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一、引言

古典贸易理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在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的生

产要素将趋于不同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和绝对均衡价格。因此,由于收益递减,导致劳动力从拥挤的欧洲向不那么拥挤的美国迁移,美国土地租金和大宗商品的下跌导致美国工资水平的下降;与此同时,欧洲的土地租金将下降,欧洲的实际工资将上升。只有当绝对要素价格和相对要素价格达到均衡时,劳动力流动将停止。

贝蒂尔·俄林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剔除了古典主义因素的均衡要素价格模型。1933年在俄林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一书中,他指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1)国际贸易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看作要素流动的部分替代(2)会导致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的局部均衡。这个重要结果就是俄林-赫克歇尔理论,从俄林提出到1919年由赫克歇尔教授用瑞典文发表,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前瞻性;俄林高度原创性的成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

二、全部或部分要素价格均等化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这个定理,即认为,自由流动的要素使要素价格全部均等化,而商品的自由流动使要素价格部分均等化。要素价格在均衡的方向上移动,但该过程被认为必然不完整的。

毫无疑问,就像许多人一样,我一直在国际贸易领域里教导这个理论很多年。那么最近有个学生质疑这个结果,我便于使用教师的特权在教科书中讲到他,在埃尔斯沃思教师精彩的课堂,国际经济学上。但无疑,一旦挑起也不是那么容易哄骗,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其指导员发现有关段落令人相当满意,这就不奇怪要详谈文中细微之处的理论了。

令人更惊讶的是,仔细阅读俄林的论文无处揭示了部分均等化定理的充分证据。不但逻辑不完整的,而且定理看上去是脱离实际的。

因此,如果它是正确的,它似乎需要插入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文献,为理论提供一个严格的证明,如果它是错误的,那也有证据来反驳它。

三、俄林的分析

本文试图在简化最适合俄林分析的假设下来注重这一问题:欧美两个地区,每个地区赋予不同比例的非完全流动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力。为方便起见,我们假设两种商品,食物和衣服,在这两个地区,每种商品服从相同的技术生产函数。我们假设,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是按比例增加的,每个生产函数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收益递减只涉及这样的意义(相对于一单位产出比来说,另一单位产出的比例的变化),那么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将会收到影响。

只要我们坚持只涉及劳动力要素的李嘉图或Taussigian简算比较成本范例,我们必须假定,不同的地区的原则和无法解释的劳动效益的差异。另一方面,俄林的要素禀赋分析,解释了比较优势的不同为什么存在,且导致了后来的生产率和专业化格局。因此,俄林将每单位美国劳动力有相对较多的土地可以耕种,归因于美国粮食生产(土地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依靠类似“机灵的美国佬”的密码解释语来解释比较优势格局。同样,欧洲的劳动力相对于土地来说是比较丰富的,这将导致相与土地资金相比的低工资格局,并鼓励服装生产,相对于食品生产来说,这需要比土地更大比例的劳动力。

总之,每个国家都会使用大量使用本国的丰裕要素,来将商品的生产转向专门化(无论是部分还是全部)。但是,在美国生产更多的食物会增加土地的需求,从而降低那里的廉价性;在欧洲生产更多的服装会缓解那里的土地需求,并使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提高欧洲的工资。由于比较优势会导致专业化和贸易,两个国家之间的要素价格在贸易前的差异将会部分地减少。俄林说过:“因此,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要素的区域流动性。”(42页)…“生产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

化…意味着更好地利用它们,从而减少了由生产要素的区域分布的不适当所带来的缺陷。”(49页)

四、埃尔斯沃思的证明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一些重要的东西已经被添加到了通常的经典论述。但为什么仅有要素均等化趋势?为什么均衡只是局部或不完全的?为什么商品自由流动只能部分替代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是现在所讨论的关键问题。

埃尔斯沃思教授比俄林更清楚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讨论值得相当详尽的复制:

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完全均等化将会(从自由商品贸易中)实现。然而,这是极不可能的。仅仅当各类劳动力需求大部分集中在每类劳动力都丰富的领域,这一结论才会出现,因此,工资会提高到与劳动力稀缺领域的工资相等的水平。同样地,土地需求将不得不集中于土地丰富的领域,并且,对资本的需求也集中在资本供应充足的地区。然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本地需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生产的技术需求,实际上,所有的商品生产都不单单只需要劳动力、土地或资本中的一种,而是需要所有这三种主要要素的一个组合。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将要求要素对于不同代理商的高度变化的供求,有高度完美的适应性。此外,如果这一价格均等化出现,那么它将包含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因为当所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到处都是一样时,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进行贸易了,随着贸易的停止,以及那些导致要素均等化的需求的消失,最初的要素装备的差距会立即重现出来。

直到他的最后两句,这个观点是有点模糊的,作者似乎在一个观点之间摇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是(a)不可能的,以及(b)可能的,但是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下是极不可能的。然而,我们不必担心他究竟持哪

种观点,因为,在最后两行,即斜体部分,很显然,埃尔斯沃思认为,毕竟要素价格均等化涉及逻辑上的矛盾,因此是不可能的。

然而,通过仔细检查,我不认为我们能接受埃尔斯沃思反证法的证明,事实上,如果它是逻辑有效的,我们可以在每一阶段用商品的价格替代要素的价格,并且通过比较推理正好证明了,一个无人质疑的命题,即完全自由贸易导致了商品价格均等化,是一个谬论。

这个观点的缺陷不难找到,要素价格均等化将意味着可能没有进一步盈利贸易发生。在边境,贸易是冷淡的-这便是为什么边境是边境的理由!在边境内的单位,贸易将会无期限地进行下去。

中间部分缺

七新古典主义对比较优势的介绍

图1a表示现较为熟悉的美国生产可能性(或改造)曲线:当土地和劳动力资从粮食生产以最佳的方式得以转换,服装的最大产量就能够得以实现。了解两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知道劳动力和土地在美国的原始比例,我们只有在确保土地和劳动力在食品和服装生产上的边际生产率相同时,就能将要素搬离这一最佳均衡,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市场工资与租金的比值。

图1b显示了欧洲相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作为服装生产最密集使用的劳动力要素在欧洲相当丰富,我们自然可以推测欧洲在服装方面的大量生产。欧洲较陡的曲线可以证实这推测。由于偏好和有效需求的相互作用,每个国家最终将没有贸易往来。除非大部分欧洲人,尤其是富裕的地主,对食品而非服装有特殊的偏好,我们可以预料食品与服装的价格比在欧洲较高而在美国较低。图表中点C和点c斜率的差异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假设去掉商品贸易的所有障碍,而只有食品和服装的直接交易。有可能不再出现两个不同的食物服装价格比。任何价格比都不同于自给自足下的价格比,每个国家将不再希望自给自足。由此可见,新的世界价格比率必须在限制价格之间的比率,且普遍在每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食品的相对价格在欧洲下降和在美国上升。这将导致美国在增加食品生产和降低服装生产(从C到B)方向上的移动,并以食品出口换取服装进口。在欧洲则出现相反的从C到D的转变。最终的均衡价格比在最初的界限之间稳定下来。在这一点上,国际互惠的要求有一个完美的定量啮合。注意斜率在B和D点上是相等的。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挑战。我们已经放松了报酬不变的假设(或单一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均衡价格比条件下,两国都表示生产这两种商品。比较优势在边缘单位的差异引起了国际贸易。当每个国家的相对边际成本已经成为调整的现行市场价格,贸易就已经达到了平衡,并且进一步的专业化也会停止。

八、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证明

我们现在直面的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后面的两个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明,无论他们的斜率在(或边际成本的比率)哪里相等,其内部要素价格的比例也必须是平等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170页脚注3所讨论的埃奇沃斯盒图的方式去讨论生产可能性曲线。利于我们目的更好的方法是利用图2。此图是独立的生产规模,并可以用于这两个国家。

在横轴是衡量劳动对土地的比率,纵轴测量实际工资与实际租金之比,或者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这样将会有工资租金比或者每一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的不同的技术依赖。因此,我们有两条曲线:FF代表食物,CC代表服装。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取代比例仅取决于每次使用的要素比例。这是因为我们的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我们不调查企业之间输出和输入产业构成的偏离,这就是唯一可能的假设条件。我们假设经典的规模收益递减规律,伴随着相对租金生产率的工资生产率的下降,两条曲线必然下降。因为,劳动力更密集地应用到土地上。

现在让我们假设,在某一个国家,相对于总土地资源,劳动要素禀赋以较低轴的距离OM给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知识,我们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一个比OM更大的劳动土地比将被应用到服装生产,而产品生产的比例比OM小。在统一工资和租金的条件下,以相同的比例使用要素是不合适的。因为生产食品和服装的技术是不一样的。

加权平均的总劳动和总土地比OM,在各个产业的劳动土地比之间下降,作为相对比例的确切的数量被应用到各处。在任何给定的工资租金比率,例如通过交叉项的Q所示,我们提出在水平方向的两条曲线,以读出正确的在食品和服装上的劳动土地比率。这些都通过曲线的交叉项和下部轴表示出来。并且应当注意的是,总劳动土地比,M,总是落在两个交叉项之间。要素价格比例的什么不同之处是可能的?显然,这两种物品生产Q,那么就只能在N"和N'之间变化。当工资租金比率下降到低至N",如果总劳动要求是不超过供应量,服装的生产必须完全停止。在只有食品生产和失业率为零的情况下,食品生产必须在OM这一比例下使用劳动力和土地。总之,当Q下降到N",这两条线将会向右运动,直到他们分别到达M和M"点。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只要两种产品继续生产,价格比例就绝不会上升至N'之上。当点Q逐渐移动至N',视频生产得越来越少,而服装生产得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到达N"点,所有的要素都被用于服装生产上,其比例就相当于整个社会的保障水平,OM。在横轴上的交点,分别向左移动到M'和M。

重申一下:由于要素价格比率从N"上升至N'上升,服装生产的增长和食品生产的下跌,使得图1a(或1b),我们从A(或a)到Z(或z)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服装的价格,食品的价格下降。围绕初始要素比例的变动决定了N'到N",及M'到M"点的移动。如果这种初始禀赋增加更多劳动力,M将会向右移动,至M'、M"点。N'和N"将会向下移

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将会变得更加垂直,土地短缺对食品生产的影响远大于服装生产。

零运输成本以及自由贸易会使得需求完全非本地化。欧洲的消费者对美国的生产具有像美国人对其一样的影响。国际有效需求的最终模式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问题没有影响,只要两个国家是被迫超出完全专业化的地步。生产两种商品时,共同的国际价格比等于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因此:

食品的价格/服装的价格=(食品的边际成本/服装的边际成本)美国=(食品的边际成本/服装的边际成本)欧洲=D点的斜率=b点的斜率现在,这也是事实,只要这两个行业的边际要素替代率是相等的,如果要在最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点的斜率正好等于服装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与食品的边际生产率。

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在这两个国家价格斜率相等,这只能导致一个事实,即要素价格比相等,并且因此出现相同比例的因素。要素价格比例不同,这两个国家将使用不同的要素比例。不同的要素比例将导致两行相对不同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以及最终不同的价格或者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不同斜率。因此,相同的斜率必须意味着相等的要素价格。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关于要素价格均等化基本定理的证明。

九、算术证明

一个算术实例可能有助于消除完全要素价格均衡合理性的悖论的任何遗留痕迹。我们假设两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要素禀赋不同:假设美国有100单位土地和100单位劳动,但是欧洲只有55单位土地和100单位劳动。

现在假如要素可以完全流动,劳动会从欧洲流入美国,且当大约

1/3的欧洲劳动力流到美国后,要素比例就相等了,此时欧洲大约留下

71单位劳动和55单位土地,美国是129单位劳动和100单位土地,世界上总劳动和总土地的比为4:3(准确来说是200:155)。

由于技术和有效需求不同,世界资源在衣服和食物/食品间会出现一定的分配:我们假设,28单位的世界劳动和112单位的世界土地用于生产食物,其他的(172单位劳动和43单位土地)用于生产衣服。精确的数字并不重要,但是应该要注意到,不管在哪里,生产都将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地区贸易也将没有必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世界生产/产量是最优的。美国当地劳动者会失去他们贸易前的特权地位,实际收入会降低(不管用食物还是衣服来衡量),欧洲的土地所有者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必须放宽要素可以流动的假设,单独的自由商品贸易可以抵消欧洲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两倍这个事实吗?是的,如果美国将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土地用于生产食物,其他的(80单位劳动和20单位土地)用于生产衣服;同时假设欧洲将8单位劳动和32单位土地用于生产食物,92单位劳动和23单位土地生产衣服。如表1。

在自由商品贸易条件下,世界要素的结合/分配是可以和完全要素流动条件下一样的,假如食物和可以低价从美国运到欧洲换取衣服的话,就没有人需要迁移了,世界上的所有农民都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技术,并且得到同样的工资,在衣服生产领域中的土地和劳动也是一样,世界生产再次实现了最优。

当然也可能没有这么明显,但是自由贸易消除了移民壁垒,的确损害了整个美国的劳动阶级的既得利益(也损害了欧洲的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世界或国家产出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将降低绝对实际收入,如此重要或通用的一个因素作为美国劳动(What maximises world or national output will in this case lower the absolute real returns to even

so " important "and " versatile "a factor as (American) " labor.")11,在放宽的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比人口自由移动的影响更加深刻。

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我认为我自己也属于这一派,不应该夸大贸易的作用。贸易保护可以帮助特殊群体,它甚至可以帮助很大的一个群体,只有在关于比较成本的简单的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中,才正确地表述“工资不是贸易的原因,而是结果”2,只有当劳动得到100%国民收入时,收入最大化才使真实工资最大化。假如劳动总是获得总收入的一大部分,这个事实本身——在简单的俄林世界里——将限制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收益,并且限制要素比例分析的解释价值。

1俄林在44页不正确地争辩道,在不降低劳动相对于商品的绝对份额时,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会发生:“工资只是总收入的一个substantial部分,因此不可思议的是,后者的一个相当大的提高可能不能提高总工资,即使劳动者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不仅这个结果可信,它必然如赫克歇尔-俄林的分析所言,Stolper教授是首先提出来的,见Stolper和萨缪尔森,op.cit.观点和俄林类似,见Haberler的国际贸易理论(伦敦:…1936),在他的研究中,p533,Viner持更加保守的观点,”

2

十、完全专业化的情况

但是我们是不是证明得不够多?有时关税壁垒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地区的贸易是自由的,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的差异仍然存在,我们又怎样说明这些呢?

首先,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商品从来都不是完全流动的,因为运输成本总是存在,它成了贸易的障碍,所有产业布局(location of industry)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事实之上的。

商品流动状态下要素价格存在差异的第二个原因比较难描述,它比较复杂且富有技术性。假如:(1)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完全不同;或者,(2)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几乎相同,可能导致完全的而不是部分的生产地域分工,在这种情况下,要素价格不需要均等化。

接下来本节将简单地讨论完全专业化的情况,下一节将讨论要素价格不均衡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即关于劳动国际分工模型的简化的不完全俄林要素比例分析。

只要一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商品,则竞争价格必须等于国内边际成本,但是如果某种商品根本不被生产,如美国不生产衣服,则它的(相对)价格可能低于生产一单位该产品的(相对)边际成本,因此,在图1a的A点处,食物相对于衣服的价格比大于A点斜率的绝对值(the price ratio of food to clothing can be anything in excess of the absolute slope of the curve at A.),同样,当欧洲全部生产衣服时,价格比小于Z点斜率的绝对值(the price ratio can be anything less than the absolute slope at z.)。

基于有效要素比例,每个国家仅存在一个两种商品都生产的一定的价格比例范围。在美国,这个范围在Z点斜率和A点斜率之间,在欧洲,在z点和a点的斜率之间。这两个范围是不同的,除非两国的全要素比例相等。假如美国的土地相对多于劳动,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比欧洲的更平,其受限的边际成本比将少于欧洲相应的限制(its limiting marginal-cost ratios will each be les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limits of Europe.),但是他们两个范围仍然会有一些重叠的部分,除非他们各自的要素禀赋差异远远大于生产食物和衣服的技术差异(由图1a和1b 的比较可以看出,除了在图1a中的Z点附近和图1b中的A点附近外,他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几乎相同3)。

只要最终的均衡模式在一般的/共同的相对价格范围内,我们所有前面的分析都是适用的。但是假如最终的均衡模式导致一个或两个国家的完全专业化,那么他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将会不同,即使市场价格必须仍然一致。不同国家的生产可能会随着要素比例的不同而进行,相对要素价格通常是不相等的。即使从“最优”的有限意义上来说,我

3假如把两个国家的“步的形成?/形成曲线”画在图2中,除非初始要素禀赋相差很多,否则将会部分重

们再也不能指望世界生产是最优的了。然而,从一个更有限的意义上讲——如在给定世界资源的固定模式中——总的生产力不能再被提高了。

对美国实际工资或欧洲实际地租的影响就很明确了。美国人就食物而言的实际工资肯定已经变差了,同样,欧洲人就衣服而言的土地租金肯定也下降了,这仅从生产——经典的报酬递减规律——就可以推断出来。但是,假如食物相对于衣服的最终价格比比A点斜率的临界值要陡峭的话(But if the final price ratio of food to clothing becomes much steeper than the critical limiting slope at A),美国就进口衣服而言的真实工资就会开始超过贸易前的真实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对于一个工人福利的最终影响就会取决于他对食物和衣服的偏好这个特别的模式。

经典的比较优势连续成本算术分析碰巧落入完全专业化的极端类别,所以说几乎是偶然的某些特殊关系的结果,因此,正如维纳指出来的一样4,Taussigian宣言(Taussigian dictum)“出口部门的生产率决定真实工资”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它忽略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更糟的是,当增加的成本部分专门化时(under the partial specialisation of increasing cost),它甚至不成立。

假如我们回到表1的数据上,完全专业化的要素价格均衡的限制/条件能更容易被理解,假设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世界最后将100单位劳动和77单位土地用于衣服的生产,100单位劳动和78单位土地用于食物生产,两部门的土地和劳动投入差不多,因此,自由的商品贸易必然无法补偿完全的要素不流动(所带来的损失),即使美国的食物和欧洲的衣服完全专业化生产,也仍然达不到要素自由流动状态下的生产技术,欧洲的劳动力工作的土地和美国土地上的劳动力都将会太少。

假如我们在商品自由贸易下增加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那么劳动力会开始流动,但肯定直到全要素比例在两个地区都实现了才会流动,缺4

少这个条件的话,两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将会趋同,以便自由贸易可以均衡要素价格——以便每个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对不同产业的相对重要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权重,最终达到最优的世界生产格局5。

关于移民政策的暗示

总结来说,我应该投机那些高风险的任务,从一个抽象的理论论断中画出一个实际的道德。英国是人口密集区,在战后,它经历还没投资收入损失,主要是由于高食品价格和不利的贸易条件,一定的产品无组织和内部劳动力分化形成。

广泛的移民有解决之道吗?相比与迄今为止被认为的例子,也许无论大量的条件,现在讨论的主旨已经告诉我们相对免费的商品贸易是对于产品的流动性因素的更好的替代。

只要原材料能够从相对便宜的海运运到英国,减少的回报率被当地的特别地立即的效果抢夺了。问题被提出:在海运的帝国,英国工业的工人能做什么?而又有什么不能做?他们能做什么为了现在的这一代会像和加拿大人在移民之后,而又不能在英国做的。

明显地,对于这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毫无疑问,工业在时间的很多地方都已经睡着,并且新的催化剂将会形成一个更好更舒适的长期均衡。单对于在上面提到的问题告诉我们移民的受欢迎的影响决不是自动的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理所当然。

他们会被认为英国人移民主要为了作为食物生产者。少有专家建议一个

5部分专业化和完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具体条件是:每个国家的劳动-土地比例必须介于要素自由流动时使每条生产线spring up的劳动-土地比例之间,这可以由图2或者两个数的加权平均值必须介于两者之间这个

大规模,甚至现在当贸易条款不正当地喜爱多于农业生产。没有敢于野蛮的预言,一个敢于怀疑不正常贸易趋势,反对历史放任自流会继续。即使向相对更好食物和原材料价格发展,在世界上任何土地上可比较的劳动力被期望成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那就是工业劳动的材料真正收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国际贸易学理论归纳

国际贸易学知识理论归纳 1.绝对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绝对成本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2)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3)一国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 ○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破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只是天赋的优势。 ○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的优势,只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2.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2)理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是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是相对低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 (3)比较成本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以葡萄牙和英国的葡萄酒案例为例,葡萄牙应该“两优则其重”,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这为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整个世界贸易 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 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利。 ○3两国间贸易的实质是对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分割问题。这就为探讨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 局限性: ○1比较成本论虽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观点,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或者是静态化,忽略了动态的分析。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国际要素流动 7.1复习笔记 1.国际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 (1)单一产品模型 单一产品模型假定世界只由本国和外国组成,各国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两国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产出”表示;该世界中不存在贸易。 各国产出水平决定于可获取的资源数量,土地(T)和劳动(L)是仅有的稀缺资源。这种要素供给与一国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成该国的生产函数,用() Q T L ,表示。图7-1显示的是一国的产出在土地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是如何随劳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7-1某一经济的生产函数 从图7-1可以看出,劳动供给越多,产出越大。但是,随着更多的工人被雇佣,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下降。 图7-2用不同的描述方法表明了雇佣的劳动数量是如何决定边际劳动产出的,同时也说明支付给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出。

图7-2边际劳动产出 如图7-2所示,随着就业的增加,边际劳动产出会相应下降。边际产出曲线下方的面积等于总产出。给定劳动力雇佣水平,其边际产量决定实际工资。因此,对劳动的全部支付(实际工资乘以雇佣人数)由图中的长方形部分表示,其余的产出部分为土地租金。如果两国的工资水平不相同,两国工人就有了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这是下面将要分析的问题。 (2)劳动力流动 ①劳动力流动分析 假设两国的工人能够自由流动,且本国工资低于外国,那么工人将从本国流向外国。这一流动会减少本国的劳动力并导致本国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反,外国的劳动力会增多,实际工资相应下降。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直到两国边际劳动产出一致为止。图7-3说明了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课件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知识:新古典经济学基础 (一)、自给自足经济的一般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假定: (1)消费者寻求满足(效用)最大化; (2)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3)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 (4)完全竞争。 (二)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1、生产、消费调整和贸易互利 2、贸易带来的生产收益与消费收益 ●贸易带来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消费收益(或交换的收益)和生产收益(或 专业化的收益)。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马歇尔→“提供曲线”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保罗·萨缪尔逊等人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 ●“标准贸易模型”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一)是否坚持基本的古典假设 (二)是否以边际分析为基础 (三)是否包含需求分析 (四)是否采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个部门和单一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五)是否应用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一、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一)约翰·穆勒的贸易思想 1.重视需求对贸易的作用 2.贸易利益来源于进口 (1)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1.贸易双方的需求是相互需求 2.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3.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强度的大小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约翰·穆勒认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 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时,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这就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国际需求恒等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互需求原理”(Principles of Reciprocal Demand)。 (三)约翰·穆勒国际需求方程式的简评 ●贡献: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 –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时的重要作用 –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 –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 ●缺陷:忽视供给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理论基础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求决定论。 (二)基本假定 ●以物易物的“2×2贸易模型” ●“有代表性的商品包”(Representative Bales) (三)提供曲线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 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既反映了一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反映了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同时 体现了供求关系,表示各国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1、提供曲线的推导 贸易三角形法 ●贸易三角形反映了一国出口数量、进口数量以及贸易价格(贸易条 件)。如果贸易条件不同,该国调整的程度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贸易 三角形。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贸易均衡 (一)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 ●如果一国或两国的提供曲线发生移动,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以及均衡 贸易条件随之变化。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提供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9.1复习笔记 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1.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及劳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流动性不断增强。要素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2)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3)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5)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个客观原因。 2.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 (1)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①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际流动是通过外部市场形成的,这种贸易方式的缺陷是:a.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不完全,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b.商品的出口容易挤占进口过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影响进口国相关产业和潜在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并进而引发相关社会问题,因而商品贸易往往受到进口国政府的限制。 ②要素流动的优越性上是:a.流入的要素往往是进口国比较稀缺的,进口国市场不存在垄断,更不会对进口国的生产构成威胁,却能够改善其供求结构;b.要素的流入特别是

资本、技术的输入。能够大大增强本国的生产能力,解决就业等问题。所以,各国政府一般都欢迎、鼓励生产要素的流入。 因此,要素流动带来商品进出口的减少,要素流动代替了国际贸易。 (2)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从要素输入国来看,要素的流动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促进输入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相同产品或替代品进口的减少。但随着进口替代进一步发展为出口导向,该输入国出口将会增加,收入水平和进口支付能力亦随之提高,其进、出口规模将最终扩大。 ②从要素输入国来看,对要素输出国来说,可借助过剩要素输出增加的收入发展本国经济,创造新的优势,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各国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没有也不会替代贸易的发展。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可同时用来达到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容 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大不一样的。能够在国际间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 (1)第一类较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使得人口的国际流动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历来出自经济上的考虑。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要加以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2)第二类具有明显流动性的要素是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过剩资本,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较高利润,纷纷流向国外。当代,资本流动已从最初的由资本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发展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

国际贸易学习题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 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 外贸易系数约为()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三、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值 2、贸易商品结构 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4、过境贸易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九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9.1 复习笔记 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1.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及劳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流动性不断增强。要素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2)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3)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5)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个客观原因。 2.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 (1)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①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际流动是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这种贸易方式的缺陷是:a.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不完全,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b.商品的出口容易挤占进口国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影响进口国相关产业和潜在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并进而引发相关社会问题,因而商品贸易往往受到进口国政府的限制。 ②要素流动的优越性是:a.流入的要素往往是进口国比较稀缺的,进口国市场不存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垄断,更不会对进口国的生产构成威胁,却能够改善其供求结构;b.要素的流入特别是资本、技术的输入。能够大大增强本国的生产能力,解决就业等问题。所以,各国政府一般都欢迎、鼓励生产要素的流入。 因此,要素流动带来商品进出口的减少,要素流动代替了国际贸易。 (2)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从要素输入国来看,要素的流动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促进输入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相同产品或替代品进口的减少。但随着进口替代进一步发展为出口导向,该输入国出口将会增加,收入水平和进口支付能力亦随之提高,其进、出口规模将最终扩大。 ②从要素输入国来看,对要素输出国来说,可借助过剩要素输出增加的收入发展本国经济,创造新的优势,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各国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没有也不会替代贸易的发展。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可同时用来达到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容 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大不一样的。能够在国际间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 (1)第一类较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使得人口的国际流动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历来出自经济上的考虑。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要加以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2)第二类具有明显流动性的要素是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过剩资本,为了

第04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英文习题)

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英文习题 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trade theory is tantamount(adj. 相似的)to a short-run version(n. 观点)of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a. Specific factors theory (特定要素理论) b.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c. 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 d.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2.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factors trade theory(特定要素理论): a.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export industries suffer from (因…而受罚,因...而更糟,受...之苦)trade, while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gain b.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export industries gain from (从…获得利益)trade, while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suffer c. Both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export industries and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gain from trade d. Both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export industries and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suffer from trade TRUE-FALSE QUESTIONS ()1. The specific-factors theory analyze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收入分配)effects of trade in the short run(在短期内)when resources are immobile(adj. 不能移动的)among industries. ()2. Owners of resources specific(adj. 特定的,具体的)to export industries tend to lose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while owners of factors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进口竞争产业)tend to gain. ()3. Although such factor mobility among industries may occur in the long run, many factors are immobile in the short run ()4. The specific-factors theory analyze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trade in the long run when resources are immobile among industrie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factor-endowment theory and its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which apply to the short-run mobility of resources. ()5. The specific-factors theory concludes that resources that are specific to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tend to lose as a result of trade, while resources specific to export industries tend to gain as a result of trade. - 1 -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如果劳动不同质,在短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在长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不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 例如,在短期条件下,低技术劳动力不能在短期进入高技术部门工作,这样低技术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就分别形成低技术部门和高技术部门的特定要素。当然,在长期条件下,由于低技术劳动力可能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所以,在长期情况下,劳动力不再是特定要素。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报酬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将不能改变任何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在要素密集度不变的情况下,要素的实际报酬不会发生变化。分析如下:短期内,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和利润会因为贸易而产生变化,但劳动力或资本所有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化工作或重新投资。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决定。假设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X部门,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那么贸易后 P的市场价格上升。产品价格对各个行业和各种要素收益的 X 影响可以由以下关系式表示:

(1)出口部门 资本的收入:W (上升)/X P (上升)=K MP (不变) 劳动的收入:R (上升)/X P (上升)=L MP (不变) (2)进口部门 资本的收入:W (下降)/y P (下降)=K MP (不变) 劳动的收入:R (下降)/y P (下降)=L MP (不变) 可见,在短期内,价格的变化只会改变要素的名义收入,而不会改变要素的实际收入。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教材中)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X O 或Y O 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劳动力总供给的增加,使得原来的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在图4-1中,表现为劳动力市场边界的扩展,Y 部门的VMP 曲线向右平移,两个生产部门会增加劳动投入。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工资下降到*W ',X 部门增加劳动投入X L ?,Y 部门增加劳动投入Y L ?,新增的劳动供给量L ?分别被两个部门雇佣,劳动力市场达到了新的均衡点E 。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第11章国际要素流动 1.如何用跨时期选择的方法分析资本移动现象以及对相关国家均衡调整过程的影响?答:根据经济学原理,国际投资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交换,即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下面,用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①基本假设 a.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生产一种商品X。 b.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该生产者可以选择今年生产“现在商品”(present goods)也可选择明年生产“将来商品”(future goods)。 c.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商品的供应。 ②相对价格差的产生 由于甲、乙两者对当期和未来商品的偏好不同,因此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者所面临的实际利率也不相同。不同的实际利率导致两者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上的投入不同,进而导致其生产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分析如图11-1所示。 图11-1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1C 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0C 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i I (1i =,2,…)表示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如果甲、乙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A

点和B点达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A、B两点处的斜率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或“利率”。 由于A、B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A点处的斜率大于B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 图11-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2)储蓄与投资 ①封闭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图11-2中的KK'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最初生产现在商品 Y,生产将来商品1Y。在没有交换的条件下,通过移动均衡点,可以得出A点将 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C Y是在由RR'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为r的情况下甲的储 00 蓄和投资。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3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A 5、C 6、A 7、B 8、B 9、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等。(技术知识、经济信息);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又称为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 3、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密集型产品指根据产品里面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不同,把产品分成不同的种类,即哪种生产要素在这种产品中所占比例最大,就把这种产品叫作这种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就把小麦称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4、里昂惕夫之谜:指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于1947年美国进出口贸易构成分析后得出了与要素禀赋论结论相反的结果。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裕的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验证的结果确是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H-O定理: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均等化。 7、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有益于一国使用其丰富要素进行的生产,但减少稀缺要素的实际收入。 8、罗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在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减少。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简答题 1、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答:(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难以充分流动,即使是在国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移动也不是完全充分的。(3)某一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这种结合具有整体性和固定性,从而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 (4)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2、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 答:(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输出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价格差;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一、前言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 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可以说,蒙代尔教授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他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和预言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圈,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为具体的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国际贸易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和技术等,推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也成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促成了当代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迅速发展。 罗伯特·蒙代尔是最早研究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在2×2×2赫—俄模型(H-O模型)的基础上,罗伯特·蒙代尔得出了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比如国际劳务流动,如果一个国家严格控制劳动力跨国流动,这势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如果一个国家启用严格的贸易壁垒,便会诱使境外劳动力的流入或国内劳动力的流出。他进一步推断: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都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

贸易值:又称为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是衡量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进出口商品结构: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或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1含义z=(X+M)/GDP(GNP)*100%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以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NP或GDP多少比重为标志的。Z为对外贸易依存总贸易:是指进出口以国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2、自然条件3、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4、上层建筑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绝对优势论的内容:1、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则一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2、贸易分析的基础 绝对优势的衡量的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Q/L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L/Q3.用价格表示,用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来表示 (三)基本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4.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比较优势:(一)概念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称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具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三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教学目标】短期中的生产要素;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教学重点】理解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 入的影响不确定。 【教学难点】利益集团和贸易政策,进一步理解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根源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通过适当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形式。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为了便于认识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模型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通常分析一国只拥有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情形。这种分析方法虽然与现实有较大的差异,但其能揭示问题的内涵却非常巨大。我们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两种产品:奶酪和葡萄酒。 第一节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利益,我们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分析贸易模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比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假定一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其全部资源即劳动总供给为L;只用于生产两种产品C和W,且只生产一磅的C和一加仑的W;生产一磅的C需要耗费1小时的劳动,记为aLC, 生产一加仑的W需要投入2小时的劳动,记为aLW ,则有: L=aLC + aLW (1) 令Qc为本国C产量,Qw为本国W产量,生产可能性边界取决于该国的总资源:即 aLCQc +aLWQw ≤L (2) 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多生产C,那就只有少生产W,或者相反,如果多生产W,那就只有少生产C。 机会成本:多生产一定量的一种产品而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在这里,用W来衡量的C的机会成本为:aLC/aLW, 故C的机会成本为0.5。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单一要素情况下为一条直线,其斜率(由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代表)直角三角形的其余两边的比率决定(根据沟股定理,直角两边的平方之和=斜边的平方),即:斜率的绝对值=C的机会成本aLC/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之比) (3) 上图中的小三角形意味着:多生产一单位的C,需要放弃一定数量的W。 相对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厂商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仅要使自己商品的价格更高,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商品的价格比别人商品的价格高。因而,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知道了相对价格,才会知道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在我们简化了的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劳动力总是流向工资较高的部门。因此,C和W的供给就取决于劳动力的流向。另外,在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就是该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由于生产一磅的C需要耗费1小时的劳动,记为aLC, 生产一加仑的W需要投入2小时的劳动,记为aLW ,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