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市某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某某市某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某某市某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某某市某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市**小流域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12月

目录

1 综合说明 (1)

1.1概述 (1)

1.2编制依据 (2)

2 项目区概况 (6)

2.1自然条件 (6)

2.2社会经济状况 (7)

3 水土流失现状 (8)

3.1水土流失现状 (8)

3.2水土保持现状 (13)

4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15)

4.1指导思想 (15)

4.2建设目标 (15)

4.3建设任务和规模 (16)

4.4工程总体布局 (16)

5 工程设计 (19)

5.1植物措施 (19)

5.2工程措施 (21)

6 项目实施计划 (27)

6.1项目实施条件 (27)

6.2实施计划 (27)

7 投资概算 (29)

7.1投资概算 (29)

7.2投资筹措方案 (43)

8 技术支持 (44)

8.1必要性 (44)

8.2可行性 (44)

8.3开展技术培训 (44)

8.4加强水土保持监理、监测 (45)

8.5鼓励公众参与,保证规划实施 (45)

8.6物资采购 (46)

8.7保证政策 (46)

9 组织管理 (47)

9.1组织管理机构 (47)

9.2工程管理措施 (47)

9.3技术保障措施 (47)

9.4资金管理 (48)

9.5项目建后管理 (48)

9.6监督执法 (49)

9.7监督监测 (50)

10 经济效益分析 (51)

10.1生态效益 (51)

10.2经济效益 (51)

10.3社会效益 (51)

11 结论 (52)

11.1综合评价 (52)

11.2结论 (52)

附图:1、项目地理位臵图

2、**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3、**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

4、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

5、造林设计图

6、挡土墙及排水沟断面图

7、机耕道设计图

8、坡改梯设计图

1 综合说明

1.1 概述

**流域位于**市**区**镇内(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臵图),是照溪流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区茫荡镇上际通天阳,海拔高程1126m,该流域面积68.7km2,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流量2.3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7410万m3,水资源丰富,**流域已被列为**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规划在流域内**建设一座库容为2115万m3的水库,向**市城区供水。通过对流域内,尤其是规划水库的周边的水土流失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各项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流域内的水土得到根本治理,重现流域山清水秀的面貌,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为**市区提供更加优质的饮用水。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870hm2,其中耕地170hm2,林地5089 hm2,园地212.2 hm2,未利用地600 hm2 ,水域及其他用地798.2hm2。共有聪坑、严垱、大翁坑、小翁坑、中际、仙砌、竹坪、下竹坪、上楼、下楼、竹坪、前山等12个自然村及严垱工区、**工区。总人口2436人,696户,劳动力为1461个,人口密度35.4人/km2,人均土地2.82hm2,人均耕地0.07hm2,人均粮食352kg。2006年各村总产值为1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3万元,占总收入的21.0%;林业收入615.5万元, 占总收入的41.2%;畜牧业收入89.6万元,占总收入的6.0%;外出劳务收入156.8万元占总收入的10.5%,其它收入32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3%;人均纯收入4138元。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任务为防治水土流失面

积2947hm2,主要建设内容:封禁山林2835hm2,造水保林75 hm2、坡改梯37.5 hm2,机耕路10.1km、挡土墙300米、排引水沟1.2km,该项目土方总工程量为4.5万m3,总投工3.2万个工日,总投资305.25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53.3万元,占总投资50.2%;林草措施投资63.18万元,占总投资的20.7%;封育治理费58.56万元,占总投资的19.2%;独立费用21.32万元,占总投资的7.0%;基本预备费8.89万元,占总投资的2.9%。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05.25万元。通过综合治理,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促进**小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⑹《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1.2.2 规范性文件

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

⑵《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⑶《福建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00-2030年》

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闽政[2002]14号文)

⑸《水土保持工程可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

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

1.2.3 技术规范

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1-16453.6 -1996)

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 -1995)

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则》(GB/T16453.3 -1996)

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办法》(GB/T15774 -1995)

⑹、《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规范》SL-94

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

⑻、《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⑼、《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1995)

⑽、水总[2003]67号文“关于颁布《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

⑾、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⑿、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编定额》

工程特性表附表1

工程特性表续表1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质地貌

本区属中等切割的中低山区,区内地貌山峦起伏,地形总趋势自北东向南西倾斜,山脊走向无序,多呈北东走向,部分为北西走向。区内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中低山陡坡地貌。土壤主要为变质岩为成土母质发育成的红壤(分布在海拔8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黄土(分布在海拔85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大部分土层厚度在0.8-2.0之间,坡度50-450左右。

项目区主要为前震旦墩组变质岩系,其上多有侏罗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零星状分布,并有部分燕山期、加里东期和雪峰期侵入岩体,主要呈岩株状分布。

2.1.2 水文水资源

**流域位于**区茫荡镇、峡阳镇内,是照溪流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区茫荡镇上际通天阳,海拔高程1126m,该流域面积68.7km2,河长16.5km,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0mm,Cv值为0.18,Cs=2Cv,多年平均流量2.3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7410万m3,水资源丰富。该流域已经作为**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规划在流域内**建设一座库容为2115万m3的水库,向**市城区供水。

2.1.3 气候

本流域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雨日多,夏季高温湿润暴雨集中,秋季常受台风影响,冬季严寒,雨量稀少,5~6月份的降雨以锋面雨为主,7~9月份时常有台风影响。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3-7月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

尤其是五、六月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往往形成大面积或或地方性暴雨,为地表径流侵蚀和重力侵蚀提供了条件。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9.3℃,最热月出现在七月份,极端气温高达41.0℃,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份,极端最低气温-6.3℃,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风速为1.0m/s,最大风速2.05m/s。

2.1.4 森林植被

项目区范围内的植被主要有⑴阔叶林⑵针叶林:项目区分布广,占林地面积的一半,多为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杉木林,且多系纯林连片,在未成林时,由于覆盖差,人工开垦,水土流失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加剧。⑶毛竹林⑷经济林:主要有柑橘、李树,桃树。

2.2 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870hm2,其中耕地170hm2,林地5089 hm2,园地212.2 hm2,未利用地600 hm2 ,水域及其他用地798.2hm2。共有聪坑、严垱、大翁坑、小翁坑、中际、仙砌、竹坪、下竹坪、上楼、下楼、竹坪、前山等12个自然村及严垱工区、**工区。总人口2436人,696户,劳动力为1461个,人口密度35.4人/km2,人均土地2.82hm2,人均耕地0.07hm2,人均粮食352kg。2006年各村总产值为1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3万元,占总收入的21.0%;林业收入615.5万元, 占总收入的41.2%;畜牧业收入89.6万元,占总收入的6.0%;外出劳务收入156.8万元占总收入的10.5%,其它收入32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3%;人均纯收入4138元。项目区的耕地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山地开发利用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此外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农民对林地有使用权处臵权和收益权,经营者有其山,植树者受其益,务林者得其利,调动了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3 水土流失现状

3.1 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多为面蚀、沟蚀。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32.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其中轻度流失408hm2,占流失面积的64.5%;中度流失77.8hm2,占流失面积的12.3%;强度流失116.4hm2,占流失面积的18.4%;极强度流失30.4 hm2,占流失面积的4.8%。水土流失为水力重力侵蚀,以水蚀面蚀为主(详见附图2**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3.1.1 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⑴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内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①降水因素

项目区位于我省北部,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而时空分面不均,降水强度大,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雨日多,夏季高温湿润暴雨集中,秋季常受台风影响,冬季严寒,雨量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mm,最大降水量2550mm。5~6月份的降雨以锋面雨为主,7~9月份时常有台风影响。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

在春夏雨季,3-7月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尤其是五、六月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往往形成大面积或或地方性暴雨,常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使项目区容易产生水力侵蚀引发的水土流失。为地表径流侵蚀和重力侵蚀提供了条件。

②地形因素

项目区属于中低山区,地表切割强烈,岭谷相间而坡度陡,坡面多的特点。这种地形特征易于强降雨引起的水力冲刷,地表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③土壤因素

项目区土壤主要以变质岩为成土母质发育成的红壤为主,从成土母岩的性质、特点来看,以燕山期的花岗岩发育形成的红壤分布面积最广。其特征表现为颗粒粗大、风化强烈、风化层深厚、土壤结构松散、抗侵蚀力能力弱。在高温多雨的反复作用下,土壤分化侵蚀,径流冲刷形成沟蚀等严重水土流失。

④植被结构

项目区主要以中山、低山为主,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片面强调人工造纯林,忽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展混交林,片面强调搞炼山、全垦造林、翻土抚育,忽视搞带状或块状整地造林、抚育,把一些可以通过封山育林培育成混交林的搞人工重新造林。造林地经炼山全面整地后,地表径流比不炼山的造林地增加5~6倍,每亩要多流失土壤6~7m3。同时由于森林资源过伐,生态平衡失调。森林消耗量超过生长量,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已使一些村庄资源枯竭。现在木材

生产都集中到了边远高山地带,这些地带地势都较陡峭,林木采伐后,恢复相当困难。由于森林过伐,涵养水源能力大大降低,极易导致暴雨成灾,损失巨大。其次顺坡、陡坡垦种、保土保水措施差。在陡坡上开荒种杂粮,在山坡上开辟茶园、果园等,标准低,未开沟设埂,多数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有的表土甚至基本冲光。

⑵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增强的趋势。

①人们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频繁

首先是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乱砍滥伐、铲草皮、火烧山等行为时有发生,说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很少注意到水土保持,对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加速,尤其对煤炭、木材和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使原本就脆弱的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其次,由于项目区地貌类型以中低为主,决定了农业用地以坡耕地为主。农业耕作还是采用陡坡、顺坡种植等传统方式,存在建设标准低,只求数量,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等问题,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加上高温多雨,加速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最后基本建设弃渣。基建、水渠开挖的土石堆积在溪旁、山边,未经处理,一旦雨水冲刷,便直接冲入溪河、农田,造成重大损失。

3.1.2 水土流失特点

⑴水土流失分布

项目区水土流失分布面较广,呈连续性,水土流失程度由近山到远山逐渐减轻的趋势,近山往往是最为严重,且侵蚀沟多,地表侵蚀严重,从分布的趋势上看,山地中下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从地类上分析主要是经济林和果园水土流失为重,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5%以上。

⑵土壤类型和侵蚀特点

水土流失发生的土壤主要红壤为多,土壤发育深厚,结构松散,保水力差,抗蚀能力低,加之雨量集中且多暴雨,一旦遇到降水,极易被水冲走,是一种抵御水土流失能力低的土壤,在缺少地表植被保护下,先由面蚀开始,继而坡面形成无絮乱流,汇流后形成浅沟,随着浅沟的发展而形成深沟,局部成为崩岗,遭受侵蚀后常使山体支离破碎,难以利用。

⑶人类利用不合理

林地、坡耕地占水土流失比重大,主要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时不注意保护形成的。一方面是林地的迹地更新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坡耕地的开发缺少规划,开发标准低,水土保持措施难以到位。项目区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趋势随着人口密谋的增长而增加。

3.1.3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⑴破坏水土资源,土壤沙化,地力下降

水土流失首先表现为表土被冲刷,带走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层变薄,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甚至基岩裸露。项目区土壤具有土层疏松,含沙多,粘性差,持水性差,抗侵蚀能力弱,容易产生地表径流。

⑵淤积河流、潭坝、道路等基础设施

项目区地处照溪流域上游,水土流失使下游的河床逐步抬高,泥沙淤积河道,河道变浅,影响河水的灌溉与泻洪能力。

大量泥沙输入下游河道造成泥沙淤积,水利、水电工程因泥沙淤积而效益下降。此外本项目区位于**市供水第二水源的库区内,泥沙淤积不仅可导致水库使用寿命减少,而且增加了水中颗粒物,影响供水水质。

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地表植被不断的破坏,致使林地裸露,加上坡地地表土层日渐变薄,蓄水、保土能力减弱,造成植被无法自我修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水灾、旱灾等自然灾

害的频频发生。

此外,项目区为山地丘陵,村间公路穿插其中,加之春夏季台风暴雨更是频繁,在连续强降雨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3.2 水土保持现状

3.2.1 现状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和省水利厅“六千工程”的战略部署。根据《福建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的水保工作思路,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抓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转变,实现了由过去口头治理、传统治理为主转变为科学规划,各项措施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二是抓规模治理,实现由过去零敲碎打的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连片治理。三是抓“两高一优”山地综合开发,实现了治理质量由过去“进度型”治理转变为多功能、深层次的“效益型”治理。四是抓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实现了由“等、靠、要”的被动治理转变为以农民群众为治理主体的“主动性”治理。

3.2.2 主要经验

⑴在坚持工程治理的同时,更注重依靠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提高治理成效;

⑵开发性治理为主,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增强了水土流

失治理后劲;

⑶以乔灌混交,加快植被的重建,改善林分结构;

⑷正确处理好水土保持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以电代燃料,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造福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关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2.3 主要问题

⑴治理措施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防护体系较为脆弱;

⑵水土流失治理中工程措施的比重偏低,治理措施的标准不高;

⑶经济效益偏低(不够明显),群众治理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治理成果管护薄弱;

⑷项目分布零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4.1 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龙头,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

4.2 建设目标

立足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⑴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⑵提高现有果园和经济林的水土保持标准。

⑶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该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整治,实施植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以封禁造林为根本,改善林分结构,恢复和巩固流域植被,促进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同时实施适量的工程措施,以改善河道状态,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增强流域防灾能力,初步形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的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为**市区提高更加优质的饮用水。通过项目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⑴森林覆盖率从70%提高到90%。

⑵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累计占总面积的42.9%,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5%。

⑶每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1.8万t,每年累计增加蓄水量150万m3。

⑷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

4.3 建设任务和规模

本项目综合治理面积为2947hm2,以植被恢复工程为主,辅以坡改梯改造、挡土墙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山林2835hm2,造水保林75hm2、坡改梯37.5 hm2,机耕路10.1km、挡土墙300米、排引水沟1.2km(详见附图3**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臵图)。

4.4 工程总体布局

4.4.1 原则

水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珍视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综合治理开发,以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把水土保持同多种经济结合起来,使宝贵的水土资源能永续利用,造福千秋万代。

⑴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⑵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该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水土流失现状,并尊重当地群众意愿,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和经济发展项目;

⑶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为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 案的编写

附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 项目背景 阐述项当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

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置,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置及施工进度安排。 1.6 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置、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 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 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 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置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关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效益将另外制定计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计算,同时在大、中流域和不同范围行政单元(省、地区、县、乡、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中也可采用。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首先用于弄清治理现状的效益,为治理现状调查和治理成果验收服务;在此基础上,可用于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效益预测。 2 效益计算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类。四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类效益的计算内容见表1。 表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与计算内容表

3 基本规定 3.1 效益计算的数据资料来源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3.1.1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各项效益的观测布设与观测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2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 3.1.3 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 3.1.4 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3.2 根据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计算效益 3.2.1 水土保持效益中的各项治理措施数量,采用其实有保存量进行计算。对统计上报的治理措施数量,应分别不同情况,弄清其保存率,进行折算,然后采用。 3.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根据正式验收成果中各项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进行计算。 3.3 根据治理措施的生效时间计算效益: 3.3.1 造林、种草有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整地工程的,其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没有整地工程的,应在林草成活、郁闭并开始有保水、保土效益时开始计算;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饲草等收入效益时,才能开始计算。 3.3.2 梯田(梯地)、坝地的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梯田的增产效益,在“生土熟化”后,确有增产效益时开始计算;坝地的增产效益,在坝地已淤成并开始种植后开始计算。 3.3.3 淤地坝和谷坊的拦泥效益,在库容淤满后就不再计算。修在原来有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位置的淤地坝和谷坊,其减轻沟蚀(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的效益应长期计算。 3.4 有条件的应对各项治理措施减少(或拦蓄)的泥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减轻河道、水库淤积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的计算 水土保持的基础效益,按就地入渗、就近拦蓄和减轻沟蚀等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4.1 就地入渗措施的效益计算 就地入渗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各种形式的梯田(梯地),其作用包括: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解决“面蚀”问题。 4.1.1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地表径流量,以立方米计;二是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吨计。 4.1.2 计算方法按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求得减少径流与侵蚀的模数,第二步再计算减少径流与减少侵蚀的总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附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 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 总体布臵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 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 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 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 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等。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

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方案

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实施方案 实施机构:贵阳市白云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咨询机构: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7月

实施方案总述 一、项目情况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项目 所属领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项目类型:新建项目+存量项目 项目区位: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麦架河干流治理范围为青龙路桥至沈官桥,长度为5.2km,支流治理包括罗格凼河、洗马河、大路河、潮水河等11条支流。 项目总投资:171140.51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含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物联网系统等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项。 子项目一:麦架河河道防洪排涝、截污系统、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及物联网系统。 子项目二:新建麦架河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5万吨/日,二期(2020年)规模扩建至12万吨/日。 子项目三:新建污泥处理中心一座,设计规模为160吨/日。 子项目四:转让贵阳市白云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吨/日)特许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定向投入到水环境治理,有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项目实施背景和示范意义 1.项目实施背景 麦架河是白云区辖区内流经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产业及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其流域范围,麦架河流域将是白云区未来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几年来,随着白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聚集人口大量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进入麦架河,严重超出河流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麦架河水质严重恶化,百姓翘首以待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卜利胜1苏朋2 1.克什克腾旗水利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2.辽宁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本文重点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是制约丘陵山区牧业、农业、副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大因素之一,水土流失程度对于生产条件优劣以及生活条件优劣会有直接的影响,进而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其次,水土流失也是引发山地灾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风力、地貌、地形以及降雨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想要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而且应该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合理、全面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1.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 小流域水土流失一般都是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其中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面蚀为主。由于人为、地形、降水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千沟万壑,而且主要发生在山地果园、残次蚕场、坡耕地、疏林地以及侵蚀沟等区域。这样会对流域的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地貌受到严重侵蚀,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这样很难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目标。深入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后,可以将水土流失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过度采伐森林。森林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森林的开采程度越来越大,森林中乱砍乱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疾病,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②农耕方式比较落后。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耕作条件比较落后,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加上农民的种植意识以及种植理念并不科学,导致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保护、养护土地,进而造成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农田耕层变浅等现象。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有的流域仅仅强调经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_土地整理 【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标准号】GB/T 16453.6-1996 【标准文件】 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土壤肥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

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 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就开始重视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但早期的流域治理仅限于防洪、供水、航运等单一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破坏的强度不断加大,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逐步成为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流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和科学家的重视,强调全流域自然与人文各要素的综合治理是实现流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1.2 国内发展 自2015 年“水十条”发布以后,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千年大计,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目前水环境治理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思路,

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水污染的治水模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从大环保到大生态,流域治理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并非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涵盖内容更广大的生态工程,细化来看,大致可分为截污工程、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清淤工程、引水补水工程,以及流域治理后的水质在线监测、运营管理等。 二、基础概念 2.1 流域治理概念 流域治理区别于传统的“点源污染治理”理念,是通过介入一个流域整体的水污染治理业务,形成上下游污染同步治理的格局。按照流域规模大小,可分为跨省流域治理、跨市(县)流域治理以及跨街乡镇的流域治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2.2主要术语 (1)水环境:以水域为核心,包括水体、沿岸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植被、地形地貌、人类建筑等诸多要素的一个生态景观体系。它既有水体、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也有建筑物、人类活动、人文景观等社会因素。 (2)内源污染:指进入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现象。 (3)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城市生活污水由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自治区引黄灌区大力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要求,平罗县在陶乐地区选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区。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政府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条件迫切,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治沙造林,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作,逐步使我县的水土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受平罗县水务局委托,我院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12年2月中旬由石嘴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本可研报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前言 我们认真阅读了《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文件》,我单位完全能够胜任本工程的施工,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积极组织了本工程的投标工作,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我单位现有的技术及设备力量,认真的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目标工期、工程质量、资源配置及劳动力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充分考虑,突出科学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以本组织设计为主导施工的依据,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完全按照业主的要求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二、编制依据 1、2003年《水土保持工程预算定额》及配套的编制规定,补充定额采用2002年水利定额; 2、《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 7、《水土保持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8、《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9、《丹江口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第3期及配套相关文件; 10、本工程施工图纸;现场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

11、国家现行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郎家营村,项目区南北长650m,东西宽500m,土地总面积13.32 hm2海拔在1995-2048m 之间。其中原取石采空区7.56 hm2,未扰动区5.76 hm2。 二、工程内容 绿化8.42hm2,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道路排水沟340m,行道树690m,植物篱600m,补植补种1.68hm2,封禁治理3.91hm2。 三、工程施工重点、难点 1、工程重点是8.42hm2绿化,因绿化面积大,绿化苗木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草皮、边坡绿化等,因此要按规定工期完工必须精心组织。防护林、绿化、植被等工程:严格按设计部位、具体苗木规格、草籽种类要求进行定位、确定实施的范围及内容,并认真计划、精心组织、可靠实施,并做好浇水、除草、消毒、施肥、修剪机防冻管理,确保成活率及实施的效果。 2、施工难点为游览休闲区园林小品施工,主要包含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等工程,因以上工程内容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对施工技术人员、技工等要求较严格。 第三章服务 一、施工前的服务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该规范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危害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建设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 该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该规范共分为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拦渣工程、斜坡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

该标准是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该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该规范是为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理、监测、评估和验收的管理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 该标准共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项目类型及时段划分、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防治标准。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_secret

前言 xxx小流域位于汉江上游南河支流马栏河北岸,隶属于xxx沙河乡,流域出口距县城48km,面积10.15km2,水土流失面积4.9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8.47%。 xxx小流域辖五塘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0人,总劳力614人。全流域粮食总产47.71万Kg,平均2250kg/hm2。农业总产值319.7 万元,人均纯收入1516元。大量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带来了很大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山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人民脱贫致富之根本。 本设计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长治”工程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讲义》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编写的。

xxx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特征表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流域概况 xxx小流域位于xxx县城以东48km处的沙河乡境内,距305省道8km (榔口乡)、乡级公路贯穿全流域,流域为山区长形,北高南低、南北长6.35k m,东西宽 1.6k m,东径110°03′~110°06′,北纬32°05′~32°08′,境内最高海拔1148m(东部干柴垭),最低海拔350m(南部出口榔峪河),相对高差798m。全流域面积10.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13 km2。 1、地貌 (1)沟道情况:干沟一条长4.86km,主要支沟20条长22.0km,沟壑密度2.65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干沟平均比降7.28%,主要支沟平均比降为10.4%,沟底宽度由上游至下游为2~15m。 (2)坡面情况:地面坡度组成为:<5°面积31.4hm2占3.09%,5°~15°面积108.6 hm2占10.7%,15°~25°面积386.3 hm2占38.06%,25°~35°面积435.5 hm2占42.91%,>35°面积53.1 hm2占5.23%;农耕地的坡度组成为:<5°面积29.1 hm2占13.75%,5°~15°面积 22.9 hm2占10.82%,15°~25°面积145.3 hm2占68.57%,25°~35°面积14.6 hm2占6.86%。 2、土壤(地面物质组成) 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土、山地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205 hm2、山地

GBT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2014年11月29日

目录 1 范围 (1) 2 验收分类 (1) 2.1 单项措施验收 (1) 2.2 阶段验收 (1) 2.3 竣工验收 (1) 3 总则 (2) 3.1 基本要求 (2) 3.2 纸质文件 (2) 3.3 验收重点 (2) 4 单项措施验收 (2) 4.1 验收条件 (2) 4.2 验收组织 (2) 4.3 验收内容 (3) 4.4 验收程序 (3) 4.5 验收成果 (3) 5 阶段验收 (4) 5.1 验收条件 (4) 5.2 验收组织 (4) 5.3 验收内容 (4) 5.4 验收程序 (5) 5.5 验收成果 (6) 6 竣工验收 (6) 6.1 验收条件 (6) 6.2 验收组织 (7) 6.3 验收内容 (7) 6.4 验收程序 (8)

6.5 验收成果 (9) 6.6 验收评价标准 (9) 7 技术档案 (10) 7.1 基本要求 (10) 7.2 主要内容 (12) 7.3 管理与使用 (15) 附录 D (17)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的分类,各类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成果评价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由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专项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的验收。群众和社会出资的水土保持治理的验收可参照执行;大中流域或县以上大面积重点治理区的验收,也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分类 2.1 单项措施验收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过程中,施工承包单位“按合同完成了某一单项治理措施时,应由实施主持单位”及时组织验收,评定其质量和数量。对工程较大的治理措施(如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等)、施工承包单位在完成其中某项分部工程(如土坝、溢洪道、泄水洞等)时,实施主持单位也应及时组织验收。 2.2 阶段验收 每年年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主持单位,按年度实施计划完成了治理任务时,应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阶段验收,并对年度治理成果作出评价。 2.3 竣工验收 一届治理期(一般五年左右)末,项目主管单位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时,应由项目提出部门组织全面的竣工验收,并评价治理成果等级。

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

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那么你知道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怎么写吗?下面了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供你参考。 XX :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河道警长制”,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全力做好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公安局承诺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通过实行“河道警长制”,充分履行公安职能,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全力护航我县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二、充分发挥“河道警长”领导表率作用,激发广大民警干事热情,通过依靠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人人参与治水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社会面维稳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在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职能,依法严惩破坏水环境资源的犯罪,以“涉水”环境犯罪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幕后保护伞“四种人”作为打击工作重点,力争铲除相关黑色产业链。 xx 20xx年x月x日 XX: 按照省、市、县关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部署要求,我局将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扎实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举全局之力补齐水环境保护短板,进一步提升**流域水质。特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一、坚决打好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攻坚战。按照“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集聚一批小散企业、消减一批危重企业”的新思路,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xx年底基本完成**流域卤制品、皮革后处理等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设计方案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谷坊工程施工与管护: 浆砌石谷坊施工包括清基、放线、砌石及勾缝过程。 浆砌石工程的地基在施工前应做清理及处理,在非岩基上应除去淤泥、腐殖土,直至坚实土壤。砌石之前应进行施工放线,定出基础范围、伸缩缝的位置,以及砌石时必需的样板、准绳等。 浆砌方法。在工程中常用挤浆法砌面石,以保证砌体的形状,而内心填砌。挤浆法是边铺浆边砌石的一种方法,其施工步骤是先将石块干摆试放,然后移开、铺浆、再行砌石,并用小石填紧卡稳,将灰浆挤满。此法砌石质量较高,用灰少,工效随石块加大而提高,一般低于灌浆法,常用于重要的砌体,以及灌浆砌体边缘的成形砌石。为了保证石块能与砂浆结合牢固,在砌石前应用钢刷将块石上的泥污物刷净,。另外,块石刷净后,在砌筑前应淋水浸湿,在炎热的气候下施工更易被忽视。 对砌筑好的坡面用高压水冲洗块石表面及缝隙,清除杂物及污泥。然后对于砌石缝隙灌注强度等级为C20的一级配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冻标号为D20,最大骨料粒径为20mm,砂的细度模数不小于3.O。 浆砌石谷坊修好后,要在每次有较大降雨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如发现谷坊四周发生侵蚀时要及时覆土踏实,如发现谷坊损坏时要及时给予修复,以保证谷坊正常使用。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施工方案 栽植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场地→定点放线→整地挖穴→选种→运苗→栽植苗木→施基肥→施保水剂→踩实→浇水→覆土→养护管理→验收 1、整理用地: 整地时间主要安排在雨季之前,整地方式则根据项目区不同立地条件和树种确定,其中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30厘米。整地时表土和心土分开放,回填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活土层深度大坑35厘米、小坑25厘米。要求坑内无杂草、石块、灌木根等杂物。 2、放线: 严格根据图纸标出种植地段、位置及品种的轮廓并进行放线,定点放线严格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位置明确,标记明显。定点放线后由设计和监理工程师验点,合格后方可施工。 3、挖坑:

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摘要:水土保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改造自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基于此,深入总结了如何做好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结 一、前言 北京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北京山区,对生态涵养和水源进行保护是目前北京山区治理的主要目标。所以,要加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积极进行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制定并实施多样化生态建设措施,推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长远目标,使北京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及水源涵养供给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石化,农民失去了生存条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资源,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尤其是陡坡耕地,遇上暴雨时,大量泥沙即随水流下泄,造成地形破碎,山上“石化”,山下“砂化”,群众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水源枯竭,灌溉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源涵蓄能力差,每年冬春季节,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河水干涸断流,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3、肥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项目区出露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中低产田土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土地

日益瘠薄,保水能力变差,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4、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小雨大涝,无雨则旱”是本项目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光山秃岭遍布,每小时10mm 以上的降雨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同时造成区内小气候变化明显: 地表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降雨地面汇流加快,洪涝和干旱灾害加剧,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良田好土被水冲砂压,房屋被冲毁,人畜死亡,群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5、淤积水库、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标准。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暴雨季节,山洪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库、渠道,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缩短水利工程的寿命。河道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过水断面减少,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标准,直接威胁到河道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山区坡陡,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恢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暴发,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大量泥沙、块石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四、如何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思路,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治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做好山前丘陵岗地、河道沿线和水库周边及上游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地区的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工作,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推动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措施 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实施封禁治理工程,通过封禁培育,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在各小流域最上游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目的。主要在封山育林范围和出入封山育林区的路口设置防止家畜进入的路障和警示牌,杜绝在封山育林范围内从事放牧等人为活动;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法编写提纲

精心整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1 1.2 1.3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置,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置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1.7 1.8 1.9 1.10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置图。 附表1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 2.2 2.3 项目区与小流域为同一区域时,项目区与小流域概况内容进行合并。 3.1项目区选择 简述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并对项目区位置、范围进行说明。 3.2项目区概况 简述项目区(工程涉及的乡镇)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

水土保持的总体概况。 3.3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3.3.1基本情况 简述项目区小流域位置、范围,涉及行政村情况。 3.3.2 3.3.3 3.3.4 3.3.5 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现状、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简要说明小流域内以往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情况,以及亟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围(到项目村)、面积。 附图与附表 附图2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现状图。

X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模式项目建议书

X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模式项目建议书

目录 一、项目基本情况 ..................................................................................................................... - 7 - (一)项目名称.................................................................................................................. - 7 - (二)项目类型.................................................................................................................. - 7 - (三)建设地点.................................................................................................................. - 7 - 1、剑川县 .................................................................................................................... - 7 - 2、剑湖流域 ................................................................................................................ - 8 - 3、剑湖......................................................................................................................... - 9 - (四)项目建设内容.......................................................................................................... - 9 - 1、基本方案及后期运营安排................................................................................... - 9 - 2、工程项目内容..................................................................................................... - 11 - 3、公共产出物......................................................................................................... - 16 - (五)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 21 - (六)前期工作............................................................................................................... - 22 - 1、已经进行的前期工作合规性............................................................................ - 22 - 2、项目当前所处阶段............................................................................................. - 23 - 3、预计建设期......................................................................................................... - 23 - 4、资金筹措情况..................................................................................................... - 23 - (七)项目投资规模....................................................................................................... - 24 - (八)效益分析............................................................................................................... - 25 - 1、环境效益 ............................................................................................................. - 25 - 2、社会效益 ............................................................................................................. - 26 - (九)政府现有支持安排 .............................................................................................. - 2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