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新人教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新人教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新人教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新人教版

敬畏自然

【学习导言】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未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可曾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我们该如何面对大自然这位真正的智者呢?就让我们梳理课文,品读文段,一起思考人与自然这个话题。

课前尝试:试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

【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课文共有()节。

【积累词语】

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个词语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狂妄.()窃.()笑咫.()尺蓬蒿.()鲲.()鹏狼藉深邃.()

呐喊不自量力沾.()沾自喜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2、解释词语:

不自量力:

沾沾自喜:

相形见绌:

【资料助读】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了解课文】

阅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上持有怎样的观点?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说说、找找品品、

【读读理理】

1、默读课文,说说题目“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

2、理一理:课文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方法展开论述,下面是课文的论证思路:否定“()”的口号——着重比较()的智慧与()的智慧——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

()——得出结论:()

【想想说说】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

【找找品品】

(一)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参看课本“研讨与练习”二)

句1:

句2:

句3:

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二)文中多处运用反问句。请找出来,体会反问句的效果。

例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想想议议】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课后阅读、评改订正完成作业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