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专硕真题解析----440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专硕真题解析----440

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新闻传播专硕真题440

一、名词解释(共25分,每小题5分)

1、传播权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章新闻传播者,答案见参考书P38 【参考答案】新闻传播者将采集、加工后的新闻信息的承载物——新闻传播媒介自由送达至受传者的权利。各种报刊的发行渠道不设置障碍,方便报刊自由送达到读者手里,各种广播电视节目无障碍地为视听者收受,是传播权得以实现的保障。取消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追惩制与预防制,是传播权的前提。

2、新闻他律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章新闻传播者,答案见参考书P39 【参考答案】新闻传播者在履行自己的使命时,肩负着法律的责任,即他的职业行为必须在法制轨道上实施,这种通过法律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调节,称为“他律”。新闻他律是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的强制性管理。新闻他律为的是保障新闻传播者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充分享受但又不滥用自己的角色责任。

3、有效反馈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答案见参考书P64 【参考答案】受传者通过来访、来电、来信、问卷回答等途径,或者通过不再阅读该报、不再继续试听该电视广播节目等方式,把自己对于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喜欢或者厌恶告诉传播者,从而促使传播者强化或修正调整原有的传播行为(内容或形式),这种反馈称为有效反馈。有效反馈是传播者发出并为传播者感知,从而产生相应反应的反馈。

4、媒介融合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答案见参考书P108 【参考答案】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在新媒体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体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因此可以说,数字技术,催生了媒介融合。

5、选择性理解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答案见参考书P144 【参考答案】选择性理解指不同人对于同一信息所作的不同的解释和评论。信息是用符号表

示的意义,理解则是对符号的译解即还原为意义的本身。如果受众与新闻传播者使用的是同一思维逻辑,译码和编码的认知水平相近,那么信息意义的理解—受众对信息的解释与结论,应该是同传播者接近或一致的。

【总结】今年是中南民族大学开设专硕的第二年,相比于去年,今年将名词解释单独拎出来考查,可以说题型比去年更加的专业。但是万变不离课本,所有的题目均出自参考书。需要注意的是,课本中一些名词并没有明显加黑体字标注,复习时更要总结热点词和基础。

二、简答题(共45分,每小题15分)

1、新闻价值的要素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参考书《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章新闻传播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价值不等于新闻的价值。2015年334考查的是怎么判断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一般被集中概括为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参考答案】

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注: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五要素:

1)时新性——新闻事实越新,越能满足受传者的需求,越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时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a.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报道及时,即时效)b.新闻事实是人们求知的。求知度(无感知人数与总人数比)越大,价值越大。

2)重要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即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的利害关系。事实越重要,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越大。由求近(利益接近)心理决定。

3)显著性——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

4)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地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是由厉害关系决定的,地距同新闻价值成反比。

5)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2、“用事实说话”的内涵和意义

【考题分析】题目来自参考书《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章新闻传播内容。该章节是考查的重点范围之一,连续两年皆有出题。

该题目同样出现在章节后的思考题中,需要对课本中的内容做出归纳。

题目涉及两个问题,需要分别作答。1)什么叫“用事实说话”2)“用事实说话的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概念:新闻传播信息不仅包含着事实变动的客观信息,还传递着报道者的主观信息。一般的信息传递,告诉受传者关于信息的几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即可,而新闻的传播,不仅要向人们告知这些基本要素,而且还要通过或借助这些要素的客观报道,渗透或表达一些必要的观点、看法、评论和主张。把新闻传播这一特殊功能称之为“用事实说话”。意义:“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的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方法。

“用事实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是痛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倾向与观点,它所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以事实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受传者,且更具说服力。

“用事实说话”的表述,不仅要巧妙的展开事实,铺述事实,而且更需要下力量去发现与捕捉“会说话的事实”,即内涵逻辑说服力的事实。

“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的标志,在需要他表明立场与倾向的时候,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事情,自己会“说话”的事实。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30分)

1、不真实报道的成因和防治

【考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五章节的内容,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快捷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

中南民族大学基础性要求比较高,在440新闻传播基础专业基础方面,对基础的要求分值相当大。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即1)不真实报道的成因2)如何防治这种不真实的报道。两个问题各占15分。

【参考答案】

不真实报道的成因:

(一)新闻提供者:由于品质不良而故意失实,而且所造假新闻,一般都属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之列。

(二)新闻采制者:由于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报道失实。

(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防治措施:

1)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真正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一定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2)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价的规章制度。

3)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4)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2、论述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论文中表达的观点。【考题分析】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的专硕题目明显比去年难一点,不仅需要参考书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加强书外的阅读,这一趋势也能成为考研的方向,但是万变不离参考书。该题目找关键词马克思,参考书中涉及马克思的内容不多,一处在绪论里,另一处在新闻自由章节,相比较后者才更可能是题目的本源。

【答题思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论普鲁士政府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该二万字左右的文章被公认为开启了普通人争取新闻自由的开篇之作。

解答该题目,首先对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这篇《检查令》主要关于马克思对新闻自由的阐述,回到参考书《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十章节新闻传播调控第二节新闻自由,运用参考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论点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时代背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论普鲁士政府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该二万字左右的文章被公认为开启了普通人争取新闻自由的开篇之作。

论文中表达的观点: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呐喊出争取言论自由的夺目摄魂的华丽宣言:“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段话题干中有抄下即可)在新闻自由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是:

(一)新闻自由是阶级范畴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自由为条件的。(二)新闻自由是历史范畴

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函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

(三)新闻自由是政治范畴

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是归根结底,新闻自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对于公民来说,新闻自由是极为可贵的基本权利。

四、分析题(共20分)

材料: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两则关于习马会的报道(运用传播的基本理论,从新闻价值、传播符号、价值传递等方面)

【考题分析】民大的440最后一题为材料题分析题,都是通过材料,运用传播知识进行分析。首先该题考查的是对新闻价值、传播符号、价值传递等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对热点事件的熟知度。这也说明了民大新闻传播专硕非常注重对热点新闻的考查。

【答题思路】这两篇新闻是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在这篇新闻上,用环境背景烘托出氛围,从细节角度,比如习、马动作,说话语气、重复话语等。使其传播价值发挥最大效果。参考消息,这篇报道选择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电视台的报道。

解答时,分别从新闻价值、传播符号、价值传递阐述,材料联系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

○1时新性——新闻事实越新,越能满足受传者的需求,越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时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a.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报道及时,即时效)b.新闻事实是人们求知的。求知度(无感知人数与总人数比)越大,价值越大。

○2重要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即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的利害关系。事

实越重要,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越大。由求近(利益接近)心理决定。

○3显著性——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

○4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地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是由厉害关系决定的,地距同新闻价值成反比。

○5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二)传播符号: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对传播双方来说具有相同理解的含义,是符号能够发生“传通”作用的基础。符号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共同含义,才能参与传播,才能代表传播中的各种实际内容。符号含义的确定性,来自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自反复的传播活动中的不断地对这些符号含义的观察与认同。符号是人们生活经验抽象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只有人才能创造符号,理解符号的意义。

(三)价值传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传播者以各种公开或隐匿的方式散布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被报道事物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和价值判断的显示,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价值教化即媒介的社会规范功能,由此可以说,新闻传播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传递过程。

新闻传播中价值传递的实现,是新闻信息收受者对新闻信息传播者的价值观认同,在当代社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认识的第一主体传播者和认识的第二主体收受者对认识客体——附着于新闻信息的价值观及其在采、编、排、印、播过程中的附加值的价值认同,是实现媒介的社会行为规范功能和使某些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新闻传播的价值传递完成的。

习马会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全世界都具有非常显著和重要的意义,这就具备了报道的新闻价值。而两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新闻价值明显比较大。

在材料选择上,人民日报选择很多的细节,比如:“(这里写材料中的内容)”,从价值传递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材料选择恰如其分的传递了一种和谐和圆满的讯息。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小康生活的向往。参考消息这篇习马会的报道是选择各大通讯社的新闻,一方面凸显了事件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传达了世界各国媒体对事件的看法,同时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

【真题链接】(材料)人民日报一则新闻,请问该新闻新闻起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为什么

为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