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生活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哲学生活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前部分)

编写人:李景萍审核人:高二政治组使用时间:2013-12-15 【课标要求】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高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认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

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

【命题规律】常以成语、俗语、名言、典故、诗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哲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应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灵活运用哲学知识。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学习流程】

知识点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探究1】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毛泽东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谈谈你对以上两句话的理解

3.【知识归纳】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

(2).运动的含义:

(3).结合恩格思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观点思考: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归纳】

4、(1)运动是

(2)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犯错误。

知识点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探究3】

1、阅读教材P32第二个虚框内容,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知识归纳】【探究4】

1、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2、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想一想,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知识归纳】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

②特点:

(2)联系: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犯错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犯错误。

知识点三:把握规律

【探究4】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3、水往低处流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问题:上述俗语、名句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知识归纳】

1、规律的含义:

【帮你理解】

固有的:即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本质的:即内在的,不是外在现象,不是现象的联系。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刻意回避规律。

稳定的:不是多变易逝的

【小试牛刀】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D.水往低处流

E.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F.守株待兔 【知识归纳】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1)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 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 ②规律是普遍的, 、 和 ,在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帮你理解】

(1)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2).方法论意义(要求):

要求我们必须 ,一旦 ,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课堂检测】

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 .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探究】

我国自1958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人工增雨作业。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四个方面:人工降雨减少旱灾和预防雹灾,水库增水,森林灭火,改善生态环境。

回答:人工影响天气的初步成果表明了什么?这种做法能否被看作是改变和改造规律?

【知识归纳】

3.规律虽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要求:限定时间N 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 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 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D. 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2. 愚公移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典故,漫画(1-5)《新愚公》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另类”愚公。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

①解放思想,反对思想僵化②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③追求危机、方法与效果的和谐统一④坚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3.读图7。这幅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③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④

4. 为了缓解北方旱情,借助2月下旬的冷湿气流,我国北 方各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这说明(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大自然

C. 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kD. 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件为人类造福

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

A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 .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C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D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和雨 雪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

6.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任何一片天空不不会一直晴空万里。这说明……(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脱离了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 物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7.《 菜根谭》 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缲。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联系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课后巩固】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

4.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坚决抵制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把好数据质量关,维护统计的严肃性;坚持以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加强数据的深度研究和科学分析,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5. 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省区率先实行高考改革新方案。2008年江苏省也开始了新课改后的高考。山西省的高考方案还处在研究中,预计2009年出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现行高考方案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②各省份高考方案的形成与各自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关系紧密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④要否定现在的高考方案只能依赖外力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7.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8.在中国气象局统一协调下,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3日,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北京、山西、山东累计飞行作业影响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雪,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 人们可以根据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C. 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 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9.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技界应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等规律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科技界应加强对防灾减灾问题的研究,说明……()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

B.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科学技术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 )

A.规律是客观性,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11.材料: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许多同胞遇难,还有大量人员失踪。地震造成的损失惨重。地震发生后,我国军民迅速投入了救援,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辨析: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精点透析】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对这一问题需从两个概念和两对关系中来全面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世界上也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2)静止的含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需要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把握:

①区别:第一,含义不同。第二,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②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世界存在相对静止。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关系。

2、人和规律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掌握需从它的规律的含义、特征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来掌握。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四个方面来掌握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想象的联系。

③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指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联系。

④规律不是一种暂时的联系,而是稳定的联系,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