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逆反心理-1

逆反心理-1

逆反心理-1
逆反心理-1

课题:克服逆反心理

课型:新授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逆反心理的具体分析;逆反心理造成的危害;

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活动,问题分析讲解,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深刻理解逆反心理的种种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父母的尊重,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新授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2、家庭的因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分析讲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种具体情景和心理原因。

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老师的束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与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依赖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其二是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这个阶段,初中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其三是成熟阶段。随着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我们要独立,家长不让我们独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阐述了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环境等五个维度深刻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逆反心理的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成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心理,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意愿及效果,并使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发挥到极致,成为摆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概念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态度反映,将倍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有效性,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2.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心理逆反 主要表现形式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化。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大学里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必要。如果选择逃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会成为首选必逃之课。大学里如果老师上课时不采用点名这种制约手段,那么来上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将会很少。 2.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心理逆反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党的政策方针及路线、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而僵化的教育内容却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学生只要听到或者看到与此有关的内容,就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情绪:上课时不认真听,下课很少讨论,看报纸时故意避开政治内容,对学校的政治宣传漠不关心,从学校的宣传栏走过时目不斜视。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_逆反心理

八中心理咨询 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辅导简介】 X,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主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关健词】 初二逆反心理辅导教育 【原因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X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 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X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鹤山市古劳中学任卫东 2011年8月10日 [摘要]:初中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家庭、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作为教师就、家长应该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学校家庭成因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初中生这段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的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这对教育工作者会有所提示的。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

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

儿子最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怎么办

儿子最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让我很头疼。 昨晚他要跟我一起洗碗,我让他穿上鞋,因为厨房地板上有水,不象客厅地板,不穿鞋问题不大。可是,他非不穿鞋,就要进厨房。我不让他进,就开始大哭,让他穿鞋,他就说,“我不怕有水”“打湿了脚,会感冒的”“我不怕感冒”……总之,坚决不穿鞋。真不明白穿鞋有这么困难吗?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妈妈给你三个选择,第一,穿上鞋进厨房跟妈妈一起洗碗;第二,不穿鞋就在客厅玩耍;第三,不穿鞋不洗碗不玩耍,大声哭闹”。结果,他选择了第三条,趴在地上大声哭闹,一听到我洗碗的声音,他就伤心地叫道,“我要自己洗碗,我要自己洗碗”。我不理他,把前面的三条又重复了一遍,他让步了,“妈妈给我穿鞋,妈妈给我穿鞋”我生气了,“自己能穿鞋,为什么要妈妈穿鞋?”坚持让他自己穿鞋(其实,现在想来,我应该给他穿鞋,因为他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我却没有给他这个台阶)。又僵持了一会儿,他又说,“妈妈拉着我的手去穿鞋”。于是,我拉着他的手来到沙发边,看他自己穿上鞋,然后进入厨房,很快就喜笑颜开了。 说说自己的感受,感觉处理不当。如果事先告诉他,厨房有水,应不应该穿鞋?给他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概就不会发展到后来我命令他穿鞋,他却坚持不穿。而且,后来他让我给他穿鞋,就是让步了,只不过给自己找个台阶,但我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自己是不是太死板了?

“宝贝,真高兴你愿意来帮助妈妈,现在妈妈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厨房里又水呢,如果你弄湿了小脚丫,着凉了,生病了,妈妈还要辛苦的照顾你,你也会难过,那么你说该怎么办呀,你帮妈妈象个办法吧?” 儿童逆反期 儿童分别在3岁、6岁、12岁左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一般说来,3岁和进入少年期的逆反心理更明显。 翻一翻书,看一看各类谈逆反期的文章,绝大部分认为逆反心理是不好的,必欲除之而后快。实际上,逆反心理是儿童发育正常的表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到这个程度,一定要产生一点逆反心理才算成长了。这段时期,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呈跳跃性发展,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孩子本事大了,看世界的角度不同,观点也要跟着变化,心理活动也频繁起来,而幼儿原来的活动大多数是由成年人安排,自由幅度小,现在产生点逆反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 特别注意:孩子在3岁左右进入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语言智能和动作智能基本发展成形,开始具有永久记忆能力,精细运动进入构思建构能力发展关键期,大肌肉运动进入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关键期。从一个不懂事的小人进入一个小大人阶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65723458.html,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作者:程鹏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4期 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受传者、信息、受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受众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传播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众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受众并不总是与传播者的意愿相一致,传播内容也未必总会得到受众的接受和喜欢,相反,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背逆的现象,致使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目的无法达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受众的逆反心理无疑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闻受众及其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新闻受众的逆反心 理则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闻传播内容或传播者产生不满、怀 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的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是新闻受众对传播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和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使传播者的本意受到歪曲、变性,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使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零效果或负效应。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出逆向评价——认知层面。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即传播者持正面态度的,受众却持反面态度,传播者持反面态度的,受众却持正面态度;传播者作为真实的新闻所进行的传播,受众却当做虚假的新闻加以否定或排斥;传播者宣扬的正面形象,受众反而持反面的评价,等等。二是产生逆反情绪——情感层面。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蕴涵和表现的情绪或情感,不仅未被受众 所接受,反而激起受众的反感。如传播者喜欢,受众却厌恶;传播者褒扬,受众却贬斥等。三是做出逆向选择——行为层面。传播者希望受众采取某种行为,而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某种商品 暂时出现短缺,居民纷纷抢购,传媒告诉大家不要抢购,结果抢购风潮反而更加盛行。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且还会强化成一种定势,如果传播多次导致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以致在今后类似的条件下,即使受众还没有具体了解传播内容,便已经产生了抗拒情绪。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成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能泰然处之、轻松应对;而有的父母却无计可施、痛苦不堪。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就要看父母了不了解孩子叛逆的真相! 孩子叛逆的真相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孩子的大脑开始发育,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逐渐具备了探索世界、自己做事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或“成人了”,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尊重和信任,反对父母的控制和约束,想要拥有独立的决定权,而父母却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把他们当作年幼无知的小孩来看待,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信任他们的能力,喜欢控制、约束他们,让他们感到内心压抑、没有自由,为了“维权”,他们就会起来反抗,出现叛逆。 一旦父母知道了孩子叛逆的真相是什么,就不会再为孩子叛逆的问题而纠结了。 在尊重孩子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主动放低身段,跟孩子做朋友,平等与孩子相处,遇事多跟孩子商量,多倾听和采纳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叛逆了。

在理解孩子方面,父母要多包容孩子的叛逆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的身体急剧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体内激素大量分泌,激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由于受到激素的刺激作用,孩子常常身不由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父母要多理解、关心和包容他们。 在信任孩子方面,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天性和潜能。“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想学坏的,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喜欢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能轻易怀疑、担心孩子会学坏,而试图去控制孩子,要给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对孩子越信任,孩子就容易往好的方向发展。 江西龙虎山文武学校是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景区管委会作为江西特色教育品牌,集团办学近三十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由全国武术宗师、道家功夫传承人释延新武术导师创办。特别是针对提升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品德形成了一

爱,其实很简单----从三个案例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爱,其实很简单----从三个案例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背景] 经常能够从报纸上或者电视里看到有学生因为不满家长的管制或教师的教学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而是与他以往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年龄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 现在来看那些小学生,这中间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往往产生与长辈对抗心理,心理有什么话也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在平时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也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说话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内向?”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形,父母越是恼火,越发训斥,孩子越是反感,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在教学中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和他们个人的喜好分不开的,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不对他的胃口,你教的再怎么好也是白搭,因为他不会听你的。反之,如果你越要求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他们只会越不听,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下面就我平时教学中的三个案例谈谈我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点研究。 [案例一] 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反思] 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兴趣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理所当然的那些,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宠爱”,相反一些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会被打入“冷宫”。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执教态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摘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 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

孩子逆反心理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逆反心理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有阶段性的,一是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观点会产生冲突;第二个逆反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宝宝的这种逆反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宝宝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他的心理需求也跟着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父母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宝宝,要求宝宝,宝宝就会用他的行动来反抗。反抗是宝宝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这个时期宝宝的发展受到压抑,他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发展,就可能影响到宝宝今后的成长。因此,经历“反抗期”是宝宝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待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耐心的与他进行交流,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很容易在抗衡中积累着经验,看看事后所对人产生的影响,从而进行更好的应对,所有提升孩子的心智水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儿童的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因为儿童到了逆反成长期,很正常的表现.就像我们到了青春期要发育一样.儿童从无知到懵懂,一方面对外界产生好奇.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慢慢的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我们说的逆反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一些事情,而他们也有自我防御机制,往往会坚持.家长应该正视逆反期,而不是归罪于孩子的不听话,他们也要长大,也要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你身后走.幼儿和儿童时期对人一生很重要,家长们要在这一时期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正确的疏导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观念.并且要常和孩子进行交流,要真诚不能欺骗,从小让他感受到平等感,这样慢慢的他就会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深圳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资讯师: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二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三是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是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刚上中学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叛逆怎么办?6个“代替”要牢记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进入青春期的90后孩子普遍有逆反心理,这和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消除孩子逆反心理,关键是真正尊重孩子的人格,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要有效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以身教代替说教 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说教,而且带有教训的口吻,令孩子十分反感。比说教更有效的是身教,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训斥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孩子当然不服气。所以,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尤为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以肯定代替否定 一些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这样的否定标签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反感。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住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会在家长的不断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否定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肯定会使孩子坚定信心,以至于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以关爱代替唠叨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软化孩子与自己的对立。 以商量代替命令 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如睡觉的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看电视,就下命令说:“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青春期的孩子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会公开反抗。如果换成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明天能按时起床吗?”如果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你是八点睡呢还是八点一刻睡?”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以配角代替主角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家长习惯于在前台当“指挥”,但孩子大了,家长就应该移身幕后,让孩子上台主演。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赋予了孩子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以放手代替管制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开题初中生逆反心理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研究》 开题报告 莘县燕店初级中学李玮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关注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是新时期构筑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新课题,为此我们于2010年确立了《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方略,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少年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逆反心理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预期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来避免因逆反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2、对有逆反心理的同学进行教育,使他们的思想转变。 3、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 三、预期成果 为搞好本课题。我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课题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论证,我校已调拨了部分资金进行此课题的开展,课题研究人员购买了相关书籍为研究所用,通过努力,一定能较好地完成这一课题。 1、根据制定的中学生心理疏导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2、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四、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于2010年下学期在校内确立后,很快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认同与支持,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离家出走 内容提要: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行为是指青少年未经父母同意离开家庭,长时间夜不归宿的行为。离家出走是青少年向成人权威反抗的一种表现。 (1)典型病例 一、个案介绍 王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王某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前不久,王某刚考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王某,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不够时间做题,还没放榜之前王某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王某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几天来,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的第二天中午,王某由于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何某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二、诊断与评析 现在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就如上述个案中何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

对考上大学就更加没有希望了。其实,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这一步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命运,重要的是将来的学习要努力。当然,何某离家出走也是不对的,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以此改变父母的看法。 (2)离家出走的症状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14岁左右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②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③居住在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在城镇的人数。 ④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3)离家出走的成因 ①个性障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大多由于本人的个性障碍。有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 ②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生活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人的独立。 ③逃避压力。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