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1friendship说课稿

必修一1friendship说课稿

必修一1friendship说课稿
必修一1friendship说课稿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1单元说课稿:Friendship

木井中学马兰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以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课谈论的是: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正含义、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等关于朋友的话题。本课涉及的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掌握和运用等语法要点。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彼此陌生,不免想起老同学,老朋友。这样的话题正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本课的内容和语法的启发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略读找出主要信息,通过跳读找出具体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不是听力教学,也不是语法讲解课,更不是语言点分析课,虽然对一些难懂的句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讲解。作为reading 的本课教学目标自然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

2、讨论朋友和友谊。

技能目标:1、学会阅读的技能——scanning and skimming。

2、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阅读文段,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1、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2、知音难得。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化意识:认识德国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1、训练scanning, skimming,guess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速度太慢,而且单位时间内的答题的准确率比较低,我们说阅读能力具有明显的不可传授的特性,无论怎样高明的英语老师,都不可能把自己的阅读能力完全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从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即“训练活动”中获得,所以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也就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训练阅读能力,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首先体现在教师得“导”字上,即学生的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针对这些,我采取整体阅读法,即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必须通篇浏览,力求迅速抓住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或找出主题句,在此基础上,进行限时阅读法(timing reading)成组视读法(reading as a whole),略读速读法(skimming and

scanning)等,每个部分都设置有相应的问题,如问答题,正误判断题以及挖空题等。在以下的课件展示中大家将会看到。

(四)教具

本课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展开话题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音和图像课件

Teaching aid – multimedia- a computer, a projector.

二、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课采用讨论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读前阶段我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

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课有关的话题,展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本课在阅读前和阅读后主要采取讨论法,而在阅读中主要采取skimming, scanning, timing reading, guessing等阅读方法。阅读前的讨论是围绕即将阅读的材料提出话题或问题,通过讨论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这也被称作预读。阅读后的讨论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讨论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语境与机会能协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并且学生在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关于阅读技巧下面将会提到。

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节课用到的教法和学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教学模式,包括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本次阅读将从语篇整体出发。根据“图示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头脑贮存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所以,读前活动设计旨在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或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题目和插图预测相关内容。在读中活动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读后设计复述与讨论等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策略和合作学习能力。整节课将遵循交际法的教学指导,同时学生将通过任务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多种学习策略。

为了使本课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可视化,并且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本节课,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分析

Learning strategies: scaffold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while us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我通过创设话题,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方法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吕淑湘曾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

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本课的学习方法除利用上述阅读技巧外,还应避免回读跟读,出声读等不良阅读习惯。最后一点学生活动的组织也就是在讨论中目的一定要明确,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室四周走动,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协助其得到解决,另外,可提醒他们不要使用汉语进行讨论。

四、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语言技能,能够完成一定难度的听说读写活动,但仍需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心,对朋友这类生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课堂谈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讲不只是要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已经熟悉了单元话题,回顾与学习了一部分与朋友话题相关的词汇与短语等,有助于完成本节课的相关活动,但大部分学生对纳粹知之甚少,背景知识欠缺。学生已经学过定语从句的一些内容,但对非限制定语从句不了解。

五、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办实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务于新知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Warming up 部分我分四步进行:

1、用问问题的形式导入(屏幕显示)。同时板书Unit 1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riend?

2、做调查:在Warming up部分有5个问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下列表格。

3、调查结果:显示各得分情况所对应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照。

Grade 1 (5分以下) 直截了当,做事果断,没考虑不良后果。

Grade 2 (10分以下) 能用更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又不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受损。

Grade 3 (10分以上) 不伤感情,又能保全自己利益。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倍增,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学习三句谚语,使学生明确对待朋友和友谊的态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Real friend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知音难得。

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创设话题,教学新知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1、我布置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接着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接着屏幕显示我补充的问题: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出课文的主题Anne’s best friend –DIARY.

2、介绍故事背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33年-1945年,纳粹党对德国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只要他们一发现任何犹太人,就会把他们送到东欧波兰的集中营区。为了避免被抓,安妮和她的家人选择了躲藏,藏在了一栋房子的阁楼里,在躲藏的日子里,她只能和日记交朋友,她把心里一切的感受都告诉了日记,后来《安妮日记》出版后,很快成为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本书。

3、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和句子结构。我在教学语言项目的时候,一是培养学生根据语篇、语境来猜词,一是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词的用法。

(三)阅读文段,强化新知

1、Scanning(寻、查读):

学生们在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后,以及理解了安妮当时的心境和为什么将日记视为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安妮日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屏幕显示)。

Why did Anne mak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

When did this story happen?

How long did they hide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When was the diary written?

Why didn’t she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

2、Skimming(略读\跳读):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探究之后,学生已经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消化理解了。这时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屏幕显示谈论的主题)

Make a free discussion.(Ex3 in comprehension)

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if you went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 Explain why.

How would you describe Anne’s feelings as she was looking out into the night sky?

(四)难点再现,深化新知

在一节课结束前几分钟将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我在屏幕上又显示了下列的句子,让学生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加强,学习策略要做怎样的调整。

Explanation: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t’s because ……that )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sb had done.)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我要求学生课后用100字左右来复述故事,完成Comprehending里的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练习。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为了浓缩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能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我采用纲目式设计板书,左侧列出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单词和词组,右侧列出重点句型。

Unit 1 Friendship

1、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2、Important structures

黑板左侧为多媒体屏幕;右边部分随写随擦,用于巩固单个环节的词汇,首先呈现的是学生描述安妮日记可用词汇与课堂生成词汇,接着学生采访活动中的重点词汇;中间呈现本节课

的阅读文本的框架,通过该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两条组织线路,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框架,完成采访活动,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

这一节课我主要采取任务型的教学形式,从任务呈现到任务准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驱使下,得到了语言交际和思想交流的机会,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交流能力。我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交际和交流中去,这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和能力有限,因此在备课和说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精品高一政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

高一政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 【导语】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 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 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老师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政 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即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作准备。 同时,本节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是对前两节课商品货币价格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②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 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 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③收集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掘以交易方式划分的几种消费类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把 模糊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看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们去发掘各种消费类型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及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②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强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chao)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三、说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设计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一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学生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价格作为被动者影响它的因素及价值规律的内容有了初步掌握,本框题以价格作为主动者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探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做好了铺垫,是上承第一课第一框下启第三课的关键环节。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说目标)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脑动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体验、总结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书本知识,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

科教学指导意见) [知识目标] 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了解价格变动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 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和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经济生活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才是比较经济合算的角度考虑,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所以“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为什么价格影响生活从而影响生产,其中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难点,同时学生作为准生产者,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学生对“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成为本课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合集 目录 1.1是从生物圈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2.5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3.1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3.3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3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5.1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5.2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5.3 ATP 光与光合作用5.4能量之源---- 6.1细胞增殖 6.2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6.3 细胞的癌变 6.4 是从生物圈到细胞1.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从》1中的第一章第一节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生物圈到细胞”,首先,我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节内容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细胞的作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初中阶段细胞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而且是高中阶段学习生物课程必须用到的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这一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页 1 第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知识、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本节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能判断某个例子处于生命系统结构的地位; 了解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 举例说明群落、种群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知识、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材内容及课标的要求下,我确定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法: 关于本节内容,课本上有比较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我将主要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 首先在第一部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中,我将通过课本上的4个实例的内容分别得出:①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

高中政治必修一说课稿:征税和纳税

《征税与纳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征税与纳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征税与纳税》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介绍了有关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本框题承接前面“国家财政” 这一框题,是对税收这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研究了第三单元探讨的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分配问题。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和整个《经济生活》教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很容易带动起来。 大部分学生们由于缺少对经济知识的了解和社会阅历,对本框题所出现的新的经济词汇和经济生活内容理解能力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框题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税收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3)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准确把握税收的基本特征和认识税收的作用,提高知识迁移及逻辑思维能力。 (2)能够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的现象并交接对之相应的处罚的实践参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 (2)牢固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3)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的依据: 只有真正掌握了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的本质。 教学难点: 1.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大都未接触过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违反税法的有关行为。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说课稿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说课稿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 《沁园春长沙》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 地位与作用: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 依据:收入分配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2)难点: 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②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及如何处理 ③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说如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三、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1分钟) 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老总:豪宅靓车全有啦,副总吃吃喝喝洗桑拿,科长精打细算全家花,职工这俩钱儿咋拿回家? 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1分钟)阅读课本,同时完成导学案。 (三)自主学习(8分钟)生完成导学案后,小组内讨论纠正。 (四)质疑解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汇编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诗两首》,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说课稿(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 (学生:书籍,文具,衣服…)

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有形商品就是消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衣服、书籍、文具等,而无形商品指的是我们购买的服务如理发、乘车、看电影等。 同学们拿什么去购买商品呢?(学生:钱,人民币)钱的书面语是货币。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一看货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就是将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两只羊 = 一把石斧 拥有羊的人不只是需要斧头,他还有可能需要布匹、盐等等,他可以用盐羊和许多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交换商品的种类扩大了,这时商品交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两只羊={一把石斧一匹

2014年秋季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指导:《诗两首》说课稿

2014年秋季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指导:《诗两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主要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时代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所以教师仍需深入浅出采取生动的方法。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难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科采用复习旧课方法导入新课,由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一问题,直接了当进入主题 2、课程教学 对于第一个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主要是联系时代背景,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如从七国之乱的故事,分析出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与削藩的必要,然后思考该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引出推恩令的内容,并分析出其作用。同理通过安史之乱的视频,“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及《元朝疆域图》,并结合教材分析理解唐宋元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 对于第二个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主要让学生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注意结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最后总结出皇权不断加强。 对于第三个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首先向学生说明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通道。然后让同学通过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官吏制度,然后老师加以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最后总结出选官用官的权利慢慢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讨论归纳概括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2020年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国家财政》说课稿

《国家财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国家财政》。我的说课分成四个步骤: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后总结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财政》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第一框题。《国家财政》是对第七课的知识的延伸,承接了上一课的内容,同时又引出了下一框题《征税和纳税》。所以,本框题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我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确定本课时需达成的三个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并能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能力目标:能够联系国家的一些财政政策,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财政政策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本着新课程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确立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国家财政,并为下一框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巨大作用。 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整体把握,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结合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和讨论法。 2、学法分析 因为本框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得到结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阅读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新课(2—3分钟)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非常重视改善民生,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例如: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一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说课稿-《雨巷》 高一语文必修一说课稿:《雨巷》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说课稿: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市场配置资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当中,第四单元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第一框题。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上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内涵,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方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树立起合理利用资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个人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立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 重点:市场怎样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难点: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二、说教法

依据政治课的性质和本框题的内容,从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我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为您提,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正处于初高中知识、学法的转换期,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课堂老师绝不仅仅时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用到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归纳演义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有效阅读法: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浏览情景材料《一个“荒”字了得?》,让学生宏观地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电荒、煤荒、油荒等问题。学生简单讨论之后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建设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市场中的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2.讲授新课 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调节。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调节是如何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并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漫画进一步阐述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呢?这就引出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