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资料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资料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资料

一,课题核心概念

所谓“经典”,“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做“经”,那么横线呢,就叫做“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质量,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先在,主导,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能,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而“典”字,是个会意字。“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藉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档案,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册。经典诵读当然就是读“记载人类永恒智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永垂不朽的高文典册”,现在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四书又以《论语》为要,其次是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是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作为辅助阅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人文素养,首先就是具有爱心:爱祖国、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其次要有责任心、班级荣誉感、个人荣誉感、家庭荣誉感,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还要有勇气,有勇气做事,也有勇气承担责任。第三,要有羞恶之心,学会辨别真善美,并能采取应有的行动,能用所学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最后才是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概而言之,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经典诵读就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经典诵读能够影响社会,从而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为更新教育理念,加快教学改革,创办特色学校开辟新途径,做出新尝试,创造新境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养育了数百代中华儿女,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化发展,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束独具魅力的奇葩。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学习、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发展无疑十分必要。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且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海尔总裁张瑞敏登上哈佛讲坛,他只讲了三条:孔子教我做人;孙子教我战术;老子教我战略。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等经典,他感叹:儿童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古今中外,毛泽东等很多名人、伟人、大师都是从小读经典长大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基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无节制的追求,对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承载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道德理念,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层出不穷。这种“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今天的少年

儿童,并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探索一些校本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

(二)相关研究概述

国学经典,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并至今天,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尤其是近十年,我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国学热”: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掀起收视热潮,报刊上的“国学”文章连篇累牍,书架上的“国学”论著触目皆是,社会上的“国学”讲座此起彼伏。更不必说大学了,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列入课表,各种各样的“国学班”普遍出现;“国学”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国外的孔子学院更是雨后春笋,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教育”,并组织开展研究,各省、地市、县区教育机构也广泛开展了国学教育研究,各地学校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诵读经典,无疑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

1.传承中华文化

2.陶冶性情品德

3.提升人文素养

4.发掘发展潜能

5建立特色文化

6.探索教学策略

(五)、本课题研究内容

1.以诵读经典为依托,探索并构建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及操作模式。

2.通过持之以恒的诵读经典活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3.进一步分析发现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

4通过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发掘学生发展潜能,推进素质教育。

5建立以“诵读经典”为内容的校园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

6.通过诵读经典的研究,探索出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7通过“古诗新唱”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8.诵读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古诗文、经典美文。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假设:

1.诵读经典,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2.诵读经典,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

3.诵读经典,有助于拓展思想深度。

(二)拟创新点:

1.形成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更加便于操作的诵读经典评价指标体系。

3推行“古诗新唱”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4,整理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经典材料,并编印成册、制成光盘。

四、研究思路

1.发挥整体效应。

2.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

3.实施快乐学习法。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5.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6.与素质评价相结合。

7.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诵读经典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对老师和学生做有关问卷调查,然后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个案研究法。建立相关个案,专门关注观察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对相关的表象与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从而不断调控研究措施。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研究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路线

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研究假设和理论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展开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研

究与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建议。

(二)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组,申报课题立项;

(2)查找资料,设计方案,撰写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4)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诵读》读本

2课题实施阶段

(1)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

(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

3.成果总结、结题鉴定阶段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论文汇编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4)聘请专家进行鉴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