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对学困生心理弱势的情感关怀

论对学困生心理弱势的情感关怀

论对学困生心理弱势的情感关怀
论对学困生心理弱势的情感关怀

论对学困生心理弱势的情感关怀

亳州市双沟完全中学崔正峰

学校是微型化的社会,学生之间学习存在着竞争,就会有成绩优劣之分;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各种精神负担,就会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之分;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又难免会有坚强与脆弱之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对众多的学生进行了分流与筛选,大浪淘沙般地冲刷洗涤,教育好比是攥紧了沙子的手掌,可能攥得越紧,流失的沙子也就越多。由于学生自身素质这个内因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的这些外因的共同作用,教学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业不良学生。我们把这些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称为学困生。学困生由于有过多次的失败经历,对人对事往往缺乏自信,面对成绩优秀的同龄人,或表现得漠然、敌意,或产生自卑与焦虑,他们往往伴随着较大的情感、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学困生现象”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值得研究的一个群体。

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学困生是如何发展成为“心理弱势学生”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经验,排除智力、生理的因素,学困生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累积成挫折感、自卑感而外界又无法给予他适当的关注与疏导而导致的

学习动机、行为、情趣、兴趣等的失调或缺失,从而最终形成了学习困难。学困生与优等生一样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要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老师的严厉要求,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家长望子成龙(凤)过高期望所带来的挫折感、无助感外,还要承受家长粗暴指责,师长刻意忽视,同学们讽刺、挖苦的自卑感与屈辱感。在这样沉重的心理负荷面前,学困生很难保持心态平衡。学困生这种失衡的心态若得不到有效地调适与改善,很容易产生诸如消沉悲观、无聊厌烦、冷漠麻木等负面的情绪以及一些诸如敌视、攻击他人或封闭自己内心的心理偏差,成为“心理弱势学生”。

当然,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原因,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既有学生本身意志、情感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也有学校、家庭、社会一类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外界有意或无意、或隐有现、偶然性或习惯性做出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言行称之为“精神伤害”或“心理虐待”。在这两类因素中,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更大的原因在于后者。外界对学困生的孤立与歧视,侮辱与贬低,忽视与冷漠,很容易使学困生形成三类心理障碍:自卑、焦虑、冷漠、逆反的情感障碍;偏执、攻击的人格障碍;脱离群体的交往障碍,这使学困生往往处于心理弱势。

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学校教育对心理弱势学生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对象,而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提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等话语,但真正能把学困生教育与尖子生选拔“一碗水端平”的,比较少。对尖子生、特长生追时加点,因材施教,寄予厚望;对学困生,揭开“扶危济困”的面纱,仍旧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放羊式”管理,只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义务,而没有切实负起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我们的学校或教师因各种原因将这些学生排除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之外,对他们所提的要求是不影响老师上课,“不做坏掉整锅粥的老鼠屎”。

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体”的遗忘,实际是公平原则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使这些学生在求学的初始阶段就亲历了教育的不公,品尝了他最崇敬的人的歧视。若他们长大以后,以德报怨尚好,若他们形成了反抗、敌视的心理,我们又怎能肯定他们不会将这种歧视与不公带向社会、带向他人?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体”的遗忘,也是教师师德错位的表现。“心理弱势学生”最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但他们却得不到,因为一些老师认为,他们的价值能更好地体现在成绩优良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那些

“需要花大力气,却未必会有小收获”的学困生身上。当然,这里面还有教育制度的原因存在,但我认为更大的责任在于教师。叩问教师,除了学校,你让我们的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尊重与爱?到哪里去寻找温情脉脉的微笑与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学校是盛产美德、真诚与温情的地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表现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而这核心理念在优等生身上贯彻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在学困生身上得到落实。

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心理弱势”学生如何进行情感关怀?

据上所述,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外界“情感虐待”、情感缺失,而这两者的实质是一种心灵孤立和精神遗弃。教育者应该自省,应该忏悔。面对教育的“弱势群体”,我们教育者应该悲天悯人,对“心理弱势学生”施与人性的温暖与情感的补偿。

1、爱的补偿

我们知道,学困生在其学习、生活过程中,更多的是失败的体验,是消极的情感。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有时把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例如爱的需要无情地扼杀了。这虽然不是我们教师的本意所为,但伤害确实已经造成。现在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利用“铁腕”政策管教学生,一旦收不

到应有的成效,便想方设法驱逐他们,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家庭与社会。我觉得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缺少对学生爱的投入,我们教师充当了“救火兵”,充当了“教育警察”,却忘了要去充当“爱心大使”。根据统计学中的“边际效用”,假如我们把一份关心与鼓励给予“心理弱势学生”,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是100个单位,而把同样的一份关心与鼓励给予优等生,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可能只有一个单位。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关怀与爱心的“阳光雨露”洒向“心理弱势学生”,教育成效的增加值将会大大提高。学困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老师爱护他,同学们关心他,他们是最容易被感动,最容易满足的。

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总是伴随着爱的缺失,错误已经造成已无法挽救,若我们还任错误一直发展扩大下去,就是一种对社会、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教育无能”。

2、赏识补偿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困生总是一差百差,教师总是被其不良的学

业蒙蔽了眼睛,再也看不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扼杀。世界上通才、全才少之又少,相反,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伟人,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华,而在其他方面,可能往往连常人也不如,这样的例子举

不胜举,古今中外都有。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的好,“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由衷地赏识它、挖掘它,学生的自尊就自然而然地被唤醒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利用好对学生的赏识,这无疑是有巨大的教育效果的。

赏识学困生,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统计学来讲,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远,但却有强势智能与弱势智能之分,即“智能多元化”。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些,但交际能力可能差些,相反,也有可能。学困生教学要挖掘他们最大的发展潜能,而不是磨平他们的棱角与锋芒,或许这又涉及到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问题,但若在基础教育中已把他们的个性潜能齐刷刷地剪平,要让学生今后有所发展是不可能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可能其它方面却是优等生难以企及的,若这种潜能被成绩这座大山遮挡了光芒,或许,我们就是扼杀了一个可能会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其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困生的学业落后对其一生来说,可能只是暂时的,也与今后的生活幸福感构不成正比,如果我们教师能找准他们情感的缺口,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发展的;但他

们心理上的阴影,却可能是永久的,教师若引导不当,很可能让学困生一生都难以拥有心理健康。

但愿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中对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情感关怀,使他们也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洗涤,教育好比是攥紧了沙子的手掌,可能攥得越紧,流失的沙子也就越多。由于学生自身素质这个内因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的这些外因的共同作用,教学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业不良学生。我们把这些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称为学困生。学困生由于有过多次的失败经历,对人对事往往缺乏自信,面对成绩优秀的同龄人,或表现得漠然、敌意,或产生自卑与焦虑,他们往往伴随着较大的情感、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学困生现象”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值得研究的一个群体。

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学困生是如何发展成为“心理弱势学生”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经验,排除智力、生理的因素,学困生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累积成挫折感、自卑感而外界又无法给予他适当的关注与疏导而导致的学习动机、行为、情趣、兴趣等的失调或缺失,从而最终形成了学习困难。学困生与优等生一样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要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老师的严厉

要求,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家长望子成龙(凤)过高期望所带来的挫折感、无助感外,还要承受家长粗暴指责,师长刻意忽视,同学们讽刺、挖苦的自卑感与屈辱感。在这样沉重的心理负荷面前,学困生很难保持心态平衡。学困生这种失衡的心态若得不到有效地调适与改善,很容易产生诸如消沉悲观、无聊厌烦、冷漠麻木等负面的情绪以及一些诸如敌视、攻击他人或封闭自己内心的心理偏差,成为“心理弱势学生”。

当然,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原因,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既有学生本身意志、情感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也有学校、家庭、社会一类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外界有意或无意、或隐有现、偶然性或习惯性做出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言行称之为“精神伤害”或“心理虐待”。在这两类因素中,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更大的原因在于后者。外界对学困生的孤立与歧视,侮辱与贬低,忽视与冷漠,很容易使学困生形成三类心理障碍:自卑、焦虑、冷漠、逆反的情感障碍;偏执、攻击的人格障碍;脱离群体的交往障碍,这使学困生往往处于心理弱势。

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学校教育对心理弱势学生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对象,而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一些学校的办学

理念中,提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等话语,但真正能把学困生教育与尖子生选拔“一碗水端平”的,比较少。对尖子生、特长生追时加点,因材施教,寄予厚望;对学困生,揭开“扶危济困”的面纱,仍旧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放羊式”管理,只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义务,而没有切实负起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我们的学校或教师因各种原因将这些学生排除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之外,对他们所提的要求是不影响老师上课,“不做坏掉整锅粥的老鼠屎”。

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体”的遗忘,实际是公平原则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使这些学生在求学的初始阶段就亲历了教育的不公,品尝了他最崇敬的人的歧视。若他们长大以后,以德报怨尚好,若他们形成了反抗、敌视的心理,我们又怎能肯定他们不会将这种歧视与不公带向社会、带向他人?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体”的遗忘,也是教师师德错位的表现。“心理弱势学生”最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但他们却得不到,因为一些老师认为,他们的价值能更好地体现在成绩优良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那些“需要花大力气,却未必会有小收获”的学困生身上。当然,这里面还有教育制度的原因存在,但我认为更大的责任在于教师。叩问教师,除了学校,你让我们的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尊重与爱?到哪里去寻找温情脉脉的微笑与发自内心的感

动?因为学校是盛产美德、真诚与温情的地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表现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而这核心理念在优等生身上贯彻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在学困生身上得到落实。

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心理弱势”学生如何进行情感关怀?

据上所述,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外界“情感虐待”、情感缺失,而这两者的实质是一种心灵孤立和精神遗弃。教育者应该自省,应该忏悔。面对教育的“弱势群体”,我们教育者应该悲天悯人,对“心理弱势学生”施与人性的温暖与情感的补偿。

1、爱的补偿

我们知道,学困生在其学习、生活过程中,更多的是失败的体验,是消极的情感。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有时把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例如爱的需要无情地扼杀了。这虽然不是我们教师的本意所为,但伤害确实已经造成。现在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利用“铁腕”政策管教学生,一旦收不到应有的成效,便想方设法驱逐他们,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家庭与社会。我觉得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缺少对学生爱的投入,我们教师充当了“救火兵”,充当了“教育警察”,却忘了要去充当“爱心大使”。根据统计学中的“边

际效用”,假如我们把一份关心与鼓励给予“心理弱势学生”,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是100个单位,而把同样的一份关心与鼓励给予优等生,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可能只有一个单位。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关怀与爱心的“阳光雨露”洒向“心理弱势学生”,教育成效的增加值将会大大提高。学困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老师爱护他,同学们关心他,他们是最容易被感动,最容易满足的。

学困生“心理弱势”的形成,总是伴随着爱的缺失,错误已经造成已无法挽救,若我们还任错误一直发展扩大下去,就是一种对社会、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教育无能”。

2、赏识补偿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困生总是一差百差,教师总是被其不良的学

业蒙蔽了眼睛,再也看不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扼杀。世界上通才、全才少之又少,相反,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伟人,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华,而在其他方面,可能往往连常人也不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古今中外都有。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的好,“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由衷地赏识它、挖掘它,学生的自尊就自然而然地被唤醒了。美国著

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利用好对学生的赏识,这无疑是有巨大的教育效果的。

赏识学困生,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统计学来讲,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远,但却有强势智能与弱势智能之分,即“智能多元化”。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些,但交际能力可能差些,相反,也有可能。学困生教学要挖掘他们最大的发展潜能,而不是磨平他们的棱角与锋芒,或许这又涉及到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问题,但若在基础教育中已把他们的个性潜能齐刷刷地剪平,要让学生今后有所发展是不可能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可能其它方面却是优等生难以企及的,若这种潜能被成绩这座大山遮挡了光芒,或许,我们就是扼杀了一个可能会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其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困生的学业落后对其一生来说,可能只是暂时的,也与今后的生活幸福感构不成正比,如果我们教师能找准他们情感的缺口,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发展的;但他们心理上的阴影,却可能是永久的,教师若引导不当,很可能让学困生一生都难以拥有心理健康。

但愿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中对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情感关怀,使他们也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浅谈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问题可影响医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甚至就业等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标签: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近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伤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3]。医药类大学生是特殊的大学群体,其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重要,而且还可折射在未来工作中对患者的关爱能力和程度。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医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适应社会及自我调整能力较差。既要承受繁重的学业及今后对患者负责的压力,又面临着当前社会的变革,择业方式的改变,导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等的压力增加,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提示,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高于非大学生同龄人[4]。但学校不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学设施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6]。医学院校学制长,课程枯燥、抽象,大多需要死记硬背,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学习压力增大,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志反应。 2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在过去,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医疗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及学习,忽视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思想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一些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恐惧、抑郁、困惑中,严重者甚至表现激烈或者异常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3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医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被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因此,有必要分析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三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三:如何纠正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 [ 2007-9-28 21:03:00 | By: ybsz-jks ] 如何纠正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案的问题叙述 (一)主要问题:害怕考试。 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数学测验80分,处于班级中等水平,而数学老师又正好是其班主任,于是,生怕因成绩不好而被班主任瞧不起,老是担心,晚上就开始多梦、失眠;一周后的第二次测验,当试卷发下来的瞬间,顿感心跳加快,伴有一种烦燥感。尽管此学生平时上课专心听讲,学习认真,也肯下苦功,但成绩还是没有进步。一个月后,紧张度加剧,凡遇到测验考试,就感到心慌、气急、冒汗、手发抖;晚上总是梦见考试而哭醒。继后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二)相关问题 1、想当小干部的愿望未能实现 进入中学后,没有被当选为小干部,小学里一直当班干部的她就有强烈的失落感,很想用自己的成绩来证实其应有的能力,不料,事与愿违,测验屡遭“失败”,起先的焦虑还是学习的动力,以后的一次次“挫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开始怀疑自己在学习上是否还有可能挤进前十名;班级工作中能否再有机会展示过去的工作能力(如编辑黑板报、布置学习园地等)。 2、有孤独感 当事人家住城乡结合部,通过关系进入小有名望的桃李园实验中学,就此,小学的同班同学和以往的好朋友一个也没有和她目前同校学习,由于入中学后学

习紧张,和过去的好朋友几乎中断了联系,而目前还尚未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新朋友,因此,常有一种孤独感困扰着她。 三、个案的背景材料 (一)发育资料 1、生理发育 目前身高158,体重46公斤。身体健康,发育正常。 2、心理发育 性格温和、胆小、多疑,喜欢当小干部,爱面子,好强。 (二)家庭资料 父亲,学历:高中毕业。工厂职员。 母亲,学历:高中毕业。加油站会计。 本案当事人为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管教方法是严格型的,期望值很高。总想让自己未能上大学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生活上宠爱有加,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住房宽敞,当事人有单独的房间、书房。近十年家庭没发生过重大事件。 (三)学校资料 小学六年中成绩均处在班级前三名,一直当班干部,六年级时任班级副班长。小学老师对其评价是:学习认真,工作负责,遵守规章制度,是个优秀的学生。 小学毕业三门课的成绩是290分,属中上等水平。进入中学后,任课老师对其评价是: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能按时完成,是个比较听话、顺从的学生。 (四)社会资料 居住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均较好,就读于比较好的一所初级中学。社会交往正常,交往朋友均是成绩较好的女同学。 (五)心理测验资料 (略) 四、分析与诊断 (一)个人内在原因 1、考试动机偏差。对考试的期望值很高,致使精神负担过重,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班主任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8400-41 班主任后进生转化计划范 文(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班主任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继续加强后进生转化工作,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学校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理论。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师应注重创造,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和民主,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宽容,亲情和

友爱,同时受到感化、激励和鼓舞。 二、努力探索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新路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各任课教师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所有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育合力。 2.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定期举办心理卫生讲座,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搞好特别学生的情况跟踪调查,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和排除,矫治其心理疾病,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3.校内、外齐抓共管,拓宽教育渠道。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最好的帮手和支持者。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

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摘要:学习困难是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访谈,家长访谈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在自卑和失落情绪、学习动机受损、意志力低下、心理落后于生理发展等方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 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受人关注的话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严重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带来了众多的类似青少年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学生[1]。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也称学业不良、学习障碍、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学困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眼科医生摩根提出来的,他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把那些能够辨认词汇但是不知道词汇的意义的儿童定义为"problem student",即学困生[2]。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角度从医学转向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学困生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在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将"学困生"界定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本年级平均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3]。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家长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访谈对象平等的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中学里,学习成绩是鉴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和失落情绪,久而久之同学间的交往也在减少,上课发言的机会也不多,成了"学困生"。经过多次心理调查研究表明[4],学困生最初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得当,知识链出现了断裂,新旧知识不能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他们逐渐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即使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许多优点,一旦学习成绩落后,自卑和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no.1 男。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优秀,参加"奥数"曾获奖。考上初中后,由于不适应初中生活,父母又远在外地打工,家人无法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升入初二后,由于知识的增多,成绩已远远落在别的同学的身后,因此,对自己的学习灰心丧气。在教室里,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管理。 (二)"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动机受损 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但收效甚微,因为每次考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感觉,这样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自暴自弃,索性不去努力学习,自由散漫。以下是访谈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no.2 男。在小学,该生积累了顽劣的坏习惯。懒惰、骂人、动手等,让学生们意见颇大,根据班规,给予严惩。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简单的知识没有掌握。因为每节课都让老

【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计划范文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为指导,扎实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 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辅导能力,能走进学生心灵,能被学生认同的心理辅导教师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与硬件建设;加强研究,推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活动。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2节以心理健康 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7.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 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分工合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德育处主抓。各班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正班主任抓好每 班个案的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跟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在班内开展 心理团队辅导。副班主任上好隔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语小屋由专门老师负责,热情接待来访学生。 二、整合资源,凝聚合力。 1.开设好健康教育课。双周周四的晨会课为健康教育课,具体由各班的副班主任负责。以年级组为单位,老师们组织起来探讨和设计符合各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案,并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健康教育课 更贴近学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校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 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对学生的影响 将是长远的。 3.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 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 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利用学校各种设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好学校的各种现代化设施,通过宣传橱窗、红领巾电视台、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途 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多种形式,加强辐射。 1.开放好心理咨询室。为了更好地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学校将继续 于每天中午12:00——12:40分开放“心语聊天室”。(周五11:45——12:20)。通 过“心语聊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 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 老师谈心交流。 2.每月开设一期“心灵之声”广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4.组织好团体辅导。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把学生分成中高、中 低二个学段,由四位老师负责进行团队心理辅导。团队辅导老师每月上好一节心理团辅课,每学期在全校上好一次心理团队辅导观摩课。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团队辅导的 机会,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因此要求我们全 校班主任都在自己班上心理团队辅导课,调动所有可用的资源,使心理团队辅导具有全面性。

后进生教育

[摘要] 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后进生的形成原 因、后进生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特点进行教育转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愿能对德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 后进生教育 [正文] 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 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来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后进生”的教育观,在此撰文,与同仁磋商,希能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有偏颇,仰祈批评指正。 一、探究病因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斑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 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 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

最新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规定

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规定 为规范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与使用,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服务,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校每年秋季对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并依据测评结果(包括量表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建议等内容)建立档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材料、咨询记录、跟踪反馈材料等。 二、心理档案应由各系(部)专人管理,专柜保存。 三、管理人员要恪尽职守,严格按要求,保证及时归档、整理和正常使用。 四、档案管理员严禁擅自携带和向无关人员谈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 五、原则上只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及本班班主任)可以调阅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但不得外借出档案管理室,只能在管理室内调阅。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以外的教职工如确因工作需要需查阅学生心理档案,必须由各系(部)出具相关证明,并经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后方能查阅。对所查阅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如有泄密或由此产生不良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七、查阅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必须严格登记。 八、除补充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外,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上进行文字撰写。 九、学生本人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有责任、义务对档案内容及档案反映的情况给与科学、准确、如实的解释,不允许夸大其辞,或使用极端

性语言。 十、心理健康档案不借出不复制,因特殊情况确需借出或复制的,必须经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十一、学生心理档案一般不作诊断证明。 十二、学生心理档案原则上保留至学生毕业,特殊学生心理档案由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保管,学生毕业时交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封存。 2010.9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今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政教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3、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1、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教师参加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设置心理教师岗位。专门有老师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初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一直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

浅谈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张荟莹

浅谈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张荟莹 发表时间:2017-12-14T16:31:11.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第301期作者:张荟莹[导读] 携手共同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用英模榜样与反面教材进行活生生的“形象教育”,使青少年走出“心理误区”,更好地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张荟莹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264000 一、后进生的产生原因 1.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原因。青少年时期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自觉性和幼稚性同在,警觉性和盲动性共有。往往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的不一致,得不到支持和帮助时,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有的甚至愿以“江湖义气”而赴汤蹈火,脱离正轨。其转化对策是老师与家长必须学懂青少年心理学,教师更要有对家长进行辅导的责任,携手共同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用英模榜样与反面教材进行活生生的“形象教育”,使青少年走出“心理误区”,更好地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每一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染于青而青,染于黄而黄”。总之,家庭不良影响是产生后进生的“先天”因素。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经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其实靠老师在学校抓是不够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持续稳定是需要家长在家配合的。 3.学校因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产生师生离心力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了师生关系。教师对后进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差等生犯了错误有意孤立,或用尖刻的语言批评,或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让同学监督,增加了差生的心理负担。不容否认,有时采取以上教育方式曾对个别学生起过暂时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学生则是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来个“不学了”,师生间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学习就会出现较多困扰,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后进生的表现 1.缺乏自信。这类人愿意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心理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于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 2.厌学。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没有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对课堂教学觉得枯燥无味,没兴趣,一上课就埋头大睡或趁班主任不在时跑外面去玩。而外宿生经常以去晚修等为借口去看电影或去闹事。 3.孤僻。他们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对学校班级活动不闻不问,封闭自我,对老师的问题会也不说,不会也不说,更不用说举手发言了。 三、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倾注“真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所谓“真爱”,就是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会对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只有与特殊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他们才会消除对老师戒备的心理,向老师敞开心扉。 2.善于发现,肯定和鼓励。学生年龄越小,好胜心表现越明显,越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哪怕是老师的微笑、点头、抚摸,一个细微动作的赞许,他们都会感到高兴。善于发现他们的好胜心,并积极保护、引导、肯定、鼓励,表扬其好胜进取的积极性,并且帮助他们探究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树立必胜的信念等,是非常重要的。特殊学生身上的缺点很多,但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只不过被他的缺点掩盖往罢了。他们内心仍然寻求别人的理解,盼望自己受到肯定和公正的评价,他们也有强烈争取进步的愿望。只是他们的自控能力差,经教育后亦会反复出现违纪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就要给多一点爱心和耐心,使他们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3.加强沟通,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对孩子要么宠爱有加、放任自流,要么要求过高、严加管教。由于方法不对头,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育这些特殊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和家长协调好教育的对策,共同关注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这样才能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对个别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家长,可通过交换意见,帮助他们认识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道理,建议家长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吸取别人成功的教育经验,采取耐心说理的方法教育孩子。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人正是从习惯养成开始。真正让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条最坚实的道路,那就是习惯。很多专家都有个共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坚持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对特殊学生更是如此。在培养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抓好校园的环境建设,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运用每天的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表扬有进步的特殊学生,营造人人讲文明的氛围。对特殊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做好特殊学生的行为表现记录。要上好“三课”,要求有关教师认真上好班会课、队会课、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民族强盛、民族文明振兴的基础建设和奠基工程,是百年大计。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学会感恩感恩的心

第八讲感恩的心 课题:感恩的心上课时间:2013年11月27 课时数:一课时(40分钟)设计人:阳明正 教学目标: 培养感恩之心,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常怀感恩之心,有感恩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个性化教学:视频、音乐欣赏,教学手语舞。 板书设计:书写“感恩的心”(其中点可用心型替代,外再加一个心) 教学过程: (若课前有时间可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欧阳菲菲》) 一、播放音乐,《父亲-筷子兄弟》(歌词后附5分2秒),播放《母亲-龚玥》(歌词后附5分钟),思考父母给了我们什么?学生回答,之后老师总结(生命、家、衣食、关爱、鼓励……)。(12分钟) 二、观看视频《好好学习学会感恩(公益广告)》(4分18秒),思考故事里的主人公做的对吗?观看视频《妈妈洗脚(公益广告)》(48秒)思考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8分钟) 三、让学生列举我们感恩父母我们能做的,并鼓励他们做一个行为作业1:做一件感恩父母或亲人的事(可以是帮父母或亲人做一件小家务;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个小物品送给他们;说一段感谢父母或亲人的话;给父母或亲人写封信;如果父母或亲人不在身边,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3) 四、思考老师给了我们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读书识字、语文数学、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态度、面对挫折、智慧……)(3分钟) 五、思考讨论你有什么感悟呢?交流之后老师总结。(3分钟)

生活中为我们付出的、感动我们不仅只有父母亲人或老师,还有助于我们成长的人、物或事很多。 比如 同学、社区保安、社区清洁工、农民…… 一草一木,一花一水…… 也包括曾今伤害你的人…… 我们都要感谢他们,谢谢他们为我们的付出,谢谢他们让我们成长。 六、由上引出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并要有所行动。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欧阳菲菲》(4分53秒),之后截取一个歌词片段“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教唱和手语舞。(10分钟) 感恩的心:两手并拢于胸前,然后两手比心状于左腰前. 感谢有你:两手并拢于胸前,两手手心向上,从里往外平伸. 伴我:两手重叠于胸前. 一生:右手食指比1,由左往右平伸.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两手握拳于脑袋两侧.。 七、鼓励倡议行为作业2:的手语舞向各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1分钟) 建议组织方式: 由班长带领,在课前或课后,请老师早来或请老师留步,全班唱并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重复两遍,鞠躬或敬礼。 八、老师表达对学生的感恩,结束本节课。 说明: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典型的学困生心理问题,然后从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成功应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心理原型“人的一生是思想造就的”,曾经有位古代大思想家马克思·奥瑞里斯有这样一句睿智之语。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造就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可以理解为拥有着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的人,必定过着健康的人生。心理的原型很多是在孩提时代、学生时代形成的,这就对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或者甚至包括幼儿园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多么重要的地位。健康的心理应该是:积极、乐观、自信自强、善良宽容、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勤劳节俭,能与他人健康的交往,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可是现在的孩子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起多年前更让我们的家长失望或担忧,也给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国家也把德育工作放在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首位,并提出德育工作一定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学困生典型心理问题在新闻报纸等媒体经常报道会有让家长、老师失望的例子,有的天之骄子跳楼、有的高材生离家出走,在我们身边也会听说会有孩子离家出走的,这些都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可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孩子心理的真实反映。

1、学困生的说谎问题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了,回家父母问考试没有,孩子可以面不改色的说“没有”,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因为老师会要求家长签字,到时候又怎么应付呢?这个谎包含着多大的风险,可是孩子宁肯说谎,可见心理压力多么大!人都有自卫的本能,当一件事的后果严重到不能承受的地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逃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诚实正直,敢做敢当、自立自信的孩子,可是没有一个包容的环境,在学校里分数考低了,可能有的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回到家里,有的家长也要责骂甚至脾气不好的家长还有可能痛打一顿,就是脾气好的家长也会语重心长地教育一番。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不可能对抗严厉的老师、同学的讥讽和暴跳如雷的家长,可是当一个孩子说谎时,内心常常是恐惧无助的,说谎恰恰证明了他的弱小,要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就不能让他面对不可承受的后果。诚实是由宽容造就的,如果课堂上的老师能不以分数区别对待学生,老师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分数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并且分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时可变的,如果同学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不嘲笑学困生或者不以分数来嘲笑鄙视其他学生;如果家长更多一点宽容,更多一点鼓励,这些说谎的孩子也不会心理这么恐惧、逃避和压抑自己,他们可能会更加诚实、乐观。 2、学困生的叛逆问题中小学生还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叛逆。很多孩子觉得作业过多,压力太大;有时候家长管教太严苛,或者太多太具体,或者教导方式有些粗暴,容易造成孩子特别是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比较突出,孩子大了,硬的来不了,那就来软的,可是有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教育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任性化。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回答问题答对的却不多。老师了解到学生是为了面子才举手的以后,找到学生,告诉他,以后你还可以多多举手,让同学知道他是一个爱发言的同学。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会的让你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叫你回答问题了。课下我们再把不会的问题弄明白。这个案例中,老师既设法保留孩子爱发言的好习惯,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把爱和尊重的关系处理的很恰当的例子。 1.2老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体罚、变相体罚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同学不说话等,这样都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教育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上上进心。上个不批评,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反省机会。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留足面子。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有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赞赏家多么可爱。”连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的例子。陶行知还曾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游瓦特,你的冷眼中游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告诉老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理。 1.3教师要注重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交流可以很多种方式,找学生个别谈话,书面交流,日记交流都是增进师生间感情,推进师生距离的右效方式,也可以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 2.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2.1强迫行为: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学习,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例如:刚锁好门,总怀疑是否没锁好,总要复发检查等。强迫症的矫治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医生来进行,通常不爱用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有的孩子一提上学就头晕,肚子庝。到医院检查有查不到病,回来后说不让他上学,他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再提学校,什么毛病有都来了。这不是孩子装出来的,这也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属于学校恐怖。对这些现象的矫治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要了解清楚致病的原因,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他们转变态度,改进教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或使学生脱离应激源。第二是进行心理治疗,一般不采用支持治疗和脱敏治疗。帮助学生逐步减轻厌学情绪和恐怖感。第三要指导家长家长调整教育态度与方式。第四是药物治疗对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作为辅助性治疗。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

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实 施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普查工作及建立心理档案方案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按照省教育厅对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测试与建档工作的要求,认真部署并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测试与建档工作。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普查工作 ①、活动目的 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措施。中小学新生由于面临适应期,心理矛盾及困惑相对较多,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必要,而对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首要条件。开展中小学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对于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化解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②、活动对象:各中小学学生 ③、活动时间:xx年xx月 ④、活动方式

首先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充分的测试心理准备和教师指导之后,随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和心理普查工作将统筹同时展开。 ⑤、活动内容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将组织专兼职教师当任课老师,按不同专业班级分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预计分为20个班次进行。讲座预计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完成,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展开: 1.健康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定义、标准、意义; 2.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的变化及如何自我调适: 4.为何实行半军事化半封闭式管理; 5.《SCL-90测试问卷》产生、应用及内容介绍; 6.心理咨询定义及中小学生应如何应用心理咨询提供的帮助,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机构设置及咨询地点、工作时间。 (三)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1.普查目的 筛选、排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普查工具与方法选择

最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应该要有一颗感激之心。 2.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向父母、老师表达感恩之情。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怀。 难点: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创设情境、团体讨论、听故事、合作交流、习题测试与体验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热身与导入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感恩的心》。 1、播放视频《感恩的心》,学生边唱边跟着做手语动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2、团体分享(小组合作)唱完歌曲后的感受,教师引导点评。 学生反馈。

3、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 心。板书——感恩的心 4、引导学生一起听故事。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口渴难忍,于是向一位老人讨水喝,每人得到半碗水,其中一个人嫌少生气地倒掉了,结果渴死;另一个人则心存感激喝下了那半碗水而走出了沙漠。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同桌交流。 (1)故事中的老人施舍的是一种爱心,而故事中的第二个人喝下的不仅仅是那半碗水,他喝下的是一种感激,正是这种感激支撑着他走出沙漠。 (2)我们要学会感激,一方面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一种感谢,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很多。 一、主题活动一感恩父母: 请全体学生朗诵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由诗歌导入: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我们,那我们对父母又有多少了解呢? 2、爱的小测试(请你如实回答以下问题) (1)你父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

一名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2019年教育文档

一名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康健辅导案例报告 一、大凡资料 张俊龙(化名),男,13 周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均匀,没有巨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农闲外出打工,母亲照看家庭。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家境较好,家庭关系和睦。 二、主诉和个人xx 我自小学起就很贪玩,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班上同学看不起我,不愿与我交朋友,我经常感到孤立无助。因为上课思想易开小差,听不懂老师讲课,就不愿意听,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所以讨厌学习。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从张俊龙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的聪惠;大多数时候,他的眼睛也不敢直视辅导员,但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话他也是很有感触的;他说话时眼睛也湿润了。据家人、教师及同学反映,张俊龙开朗好动,但自卑心强,自信心差;非常坚强,做错事也不会承认,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不爱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不按时交作业。 四、评估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 家庭环境的原因。张俊龙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落伍,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而对于他的学习,父母几乎不管不问。 2. 自我麻木。他自小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因此,他对批评说教习以为常。 3. 自暴自弃。经常的指责、批评,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同学的嫌弃,使他心理平衡,产生了自卑、薄弱、厌学等心理偏差。 五、心理康健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一是详尽目标与近期目标:家长和任课教师要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促进他的心理康健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形成康健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六、心理康健辅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他的情况,经过分析,笔者决定对其进行阶段性、综合性辅导。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了解其厌学原因,进行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改变其对学习的不良认识,锻炼其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因素,采取谈话、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其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最终实现辅导的目的。 七、心理康健辅导过程 (一)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告知教师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能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家长要告知教师孩子在家的情况,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热情谈心 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他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落。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易心态,使他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首先,笔者找了几个平时和他接触比较多、比较要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至诚地接近、帮助他。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他全面的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告诉他老师对他的期望是很高的,他在老师心目中占有非常严重的地位。在谈心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