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试题

国学经典试题

国学经典试题
国学经典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B.《学记》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

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 D )的精神。

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 )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 )。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C.《论语》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 B.启发性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C ),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 )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

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 B )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 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 )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 C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 )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 ) 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

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 )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

98.乐是由(A )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C人心向善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 )A.王充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

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 ) 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

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埽”通“扫”,扫除。

C.渐(jiān)民以仁“渐”通“间”,离间。

D.臧(cáng)于骨髓“臧”通“藏”,收藏。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D )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

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 )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

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 )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 )A.校 B.庠 C.序 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 )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

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 )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 )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A.《孝经》 B.《诗经》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 A.道 B.教 C.性 D.义

122、子曰:“好学近乎(C )”。A.仁 B.智 C.知 D.勇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 )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 )。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温故而知新,(D )。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28.宋代理学家把(A )、《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的思想。

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

131.( C )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A.学习 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 )的中和。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 )的和谐。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C )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 ),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A.学习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C.个体 D.其它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A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B 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

C.其人:指圣人。

D.凝聚:引申为成功。

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

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

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141.大学之道,( A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明德,在亲民,

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

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 )。A.谦 B.律 C.醒 D.查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A )矣。

A.鲜

B.闲

C.兼

D.先

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A.无 B.弃 C.众 D.去

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D )也。A.齐 B.律 C. 醒 D.修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A )矣。A.远 B.偏 C.责 D.负

149.汤之《盘铭》曰:“( A ),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A )也。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3.是故君子有( A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B.知 C.彼 D.其154.《大学》是( B )系统的经典论著。 A.释 B. 儒 C.道 D.法

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A )的过程。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

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C )A.《礼记》B.《中庸》C.《大学》 D.《春秋》

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 )。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D.历史目的

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 D )篇。 A.38 B.40 C.39 D.41

160.( A )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A.伦理道德教育B.君王至上 C.儒学 D.政治修明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篇一:图书馆中的国学书籍推荐目录 篇二: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 蒙学 《三字经》《幼学琼林》 经部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诗经》《尚书》《尔雅》史部 《史记》《汉书》《战国策》《三国志》《资治通鉴》 子部 《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集部·文学《楚辞》《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全唐诗》《宋词三百首》《窦娥冤》《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古文观止》《人间词话》自然科学《山海经》《黄帝内经》《水经注》《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艺术生活《茶经》《园治》 百科 《水乐大典》《四库全书》 篇三: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1、“三百千千”。台湾老古出版的《国学初基入门》,收录有:四体三字经、四体百家姓、四体千字文、千家诗注释、增广昔时贤文、二十四孝、日记故事。《国学初基入门》应为影印本。 2、《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编撰者萧良有,湖北汉阳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最高学府的校长亲自撰写蒙书,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后来,杨臣铮认为《蒙养故事》比较简略, 于是加以补充订正,书名改为《龙文鞭影》。“龙文”是指古代良马,

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案例【案例宗旨】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生综合性学习有效方式。因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国学经典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和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能力。 【案例背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据此,本案例设计它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

国学经典考试题(二)

国学经典考试题(二)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正确 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思愈远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23、“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经典是中华中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在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是人类应该不断保护和传承的文化珍宝。那么你对国学经典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 ___关于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题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D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D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豆蔻”是指( A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C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中的,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B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 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C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C ) A、周 B、元 C、商 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

小学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小学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2015小学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1.“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我国古代落第著书终成大器的是:(蒲松龄) 2.被称为荷月的月份是?(六月) 3.被称为“三苏”的北宋文学家父子中的父亲是?(苏洵) 4.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九月) 5.被称为我国最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哪一个?(甘肃敦煌莫高窟) 6.被称为“书圣”的'古代书法家为(王羲之) 7.被称为我国“瓷都”的是指哪一城市?(景德镇) 8.被称为杏月的月份是?(二月) 9.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是谁创作的?(宋应星) 10.被称作东方威尼斯的是?(苏州) 11.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的是?(京剧、国画、中医) 12.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 13."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西厢记》) 1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多少年?(400) 15.鞭炮和爆竹哪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爆竹)

16."变脸”是哪个剧种的绝活?(川剧) 17.九宫格”的创始人是:(欧阳洵) 18.旧时我国的老百姓称什么动物为“仓神”:(鼠) 19.就体裁而言,正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20.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 (武则天) 22.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 其分别是在什么考试中取得的?:(乡试、会试、殿试) 23.“孔”姓的来源是:(祖先的字) 24.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 (隋朝) 25.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被发左衽”,这的“左衽”是指:(少数民族) 26.昆剧因何地而得名?:(江苏昆山) 27.腊八粥”最早起源于:(佛教) 28.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 29.“兰桂齐芳”的“兰桂”指:(子孙) 30.狼毫”的原料取自:(黄鼠狼)

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并融入国学经典,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 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说,国学经典教育能够从根本上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学生 文化素养的提升,本文就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一课题进行了 分析论述。 关键词: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16-01 引言 国学经典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及途径。小学作为 学生经历的启蒙教育阶段,学习和发扬国学经典文化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随着素质教育的 贯彻落实,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潮流所淹没, 为了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国学经典纳入教育之中已是形势所趋。 一、了解国学经典教育,分析其之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华经典文化越 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赏,作为炎黄子孙更有必要去学习了解我们的 国学经典文化所含有的文化精髓,所以国学经典教育也逐渐融入了当代教育之中。国学经典中包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岁月与历史的洗礼所积淀下来的,里面所 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小学语文教育有了国学经典教育的添砖加瓦,学生的知识 基础和人文情怀将会更加牢固和丰富多彩。 小学语文教育处于学生受教育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学习生涯中的所有 学科基础都依赖于小学语文教育,因此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及其有必要。国学经典 教育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古、近、现代的文化精粹,思想、文化、艺术等等各方面 都覆盖其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基本 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情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树立学生正向核心价值观也是小 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很好地达 到教育目的。与此同时,国学经典教育的进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民 族文化自豪感,增添学生的爱国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词汇量 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他们本身所储存的文化知识和日常交 往用语甚少,而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经典文化可以提供更好、更丰富的词汇以及 文化经典作品给小学学生。语文课程剖白来讲就是一门有关于交流的艺术,通过 国学经典教育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且这些词汇与语言文句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与 选择,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学生多接触这样的语言文学在无形 之中,不经意之间便会沾染到,在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与人交往交谈时便会 口吐芳华,举手投足之间也带染着国学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气息,有着与常人不同 的特殊气质。 2、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往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粹,其内容有着深入浅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以下是精心的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郭子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__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觃》,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觃范,他 gap 是·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迚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进、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进。。。。。。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源进流长,千年沉淀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可谓恢弘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文史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要: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 经典国学诵读表示的是在儿童人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背诵的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就十分重视,如今经典诵读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没有被学校和家长接受,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是本次探讨的价值所在。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

2016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1.《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鲁国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3.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5.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6.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7.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8.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9.《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10.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11.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12.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自弃 13.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14.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孝 15.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16.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仁 18.“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 孔子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做事不用认真 20.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21.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B、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的作用 C、史的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我的答案:D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鲁国曾是周公伯禽的封地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孔子编订了《春秋》 D、《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我的答案:B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D、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我的答案:C 25.《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26.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27.《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C、《左传》最大的影响是“行人辞令” D、《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的我的答案:B 29.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夹氏传》 30.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的是:没有谈义例 31.《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是引导我们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祖国的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把国学经典有效的渗透、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国学经典零距离对话,既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那么,如何让国学经典同语文教学相结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 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国学经典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涉猎,去搜集、整理、积累。背诵最有价值的中华经典,让他们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质,在中华经典中成长。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铺设平台,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三分钟,它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应该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了学生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学生要有责任感,要用坚强的意志来完成自己背负的使命。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的积累成果,有教师的简单解说,有同学们知识的相互补充,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无形中有了渗透和熏陶。 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领略经典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解读文本,渗透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通过所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中的《蒹葭》,文字简单,画面唯美,意境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它有效的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意境转化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在赏析诗歌方面能给学生很好的借鉴。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不再用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不再以老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作为课堂的主题。我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国学经典《蒹

国学经典测试100题含答案

国学经典测试100题(含答案) 1.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虚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正确答案:A 2.九十年,国祚废。中的“祚”读作() A: zhà B: zhá C: zuò正确答案:C 3.《千字文》中的“克念作圣”是指。() A:能够克服圣人易犯的错误 B:克服自己的私念才能成为圣人 C:做一位圣人正确答案:B 4.现存《论语》共多少篇? A:19 B:20 C:25 D:28 正确答案:B 5.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请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满江红》 B:《临江仙》正确答案:B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正确答案:B 7.《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正确答案:A 8.为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

A:lè B:yuè正确答案:B 9.河姆渡遗址位于:()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正确答案:B 10.是()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黎民百姓。 A:瑶姬 B:后羿 C:精卫 D:神农氏正确答案:B 11.“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龙套”指的是()。. A:一种戏服 B:一种游戏 C: 主角正确答案:A 12.岳宗泰岱中提到了五岳之首是指() A:泰山 B:华山 C:衡山正确答案:A 13.在《西游记》书中孙悟空是向()借来宝丹,才能够抵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A:如来佛祖 B:灵吉菩萨 C:观音菩萨 D:弥勒佛正确答案:B 14.“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 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D:24点正确答案:B 15.《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乌、巫、肖 A:乌 B:巫 C:肖正确答案:C 16.出自岳飞《满江红》的词句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正确答案:C

国学经典测试题二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是 A:别人不知道我,我却生气,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正确答案:B 2.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首好曲正确答案:B 3. 在《西游记》中,石卵遇见()化作一个石猴。 A:阳光B:月光C:雨水D:大风正确答案:D 4. 三圣母被()逼迫,交出了宝莲灯。 A:杨戬B:孙悟空C:岳飞D:神农氏正确答案:A 5. ()彻底治理好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A:鲧B:大禹C:尧D:舜正确答案:B 6.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牛一一马B:犬一一猫C:作酒固难忘曲蘖一一飘扬竞把秋千舞D:虎兕——猿猱正确答案:C 7. ()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A:黄帝B:燧人氏C:仓颉D:神农氏正确答案:D 8. 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A:白居易B:李白正确答案:A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这是一首()诗 A:爱情B:团聚C:思亲正确答案:A 10. 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的线索是()

A:思亲B:欢聚C:离别正确答案:C 11. 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A:落花时节又逢君B:朝辞白帝彩云间C:闻郎江上唱歌声D:劝君更尽一杯酒正确答案:D 12. 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A:朽木粪土B:杯水车薪C:祸起萧墙D:一匡天下正确答案:B 13.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是() A:舜B:禹C:纣正确答案:C 14.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好友一一嘉宾B:弹冠一一结绶C:蝉鸣哀暮夏一一野烧焰腾红烁烁 D: 哀——乐正确答案:C 15. 九十年,国祚废。中的“祚”读作() A: zh a B: zh a C: zu o 正确答案:C 16. 头悬梁,锥刺股。中的“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位名人 () A:孟子B:苏秦C:孙敬正确答案:C 17. “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湖北B:河南C:河北D:湖南正确答案:B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库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一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后面四句是什么?(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 3、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里“齐州”是指哪里?:(代指中国)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二 1、“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这里说的“六经”指的是、、、、、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2、“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三国时期的董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说出三个(匡衡苏秦杨时车胤张衡范仲淹……)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C)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4、现存《论语》多少篇(20)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三 1、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防后路。后来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一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当时,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所以,不能去追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弟子规》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2、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背诵两句与“月”有关的经典诗句。 4、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D) A、颜征在 B、孔鲤 C、子路 D、颜回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四 1、请背出《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5句)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而进习之(4)温故而知新(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2016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期末考试100分

1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A、 4.0 ?B、 5.0 ?C、 6.0 ?D、 7.0 我的答案:D 2 春秋时期继承《尚书》治国精髓的国家是()。 ?A、 赵国 ?B、 秦国 ?C、 魏国 ?D、 鲁国 我的答案:D 3 “仁智信勇严”出自? ?A、 《论语》 ?B、 《吴子》 ?C、 《六韬》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4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5 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 ?A、 《大学》 ?B、 《中庸》 ?C、 《周礼》 ?D、 《论语》 我的答案:C 6 庄子说的“顺应天下”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 ?A、 天道 ?B、 传统 ?C、 王道 ?D、 自然 我的答案:B 7 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8 《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 ?A、 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B、 怎么当君主 ?C、 怎么统治国家 ?D、 怎么当领导人 我的答案:A 9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10 “新民”的意思? ?A、 改变自己 ?B、 亲民 ?C、 学习 ?D、 实践 我的答案:A 11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A、 精神 ?B、 心灵 ?C、 本性 ?D、 本真 我的答案:C 12 《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13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国学经典试题(全部收录)

国学经典多项选择 1 ( B )和( 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A.善于思考 B.手勤C.口勤D.脑勤 3 《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4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B.情C.意 D.行 5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 6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7 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8 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9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10 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C.《进学解》D.《原毁》 11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 12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 13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 )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14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5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6 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B.《清议报》 C.《新民报》D.《新小说》 17 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18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19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 )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 C.治国D.平天下 20 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21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张之洞 22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4 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 25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 26 王夫之的著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27 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8 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国学经典题200道及答案解析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从前,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

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一,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三,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四,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五,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六,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生查子·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一说朱淑真)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注释1、元夜:元宵之夜。农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后面四句是什么?(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 3、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里“齐州”是指哪里?:(代指中国)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二 1、“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这里说的“六经”指的是、、、、、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2、“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三国时期的董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说出三个(匡衡苏秦杨时车胤张衡范仲淹……)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C)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4、现存《论语》多少篇(20)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三 1、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防后路。后来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一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当时,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所以,不能去追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弟子规》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2、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背诵两句与“月”有关的经典诗句。 4、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D) A、颜征在 B、孔鲤 C、子路 D、颜回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四 1、请背出《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5句)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而进习之(4)温故而知新(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哪位思想家的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