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T51373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GBT51373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GBT51373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GBT51373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GB/T 5137.3-2002 (2002-12-20发布,2003-05-01实施)

前言

GB/T 5137《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第4部分: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本部分为GB/T 5137的第3部分。

GB/T 5137的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3917:1999《汽车安全玻璃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与该国际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取消了有关塑料玻璃材料的试验要求;

——取消了耐模拟气候试验中有关开焰碳弧灯装置的要求;

——取消了耐模拟气候试验项目有关试验报告描述的要求。

本部分代替GB/T 5137.3—1996《汽车安全玻璃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5137.3—1996相比,除为保持对各试验规定的一致性,删除原标准中有关试验报告的描述外,无其他技术性变化。

本部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睿、王文彪、周军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137.3—1985、GB/T 5137.3—199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1 范围

GB/T 5137的本部分规定了汽车用安全玻璃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以下简称“安全玻璃”),这种安全玻璃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加工成的或玻璃与其他材料组合成的玻璃制品。不包括塑料安全玻璃。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5317.1-2002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ISO 3537:1999,MOD)

GB/T 5317.2-2002汽车安全玻璃光学性能试验方法(ISO 3538:1997,MOD)

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3 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 环境温度:20℃±5℃;

b) 大气压力:8.60×104Pa~1.06×105Pa;

c) 相对湿度:40%~80%。

4 试验应用条件

对某些类型的安全玻璃而言,如果试验结果可以根据其某些已知的性能预测,则无须进行本部分所规定的全部试验。

5 耐辐照试验

5.1 试验目的

为了确定安全玻璃经一定时间辐照之后是否会出现明显的变色或透射比降低的现象。

5.2 装置

5.2.1 辐照光源

无臭氧石英管式中压水银蒸汽弧光灯。灯壳的轴应是垂直的。灯的标称尺寸是长360mm,直径为9.5mm,电弧长300mm±14mm,其工作功率为750W±50W。

5.2.2 电源变压器和电容器

能够为弧光灯提供最小值为1100V的启动峰压和500V±50V的工作电压。

5.2.3 试样固定和旋转装置

以1r/min~5r/min的速度绕着设置在轴心的辐射源旋转,以保证均匀辐照。

5.3 试样

尺寸:76mm×300mm

5.4 试验程序

辐照前按GB/T 5137.2—2002的规定测定三块试验片的可见光透射比,保护每块试样的一部分,使其免于辐照,然后,置试样于离灯轴230mm处的装置上,并使其长度方向上与灯轴平行。在整个试验中保持试样温度45℃±5℃。试样面向灯的一面应是装车时朝外的一面。辐照时间为100h。

辐照后再测定每块试样辐照区的透射比。

5.5 结果表达

比较同一材料辐照前后试样的透射比,其变化用百分数表示。

变色评定:

置试样于白色背景上,比较辐照区与遮挡区的差别;或者测定试样在辐照前后的三原色坐标系,按照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计算色差。

6 耐热试验

6.1 试验目的

评价安全玻璃经受一定时间的高温作用后,其外观质量是否出现变化。

6.2 试验程序

将尺寸300mm×300mm的三块试样加热100+0-2℃,保温2h,然后让试样自然冷却至室温。

若安全玻璃的两个外表面均为无机材料,试验时可将试样垂直浸入沸水中至规定时间。注意避免过分的热冲击。

若试样切自制品,则试样的一边应是制品一条边的一部分。

6.3 结果表达

根据上述试验观察试样中产生的气泡和变色等其他缺陷。

距非切割边15mm,距切割边25mm或距可能产生的任何裂纹10mm内的缺陷,不做考虑。

若试样的裂纹扩展到混淆试验结果的程度,则该试样报废,应换上另一试样试验。

7 耐湿试验

7.1 试验目的

为了确定安全玻璃能否经受一定时间的大气湿气的作用。

7.2 试验程序

将尺寸至少为300 mm×300 mm的三块试样垂直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历时336h(二周),容器的温度保持在50℃±2℃,相对湿度为95±4%。

在上述条件下试样表面不应产生任何水汽凝结现象。

如果几块试样同时试验,试样之间应留适当的空隙。

要防止容器顶板和壁面上的凝结水滴到试样上。

若试样切自制品,则试样的一边应是制品的一条边的一部分。

7.3 结果表达

目视检查试验前后试样的外观变化。

即:

材料间的脱胶现象。

按GB 5137.2—2002的规定检查可见光透射比的降低。

如有必要,等完成试验后48h再进行评价。

应评价整块试样的变化情况。评价时距非切割边10mm或距切割边15mm范围内的变化情况不予考虑。

8 耐燃烧试验

8.1 试验目的

确定安全玻璃在小火焰作用下的状态。

8.2 试验方法

按GB 8410规定的方法进行。

8.3 结果表达

计算燃烧速率

9 耐模拟气候试验

9.1 试验目的

确定至少一面为塑料的安全玻璃制品能否经受模拟气候条件下的曝晒。

9.2 装置

a) 采用长弧氙灯作为试验装置的辐照光源。配用适当的修正滤光器,使其光谱特性接近自然光;

b) 耐模拟气候试验装置应能测量以下参数;

1) 辐照度;

2) 黑板温度;

3) 喷淋;

4) 试验进程及试验循环数;

c) 这种装置采用不会污染试验用水的惰性材料制造;

d) 辐照度应在试样的表面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控制。

应能测量或计算总紫外线辐照能量(J/m2),并作为试验曝晒的主要依据来考虑。

9.3 试样

试样尺寸为100mm×100mm(中间钻φ6.5mm~8mm孔)和76mm×300mm。

9.4 试验程序

9.4.1 按照GB 5137.2-2002的规定测量曝晒前每块试样的透射比并对比试样曝晒前的抗磨性。

9.4.2 每块试样相当于实车安装时朝外的一面应对着辐射光源。

9.4.3 曝晒条件如下:

9.4.3.1 整个试样表面和辐照度变化范围不应超过10%。

9.4.3.2 定期用洗涤剂和清水洗氙灯滤光片,并根据氙灯使用寿命定期更换氙灯。

9.4.3.3 在循环干燥阶段,曝晒室内的温度应通过足够的循环空气加以控制,以保证一个恒定的黑板温度。

黑板温度指示值应为70℃±3℃,黑板温度计应安装在试样架上,读数应选择光辐照产生最热的值。

9.4.3.4 干燥阶段湿度应保持在50%±5%的范围。

9.4.3.5 喷淋阶段所用的去离子水,其二氧化硅固体杂质含量应小于1×10-6,并且不能在试样上留下对以后测量有影响的永久残余物或沉淀物。

9.4.3.6 水的pH值应控制在6.0~8.0之间,电导率应小于5μS/m。

9.4.4 应将足够的水以薄雾状形式均匀喷淋到试样表面,并使其表面立即湿润。

水雾应直接喷淋到试样朝向光源的那一面,不允许循环使用喷淋用水或将试样浸湿于水中。

9.4.5 试样应环绕光源中心旋转以保证均匀的辐照度,试样架上应摆满试样或代用品,以保证温度的均匀分布,试样架上试样背面应暴露在辐照室内环境中,但是,来自室壁上的反射光不允许落到试样的背面。如有必要,在不影响试样表面的空气自由循环的情况下,试样可以安置背衬以挡住这种反射光。

9.4.6 试样装置应能保持连续光照和间断喷淋,在2h循环周期内单纯光照102min和喷淋光照18min。9.4.7 试验结束后,按规定要求清洗试样,或按其生产厂家建议的方法除去试样表面的残留物。

9.5 结果判定

9.5.1 通过观察外观质量来评价试验后试样的以下情况:

a) 气泡;

b) 颜色;

c) 混浊;

d) 脱胶。

9.5.2 按GB/T 5137.1—2002和GB/T 5137.2—2002的规定测定其曝晒后的抗磨性及透射比。

9.6 结果表达

记录试验后试样的外观质量,并与试样前的试样外观质量作比较,提交试样曝晒前后所测定的透射比和抗磨性的变化结果报告。

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72068

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 第一部分试验方法通则仪表校正 GB/T 12534-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JIS D 1010-82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2548-90 汽车速度表,里程表检验校正方法 JIS D 1011-82汽车速度表刻度检验方法 SAE J 1059-84 车速里程表试验规程 SAE J 966-66测量轿车轮胎每英里转数试验方法 SAE J 1025-73 测量载货汽车轮胎每英里转数试验规程 第二部分整车基本参数测量 GB/T 12673-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和测量汽车座椅适应性的装置ISO 4131-79 轿车尺寸标注方法 JIS D 0302-82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方法 SAE J 1100-84 汽车尺寸标注 NF R 18-005 轿车尺寸标注方法 DIN 70020/1 汽车和挂车一般尺寸 JB 4100-85 轿车客厢内部尺寸测量方法 JIS D 0301-82 汽车内部尺寸测定方法 JB 3983-85 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 ISO 3832-76 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 JIS D 0303-82 轿车行李箱标准容积的测量方法 NF R 18-003 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

DIN ISO 3832 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 GB/T 12674-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 12538-90 汽车重心高度测定方法 GB/T 12540-90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 JIS D 1025-86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 JASO C 702-71 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 JASO Z 107-74 连结车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 SAE J 695-84 汽车转向能力及转向偏移量测定 SAE J 826-87 用于确定 第三部分动力性 GB/T 12544-9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JIS D 1016-82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DIN 70020/3 最高车速,加速度及其它术语定义和试验方法GB/T 12547-90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 GB/T 12543-90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 JIS D 1014-82 汽车加速试验方法 SAE J 1491-85 汽车加速度测量 GB/T 12536-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 JIS D 1015-76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 GB/T 1253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JIS D 1017-82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JIS D 1018-82 汽车爬长坡试验方法 GB/T 12537-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 JIS D 1019-82 汽车牵引试验方法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15—92-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塑料成型制品(以下简称制品)性能的通用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用各种塑料制品,但不适用于发泡制品、座垫、电镀制品 、涂装制品。 2 引用标准 GB 209 工业用氢氧化钠 GB 252轻柴油 GB 435汽油机油 GB 484车用汽油 GB 534工业硫酸 GB 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 5671汽车通用钾基润滑脂 JB 3979汽车转向盘试验方法 QC/T 17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 SY 4005 4604号合成刹车油 3 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包括如下11项: a.耐温度性试验: b.耐候性试验: c.耐水性试验; d.耐湿性试验;

e.耐化学介质性试验: f.耐振动性试验; g.耐冲击性试验; h.耐磨损性试验; i.耐擦伤性试验: j.刚性试验; k.综合试验。 4 试验的一般条件 4.1 标准环境 试验的标准环境应符合GB 2918的有关规定。 4.2 试样 供试验用的试样,取自实际装配使用状态下的制品,在不影响制品性能的情 况下,亦可采用试验片,试验时模拟制品在汽车上的实用状态。 4.3 试样预处理 试样应从制造后至少放置24h的制品中随机抽取,并在试验前将试样按 4.1规定的环境放置不少于4h,再进行试验:如果需要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规定其它条件。4.4 试样数量 在无特殊规定时,试样数量,按表1确定。 5 试验方法

5.1 耐温度性试验 耐温度性试验是检查制品在高温、低温和高低温交变情况下的实际性能。5.1.1 试验的分类 试验分类按表2规定 5.1.2 适用条件分类 根据制品在汽车上安装的部位及相应的温度状况,适用条件分为如下十种,如表3所示。 5.1.3 试验温度 试验箱的温度,分别按表4、表5、表6的规定进行控制。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GBT5173.2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光学性能试验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标准代码:GB/T 5137点击量:35 评论数:0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 前言 GB/T 5137《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第4部分: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本部分为GB/T 5137的第2部分。 GB/T 5137的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3537:1999《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力学 性能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与该国际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9.4572 775 0.01 0.0005 ——删除了国际标准中的“定义”部分; ——将“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改为与GB 9656-2003 相一致。 本部分代替GB/T 5137.2—1996《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5137.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4.透射比试验”改为“4.可见光透射比试验”; ——4.1可见光透射比试验目的改为:“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 射比”; ——5.1副像偏离试验的试验目的改为:“测定主像与副像间的角偏离”; ——将“7.破碎后的能见度试验目的改为“7.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 ——7.4.3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保持与GB 9656-2002相一致; ——将“9.反射比试验”改为“9.可见光反射比试验”;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乐、韩松、陈峥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137.2—1985、GB/T 5137.2—199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1 范围 GB/T 5137的本部分规定了汽车用安全玻璃的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以下简称“安全玻璃”)。这种安全玻璃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加工成的或玻璃与其他材料组合成的玻璃制品。 2 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 环境温度:20℃±5℃; b) 压力:8.60×104Pa~1.06×105Pa; c) 相对湿度:40%~80%。 3 试验应用条件 对某些类型的安全玻璃而言,如果试验结果可以根据其某些已知的性能所预测,则无须进行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试验。 4 可见光透射比试验比 4.1 试验目的 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射比。 4.2 试样 应使用制品或试验片,试验片可以从制品上相应试验区域切取。 4.3 仪器

汽车试验学总结

汽车试验学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汽车试验学的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第一辆汽车的研制开始至福特公司建成的“汽车流水生产线”,汽 车试验主要以研发性试验和道路试验为主,主要方法是操作体验和主观评价;②第二阶段,从福特公司建成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总装生产流水线至20世纪40年代,在此阶段,道路试验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有实力的大公司开始建设汽车试验场,汽车试验由手工生产阶段的操作体验、主观评价发展为仪器检测、客观评价;③第三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汽车试验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推动了试验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在现代汽车试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丰田公司创立精益生产方式开始,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公司开始拥有自己的汽车试验场;④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发展不仅保持了大规模、多品种和高科技,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更科学、更合理的生产组织管理制度,汽车试验技术也得到了同步的提高和完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对汽车试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汽车试验的目的与分类: 1.汽车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对产品的性能进行考核,使其缺陷和薄弱环节得到充分暴 露,以便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改进弈剑,以提高汽车性能。 2.①按实验目的分:研究型试验,新产品定型试验,品质检查试验; 3.②按对象分:整车性能试验,总成试验,零部件试验; 4.③按试验产所分:实验室台架试验,试验场试验,室外道路场地试验。 三、试验标准的分类 1.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制定 2.国际区域性标准:欧洲经济委员会ECE(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和欧洲 共同体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3.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简称GB;美国国家标准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日本国家标准简写JIS 4.行业标准:我国汽车行业标准简写为QC,交通行业JT;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FMVSS (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严格的汽车安全法规;日本汽车工程师协会JSAE(Japanes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制定的日本汽车工业通用标准JASO(Japanese Automobile Standards Organization) 5.企业标准:各汽车生产企业、汽车试验场,根据本身特点,参考相应国际、国家标 准制定的,只限于本企业内使用,通常企业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四、典型试验设备 1.车速仪由第五轮、显示器、传感器、脚踏开关等组成;第五轮由轮子、齿圈、连接 臂、安装盘组成。工作原理:试验时,第五轮固定在试验车尾部或侧面,当第五轮随汽车运动而转动时,磁电传感器感受到齿圈的齿顶、齿谷的交替变化,并产生与齿数成一定比例数量的电脉冲。脉冲数与汽车行驶距离成正比,脉冲频率与车速成正比。汽车行驶距离与脉冲信号的比例关系是一常量,通常称之为“传递系数”。 当显示器收到由传感器传递过来的一定频率和数量的脉冲信号时,便自动与“传递系数”相乘得到相应的距离,同时将距离与由晶体振荡器控制的时间相比得出车

GB-9656安全玻璃

GB-9656安全玻璃

GB 9656-2003 代替GB 9656-1996 前言 本标准第4.1条、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他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的ECE R43-2000《安全玻璃材料的统一规定》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技术差异为: ——本标准未对塑料安全材料及经过处理类夹层玻璃进行规定; ——ECE R43规定风窗夹层玻璃应同时满足制品人头模型冲击及试样片人头模型冲击试验要求; 本标准规定风窗夹层玻璃只需满足上述两种人头模型冲击试验要求之一即可。 ——本标准将塑玻复合材料耐燃烧试验速率降为100mm/min。 本标准代替GB9656-1996《汽车用安全玻璃》,与GB9656-1996相比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了第3章中对具体术语的解释,所有术语均采用相关的汽车玻璃术语标准及汽车术语标准;

——取消了A、B类夹层玻璃分类,统称为夹层玻璃; ——限制使用风窗用区域钢化玻璃; ——增加了风窗及风窗以外用塑玻复合材料 ——增加了风窗以外用中空安全玻璃; ——允许时速低于40km/h的机动车风窗使用钢化玻璃; ——对生产汽车安全玻璃的原片质量提出了要求; ——增加了塑玻复合材料的耐温度变化性、耐燃烧性、耐化学侵蚀性试验; ——增加了一般技术要求条款。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建军、莫娇、石新勇、韩松、王文彪、张大顺、王睿、周军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9656-1988、GB9656-1996 汽车安全玻璃

GB T 5137.2-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GB/T 5137.2-2002 (2002-12-20发布,2003-05-01实施) 前言 GB/T 5137《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第4部分: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本部分为GB/T 5137的第2部分。 GB/T 5137的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3537:1999《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与该国际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国际标准中的“定义”部分; ——将“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改为与GB 9656-2003相一致。 本部分代替GB/T 5137.2—1996《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5137.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4.透射比试验”改为“4.可见光透射比试验”; ——4.1可见光透射比试验目的改为:“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射比”; ——5.1副像偏离试验的试验目的改为:“测定主像与副像间的角偏离”; ——将“7.破碎后的能见度试验目的改为“7.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 ——7.4.3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保持与GB 9656-2002相一致; ——将“9.反射比试验”改为“9.可见光反射比试验”;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乐、韩松、陈峥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137.2—1985、GB/T 5137.2—199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1 范围 GB/T 5137的本部分规定了汽车用安全玻璃的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以下简称“安全玻璃”)。这种安全玻璃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加工成的或玻璃与其他材料组合成的玻璃制品。 2 试验条件

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汇总表

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汇总表 汽车发动机 1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 物 ESC 稳态循环试验 ELR 负荷烟度试验 ETC 瞬态循环试验 OBD 耐久性 GB17691-200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 限值及测试方法 **GB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 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试方法 ECE R49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2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可见 污染物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ECE R24可见污染物 3柴油机全负荷烟度DB11/046-1994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 4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 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 气污染物 GB14762-2002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 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5发动机净功率GB/T17692-1999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ECE R85发动机净功率 80/1269/EEC发动机净功率 6发动机性能GB/T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7发动机可靠性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8 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 定QC/T901-1998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试验方法 9冷却系 Q/QJX 004-2003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试验 方法 10排气消声器性能QC/T630-1999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方法QC/T631-1999汽车排气消声器技术条件 GB/T 4759-1995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 离合器1技术要求 QC/T 25-2004汽车干磨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7-2004汽车干磨擦式离合器台架试验方法 变速箱1技术要求QC/T29063-1992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568-1999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台架试验方法 前轴1疲劳寿命 QC/T 513-1999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483-1999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制动器1效能 QC/T 239-1997货车、客车制动器性能要求 QC/T 479-1999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 564-1999轿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2热衰退及恢复 3衬片(块)磨损 4管路失效及加力器失效

汽车玻璃检验标准

GB 9656-2003 代替 GB 9656-1996 汽车安全玻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玻璃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也适用于农用车及其他道路车辆用安全玻璃。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16 外径千分尺(GB/T 1216-1985,neq ISO3611-78) GB/T5137.1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GB/T 5137.1-2002,ISO3537:1999,MOD) GB/T 5137.2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GB/T 5137.2-2002,ISO3538:1997,MOD) GB/T 5137.3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GB/T 5137.3-2003,ISO 3917:1999,MOD)GB/T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11614 浮法玻璃 GB/T 17339 汽车安全玻璃耐化学侵蚀性和耐温度变化试验方法 GB/T 18114 玻璃应力测试方法 GB18045-2000 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 JC/T512 汽车安全玻璃包装 3 分类 3.1 按加工工艺分类 a)夹层玻璃; b)区域钢化玻璃; c)钢化玻璃; d)中空安全玻璃; e)塑玻复合材料。 3.2 按应用部位分类 3.2.1 风窗玻璃(前风窗玻璃)

汽车电子EMC实验标准

汽车电子EMC实验标准-按试验分类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ISO 10605:2001机动车抗静电放电骚扰试验方法GMW3100:2001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ES-XW7T-1A278-AC:2003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 GMW3097:2006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 DC-10614:2002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 DC-10614:2005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 JASO D001-1994(第5.8条款)汽车零部件环境试验方法通用准则 28400 NDS09:1996电子零部件的耐静电放电试验 28400 NDS10:2000电子零部件的耐静电放电(操作部外加法) B21 7110:2001(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 MES PW 67600:2001电子器件 7-Z0445:1995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9.90110:2003 (第2.7条款)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 MGR ES:62.61.627:2002汽车电磁兼容 TL 824 66-2005静电放电抗扰度 VW 801 01:2006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 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ISO 11452-5:2002 机动车零部件由窄带辐射电磁能引起的骚扰的试验方法第五部分:带状线 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 GMW3100:2001 通用汽车标准电子/电气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通用标准验证部分 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 B21 7090:1993(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 28400NDS05:2002 电子零部件的耐电波障碍性试验 B21 7110:2001(第7条款) 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 GB/T 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MES PW 67600:2001 电子器件 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 7-Z0448:2001 电子系统带状线电磁兼容试验 VW 801 01:2006 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 TL 821 66-2004 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辐射干扰 E/ECE/324 R10:2000+A1:1999 +A2:2004 机动车电磁兼容认证规定 射频场骚扰感应的传导抗扰度试验 ISO 11452-4:2005 机动车零部件由窄带辐射电磁能引起的骚扰的试验方法第四部分:大电流注入(BCI) 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

GB-9656安全玻璃

GB 9656-2003 代替GB 9656-1996 前言 本标准第4.1条、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他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的ECE R43-2000《安全玻璃材料的统一规定》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技术差异为: ——本标准未对塑料安全材料及经过处理类夹层玻璃进行规定; ——ECE R43规定风窗夹层玻璃应同时满足制品人头模型冲击及试样片人头模型冲击试验要求; 本标准规定风窗夹层玻璃只需满足上述两种人头模型冲击试验要求之一即可。 ——本标准将塑玻复合材料耐燃烧试验速率降为100mm/min。 本标准代替GB9656-1996《汽车用安全玻璃》,与GB9656-1996相比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了第3章中对具体术语的解释,所有术语均采用相关的汽车玻璃术语标准及汽车术语标准; ——取消了A、B类夹层玻璃分类,统称为夹层玻璃; ——限制使用风窗用区域钢化玻璃; ——增加了风窗及风窗以外用塑玻复合材料 ——增加了风窗以外用中空安全玻璃; ——允许时速低于40km/h的机动车风窗使用钢化玻璃; ——对生产汽车安全玻璃的原片质量提出了要求; ——增加了塑玻复合材料的耐温度变化性、耐燃烧性、耐化学侵蚀性试验; ——增加了一般技术要求条款。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建军、莫娇、石新勇、韩松、王文彪、张大顺、王睿、周军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9656-1988、GB9656-1996 汽车安全玻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玻璃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也适用于农用车及其他道路车辆用安全玻璃。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16 外径千分尺(GB/T 1216-1985,neq ISO3611-78)

IEC汽车电子试验规范

说明: IEC(国际电工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非政府性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针对于民生用的电子产品制定相关试验规范与测试方法,如:主机板、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液晶萤幕、游戏机... 等,其试验主要精神都从IEC 延伸过来的,其中主要代表就是IEC60068-2,环境试验条件其[环境试验]就是指将样品暴露予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然而对其在实际中遇到的使用、运输和储存条件下的性能做出评价,透过规范的标准使用,以便使该样品的环境试验达到统一而又具再线性。环境测试可以模拟产品是否能够适应在不同阶段(储存、运输、使用)的环境变化(温度、湿度、振动、温度变化、温度冲击、盐雾、粉尘). 等,以及验证产品本身的特性与品质不会受到其影响,低温&高温&温度冲击可以产 生机械应力,这种应力使试验样品对之后的试验更为敏感,冲击&振动可以产生机械应力, 这种应力可使样品立即损坏,空气压力&交变湿热&恒定湿热&腐蚀应用这些试验,可以接续热与机械应力的试验影响。 IEC 重要规范分享: IEC 60068-2-1- 冷 测试目的:测试汽车元件、装备或其他元件产品在低温环境下操作及储存能力。测试方法分为: 1. Aa: 不生热试件之温度骤变法 2. Ab: 不生热试件之温度渐变法 3. Ad: 生热试件之温度渐变法 注意事项: Aa:

1. 静态测试(不外加电源)。 2. 先降温至规范之指定温度再放待测试件。 3. 稳定后试件上各点温差不超过土3°C。 4. 测试完成后将试件置于标准大气压下,直到完全除雾;移转过程中试件不加电压。 5. 回复原状况后(最少1hr)在进行量测。 Ab: 1. 静态测试(不外加电源) 2. 试件于室温下置入柜内,柜温之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1C。 3. 试件于试验结束后应留置柜内,柜温之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1C回复至标准大气压下变温期间试件应不加电。 4. 回复原状况后(最少1hr)在进行量测。(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差5C以上)。 Ac: 1. 动态测试(外加电源)试件加电后温度稳定时, 试件表面最热点之温度。 2. 试件于室温下置入柜内,柜温之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1C。 3. 试件于试验结束后应留置柜内,柜温之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1C回复至标准大气压下变温期间试件应不加电。 4. 回复原状况后(最少1hr)在进行量测。 试验条件: 1. 温度:-65,-55,-40,-25,-10,-5,+5 C。

(完整)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大全.(DOC),推荐文档.docx

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大全 汽车发动机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 污染物 ?ESC 稳态循环GB17691-200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试验排放限值及测试方法 ?ELR 负荷烟度0324**GB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1试验0512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试 ?ETC 瞬态循环方法 试验ECE R49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OBD ?耐久性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0324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2可见污染物0512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ECE R24可见污染物 3 柴油机全负荷烟度 0324DB11/046-1994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 0512方法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GB14762-2002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4及装用点燃式发动 0324 0512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法 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5发动机净功率0324 法 ECE R85发动机净功率 80/1269/EEC 发动机净功率 6发动机性能0324GB/T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7发动机可靠性0324 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 法 8 发动机产品质量检 0324 QC/T901-1998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验评定试验方法 9冷却系0324 Q/QJX 004-2003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 试验方法 QC/T630-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方法10排气消声器性能0324 QC/T631-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技术条件 GB/T 4759-199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 离合器1技术要求0324QC/T 25-2004 汽车干磨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27-2004 汽车干磨擦式离合器台架试验方法

汽车安全玻璃的工艺流程

一、汽车安全玻璃的生产及工艺流程 1.配料,按照设计好的料方单,将各种原料称量后在一混料机内混合均匀。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酸等。 2.熔制,将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玻璃的熔制在熔窑内进行。熔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坩埚窑,玻璃料盛在坩埚内,在坩埚外面加热。小的坩埚窑只放一个坩埚,大的可多到20个坩埚。坩埚窑是间隙式生产的,现在仅有光学玻璃和颜色玻璃采用坩埚窑生产。另一种是池窑,玻璃料在窑池内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热。玻璃的熔制温度大多在1300~1600゜C。大多数用火焰加热,也有少量用电流加热的,称为电熔窑。现在,池窑都是连续生产的,小的池窑可以是几个米,大的可以大到400多米。 3.成形,是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转变成具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制品。成形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这是一个冷却过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态转变为可塑态,再转变成脆性固态。成形方法可分为人工成形和机械成形两大类。 A.人工成形。(1)吹制,用一根镍铬合金吹管,挑一团玻璃在模具中边转边吹。主要用来成形玻璃泡、瓶、球(划眼镜片用)等。(2)拉制,在吹成小泡后,另一工人用顶盘粘住,二人边吹边拉主要用来制造玻璃管或棒。(3)压制,挑一团玻璃,用剪刀剪下使它掉入凹模中,再用凸模一压。主要用来成形杯、盘等。(4)自由成形,挑料后用钳子、剪刀、镊子等工具直接制成工艺品。 B.机械成形。因为人工成形劳动强度大,温度高,条件差,所以,除自由成形外,大部分已被机械成形所取代。机械成形除了压制、吹制、拉制外,还有(1)压延法,用来生产厚的平板玻璃、刻花玻璃、夹金属丝玻璃等。(2)浇铸法,生产光学玻璃。(3)离心浇铸法,用于制造大直径的玻璃管、器皿和大容量的反应锅。这是将玻璃熔体注入高速旋转的模子中,由于离心力使玻璃紧贴到模子壁上,旋转继续进行直到玻璃硬化为止。(4)烧结法,用于生产泡沫玻璃。它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发泡剂,在有盖的金属模具中加热,玻璃在加热过程中形成很多闭口气泡这是一种很好的绝热、隔音材料。此外,平板玻璃的成形有垂直引上法、平拉法和浮法。浮法是让玻璃液流漂浮在熔融金属(锡)表面上形成平板玻璃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是玻璃质量高(平整、光洁),拉引速度快,产量大。 4.退火,玻璃在成形过成中经受了激烈的温度变化和形状变化,这种变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热应力。这种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如果直接冷却,很可能在冷却过程中或以后的存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自行破裂(俗称玻璃的冷爆)。为了消除冷爆现象,玻璃制品在成形后必须进行退火。退火就是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保温或缓慢降温一段时间以消除或减少玻璃中热应力到允许值。 此外,某些玻璃制品为了增加其强度,可进行刚化处理。包括:物理刚化(淬火),用于较厚的玻璃

汽车知识之教您看懂汽车玻璃隐藏的玄机

汽车知识之教您看懂汽车玻璃隐藏的玄机 通常买车时人们更加关注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内饰做工,再专业一些的朋友可能还会注意到汽车轮胎的装配情况,但汽车玻璃这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一项考虑内容,其实一块好的汽车玻璃对我们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阻挡热量、减弱速度感,同时也是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根据有关部分的统计,在近些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大约有10%的驾乘者就是因为不合格的汽车玻璃,而受到了伤害。而有些换过汽车玻璃的人,因为玻璃的光畸变不合格,而产生了开车犯困,头晕眼花的问题。为了让您更加清楚的了解玻璃上的玄机,下面我们就用实际例子来教您看懂玻璃上的秘密。 事先说明,由于汽车玻璃涉及到多个参数,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档次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单凭进口或者名牌大厂就断定一块玻璃的好坏。因此,本篇文章只作介绍不做评比,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您更加清楚的了解爱车,而孰优孰劣相信消费者心中自会有评判。由于汽配市场上汽车玻璃鱼龙混杂,所以本文中的实例我们均是使用原厂玻璃做介绍。 基础知识:看懂车窗上隐藏的信息 一般来讲,国产汽车玻璃上的标志可分为四大类:国家安全认证标志、国外认证标志、汽车生产厂标志、玻璃生产企业标志。汽车用安全玻璃属国家强制认证产品,所以汽车上的每块玻璃都应有国家安全认证标志,也就是俗称的“方圆标志”,这是汽车玻璃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其它的还有国外认证标志,如美国的“DOT”标志、欧ECE 的“E”标志等,表示该产品也经过了这些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许可,并可以向国外出口。 为了避免枯燥,我们不做专业性质的讲解,只是介绍,相信您在看完本文的几个实例后都能够对自己的车玻璃有个大致了解,至少在以后挑选新车、甚至更换玻璃时能够明明白白。 长安福特-福克斯 这是一块福克斯的后风挡玻璃,在其右下角有一组商标代码,这是国家法规强制规定的,凡是汽车玻璃都要有,它们一般位玻璃的左下或者右下底角上。其中:FORD的含义是……专门为福特配套生产的贴牌产品

GB T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 部分 光学性能试验

GB/T (2002-12-20发布,2003-05-01实施) 前言 GB/T 5137《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第4部分: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本部分为GB/T 5137的第2部分。 GB/T 5137的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3537:1999《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与该国际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国际标准中的“定义”部分; ——将“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改为与GB 9656-2003相一致。 本部分代替GB/T —1996《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4.透射比试验”改为“4.可见光透射比试验”; ——可见光透射比试验目的改为:“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射比”; ——副像偏离试验的试验目的改为:“测定主像与副像间的角偏离”; ——将“7.破碎后的能见度试验目的改为“7.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 ——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保持与GB 9656-2002相一致; ——将“9.反射比试验”改为“9.可见光反射比试验”;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乐、韩松、陈峥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985、GB/T —199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1 范围 GB/T 5137的本部分规定了汽车用安全玻璃的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以下简称“安全玻璃”)。这种安全玻璃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加工成的或玻璃与其他材料组合成的玻璃制品。 2 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 环境温度:20℃±5℃; b) 压力:×104Pa~×105Pa; c) 相对湿度:40%~80%。 3 试验应用条件 对某些类型的安全玻璃而言,如果试验结果可以根据其某些已知的性能所预测,则无须进行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试验。 4 可见光透射比试验比 试验目的 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射比。 试样 应使用制品或试验片,试验片可以从制品上相应试验区域切取。

整车标准

一、汽车整车标准 GB 1495—2002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495—1979、 部分代替GB 1496—1979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1989 GB 4094—1999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 4094—1994 GB/T 1332—1991 载货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 1332—1977 GB/T 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1—1988 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 3730.2—1992 GB/T 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GB 3730.3—1983 GB/T 4782—2001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词汇GB/T 4782—1984 GB/T 5910—1998 轿车质量分布GB 5910—1986 GB/T 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 1334—1977 GB/T 12535—2007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 12535—1990 GB/T 12536—19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537—19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538—2003 两轴道路车辆重心位置的测定部分代替GB/T 12538—1990 GB/T 12539—1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540—2009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最小转弯通道圆直径和外摆值 GB/T 12540—1990 测量方法 GB/T 12541—1990 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542—2009 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试验方法GB/T 12542—1990 GB/T 12543—2009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GB/T 12543—1990 GB/T 12544—2012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 12544—1990 GB/T 12546—2007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GB/T 12546—1990 GB/T 12547—2009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 12547—1990 GB/T 12548—1990 汽车速度表、里程表检验校正方法GB 1334—1977 GB/T 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 1334—1977 GB/T 12674—19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 1334—1977 GB/T 12677—1990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GB 1334—1977 GB/T 12678—19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679—1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GB 1334—1977 GB/T 12782—2007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2782—1991 GB/T 14172—2009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GB/T 14172—1993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 15089—1994 GB/T 17346—1998 轿车脚踏板的侧向间距JB 3984—1985 GB/T 17347—1998 商用道路车辆尺寸代码 GB/T 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JB 3981—1985 GB/T 19234—2003 乘用车尺寸代码 GB/T 19514—2004 乘用车行李舱标准容积的测量方法 GB/T 19515—2004 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 GB/T 21055—2007 肢体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操纵辅助装置 GB/T 24545—2009 车辆车速限制系统技术要求 GB/T 26778—2011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G B/T5137.2-2002(2002-12-20发布,2003-05-01实施) 前言 GB/T5137《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第4部分: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本部分为GB/T5137的第2部分。 GB/T5137的本部分修改采用ISO3537:1999《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与该国际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国际标准中的“定义”部分; ——将“破碎后的可视性试验”中冲击点的位置及示意图,改为与GB9656-2003相一致。 本部分代替GB/T5137.2—1996《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9656-2002相一致; ——将“9.反射比试验”改为“9.可见光反射比试验”;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科学与特种玻璃纤维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乐、韩松、陈峥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5137.2—1985、GB/T5137.2—199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1范围 GB/T5137的本部分规定了汽车用安全玻璃的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安全玻璃(以下简称“安全玻璃”)。这种安全玻璃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加工成的或玻璃与其他材料组合成的玻璃制品。 2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环境温度:20℃±5℃; b)压力:8.60×104Pa~1.06×105Pa; c)相对湿度:40%~80%。 3试验应用条件 对某些类型的安全玻璃而言,如果试验结果可以根据其某些已知的性能所预测,则无须进行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试验。 4可见光透射比试验比 4.1试验目的 测定安全玻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射比。 4.2试样 应使用制品或试验片,试验片可以从制品上相应试验区域切取。 4.3仪器 4.3.1光源:白炽灯,其灯丝包含在1.5mm×1.5mm×3mm的平行六面体内。加于灯丝两端的电压应使色温为2856K±50K,该电压稳定在±0.1%内。用来测量电压的仪表应有相应的精度。 4.3.2光学系统:(见图1)由焦距f不小于500mm并经过色差校正的两个透镜L1和L2组成。透镜的净口径不超过f/20。透镜L1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应能调节,以便获得基本平行的光束。在离透镜L1100mm±50mm处远离光源的一侧装一光阑A1,把光束的直径限制在7mm±1mm内。第二个光阑A2,应放在与L1具有相同性能的透镜L2前,光源的成像应位于接受器的中心。第三个光阑A3,其直径稍大于光源像最大尺寸的横断面,应放在接受器前,以避免由试样产生的散射光落到接受器上。测量点应位于光束中心。 图1可见光透射比τr的测定 4.3.3测量装置:接受器的相对光谱灵敏度应与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标准规定的白昼视觉光度接受器的相对光谱灵敏度基本一致。接受器的敏感表面应用散射介质覆盖,并且至少应是光源像最大尺寸横断面的两倍。若使用积分球,则球的孔截面至少应为光源像最大尺寸横断面的两倍。 接受器及配套指示仪器的线性应等于或在满刻度的±2%内或在读数量程的±10%之内,选择小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