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型

2. 树种的耐荫性

3. 物候

4. 互利共生

5. 生态平衡

6. 进展演替

7. 营养级

8. 最小面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

二、填空题

1.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一般采用K=0.16Σt/r,当K>1时,自然植被为,K=1.0~1.5时,自然植被为,K>1.5时,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力可分为和两大类。

4.森林土壤储水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片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片称为。

6.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

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示( )。

A. 平均温度

B. 生物学零度

C. 物理学零度

D. 年平均温度

2、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

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

A. 非腐殖质

B. 枯落物

C. 腐殖质

D. 胡敏酸

3、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一性生产量

B. 总第一性产力量

C. 生物量

D. 生产量

4、( )山脉海拔高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

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

B. 秦岭

C. 武夷山

D. 天山

5.平均而言,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森林

C. 温带森林

D. 寒温带森林

四、简答题

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间相互作用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 竞争排斥原理

2. 异养生态系统3.营养级 4.生理干旱

5. 植被

6. 优势种

7. 生态位

8. 进展演替9.边缘效应10.异质种群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的三个过程是、、。它们在量上的关系是。

2.我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是,在我国植被分类系统中属于。

3.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克方程为(微分式),其中是种群增长可实现的程度,其生物学含义是;当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4.根据生理适应特征,盐生植物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生态学研究中一般有三种尺度,即、和。

6、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生物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称为,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7.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8.生物量的精确测定非常困难,实践中常测定代替生物量。

三、单项选择题

1. 群落次生演替的趋向取决于()。A. 外界干扰的强度B. 外界干扰的持续时间 C. 土壤是否保留完好 D. 是否存在外力的干扰

2. 某营养级的摄入量与前一营养级净生产量之比,称为()。

A. 同化效率

B. 生产效率

C. 林德曼效率

D. 利用效率

3. 某一山体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类型自然更替最可能的顺序是()。

A. 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

B.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针叶林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

D. 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季雨林—高山草甸

4、新疆等西部地区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瓜果味甜多汁,产量高,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昼夜温差大

C 对低温的适应

D 对干旱的适应

5.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气态型循环的是()。

A. 氮

B. 磷

C. 钾

D. 钙

四、简答题

1.食物链有哪两种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两类食物链比重有何不同?

2.种群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五、论述题

1、试从全球碳循环规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的原因及其缓解途径。

2.简述我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及主导因子。

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与生存因子 2.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3.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

4.频度与盖度5.群落与生态系统

二、选择题

1.冻害对生物是一种伤害,它发生的温度条件是()

A. 摄氏零度

B. 摄氏零度以上

C. 摄氏零度以下

D.

A、B、C都不是

2.水生植物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气组织以适应水中的()A. 弱光环境 B. 缺氧环境 C.酸性环境 D. 碱性环境

3.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对于森林来说,坡向因素是一种()

A. 直接因素

B. 限制因素

C. 主导因素

D. 间接因素

4.一年生作物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氧 B.湿度 C.温度 D.营养物质

5.由于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所导致群落发生的演替,这种演替是()

A.原生演替 B.水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旱生演替

三、填空题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非生物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2. 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3. 两种生物共存时对双方都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这属于关系。

4.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这个上、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

5.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6.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7.演替按基质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和次生演替两类。8.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

9.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

10.杂食动物是指以植物或作为食物来源的动物。

四、简答题

1.写出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方程,并概述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2.简答水的生态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海拔高度对植物的影响。

2.试述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的异同。

习题四

一、填空题

1.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及地形和人为因子;其中地形属于因子。

2.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类型是以为主。

3.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格局分为三种类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5.影响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物因素有 _____ ,___和。

6.有林地的温度垂直变化上,一般在出现最大/最小值。

7.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此现象可用来解释。

8.生物多样性可分为,

三个层次。根据下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最高。

二、选择题

1.阴生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高,生长在荫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低,生长在荫湿条件下

2.黄山迎客松的"旗冠"现象属于生态学中的()。A.矮化现象B.土壤适应C.偏冠现象D.特化种

3.赤潮现象属于种群数量变动中的()。

A.周期性波动B.不规则波动C.种群爆发D.季节性消长

4.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

A.气候顶极B.地形顶极C.土壤顶极D.偏途顶极

5.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做到()。

A.全部消灭害虫种群B.保护天敌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D.保护害虫

三、解释下列成对名词

1.竞争与生态位 2.层次和层片 3.外来种与生态入侵种

4.生物量和生产量 5.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四、简述题

1.如何鉴别树种的耐荫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7分)2.试述林木种群的生态适应对策。(7分)

3.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6分)

五、问答题

1.森林是如何减少地表径流与保持水土的?(15分)

2.试述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及其在种群调节中的应用?(15分)

习题五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按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

为 ,

和 .

2.地形因子属于生态因子中的因子。

3.从营养关系来看,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即生态环境,

, 。

4.竞争按生物间的关系可分为和

5.种群的内分布型可分为 , , 三种类型。

6.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一般为

食物链。

7.分解过程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它

是 , ,

三个过程的综合。其中,分解者对C/N 比的要求在

为最适合。

8.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可通过和

两个方面来进行。

9.若一个群落有A、B、C三种植物,测定了10个样方,其中6个样方有A种植物,10个样方有B种植物,4个样方有C种

植物,则B种植物的相对频度为。

二、填空题

1.赤潮现象属于种群数量变动中的()。

A.周期性波动B.不规则波动C.种群爆发

D.季节性消长

2.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间

内维持平衡

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相等

3.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 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 地下芽植物

D.

高位芽植物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时表面

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时表

面积较大

5.人类对作物施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 改善环境

B. 消灭竞争者

C. 增加总生产量

D.

增加净生产量

三、名词解释

1.生态入侵2.生态过渡带3.生态位4.Gaia 假说

5.自然稀疏6.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7.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8.生态型9.物候10.指示植物

四、简答题

1.试述顶级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2.请以C循环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

3.比较植物种群K-对策和r-对策的生物生态学特点。

五、问答题

1.分析旱生演替系列的阶段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意义。2.试以森林对一次降水的调节过程分析,说明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15分)

习题六

一、填空题

1.林木一般在幼苗阶段耐荫性;随着年龄增长,耐荫性则。

2.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格局分为三种类型,

即、、。

3.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

即、。

4.–3/2法则适用于。

5.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此现象可用来解释。

6. 有林地的温度垂直变化上,一般在出现最大/最小值。

二、填空题

1.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平衡

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2.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 )。

A. 地面芽植物

B. 地上芽植物

C. 地下芽植

物 D.高位芽植物

3.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 疏透结构 B .紧密结构 C. 稀疏结

构 D. 通风结构

4.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 海洋

B. 草原

C. 海陆交接地带

D. 荒漠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 总主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 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 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三、名词解释

1.树种的耐荫性

2.Shelford 耐性定律

3.同龄林

4.层片

5.演替顶极

6.生态系统

7.气候相似性原理

8.种群的生态密度 9.优势种 10.复层林

四、简述题

1. 在岩石上发生的原生旱生演替系列有哪些?其特点如何?(7分)

2. 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特点和不足之处?(7分)

3. 试说明《中国植被》中的植被分类原则。(6分)

五、问答题请分析河岸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及其作用。(15分)

2.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有哪些?林木种群对其适应性如何?(15分)

习题七

一、填空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使盛开”,说明的是生态学中的现象。

2.限制因子一定是 _____________。

3.根据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三个基点,即、、。

4.林木一般在幼苗阶段耐荫性;随着年龄增长,耐荫性

则。

5.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

6.种群的Logistic增长方程的微分表达式为。

7.林分种群的调节属于 __调节。

8.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即、。

9.群落中种群的盖度可分为、两大类。

10.Hutchinson (1957)将生态位描述为。

11.从营养关系来看,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

即、、、 __。

12.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一般为 ____食物链。

二、填空题

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 水稻

B. 玉米

C. 大豆

D. 冬小麦

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衰退型

D. 混合型

3.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

A.气候顶极

B.地形顶极

C.土壤顶极

D.

偏途顶极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

A. 初级总生产力

B. 初级净生产力

C. 群落净生产力

D. 次级生产

5.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 原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旱生演替

三、名词解释

1. 树种的耐荫性

2. 同龄林

3. 优势种

4. 群落的最小面积

5. 高斯原理

6. 生态系统

7. Linderman 定律 8.生态入侵

9.生态位 10.层片

四、简答题

1. 试画出理想种子植物的图解式生命表并加以说明。

2. 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有哪些?林木种群对其适应性如

何? 3. 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

五、问答题

1.如何鉴别树种的耐荫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

2.请从N循环的特点,说明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

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 森林,森林草原;

2. 胡敏酸;富里酸;

3. 内因,外因;

4. 土壤厚度,孔隙率(度)

5. 阳生叶,阴生叶;

6. 红树林;

7. 植被型,群系,群丛;

8. Climax :顶级; Niche :生态位; IGB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Ecosystem :生态系统; Ecotone :生态过渡带;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2. C

3. B

4. B

5.A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 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

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生物执行的对策有两类,分别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K —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 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 值而恢复困难,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生物就属此类;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r 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可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另外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待时机成熟,可能导致种群大暴发。害虫、杂草就属于r-对策者,因此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答: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是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植物群落—乔木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就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大,地带性植被统称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演替的同时作用,在不同地域分布着次生演替的各种类型。其演替阶段大致如下:

群落演替的趋势或方向取

决于是否存在外力的干扰。如有外界干扰如采伐、放牧、火烧及

自然灾害,群落就逆行演替,它

常是不连续的,可包括几个阶段,如一片森林可一夜之间夷为

平地。若没有外力干扰,则进展

演替,在哪个阶段停止干扰,就

在此阶段开始恢生。进展演替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外力干扰的强度、频度和方式。离顶极群落越近,进展演替所用时间越短,如果群落破坏到裸地阶段,仍至岩石裸露的原生裸地,没有土壤及土壤中的种源,则需要经过漫长的原生演替阶段,才能自然演替到顶极群落,若要使其时间缩短,必须用一些人工辅助恢复措施。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间相互作用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答:(1)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

(2)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和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

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

果;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树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伐以调整林分组成,缓解种间竞争的矛盾。

习题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生态位相同或相似的物种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长期共存,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排斥掉。

2. 异养生态系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太阳能,而是来源于其它自养生态系统,特别是化石燃料。城市生态系统就是典型的异养生态系统。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4. 生理干旱:春暖回春时,气温回升快,蒸腾加急,土壤温度低,不能及时供水,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5. 植被: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总称。

6.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7. 生态位: 即Niche ,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8. 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9.边缘效应:原意指两种不同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带,其生物多样性增大的现象。后来生态学家发现,两个生物群落的叉错区,其物质和能交换频繁,各种生态过程活跃等均属边缘效应范畴。

10.异质种群:即Matapopulation ,又译为玛他种群或破碎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域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 吸收、存留和归还 ,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

2. 常绿阔叶林,群系;

3. ???

??-=k N k rN dt dN , k ,环境容纳量,

2k N =; 4. 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和不透盐性植物; 5. 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组织尺度;

6. 生态作用,生态反作用;

7. 休眠芽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着生位置;

8. 现存量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D

2. D

3. C

4. B

5. A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均有两类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是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这样一条以活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又称草牧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是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碎屑颗粒开始的食物链,又称腐食食物链。腐食者主要是微生物,也包括一些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动物。陆地生态系统中碎屑食物链占的比重较大,而海洋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占的比重较大。但是这种差异并非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固有区别。

2.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个体在不同年龄组中所占的数量比例,种群按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影响,种群所栖息区域,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体比较大,种群出生率就高;而缺乏繁殖能力的老年个体比例大,则种群死亡率就高。因此,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增长和发展状态,稳定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下降型种群的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属于一个衰退型种群。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地球上的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和生物圈4大碳库中,虽然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在自然循环中周转速率十分缓慢,但是由于人为活动频繁,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从而造成对碳循环的重大影响,使得岩石圈中的碳大量进入大气圈。人类活动向大气净释放碳大约为 6.9×1015gC/a ,其中使用化石燃料释放6.0×1015gC/a 。此外,人类破坏了森林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原来储存在森林中的碳经过燃烧等过程也进入了大气圈。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中,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为3.2×1015gC/a ,被海洋吸收的为

2.0×1015gC/a ,未知去处的汇达到1.7×1015gC/a 。从而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要缓解大气中CO 2浓度上升而导致温室效应的趋势,从全球碳循环规律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即减少由人为原因而导致的CO 2净释放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采用对

常绿阔叶林

杂阔林 裸地

dN/dt=rN(1-N/K)

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二是保护现有的植被,特别热带雨林,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产力,使大气库中的碳重新固定到绿色植物中。

2. 植物群落在地球上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地球上环境条件分布具有规律性,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及它们相互配置状况决定了地球上植物群落分布的总体格局。气候条件随着纬度和经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植物群落的分布也随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为主导因子,分布规律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主导因子 东——西(中国):湿润森林植被-半湿润森林草原区-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

就我国而言,这种地带性规律非常明显。从南到北,随着太阳辐射(热量)主导因子的逐渐减弱,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从东到西,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减少,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与干旱沙漠区,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向地带性。两者合称为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习题三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对4分,共20分)

1.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有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2.进展演替: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

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

3.光补偿点:当植物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4.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所有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5.群落: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 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 1.B 2.B 3.D 4. C 5.C 三、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生物成分。

2.热。

3.互利共生。

4.生态幅。

5.随机型分布。

6. 团粒结构。

7. 原生演替。

8. 他感(化感)作用。

9.种群。 10. 动物。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写出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方程,并概述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逻辑斯谛方程:4分

生物学意义:6分

一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二是农林渔业生产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三是参数r 、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2.简答水的生态作用。

水的生态作用:(1)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2)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谢;(3)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4)水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5)水分还可通过湿度、降水等影响生物的生态环境;(6)水影响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每小点2分,答对5个以上给10分)

五、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海拔高度对植物的影响。

①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因温度递减率的关系,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海拔高度增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也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降水量又有所下降。(5分)

② 高海拔地区因湿度低而湿度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较慢而积累较多,淋溶过程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

度偏高。(5分)

③ 山地条件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一个树种只分布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森林植被,愈往高处则北方的较耐寒成分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宜于树木生长,成为树木分布的上界,即高山树木线。(5分)

2.试述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的异同。

克里门茨认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演替的进程,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区域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即为顶极群落。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性演替顶极。现存的各种类型的群落,无论其生境条件和群落性质如何不同,如果给以充足的时间,最终都将趋向于一个单一性的顶极群落,称之为单元演替顶极。(4分)

坦斯利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相对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终结了演替的进程,就可称为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级、动物顶极等,称为多元演替顶极。(4分)

由此可见,不论是单元顶极论还是多元顶极论,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②单元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7分)

习题四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间接因子。 2. 碎屑(腐生)食物链 。

3. 均匀分布 , 随即分布, 集群分布。

4. 种子的繁殖及动物的迁移,群落内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 。

5. 光合时间, 光合面积 ,光合能力。 6. 林冠层。

7. 林德曼效率 。

8.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 。 2.C 。 3.C 。 4.A 。 5.B 。 三、解释下列成对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竞争与生态位:竞争是指生物为了生存对食物及环境资源的争夺。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间的关系。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减轻物种间的竞争作用,使物种共存。

2.层次和层片:层次是指群落结构在垂直空间的分层现象。层片是指具有相同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两个概念分别反映出群落是垂直和水平结构上分化的基本单位。

3.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则是指起源于次生裸地的演替。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起源的生境中是否具有繁殖体,原生裸地市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而次生裸地则保留有原来的繁殖体。

4.生物量和生产量:生物量是指任一时间某地某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级单位面积当时所测的生物体的总重量。生产量是指某一时期内有机物质增加的总重量。生产量不仅包括保留下来的有机物质的重量,还包括过去生产和后期损失的有机物质。而生物量多是指现存量。

5.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区域,往往同时具有相邻两个群落某些特征。边缘效应是指在过度带内物种数和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称边缘效应。 四、简述题(共20分)

1.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其忍受庇荫能力,即树种在庇荫的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能力。鉴别树种的耐荫性:

1)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喜光的树种CP 和SP 较高,而耐荫树种偏低;

3)喜光树种生长快,开发结实早,寿命短,而耐荫树则相反。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子有:年龄;气候; 土壤等。 2.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所采取的生存及生活的策略,主要有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种群扩散对策等。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K-r 对策。R .H .MacArthur ,总结了前人在生物使的研究:在稳定环境下,动物的的繁衍接近于环境容纳量,即近似于K 值,因此在稳定的环境中,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 值,对其就有利;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灾害经常发生,因此,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对水就有利。

大生物功能类群。

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自然的环境条件,实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系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消费者:包括1-4或5级消费者,和杂食动物及食碎屑者(deritivores)、寄生生物等。

(3)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动物、昆虫和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

五、问答题(共30分)

1.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与保持水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的:

(1)林冠的截流作用,既可以吸收一定的降雨,也可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击溅作用;

(2)树干径流作用,减缓雨水迅速进入地表;

(3)枯枝落叶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也可过滤地表径流的土壤颗粒;

(4)地被物的作用,保护土壤,减缓地表径流;

(5)森林土壤的水分吸收,由于森林土壤的良好结构,可以吸附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通过以上环节,森林利用复杂的层次结构,地上与地下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其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和功能。

2.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是比利时学者Verhulst 1838年创立的。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Nt=k/1+(1- Nt / k)e-rt A.前提条件:有一环境容纳量;增长随密度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B.种群增长的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C.生态学意义:两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确定;r和K对策在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意义。

习题五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循环。 2.间接因子。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5.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6.随机型,均匀型和集群型。

7.碎屑食物链。8.碎裂、异化和淋溶,25/1。9.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10.100%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 B。 3. D。 4. A。5. D。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生态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把原来不属于本地的物种引入当地,其种群在适应当地环境后迅速扩张,并造成对当地物种的排挤或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生态过渡带:生态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间的交错地带,称生态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他往往同时具有两个群落的共同特点,具有物种种类多、物质和能量流动大等特点。3.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间的关系。

4.Gaia假说:生命或者生物圈可以调节或者保持气候以及大气层的組成以适合其生长,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和适应。5.自然稀疏:是指森林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是森林种群密度调节的最重要表现。

6.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是指某个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其他因子在数量或浓度的增加,来补偿其数量的不足,称生态因子的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是绝对的,可补偿性是相对的。7.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则是指起源于次生裸地的演替。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起源的生境中是否具有繁殖体,原生裸地市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而次生裸地则保留有原来的繁殖体。

8.生态型:生态型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在外表形态或生理机制上产生不同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可以通过遗传不存下来,形成同一种群在不同生境下的外表或生理结构分化,称生态型。

9.物候:物候是指在季节明显地区,生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界旅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在外观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的现象。

10.指示植物:指示植物是指生长在某种特殊生境下,并能反映出该生境最典型的环境特征的植物,称指示植物。

四、简答题(共20分)

1.顶级群落是指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子适应最强、结构最稳定、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群落类型。R.H.Whittaker还提出了识别顶极群落的方法。他认为一个顶极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群落中的种群处于稳定状态;(2)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即群落呼吸量与总第一性生产量的比值接近1:1;(3)与生境的协同性高,相似的顶极群落分布在相似的生境;(4)不同的干扰形式和时间所导致的不同演替系列都向类似的顶极落会聚;(5)在同一区域内具最大的中生性;(6)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7)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

根据顶级群落的以上特点可知:群落恢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顶级群落,实现对环境适应和环境调节的最大能力,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根据当地顶级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境特点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使之尽早达到顶级群落,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物质和能量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即物质和能量可以在不同的“库”之间流动的,其流动能力和流动速率的大小可以通过“周转率”来计量。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物质和能量因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转而造成某一生态系统的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过渡集中,而对该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甚至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破坏。

以碳循环为例:人类目前面临的温室效应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一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使得在岩石层内的碳通过燃烧转换为气态的碳,进入大气圈,造成大气圈内co2,CH4等温室气体过多,阻碍地表温度向大气圈外的扩散,人类排放的该类气体愈多,速度愈快,温室效应的强度就愈大,表现就愈明显。

3.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所采取的生存及生活的策略,主要有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种群扩散对策等。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K-r对策。R.H.MacArthur(1962),总结了前人在生物使的研究:在稳定环境下,动物的的繁衍接近于环境容纳量,即近似于K值,因此在稳定的环境中,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值,对其就有利;而在不稳定的环

五、问答题(共30分)

1.旱生演替系列根据植物的不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个的阶段:

(1)地衣植物阶段;(2)苔藓植物阶段;(3)草本植物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

不同的阶段反映出不同环境对植物的要求,也反映出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不同特点。

据此,在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并根据其演替方向,通过人工调节使之尽早达到顶级阶段,实现对环境的最大适应和对环境调节的最大生态功能。

2.分析一次自然降水在通过森林过程中,其减少地表径流与保持水土主要是通过途径以下几个环节实现的:

(1)林冠的截流作用,既可以吸收一定的降雨,也可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击溅作用;

(2)树干径流作用,减缓雨水迅速进入地表;

(3)枯枝落叶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也可过滤地表径流的土壤颗粒;

(4)地被物的作用,保护土壤,减缓地表径流;

(5)森林土壤的水分吸收,由于森林土壤的良好结构,可以吸附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看出,通过森林的降雨可以通过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环节吸收将于,减少地表径流;而地表径流的减少及在地被物可枯枝落叶层的作用下,森林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使森林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

习题六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强;降低。 2. 随机、均匀、集群。3. 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4. 最大密度林分。 5. 10% 定律。 6. 林冠层。

二、填空题(10分,每题2分)

1.B 2. D 3. C 4. C 5. D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0分)

1.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在林冠庇荫下树种能否完成正常生长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树种忍受庇荫的能力。

2.Shelford 耐性定律: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在最小因子法则基础上提出: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忍受的上限和下限,并有最适生存区,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同龄林:是指年龄发育相似同种树木形成的森林。

4.层片:层片是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这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了特定的小生境,是生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5.演替顶极:群落的演替在地表的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一般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称为演替的终点即演替顶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7.气候相似性原理:是指某种群落类型在气候相似地区重复出现的现象,即一个地区的气候决定了群落的性质。

8.种群的生态密度:和粗密度相对应,是种群实际占据空

间内的个体数。

9.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优势种,通常表现为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

10.复层林:森林发育的层次分化而形成多层结构的群落称复层林。典型的复层林一般具有优势层、亚优势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四、简述题(共20分)

1. 旱生演替是指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

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地衣植物阶段:腐蚀岩石表面,促进岩石风化,逐渐形成一些极少量的土壤,

含蓄较多的水分,积聚更多的残体。

(2)苔藓植物阶段: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使土壤增加、使土壤增厚,形成小气候,遮荫,减少蒸发,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增多。

(4)木本植物阶段: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

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

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

种定居,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

群落消失。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形成。

旱生演替一般开始于岩石风化,受母岩层和当地气候影响较大。

2. Logistic种群增长模能客观的反映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

之间的作用,刻划了种群密

度制约因素,揭示了种群与瞬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

其模型中的r,K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能反映自然界普遍性的

种群增长规律。

但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密度增加对

于增长率减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没有任何时滞。而自然界多数

种群并非如此。

3. 《中国植被》划分群落的主要依据因素是:植物种类组

成;外貌和结构;生态地理特征;动态特征。并采用三级分类单

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

位),在每一级分类单位上,各设一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

系组和群丛组,根据需要,在主要分类单位下,再分亚级,形成

独特植被分类体系。

五、问答题(共30分)

1.河岸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及其作用有:

(1)过滤径流:降低流速,过滤径流;(2)保护水岸:根系,耐水波冲击;(3)吸收养分:N,P;(4)有效控制洪水;

(5)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6)通过林冠层遮

荫:调节水温,庇护地

2.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主要有:

(1)密度制约调节:在资源条件优越的条件下,通过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汰劣存优,使保留下来的个体生长更好,

保持林分稳定。

(2)非密度制约调节:一般是在立地条件不利的条件下,通过进化适应,抑制林木生长,林分始终不郁闭,林木种群

表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

习题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物候。

2.关键因子。

3.最高、最适、最小。

4.强;降

低。 5.生态密度。

6.dN/dt=r·N(1-(N/K))。

7.密度调节。

8.密度制约、非密度制

约。9.投影盖度、基部盖度。10.超体积生态位。 11.环境、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2.腐生食物链。

二、填空题(10分,每题2分)

1.A 2.B 3.A 4. B 5. B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体2分)

1. 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在林冠庇荫下树种能否完成正常生

长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树种忍受庇荫的能力。

2. 同龄林:是指年龄发育相似同种树木形成的森林。

3.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

作用的植物称优势种,通常表现为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

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

4. 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指在某种生境下,以最小群落面积容

纳尽可能多的物种。

5. 高斯原理:两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两物种愈相

似,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就愈激烈。

6.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

单位。

7. Lindeman 定律:也称1/10法则,即每通过一个营养级,

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8.生态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把原来不属于本地

的物种引入当地,其种群在适应当地环境后迅速扩张,并造成对

当地物种的排挤或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9.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

括生物间的关系。

10.层片:层片是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表现出一定的

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这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了特定的

小生境,是生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四、简答题(共20分)

1. 试画出理想种子植物的图解式生命表并加以说明:

生活史阶段x

生活史阶段的

长度

Dx

存活数

lx

死亡数

dx

死亡率

qx

生产的种子

有效种子

发芽

苗期

莲座期

成熟的植物

其中:x=按年龄的分段;l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lx = n x/ n0 ;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Lx=(l x + l x+1 )/ 2x ;

Tx: 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总个体一年值, Tx = Lx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目(dx=nx-n x+1) ;

qx:从x到x+1的死亡率。 qx= dx / nx ;

ex=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ex = Tx/nx。

2. 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主要有:

(1)密度制约调节:在资源条件优越的条件下,通过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汰劣存优,使保留下来的个体生长更好,

保持林分稳定。

(2)非密度制约调节:一般是在立地条件不利的条件下,通过进化适应,抑制林木生长,林分始终不郁闭,林木种群

表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

3.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组分构成。又分4种结构、

3大生物功能类群。

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自然的环境条件,实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系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消费者:包括1-4或5级消费者,和杂食动物及食碎屑者(deritivores)、寄生生物等。

(3)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动物、昆虫和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

五、问答题(共30分)

1.树种的耐阴性是指其忍受庇荫能力,即树种在庇荫的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能力。鉴别树种的耐阴性:

1)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喜光的树种CP和SP较高,而耐荫树种偏低;

3)喜光树种生长快,开发结实早,寿命短,而耐荫树则相反。

影响树种耐阴性的因子有:年龄;气候;土壤等。

生产实践上,常常利用树种的耐荫性,构建合理的群落层次结构,特别是下层林木的耐荫性,形成良好的种间关系;通过耐荫植物的选择,提高植物对环境气候的和不同土壤条件的适应,促进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

2.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N循环是气态循环,首先经过生物的固氮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再为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完成系统内的氮循环过程。

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体现为对植物叶片和枝条的伤害,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固定作用;其次,是通过土壤酸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到微生物对氮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过程;三是酸雨的酸化作用,还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习题八答案

Part A:

1.Canopy coverage: 盖度是植物群落学的一个术语。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它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群落学指标。盖度可以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等级单位表示。

2.Food chain: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成四种类型: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生性食物链。

3.Important value:重要值用来表示每一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I(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4.Climax:顶级演替指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

5.Pioneer species:先锋种指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

6.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补偿点指在一定条件下,光强度增高,光合速率也与之加快。植物的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7.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

8.Population age structure:种群演替指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Nutrient biological cycle:生物化学循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10.Forest productivity: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Part B

1.d

2.c

3.b

4.b

5.d

Part C

1. 生态系统

2. 自养生物

3. S

4.丰富度均匀度

5.金字塔

6.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顶级

8. 臭氧层Part D

1.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非生物成分有太阳辐射、温度、风、土壤、水分和火因子等。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答:养分循环的三种形式为:

(1)地球化学循环,指某一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和输出;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贮存和丢失,以及养分通过草牧和腐生网的流动;(3)生物化学循环,指生物体内养分的再分配,这是生物体内为了满足生长中对某些养分的需要,在自身养分贮库中所进行的一些调节。

上述三种循环,因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其途径有多种多样,同时每一种循环的特点也有所区别。

Part E

1.答:提高森林生产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适地适树:只有当立地与树种、品种相匹配时,林分才能稳定并充分发挥树种、品种的生长潜力。树种选择,应采取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策略,因乡土树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可靠,造林容易取得成功;

(2)适当的景观配置:林分的稳定性,是森林生产力的长期保持和提高生态效益的保证。林分的稳定性,也受周围森林环境的影响。适当的景观配置有利于林分外部环境的改善,抑制或防止病虫害的扩展蔓延,地力也可以得到维护,从而提高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

(3)控制林分的遗传成分:控制林分的遗传成分,一是要选择生产力高而抗性强的基因型,二是要提高林分的基因多样性,这2个方面是林分保持长期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4)进行科学的植被管理:对于人工林来说,由于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因此植被管理更显重要。通过植被管理,可以改变人工林周围的环境,改善群落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工林分维护地力的能力;

(5)改善造林技术:通过改善造林技术,可以更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以最大可能提高森林的生产力;

(6)采取合理的收获作业:收获对森林环境的影响在育林措施中是最大的,因此合理的收获作业是必要的;

(7)控制病虫:在这里不是要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灾害;而是通过上述生态系统管理,培育在生物学上稳定与健康的林分,从而达到控制病虫灾害的目的;

2.答: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因素:

(1) 生境破碎化;(2)外来种入侵;(3)资源过渡开发与利用;(4)全球气候变化等

如:直接威胁:森林砍伐、薪炭采集、基础设施的建立、偷猎与植物采集和贸易、旅游业、单一树种造林与外来种入侵、人口增长和农业的扩张等。间接威胁:发展的压力和政府的政策、保护区管理薄弱、土地权属不稳定、不明确等等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2017-2018(2)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福:生物耐受某一生态因子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围。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遗传漂变: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多态现象:种群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某一特定的环境。 贝格曼规律: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在寒冷地区的温动物,它们身体的凸出部分有变小的趋势。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将获得的它们存活或死亡的动态过程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次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生物量:单位空间,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2. 简答与论述 简述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简述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于1913年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论述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