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道德学习笔记

中国传统道德学习笔记

中国传统道德学习笔记
中国传统道德学习笔记

中国传统道德

1、1997年11年1月日,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的演讲,激起了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兴奋。2、1993年春,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提出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64个字”

3、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改进学校德育的两个文件,1995年分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都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做出

了明确规定。

4、1995年,李岚清领导全国数十名全国一流学者,精心选编的《中国传统道德》正式公开出版。

5、1997年3月,李岚清在看望出席政协会议的教育界和文艺界代表时讲到,在文化上我们切不妄自菲薄。6、1997年6月,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

史,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因为天外有天;同时也不要妄

自菲薄,一切都是洋人的好,西方的月亮都是好的。7、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议论的问题,或是普遍性的行为倾向。8、“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成80年代初期

大学生“西方哲学思潮热”的主要内容。

9、“西方政治思潮热”是80年代中学大学生的文化热点。

九十年代是“毛泽东热”、“邓小平热”“东方文化热”,

再往后就是“国学热”

10、“中华”一词可以理解为(一)、地域的称谓;(中华在古代主要指中原一带地方,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

南大部,山东西部,河北和山西的南部)(二)、民族的

称谓:(最早是指汉族,古之称为华夏族。相对于中原的

华夏,有四方的夷狄,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三)、

文化的发达。(汉族认为“中”最好,最高。“华”为光

辉、文采、精粹。中华,蕴含文化和文明发达之意。

11、民族精神是旨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整个民族的信念与追求。她蕴含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是民

族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

12、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一)、延绵不绝,自强不息;(二)、开放兼容,厚德载物;(三)与时俱进,人文

日新;

13、“伦理”一词,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是说,伦即人伦,

指人的血缘辈份关系。伦理就是调整由辈份而生成的长

幼、上下、先后的人伦关系的道德和原则。

14、伦理的概念在我国形成于秦汉之际,见于《礼记.乐记》,

“乐者,通伦理者也。”商周时代开始对道德现象进行理

论的思索,公元前五世纪到二世纪,我国就已经有了“人

伦”、“伦类以为理”的提法,并出现了如《论语》、《孟

子》等著作。

15、孔子最早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化关系。孟子进而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

16、我国伦理思想的民族特征:(一)、以人为本;(二)、尚群贵和;(三)、奋发有为;

17、中国各家伦理思想及学说的精华对人,社会,自然等的积极意义是:(1)、指导人们从修身作起,既有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在素质,还要担负起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社会责任;(2)、启发人们要有爱人之心,一

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尽已所能,还要推已及人,以

他人、以集体、以社会利益为重;(3)、告诫人们做人

要有骨气,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人格的高尚,见利不

污其义,见死不更其守。(4)劝慰人们不能只追求物质

的享受,而更应该重精神的充实,“虽是陋室,唯五德馨;

(5)、警示人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人有不为方能

有所为;(6)、鼓励人们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死

而不亡者寿的不朽人生。

18、学习中国传统伦理的意义与方法:(1)、正视传统,增

强自身的文化底蕴;(2)、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3)变化气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4)正

确思想指导,坚持民族特色

19、理想在古代称“志向”。《尚书》中有“射之有志”的志,是射箭的靶子,可以理解为目标。就是一个人的抱负和

奋斗目标。

20、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论的积极意义:(1)志为人根本;

(2)、有志者事竟成;(3)、志当存高远。总之,一个

人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

成就大事,才能不枉来此一生。

21、理想的几个特点:(一)、理想——具有潜在的真实性;

(1)理想是人生的希望,并非空想;(2)、理想的真

正确立,标志着人的成熟;(二)、理想——具有社会的

制约性;(1)、人的社会性决定个人理想要以社会需要

为本位;(2)、个人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和他人

为之提供的条件;(3)、个理想的实现是自我实现与社

会实现的结合;(三)、理想——具有进取的超越性;(1)

认准事物发展方向,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战胜自

我,发挥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四)、理想——具有务

实的阶段性。(1)、不同时期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实

际,且具有前瞻性;(2)、着眼未来脚踏实地,持之以

恒,从现在做起;

22、蒙学就是对儿童心智道德的启蒙。六节教育,即洒扫、应对、进退。大学,也称太学,是“大人之学。”大人,

不仅是年龄的概念,主要是指有希望为官的人。

23、《大学》的形成: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北宋是《大学》有了单行本;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

来,与《论语》、《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并把它

死为四书之首。并说:“学问须以《大学》先》”从而奠

定了其在传统经典中的位置。

24、大学的内容概括:(一)、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标;

(二)、从内到外的实践之路;1、格物、致知;2、诚

意、正心,3、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修身为要

的固本思想。

25、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6、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一)、内成于已,修身为本——实现人格理想;(二)、外成于事,敬业为民——追求

职业理想;(三)、胸怀天下,不断进取——追求社会的

共同理想;

27、最早记载大同理想的著作是《礼记》中的《礼运》篇。

描述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一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至,……

28、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依靠社会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

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的总和。

29、“道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分开来用的,各有其义又相互联系。《说文解字》中有“道,所行道也。”即人所走

的路就是道,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德,在甲骨文中表

示“循行而前视”的意思;在《毛公鼎》中有“人心对

自身行为和视觉认知之义”,还有“直心为德”的含义。30、道与德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道为德之原,德为道之行;

德者得也,闻道而心所得;道为大路,德为行路;知道

为道之始,行道为德之成。道与德的关系是学与习的关

系。

31、在中国文化中最集中、最广泛而又有很高哲学成就来论说道的一本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也称〈老子〉。这

本书共5000言,其中70多次表述了道。

32、老子所讲的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实存意义的道;二、规律意义的道;生活依循的道。

33、〈老子〉第二十五章一段话的意思:(1)、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即,道纯

粹是个代号,是无名之名;(2)、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

存在,还创造了天地万物,是天地之母;(3)、道是以

无的形式存在,道体为无;(4)、道是永久存在的“常”;

(5)、道是一个动体、变体,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34、对规律意义的道可以理解为:(一)、一切现象都是在相

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二)、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

相互转化的;(三)、物极必反。

35、生活意义上的道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不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

居下,谦退等。

36、达道,是指人伦关系中都要通行的道路。达道既有通达无阻碍之意,又有到达标准之意。也即五伦关系。

37、〈尚书〉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将其是视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分界线。

38、孟子的五伦之理:君臣有义,义表现为君臣忠;父子有亲,亲表现为父慈子孝;夫妇有别,表现为夫敬妇和;

长幼有序,表现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表现为朋友间

的相互信用。

39、五达德的思想认为,人伦乃是常道,是人所不能逃避、不应逃避的关系。

40、达德,是为能达道而必须具备的三个最重要的德,即:智仁勇,三者中,仁是中心;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

智和勇都是为了辅助仁的。

41、仁的思想基础:仁建立在尊重人、爱惜生命、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

42、仁的含义:仁德是人生活的中心,群体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道德规范,都可以归为仁的范围。仁德统摄一切道德。

(1)、仁爱是一种毫无功利心的,由人的善良品性及崇

高信念所驱使的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

任感、义务心;(2)、仁爱是理性情感的扩充和推展,

它要求“由近及远”、“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

以及人之幼”;(3)、亲情情感由自然产生,仁民则需要

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认同与关心,因此,是建立在

自觉的基础上;(4)、从人的真性情中才能见到仁的存

在。

43、行仁的方法:用“恕”去行仁爱。意思是用我的心去体会你的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视人如已,推已及人。

恕可表述为“已所不欲,饭施于人。”另一面是“忠”字。

忠恕,合起来就是仁爱的最高境界。

44、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总纲。

同时又兼重仁与智。将仁与智对称。故,智者不惑。因

为智能判断是与非。

45、勇者不惧。勇,即果敢、坚韧、强毅。是实现仁德、实现理想所不能缺少的素质。是一种依义而行的精神力量,

有勇必为,见义勇为;

46、《礼记.中庸》中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毛泽东的:“德智体”就是从前者发展而来,古为今用。47、最早对人性进行系统的理论反思,是从孔子开始的。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

48、中国古代人性论归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超善恶论。对后世影响大的有孟子的

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49、孟子认为人性“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共性,所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0、复性说:就是内求诸己,保存和彰显人所固有的善性以造就一种自为人格的学说。

51、孔子认为道德教化作为一种治世手段能够使人有知耻之心而不敢犯上作乱,更重要的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

社会规范,而刑政只能使人感到畏惧而不敢触犯社会规

范,甚至人们逃避刑律的刑罚而不感到羞耻。因此,他

认为正名、安百姓、立信、礼让的道德教化是稳定社会

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手段。

52、七教的具体内容: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友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

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

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53、汉代贾谊对中国的德教传统的总结: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

有教然后政治也。

54、孔子认为“志于道”的仁人君子应该在追求富贵,恶乎

贫贱的时尚中超脱出来,孔子还提出通过音乐教育来达

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55、荀子特别重视纯正习俗对于转化人的性情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注错习俗”即修治、改良习俗的措施。

56、明代顾炎武认为社会治乱的关键在于人心风俗。

57、道德——人格之本。

58、对人格的理解:一是指道德人格(人品);二是指心理人格;三是指法律人格。概括地讲,人格就是人之为人的

标准,人的做人的资格。

59、人格的主体性表现为能动的创造性,是自主的,自为的,而不是依附的、唯书唯上的,卑躬屈节的。还表现为不

能丧失国格。人格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中具有的主体身

份、主体地位、主体资格。

60、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指不可辱的人格。

61、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里是:“贵身”、“爱身”的表现。

62、保持独立的人格要做到:一、明人禽之分;二、明人神之别;三、明义利之辨;四、不为物役;五、勤俭继世。63、义,指精神理想的追求和道德行为,代表正气,多指公义。利,有实际的功效,包括物质利益在和义对称是多

指私利。为他人的利益和为整体的公共的利益,是义的

范围。

64、孔子把人们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区分为君子和小人。

65、人生境界是人们的生命活动所达到的造诣程度和水平。

在关怀现实或现世中,将生命的意义寄寓于历史无穷的

恒久性,追求人生的不朽,将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无穷

无尽的历史流变中。

66、中国传统道义上的“三不朽”:第一是立德,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成为后世效法的道德

榜样;第二是立功,以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为目的,

尽己所能而建功立业,泽益于后人;第三是立言,探求

真理,开启智慧,亦述亦作,使文化、文明继承发展,

光被后世。

67、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在对人生的境界做的概括为四个境界:从低向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

境界、天地境界。具体理解是:如果一个人做事只是顺

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

样,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觉解,他就处于人生的“自然境

界”;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我”,为自己做各种事,虽

然他做的这些事情可能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但其动机

是为自己的。这种人处于人生的“功利境界”;如果自觉

到他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整体的一部

分,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

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到

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是

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

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这种人就处于了“天

地境界。”

68、〈论语〉中的“知”的两种含义:一、指经验知识;二是指成就人格的智慧。

69、孔子把“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教学内容。70、真正创造性的科学,源于深厚的哲学思维;艺术灵感,来自人们的信仰和对人与世界的感悟。

71、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故儒家认为智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要明辨是非、辨善恶。

72、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

73、墨子首创智有“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并认为前者为大知,后者为小知。他说:“知者之事,必计国

家百姓所以治者百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

之。”

74、义是墨家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墨子提出了“义自智出。”

的命题。

75、忧患意识就是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

即使处于平安无事、事业发达之时,也不掉以轻心。即

使处于困境和逆境,也不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

信念。

76、知识的意蕴:一、进学问,长能力;二、明是非,辨善恶;三、认利害,能变化。

77、如何来认识自我?1、自谦而不自负;2、自信而不自卑;3、以他人为镜,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获得对自己的

认识。

78、孔子的知人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79、诸葛亮的知人方法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考察他在是非面前的态度而探明他的志向如何。);穷之以辞辩

而观其变。”(提出尖锐的问题来诘难他而考察他的应变

能力。)“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询问他的计谋而看他的

见识如何。)“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

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故,

志、变、识、勇、性、廉、信、是他识人、用人的最基

本要求。

80、知做人的大智慧——儒家认为“大智慧”是含有仁义道德属性的“大诚明”,即掌握了天地自然之道、人间万事

之理,并能够自觉地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良知”、

“良能”。

81、求知的方法:人类的求知无论何种具体的方法,都要经

过感知事物——认知事物——利用事物——创造新事物

的总过程。

82、格物致知的意思:格,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碎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格物就

是具体透彻地探究各种事物内在固有的道理。

83、〈中庸〉中提出的求知的五个阶段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84、博学分为两种:一是“闻见博”,二是“博学于文”。闻见博就是指一个人对于感性知识的积累要丰富。

85、怎样才能做到博学?首先,要接触自然。其次,接触社会。第三,要做到博览群书。

86、什么是反约?是对所学知识加以科学地归纳。

87、何谓审问?就是对知识材料的探讨力求完备,是对博学所得的进一步的深究。

88、问学的原因:首先,不知要问;其次,存疑要问;第三,问学要能求教师友。

89、问学的态度:首先,问学者要先学后问。其次,要做到先求后问,即有了问题先要自己想办法,不能解决再去

问。第三,要做到不耻下问。第四,问学不能有所挟。90、审问既是求知方法,也是求知的道德。

91、何谓慎思?是指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认真地分析。

92、慎思的内容是什么?一、学是思的基础;二、思是学的

深化;三、不可过度,即要慎。

93、何谓明辨?是对各种材料加以判别达到明晰的过程及方法。

94、明辨的目的:首要目的是对知识材料的区分。最终目的是分清是非。

95、明辨的标准:实事求是是明辨的唯一标准。

96、何谓笃行?是对自己所获得的“知”加以应用,以验证所学、学以致用,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97、笃行的内容:一、行是知的目的;二、知是行的基础;

三、行是对知的检验;四、言行一致。

98、求知的精神:一、孜孜以求的好学精神;二、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三、“君子不器”的通识精神;四、勇于探

索的创新精神。

99、好学体现在什么地方?一、体现在求知过程中不怕困难、勤奋刻苦上;二、体现在锲而不舍地追求知识和探索真

理上。

100、求实精神的内容: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顽强不息的实干精神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诚实品质,构成了

求知者的求实精神。

101、什么是君子不器?是说有学问的人不要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或两种的用处,或只能做一件事情,不能

做其他的事情。即主张多才才艺。

102、何谓真善美?当人的认识、知识观念符合客观实际,谓之真,反之则是假。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求真。善就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它集中体现为人类的普

遍利益、愿望和要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欣赏和体验。

103、1、求真——理性的丰富;2、向善——德性的增强;爱美——审美情趣的提高;

104、真善美的关系如何?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真善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有机统一的。具体说:1、真是善和美的基础;

2、善是美的前提;3、真善美是统一的。

105、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106、原始礼仪是指礼仪产生之初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夏代已有礼。商代的“礼”有“配天”的特点。

107、周人对礼的发展的意义:一、“礼”作为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礼制”,比商代严密而具体得多,并且取得相

对独立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其次,由于重人

事,从而在“礼”之中引进了道德规范的含义。

108、以明文制度的形式把礼确定下来的时代是西周。

109、孔子把仁、义作为“礼”的思想内容。

110、汉代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的大一统的封建礼教。

111、礼的内涵:一、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礼制;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礼仪;三、对社

会成员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操守——仁礼;四、礼在宏

观卡拉奇哲学意义是一种节度——礼义;

112、礼仪形式——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归纳:1、强调家庭和睦、养老、尊老、敬贤;2、敬让,尊重别人;

3、真诚;4、不要说空话,为人做事要有限度;5、

要随时警惕和克制自己容易滋长的不良思想倾向;6、

看人要一分为二,做到“心正”;

113、礼的作用及其分析:一、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二;

规定和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三、有利于个人的品德修

养;四、礼文化精神的反思与现时代的转生。

114、人类社会的秩序是由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纪律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规定和维护的。1

115、中道的准则及运用:一、中道——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二、中和——叩其两端,和而不同;三、时中

——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116、中和的现代意义:一、与自心相和——健全的心理;

二、与他人相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三、与社会相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四、与自然宇宙相和——与

大自然和谐相处;五、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反对分裂;

国际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

117、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常用的词有:中和、中庸、中道。

118、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中道准则行事?一、有开阔的心胸,做事不能走极端;二、以道事人,不拿

原则做交易;三、整体把握事物,因事制宜,灵活变通;119、“礼”在正己、正人、立身处世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

无以立。”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120、生活中怎样以礼正身?一、礼貌大方,自然得体;

二、文雅端庄,文质彬彬;三、真诚恳切,平易谦容;121、怎样才能做到礼貌大方,自然得体?首先,语言规范,学会谈话艺术;其次,行为举止规范;再次,仪表、

装饰讲规范;第四,注意体察、把握交往对象的心情,

善解人意。

122、一般交往语言的表达大致有以下几种:直言不讳型、委婉表达型、幽默型、含蓄沉默型、自言自语型、反语

型等。而生活中,心诚笃意、直抒胸意的话语的效果比

较好。最好的方式是幽默。语言表达力求秀言慧心。

123、怎样才能做到真诚恳切,平易谦容?首先,真诚相

待,以心换心;二、求同存异,平易谦容;三、诚实守

信,不要盲从;

124、礼以定伦的几个方面:一、朋友——交益友、远损友、做信友;二、师长——尊师重道,一日之师,终身

系念;三、长辈——能养、能敬,态度温和,不忘养育

之恩;四、心存济物,助人为乐。

125、朋友的类型: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布衣之交(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相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记忘

年之交、竹马之交、君子之交、金兰之交(兄弟般的交

往)。

126、学生对老师尊敬、追随、谦恭、辞让,而唯一可以例外是“当仁不让。”正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127、礼以成事的几个方面:一、明辨是非,秉公正;二、雷厉风行,讲效率;三、勇于竞争,求进取;四、顾全

大局,讲协作;五、事有归着,能始终。

128、热爱祖国的自然景观是爱国情感的起点。对人文景观热爱同样是对国家和民族感性认识的重要来源。

129、对本民族风情民俗,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爱国的重要内容,是爱国情感的进一步深化。

130、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131、民风民俗,是本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

成的传统习惯,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特有的行

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132、对祖国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全面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国情感,是最深厚的爱国

之情。

133、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七个方面是相同的:1、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

整;2、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3、反抗外来侵略

和民族压迫;4、追求国家的富强、社会文明;5、促

进人民幸福;6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7、推动历史发

展。

134、爱国主义在历史发展逐渐发展浓缩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

135、优秀的爱国传统: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普通人的自觉心理;二、精忠报国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优秀

品质。

136、爱国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第一、爱国精神在历代知识分子身上首先表现为一种深切的世族忧患意识;第二、

爱国在知识分子身上还表现为一种积极探索、坚持真理

的实践精神;第三、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还表现为愈挫

愈奋,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第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

神亦表现为始终如一、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节操和骨

2020年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

2020年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8)、(11)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 ___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 认真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对上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统一下周教学进度和内容,探讨下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___教好。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

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 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班级开展小组教学。我主要在 习题课上施行小组教学,课前分配任务,学生课前讨论课上展示、讲解,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更能够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书写的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帮着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基于两年的学习差异成绩上等的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展示成果,中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理解,但是后进生无法融入课堂容易溜号,长此以往容易丢失学习的兴趣。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是社会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总和,是社会是非善恶观念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历代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批判和唾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的基本精神是等级、有序、和谐。礼的形式即礼仪、礼节、礼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礼的内容即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形象的塑造,与礼的观念的深入人心有着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级制度及尊卑观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消极方面。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是真、诚、实的总和。“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信是立人之道,是立政之本。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

1、浅谈中华传统美德”信“

浅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信 (曾小华老师布置的作业)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只能寸步难行。传统文化把“信”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论语》提到“信”字有38处,其中24处是作为名词,主要释义“诚实守信”,此外还作为动词,释义“相信”、“使之信”,以及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仁、义、礼、智、信”被称儒家“五常”,自西汉董仲舒提出,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 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治国理政要讲“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信,国之宝也,民之所

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但同时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领导一个大国,要敬于事,守诚信,节财用,有爱心,役使民众不违农时。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取得民众的信任。迫不得已时,宁可去掉军备、去掉粮食,也不能失去民心。商鞅变法,刚开始,老百姓不相信,商鞅导演“南门徙木”事件,从而使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加以强调。《旧唐书》写道:“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为人处事要讲“信”。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诗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韩非子》记载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孩子言而有信。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像这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41032077 商务英语二班谭飞凤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道德标准成为评判人们所有言行的首要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其他价值观都受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过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确是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一些糟粕以及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这绝对是当代道德体系中不可吸纳的部分。还有,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这极大地扼杀了妇女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在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再比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强调孝道的民族,但是在传统孝道里,有一部分是走向了极端,是虚伪而且残酷的。鲁迅先生就曾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部分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这种愚孝已经走向了孝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道德观念的,应加以剔除。再者,“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更加错误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在作支撑,如果将一切传统都抹杀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也有不少昏暗庸俗、格调低下的糟粕。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

初中物理最全说课稿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一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 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⑴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⑵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⑶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⑷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 怎样学好物理。 ⑴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 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及原因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初中物理复杂电路分析.教师版

一.连接实物图: 1.串联电路:从电源正极开始依次将用电器、开关、电流表首尾顺次连接起来, 最后回到电 源负极, 电压表根据其测量范围, 并联在所测部分电路的两端; 2.并联电路:先选择最长的一条支路与电源构成的回路, 对照这个回路在实物图中将相应的 元件连接好, 再对照电路图, 把其余支路连入实物图的相应位置, 注意电流的 分流点和汇合点, 将其余支路并联接入这两点之间. 3.注意事项:①导线连载电路元件的接线柱上 ②电流表串联、电压表并联, 电流均正极进负极出 ③滑动变阻器, 采用“一上一下”法连接 ④导线不能有交叉 ⑤考试时用铅笔画线 二. 电路中电表的简化为了看清用电器之间的连接关系, 我们需要先将电流表、电压表简化, 简化方法如下: ①电压表对电流阻碍作用很大, 几乎不能通过电流,可以将电压表 及两端导线一起去掉 ②电流表对电流几乎没有阻碍作用,可以将电流表替换为导线 知识互联网 思路导航 复杂电路分析

【例1】 【答案】 【例2】 对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S 4 S 3 S 2S 1 L 3 L 2L 1 例题精讲 模块一 补充导线, 连接实物图

【答案】 【例3】 (2013朝阳一模实验题用图)请你只添加两根导线....... 完成如图所示的电路的连接, 满足滑动变阻器可以使小灯泡调光, 电流表、电压表分别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 电压. 【答案】 如右图 【例4】 请你只添加两根导线....... 完成图所示的电路的连接, 满足下列要求, 并且画出两个状态的等效电路图. ①只闭合开关S 1, 电路中R 0与R X 串联, 电流表示数为I 1; ②开关S 1、S 2都闭合时, 电路中只有R 0工作, 电流表的示数为I 2 S 2 S 1 R x R 0 A B C P D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吴秀莲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尚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感情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在新时代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亲身去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形成;核心内涵;儒家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 在春秋初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春秋末,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在汉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论文题目: 道德与社会 道德与幸福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道德与法律又有了新的诠释,法律和道德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们 的幸福感.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 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 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追求。 关键词社会道德幸福 正文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梳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发现,基于对人本性的不同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论、德性主义幸福论和德福统一至善论。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至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与幸福的结合才可以称为至善,为了保障德福统一,康德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有三大公设,把道德与幸福的配称归于上帝。现代

新儒学的代表牟宗三先生,接受了康德的德福观念,但否定康德以上帝的悬设来解决德福统一的实现途径,认为在德福统一问题的解决上,与其寻求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神,不如直接依托于无限智心。并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科学民主。马克思创新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福一致思想,认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够实现。本质上,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正义问题,也就是按照道德来分配或享有幸福。从应然来看,人们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然而现实中道德与幸福不统一甚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原来所存的道德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强力作用下瓦解,被眼前经济利益的追逐所取代,以至片面追求个人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德福不统一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领域,受到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水平和教育状况的影响。面对现代人的困惑,呼吁道德,强调追求幸福应符合道德原则,使幸福与道德统一起来,来改善现代人类的信仰危机,满足人们迷失的内在精神需求就尤为重要。要促进道德与幸福的现实统一,就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信仰,使个人能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道德回报机制、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以此来健全社会制度,优化道德环境。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德福统一的实现,并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现实基础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1、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2、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中学物理教师必读书目和主要阅读书目

中学物理教师必读书目和主要阅读书目 (1)必读书目 [1]韩景春,吴隆才等. 物理教学概论. 银河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主要阅读书目 [1]韩景春,石书英等. 物理课程教材论. 银河出版社.2002 [2]韩景春,邹万全等.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银河出版社.2002 [3]韩景春,王保玉等.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 银河出版社.2002 [4]许国梁,束丙如. 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魏日升,张宪魁.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及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阎金铎,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乔际平,张宪魁. 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刘炳昇,魏日升. 初中物理教师技能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李桂福,段金梅,霍立林. 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1993 [10] 朱锭雄. 物理教学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胡炳元.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 朱锭雄. 中学物理教育实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孙立仁.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1999 [14] RM.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5] 崔允漷, 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 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7] 曹磊,潭树杰. 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浅谈从“品德”到“道德”

浅谈从“品德”到“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路向,传统道德如何现代化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话语伦理学出发,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视角重建的必要性,其理由是,传统的道德视角是上帝的“超验视角”,道德律令的规范有效性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上帝的至上的和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宗教及神学不再是一种被所有人认可的道德有效性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西方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可以说是“去上帝化”。但是,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并 意义上的差异。 一、以道德”。 个人修养、的方式。国人缺少“ 九,而公“私德” 不讲“扫清自己 化》说:公觉到。” 极。 那德”?代意。 那样把道德放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个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着名的“三不朽”论断,把立德至于首位。儒家经典《大学》标榜的“大学之道”,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也是把对完美道德的追求看作“唯此为大”。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阐述,也是“公德”和“私德” 兼顾的,并没有厚此薄彼,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也。儒家为中国人所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其起点为“修身”,其终点为“平天下”,也可以看出儒家对于“私德”和“公德”的强调。 但是,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只是“品德”,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何谓“道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阅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阅读 发表时间:2012-08-16T14:20:35.5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黎水明[导读] 物理教学中,用物理阅读诱惑学生进行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 摘要:物理教学中,用物理阅读诱惑学生进行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课前设计悬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基础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进步;反复阅读,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关键词:物理阅读;诱惑;成就感;讨论;好习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可通过阅读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同时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同学们将来工作中的创新、开拓进取大有裨益。现在出版的教材大都是图文并茂,图形也与内容贴切且有趣,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图,多加联想,引发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如何进行物理阅读,笔者认为可注意以下方面: 一、课前诱惑学生阅读 大多数差生的成绩跟不上是因为听不懂,考试没有成就感;当然这也跟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关,可能因为懒的原因吧,如果物理阅读很吸引,讲的东西都是我们身边的生活,我们能感受得到的话,他们就想了解。可能某些教师认为很简单,但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充分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教学和指导他们进行物理阅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预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可提出:听自己的录音时,往往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可是别人听着就是你的声音,为什么呢?在预习《运动的快慢》时,可请学生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预习《大气压强》时,可请学生做一做“纸托水杯”的小实验等。初中物理几乎每一节都可以讲个故事、说句俗语、提几个有趣的问题或是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 其次,有的放矢的预习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教师应该考虑到物理阅读的特殊性。物理教材不同于文艺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学生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可以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或对于所设置的预习问题要明确阅读范围,让学生通过阅读回答问题,同时要强调将填空的问题,即知识点中的关键词标记在书上(画重点标记)。等学生有了一定阅读基础,就可只要求学生在书上勾画知识点,把阅读中想到的问题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写成眉批和总批。而在预习学案上写出看不懂的内容,与书中不同的看法,对教师讲课的要求等。当然,学生学习物理,由不读书也不会读书到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太过注重成绩。建议成绩还是实事求是为好,太过注重成绩和排名,会使学生反感。等学生喜欢你物理这一科,喜欢这个物理教师之后,开展教学工作也有效果。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形成越来越浓的兴趣。 二、反复读,引导学生讨论 对物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要通过反复阅读与讨论了解其内涵和外延。人们都有“插在水碗中的筷子变弯了”、“隔着玻璃看书本上的字,字抬高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但是若在平行光照射下,垂直俯视玻璃下的字,这种感觉不太明显,所以,“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中的“进入”指的是斜射而不是直射。反复阅读一方面能使同学们得到规范物理语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概念、规律的理解上不至于顾此失彼、断章取义。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之后,更加明白其含义。 三、结合练习题来阅读和理解 物理学中有许多形式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概念。如同学们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常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误认为平衡力,阅读中就要反复对比,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却是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是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可能出现的力。另外,如“重力与压力”、“弹力与摩擦力”、“速度与加速度”、“质量与密度”、“内能与机械能”等都是易混概念。通过阅读和练习题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物理图象以简洁、直观的语言,创设了特定的物理情景,描述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物理学习时切不可轻易放过。图象的横轴、纵轴各代表什么,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将如何变化。结合练习题作出相应的辅助线,如一条纵直线,一条水平直线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四、养成物理阅读的好习惯 经过阅读大量的知识,就会对物理有常识,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一个知识,可能看过一次没有记住,没有关系,假如天天进行物理阅读,隔几天就看一两次这样的知识,那么,他们就好像儿子看到老爸这么熟悉。阅读跟上去了,阅读一些信息就没有那么吃力了,以后的高中物理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强了,理解能力也相应变强,就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石湾中学邮政编码:516100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道德规范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倡导利用,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君观、贞节观等封建伦理道德,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应该否定的一面;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精华,我们今天仍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传统美德,在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 一、仁爱孝悌 “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被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一切好品德的总概括和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后儒以“仁”、“人”互训,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发端于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有了 孝悌之德的基本含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且得到普遍的奉行。以家为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家是我们民族生命的基石,它不但是个人现实生活所凭依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堂。“仁”,从敬爱父母兄长开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围之内,而是自亲而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大到包括了友爱和博爱,这种爱也就可以称为“仁爱”了,仁德之高尚也就体现在此。无论在家庭内或社会中,有了仁爱精神,才能使人间洋溢着一片温馨祥和之气。 友爱、博爱是孝悌之情的扩展,其中介环节就是“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的又一内在精神。孔子强调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简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要为他人着想。忠恕之道具有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内蕴。忠恕是一切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之壮举的基础,是人间一切辉煌事业和美好蓝图的底色。 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救人危难”、“互助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仁爱之道”、“忠恕之道”强调了一种人伦义务,旨在解决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之道。 二、宽容和谐 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点出发,中华民族在道德上追求一种和谐,强调群体义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宽容和谐有许多精辟论述。孔子所要建立的仁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的道德社会。“重和”思想是宽容和谐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的“和同”理论,就包括了宽容和谐的意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就是说,万物是由不同事物和合而生的。史伯还提出“阴阳之序”的观点,通过秩序、均衡与统一,从而达到万物的宽容和谐。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并以他的仁学思想为基础,试图通过中庸之道达到宽容和谐。 中庸之道是讲:人生于天地之间,如不有所偏倚,则能执守宇宙人生的常理。传统伦理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德性,不仅因为它是宇宙天地之间永久不变的真理,而且还因为它有勉励人们勇于力行,不可有一点点忽视的意义。传统伦理是讲以一家规模推之天下,从而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实际上是群体本位的道德。这种道德必然高扬群体价值,贬抑个体价值;约束个体身心,压抑个体利益,维护整体利益。有无道德的界限只在于能否以公灭私,对国家、对家族尽忠、尽孝。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具有理性内涵(德),而这种德性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个体只要加强修养,超越自我而归属于群体,就领悟了生存意义,体悟了天道。 这种集体理性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即所谓的“乐感文化”,它相信人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从而避免了个体与社会的对抗,摒弃了孤独意识、悲观主义。中国人懂得,人生存在宇宙之间,要尽力顺应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以便维护整体的均衡与和谐,因此做人要尽其本份、刻苦、勤劳、节俭,克尽职守。人既然生于天地之间,大地“厚德载物”,人也应效法自然,培养一种宽厚的德性。 “宽容”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以“宽”为上的道德要求经各派思想家的反复咀嚼加工,已深入中国人的心髓,对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贤哲们不仅把“宽”作为“君子”德行的标准,而且还指出了“能容”对于人生修养、成就德行的意义,所谓“大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所谓“有容,德乃大”,都是强调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德。宽容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能“协和万邦”,形成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和睦相处,不擅自发动侵略战争。所以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反对暴力、拥有四海宾朋的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