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种类

知觉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

知觉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二者都有直观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组织化法则: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知觉就更多地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知觉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组织法则

闭合法则

相似性法则

连续性法则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知觉的格外清晰,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知觉的比较模糊。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转换双关图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简称常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知觉的种类

26.儿童的自我意识

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自我意识是指有机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对自己和自已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因素,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性。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渐渐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甚至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最初主要表现在儿童对自己性别姓名、年龄等的认识上。其次,儿童可以逐渐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理解自己的动作能力,发现自己的喜好等。最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己与他人,主要包括父母和伙伴的关系。自我体验是指儿童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自尊作为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有机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评价。自我控制是指有机体在目标受到阻碍时,控制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体大脑的成熟,通过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岁以前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还不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区分开来,尚且处于物我不分的阶段。他们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玩具去摆弄,放在自己的嘴里进行吮吸,此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到了1岁左右,婴儿逐渐可以区分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能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与他人区分开来。比如,当他们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姓名时,会做出明显的反应,这正是说明他们已经可以区分自己与他人了。 到了2岁左右,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理解“我的”与“我”的含义,开始学会使用“我的”与“我”这表明了儿童开始把自己当成主体来认识,标志着自我意识的真正形成。渐渐地儿童也开始出现了自尊心,表现为当儿童遭到戏弄、嘲笑或者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造成儿童的愤怒与苦恼,甚至反抗行为到了幼儿期,儿童开始了对自己性别与年龄的认识,可以观察到自己身体的特征,动作能力,以及有了自己的喜好。大约从2~3岁期间,儿童开始出现自我评价。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主要依靠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也只是对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这个时期的自我评价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才会渐渐趋于比较客观的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和自己相对照来认识自己,比如当别人因做某件事情而受到批评时,就会通过别人的行为对照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经过多次对比,就会增强对自我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会受到别人的评价的影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会接收到很多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正是来自这些不同的他人的评价,完善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使个体能够逐渐地、全面地认识自我。个体也会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效果来认识自己。例如,当一个儿童可以从高高的滑梯上独立滑下来的时候,他从体验中体会到了自信,他就会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高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概述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绣的花箱等都是感觉。真和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是,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第一视觉。 引起视觉的11刺激物时,电磁光谱中一定范围的可见光波。光波有三种物理属性,波光波幅和纯度。光波作用视分析器引起视觉也具有三种心理属性。色彩明度,饱和度。 第二,听觉。音波是有物体振动引起空气分子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变化而产生的。音波作用听分析器而引起听觉。 第三嗅觉。嗅觉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其适宜刺激是挥发性的物质分子。其感受器为鼻腔上鼻道内棕色嗅膜中的嗅细胞。 第四。味觉。味觉也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它喂食物选择食欲的增加有关。其适宜刺激物是溶解于水的物质分子。舌根对苦的感受性高,舌尖对甜舌的两侧对酸味儿,舌两侧前部对咸敏感。 第五肤觉。弗爵士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一般包含有同温冷处四种基本皮肤感觉。其外周感受器分别

为表皮各层中的游离神经末梢、罗佛尼氏小体。克劳斯氏小球以及真皮层的迈纳斯触觉小体和皮肤深处的一夜,也西尼氏环层小体。 2、内部感觉 第一,运动觉。运动觉又称动觉。动觉时有机体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神经末梢。由于肌肉收缩,伸展和关节角度变化给与的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经传入神经脊髓丘索到大脑皮层中央沟的前回。便产生动觉,在反馈和连锁活动中动觉起监督保证和协调作用。动觉与肤觉结合可以构成触摸觉,动觉是一切活动和言语运动的基础。 第二,平衡觉。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作直线加减速运动和旋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的一种感觉。其感觉器官是内耳前庭器官的耳石装置,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节,脑桥前庭神经核一部分到内脏器官,一部分的眼肌,一部分到小脑引起姿势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颞叶听区前的前外雪氏回,产生变速和旋转感觉。 第三,机体觉。 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环境变化作用于内脏,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内脏器活动状态的感觉。机体觉的适宜刺激物是内脏器官的活动变化。其感受器是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的游离状态的神经末梢。其神经通路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干来完成的。机体觉一般包括饿饱,渴,痛,恶心便意感觉等。机体觉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没有明确的定位。谢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复习稿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第四章知觉

第三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耍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在实际生活巾,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是个别的光点,色调或线段,也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刺激特征,面是由这些特性组成的有结构的整体。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恃性而存在的。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识别与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比较容易觉察一个物体是否存在,那么要识别和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的多了。 二、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人在知觉客现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三、知觉的种类 (一)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 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二)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

Lewis等人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绪。初级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和惊奇,这些情绪出现在婴儿早期阶段。随着婴儿的发展,对自我的理解出现,次级情绪随之产生。这些次级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内疚、羞愧、自豪和嫉妒,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自我参照性行为—— —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1]。这种次级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相对于初级情绪,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除了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外,神经成像技术和反应时法也是自我意识情绪新的研究方法。文章概述了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并重点介绍自我意识情绪的两个重要模型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特征 Lewis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次级情绪)与基本情绪(初级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基本情绪相比,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是一种以自我参照行为的出现为前提,并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它在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2,3]。Tracy和Robins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一种特殊情绪类型,它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 自我意识情绪同基本情绪相比,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首先,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和自我表征(self-Representations)过程的卷入。尽管基本情绪,如害怕、悲伤等也能并经常有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但并不是必须的。而自我意识情绪则要求必须要有这些过程的参与。自我包括活动中的自我觉察的我(I)和作为客体表征的我(me)。这两种复杂的自我过程共同作用使自我评价成为可能,自我意识情绪得以发生。当人们能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没有遵守规则进行时,人们才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羞耻。如果事件没能激发出自我评价过程,这时可能会产生基本情绪,但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因此,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特征是要求具有稳定的自我表征能力,并对这些表征进行关注(如自我觉察、自我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评价。 其次,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要迟于基本情绪。研究表明,婴儿在生命最初的九个月里,已经可以表达出大多数的基本情绪,而对自我意识比较宽泛的感觉(如尴尬的早期阶段),直到18~24个月时才会产生。更为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内疚和自豪,大约要在三岁末时才会出现[2]。关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晚于基本情绪,有一种解释是自我意识情绪要求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和稳定的自我表征的形成。而自我觉察确实是在18~24个月时才会逐渐发展出来的,这也正是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支持了该解释;此外,Kochanska、Gross、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 李湘兰陈传锋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次级情绪。自我意识情绪有两个重要的模型, 一般发展模型和加工模型。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模型认为,初级情绪最先产生,而后自我参照的认知能力发展了,才能产生第一级自 我意识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和嫉妒,对标准和规则的认知能力出现后,才能产生第二级自我意识情绪,包括自豪、羞愧和内疚。自 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认为,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过程包括生存目标关联性的评估,自我关注和自我表征形成,身份目标关联性 的评估,身份目标一致性的判断,场所归因和整体性、稳定性归因的判断等过程。目前自我意识情绪模型还停留在假设阶段,需要 进一步系统化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模型;加工模型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0,3(2):27-3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BHA090029)资助 通讯作者:陈传锋,男,教授,博士。Email:chencfsf@https://www.doczj.com/doc/f64530248.html, 27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但是知觉又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因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也是对感觉信息做出的进一步处理。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经由各感官决志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其彼此关系的过程,具有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由此而保证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综合各种举例分析,我们将知觉的基本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觉理解性 (1)定义: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 行解释,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 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人在感知知觉对象 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 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 后把它们标示出来。比如,在听一段音乐的 时候,非专业的听众会听出“好听”或者“不 好听”,更进一步的能听出这段音乐里表达 出了怎样一种感情,而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则 能听出其中每个乐章代表的不同含义,这段 音乐使用了多少种乐器进行演奏,甚至听几图一 遍就能学会并演奏这段旋律。这是听觉上的例子,在视觉和其它感觉中也是如此。在视觉上,我们看到图一中不规则的墨块,一下子看不出这是什么,但是在以往的经验上,我们曾经见过“狗”这种动物,便会反应出这是狗。 因为知觉的理解受到已知经验的很大影响,容易形成知觉定势。知觉定势是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有时候(常为实验状态下)定势的产生依赖于先前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如果过长被试会产生疲劳效应,定势作用消失。 (2)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因此当人 无法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 进行理解和解释,那么知觉理解性就会 降低。 例如图二中所看到,两个螺帽并不 互相垂直,同时这也是一张不可能图形, 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 了错误信息。 2、知觉理解性受语言指导的重要影响。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教学大纲: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人对自身及其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反映,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判断、评价、态度等等。 1、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在发展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 2、社会自我意识形成阶段 3、心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途径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三)自我意识的偏差 1、聚光灯效应 2、盲目乐观 3、虚假普遍性效应

四、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健康的自我意识的获得 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识需要有四个支柱: 1、安全感 2、价值感 3、归属感 4、重要感 (二)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要增强自信 A、学会比较,跟优秀的人比相似点,跟不优秀的人比不同点 B、学会自我肯定 2、自尊,学会积极的自我体验 3、发展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的监控能力 A在增强自控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目标选择 B 自立:自我依赖 C 自强:勤奋责任感自我完善

感知觉的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实习班级13学前1班2班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五第3、4节课 教学课题第二篇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教学目标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感知觉的作用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与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先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水果、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问:请问图片中的是什么?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小测试(自愿或随机点名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他摸一部手机并猜测) 问:请问你能猜的出这是什么吗? 师:很好,刚刚同学们不仅答出了图片上的所有名称,也正确猜出了

这是一部手机,那么请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视觉和触觉 师:没错,视觉和触觉都是感知觉的一部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板书标题),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感觉(板书: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教学新课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划线P32 板书: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师: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感觉系统的构成: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的 (2)感觉产生的过程: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大脑)(划线P32 板书: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 问:是否所有的事物我们都能感觉到呢?生:不是 师:没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超声波,红外线、某些动物的叫声等。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有感觉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划线

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

第四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教育调节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困扰和问题的根源。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树立真实的自信,有利于自我健康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消费心理学资料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 教学要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本章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和营销应用,掌握提高企业展露水平的技巧;学会利用知觉原理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特征,感觉知觉的心理现象在营销中的应用。错觉的产生、种类及营销应用。知觉过程、知觉风险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展露及展露选择性的认识以及营销应用;零售商如何提高展露水平;植入式营销和埋伏式营销的认识和营销应用。知觉风险的产生和降低知觉风险的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第一节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可以获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资料。 一、消费者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所谓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二)感觉的分类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按引起感觉的刺激物与感受器官有无直接接触,分为距离感受作用和接触感受作用。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多种多样的感觉使消费者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初步获得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受性。(3)适应性。(4)关联性。 (四)感觉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感觉使消费者获得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感觉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Lewis 等人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绪。初级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和惊奇 , 这些情绪出现在婴儿早期阶段。随着婴儿的发展 , 对自我的理解出现 , 次级情绪随之产生。这些次级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内疚、羞愧、 自豪和嫉妒 ,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自我参照性行为—— —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1]。这种次级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相对于初级情绪 ,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 但是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除了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外 , 神经成像技术和反应时法也是自我意识情绪新的研究方法。文章概述了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 , 并重点介绍自我意识情绪的两个重要模型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特征 Lewi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 (次级情绪与基本情绪 (初级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同基本情绪相比 , 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 , 是一种以自我参照行为的出现为前提 , 并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 , 它在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 [2, 3]。 Tracy 和 Robin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 一种特殊情绪类型 , 它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 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自我意识情绪同基本情绪相比 , 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 首先 , 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觉察 (self -Awareness 和自我表征 (self-Representations 过程的卷入。尽管基本情绪 , 如害怕、悲伤等也能并经常有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 , 但并不是必须的。而自我意识情绪则要求必须要有这些过程的参与。自我包括活动中的自我觉察的我 (I 和作为客体表征的我 (me 。这两种复 杂的自我过程共同作用使自我评价成为可能 , 自我意识情绪得以发生。当人们能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 或没有遵守规则进行时 , 人们才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绪 , 如自豪、羞耻。如果事件没能激发出自我评价过程 , 这时可能会产生基本情绪 , 但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因此 , 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特征是

知觉

知觉(Perception) 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常恒性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与动机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2.情境 三.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对个人,群体及其关系的知觉。 1,对个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 2,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3,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 四.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1,归因的概念: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2,行为的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1)归因三原则:一贯性;普扁性;差异性 (2)结果(consistency);(consensus);(distinctiveness) 3.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1)能力;(2)努力;(3)务难度;(4)机遇 五.知觉的偏见 1.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2.晕轮效应(halo effects) 3.定型(stereotype) 4.投射(projection) 5.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s) 6.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 7.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那么既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在加工反映客观事物时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以及恒常性。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 选择性是指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其关键词为:背景和对象。那么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两种情况:一、考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一般有两种关系,1、对象和背景差异大,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2、对象和背景相辅相成,比如:迷彩服,就是选择性的反向利用。二、从背景中挑选的对象因人而异,比如:进一间屋子,有人先看天花板,有人先看地板。 整体性是指在知觉时总是将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也就是说人在加工客观事物时会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整体性的考查方式由以下几点:一、通过部分去认识整体,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二、整体影响部分的认识,比如,数字13,在数字12、13、14序列中会被当成13,而在ABC序列中则被当成是字母B。三、知觉强度大的部分影响整体的认识,也就是说关键特征影响整体的知觉,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比如:一首曲子换不同的乐器,由不同的人演奏,人们依然能听出来这首曲子,说明了知觉的整体性,因为换了人和演奏的乐器,但是曲子的关键特征没变。四、当物体是不完整时,知觉会依靠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补充,比如:画家可以通过花瓣去还原花朵。 理解性是在知觉时,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常考的点在于:一、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比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言

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有较大作用,比如:去旅游时,当导游说前面的石头是望夫石,远看像一位站在海边的女人等待出海的丈夫归来时,大家都觉得确实像望夫石。 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变化,但是知觉本身不变,比如:从各个角度去看一扇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以上就是关于知觉的特性的考点,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帮助广大考生轻松掌握此知识点。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的概念

感知觉的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眼睛反映物体的颜色,这属于视觉;通过耳朵反映物体发出的声音,这属于听觉;通过鼻子闻一闻物体发出的气味,这属于嗅觉;通过皮肤接触感受物体的温度或软硬程度,这属于肤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什么是知觉 1.知觉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因为我们总是要把对事物的各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事物。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例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或红花、红衣、红车等等的红色;对于听到的声音,我们总是知觉为言语声、流水声或汽车声等有意义的声音。 2.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惑性认识的活动形式。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 观察力指观察的能力,即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学习要求发展儿童的智慧,那么,它也应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