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3):267~272

J ourna l of W uhan B otan ica l R esea rch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张学杰1,樊守金1,孙稚颖1,2,李法曾1Ξ

(1.山东师范大学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关键词:中国;十字花科;系统分类

中图分类号:Q949.7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70X(2003)0320267206

A Su mmary on Phytogenetic Cla ssif ica tion of Bra ssicaceae from Ch i na

ZHAN G Xue2J ie1,FAN Shou2J in1,SUN Zh i2Y ing1,2,L I Fa2Zeng1Ξ

(1.K ey L ab.of P ress P lan t,S hand ong N or m a l U n iversity,J i’nan 250014,Ch ina;

2.S hand ong U n iversity of T rad itiona l Ch inese M ed icine,J i’nan 250014,Ch ina)

Abstract:D u ring the last several years,know ledges abou t system atics and evo lu ti on of the fam ily

B rassicaceae have increased greatly.A s a natu ral taxon,the fam ily is w ell defined by its cro ss

co ro lla,stam en s tetradynam ou s,silique o r siliqua,and so on.B u t there are still som e p rob lem s am ong its tribes,sub tribes and genera.A nd becau se of the unclear of the genera deli m iti on, there are m any debates on the attach ing of som e species.

Key words:Ch ina;B rassicaceae;Phytogenetic classificati on

十字花科(C ruciferae u l m a B rassicaceae)植物有330多个属,约3500种,主产于北温带,尤以伊朗2吐兰(Irano2T u ran ian)、地中海区域和西北美分布最多,我国有102属、412种[1],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西南、西北、东北高山区及丘陵地带为多,平原及沿海地区较少[2]。该科植物经济价值较大,其中芸苔属和萝卜属为我国主要的蔬菜和油料作物,另有一些种类可以供药用或观赏,或作为饲料、染料、调味品等;现代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材料——拟南芥也属于这一类群。

在系统发育上,十字花科属于白花菜目,与白花菜科(Capp araceae)、木犀花科(R esedaceae)等在亲缘关系上很相近,种子解剖和现代分子系统学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3,4]。由于具有辛辣气味(芥酸)、十字花冠、四强雄蕊、角果等独特特征,该科植物被公认为是一个自然分类群。

近年来,国内外在十字花科植物族、属的界定及科内系统演化关系方面已作了不少工作,研究的焦点集中在3个主要问题上:族的划分、属的划分和种的分类位置等方面。在此作者主要对有关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方面的资料作一简单的综述。

1 对于族的划分的讨论

对于族的划分是十字花科系统学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该科研究中最困难的一个方面。几位学者曾试图提供一个自然系统,将该科划分成若干族[1,57],如H ayek将其划分为10族,Schu lz分成19族,Janchen则分成15个族,但这些划分均不能令大家满意[6]。尽管Schu lz[5]的系统应用得最为广泛,但由于其人为性仍受到很多批评[1、6,810],其划分

Ξ收稿日期:2002209216,修回日期:2002212205。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02D04)资助。

作者简介:张学杰(197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分类及植物耐盐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讯作者(Co rresponding to:P rof L i Fazeng)。

的19个族中除芸苔族(B rassiceae)、T helypodieae 族(含Stan leyeae、Strp tan theae和Rom an schu2 lzieae)、独行菜族(L ep idieae)外,其它的族都不是自然类群[6]。A l2Shehbaz认为Janchen(1942)的处理中将紫罗兰族(M atth i o leae)并入香花芥族(H es2 p erideae),葶苈族(D rabeae)和L unarieae并入庭荠族(A lysseae)是正确的,C rem o lobeae族和H eli o2 p h ileae族值得认可,另几个族(如Sch izopetaleae、Stenop etaleae等)尚存在疑问[6]。而A vetisian (1976,1983)认为只有芸苔族、T helypodieae和大蒜芥族(Sisym b rieae)3个族,这种处理显然更不能令人满意[6]。

传统上族的界定仅仅依据少数的几个特征,如胚根和子叶的位置,果实类型和毛被类型,每室中种子的行数,花色和蜜腺特征等,但至少在族和亚族水平上,一些特征如果实形状会受到协同进化的影响[6],作为族划分的重要特征的子叶缘倚或背倚胚根甚至在一个种中都可能是多态的[11],这些都常常造成系统的人为性较大[3,1114],因此也有一些作者[1,15]主张不划分族,他们根据亲缘关系来排列各个属。

V aughan和W h itehou se对8族90属200种的种子进行了解剖,其结果并不支持先前的作者对族的划分,种子结构相似的属与依据其它分类标准划分的族不一致[3]。邓彦斌和胡正海[16]对9族75种植物蜜腺的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芸苔族和独行菜族是独立发展的原始族;除葶苈族和庭荠族外,族间区别并不明显,而在族内属间区别却较明显。

芸苔族、T helypodieae和独行菜族长期被认为是十字花科中的自然类群[6,7]。Yang Y W等的IT S (In ternal tran scribed spaces,内转录间隔区)资料分析支持将4族9属划分为3个群,其中芸苔族作为一个单独的类群,而独行菜属和荠属(属独行菜族)与拟南芥属(南芥族)聚到了一起,南芥族的属被分到不同的群中[17]。Koch等用Chs和m a t K序列分析了十字花科5族48种的族和亚族的结构后认为,芸苔族可能是传统的族当中惟一的单系类群,独行菜族、南芥族和大蒜芥族不是单系,4个不同的分支中都包含有南芥族和独行菜族的种类,中间又散布着大蒜芥族、香花芥族和芸苔族的种类[7],他们对30个类群的IT S序列研究结果认为,独行菜族的荠属与南芥族的关系更近,阴山荠属、碎米荠属、H a li2 m olobus、山芥属等位于南芥属不同的系中[18]。M itchell等对新西兰十字花科各属进行IT S研究也指出,南芥族、大蒜芥族和独行菜族是多系的,仅仅是用传统特征划分族的界限是极端困难的[11]。

叶绿体DNA序列和限制性位点分析表明,族的关系可能是高度人为地,来自大蒜芥族、独行菜族和A nchon ieae的类群与南芥族结合在一起[7]。cpDNA限制性位点和rbc L基因序列的比较表明,包括拟南芥的分支含有果实多样的类群,包括一些先前被放到庭荠族、南芥族、独行菜族、A nchon ieae、Stenopetaleae、大蒜芥族等中的属;现在的许多族是多系的[19]。

香花芥族的位置也存在问题,Janchen(1942)将其和紫罗兰族合并,而A vetisian(1976,1983)则并入大蒜芥族[6],M itchell和H eenan[11]运用IT S资料得到的结果与A vetisian一致,但由于仅取了1个代表种,故其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由于现在仅有少数十字花科高级分类群水平上的分子研究,因此建立一个自然的分类系统尚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独行菜族、大蒜芥族、南芥族以及它们的亚族需要更多的系统发育信息[7,10,18]。

周太炎等主要按照Schu lz[5,20]的划分将中国的十字花科植物划分成10个族[2]。而最新出版的F lo2 ra of Ch ina(V o l.8)则没有划分族,为了便于比较,属的排列仍基本按照Schu lz[5]的系统[1];但作者同时强调指出该系统大部分是人为的,一些关系很近的属被放到不同的族中,而关系很远的属却放在同一族中,例如,长柄芥属、葶苈属、南芥属、A ubrieta 等,据最近的分子学研究认为,它们的关系很近,但被分放到4个族中,而关系较远的独行菜属、荠属、菥艹

冥属却均被划到独行菜族中[1]。

2 对于亲缘关系相近的属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十字花科系统学研究中,属的界定工作是最困难和争论最多的方面之一[5,6,15,21],这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①由于相似性状状态的频繁独立进化,因此基本上每一个特征的一致性都很高,以至于非常相似的属如果按照检索表严格检索和用分子性状来独立评价,系统关系可能会很远或没有关系;②尽管该科植物在果实形态上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但其它部分特别是花基本上相似,因此只有很少形态特征可以用来界定属的范围和关系。由于果实形态被用于分类处理,对具有相似的线性果实的大量属进行分类处理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尖锐[21]。下面主要讨论几个系统发生群的研究进展。

862武汉植物学研究 第21卷

2.1 拟南芥属(A rabidop s is)、南芥属(A rabis)、盐芥属(Thellung iella)及其相近属

拟南芥最初被L innae(1753)放在南芥属中, 1812年M ey和M onnard将其重组到大蒜芥属,至1842年H eynh始以其为模式种建立拟南芥属[2],1)。由于拟南芥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弄清与它相关的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其范围成为长期争论的主题,许多作者呼吁建立该属与相关属的明确界限[6,7,12,13,21]。Ξ

叶绿体DNA序列和限制性位点分析表明,拟南芥属是一个并系,可分成3个独立的系[7]。

cpDNA限制性位点和rbc L基因序列的比较表明,包括拟南芥的分支含有果实类型多样性的类群,包括一些先前被放到庭荠族、南芥族、独行菜族、A n2

chon ieae、大蒜芥族、Stenopetaleae中的属[19]。Yang Y W等的IT S研究支持拟南芥属和独行菜族的独行菜属、荠属在同一群中[17]。Koch等研究了拟南芥属和南芥属的分子系统演化关系后指出,南芥属和拟南芥属都是并系,包括几个独立的系;属于独行菜族的荠属与拟南芥属和南芥属有密切关系[10]。

M iyash ita等[22]研究A dh序列的结果认为,拟南芥属不是单系,提出将其划分成几个属,而且该结果已被IT S证据所证实[10,21],但O’Kane和A l2 Shehbaz早已根据形态作了处理,他们在该属中仅保留了9个种[23]。在此基础上,A l2Shehbaz等将原来曾属于拟南芥属的59个种划分到14个属中(包括

3个新属P seud oa rabid op sis,O li m a rabid op sis,C ru2 cih i m a ly a),并提供了它们的检索表,这可以看出与该属形态相近的类群很多[21]。

对于该属的种类,周太炎等认为中国有11种[2],但按照A l2Shehbaz等[21]的划分,则仅剩下拟南芥一种,其它分别被归到A rabis(2),N eotoru la ria

(1),P seud oa rabid op sis(1),O li m a rabid op sis(1),

C rucih i m a ly a(5)等属中。王绍明和李学禹对中国拟南芥属植物初步研究后认为有13种和1变种1);

Cheo等则认为中国有3个种[1]。

南芥属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明确的属[12],P rice 进行了rbc L和nd h F的序列分析后,认为南芥属至少包括4个不同的系,产于北美的该属植物应放进B oechera中[24]。Koch等的IT S序列分析也表明南芥属是一个多系,包括4个独立的系,①欧洲n=8系,②北美n=7系,③n=6系,④单种系A rabis p aucif lora,其中系(4)应该作为单型属F ou rraea,系(2)应放进B oechera中[10]。

盐芥属是Schu lz从大蒜芥属中移出重新组合的[20],在此之前,B u sch将盐芥从大蒜芥属中移出,归到拟南芥属中[25],A l2Shelhaz[13]和Ro llin s[15]等的处理均将盐芥属作为拟南芥属的异名,然而B u sch[26,27]及A l2Shelhaz和O’Kane[28]又承认盐芥属的存在。A l2Shelhaz和O’Kane并把拟南芥属的A rabid op sis p a rvu la重组合到盐芥属,还指出二属的区别在于盐芥属植物体光滑无毛,属盐生植物;而拟南芥属植物体被单毛或分叉毛,为非盐生植物[28]。但仅从这两点来区别两个属是很勉强的。

Schu lz建立的分类系统中把盐芥属放在了大蒜芥族(Sisym b rieae)的肉叶芥亚族(B rayinae)中,大蒜芥属放在大蒜芥亚族(Sisym b riinea)中,拟南芥属放在拟南芥亚族(A rab idop sidinae)中,南芥属在南芥族(A rab ideae)中[5]。在中国植物志中,盐芥属和大蒜芥属仍放在原来的亚族中,拟南芥属和南芥属一起被放在南芥族[2]。

2.2 岩荠属(Coch leria)、阴山荠属(Yinshan ia)、棒毛荠属(Coch lea riella)、泡果荠属(H illiella)

这4个分类群亲缘关系较近,是目前十字花科中争论最多的另一个系统发生群,分布于中国的这一类植物被不同的学者分成1~4个属,10~25种[14]。近些年来发表了许多关于该系统发生群的新种或订正的文章[14,2945]。岩荠属建立于1753年,其后其种类随作者的理解不同而变动频繁[46]。1923年,Schu lz把产于东亚中国境内的一群岩荠属植物整理建立为泡果荠组[33]。Pobedi m ova(1969,1970)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岩荠属植物,考订后限定了该属的特征,认为岩荠属共有23种,仅分布于欧亚、北美寒温带,中国没有分布[33];但中国植物志却认为中国岩荠属有13种[2]。阴山荠属发表于1979年[29],后被收入中国植物志中,当时只有1种[2]。棒毛荠属发表于1985年[30],但其最初的学名为晚出同名,现名是1989年另起的[46],本属也只有1种。1986年,张渝华根据果实表面具泡状突起将泡果荠组提升为属,当时有8种3变种[33]。在对阴山荠属进行校订后,张渝华认为中国有8种3变种[35]。果实和种子的表皮、毛和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认为这4个属应该独立分开[42]。陆莲立认为中国有岩荠属9种,棒毛荠属1种[14,45]。赵一之认为阴山荠属、泡果

962

 第3期 张学杰等: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Ξ1)王绍明,李学禹。中国拟南芥属A rabid op sis植物初步研究。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南京,2000。

荠属和棒毛荠属的性状差异不显著,往往是过渡的或者是交叉的,够不上属间的差别等级,应将这3个属合并为阴山荠属,共14种,同时认为岩荠属在中国只有1种[46]。张渝华对阴山荠属进行了演化和地理起源研究,认为该属是一个较自然的分类群[37]。应俊生等认为我国有棒毛荠属1种,阴山荠属9种,泡果荠属13种[47]。Koch等用叶绿体DNA限制性位点变异和RA PD(R andom Am p lified Po lym o r2 p h ic DNA,随机扩增多肽性DNA)分析研究了岩荠属,支持将该属划分为2个组[48]。张渝华认为阴山荠属有9种2变种,泡果荠属有16种3变种,棒毛荠属为单型属[40]。染色体数目[40]证明阴山荠属和泡果荠属应该分开,与按照形态地理学方法得到的结果[35,37]一致。A l2Shehbaz等在分子系统学的基础上,同意赵一之[46]的观点,将泡果荠属和棒毛荠属降为阴山荠属的异名,中国共有阴山荠属植物13种4亚种[14],F lo ra of Ch ina(V o l.8)中也只保留了阴山荠属1个属[1]。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证。

对比中英文版中国植物志,阴山荠属是位置变动最大的属,在前者中属于大蒜芥族播娘蒿亚族,位置非常靠后[2];在后者中的位置却与独行菜属、荠属等相近[1],从形态、地理分布等各个方面来看,现在的处理似乎较为合适。

2.3 豆瓣菜属(N as tu rtium)和艹焊菜属(R oripp a)

豆瓣菜属是R.B row n(1812)从艹焊菜属重新组合的,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属级水平一直存在争议[2]。一些作者将其作为艹

焊菜属的异名处理(Green,1962;A l2Shehbaz&Ro llin s,1988;R ich, 1991等)[12,15,49],而另一些人则将二者作为独立的属(H edge,1968;Jon sell,1993;W annenm acher, 1986;M abberley,1997等)处理[49]。rbc L序列比较支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并指出其与碎米荠属关系最近[49]。A l2Shehbaz认为应该承认该属,并作了界定[49]。

2.4 碎米荠属(Ca rdam ine)和弯蕊芥属(L oxos te-m on)

弯蕊芥属由Hook f和T hom s(1861)从碎米荠属组合而来的,主要根据是其长雄蕊花丝上部增厚或呈膝状弯曲[50]。蓝永珍、周太炎依据根状茎处着生有白色泡状附属物等形态特征,将该属划分为10种(9种为中国特有)[50],花粉形态也支持该观点[51]。A l2Shehbaz和Yang认为没有可靠的形态资料支持弯蕊芥属作为独立的属,应作为碎米荠属的异名予以合并[52]。

最近还有许多有关中国植物区系中十字花科植物的文章发表[5366],其处理的结果在文献[1]均有报道,其中几个非常相似的属被作为异名合并,如异蕊芥属被合并入花旗杆属[53],无隔芥属被合并入寒原芥属[54],Ch ry sobray a被合并入L ep id oste m on[55]等;同时也有几个新属建立,如S inosop h iop sis[56], B ei m ashan ia[57],C rucih i m a lay a、O li m a rabid op sis和P seud oa rabid op sis[21]等。

综上所述,十字花科作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已无可争议,但在其族、亚族、属之间尚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族和属的划分还有很多争论;同时由于属的界限不够清楚,导致在许多种的归属问题上争论很多。相信随着植物分子系统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系统学家的不懈努力,十字花科必将建立一个自然系统。

参考文献:

[1] Zhou T Y,L u L L,Yang G,et al.B rassicaceae[A].

In:W u Z Y,R aven P H eds.F lo ra of Ch ina V o l8

[M].Beijing:Science P ress and the M issouri Bo ta2

nical Garden P ress(St.L ouis,U SA),2001.

[2] 周太炎,郭荣麟,蓝永珍,等.中国植物志(第33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453.

[3] V aughan J G,W h itehouse J M.Seed structure and

the taxonom y of the C ruciferae[J].B ot J L inn S oc,

1971,64:383409.

[4] Rodm an I,P rice R,Karo l K,et al.N ucleo tide se2

quence of the rbc L gene indicate monophyly of m us2

tard o il p lants[J].A nn M iss B ot Gard,1993,80:686

699.

[5] Schulz O E.C ruciferae[A].In:Engler A,P rantl K

eds.D ie N at Pflanzenfam,band17B[M].L ei pzig:

V erlag von W ilhel m Engel m ann,1936.227658. [6] A l2Shehbaz IA.T he tribes of the cruciferae(B rassi2

caceae)in the southeastern U nited States[J].J

A rnold A rbor,1984,65:343373.

[7] Koch M,H aubo ld B,M itchell2O lds T.M o lecular

system atics of the B rassicaceae:evidence from coding

p lastidic m atK and nuclear Ch s sequences[J].A m J

B ot,2001,88:534544.

[8] M umm enhoff K,F ranzke A,Koch M.M o 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T h lasp i s.l.(B rassicaceae)based

on ch lo rop last DNA restricti on site variati on and se2

quences of the IT S of nuclear ribo som al DNA[J].

Can J B ot,1997,75:469482.

[9] M umm enhoff K,F ranzke A,Koch M.M o lecular

072武汉植物学研究 第21卷

data reveal convergence in fruit characters,traditi on2

ally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 on of T h lasp i s.l.(B rassi2

caceae):Evidence from IT S2DNA sequences[J].B ot

J L inn S oc,1997,125:183199.

[10] Koch M,B ishop J,M itchell2O lds T.M o lecular sys2

tem atics and evo luti on of A rabid op sis and A rabis[J].

P lant B iology,1999,1:529537.

[11] M itchell A D,H eenan P B.System atic relati onsh i p s

of N ew Zealand endem ic B rassicaceae inferred from

nr DNA IT S sequence data[J].S y st B ot,2000,25

(1):98105.

[12] A l2Shehbaz I A.T he genera of A rabideae(C rucifer2

ae:B rassicaceae)in the Southeastern U nited States

[J].J A rnold A rbor,1988,69:85166.

[13] A l2Shehbaz I A.T he genera of Sisym brieae(C ru2

ciferae:B rassicaceae)in the southeastern U nited

States[J].J A rnold A rbor,1988,69:213237. [14] A l2Shehbaz I A,Yang G,L u L L et al.D eli m itati on

of Ch inese genera Y inshania,H illiella and

Coch leariella(B rassicaceae)[J].H arvard P ap ers in

B otany,1998,3(1):7984.

[15] Ro llins R C.T he C ruciferae of Continental N o rth

Am erica[M].Stanfo rd:Stanfo rd U niv P ress,1993.1 383.

[16] 邓彦斌,胡正海.十字花科植物花蜜腺的比较形态学

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95,33(3):209220. [17] Yang Y W,T seng P F,T ai P Y,et al.Phylogenetic

po siti on of R ap hanus in relati on to B rassica species

on5S rRNA spacer sequence data[J].B ot B u ll A cad

S in,1998,39:153160.

[18] Koch M,M umm enhoff K,H urka H.M o lecular phy2

logenetics of Coch learia L.and allied genera based

on ch lo rop last trnL intron and nuclear ribo som al IT S

DNA sequence analysis contradict traditi onal classifi2

cati on[J].P lant S y st E vol,1999,216:207230. [19] P rice R A,Pal m er J D.Ch lo rop last DNA based phy2

logenies and fruit shape variati on in the tribe A ra2

bideae(B rassicaceae)[J].A m J B ot,1996,83:

187188.

[20] Schulz O E.C ruciferae2Sisym brieae[A].In:Engler

A ed.D as Pflanzenreich1V.105[M].L ei pzig:V er2

lag von W ilhel m Engel m ann,1924.1388.

[21] A l2Shehbaz I A,O’Kane S L,P rice R A.Generic

p lacem ent of species excluded from A rabid op sis

(B rassicaceae)[J].N ovon,1999,9(3):296307.

[22] M iyash ita A T,Innan H,T erauch i R.Intra2and in2

terspecific variati on of the alcoho l dehydrogenase

locus regi on in w ild p lants A rabis g e mm if era and

A rabid op sis thaliana[J].M ol

B iol E vol,1996,13:

433436.

[23] O’kane S L,A l2Shehbaz I A.A synop sis of A ra2

bid op sis(B rassicaceae)[J].N ovon,1997,7:323

327.

[24] P rice R A.M ulti p le o rigins of the genus A rabis

(B rassicaceae)[J].A m er J B ot,1997,84:224.

[25] Busch N.F lo ra Sibiriae et O rientis Extrem i[M].

L eningrad:N ehnh tpar.1913,136.

[26] Busch N.F lo ra Sibiriae et O rientis Extrem i[M].

L eningrad:N ehnh tpar.1926.407411.

[27] Busch N.T hellung iella and A rabid op sis[A].In:Ko2

m arov V L ed.F lU R SS[M].L eningrad:A cadem iae

Scientiarum U R SS.1939.8:7580.

[28] A l2Shehbaz I A,O’Kane S L.P lacem ent of A ra2

bid op sis p arvu la in T hellung iella(B rassicaceae)[J].

N ovon,1995,5:309310.

[29] 马毓泉,赵一之.阴山荠属——中国十字花科一新属

[J].植物分类学报,1979,17(3):113114.

[30] 关克俭,安争夕.中国十字花科新分类群[J].东北林

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1980,8:3942.

[31] 张定成,邵建章.安徽岩荠属一新种[J].植物分类学

报,1986,24(5):404405.

[32] 张渝华.棒毛荠属——十字花科一新属[J].云南植物

研究,1985,7(2):143145.

[33] 张渝华.十字花科一新属——泡果荠属[J].云南植物

研究,1986,8(4):397406.

[34] 张渝华.泡果荠属(十字花科)五新种[J].云南植物研

究,1987,9(2):153161.

[35] 张渝华.阴山荠属的校订[J].植物分类学报,1987,25

(3):204219.

[36] 张渝华.归并阴山荠变种的说明[J].植物分类学报,

1989,28(1):7475.

[37] 张渝华.阴山荠属一新种兼论该属的演化和地理起源

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4):364368. [38] 张渝华.关于浙江泡果荠和棒毛荠的分类问题[J].植

物分类学报,1995,33(2):175178.

[39] 张渝华.安徽泡果荠属(十字花科)一新种[J].植物分

类学报,1995,33(1):9496.

[40] 张渝华.阴山荠属的研究[J].植物研究,1996,16(4):

445454.

[41] 张渝华.湖南和广西泡果荠属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

究,1997,19(2):139140.

[42] 张渝华,蔡继炯.阴山荠属、泡果荠属、棒毛荠属和岩

荠属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1989,9(4):

224231.

[43] 张渝华,徐克学.阴山荠属和泡果荠属的数量分类研

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4):318323.

172

 第3期 张学杰等: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系统分类近期研究进展

[44] 李振宇.湖南十字花科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1):117118.

[45] 陆莲立.棒毛荠属名模式的考证与订正[J].植物分

类学报,1993,31(3):286287.

[46] 赵一之.关于中国岩荠属、阴山荠属、泡果荠属和棒毛

荠属的分类校订[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4:561

573.

[47] 应俊生,张玉龙.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3,211242.

[48] Koch M,H urka H,M umm enhoff K.Ch lo rop last

DNA restricti on site variati on and RA PD2analyses in

Coch learia(B rassicaceae):B i o system atics and specia2

ti on[J].N ord ic J B ot,1996,16:585603.

[49] A l2Shehbaz I A,P rice R A.D eli m iti on of the genus

N astu rtium(B rassicaceae)[J].N ovon,1998,8:124 126.

[50] 蓝永珍,周太炎.中国十字花科弯蕊芥属新分类群

[J].植物研究,1981,2(3):5258.

[51] 蓝永珍,周太炎.中国弯蕊芥属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

[J].植物分类学报,1983,21(4):436440.

[52] A l2shehbaz I A,Yang G.N o tes on Ch inese Car2

d am ine(B rassicaceae)[J].H arvard P ap ers in

B otany,1998,3(1):7378.

[53] A l2Shehbaz I A,O hba H.T he status of D i m er2

p hoste m on and tw o new com binati ons in D ontoste m on

(B rassicaceae)[J].N ovon,2000,10(2):9598.

[54] A l2Shehbaz I A.S taintoniella is reduced to syn2

onym y of A p h ragm us(B rassicaceae)[J].H arvard

P ap B ot,2000,5(1):109112.

[55] A l2Shehbaz I A.L ep id oste m on(B rassicaceae)is no

longer mono typ ic[J].N ovon,2000,10:329333. [56] A l2Shehbaz I A.S inosop h iop sis(B rassicaceae),a

new genus endem ic to Ch ina[J].N ovon,2000,10:

340343.

[57] A l2Shehbaz I A.B ei m ashania(B rassicaceae),a new

genus from Ch ina[J].N ovon,2000,10:320322. [58] A l2Shehbaz I A,Yang G.A reconsiderati on of the

genus E u ry carp us(B rassicaceae)[J].N ovon,2000,

10:346348.

[59] A l2Shehbaz I A,Yang G.A revisi on of the Ch inese

endem ic O ry chop h ragm us(B rassicaceae)[J].N ovon,

2000,10:349353.

[60] A l2Shehbaz I A.A revisi on of the H i m alayan and

central A sian genus T ap h rosp er m um(B rassicaceae)

[J].H arvard P ap B ot,2000,5(1):99108.

[61] A l2Shehbaz IA.T he Ch inese endem ic N eo m artinella

(B rassicaceae)[J].N ovon,2000,10:337339.

[62] A l2Shehbaz I A,A rai K,O hba H.A new species of

H e m ilop h ia(B rassicaceae)from Ch ina[J].N ovon,

1999,9(1):810.

[63] A l2Shehbaz I A,Cheo T Y,L u L L,et al.Status

and R elati onsh i p s of the Ch inese endem ic P laty2

crasp ed um(B rassicaceae)[J].N ovon,2000,10(1):

13.

[64] A l2Shehbaz I A,A rai K,O hba H.A revisi on of the

genus L ig nariella(B rassicaceae)[J].H arvard P ap

B ot,2000,5(1):113121.

[65] A l2Shehbaz I A,Cheo T Y,Yang G.T he status of

S y nste m on(B rassicaceae)and the discovery of a

second species[J].N ovon,2000,10(2):99103. [66] A l2shehbaz A,O’Kane S L.A rabid op sis g am osep ala

and A.tue m u rnica belong to N eotoru laria(B rassi2

caceae)[J].N ovon,1997,7(2):9394.

272武汉植物学研究 第21卷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植物区系特有现象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章回顾了植物区系特有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了特有现象的类型,分别从历史角度、遗传角度、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对特有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假说。介绍对比了植物特有现象的一些研究方法,认为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有现象明显的较大的类群,综合运用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位酶技术等手段来研究,以期取得更为精确的结果。在综述了我国对植物特有现象的研究之后,认为我们应当对我国特有植物进行编目、确立特有中心、加强重要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为更好的保护珍稀特有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下载论文网/2/view-13088545.htm 关键词:植物;植物区系;特有植物;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77-4

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演示着生物多样性各方面的特殊性。特有现象是物种遗传分化的结果,种系分化促使物种适应不同的生境,而生境的多样性亦使种系分化。这种连续的、不连续的分化导致物种演化过程中发生间断,进而发生遗传分化使种系繁衍多变。特有现象分化有内因和外因,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例如包括地貌因子、地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岛屿隔离以及自然杂交等(张宏达,1997)。特有现象的发生有明显区域性,反映生物历史地理演化的途径(蒋有绪等,2002)。特有现象无疑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特有现象的研究为了解一个特定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特有现象的概念 特有现象是相对世界广泛分布现象而言的,一切不属于世界性分布的属或种,都可以称之为其分布区内的特有属或种。“特有”这概念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学家de. Candolle 于1855 年在其著作《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植物地理纲要) 中提出,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Engler 将其分为新特有和古特有,现在仍然沿用。至1937 年,波兰植物地理学家Szymkiewicz才严格使用了“特有”这个词。Braun- Blanquet(1923) 曾强调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和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一种工具,通常植物态、植物分类手册都 有检索表,以便校对和鉴别原植物的科、属、种时应用。 检索表的编制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二歧归类原则 编制。首先必须将所采到的地区植物标本进行有关习性、形态上的记载,将根、 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各种特征的异同进行汇同辨异,找出互相矛盾和互相 显着对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分成不同的门、纲、 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 检索表的式样一般有三种,现以植物界分门的分类为例列检索表如下: (1)定距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分开间隔在一定的距离处,而注 明同样号码如1~1,2—2,3—3等依次检索到所要鉴定的对象(科、属、种)。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2.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2)平行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紧紧并列,在相邻的两行中也给予一个号码,而每一项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查到的对象。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 3.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不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3)连续平行检索表从头到尾,每项特征连续编号。将每一对相互矛盾的特征用两个号码表示,如1(6)和6(1),当查对时,若所要查对的植物性状符合1时,就向下查2,若不符合时,就查6,如此类推向下查对一直查到所需要的对象。 1.(6)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 2.(5)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4)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doczj.com/doc/f618395180.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植物分类学复习总结

植物学(分类部分)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植物分类学(P l a n t t a x o n o m y):是研究植物的变异及其因果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命名、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系统的科学。 人为分类法:以人类的需要为目的,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根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而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的一种植物分类的方法。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以及在系统演化中的相互关系和主要性状进行分类的一种植物分类的方法。 双名法: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大多用形容词,书写时为小写。现代植物的种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各称,简称学名,都是采用双名法,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在种加词之后写上该植物命名人姓氏或姓氏的缩写,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也必须大写。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种个体间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能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后代,与其它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亚种( subspecies,ssp.):一个种形态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区域的个体群。如籼稻和粳稻亚种 变种(varietas,var.):多指有较稳定的形态差异、但分布围比较局限的个体群。如糯稻就是稻的变种 变型(forma,f.):没有特定分布区的、零星分布的变异个体。 品种(cultivar):不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位,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来说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 边缘胎座:雌蕊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蚕豆、豌豆等豆类植物的胎座式。 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室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棉、柑桔等的胎座式。 特立中央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子房1室,心皮基部和花托上部贴生,向子房伸突,成为特立于子房中央的中轴,但不达子房的顶部,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樱草、石竹等的胎座式。 基生胎座:雌蕊由2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子房的基部。如向日葵等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胎座式。 顶生胎座:雌蕊由2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子房的顶部呈悬垂状态,如桑等植物的胎座式。 单体雄蕊:一朵花中的雄蕊花丝联合成一组或一体,如棉花等。 花序:多朵花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总花柄上,总花柄称花序轴(或花轴)。 无限花序:也称总状花序,它的特点是花序的主轴在开花期间,可以继续生长,向上伸长,不断产生苞片和花芽,各花的开放顺序是花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上方顺序推进,依次开放。如果花序轴缩短,各花密集呈一平面或球面时,开花顺序是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向中央依次开放。 有限花序:有限花序也称聚伞类花序,花轴顶端或最中心的花先开,因此主轴的生长受到限制,而由侧轴继续生长,但侧轴上也是顶花先开放,故其开花的顺序为由上而下或由向外。 杯状聚散花序:花序外观似一朵花,外面围以杯状总苞,总苞具蜜腺,含一朵无被雌花和多朵无被雄花,开放次序是雌花最早伸出开放,雄花开放由到外为聚伞状开放。 聚合果:是指一朵花的许多离生单雌蕊聚集剩余花托,并与花托共同发育的果实。 复果(聚花果):又称花序果、复果(multiple fruit),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如桑、凤梨(菠萝)、无花果。 浆果:由一至数心皮组成,外果皮膜质,中果皮、果皮肉质化,含一至数粒种子的果实 肉质果:指果实成熟后,果皮肥厚多汁的果实,如桃、苹果、西红柿等。 真花说:解释被子植物起源的两大对立假说之一,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已灭绝的裸子植物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成,大孢子叶成为被子植物的心皮丛——雌蕊群,小孢子叶成为雄蕊群。这种学说称为真花说。 裸子植物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 .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文章编号:0529 6579(2000)05 0073 05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崔大方1,廖文波2,王伯荪2 (1.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简述关于植物区系成分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讨论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 新技术在开展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化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关键词: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地带性分化;分子生物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Q948 5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区系的形成是种系长期分化、繁衍、发展的结果,并与区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古地质、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变迁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植物志、大部分地方植物志编写的全面完成,我国植物学家对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起源、区系关系及分区等特征开展了全面的研究,使区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关于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同时,区系学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区系发展、演化过程中,区系表征成分、特征成分的发展和演化特征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它们将反过来对区系的性质、区系的发展、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特征区系成分的性质,试图说明植物区系成分在形态-地理学、细胞-地理学、分子-(生物)地理学等水平,均存在地带性分化特点,因而将成为植物区系学研究的新途径. 1 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早在1918年钟观光就在广西西部、北部采集,1920年陈焕镛在广东、海南采集等.同一时期还有胡先在云南、辛树帜在广西、秦仁昌、蒋英在广西、贵州采集等.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野外采集和开展分类学研究,经过近70年以来我国植物学家的不懈努力,至90年代止发表了大量分类学、系统学的研究论文,全面完成了 中国植物志 80多卷120多部(分册)及多部地方植物志的编写和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对我国丰富植物资源的认识. 从20年代开始在分类学、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如胡先、刘慎愕、李惠林、侯学煜、钟补求等陆续开展了有关的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研究.该学科是19世纪初由Humboldt 和Candolle 等人奠基的一门学科,它以植被的外貌及生活型等作为标志,在20世纪初Engler,Drude,Diels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植物地理学的概念,包括分布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分区等.现代意义的植物地理学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398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830310)收稿日期:1999 10 26; 作者简介:崔大方(1964~),男,博士,副教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第5期 2000年 9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 RSITATIS SUNYATSE NI Vol 39 No 5Sep 2000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完整版)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 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有 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 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3脂类:经水解后产生脂肪酸的物质,单纯脂、复合脂、结合脂等; ○4糖类:单糖(葡萄糖、核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纤维素、淀粉) --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1978) 一、系统大纲 Division 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门 Class Cycadopsida 苏铁纲 Order Cycadales 苏铁目 Fam. 1 Cycadaceae 苏铁科 Gen. Cycas 苏铁属 Class Ginkgopsida 银杏纲 Order Ginkgoales 银杏目 Fam. 2 Ginkgoaceae 银杏科 Gen. Ginkgo 银杏属 Class Coniferopsida 松杉纲 Order Pinales 松杉目 Fam. 3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Gen. Araucaria 南洋杉属 Gen. Agathis 贝壳杉属 Fam. 4 Pinaceae 松科 Subfam. Abietoideae 冷杉亚科 Gen. Keteleeria 油杉属 Gen. Abies 冷杉属 Gen. Pseudotsuga 黄杉属 Gen. Tsuga 铁杉属 Sect. Heopeuce长苞铁杉组 Sect. Tsuga铁杉组 Gen. Cathaya 银杉属 Gen. Picea 云杉属 Sect. Picea云杉组 Sect. Casicta丽江云杉组 Sect. Omorica鱼鳞云杉组 Subfam. Laricoideae 落叶松亚科 Gen. Larix 落叶松属 Sect. Multiseriales 红杉组 Sect. Larix落叶松组 Gen. Pseudolarix 金钱松属

Gen. Cedrus 雪松属 Subfam. Pinoideae 松亚科 Gen. Pinus 松属 Subgen. Strobus 单维管束松亚属Sect. Cembra五针松组 Sect. Parrya白皮松组 Suben. Pinus 双维管束松亚属Sect. Sula长叶松组 Sect. Pinus油松组 Fam. 5 Taxodiaceae 杉科 Gen. Sciadopitys 金松属 Gen. Cunninghamia 杉木属Gen. Taiwania 台湾杉属 Gen. Cryptomeria 柳杉属 Gen. Glyptostrobus 水松属Gen. Taxodium 落羽杉属 Gen. Sequoiadendron 巨杉属Gen. Sequoia 北美红杉属 Gen. Metasequoia 水杉属 Fam. 6 Cupressaceae 柏科Subfam. Thujoideae 侧柏亚科Gen. Thujopsis 罗汉柏属 Gen. Thuja 崖柏属 Gen. Platycladus 侧柏属 Gen. Calocedrus 翠柏属Subfam. Cupressoideae 柏木亚科Gen. Cupressus 柏木属 Gen. Chamaecyparis 扁柏属Gen. Fokienia 福建柏属Subfam. Juniperoideae 圆柏亚科Gen. Sabina 圆柏属 Gen. Juniperus 刺柏属 Order Podocarpales 罗汉松目Fam. 7 Podocarpaceae 罗汉松科Gen. Podocarpus 罗汉松属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1前言 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 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

《植物学》复习总结

马丽霞《植物学》课程教学平台(二) 06生物技术班《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复习要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形态解剖部分主要掌握种子植物的根、茎、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2.植物的基本类群部分主要掌握七大类群的基本特征,代表植物和起源演化。 3.被子植物分类部分主要掌握分类单位、学名、形态结构的演化规律,重要目、科的特征及起源和演化。 下面将按各章顺序进行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内容为:1.植物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植物科学的重要作用 3.植物界划分和植物科学的分支学科 4.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5.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植物对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4.如何学习植物学? 第一编种子植物的形态与解剖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一、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1.学习植物各器官的形成与发育,为什么从种子开始,为什么说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原始体? 2.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比较有胚乳种子中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有何异同。 3.种子里有哪些主要的贮藏物质? 4.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是什么?萌发的主要过程如何?从胚发育为幼苗可以见到哪些形态方面的变化? 5.何谓"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第二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一、本章重点内容: (一)植物细胞 1、原生质体 2.细胞壁 3. 质体 4. 液泡 5.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二)植物的组织 1.植物组织 2.植物组织的类型 3. 维管系统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 (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 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 《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 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 (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 (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 (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 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一)历史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類系統 從我國古代有關植物的記載情形,皆以其用途為分類,因此大致以藥用及食用植物最為常見;國外至十六世紀,在植物分類上已有顯著的進步,如1620年Bauhin氏著作中,已有屬名、種名;另Ray氏根據胚胎(Embryo)而分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並在其著作中將植物區分為: Ⅰ、草本植物(Herbae) (Ⅰ)無花植物(Imperfectae or Crytogamae) (Ⅱ)有花植物(Perfectae) 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Β、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Ⅱ、木本植物(Arbores) (Ⅰ)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Ⅱ)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至1735年Linnaeus氏創人為分類法,植物分類因此有最初之分類系統,之後經植物學家不斷的刪改並作成新的分類法【De Jussieu (1789)的自然分類系統;De Candolle(1813)刪改,及J. Lindley (1830)、S. Endlicher(1836~1840)的新分類法等】。1827年R. Brown 發現松柏類及蘇鐵類之胚珠裸露,於是將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此使植物的分類更趨進步。到了1859年Darwin氏發表「物種起源」之後,於分類上有很大的變化,此時意開始注意植物的親緣關係。由於各家分類觀點不同,因此在植物分類系統上亦有所差異,尤以種子植物差異最鉅,茲就各家分類系統選介如下: 一、Bentham and Hooker System 此分類系統以De Jussieu(1789)之排列加以擴大,並將De Candolle(1818)之系統予以解釋;Bentham & Hooker.(1863~1880)所著植物誌屬,為使成為植物分類的實用範本,故在排列上以最便於鑑定標本的方式做成下列分類系統。 甲、雙子葉植物門(Dicotyledons) 1.離瓣區(Polypetalae) 2.合瓣區(Gamopetalae) 3.一重花被區(Monochlamydeae)—即無花瓣類(Apetalae)乙、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丙、單子葉植物門(Monocotyledons)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第13卷第6期1998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 NCES Vol.13 No.6 Dec.,1998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植物区系地理学(Floristic Geography)在国内是一薄弱学科,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研究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区系地理学。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植物区系地理的理论方法。《植物区系地理》(1992)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该学科专著,以地理学和进化发展的观点,系统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以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为中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各种学说和重要事实等,如科、属、种不同等级的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的形成和植物区系起源的各种学说,气候、地史变迁与植物分布和发展的关系,植物分布的生态学原理;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及比较研究各种世界区系分区等。特别着重新的理论学说、信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区系地理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高度综合和深入发展的新趋势。 (2)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区系地理研究。研究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性,主要内容是特有属(含种)的多样性、区系特性、地理分布及规律、分布型、区系的起源和散布途径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结论和新发现。得出的重要结论是:①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中国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对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③中国特有被子植物古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第三纪及其以后,第三纪是中国特有属积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等;④提出中国特有属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建立了特有属的分布型系统、间断和替代分布式样;⑤揭示了特有属分布不平衡和明显方向性的规律,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秦岭—大别山—长江下游以南,以西南为中心向各方向辐射分布,有4条主要散布路线,8个分布多度中心,地质—地貌接触带和气候过渡带对区系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 (3)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区系地理专著,填补了华北区系研究空白,特别是突出地理性和综合性,把区系与环境(包括古环境)、区系与植被、现代区系与古植物区系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于“种”级区系地理的详细研究,提出种的分布型系统,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华北产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分布梯度变化规律及与各植物地区间的相互渗透关系等;据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提出“地区级”以下(3~5级)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区系分区基层单位和华北区系分区系统方案,提出了从区系地理角度处理森林草原过渡带分区的新见解和方法,比较准确地修订了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这是东亚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中亚荒漠区系间的重要区系地理界线,这些结果已被新的中国区系分区(1996)采用。首次整理提出华北第三纪—全新世古植物名单,运用古植物和现代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结合古环境变迁探究了华北区系的起源和演变,得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结论,提出了华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4个来源。上述工作为促进我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在实践中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的利用与保护,自然、农业等区划,环境保护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王荷生)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 在去xx之前,虽然听到师兄师姐说植物学实习会很好玩,但是我一想到又热又多蚊子而且还要一天认一百多种植物,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觉得在xx实习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受苦,虽然有些难过,但我还是跟着大队去了xx。 在xx的五天学习里,我却有点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在享受着欢乐中学习,为了记住某一种植物而念科名种名十几遍,为了确定自己所说是对的问了好几个人,为了最后一天的考试而每晚不管多晚也认植物认几遍,每天接近一百种,认着认着,便会忘记了当初认植物是为了应付最后那天的考试,更多的是内心渴望认识多一种植物、了解多一种植物,增长自己的见识,充实自己的知识。或许很多时候,对于学习,一开始都会有些惰性,但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认真学、努力学,渐渐地就会喜欢上,甚至很享受学习的过程。 现在,在校园里走着走着,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说:“嘿,

这是XX科的XX。”回想起来,在xx的五天,让我更加喜欢大自然。 当然,在xx的学习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周云龙老师。他总是很细致地给我们介绍植物,也很关心我们是否累了,一路上跟我开玩笑拍照唱歌,各种各样的欢笑,给炎热的夏天降温。 我觉得xx实习真得很有意义,希望以后每一届的师弟师妹都能有机会去好好享受这一段经历。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2 在未接触花卉学前,我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孩,我只知道这门学科讲的是花,可是我还不知道这里面有那么多的研究艺术.有些东西只有接触以后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光靠表面现象难以看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爱花,喜欢观花,汲取他的芳香成为我平时的一种嗜好,我把花看成自己的朋友,爱他的一切,这是我喜欢花卉学的初衷.有它娇艳美丽的一天,我的生活都会更加的精彩丰富!我虽然不是因为花而活,但是因为它而惬意自如,不能自拔! 通过一个学期《花卉学》课程科目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于花卉植物的分类、生长繁殖过程、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花卉产业的形成、进步与发展方向等市场信息。在几次花卉学实验和实习过程中,我们又亲自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