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3.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4.用油镜观察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一)油镜的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Immersion)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ber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图3-1)。

图1-1 显微镜物镜参数图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废,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因而可以使物像明亮清晰。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 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2. 试剂

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香柏油、二甲苯。

3. 仪器及用具

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载玻片、吸水纸、试管、小滴管、酒精灯。

四、操作步骤

(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制片

(1)涂菌用无菌操作方法从平板中沾取菌苔一环,用接种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做一薄而匀、直径约1cm的菌膜。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将细菌涂片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

2.染色

(1)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2)媒染滴加卢戈氏碘液,1min后水洗。

(3)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为乙醇脱退为止(根据涂片之厚薄需时30s至1min),立即水洗。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min,水洗。

(5)镜检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二)镜检

1. 观察前的准备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坐正。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左右。观察染色装片时,光线宜强;观察未染色装片时,光线不宜太强。

2. 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首先上升镜筒,将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分移至视野中心。

3. 高倍镜观察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再用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分移至视野中心,绘图。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4. 油镜观察

(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切忌反方向旋转),直至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未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仔细观察并绘图。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另一块细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5. 镜捡完毕后的工作

(1)移开物镜镜头。

(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

油镜使用完毕后,须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掉残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残留的二甲苯。

(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将接物镜呈“八“字形降下,不可使其正对聚光器,同时降下聚光器,转动反光镜使其镜面垂直于镜座。最后套上镜罩,对号放入镜箱中,阴凉干燥处存放。

(三) 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染成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染成淡红色。

五、注意事项

1.细菌涂片务求均匀.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脱色时间十分重要,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脱色不够,则会使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

4.老龄菌因体内核酸减少,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故不能选用。

5.使用油镜必须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的程序操作;

6.下降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下降镜头的错误操作.以免压

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7.使用二甲苯擦镜头时,二甲苯不能过多,以防溶解固定透镜的树脂。

8.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洁净,对金属部分要用软布擦拭,擦镜头必须用擦镜纸,切勿用手或用普通布、纸等,以免损坏镜头。

六、实验报告

1. 分别绘出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到的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注明物镜放大倍数和总放大率。

2. 记录革兰氏染色法步骤,并进行结果分析。

七、问题和思考

1.涂片后为什么要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2. 用油镜便于观察细菌的依据是什么?

3.使用油镜应特别注意哪些间题?

4.当物镜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和油镜时,对照明度有何要求?

实验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辨认放线菌的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的形态,学习放线菌的观察方法。

2. 了解酵母菌形态结构。

3. 了解霉菌形态,掌握微生物载玻片湿室培养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用插片法和水封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2. 观察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和假菌丝。

3. 曲霉、青霉、根霉形态观察。

二、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处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

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设计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如插片法、搭片法、玻璃纸法、印片法等,可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便于观察上述3种菌丝和孢子。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常比常见细胞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多数酵母菌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有的分裂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

霉菌可产生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 菌株

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uoflavus)(又称5406),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uspora echinospor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2. 试剂

0.1%美蓝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0.05%美蓝染色液(以pH6.0的0.02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碘液、0.04%的中性红染色液、5%孔雀绿,0.5%沙黄液、95%乙醇、乳酸苯酚固定液、棉蓝染色液、20%甘油。

3. 仪器及用具

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接种环、显微镜、涂布器、玻璃纸、打孔器。透明胶带、剪刀、圆形滤纸片、细口滴管、镊子。

四、操作步骤

(—)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 观察自然生长状态的放线菌

用镊子小心取出用插片法培养的5406菌培养皿中的一张盖玻片,将其背面附着的菌丝体擦净,

然后将长有菌的一面向上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分别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 找出3类菌丝及其分生孢子。注意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的粗细和色泽差异。

2.水封片观察

取一滴美蓝染色液置于载玻片中央,将用搭片法培养棘孢小单孢菌培养皿中的盖玻片取出,并将有菌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浸在染色液中,制成水封片,用高倍镜观察其分生孢子及基内菌丝。

(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1.酵母菌的活体染色观察及死亡率的测定

(1) 以无菌水洗下PDA斜面培养的酿酒酵母菌苔,制成菌悬液。

(2) 取0.05%美蓝染色液1滴,置载玻片中央,并用接种环取酵母菌悬液与染色液混匀3min,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的个体形态,区分其母细胞与芽体,区分死细胞(蓝色)与活细胞(不着色)。

(3) 在一个视野里计数死细胞和活细胞,共计数5-6个视野。

酵母菌死亡率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下式来计算:

2. 酵母菌液泡系的活体观察

于洁净载玻片中央加一滴中性红染色液,取少许上述酵母菌悬液与之混合,染色5min,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无色,液泡呈红色。

3.酵母的假菌丝的观察

取一无菌载玻片浸于溶化的PDA培养基中,取出放在湿室培养的支架上,待培养基凝固后,进行酵母菌划线接种,然后将无菌盖玻片盖在接菌线上(图4-1),28℃培养2-3d后,取出载玻片,擦去载玻片下面的培养基,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可见到芽殖酵母形成的藕节状假菌丝,裂殖酵母则形成竹节状假菌丝(图4-2)。

图2-1 酵母菌假菌丝的培养图2-2 酵母菌的假菌丝形态

A.藕节状假菌丝 B. 竹节状假菌丝

(三) 霉菌观察

1.霉菌的形态观察

采用湿室培养法培养霉菌。可从培养16-20h开始,连续观察,了解孢子的萌发、菌丝体的生长分化和子实体的形成过程。将湿室内的载玻片取出,直接置于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曲霉、青霉、毛雷、根霉等霉菌的形态,重点观察菌丝是否有分隔,曲霉和青霉的分生孢子形成特点,曲霉的足细胞,根霉和毛霉的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绘图。

2.粘片观察

取一滴棉蓝染色液置于载玻片中央,取一段透明胶带,打开霉菌平板培养物,粘取菌体,粘面朝下,放在染液上。镜检。

3.假根观察

将培养根霉假根的平皿打开,取出皿盖内的载玻片标本,在附着菌丝体的一面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只要用低倍镜就能观察到假根及从根上分化出的孢子囊梗、孢子囊、孢囊孢子以及两个假根间的匍匐菌丝,观察时注意调节焦距以看清各种构造。

五、注意事项

1.放线菌的生长速度较慢,培养期较长,在培养操作中特别注意无菌操作,严防杂菌污染。2.通过微加热增加酵母的死亡率,易于观察死亡细胞。

六、实验报告

l.绘制自然生长状态下放线菌的形态。

2. 绘制酵母菌细胞。

3.绘制根霉、青霉、曲霉形态图,标示各部分名称。

七、问题和思考

l.用插片法和搭片法如何制备放线菌标本,其主要优点是什么?可否用此法观察其他微生物?为什么? 2.酵母菌的假菌丝是怎样形成的?与霉菌的真菌丝有何区别?

3. 什么叫载玻片湿室培养? 它适用于观察怎样的微小物,有何优点?

附录:

(—) 插片法和搭片法培养放线菌

1.插片法(图2-3A)

(1) 制平板、接种

用冷却至约50℃的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倒平板(每皿约20mL)。可用两种方法接菌:①先接种后插片:冷凝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斜面上的5406菌孢子,用平板培养基的一半面积作来回划线接种(接种量可适当扩大)。②先插片后接种:用平板培养基的另一半面积进行。

(2) 插片及培养

用无菌镊子取无菌盖玻片,在已经接种平板以45℃角斜插入培养基内,插入深度约占盖玻片1/2的长度(图4-3A)。同时,在另一半未经接种的部位以同样方式插入数块盖玻片,然后接种少量5406菌孢子至盖玻片一侧的基部,但仅接种于其中央位置约占盖玻片宽度的一半左右,以免菌丝蔓延至盖玻片的另一侧,将插片平板倒置于28℃,培养3-7d。

图2-3 放线菌的插片和搭片示意图

A 插片法

B 搭片法

2.搭片法(图2-3B)

(1) 开槽及接种

用无菌打孔器在凝固后的平板培养基上打洞数个,并将棘孢小单孢菌孢子划线接种至洞内边缘。

(2) 搭片及培养

在接种后的洞面上放一无菌盖玻片,平板倒置于28℃,培养3-7d。

(二) 霉菌的培养

1.霉菌的载片湿室培养

(1)准备湿室

在培养皿底铺一张圆形滤纸片,其上放一U形载玻片搁架,在搁架上放一块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外用纸包扎.经121℃湿热灭菌30min,置60℃烘箱中烘干,备用。

(2)取菌接种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至湿室内的载玻片上,每张载玻片可接同一菌种的孢子两处。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务必记住接种的位置)。

(3)加培养基

用无菌细口滴管吸取少量融化约60℃的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的接种处.培养基液应滴得圆而薄,其直径约为0.5cm(滴加量一般以1/2小滴为宜)。

(4)加盖玻片

在培养基未彻底凝固之前, 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盖玻片盖在琼脂块薄层上,用镊子轻压,使盖玻片和载玻片间的距离相当接近,但不能压扁.否则不透气。

(5)倒保湿剂

每皿倒入约3mL 20%的无菌甘油,使皿内的滤纸完全润滑,以保持皿内湿度。皿盖上注明菌名、组别和接种日期。此为制成的载玻片湿室,置28℃恒温培养3-5d。

2.黑根霉假根的培养(图2-4)

将融化的PDA培养基,冷却至50℃倒入无菌平皿,其量约为平皿高度的1/2,冷凝后,用接种环沾取根霉孢子,在平板表面划线接种,然后将平皿倒置,在皿盖内放一无菌载玻片,于28℃培养2-3d 后,可见根霉的气生菌丝倒挂成胡须状,有许多菌丝与载玻片接触,并在载玻片上分化出假根和匍匐菌丝等结构。

图2-4 根霉假根的培养

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消毒和灭菌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明确配制培养基的原理,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原理。

2. 学习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 掌握各种灭菌方法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内容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的配制。

2.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营养基质。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所必需的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及水分等。培养基还应具有适宜的pH、一定的缓冲能力、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合适的渗透压。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1%的琼脂配制为半固体培养基,加入1-2%的琼脂配制为固体培养基。琼脂是从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多糖,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琼脂在96-100℃融化,46℃以下凝固。培养基经灭菌后使用。

培养基或其他液体的灭菌一般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又称湿热灭菌)。其原理是在密闭的高压灭菌锅中,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提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培养用的玻璃器皿通常采用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蛋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过滤除菌是通过机械作用滤去液体或气体中的细菌、真菌孢子等的方法,适用于酶液、抗生素等不耐热溶液的灭菌。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孟加拉红、链霉素、1mol/L NaOH、1mol/L H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1%链霉素溶液。

2. 仪器及用具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称量纸、试管架、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皮筋、纱布、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烘箱、过滤除菌器、培养皿塑料管(带刻度)。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的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和塑料管的包装

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的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塑料管将盖子拧松后,用报纸包好。包装后的培养皿和塑料管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二)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其配方如下: 牛肉膏3g,蛋白胨l0g,NaCl 5g,琼脂13 g, 水1000mL,pH7.4-7.6。

(1)称量

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牛肉膏可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也可放在称量纸上称量,随后放入热水中,牛肉膏便与称量纸分离,立即取出纸片。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足所失的水分。

(3)调pH

检测培养基的pH,若pH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若偏碱,则用1mol/LHCl进行调节。pH的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应注意pH 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过滤

液体培养基可用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可用4层纱布趁热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供一般使用的培养基.此步可省略。

(5)分装

披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分装时可用三角漏斗以免使培养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面造成污染。

分装量:固体培养基约为试管高度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分装入三角瓶内以不超过其容积内一半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4为宜.灭菌后垂直待凝。

(6)加棉塞

试管口和三角瓶口塞上用普通棉花(非脱脂棉)制作的棉塞,棉塞制作方法则图1-1。棉塞的形状、大小和松紧度要合适,四周紧贴管壁,不留缝隙,才能起到防止杂菌侵入和有利透气的作用。要使棉塞总长约3/5塞入试管口或瓶口内,以防棉塞脱落。有些微生物需要更好的透气,则可用8层纱布制成通气塞。有时也可用试管帽或塑料盖代替棉塞。

(7)包扎

加塞后,将三角瓶的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或双层报纸,以防灭菌时冷凝水沾湿棉塞。

若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则应先把试管扎成捆后,再于棉塞外包—层牛皮纸。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8)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于121.0℃湿热灭菌20min。如因特殊情况没能及时灭菌,则应放人冰箱内暂时保存。

(9)摆斜面

灭菌后,如制斜面,则需趁热将试管口端搁在一根长木条上,并调整斜度,使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

(10)无菌检查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温箱中培养24-48h, 无菌生长时可以使用,或放置在冰箱或清洁的橱内,备用。

2.高氏1号培养基

高氏1号培养基是用于分离和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其配方如下:可溶性淀粉20g,KNO31g,NaCl 0.5g,K2HPO4·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13 g, 蒸馏水1000mL,pH 7.4-7.6。

(1)称量和溶解

经计算后称量,按用量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其调成糊状,再加至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其完全溶解。再加入其他成分依次溶解。对微量成分FeSO4·7H2O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0mL水中加入1g的FeSO4·7H2O,配成浓度为0.01g/mL的贮备液,再在1000mL培养基中加入以上贮备液1mL即可。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如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琼脂溶解过程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2)pH调节、分装、包扎、灭菌及无菌检查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3.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的配制

PDA是用于分离真菌的常用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3 g;自来水1000 mL。1.培养基配制

将马铃薯洗净去皮,称取200 g,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000 mL,煮沸半小时。用双层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在滤液中加葡萄糖(或蔗糖)20 g,加水补足1000 mL。这样配成的培养液一般呈酸性,用于培养真菌时,不必矫正它的酸度。然后加入琼脂13 g,加热使琼脂完全融化,同时补足应有的水量。趁热分装在试管或三角瓶中,加棉花塞后灭菌。

2.链霉素的加入

链霉素受热容易分解,所以临用时,将培养基融化后待温度降全45℃左右时才能加入。

可先将链霉素配成1%的溶液(配好的链霉素溶液保存于-20℃),在1000mL培养基中加1%链霉素0.3mL,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μg。

(三)灭菌

1. 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无菌水、工作服等物品的灭菌。

(1)加水

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以水面与三角架相平为宜

(2)装料

将装料桶放回锅内,装入待灭菌的物品。装有培养基的容器放置时要防止液体溢出,瓶塞不要紧贴桶壁,以免冷凝水沾湿棉塞。

(3)加盖

将盖上与排气孔相连接的排气软管插人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摆正锅盖,对齐螺口,然后以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的方式拧紧所有螺栓,并打开排气阀。

(4)排气

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待水煮沸后,水蒸汽和空气一起从排气孔排出. 一般排出的气流很强并有嘘声时,表明锅内空气已排净(沸后约5min)。

(5)升压

当锅内空气排净时,即可关闭排气阀,压力开始上升。

(6)保压

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计时并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121℃,20min 灭菌。

(7)降压

达到所需灭菌时间后,关闭热源,让压力自然下降到零后,打开排气阀,放净余下的蒸汽后,再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品,倒掉锅内剩水。

(8)无菌检查

将已灭菌培养基于37℃培养24h,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2. 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试管、培养皿、三角瓶、移液管等的灭菌。

(1)装入待灭菌物品

预先将各种器皿用纸包好或装入金属制的培养皿筒、移液管筒内,然后放入电热烘箱中。(2)升温

关好电烘箱门,打开电源开关,旋功恒温调节器至所需温度刻度(本实验所需为160),此时烘箱红灯亮,表明烘箱已开始加热,当温度上升至所设定温度后,则烘箱绿灯亮,表示巳停止加温。

(3)恒温

当温度升到所需温度后,维持此温度1.5 h。

(4)降温

切断电源,自然降温。

(5)取出灭菌物品

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3. 过滤除菌法

有些物质,如抗生素、血清、维生素等易受热分解,因而要采用过滤除菌法。

(1)过滤器的种类

滤膜过滤器: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制成,有孔径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如0.1μm、0.22 μm、0.3μm、0.45 μm等),过滤细菌常用0.45 μm孔径。其优点是吸附性小,即溶液中的物质损耗少,滤速快,每张滤膜只使用1次,不用清洗。

蔡氏过滤器:是一种金属制成的过滤漏斗,其过滤部分是—种用石棉纤维和其他填充物压制成的片状结构。溶液中的细菌通过石棉纤维的吸附和过滤而被去除,但对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吸附性也大。每张纤维板只能使用1次。

玻璃滤器:是一种由玻璃制成的过滤漏斗,其过滤部分是由细玻璃粉烧结成的板状构造。玻璃滤器规格很多,5号(孔径2-5 μm)和6号(孔径小于2 μm)适用于过滤细菌。其优点是吸附量少,但每次使用后要洗净再用。清洗方法是:用水充分冲洗,然后浸于含1%KNO3的浓硫酸中24h,再用蒸馏水抽洗数次。在抽洗液中加入数滴BaCl2扎,至不出现BaSO4沉淀时,即表示巳洗净。

(2)过滤装置

按图2-l进行安装,为阻止空气中细菌进入滤瓶而在接管处塞入棉花、外用纸包好进行121℃湿热灭菌20min。为加快过滤速度,一般用负压抽气过滤.即在自来水龙头上装一抽气装置,利用自来水流造成负压。若接真空泵进行抽滤则速度更快。微量溶液过滤时,可用图2-2的针头式过滤器。

五、注意事项

1.称药品用的牛角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调pH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2. 不同培养基各有配制特点,要注意具体操作。

3.分装过程中注意不要使培养基在管(瓶)上,以免污染过的棉塞再引起试剂污染。

4.使用灭菌锅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发生事故;灭菌时,操作者切勿擅自离开,待压力下

降到零后,才可打开锅盖。

5.干热灭菌时电烘箱中物品不要摆得太拥挤,以免阻碍空气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灭菌物品不要与电烘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6.过滤除菌时应注意检查过滤装置各连接处是否漏气,以防污染。

六、实验报告

1.记录本实验配制培养基的名称、配方,并简述其配制过程,指明要点。

2. 记录各种不同物品所用的灭菌方法及灭菌条件(温度、压力)。

七、问题和思考

1.配制培养基有哪几个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2.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 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

3.比较各种灭菌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4.高压蒸汽灭菌中为什么要把冷空气排净,为什么在灭茵后不能骤然快速降落,并要在放净锅内蒸汽才能打开锅盖?

实验四土壤微生物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2.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用稀释法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2.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

3.斜面接种及穿刺接种。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成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单细胞挑取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倒平板法。本实验利用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基本原理为:将含有各种微生物的土壤悬液进行稀释后涂布接种到各种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在不同条件下培养,从而使各类微生物在各自的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单菌落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即是一个纯培养。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普通变形菌(Protues vulgaris)斜面菌种。

2. 培养基

巳灭菌的牛肉膏、高氏1号、PDA固体培养基各1瓶。

3. 试剂及仪器

无菌水(带玻璃珠)、灭过菌的塑料管及枪头、80%乳酸、10%酚液、95%乙醇。无菌培养皿、土壤样品、天平、称量纸、药勺、试管架、涂布器。

四、操作步骤

(一)土壤稀释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1.取土壤

取表层以下5-10cm处的土样.放入灭菌的袋中备用,或放在4℃冰箱中暂存。

2.无菌操作制备土壤稀释液

(1)制备土壤悬液:称土样1 g,迅速倒入带玻璃珠的无菌水瓶中(玻璃珠用量以充满瓶底为最好),振荡5-10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为10-2的土壤悬液。

图4-1 稀释法分离土壤微生物操作过程

(2) 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 mL.放入4.5 mL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8的稀释液(图2-1)。注意:操作时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用1支移液管,每次吸入土液后,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

3.涂布法测定菌落数的方法

(1)倒平板

按无菌操作要求,在火焰旁操作(图2-2),取融化并冷却至不烫手的固体培养基(约50℃),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倒量以铺满皿底为限,平放桌上待其充分凝固,备用。

图4-2 倒平板的方法图4-3 平板涂布菌

(2)接种量和培养基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实验项目个数:9 面向专业:生物技术 吟趟材黄诗笺主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头报教竹:王英典、刘宁主编《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学时学 课程学时: 80 学分:4 实验学时:28 二、实验H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 1、目的和任务: 通过木课程的学习,获得基础生物学必要的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于本专业有关的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并对原生生物及动植物的基木形态和结构有所了解。 3、考核方式: 操作考核:50% 理论考核:50%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 时数 实验内容及目的实验 要求 实验 类型 备注 1显微镜的使用 和细胞形态结 构观察及原生 动物和藻类植 物的形态观察 3 1 .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方法; 2.观察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鱼腥 藻、衣藻、团藻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的 形态结构。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镜 2植物的营养器 官 3 1.观察各种新鲜植物根的标本,区别 初生根与次生根,双子叶植物根与单 了叶植物的根; 2.观察裸了植物茎,被了植物茎(木 本、草本),分析其结构的区别; 3.观察各种叶子的形态结构,了解不 同生态类型的叶的区别。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3植物的繁殖器 官 3 1 .解剖几种植物的花,认识花的结 构; 2.解剖儿种植物的果实,认识不同类 型的果实; 3.解剖几种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木结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标本装片,学会绘制生物图 3、掌握使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4、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 2、微生物标本装片 3、目、物镜测微尺 4、血球计数板 5、酵母菌液或霉菌孢子液 6、载波片、盖波片、烧杯、滴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构造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镜臂、镜座、调节器;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电光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操作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循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四、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 1、目镜测微尺(图1-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 --

-- 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物镜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2、物镜测微尺(图1-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 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 (即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物镜测微尺放在载 物台上,由于物镜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 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物镜测微尺随着显 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物镜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物镜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3、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1-3),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因为物镜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正好与物镜测微尺5小格重叠,已知物镜测微尺每小格为l0μm ,则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4、细胞大小的测定 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菌体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该菌的长和宽。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 宽μm ×长μm 五、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1-4),计数区 图1-1 目镜测微尺 图1-2 物镜测微尺 图1-3 目、物镜测微尺的校正 图1-4 血球计数板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 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 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 3.棉花、扎绳、包扎纸。 [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 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2. 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3.三角瓶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生物学》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验证性)2 实验二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三细胞内糖类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四细胞Feulgen反应(验证性)2 实验五动物细胞培养(综合性)4 实验六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和细胞活力测定(创新性)4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测微尺测定细胞大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测微尺的原理 测微尺分物镜测微尺(简称物微尺或台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简称目微尺),两尺配合使用,可以测量细胞大小。目微尺是一个可以放在目镜内的特制玻璃圆片,圆片中央刻有一条直线,此线分为若干格。物微尺为一载玻片中央封固的小尺,长1mm,被等分为100格,长为0.01mm(10um)。当测量细胞大小时,不能用物微尺直接测量细胞,而只能使用目微尺。因目微尺测量的细胞是经物镜放大后的像,而它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随物镜的放大率而变,在测量时需要先用物微尺来测定,求出某一放大率时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然后再用以测定细胞大小。 将物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小心转动目镜测微尺,移动物微尺使两尺平行,起点线重合,然后找出另一处两尺刻度重合处,记录起点线到重合线之间的各尺的刻度数(格数),按下式计算,在该放大系统下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测微尺格数 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10um 目测微尺格数 例如:目微尺是100倍,其对应的物微尺使80格,则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为80/100=8um。 测量某一细胞时,如果目微尺测得其横径为5倍,则此细胞横径为8×5=40um。(二)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1.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形态结构要准确,比例要正确,要求真实感,立体感,精美而美观。 2. 图面要力求整洁,铅笔要保持尖锐,尽量少用橡皮。 3. 绘图大小要适宜,位置略偏左,右边留着注图。 4. 绘图的线条要光滑、匀称,点点要大小一致。 5. 绘图要完善,字体用正楷,大小要均匀,不能潦草。注图线用直尺画出,间隔要均匀,且一般多向右边引出,图注部分接近时可用折线,但注图线之间不能交叉,图注要尽量排列整齐。 6. 绘图完成后在绘图纸上方要写明实验名称、班级、姓名、时间,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名及放大倍数。 三、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 1. 实验材料: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西红柿,芹菜,韭菜,红辣椒 2. 实验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0.1%亚甲基兰、蒸馏水、吸水纸,HB及2H或3H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绘图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15-20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1 总DNA提取 生物总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不同的生物材料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是提取总DNA的关键步骤。同时细胞内的物质也根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生物采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技术。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学习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学习和掌握紫外光吸收法鉴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植物叶片经液氮研磨,可使细胞壁破裂,加入去污剂(如CTAB),可使核蛋白体解析,然后使蛋白和多糖杂质沉淀,DNA进入水相,再用酚、氯仿抽提纯化。本实验采用CTAB法,其主要作用是破膜。CTAB 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能溶解膜蛋白与脂肪,也可解聚核蛋白。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 被释放出来。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经过氯仿/ 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 由于核酸、蛋白质、多糖在特定的紫外波长都有特征吸收。核酸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纯的DNA样品A260/280≈1.8,纯的RNA样品A260/280≈2.0,并且1μg/ml DNA 溶液A260=0.020。 [实验器材] 1、高压灭菌锅 2、冰箱 3、恒温水浴锅 4、高速冷冻离心机 5、紫外分光光度计 6、剪刀 7、陶瓷研钵和杵子 8、磨口锥形瓶(50ml) 9、滴管10、细玻棒11、小烧杯(50ml)12、离心管(50ml)13、植物材料 [实验试剂] 1、3×CTAB buffer(pH8.0) 100mM Tris 25mM EDTA 1.5M NaCl 3% CTAB 2% β-巯基乙醇 2、TE缓冲液(pH8.0) 10mmol/L Tris·HCl 1mmol/L EDTA 3、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4:1,V/V) 4、95%乙醇 5、液氮 [实验步骤] 1、称取2g新鲜的植物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叶面,滤纸吸干水分。 2、将叶片剪成1cm长,置预冷的研钵中,倒入液氮,尽快研磨成粉末。 3、待液氮蒸发完后,加入15mL预热(60℃)的CTAB提取缓冲液,转入一磨口锥形瓶中,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总学时:10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习周教学1周(24学时),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9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生长测定、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的保藏。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学习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性均强,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技能训练要求严格,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 1.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微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多学科联系紧密,有“桥梁”学科之称。如后续的发酵工艺课中的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酒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 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 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 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最小抑制浓度:表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单位是g/ml。 抗菌谱: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有一定范围,这种作用范围称该抗生素的抗菌谱。广谱:对多种微生物有作用(如:土霉素、四环素); 窄谱:仅对某一类微生物有作用(如:多粘菌素)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篇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组别:第六组 组员:苏琳伟、陈治、陈家和、陈硅 报告人:陈硅 学号:10349069 词汇&释义: Parafilm 封口膜 Chloroform 氯仿(三氯甲烷) Isopropanol 异丙醇 DEPC 焦碳酸二乙酯 TRIZOLa mono-phasic solution of phenol and guanidine isothiocyanate Phenol苯酚 isthiocyanate 异硫氰酸胍 MCS multiple cloning site (polycloning site) 注:MSC是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

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实验任务: 1. 从猪肌肉纤维中提取RNA; 2. 2对RNA上EGFP基因密码子片段进行RT-PCR扩增; 3. 将经RT-PCR技术扩增的cDNA与插入载体质粒,并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进行克隆; 4.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含目的基因的载体质粒。 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纯化总RNA的原理和技术; 2.掌握RT-PCR原理和技术; 3.掌握TA克隆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A.总RNA提取和纯化 RNA 分离的最关键因素是尽量减少RNA 酶的污染。但RNA 酶活性非常稳定,分布广泛,除细胞内源性RNA 酶外,环境中也存在大量RNA 酶。因此在提取RNA 时,应尽量创造一个无RNA 酶的环境,包括去除外源性RNA 酶污染和抑制内源性RNA 酶活性,主要是采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去

除外源性RNA 酶,通过RNA 酶的阻抑蛋白Rnasin 和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如异硫氰酸胍抑制内源性RNA 酶。 Trizol试剂是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的试剂,是一种由苯酚和异硫氰酸胍组成的单相溶液它在破碎和溶解细胞时能保持RNA的完整性,裂解细胞并释放出RNA,酸性条件使RNA与DNA分离,加入氯仿后离心,样品分成水样层和有机层。RNA存在于水样层中。收集上面的的水样层后,RNA可以通过异丙醇沉淀来还原。在除去水样层后,样品中的DNA和蛋白也能相继以沉淀的方式还原。乙醇沉淀能析出中间层的DNA,在有机层中加入异丙醇能沉淀出蛋白。共纯化DNA对于样品间标准化RNA的产量十分有用。 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细菌组织,各种样品最大使用量(1ml Trizol),动物组织( 50mg),植物组织(100 mg),丝状真菌( 100mg),动物细胞(5×106~1×107),酵母(1×107) 。 TRIZOL试剂能促进不同种属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种RNA 的析出。例如,从大鼠肝脏抽提的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溴化乙啶染色,可见许多介于7 kb和15 kb之间不连续的高分子量条带,(mRNA和hnRNA成分)两条优势核糖体RNA 条带位于~5 kb (28S)和~2 kb (18S),低分子量RNA介于0.1 和 0.3 kb之间 (tRNA, 5S)。当抽提的RNA用TE稀释时其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10.10)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3.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4.用油镜观察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一)油镜的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Immersion)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ber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图3-1)。 图1-1 显微镜物镜参数图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废,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因而可以使物像明亮清晰。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 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 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 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 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 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 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盛9m1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 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四、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在含血清、酵母菌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室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等。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 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2、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 1、写标签 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包括班级、姓名、日期、样品来源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注: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2、实验室细菌检查 (1)空气 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实验台上,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块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洁净工作台内或无人走动的实验室中,移去皿盖,1h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 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②取棉签 左手拿含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将其取出,将管口很快地通过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放回棉塞,并将空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③弄湿棉签 左手取灭菌水试管,如上法拔出棉塞并烧灼管口,将棉签插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在管壁上挤压一下以除去过多的水分,小心将棉签取出,烧灼管口,放回棉塞,并将灭菌水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④取样将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或门旋钮上擦拭约2cm2的范围。 ⑤接种在火焰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平皿开启成一缝。再将棉签伸入,在琼脂表面顶端接种(滚动一下),立即闭合皿盖。将原放棉签的空试管拔出棉塞,烧灼管口,插入用过的棉签,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生物制品学实验指导

生物制品技术实验指导 生物工程系

目录 实验规则 (2) 实验一、猪瘟、口蹄疫抗体间接血凝实验 (3) 实验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照蛋及接毒 (4) 实验三、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鸡胚收毒及测效价 (5) 实验四、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油乳苗的制备 (6) 实验五、氢氧化铝和蜂胶的制备 (7) 实验六、法氏囊炎病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 (8) 实验七、法氏囊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效价的测定 (9) 实验八、兔瘟灭活苗的制备 (10) 实验九、大肠杆菌自家灭活疫苗的制备 (11) 实验十、动物实验 (12) 实验十一、鸡白痢平板抗原的制备及使用 (15) 实验十二、免疫血清的制备 (16) 实验十二、细菌冷冻真空干燥实验 (18) 1

实验规则 实验中所用材料,多具有传染性(如病原微生物、含病原微生物的血、尿、便、痰、脓汁及感染动物等),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无菌操作,以保证结果准确,防止实验室感染,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必须遵守以下各项。 1、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若经提问发现没有预习者,须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预习完毕,方得参加实验。、进实验室不得将书包、衣物等放在实验台上,不必需的物品勿携入室内。 2、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及用嘴舔湿铅笔及瓶签,、如发生感染或污染等意外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进行紧急处理。 5、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谈笑喧哗,不许搞其他动作,以免影响他人实验。实验进行时不准随意进出。实验室中物品未经许可不准带出室外。 6、清洗仪器、用具、材料时,须将固形物倒入指定容器内,不得直接倒入水槽,以免造成水管堵塞。 7、实验过程中,须按操作规程仔细操作,注意观察试验结果,应及时记录。不得抄写他人的实验实习记录,否则,须重做。如有疑问,应向指导教师询问清楚后方可进行。 8、实验完毕后,须将玻璃仪器、用具等清洗干净,按原来的位置摆设放置,如有破损须报告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损坏登记簿。关好门窗水电,用消毒液洗手后离去。 10、实验结束后,由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整洁,注意关上水、电、窗、门。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