场所等城市生命线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规模;

(15)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专篇;

(16)结合《西咸新区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将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

2.19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20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包括法定文件、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三部分。法定文件以管理单元为基本编制单位,管理文件以地块为基本编制单位。

法定文件由文本、管理单元图则组成,是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文件;管理文件由通则、地块分图图则组成,是各新城、园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操作依据;技术文件由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其他各专项技术图纸组成,是规划管理单元图则和规划地块图则的技术支撑和编制基础。

2.21 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库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应满足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库的要求。

第四节修建性详细规划

2.22 根据建设项目自身特点,新区和新城规划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设项目是否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满足

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23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局总平面图,设计总体空间效果;

(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以及停车布局方案;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8)超高层建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必须在上述要求基础上增加建筑单体平立剖图纸和单体效果图。

2.24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

2.25 修建性详细规划数据库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应满足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库的要求。

第二章村庄规划

2.26 村庄规划期限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整治规划考虑近期为3-5年。

2.27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用地指标参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28 按照村庄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当前建设活动程度,综合考虑村庄的区域功能、自身规模、村民意愿等因素,将村庄规划分为一般村庄规划和特色村庄规划。

2.29 一般村庄规划:规划应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整治村庄环境和配套设施、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为主要任务。规划内容包括:

(1)农房改造规划

提出村庄既有农房、庭院整治方案和功能完善措施;编制主要农房建筑设计

方案,对房屋的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设计要素提出规划指引。明确危旧房位置,并提出抗震加固方案。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

(2)公共服务设施整治规划

提出村庄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治措施,明确建设规模与布局。

(3)道路交通整治规划

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村内道路的选线、断面形式、路面宽度和材质、坡度、边坡护坡形式;确定道路及地块的竖向标高;提出停车方案及整治措施;确定道路照明方式、杆线架设位置;确定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位置;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

(4)市政基础设施整治规划

针对现有供水方式、雨污排放和污水治理、电力电信线杆整治、炊事、生活热水、采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造措施和规划建设方案。

(5)环境卫生整治规划

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提出户厕及公共厕所整治方案和配建标准;确定卫生厕所的类型、建造和卫生管理要求;厕所与畜禽、养殖保持卫生距离。

(6)安全防灾整治规划

提出排除隐患的目标、阶段和工程措施,明确防护要求,划定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各类灾害的措施和建设要求;划定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7)村庄风貌整治规划

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整治方案。

(8)整治项目库

选择整治项目,明确整治项目类型、内容、规模、建设要求、资金测算和建设时序等内容。

2.30 特色村庄规划:在一般村庄规划的基础上,特别强化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地(新型)城镇化和乡土特色保护要求。

2.31 村庄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图纸、表格、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第三章其他类型规划

第一节城市设计与城市设计导则

2.32 西咸新区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核心,具体包括城市设计与城市设计导则两部分内容。

2.33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并符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1)总规阶段:应当编制城市设计总体空间图则,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确定城市整体风貌、优化城市形态格局、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明确城市建设管理控制分区等内容。

(2)分区规划阶段:编制分区规划,应当设立专门章节,确定分区风貌特色,优化分区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分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建立分区景观框架。

(3)核心地区和重点地区:核心地区和重点地区必须开展城市设计,确定整体风格、塑造景观特色,明确空间结构,组织公共空间,协调市政工程,提出街道沿线、开放空间和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第五立面、建筑风格等控制要求,作为相应范围内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基本依据。

2.34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保护相关控制地区开展城市设计,应当根据相关保护规划和要求,整体安排空间格局,保护延续历史文化,明确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的控制要求。

2.35 重要街道、街区开展城市设计,应当根据居民生活和城市公共活动需要,统筹交通组织,合理布置交通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家具,拓展步行活动和绿化空间,提升街道特色和活力。

2.36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当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进行全覆盖编制,并以控规管理单元为基本编制单位。

2.37 已审查通过的城市设计方案和本规定下发执行前已审批通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依据。此外,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必须依据《西咸新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规程》,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2.38 核心地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以及重要街道街区编制完成的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导则是出具相关用地规划条件的必要依据。

2.39 城市设计导则成果包括文本、图则及城市设计导则地块控制要求一览表。

第二节其他规划

2.40 其他规划包括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社会公共设施规划、海绵城市规划、智慧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规划评估等。

2.41 产业规划包括工业布局规划、金融商务设施布局规划、商业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布局规划等。

2.42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等。

2.43 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河湖水系保护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

2.44 社会公共设施规划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等。

2.45 其他类型规划的年限应当与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法律、法规、规章对专业规划另有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2.46 其他类型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图纸和说明书。

2.47 其他类型规划图纸应当包括现状图、规划图、分析图等。图纸比例一般应当与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一致。

第三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1 人均指标总要求

辖区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按《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3.2 最小规划编制单位面积要求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等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宜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3.3 单宗土地面积要求

3.3.1 为集约利用土地,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1)低层居住建筑:500平方米;

(2)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1000平方米;

(3)高层居住建筑:2000平方米;

(4)高层公共建筑:3000平方米;

(5)超高层公共建筑:10000平方米;

(6)工业建筑:20亩。

3.3.2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3)能满足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绿地率、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城市设计等要求。

3.4 特殊用地

3.4.1 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及其他民生项目需单独使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土地的,按《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

定执行。

3.4.2 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用地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需征询军事部门意见。

第四章建设用地刚性边界

第一节生态保护红线

3.5 辖区内经批准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应按以下要求管控:

3.5.1 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

3.5.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必须经过充分论证,经批准后才可进行建设。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勘查项目。

第二节城市开发边界

3.6 辖区内经批准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外原则上禁止新增任何城乡建设用地,确需进行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选址必须经过充分论证,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3.7 城市开发边界外的遗址保护区、水利设施、风景名胜和特殊用地内不得进行与自身功能无关的城市开发。

第三节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3.8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用地分类和兼容性

3.9 辖区内城市用地分类按《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3.10 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3-1规定:

表3-1建设用地兼容性表

3.11 兼容标准:

3.11.1 居住用地:城市次级商业中心、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重要道路周边的居住用地,可鼓励公共服务(A2-A5)、商务办公(B2)、娱乐康体(B3)等混合功能开发,具体比例不与规定。表中所指的物流仓储建筑仅指为混合开发的非住宅功能设施进行功能配套的仓储建筑,应明确指出禁止对生活有污染和影响的危化污染仓储。上述混合开发的非住宅功能设施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用地内总建筑面积的12%。

3.11.2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主要针对就业岗位相对集中的商务用地(B2)和城区公共中心分布的商业用地(B1),鼓励建设文化(A2)、体育(A4)等功能的综合开发,促进城市中心功能的复合性与立体化,并防止办公区夜间空城化。商务用地内混合开发的非办公功能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用地内总建筑面积的15%。商业用地内混合开发的非商业功能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用地内总建筑面积的20%。

3.11.3 工业用地: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成套住宅、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工业用地中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且不得批准建设单层建筑,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3.11.4 物流仓储用地兼容性要求同工业用地。

3.11.5 其他用地兼容其他用途,不予具体规定。

第六章居住用地

3.12 辖区内居住类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本章各项规定的要求,包括住宅及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3.13 居住区布局宜符合以下要求:

(1)居住用地内住宅街坊面积宜为2-4公顷,不鼓励建设大尺度的封闭式住宅区。根据实际需求和建设条件合理确定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9-24米。

(2)保障性住房应按“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以独立地块的形式穿插在商品房中布局。

3.14 居住区户均人口3.2人/户,凡涉及人均指标,均需按此计算。

3.15 居住区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各项用地占比应当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相关要求。等级控制规模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3-2 居住区等级规模一览表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3-3 居住区用地构成表

3.16 新建开发性住宅建设项目容积率不得超过 2.5,保障性住房项目、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容积率不得超过3.2。涉及文物、风景名胜、城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等特殊控制地区的项目经合理论证后容积率适当放宽。

同时,居住建筑密度应按照下表执行。

表3-4 居住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对照表

3.17 居住区的绿地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3.17.1 新建居住区绿地标准:

(1)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配套托幼绿地率不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

(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公共绿地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级(含组团)不少于1.0平方米/人,居住区不少于1.5平方米/人,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

(3)居住区内公共绿地最小规模应分别满足,组团级公共绿地不小于400平方米,小区级公共绿地不小于4000平方米,居住区级公园不小于10000平方米。

(4)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

(5)居住区的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规划进行设计,并满足本规定第八编第四十三章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2005年02月17日 08:57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2年7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丽水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在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丽水市城市规划区,是指丽水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丽水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丽水市城市规划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公安、交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电力、电信、文体广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应当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突出生态城市特色,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五条编制丽水市城市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六条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莲都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建制镇的城市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七条丽水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隔5年续编一次,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的城市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编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3年内完成编制,其中主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1年内完成编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近期建设地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乡规划编制和修改 (2)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9)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6) 第五章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8) 第六章监督检查 (9) 第七章附则 (11)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玉林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玉林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农垦管区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农垦管区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管理体制)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向下级人民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城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依法和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的有关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监督工作。 市、县(区)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群众参与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对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条(政府奖励)市人民政府对遵守城乡规划、实施城乡规划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标题: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正文】: 【题目】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生效日期】1991.07.27 【失效日期】 【时效性】有效 【注】(1991年5月30日沈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章罚则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政府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节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章 建筑管理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8.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8.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根据居信建筑日照标准和我省实际情况,居信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什按表三-1执行。 3.1.2.1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 3.1.2.2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表三-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旧城区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0.05,大城市减少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住宅正南向东布置时的照间距。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10修正 发布: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03-12-01 发布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 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市政设施用地;(六)绿地。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

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 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910703 【实施日期】 19910703 1991年5月30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章名】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筑规划管理 第六章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监督与检查 第八章处罚 第九章附则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和保证实施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本市城市规划区分为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规划区。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及重要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制镇规划区包括镇区、近郊区以及本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 第三条城市建设应当按照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合理发展小城镇的方针,逐步形成本市市区、重要城镇和其他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 市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郊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第六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 【章名】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区应当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建设标准、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本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保护,注重绿化和城市景观; (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符合城市防洪、排渍、防火、防爆、防泥石流、抗震、治安、交通、人民防空等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者措施;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来源:规划局发表日期:2015-02-18 第一编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坐标系应当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高程系应当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和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 第四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编规划编制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五条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六条本规定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九条规划成果文件应当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具体的格式规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十条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一条总体规划是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特定功能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一般由辖区规划和城区或者镇区规划组成。 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第十二条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首先进行下列专题研究: (一)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即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调控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落实情况; (二)城市发展定位,即根据城市区位、资源环境状况、现状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科学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途径和功、 (三)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即根据现状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图和表经整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 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已经2003年9月29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 二○○三年十月十八日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唐山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市区城市规划区中的路南区、路北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凡在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均按本规定执行。 其他各区可参照执行。 (四)沿道路设置阳台、雨棚等地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建筑物主体2.5米,地下建(构)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不得小于3米。 (五)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最小退让距离按最高建筑的标准执行。 (六)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内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新建学校、幼儿园教学楼、医院住院部等主体建筑距规划道路红线20米以上。 第三十五条拟开发地块与未开发用地或规划拟改造用地相邻,其与该地块退让距离按以下掌握: (一)拟开发地块或者相邻地块已编制详细规划,按照详细规划掌握。 (二)两地块均未编制详细规划,按以下掌握: 1、在拟开发地块东、西两侧存在未开发地块,退让该侧地块边界,高层不小于10米,多层不小于6.5米。 2、在用地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住宅建筑退让该边界日照间距一半。 3、在用地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若拟建为多层住宅建筑,则退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

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 (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时,按平

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 第三节建筑容量 第四节绿地 第三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基地出入口及停车 第五节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第二节管线综合 第五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镇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 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25页)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大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全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 行)〗的通知? 呼政发〔2003〕89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公司) 现将?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十月三十日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物退让 第五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六章建筑容量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八章建筑管理的其它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呼和浩特市城市道路一览表 附图一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图 附图二建筑高度计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需要,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

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本市临时建筑、农村个人建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旗县所在地城镇和建制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 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绿地率较高、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二类居住用地(R2) 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3、三类居住用地(R3) 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的住宅用地、宅基地或住宅与工业、商业、办公等建筑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4、四类居住用地(R4)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 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