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

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第二章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2.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3.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5.月经产生的机制:(考过)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2)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

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

16.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

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7.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

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

进行辨证。

4、产后病“三审”(考过):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二节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补肾法是治疗妇科的疾病最重要的治法

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

3、周期疗法: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

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

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月经先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鉴别诊断

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月经先期经间期出血

出血时间提前1—2周月经周期第12—16天排卵期

出血量每次大致相同较月经量少,与经期出血形成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①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心脾两虚)

②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②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③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同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三、鉴别诊断

与妊娠的鉴别(早孕)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至,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①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②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5.痰湿证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为肝郁、肾虚、脾虚。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相鉴别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阴道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

四、辨证论治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

3.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月经过多

一、定义: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鉴别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与月经过多而周期正常,或经期正常显然不同,结合病史及有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 地榆、茜草、马齿苋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 益母草、三七、茜草

月经过少

一、定义: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止冲任学海,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三、鉴别诊断

与激经的鉴别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等。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一、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二、病因病机:发病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虚热、血瘀等。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相鉴别漏下者阴道流血淋漓不断,易与经期延长混淆,其鉴别要点是:漏下除阴道流血淋漓不断,甚者延续数十日或数月不等之外,尚有月经周期紊乱;本病行经时间虽在七天以上,但往往在2周内自然停止,且月经周期正常。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 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血热证

①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或固经丸

②湿热证清热去湿,化瘀止血固经丸+ 败酱草、鱼腥草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经间期出血

一、定义: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二、病因病机: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

2.月经过少月经过少的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赤带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四、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一、定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二、病因病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一般情况特点:多发生在“天癸新至”和“天癸将绝”这些特殊生理时期。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周期或前或后,即提前或退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2.经间期出血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四、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崩三法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各有偏重。

五、急症处理

崩漏属血证、急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视病情和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和方药。

1.补气摄血止崩,方选独参汤或丽参注射液

2.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亦可选参附注射液或六味回阳饮

3.滋阴固气止崩,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

4.祛瘀止崩①三七末3-6g,温开水冲服;②云南白药,温开水冲服;③宫血宁胶囊

5.针灸止血,艾灸百会穴、大敦穴(双)、隐白(双)

6.西药或手术止血,主要是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

六、辨证论治

(一)出血期辨证论治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①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 党参、黄芪、阿胶

②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 党参、黄芪、田七

③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①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二)止血后的治疗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

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治疗要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和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

七、预防与调护

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及早治愈,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

一、定义: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虚弱;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阴虚血燥等导致精亏血少,冲任血海空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而致闭经。实者,多为气血阻滞,或痰湿流注下焦,使血流不通,冲任受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临床常见有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血瘀或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

三、鉴别诊断

1.少女停经少女月经初潮后,因此时正常性周期尚未建立,可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但绝大部分可在1年内建立,一般无需治疗。

2.育龄期妊娠停经

3.围绝经前停经

4.还需与避年、暗经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切不可不分虚实概以活血理气通之。

五、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证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 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 + 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证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 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一、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二、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气血渐复则疼痛自止。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三、急症处理

痛经发作时,可选择下述治法、方药以缓急止痛。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①实证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主穴:三阴交、中极;

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②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2.田七痛经胶囊、痛经丸、丹莪妇康煎膏

四、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虚实寒热。一般而言,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 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6.阳虚内寒证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 附子、艾叶、小茴香

月经前后诸证

经行乳房胀痛

一、定义: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恚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滞,乳络不畅,遂致经行乳房胀痛。

2.肝肾亏虚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失血伤阴,经行则阴血愈虚,肝肾愈见不足,乳络失于濡养,因而经行乳房胀痛。

三、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 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 麦芽、鸡内金

3.胃虚痰滞证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经行头痛

一、定义: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二、病因病机

1.肝火情志内伤,肝郁化火。冲气挟肝气上逆,气火上扰清窍而经行头痛。

2.血瘀瘀血内阻。足厥阴肝经循颠络脑,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而经行头痛。

3.血虚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伤精致精血亏虚,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阴血益感不足,血不上荣于脑,脑失所养,遂致头痛。

三、辨证论治

1.肝火证清热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 + 首乌、蔓荆子

4.痰湿中阻证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 葛根、丹参

经行感冒

一、定义: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又称“触经感冒”。

二、病因病机

1.风寒素体虚弱,卫阳不足,经行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风寒表证。

2.风热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

三、辨证论治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 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证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经行发热

一、定义: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称“经行发热”。

二、病因病机

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

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发热。

三、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

2.血气虚弱证补益血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3.瘀热壅阻证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 + 丹皮

经行身痛

一、定义: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经行身痛”。

二、病因病机

1.血虚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后,以致气血两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胞中,气随血泄,肢体百骸缺乏营血灌溉充养,筋脉失养,不荣而身痛。

2.血瘀素有寒湿稽留经络、关节,血为寒湿凝滞,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因寒凝血瘀,经脉阻滞,以致气血不通而身痛。

三、辨证论治

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 + 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经行口糜

一、定义: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

二、病因病机: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其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炽盛而致者,每遇经行阴血下注,其热益盛,随冲气上逆而发。

三、辨证论治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胃热熏蒸证清胃泄热凉膈散

经行泄泻

一、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二、病因病机

1.脾虚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泄。

2.肾虚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致成经行泄泻。

三、辨证论治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一、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二、病因病机

1.脾肾阳虚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注于胞,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遂发浮肿。

2.气滞血瘀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滞,气滞益甚血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滞而为肿。

经行风疹块

一、定义: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或称“经行瘾疹”。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为患,缘于素体本虚,适值经行,气血益虚,风邪乘虚而入,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诱发本病。本病有内风、外风之别,内风者,由血虚生风所致,外风者中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热。

三、辨证论治血虚证养血祛风当归饮子

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经行吐衄

一、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

二、病因病机

1.肝经郁火肝司血海,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肝火上逆,血热气逆,灼伤血络,迫血上溢,故上逆而为吐血、衄血。

2.肺肾阴虚素体阴虚,经行时阴血下溢,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吐衄。

三、辨证论治

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情志异常

一、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二、病因病机: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血骤变,扰动心神而致。常见病因有肝气郁结、痰火上扰、心血不足。

三、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

2.痰火上扰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 + 郁金、川连

3.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

绝经前后诸证

一、定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明显不适症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并可累及心、肝、脾。

三、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 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经断复来

一、定义: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

二、病因病机

1.脾虚肝郁脾气不足,加之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中气不足,脾失所统,肝失所藏,冲任失顾,而致经断复来。

2.肾阴虚老年妇女肾阴本虚,加之房劳损伤,复伤肾精。肾精不足,肝失润养,相火妄动,热扰冲任,而致经断复来。

3.湿热下注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郁久化热则湿热内生,或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湿热之邪,湿浊下注,损伤带脉,迫血妄行,故致经断复来。

4.湿毒瘀结素体虚弱,或房劳所伤,或经期、产后不洁,湿毒秽浊之邪乘虚侵及冲任、胞宫,日久瘀结,血不归经,故致经断复来。

三、鉴别诊断

1.宫颈癌阴道不规则出血,常为接触性出血,或见血性带下,量时多时少,也可大量出血;严重者可见下腹胀痛,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腹痉挛性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TCT 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确诊。

2.宫颈炎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时均可见接触性出血,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示巴氏I~Ⅱ级。TCT呈良性反应。

3.宫颈结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白带增多,局部见多个溃疡,甚至呈菜花样赘生物。可局部活检以确诊。

4.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等,需作诊刮以确诊。

四、辨证论治

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 + 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易黄汤 + 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湿毒瘀结证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5.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 + 生牡蛎、茜根、地榆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一、定义: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期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本节讨论的是围绝经期即55岁之前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发生。

三、辨证论治

1.肾精亏虚证补肾填精益髓左归丸

2.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补肾强筋知柏地黄丸

3.阴阳两虚证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二仙汤 + 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脾肾两虚证益肾健脾大补元煎

带下过多

一、定义: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有外湿、内湿(脾肾肝功能失调)的区别

三、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色淡、质稀属虚寒;色黄、质稠、有秽臭属实热。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脾虚湿蕴化热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易黄汤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肝经湿热下注清肝利湿止带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甚清热利湿,疏风化浊萆解渗湿汤

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 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外治法】

实证带下病多结合白带检查结果配合外治法治疗。

1.外洗法蛇床子散煎汤趁热先熏后坐浴,若阴痒溃破则去川椒。亦可酌情选用洁尔阴、肤阴洁、皮肤康等洗剂。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适用于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适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修复、愈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宫颈糜烂者。术后禁房事2个月。

带下过少

一、定义: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三、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一病,虽有肝肾阴虚、血枯瘀阻之不同,其根本是阴血不足,治疗重在滋补肝肾之阴精,佐以养血,化瘀。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 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 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恶阻

一、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二、病因病机

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常见病因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三、鉴别诊断

1.葡萄胎恶心呕吐较剧,阴道不规则出血,偶有水泡状胎块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不符。多数较停经月份大,质软,HCG水平明显升高,B超显示宫腔内呈落雪状图像。而无妊娠囊、胎儿结构及胎心搏动征。

2.妊娠合并急性胃肠炎多有饮食失宜史,除恶心呕吐外常伴有上腹部或全腹阵发性疼痛,肠道受累时伴有腹泻,大便检查可见白细胞及脓细胞。

3.孕痈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开始于脐周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24小时内腹痛转移到右下腹;查体腹部有压痛、反跳痛,伴肌紧张,出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

四、。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 + 法半夏、白芍、

枇杷叶、柿蒂、乌梅若呕吐剧烈,持续日久,见气阴两虚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

妊娠腹痛

一、定义:妊娠期间,因胞脉阻滞或失养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气郁、血瘀,血虚。、血寒,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孕痈相鉴别。

1.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破裂前也有小腹疼痛,与本病相似,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后,则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昏厥或休克;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宜患侧为甚。内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可通过B超、后穹窿穿刺等检查鉴别。

2.胎动不安出小腹疼痛外,常有腰酸、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等症状,临证不难鉴别。

四、辨证论治

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 + 首乌、桑寄生

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 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一、定义: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

异位妊娠与宫外孕的区别: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宫外孕则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二、病因病机

异位妊娠的发病机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气受损等因素有关。

三、异位妊娠的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有停经、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及相关体征,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后穹隆穿刺可明确诊断。

(一)未破损型

病史: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

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

(二)已破损型

病史:同未破损型。

临床表现:停经、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黄体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五、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

(一)急症处理

1.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2.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作回收自身血准备;

3.立即给予吸氧、输液。可用50%的葡萄糖液20ml加丽参注射液1Oml静脉推注,或用5%葡萄糖液500ml 静脉滴注。必要时输血。

4.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赤芍、丹参、桃仁)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若腹腔内出血多者,或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二)手术适应证

1.停经时间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者;

2.休克严重,内出血量多或持续出血,虽经抢救而不易控制者;

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杀胚药无效者;

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

六、辨证论治

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宫外孕Ⅱ号方 + 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①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②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Ⅰ号方 + 党参、黄芪

③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Ⅱ号方

七、预防与调护

1.减少宫腔手术及人工流产术,避免产后和流产后的感染。

2.积极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肿瘤等疾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的病人在怀孕前宜做输卵管通畅检查,以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病率。

3.对曾有盆腔炎史、不孕史、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停经者,应注意异位妊娠的发生。

4.对异位妊娠破损的病人,宜平卧或头低位,以增加脑血流量及氧的供给。给予吸氧、保暖。

5.对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术后患者,仍应积极治疗盆腔炎症以通畅输卵管。

胎漏、胎动不安

一、概念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常见病因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三、鉴别诊断

胎漏、胎动不安是以胚胎、胎儿存活为前提,首辨胚胎存活与否,并要与妊娠期间有阴道出血或腹痛的疾病相鉴别。

四、辨证论治

本病首辨胎元未殒或已殒,胎元未殒宜保,按本病辨证论治;胎元已殒则应去胎,按堕胎、小产处理。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预防与调护

流产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应提倡婚前、孕前检查,在夫妇双方身体最佳状态下妊娠,未病先防。孕后首忌交合,以静养胎。调畅情怀,生活有节。已病防变,及早安胎。围产保健,母子平安。

堕胎、小产

一、概念: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二、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而致胚胎、胎儿自然殒堕离宫而下,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常见病因有: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和跌仆伤胎。

三、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的关键是妊娠物是否完全堕出或产出,需与异位妊娠、葡萄胎相鉴别,经妇科检查、B超、后穹隆穿刺多可区分。

四、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若胎堕完全者应按产后处理,宜调养气血为主。

1.胎堕难留证祛瘀下胎脱花煎或生化汤加益母草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阴道流血逐渐增多,色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妊娠中晚期,小腹疼痛,或有羊水溢出,继而阴道下血量多,或伴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质正常或紫黯,舌边尖有瘀点,脉滑或涩。

2.胎堕不全证活血化瘀,佐以益气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主要证候: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阴道流血不止,甚至出血如崩,腹痛阵阵紧迫;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五、预防与调护

堕胎、小产一旦发生,需立即到医院就诊,以防止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产后宜宣畅情志、避风寒、慎起居,增加营养以调补气血。

一、定义: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

二、病因病机:导致滑胎的主要机理有二:其一为母体冲任损伤;其二为胎元不健。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以滑胎者伴随的全身脉证作为辨证依据。根据有关检查,排除男方因素或女方非药物所能奏效的因素,针对原因辨证施治。治疗滑胎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预培其损”,坚持用药。

1.肾虚证

①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②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③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

2.脾肾虚弱证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

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4.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5.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胎萎不长

一、定义: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气血不足以荣养其胎,而致胎儿生长迟缓。主要病因有气血虚弱、脾肾不足、血寒宫冷

三、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补气益血养胎胎元饮

2.脾肾不足证补益脾肾,养胎长胎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3.血寒宫冷证温肾扶阳,养血育胎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子满

一、定义: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满”,又称“胎水肿满”。

二、病因病机:多由脾胃虚弱,土不制水,水渍胞中所致,或因胎元缺陷,发展为畸胎。

三、辨证论治

为本虚标实证,治宜标本兼顾,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治则,健脾消水而不伤胎。

主要证候:妊娠中期后,腹部增大异常,胸膈满闷,呼吸短促,神疲体倦,四肢不温,小便短少,甚则喘不得卧;舌淡胖,苔白,脉沉滑无力。

治法: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方药:鲤鱼汤加黄芪、桑白皮或当归芍药散。

子肿

一、定义: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又称“妊娠肿胀”。根据肿胀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脆脚、皱脚等名称。

子肿:头面遍身浮肿,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子气: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属水。

二、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为妊娠肿胀的主要机理。

三、辨证论治

首先要分清水肿、气肿。治疗应治病与安胎并举,以运化水湿为主,适当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择用皮类利水药,以免伤胎。

1.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一、定义: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或眩晕欲厥,称“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吐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脏气本虚,孕后精血下注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化火生风;或妊娠中期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

三、辨证论治

1.阴虚肝旺证育阴潜阳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

2.脾虚肝旺证健脾化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蔓荆子

3.气血虚弱证调补气血八珍汤加首乌、钩藤、石决明

子痫

一、定义: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子冒”、“妊娠痫证”。

二、诊断

1.病史:孕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肾病史、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双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葡萄胎病史;子痫病史等。

2.临床表现: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

3.检查: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妊娠20周后血压升高到14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伴蛋白尿、水肿即可诊断为子痫前期。

三、鉴别诊断

主要与妊娠合并癫痫发作相鉴别:癫痫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发作前一般无头痛、头晕、眼花、胸闷,亦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与体征。

四、急症处理原则

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治疗原则为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中止妊娠,中西医配合抢救。

妊娠小便淋痛

一、定义: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难”,又称“子淋”。

二、病因病机:病因总因为热,机理是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常见病因有阴虚津亏、心火偏旺、膀胱湿热。

三、辨证论治

1.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2.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

妊娠小便不通

一、定义: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溺不得出。属本虚标实证,临床有肾虚、气虚之分。

三、辨证论治

本病以小便不通为主,但其实质是肾虚或气虚。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补气升提助膀胱气化为主,不可妄投通利之品,以免影响胎元。

1.肾虚证温肾补阳,化气行水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丝子

产后病

一、概念: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二、特征: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三急--呕吐、泄泻、盗汗

三、病因病机:1.亡血伤津;2.元气受损;3.瘀血内阻;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多虚多瘀)

四、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

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

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

五、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六、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血晕

一、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可与西医“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互参。

二、病因病机:血虚气脱:神无所养,魂无所主;

瘀阻气闭:瘀血上攻,扰乱心神。

三、鉴别诊断

1.产后郁冒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产后痉病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四、急症处理

中医治病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一、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1.感染邪毒:正邪交争

2.外感:营卫不和

3.血瘀:瘀滞气机

4.血虚:虚阳外浮

三、诊断

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

3.检查:

①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②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四、急症处理

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

2.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药用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

3.热入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

4.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

五、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若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暗,苔黄而燥,脉弦数者,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

治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

方用大黄牡丹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若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

若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

若产时正值酷暑季节,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外感暑热,气津两伤。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三 名词解释 妊娠恶阻 闭经 妊娠痫证 脏躁 痛经 填空 1.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的作用。 5.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与___并举。 11.子宫脱垂的主要机理是___、___。 简答题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病例分析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单选题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A 冲心、冲肺、冲胃 B 冲心、冲肺、冲肝 C 冲心、冲肺、冲脾 D 冲脾、冲肺、冲肝 E 冲肺、冲胃、冲肝 5。下列哪项不属于妊娠恶阻: A 妊娠早期,喜食酸食 B妊娠早期头晕厌食、恶心呕吐 C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D 妊娠早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 天癸的至与竭,与哪脏关系密切: A 心 B肝 C脾 D肾 产褥期是指: A 产后9周内 B产后6周内 C 产后10周内 D产后4周内 治疗肝郁化热型月经先期的代表方剂: A 固阴煎 B 两地汤 C 清经散 D 丹栀逍遥散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证属: A 气虚型 B肾虚型 C虚热型 D肝郁化热型 月经周期提前3天,量多,色深红,质粘稠,面赤、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血热型经期延长 B血瘀型经期延长 C 虚热型经期延长 D血热型月经过多 E 郁热型月经过多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脉细无力,代表方剂: A大补元煎 B人参养荣汤 C大营煎 D 归脾汤 下列不属于血虚型月经过少的证候的是: A可见经期错后 B量少,色淡质稀 C 头晕眼花,心悸 D带下量多 E 舌淡,脉细无力 患者五个月来,月经不按期来潮,或先或后,量时多时少,应诊断为: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月经先后无定期 D月经过多 14.气虚月经过多的代表方剂: A归脾汤 B 补中益气汤 C 四君子汤 D 举元煎 15。桃红四物汤用于血瘀型: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习题

《中医妇科学》习题 马宝璋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学习要点 重点: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难点: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学习中医妇科学。 二、知识点精析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妇科病的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 各论中讲述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马宝璋)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学习要点 重点、难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熟悉十大历史时期; 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精析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妇科药物、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陆终(妻女嬇)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关于妇科药物和种子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就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 关于胎教的认识《列女传》有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内经》的出现,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关于优生的记载《左传》僖公23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居经 2、产褥期 3、月经周期 4、崩漏 5、妊娠病 6、恶阻 7、暗经 8、妊娠 9、原发性闭经 10、胞阻 二、填空题 1、产后病的诊断应着重三审,即先审________,以辨________;次审_______,以验________;再审_____________,以察________。 2、新产后,正常情况下恶露排干净的时间为____天左右。 3、在正常情况下,经期为_____天,妊娠期____天,产褥期为____周。 4、月经是指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子宫_____的、 _____出血。 5、子宫位于____之前,____之后。 6、痛经的治疗,要掌握好用药时机,一般从_______开始用药, 连用_____个周期。 7、妇女带下如五色杂见,有恶臭者,当警惕____的可能。 8、胎漏、胎动不安的致病因素,不外____和____两个方面。 9、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 三、是非判断题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气血。() 2、《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妇科专著。() 3、余血浊液从子宫通过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4、滑胎,现代医学称习惯性流产。() 5、崩漏是概指妇科出血病证而言。() 6、阴挺下脱又称子宫脱垂。()

7、闭经可由月经后期及月经过少发展而成。() 8、闭经一证,临床以实证居多,故治疗以活血通经为主。() 9、根据“不通则痛”的原则,治疗痛经当以祛瘀止痛为先。()10、带下病以湿证居多,故治疗宜以祛湿为主。() 三、单项选择题 1、正常妊娠期为多少周?() A、40周 B、34周 C、36周 D、38周 2、脾虚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 A、宜清宜利 B、宜补宜涩 C、宜清宜滋 D、宜升宜燥 3、治疗实热型崩漏的最佳选方是() A、清经散 B、两地汤 C、清热固经汤 D、芩连四物汤 4、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B、辛温香燥,行气止痛 C、养血行气,缓急止痛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5、脾虚型妊娠水肿的最佳选方是() A、全生白术散 B、千金鲤鱼汤 C、五皮饮 D、苓桂术甘汤 6、下列病证哪一项与肝郁气滞无关() A、月经先后无定期 B、妊娠恶阻 C、产后缺乳 D、不孕症 7、胎元饮最适用于哪一型胎动不安 ( )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学 歌诀

月经先期先期气虚与血热,脾虚补中肾固阴,实热清经虚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逍。 月经后期后期肾虚当归地,血虚补元气滞乌,艾附暖宫治虚寒,虚金实良两温经,芎归二陈治痰湿。月经愆期经乱肝郁逍遥散,脾虚归脾肾固阴。 经期延长经乱气虚举元煎,血瘀桃红合失笑,虚热两地合二至。 经间期出血脾虚归脾瘀逐瘀,两地二至肾阴虚,湿热清肝止淋汤。 经断复来经断复来热益阴,脾虚肝郁安老汤,湿热易黄知柏阴,湿瘀萆薢桂枝茯。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瘀失笑。 月经过少经少血虚滋小营,肾虚归肾当归地,血瘀桃红或通瘀,痰湿苍附二陈芎。 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肝郁逍,四物二陈胃虚痰,一贯滋水肝肾亏。 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瘀通窍,痰浊中阻半白天,肝火羚钩血虚珍。 经行感冒经感少阳小柴胡,风寒荆穗热桑菊。

经行身痛经行身痛瘀趁痛,当归补血治血虚。 经行浮肿浮肿气滞瘀八物,阳虚肾气苓桂术。 经行吐衄经疹风热消风散,血虚生风当归饮。 经行发热经行发热瘀血府,补中益气气血虚,肝肾阴虚蒿芩地。 经行情志异常肝郁丹栀痰生铁,甘麦养心心血虚。 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诸证皆肾虚,二至阴阳各左右,阴阳二仙二至丸。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皆虚证,肾精亏虚左归丸,阴虚内热知柏地,阴阳两虚二仙汤,脾肾两虚大补元。痛经痛经膈下气滞瘀,寒凝少腹温经散,清热调血治湿热,圣愈黄建气血虚,肾虚调肝益肾调。闭经闭经肾虚苁蓉菟,人参养荣气血虚,阴虚一阴寒温经,血府膈下气滞瘀,痰湿苍附合四君。崩漏崩漏肾虚气阴阳,气虚苁蓉阳右归,阴虚左归合二至,脾虚固冲或固本,虚热上下实清固, 血瘀将军逐瘀止。 带下过多带多内补肾阳虚,脾虚完带热五味,阴虚夹湿知柏地,湿热下注止带方。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 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 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 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 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 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 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 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 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 痛,反复发作。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 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 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 者。 18.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 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癥 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 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 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2.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 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 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 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 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 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 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3.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 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 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 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 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2.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1.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长生。 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 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 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 果。肾主藏经,为藏经之脏。肾 在月经产生过程之中起着主导 作用。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 用。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在 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 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 盛,并下注于子宫,使月经来潮。 脏腑之中,肝、脾、心、肺在月 经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子宫逐渐发育,使月经开始来 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 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 期而至。综上所述,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 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 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 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 时来潮。 4.为什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 治肾虚为本?妇女在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 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 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此是妇女正 常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 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 深,与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 外界刺激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 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 系列肾气渐衰的证侯。本病以肾 虚为主,可因偏于阴虚或阳虚或 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侯,并可 累积心、肝、脾。 7.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或 不痛,以辩有无恶露阻滞;次审 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 衰;再审乳汁行不行和饮食多 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5.妊娠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妊娠 病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 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有三:一是孕后阴血 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 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 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 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 理变化。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 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 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至胎元 不固。 6.妊娠肿胀的孕期检查:双下肢 对称性水肿,临床上以“+”表 示其严重程度。踝部及小腿有明 显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 者,以“+”表示;水肿延至大 腿,以“++”表示;“+++”指 水肿延及至外阴和腹部; “++++”指全身性水肿或伴腹 水者。 8.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I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 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该 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 颈。II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 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 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全部脱出至阴道 口。 9.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为津液 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 下润之液。肾精充盛之后,在肾 气和天癸的推动下,由任脉所 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 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 户,以润泽阴窍,并有助于阴阳 和合,两精相搏。 1.虚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阿 胶麦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