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 人民大学 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42
社会调查方法
第1讲导论
本讲内容提要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社会调查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现代科学的起源
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
古代科学的特点:特权阶层把持;神秘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宗教迷信对人类智慧的束缚,激起了人们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
自然科学率先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对真知(True Knowledge)的追求和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分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Rationalism vs. Empiricism)
科学研究方法论(1):理性主义
基本论点
真正的知识是高于感官的
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超越感官的局限
钟表的例子:我们的感官只能告诉我们表针的运动,但其背后的机械原理是无法通过感官来获得的
从一般到特殊:从最普适的公理出发,推广到具体的研究对象
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掌控自然界运转所隐含的、永恒的法则
真正知识的起点
笛卡尔(Descartes, 1596-1650):我思故我在
几何学的例子:从几个基本公理推导出一个系统的学科
问题:
当不同的理论都可以合理地解释某种现象时,谁是对的?
科学研究方法论(2):经验主义
基本论点
所有的知识必须来源于经验
所有超出经验所及范围的东西都是无法检验的
从特殊到一般:从研究具体的现象中获取知识,并把它推广到经验所能达到了一般现象
经验主义与不可知论 休谟(Hume, 1711-1776)
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Regularity)
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它对现实世界的预测能力(Milton Friedman: Positive
Economics)
问题:
理论本身的价值何在?
科学研究方法论(3):小结
培根(Bacon)的总结
理性主义好比蜘蛛:仅仅利用自身的分泌物结网
经验主义好比蚂蚁:不断地采集和堆积外物
第三条道路——蜜蜂:采集和消化外物,从中提炼出自己的产品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社会调查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收集经验材料、检验理论的重要工具
社会调查的应用
官方统计:人口、经济、社会变动指标
民意测验:政党支持率、选举预测
商业调查:收视率、产品满意度
学术研究:
(1)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CHNS简介(一) 网址:/projects/china
调查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工农业生产及服务行业普遍实现承包责任制,国家食物生产、供应及其价格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其饮食结构、营养状况发生了变化
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对其人口的健康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研究各级政府的卫生、营养、计划生育等政策/项目的绩效
实施机构:
美国北卡大学人口中心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CHNS简介(二)
调查对象:
– 来自黑龙江(1997年起)、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九省的5000多个家庭户的17000个被调查对象
CHNS简介(三)
调查设计与实施:
纵向跟踪调查,始于1989,初期的调查间隔为2年;
1993年起,调查中开始有新的样本加入;1997年,黑龙江被加入以替代辽宁;2000年,辽宁重返调查样本,此后,调查省数增加为9个
截至目前,调查已进行8期:1989、1991、1993、1997、2000、2006、2009、2011
调查内容:
– 家庭户问卷
– 健康服务
– 个人调查问卷
– 营养与体质测验
– 社区调查问卷
– 食品市场调查问卷
– 健康和计划生育资源
CHNS的抽样设计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e)
抽样时先将每个省分为城市及县两层,每省选2个城市(一市为省会所在地,一市为经济收入一般的地级市),4个县(将所有县按1988年的经济情况分成上中下三层,在经济水平为上等及下等的层中各抽取1个县,在经济状况中等的层中抽取2个县)。
在抽到的每个市随机抽取2个市区居委会及2个郊区村;在抽到的每个县调查4个点,一个在县政府所在地居委会,再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各抽取1个自然村。
这样,8个省共抽出190个调查点(32个居委会、30个郊区村、32个县城居委会和96个自然村),每点调查20户。
CHNS的数据特征
样本构成:
CHNS的研究成果 自1994年以来,CHNS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经济、社会、人口问题的重要数据来源,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健康资源、营养与健康状况、社会阶层差异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贫困、贫富不平等与健康;家庭的劳动分工;教育的经济回报等
妇女地位、妇女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地方计生政策差异与人口问题等
第2讲社会研究基础
本讲内容提要
1. 社会研究的特点
2. 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社会研究的基本元素
社会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 主体意识
1. 选择偏误(Selection Bias)
2. 研究本身对研究对象的干扰
1. 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时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3. 研究手段的限制
1. 研究伦理:1)知情选择;2)对研究对象无害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1因果关系复杂
2. 多因多果;难以剥离
研究者的价值中立问题
价值中立vs.投入理解(Max Weber)
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1)
概念(concept)
关于某个对象、某种特质或一定现象的抽象表述。
概念的功能
3. 概念是主体间相互交流的基础
4. 概念本身体现了一种对经验现象的认知方式
5. 通过概念将经验知识进行分化和总结
6. 概念是组成理论的核心元素
定义(definition)
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 7. 通过其他概念来描述一个概念,是抽象的
8. 概念性定义没有对错之分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9. 关于如何确定一个概念所对应的经验现象的一系列程序
10. 它将抽象概念与经验观察联系起来
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2)
理论(theory)
理论不是什么?
11. 理论不与实践相对立,它不是“试错(trial & error)”中的“错”
12. 理论不等于哲学
13. 理论不是价值判断,可以对它进行经验检验
理论的类型
14. 特定的划分系统(ad hoc classificatory systoms)
15. 分类系统(taxonomies)
16. 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17. 理论系统(theoretical systems)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4. 通过研究检验理论
5. 通过研究获得理论
社会研究的基本元素(1)
研究问题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解决
1. 无法进行经验检验的问题
2. 主观偏好、信仰、价值、品味等问题
对研究问题的陈述必须明确、具体
3. 例:a. 家庭背景会影响个人取得成功吗?
b.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不会影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社会研究的基本元素(2)
4. 分析单位(unit of analysis)
1. 在提出问题时需要严格界定它所对应的分析单位
1. 常见分析单位: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会
2. 对分析单位的选择决定了相应的研究设计、研究操作以及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
3. 针对不同分析单位,经常共用一些相似的概念,但其含义却大不相同
2. 层次谬误:由于分析单位不明确、分析层次混乱所导致的错误
1. 合成谬误/生态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将集合层次上的关系/结论应用到个体层次上所导致的层次谬误
2. 个体谬误(individualistic fallacy):将个体层次上的关系/结论应用到集合层次上所导致的层次谬误
生态谬误的例子:各国的基尼系数与预期寿命(N = 130, r = -0.639)
社会研究的基本元素(3)
变量
3. 研究问题由概念组成,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概念转化为变量
4.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1.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划分是相对于研究本身的
2. 可能存在多个自变量/因变量
5. 变量之间的关系
1. 关系的方向
2. 关系的强弱
社会研究的基本元素(3)
5. 假设(hypothesis)
1.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它通过指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2. 假设的来源
1. 理论推导
2. 经验观察
3. 文献资料
3. 对研究假设的四个基本要求
1. 假设必须明确(clear)
2. 假设必须价值中立(value-free)
3. 假设必须具体(specific)
4. 假设必须可通过既有方法检验(tested with available methods)
第3讲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