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

教育

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

错题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

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决定教育的

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

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

2.再生产科学知识

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

1.决定教育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4.影响部分教育内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 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 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和交流文化; 3.选择和提升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重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启示——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

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并注意各阶段的平衡和过度;

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此时施加教育影响,则能事半功倍。

互补性: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西单轨

双轨制:代表为英国,两轨互不相通,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两类;

制:美国,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分支制:苏联

壬寅 yin 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我kui 卯 mao 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国壬子 kui 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 3年高中 3年

重点: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

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第六节教育目的

重点:教育目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核心要求,它规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实际学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柏

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匹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1996.6,《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内涵: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

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德育在全面发展中

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重点:课程类型及特征

1.(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学生需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课程开发、设计、主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重点: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为其代表理论,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

各科教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特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

3.社会中心课程论

4.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课程组织

重点: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课程标

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

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

心内容。

3.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把同一课题内

容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和直线式(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编排)

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重点: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

划实际结果”上来。

课程开发: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代表拉尔夫 .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

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

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重点:教学内涵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重点:教学意义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 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

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 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

为主。

教学任务

1.形势教育: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而忽视知识传送,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强调知识传送而忽视能力培养,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现阶段教学任务:

1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

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重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双方互为基础)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重点:五大基本环节

1.备课

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上课

中心环节吗,教师教和学生学直接体现,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

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定考生最基本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就一个

测验的优劣势而言,效度比信度更重要)、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第四节教学原则

重点:八大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

2.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动承认学生主体,调动其积极性;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重点:常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 A.讲授法: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能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

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B.谈话法:向学生提问题,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C.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探讨、讨论; D.读数指导法:学生阅读参考书,培养自

学能力。

2.以直观感知为主: A.教师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B.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 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 A.欣赏教学法 B.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重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单选为主)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认知的起点,正常心

理活动必要的起点。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相互补偿、联觉(一

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

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同一物体感觉相同但知觉会有差别,人脑对感觉的加工,分时间、空间、运动知觉。特

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

注意。

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相反:注意的分散(心),指注意离开了活动所制定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

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和分散

的区别)。

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

4.记忆:人脑对经验识记、保持、再现过程。分类:(时间)瞬时记忆:极为短暂的记忆;

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时间不超过 1 分钟;长时记忆:记忆较长或终身不忘。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陈述性记忆-语言表达类;程序型记忆-复杂动作过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 / 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过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系列位置效应:近因和首因效应。影响记忆

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识记态度。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

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詹金斯 & 达伦巴希。回忆和再认: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的事物的重新重新呈现,再认是经历的事物再度出现时的识别。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

6.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的区别 p126 如果幻想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可

以实现,那么他就便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则为空想;

理想能催人奋进,是人民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

7.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正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促进)

和负迁移(阻碍或干扰);3.定势:使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原有环境不

变的情况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它

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4.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强度。除

以上因素外,个体智力水平、性格、情绪、认知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也制约问题解决的

方向和效果。

第二节学习概述(以单选为主)

1.学习概念: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

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实质: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

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知识学习:变式,如果实有可食的、漂亮的,还有不可食、丑的

3.技能形成: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第三节学习动机(客观和主观都有)

1.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多半由好奇而生,在有意学习阶段,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借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儿

童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一种倒“ 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完成任务,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耶克斯 & 多得森: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

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动机最佳水平还随任务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问题

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低;学习任务简单时,动机最佳水平高。

学习动机理论

A.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认为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

B.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有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

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

求,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一种为生长需要。

C. 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 50%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可以给他们

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

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会保证成功,避免失败,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即使

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挫败感。

D.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

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

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E.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重点:学习动机培养

A.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B.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C.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D.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

A.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启发式教学

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D.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四节学习迁移(单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重点:迁移分类:

A.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阻碍作用;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学习的对后学习的影响,前——后,如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学习的对先学习的影响,后——前,

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D.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迁移:不在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前的影响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A.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B.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C.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五节学习策略(单选)

重点: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

复述策略(如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

工策略,如做笔记、提问)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知识或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列提纲、利用图形、流程

图)

2.元认知策略:认知的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策略

第六节学习理论

1.桑代课尝试错误说: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映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

试-逐步减少错误 -在尝试”而形成,是教育心理学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作

用类型)、惩罚(与负强化区别:惩罚是厌恶刺激的呈现,负强化厌恶刺激的排除,来

降低概率发生的概率)、消退(曾经强化的反应,后来不再有强化物,致使反应发生概

率降低)

重点:认知学习理论(易考主观题)

A.完型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

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联系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B.布鲁纳认知 -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

构转变为学生头脑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

得转化和评价。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发现要

学习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提

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单选为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图式:个人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 ---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适应客观变化,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

对个体的作用。平衡—自我调节机制使自我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平衡状

态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与教育观:强调人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最近发展区: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单短和材料分析)

情绪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抑郁、恐惧、孤独、愤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化

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单选和简答)

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

重点:人格结构

1.气质和性格;

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行、冲动型和沉思型);

3.自我调控系统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放纵型、民

主型);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重点:人格发展理论

1.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 -快乐原则,自我 -现实原则,超我 -完美原则即道德原则,重要特点一是强调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

调婴幼儿期的经理和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口腔期12-18 个月,肛门期12~18-3岁,性器期3-5 岁,潜伏期5-12 岁,生殖期12-成年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P184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点:特点

过渡性、锁闭性、社会性、动荡性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选)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

常见障碍性心理问题: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网络成瘾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单选)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重点: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是中

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对行为态度表扬。

2.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特定情况下超出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三部——一、松弛肌肉;二、

建立焦虑层次;三、诱导求治者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

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恐惧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理性 - 情绪疗法: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要点: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

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单选和辨析)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验,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

的心理特征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品德和道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行为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2.道德情感: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要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行为,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

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法;

3.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单选)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 岁,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顾不得外界关系,自我为中心;

权威阶段: 5-8 岁,他律期,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可逆性阶段: 8-10 岁,自律期,不在无条件的服从权威;

公证阶段: 10-12 ,开始倾向于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单选和辨析)

重点: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

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单选和辨析)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学生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德育方法,

对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重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以知开端,以行终结,知即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情感是内部动力,意即意志是

精神力量,行即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修养。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各题型都有)

重点:中学德育的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6.知行统一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最基本的德育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重点:各原则的基本要求也要记忆P226

重点: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熟悉各方法的基本要求 P230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单选)

班级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

元班级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重点: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重点:班集体建设的重点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2.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有效的课堂管理(材料分析)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分积极、消极和对抗三种。

重点: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2.学生的因素;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重

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条件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些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

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立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师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重点: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因素和学习情境

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学生、教师、环境

重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6.协同伙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单选)

重点:课外活动的内容

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重点: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选题;

2.制定活动计划;

3.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四节班主任(单选)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班

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B.不断激励、战胜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A.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其人格;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知道班级活动的开展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第四节教师心理(单选和简答)

重点:教师角色形成阶段

角色的认知、认同和信念阶段

教师威信建立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重

点: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学科知识内容、教育学和心理

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

教学能力、对学生困难诊治能力、教学媒体使用能力、教育机智。

2.教师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包括:教师职业信念、教师性格特点、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两个教师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

象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特征

4.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判断

5.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

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重点:教师的成长心理

福勒和布朗

1.关注生存阶段

一般是新老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此有些新老师会花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2.关注情景阶段

教师已完全适应,把自己的精力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

是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小型课堂教学,录成录像,课后分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 =成长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

制定本制度。

2、公司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公司档案分为受控档案和非受控档案。

3、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公文上的各种附件一律不准抽存)。结案后及时归档。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

或销毁。二、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 1 、公司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管理。

2、文件材料的收集由各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整理,交总经理审阅后归档。

3、一项工作由几个部门参与办理的,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办部门或人员收集,交行政部备案。会议文件由行政部收三、归档范围

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等。

2、本公司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3、本公司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统计报表及简报。

4 、本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5 、本公司职工劳动、工资、福利方面的文件材料。

6、本公司的大事记及反映本公司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四、归档要求

1、档案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3、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归档。

4、不同年度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跨年度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

5、档案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应

保持文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系统的排列。

6、案卷封面,应逐项按规定用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

五、档案管理人员职责1、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 2 、按照归档范围、要求,将文件材料按时归档。 3 、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努力维

护公司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 、公司档案只有公司内部人员可以借阅,借阅者都要填写《借阅单》,报主管人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其中非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部门经理签字批准,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总经理签字批准。

2、档案借阅的最长期限为两周;对借出档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催还,发现损坏、丢失或逾期未还,应写出书面报告,报总经理处理。

走在路上,挫折是难免的,低潮是必然的,孤独与寂寞是如影随形的; 总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总有寄人篱下的时候,总有遭人诽谤与暗算的时候。这些时候,要知道潮涨潮落、波谷波峰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受得了折磨,守得住底线,一切都会证明,生活不会抛弃你,命运不会舍弃你。

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注: 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 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 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规定性。 b)教育具有继承性; c)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d)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就是发展健全得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就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得道德,智慧与身体各方面得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就是教育得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得概念 ①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教育与其她一切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提高人得认识能力,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完善人得个性得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得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得规律,在特定得教育场所,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她们得身心朝着社会期望得方向发展得活动与过程?3、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得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得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得关系以一定得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得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得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得模仿不足:否认了 人就是有意识得。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得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校教育得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得萌芽,作为独立得社会实践部门得学校教育就是在奴隶社会出现得 2、我国经考证得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得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重点版)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复习资料 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语义 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 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 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 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 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 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大纲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 *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贵州教育综合知识笔记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由生产力所决定;而教育的性质主要由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3、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心理相容。 5、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6、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7、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情绪的应激。 8、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9、教学评价的类型可分为标准参照测试和常模参照测试。 10、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单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课外教育的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实践性。 3、过度学习的适当强度是150%。 4、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该行为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5、《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名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名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体现了教育法的平等性。 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7、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较低。 8、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接受学习。 9、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 10、布鲁纳的教育观点是: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三、判断题 1、气质只有好坏之分,性格却有善恶之别。(错) 2、我国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错) 3、学次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对)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