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

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王 青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A bstract:Th is paper is the author s'acade m ic kno w ledge about the w est scho larsw'orks.Duri n g the v isiting to London i n2002-2003,the author collected and read so m e w est scho larsw'orks w ritten by Robert J.W enke,John H.Bod ley,G ina L.

B ar nes,Stephan Seidl m ayer and Sarah A llan,wh ich con cer n i n g to the orig i n s and early deve l o pm ents o fEgypt and Ch i n a civ ilization.The Author th i n ks t h at their acade m ic v ie w s on the ori g ins of Egypt and China civ ilization and research of Ch i n ese bronzes shou l d be beneficial to the do m estic field.

K ey words:the W es;t China and Egyp;t o ri g i n o f civ ilization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访问英国伦敦期间收集、阅读西方学者有关文明起源方面论著的心得体会,包括介绍Robert J.W enke、John H.Bod ley、G ina L.B ar nes、S tephan Se i d l m ayer和Sarah A l lan等学者的论著,并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以及我国青铜器研究的一些观点对于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视野。

关键词:西方;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

2002年~2003年,笔者赴英国伦敦大学(UCL)考古系进修一年,在英期间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一些西方学者关于环境变迁和社会演变的论著,其中包括研究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方面的论著,感觉他们有些观点能对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故不揣浅陋,将读书心得撮要集结刊出,一方面是对自己在这方面学习和研修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想以此为现在的学术探讨尽点力量。

一、西方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

截至目前,我国考古学界对西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了解最多的,莫过于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观点,他的主要著作现在都已出版了中译本。与此类似,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主要通过张氏的英文论著来了解中国考古资料,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也多是在张氏观点基础上进行的。在英期间,笔者有选择地读了几本西方关于这方面的综合性著作,主要包括R.J.W enke的 史前史发展的模式 、J H Bodley的 文化人类学:部落、国家与全球体系 和G L Barnes的 东亚文明的兴起:中国、朝鲜和日本考古学 等,从中能大体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些新观点,下面摘要介绍。

张光直曾把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纪即龙山期所取得的文化发展成就归纳成八项特征,以显示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走向复杂化的进程: (1)开始红铜冶炼;(2)复杂的轮制技术的广泛传播和陶工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已经产生;(3)一些遗址发现的夯土墙表明战争防御的需要;

(4)发现于水井、乱葬坑和其他条件下的人骨表明了战争的存在;(5)在艺术品上使用动物

14中原文物 2005年第3期

和其他纹饰母题表明了社会地位的差别;(6)兽面装饰的玉器和其他物品表明礼仪系统已经产生;(7)占卜的广泛使用也表明了各地礼仪之间的相互联系;(8)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分层与财产差别。在这八项特征中,张氏格外强调甲骨占卜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最关键因素是萨满教的强烈盛行,在这个有着极深宗教基础的文明中,从国君、贵族到平民都被安排在一个分层的宇宙当中,这个宇宙的顶极是上帝,它通过巫师把自然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沟通起来。通过甲骨来占卜,以遵守上帝的意愿,国君就拥有了神谕的权力。进而他指出,在这样一个以宗教和抽象的宇宙观为底质的文明中,工艺技术的作用减小了,这就可以解释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W enke的著作着重于从宏观上比较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异同点。他在张氏的八项特征基础上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使用玉器和占卜等是中国特有的,但阶层分化、职能专门化和行政复杂化则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但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原因上, W enke在承认战争对于推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认为在解释社会复杂化和不断增加的差异性时,战争说可能过于简单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独特视角: 在中国早期历史发展中,一直起作用的一个因素是居住在农业中心地带边缘的游牧和半游牧族群,一些历史文献证明,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就与这些游牧民族有关。例如,文献证明周人就是在不断受到邻近的游牧民族的压力下,才由太王率领迁到陕西中部的。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表现上,他则比较关注大型建筑的意义:与其他文明一样,中国文明起源首先是在农业长足发展和定居聚落社会产生后开始的,但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一阶段之后是陶器风格在广大地区的迅速传播以及建筑和墓葬复杂性的迅速增加;而在中国,那种宏伟的大型建筑却出现较晚,而且规模也小了许多。

关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W enke继续通过技术和建筑的视角与世界其他文明比较,得出了与张光直稍有不同的结论:西方学者往往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社会演化的原因,但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却只是一个文化风格现象,而非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殷墟的祭祀和行政设施在规模上或许并不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逊色,但殷墟不同使用区域的专业化程度、墓葬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农业和经济的管理水平,却使人想起两河流域一个公元前四千年纪的城邦;商代末期中国北方出现了许多城市,但与两河流域和中美洲相比,商代的中国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很低的社会,还找不到像乌尔或特的华坎那样规模宏大的城市。所以,如果按两河流域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明至少在早期还没有苏美尔人的城市和大型建筑。

Bod ley的著作偏重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组织的演化进程。他不同意中国学者所普遍认为的部落是国家起源的必经阶段的观点,认为部落这一概念使得原始平等(egali tarian)文化的特征及其向大规模文化转变的细节模糊不清。为此,他主要引用了弗雷德(M or ton Fried)的观点。弗雷德观点的核心是否认国家出现之前有部落的存在,而认为是国家的出现才导致了部落的产生。他引用中国考古材料论证认为,前国家文化或许真的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就像张光直的原始中国相互作用圈所推测的那样,但从考古学上看,龙山文化在酋邦和国家产生之前,并非处在同一个政治中心统治之下的统一 部落 (tri b es),所以前国家文化并不能在政治上组成哪怕是分散的(discrete)部落。由此,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从原始平等文化到等级(ranked)文化(即酋邦)再到能演变成国家的阶层(stratified)国家。其中原始平等文化在社会地位和基本资源上社会成员是平等的,而等级社会则只限于保证社会上层成员,而阶层国家则更只关注关键的生存资源,这就使得强迫他人接受其政治权威成为可能,国家就是由单个社会经由社会分层形成的。他进一步论述: 一个已进入国家形成中的分层社会就像一个城邦(city-state),它把周围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看成是自己权威和资源的来源。所以,在它扩张过程中就能在边远地带(h i n terland)产生部落 ,部落是国家按自己的意志进行侵略和统一的结果。这些部落即小规模的自治社会因为已经远离国家权力中心,可能仍能独立处理自己村落的事务,但再也不能对抗国家权力了。这样,他就把通常所认为的 从部落到国家 解释成了 从国家到部落 。

从上述观点出发,弗雷德提出了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演变上的新认识:仰韶文化由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地位差异表

15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明它已有等级划分,因而已是酋邦组织了;龙山文化和后来的商文明由大型建筑和技术专业化所代表的更大规模对劳动力的调动,反映了社会的高度分层,因而它们不是大的酋邦就是国家了;他明确反对中国学者认为商文明是由商 部落 对抗周围部落的战争起源的,他认为从来就没有一个分散的商部落存在,而是当地小规模的农村社区逐渐等级分化和分层才发展出商国家的。

Barnes的著作运用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中国从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其中关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兴起的阐述较有新意。中国复杂社会的产生往往认为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但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复杂化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在广阔地区出现了,即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三支文化均以精美玉器而闻名于世,并且它们的社会分化、技术专业化和公共建筑均有很大发展。从考古遗存看,这些文化显然不是龙山文化的附属物,而且有些文化还向中原地区贡献了文明因素,如良渚玉器上的兽面就是如此。新石器时代晚期即龙山文化时期则具有如下特征:发达的陶器和玉器工艺技术,对家养动物尤其是羊和牛越来越依赖,社会分化不同程度存在,玉器、象牙器和龟甲用于仪式和对外交换。这些特征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出现了社会冲突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聚落形态 城。

中国青铜冶炼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20世纪早期外国学者曾经认为,红铜和锡的合金青铜是惟一的,因此它不可能第二次发明出来。他们认为这种冶炼技术应起源于西亚,因为西亚青铜器的年代最早。而近年来的研究又认为东南亚是源头,这些观点遭到中国学者的批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对青铜并非一无所知,因为在中国北方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小件青铜器和红铜器及其残片,包括耳环和刀等,而且这些遗址的分布范围很广。目前还不知道这些铜器的产地,而且这些数量很少的金属器无论是当地生产的还是进口的,都不能改变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性质。中国大规模生产青铜器是在公元前两千年纪之初真正开始的,到公元前两千年纪之末已出现了好几个地域性的青铜冶炼传统,包括吴城、三星堆、新干以及北方系青铜器,这些青铜文化更注重对人和动物的写实性刻画,而商王朝青铜器则更偏爱把人和动物表现为饕餮。二里头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夏文化,但二里头的青铜器仍属于后来遍及中原地区的商王朝青铜器传统。商王朝的青铜器尽管是最早的,而且恐怕也是最辉煌的,但它也只是众多地域传统中的一个。商王朝的青铜器是在最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结构最终把中国历史引向了王朝社会。

欧亚大草原是由一系列广阔的干草原组成的,它的东端是蒙古高原,并与中国大陆的黄土高原相接。根据这里的考古发现可知,旧石器时代的猎人在高原的南部边缘狩猎野马、驴、牛和羚羊,进入全新世,高原拥有了更富饶的自然环境,这里发现的编织纹陶器属于冰后期使用细石器的猎人和渔民,到后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则是农业经济形态。进入历史时期,又变成了游动的畜牧人放牧羊群和马群的家园,他们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以马车、在东周时期以骑兵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中国北部边境上的居民是如何经历从狩猎到农耕再到游牧的生存方式的?通常认为是不断加重的干旱导致了这一变化,但是用气候变迁来解释人类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自然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对气候强加的环境局限性的能动反应。的确,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往往只有有限措施来应对特定的气候环境,但人类往往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来发现征服自然局限性的能力。因此,在蒙古高原周边出现的畜牧业可以视为对草原环境的反应,这种草原环境是由公元前三千年纪冰川融水减少造成的,但环境变迁因素并不能解释游牧业所以成为开发广阔草原的生存战略。

有人认为导致游牧业产生的关键因素是马和马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它们使草原民族及其牧群为寻找更好的牧场而游动自如成为可能。简单的游牧业可以与定居的村落生活结合在一起,而游动的畜牧业却要求一个不断变化的聚落形式,以及可用来驮拉和骑乘的家养动物。这种对家养动物的第二次利用,包括对畜力、奶汁和皮毛的开发利用,已经超出了把兽肉、角、骨头、牙齿用做工具的意义 因为这构成了继第一次革命 驯化 之后的 第二次产品革命 。这第二次产品革命最初并不发生于蒙古高原,而是兴起于西方的欧洲中部和近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轮车

16研究与探索

交通工具的发明,它使全幅开发草原成为可能。马车后来传入了中国,安阳殷墟出土的马车(公元前1300年)也是整个东亚年代最早的马车。骑马作为一种技术也是从欧亚大草原西部传入的,骑兵的出现曾迫使中国东周时期的北方诸侯国在北部边境修筑了很长的防御城墙。从文化上看,中国北方边境上自公元前1000年早期开始出现的游牧民族属于起源于欧亚大草原的青铜文化传统。

二、西方对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美国考古学家R J W enke曾经指出: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相比,古代中国也许和古代埃及最像,尤其表现在艺术成就和自我融会贯通上。在英期间,笔者通读了德国考古学家R eg i n e Schu lz和M atthias Se i d e主编的 埃及:法老的世界 (1998年英译本) ,其中由Stephan Se i d l m ayer 撰写的第一、二章对埃及文明的起源历程做了精当阐述与研究,从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以下予以简要介绍。

埃及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此之前的那可达文化(Naqada Cu lture)(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为三期)属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前王朝时期。Seidl m ayer认为对外贸易在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那可达文化二期已向北与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起密切的商贸联系,向南与努比亚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然资源,包括象牙、铜矿石、上好石材、木材和兽皮等。那可达文化在埃及当地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对外贸易扩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那可达文化主要分布于上埃及,但其二期的墓葬已在埃及北部发现,说明那可达人已把这里视为北方边界占据了很长时间。而最近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考古发现表明,在二期之末那可达人已到达了下埃及的三角洲地区。贸易往来就是这样把上下埃及连成了一个大文化分布区。贸易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原料交换,密切的贸易往来还使这两大地域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这一网络或许并不存在任何共同的统治机构,但能使各种不同价值观得到认同,使各种社会和组织结构得到相互适应、合作与竞争。显然,这一过程并非政治统一的结果,而恰恰是政治统一的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埃及出现了由城镇(to w n)组成的早期城市中心(ur ban cen ter)。位于上埃及的H ierakonpo lis就很能说明这一进程。有证据表明,从那可达文化一期开始,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长达3公里、宽约400米的聚落,而从二期开始,这里开始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进程,并发现了制作各种工艺产品的专业作坊和用于储藏粮食和食物的干燥炉。这些发现揭示了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专业技术集中于此说明了工艺产品和农产品的交换应是在这里进行的,而存在于这些近邻之间的贸易活动则把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成一个紧密的网络。这些城市中心是供求交汇的地方,同时又是生产和管理经验聚集之处。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得到了交流,而这些信息都是关于如何发挥城市作为一种聚落形态和一种生活方式的崭新功能的。而在这一过程发生时,古代埃及并没有发展出城邦国家,只是这些城镇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正是在这些城市中,一个社会贵族阶层出现了,他们在制度上的统治地位也在这里建立起来。这些变化是通过城市周围的大型贵族墓葬揭示出来的。包括大型的长方形墓室,墓壁有的用石材砌筑,有的则用厚木板加固,棺木也变得越来越厚重,随葬品越来越奢华。所有这些都是随葬日用器物的平民百姓墓葬所不及的。这种差别悬殊的现象无疑揭示出社会等级不断分化的趋势。这些大墓都单独组成一个墓地,显示贵族墓地已经出现。H ierakonpo lis已经发现两个这样的贵族墓地,这些长期存在的大墓及其所组成的墓地说明当时并不存在特别高贵的个人成员,而是作为一个人数并不太多的贵族社会阶层存在的,他们以这种方式故意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区别开来。这说明,贵族们必定在当时的城市中心经济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宫廷场所就是农业和工艺技术交汇的中心,就是当地经济和对外商贸聚集的中心,这与后来神庙经济在埃及国王的朝廷中所发挥的功能是非常相似的。

位于H ierakonpo li s南部的壁画大墓(Painted To m b)则以其表现埃及王权的壁画而闻名于世。该墓的年代在那可达文化二期后段,其壁画描绘了一个英雄的事迹,其中一幅壁画是这个英雄正挥舞权杖打碎三个俘虏的头颅。这一主题就是所谓的 重击敌人 主题,后来成为埃及国王们权力的重要象征性艺术题材,以宣示他们对领土的主权。这使我们了解了埃及王权诞生的根源。

17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与此同时,这些贵族墓地的地理分布也显示,当时那可达二期文化并不处在同一个政治组织的控制之下。如在上埃及就发现了至少三四个以贵族墓地为中心的大型遗址,这些遗址应是当时一些互相比邻的酋邦或原始国家的重心所在。而正是这些酋邦或原始国家的相互兼并,促成了后来法老国家的诞生。到那可达文化三期,贵族墓地只剩下两处了,即H ierakonpo lis和Abydos,并且只在Abydos的贵族墓地中发现了最高首领的墓葬。

那可达文化三期即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000年间是 上下埃及统一时期 。关于这一阶段的论述,Se i d l m ayer认为必须首先弄清 统一 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在古代埃及文化中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古代埃及人把埃及看成是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埃及和下埃及,而法老王权则被视为这两部分的双重代表,法老应统治这个国家的两部分。所以,每个法老都一再于 上下埃及的统一 的宗教仪式上扮演角色,以提高自己的王位权威。这种地理上的二元观点已经深深植入埃及人的思想之中。所以,埃及的王冠、建筑形式、象征性的植物以及崇拜的神祗都相应地分配给国家的两个部分,以使上下埃及在整个国家中没有任何差别。

那可达文化三期出现了最早记录国王名字的文字,其中最后一位国王是纳迈尔,即何鲁斯Aha或称美尼斯的前任和父亲(如果文献记载正确的话),他的名字在整个埃及被广泛传诵,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纳迈尔最终统一了这个国家。在这方面,一些装饰物品尤其是化装用的调色板、象牙刀柄和权杖头等,是我们了解当时文化和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其中最著名的调色板是纳迈尔调色板,它表现了埃及走向政治统一的艺术主题。这件调色板的一面表现的是头戴上埃及白王冠的纳迈尔国王正挥舞权杖击打敌人的头颅,这个敌人的名字刻在旁边,或许代表了他的领土范围。在调色板的另一面,顶部是头戴下埃及红王冠的纳迈尔国王及其部下正在检查两排被斩首的敌人俘虏,这些场景反映了纳迈尔国王征服了下埃及的一块领土。在这一面调色板的下方,是两只被俘获的对称缠绕的蛇颈黑豹。这一场景可与后来反映 上下埃及统一 的艺术品相比较,这些艺术品是用两种植物来代表上下埃及,植物也缠绕成对称的形状。

纳迈尔调色板和几支权杖头已确知是出自H ierakonpo lis神庙的,并且是供奉给何鲁斯神的。而H ierakonpolis因为拥有何鲁斯神崇拜而被法老时代的人们视为王国的起源地之一。因此,尽管纳迈尔调色板不能给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的答案,但它的确代表了埃及走向政治统一、组成国家的最后历史阶段。它说明,上下埃及走向统一的时期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个时期并非一次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国王美尼斯不应被视为国家走向政治统一的创始者,而是后继者,而其实质或多或少是一致的。于是,一个统一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实体从此覆盖了以自然边界勾画出的埃及所有疆域,一种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模式从此构成了埃及历史的主体。

从上述可以看出,Seidl m ayer对埃及文明起源历程的研究主要遵循着三个思路:强调贸易在埃及文明起源中的关键作用;以一些重要遗存(包括大墓、城址和调色板等)为中心探寻埃及政治结构和王权的成长过程;强调只有王权统治覆盖了整个埃及才称上文明诞生。这三个思路也是西方其他学者研究埃及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这对我们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有重要启示。

一般认为,距今5000年~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良渚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已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对象,这些文化所发现的一些重要遗存如大墓、城址和玉器等,及其所反映的与三代文物制度的源流传承关系,也一直是学术界探寻中国政治结构和王权成长过程的主要出发点。在这方面,可以说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思路是相似的。当然,龙山时代的中国不像埃及的前王朝时期文化面貌比较单一,但正如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龙山时代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文化区已能组成一个 原始中国 相互作用圈,它们共享艺术风格和墓葬形式,并奉行共同的宗教信仰(包括萨满教和祖先崇拜)。通过近年来学术界的探讨,主要以玉礼器为载体的礼制也应是 原始中国 相互作用圈的重要组成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在不同区域间实现传播和影响的,在这背后的不同价值观和各种社会和组织结构又是如何得到相互认同和适应的,这些目前学术界的关注和探索还比较欠缺。在这方面,我们虽然未必把贸易视为推动区域间相互作用的

18研究与探索

主要或惟一机制,但西方学者将那可达文化看成是一个流动和扩张的社会来研究,这一视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古代埃及人把埃及看成是由上下埃及两部分组成,法老应同时统治这个国家的两部分,这种二元地理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地缘政治观念。西方学者从这一点出发,强调只有王权统治覆盖了自然边界勾画出的埃及所有疆域才算文明诞生,这一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存在位居 天下之中 的中原地区具有正统政治权威的观念,后来进一步发展成 正统论 的学说。这种夺取天下之中以获正统政治权威的观念实际也是一种地缘政治观念。如周灭商后营建的东都成周就在 天下之大凑 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以及郑州商城也都位于中原地区。而良渚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西进、北上中原地区,以及在登封王城岗修筑的龙山城等,表明这一地缘政治观念在龙山时代已具雏形。对此,有学者最近已经从考古学上作过探讨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如何推进以礼制所代表的社会管理模式是龙山时代的发展主线之一,那么如何夺取 天下之中 的中原地区以获正统政治权威的地缘政治观念,也是推动龙山时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并且堪称 原始中国 相互作用圈酝酿形成的一项重要政治发明。实际上,这一地缘政治观念的出现是以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自然资源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对中原地区的争夺实际就是生存战略的选择,这也是古代中国长期以中原地区为经营重心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看,二里头遗址以前所未见的青铜礼器所昭示的文明气象就不是偶然的,有学者所提出的夏代开始出现王朝文明与方国文明之分的观点 还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从最近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王朝文明很可能在陶寺文化所在的尧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时,虽然不必像西方学者强调只有王权统治覆盖了自然边界勾画出的埃及所有疆域才算文明诞生那样,认为只有王权统治覆盖了自然边界勾画出的中国东部才算文明诞生,但中原地区以及由此衍生的 逐鹿中原以获正统政治权威 的地缘政治观念还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三、西方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启示

1992年,由当时就职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SOAS)的艾兰(Sarah A llan)博士主编了一本反映中西方研究中国商周青铜器最新成果的论文集 中国早期青铜礼器的释义问题 ,其中艾兰本人撰写的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青铜器 一文,对20世纪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青铜器的历程作了系统回顾与展望,下面就对此文做一介绍,以了解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青铜器和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的基本历史和趋势。

西方第一个综合研究中国青铜器的学者是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 d K arl g ren),其代表作是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报告 和 中国青铜器新探 等。当时安阳的发掘报告还未发表,所以高本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研究器表特征,来为无铭文青铜器的断代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方面,高氏的方法是很有独创性的,他首先研究那些不同于公式化表述、属于 真正文献的 有铭文青铜器的特征,区分出商和周两大风格的青铜器,从而推导出一个能对无铭文铜器进行断代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又对他所界定的殷式青铜器进行了纹饰母题的类型学研究,目的是究明哪些纹饰母题可以与其他母题共见于同一件器物。他共划分出三组纹饰母题,其中A组为较形象化的母题,B组是较抽象化的母题,C组母题通常居于次要地位。他认为A、B组不共见,C组则可与A组或B组共存。

高本汉的这些观点早年就受到批评,其中比较有意义的是艺术史学家J L Dav idson在B组抽象纹饰主题中又区分出两种不同形态,即分体饕餮纹与三重动物纹,并认为前者应早于后者。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分体饕餮纹主要存在于二里岗时期。如此,Dav idson就成为西方第一位成功地将二里岗式青铜器视为商代青铜器之始的学者。

第二位比较有成就的学者是五六十年代的罗越(M ax Loehr),其代表作是 中国青铜时代的礼器 。他的研究思路与高本汉比较相似,但结论却恰恰相反。罗氏在不参考考古资料和铭文的情况下,完全以艺术史的标准建立起一个包含五种艺术风格的青铜器演化序列。其中他认为前三种风格年代较早,而这一点现在已被河南郑州和辉县的二里岗期考古发现所证实。所以他的观点在现今的西方学术界仍有很大影响。当然,后来

19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通过妇好墓的发现证明他的整个序列实际上早在武丁时期就已存在了。而且有的学者已指出,至今仍未有考古证据证明风格 早于风格 ,或风格 早于风格 。所以艾兰这样评价:罗氏的序列与其看成是一个前后连续发展的序列,不如看成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序列。

罗越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他认为商代由几何纹发展而来的青铜纹饰没有任何象征性或肖像式含义。这一观点也传给了他的学生,尤其是R Bag ley,他甚至声称: 从纹饰的发展史可以推测,商代青铜纹饰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图案,特定纹饰母题没有任何特殊的象征性含义。

与此相反,西方的很多学者很早就尝试解释商代青铜纹饰的含义,包括生殖器崇拜、月神神话和老虎、太阳等许多观点。但这些观点都未被现代学术界所继承,因为这些纯理论性的探讨都建立在对中国早期艺术的想象之上,没有考虑同时期的铜器铭文或考古证据,而随着资料的积累和增加,这些观点也找不到证据支持。

在最近兴起的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饕餮等纹饰母题含义的观点中,尤以张光直的影响最大。他对一组以虎食人为纹饰母题的青铜器予以特殊关注,类似母题在美洲也有发现,而在南美洲神话中,美洲虎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在神话学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张光直推测老虎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是王,则人兽母题对于扮演拥有超凡魔力的萨满的王来说,就是执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行为;进而他认为,以饕餮为特征的神话动物应是能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萨满(巫)的代表人。

张光直的观点也遭到了西方学者的批评。其中之一就是认为他所讨论的这组青铜器多出自中国南方,并不能代表商王朝本身。另一个批评认为商代用于宗教仪式的甲骨文中没有见到使用萨满的证据,因为萨满教通常应包含精神旅行或精神着魔以获得神的旨意。但甲骨的灼裂只是精神意愿的自然表现形式,这与萨满的精神旅行具有同样的功能,所以商代不存在萨满教。但随着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这种批评减少了,因为良渚玉器虽然无法证明商代存在萨满教,但它们的纹饰母题的确是一个人兽组合,而且人头上戴着一个羽毛头饰,而这应是萨满的装束特征,所以这种母题应该就是饕餮的起源。另一个更深入的批评来自于艺术史方面:张光直认为青铜器上装饰的是神话动物,这就意味着他们是有含义的,亦即它们应来自于一个写实的原始模型。而在这一点上,张光直运用了李济对青铜纹饰的排序方案,后者又与高本汉所谓写实纹饰年代较早的观点相似,而现代西方的多数艺术史学家并不认同这些看法。

在 龟之谜:中国早期的神话、艺术与宇宙 一书 中,艾兰博士提出了自己对饕餮纹和其他纹饰母题含义的最新观点。她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神话及其神话思维的宽泛理论:她认为神话中的形象其存在意义在于打破自然现实的界限,这并非因为早期人类没有认识到自然世界的界限,而是因为早期人类故意想要制造出一个存在于正常逻辑之外的形象,这个形象比世俗的东西更可怕,因为它拥有超出自然法则的神力;与之相应,所谓的原始艺术就把现实中的各种形象特征组合到一起,以打破自然现实的界限,如把某些形象故意拉长或收缩,经过这样处理的艺术形象就不是抽象的或几何形的,也不是描述性的;而且在神话艺术中,艺术母题是直接从宗教观念中产生的,而不像后来文字出现以后由文字明确表达的观念中产生的,所以原始艺术母题可以暗指神话中的主题,但不是具体描绘它。

从这一理论出发,艾氏认为商代青铜艺术中变化多端的饕餮、夔龙和其他纹饰母题具有上述原始艺术的特征:在商代艺术中,对现实世界的背离表现在把各种不同的动物的特征组合成一种形象,而两种动物的两种形象又可看成是同时存在的一种形象,一种形象或其一部分特征又可变成另一种形象,等等。除了极少数例外,商代艺术的这些特性甚至在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上也表现出现实世界被各种相互矛盾的形象所打破所否定,如枭的双翼会变成人面之上的蛇或角。因此,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艺术母题的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商代的艺术家并不是要清楚地描绘真实的甚至想象中的形象,但他又的确在利用现实世界来构建他的想象。

由此,艾氏对商代青铜器的纹饰母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1)关于表现用做牺牲的动物(如羊、牛、鹿和虎)和人形象的一类饕餮,它可以暗指这些动物和人作为牺牲的主题,但饕餮本身并不代表它们;(2)关于表现龙并能构成独立纹饰母题的一类饕餮,从龙意味着黄泉、即死者在水下的世界和饕餮是对神灵奉献祭品的工

20研究与探索

具出发,这类饕餮可以解释为表现了吃人的主题;(3)关于表现不用于牺牲的动物形象(如蛇、蝉、枭和大象等)的纹饰母题,则是因为这些动物都具有突破常规现实界限的特性;(4)关于 人在虎口 纹饰母题,艾氏支持张光直的观点,即应代表着与死亡有联系的吃人、杀人和牺牲。总之,尽管商代青铜艺术母题不能像 传统文学 那样做肖像式的解释,也不能理解其细节,但它们的确勾画出商代的宗教主题:死亡、吃人和牺牲。这些纹饰母题用奇怪的语言使死者和生者都突破了常规界限。

艾氏还对这些纹饰母题所反映的商代宗教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推测:殷墟时期的这种复杂的宗教主题与想象在二里岗期还未出现,因为这一时期的饕餮由两只大眼睛(应是一个兽面)和两侧还不明显的身躯组成。但是后来的饕餮正应是从它发展而来的,它是后来这种母题复杂含义的萌芽:兽面有两只大眼睛可能已在简单隐喻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看得见但看不清的世界。到了晚商,这种纹饰母题以及商人宗教中的类似主题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通向另一个世界的想象,纹饰的分体技法和频繁的变体以及更加明确的双关艺术形式也取代了先前还不很清晰的含义。所以我们已不能把二里岗期视为饕餮的开始,也不能像罗越那样认为它源于几何形图案。事实上,它的最早起源应是良渚玉器上的人兽纹饰母题。而在二里头期,虽然青铜器的制作还相当粗糙,大多还没有纹饰(二里岗期铜器上简单的纹饰也可用技术局限来解释),但在镶嵌铜牌饰上还是发现了原始形态的饕餮。

在文章的最后,艾兰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考古学已在整个中国开展起来,商代青铜器在几乎每个省都有发现,其中很多铜器属于很早的。这些发现的学术价值已超过了西方收藏的青铜器。因此,西方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头:我们必须建立起全新的理论模式来解释这些考古新发现。为此,她提出了今后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青铜器的走向:(1)我们已不能把商周青铜器视为在中原地区独立起源而后向周围传播,现在需要一个新的、非直线发展的模式来解释中原地区与同时期其他文化在铜器艺术风格上的相互影响;(2)罗越所建立的艺术风格模式目前仍然是惟一的模式,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他所建立的五种艺术风格早在殷墟期开始之初就已非常发达了,所以殷墟期青铜器实际上已不存在任何艺术风格模式;(3)多数学者现在都已接受人兽主题的良渚玉器与饕餮之间有联系的观点,但它们在风格上是如何演变过渡的,目前仍不清楚,而对饕餮含义的解释目前也未完全弄清。

目前,我国对于以饕餮为代表的商周青铜纹饰的研究,虽然与西方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上述争论和问题,所以艾兰在文章最后所提出的三个走向实际上也是我国学术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知道,以饕餮为代表的商周青铜艺术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上古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息,值得我们借鉴西方学术界的视角去大力开掘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能以开阔和开放的视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而在现今国际学术交流日渐密切的情况下,艾兰在文章一开始所说的话或许更值得我们玩味: 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和研究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学者,经常发现互相之间难以沟通,每一方都囿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自己拥有某些对方所没有的关键性认识或方法。这一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上表现是最明显了。

R obe rt J W enke,P atte rns in P reh i story H u m an kind s first three m illi on years(the third ed i tion),

O x f o rd U n i versity P ress,1990

John H Bodley,Cultura l A nt h ropo l ogy:T r i bes,States and t he G loba l System,M ayfi e l d P ublishi ng Company,

1994

G i na L Ba rnes,The R ise o f C i v ilizati on i n East A s i a:

T he A rchaeo l ogy o f Ch i na,K o rea and Japan,Tha m es and H udson L td,London,1999

R eg i ne Schu lz&M a tthias Se i de ed ,Egypt:The w orld o f P ha raoh,K one m ann V erlagsgese llschaft m b H,1998 赵辉: 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 文物 2000年第1期。

佟柱臣: 中国夏商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 , 考古 1991年第11期。

Sarah A llan ed ,T he P rob l em o fM ean i ng i n Early Ch i nese R itua l Bronzes,London,1992

中译本已于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汪涛译。

(责任编辑:李丽娜)

21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

西方文明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二千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演说和著作里曾经说过,比他早九千年,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他还对大西洲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式样,作了生动的描述,说那里有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周围还栽上了枝叶茂盛的树木。但是不知哪一年,这个大西洲在一夜之间,突然沉没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中了。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不过,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八百米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二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 其实,最近三十年来,考察大西洋海底的科技人员,曾经多次在大西洋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那里有长长的道路,有雕刻精美的石柱,还有其他许多文物。一九七九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区,又有惊人的发现。经过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了这个海区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筑时间,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根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每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米。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流速从洞中穿过,激起了海面上一片汹涌澎湃的狂澜。 那么,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样建设起文明来的呢?他们还给人类创造过哪些奇迹呢?非常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切的回答。再说,时间已经相隔一万二千多年,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兴味的问题,看来只能让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和考察了。 自从古猿下树走到地面上来生活,并且用石块作为劳动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着人类自己。人,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敏的双手,也有丰富的语言和严密的思维。正是依靠这些,在悠久的历史年代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明。 尽管大西洋底的文明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揭开,但是,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的丰富的历史古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在大量的文字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和长江之滨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五、六千年来,她们孕育着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开创了源远流长和科学和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开始,讲讲五千年来世界各国的种种历史故事吧!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

中国文明起源

严文明教授(北大考古系教授) 最初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国人,他们认为中国的古老与落后是很矛盾的,何以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会如此落后,由此怀疑中国文明是否是自己产生的,于是有了外来说,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外值入的,特别以西未说为主,当时研究的资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没偏见,所以很容易有此观点,还十八年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为热点,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不同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外来的了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开始今天的讲座。 一、考古学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记》从黄帝本纪开始,所以讲历史的人都从此讲起,此为信古,后来整理国故发现很多不可靠,特别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特别怀疑态度,被称为疑古,自然,由于文献记载及传抄的错误不能把一切当成信史,怎么办呢?1928年成立考古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对安阳的发掘中,找到了殿墟,内有城区,甲骨片,五陵制铜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国无信史的说法,1952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阳发现都城级遗址,据考证此为夏代都城,旁边有一商代都城,这一发现一方面为判断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据,同时把中国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夏朝的文明已经很成熟,寻找起源必须往前找。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三、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约公元前一万年的新武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并且不断改进,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得到相应发展,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这时的遗址都发现有各类作物的痕迹,这时人群集中而且比较固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这时人们的房子差不多没有贫富差别,特别体现在墓葬上。 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量增加,不过房子还是无我大差别,流行多人合葬没有个人财富,到了新石器晚期来,在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 到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情况大变,农业更加发展,工业也得到发展,如玉器,清器、高级陶器,丝绸等都在此时出现,开始有贵族和平民的差别,贵族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只有高档工业品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财富,财富导政争夺,于是有了武器,城堡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政治: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 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 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 地理条件: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 (2) 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3) 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4) 思想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2.形成过程:

3.影响 (1) 积极性:①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基础,使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②雅典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无民主可言。②从运作方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线索二、罗马法 1.形成条件: ①政治:罗马城(前754—前753)与罗马共和国 (前509)及罗马帝国 (前27) 的建立 ②经济: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③社会:平民的不断斗争,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法律;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④思想:古罗马“自然法”存在的思想与发展 ⑤主观:统治者重视。1.发展历程 (1) 习惯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2)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 世纪中期颁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3)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有其狭隘性。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4)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2.基本内容

文明礼仪起源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20092312310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 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 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 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 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 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 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 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 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 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 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 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 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 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 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二轮通史复习——近代世界 ◆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时间: 14、15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 二、主题线索 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资本主义) 2、世界由分散隔绝到整体发展,并开始出现复杂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殖民主义) 3、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主义) 4、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 三、三个发展阶段 (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1、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 殖民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出现 (二)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社会主义——出现 (三)工业文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七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14、15世纪——18世纪末) 通用概念: 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 一、主干知识 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 必修三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二、阶段特征 1、经济上: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 3、国际关系: (1)早期殖民扩张出现,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国家; (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理解:各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 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拓展: 思想:人文主义的激励(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5 悬疑一:中华文明是来自西方吗? 本报记者金辉

最近,个别学者提出,四川境内的“‘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难道中华文明真的是在数千年前从遥远的西方传过来的吗? 这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假说并非新鲜物,它只不过是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一个新版本。有学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缺乏有力的考古方面的证据。虽然在我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尚书·虞夏书》中记载了尧、舜、禹相继为帝的情况,但是经后代学者考证,《虞夏书》中尧典、《皋陶谟》和《禹贡》并不是当时人们遗留下来的,而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即使是比较可信的《尚书·盘庚》至少也经过了周人的改动——所以尧、舜、禹及以前的黄帝时代,都只能算是古史传说时代。 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版本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和“中亚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提出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在1923年发表的《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安特生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 安特生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曾经非常流行。但是随着中外考古学家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年代学方面的革命性发现,“仰韶文化西来说”基本被推翻,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已经远远比20年代更清楚更进步了。 安特生在1943年出版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一书中,承认晚于仰韶的马厂期的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相近,在河南及甘肃仰韶时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另外的种族参加了陶器的制作,精美的彩陶以及其他陶器说明,在仰韶初期中国人就是陶器的主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都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华文明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外来文明也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但是外来文化从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本土特色。随着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自元谋人开始的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

西方文化史问答题

西方文化史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要谈谈学习《西方文化史》课程的心得体会。 当时接到《西方文化史》这本书,是一本很厚的书;一看那名字就是有关西方知识的,感觉有点像《西方思想史》,又有点像《外国文学》,对于西方的东西,我是十分有兴趣的,而且现在是学西方文化,这样更能高层次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使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给自己以文化上的滋润和启迪。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断的拓展着我们西方文化的思维空间,让我们了解区别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意识,是对我们文化意识的培养,让我们真正的步入了西方的轨迹。 《西方文化史》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出现、历程、内容和影响等等,内容很多,知识面很广,但老师却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把它述说出来,通过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着力讲述西方文化的起源,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客观分析了西方文化,使我们容易的吸收西方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理论和视频的来介绍西方文化以进行授课,梳理了西方文化之间的表现和差异的关系,让人有时候产生共鸣的反应,这样的课趣味十足。 在课堂上,老师把西方文化的语言说得生动,描绘栩栩如生,每一节课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效果,不用的乐趣,不同的体会。这样的课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展我们西方文化的外延,特别是对一些热爱西方文化的同学带来了曙光,让我们知识面广,尤其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渊源很有帮助,而且清晰明了,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2、我们为什么要系统学习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是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西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本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文化就是人化。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史。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具有知识培养,情操陶冶,道德才华的多种功能。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包括哲学、思想、艺术、文学、音乐、制度、技术等领域,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概括。 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从内容上讲,其源头主要由希腊的理性和艺术,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的法律组成,其流则是由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哲学思潮、现代主义、后现代……共同汇合而成,这一切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和流。 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给组成部分,是人类释疑唯一的上帝(圣经)的历史,总体上说是本质的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的历史,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缺少了对西方文化的历史的了解,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必要的历史和背景,还能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理性与自由这两个西方文明核心思想的来源,从而对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简介: Chapter 1 The Ancient Near East:The First Civilizations The Rise to Civilization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Egyptian Civilization Empire Builders The Religious Orientation of the Near East Chapter 2 The Hebrews: A New View of God and the Individual Outline of Hebrew History God: One, Sovereign, Transcendent, Good The Individual and Moral Autonomy The Covenant and the Law The Hebrew Idea of History

The Prophets The Legacy of the Ancient Jews Chapter 3 The Greek City-State:Democratic Politics Early Aegean Civilizations The Rise of Hellenic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ity-State Athenian Greatness The Decline of the City-States The Dilemma of Greek Politics Chapter 4 Greek Thought: From Myth to Reason Philosophy Art Poetry and Drama History The Greek Achievement: Reason,Freedom,Humanism Chapter 5 The Hellenistic Age: Cultural Diffusion Alexander the Great Hellenistic Society Hellenistic Culture Chapter 6 The Roman Republic: City-State to World Empire Evolution of the Roman Constitution Roman Expansion to 146 B.C.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西方文化史题

一、填空 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4、《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5、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6、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7、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 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西方文化历史的简介

一,“西方”和“西方文明”的概论 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许多新词汇,大多与两个人相关,一个是严复,一个就是梁启超。如果说严复创造的许多新词汇后来还基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话,那么,梁启超在清朝末期创造出的许多新词汇,语义则往往是飘忽不确定的。梁启超早在30岁之前就因为参与变法运动而闻名中外,他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召感力是十分大的。但是,他这样的年纪,常常使他自我把握不准一些词汇的语义内涵,这,可以通过他的许多著作看得很清楚,大概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通过梁启超的创造而后来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许多新词汇,曾经给中国思想文化界造成过许多麻烦,这一点,现在的人们应该高度注意到。 “西方”一词在中国语境中本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并不指国家文明文化。19世纪末期,张之洞等人将欧洲地区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称之为“西学”,大意是指“西边国家的文化”的意思。 1896年,23岁的梁启超开始在《时务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时评《变法通议》,当时,他将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定名为“泰西”,“泰西诸国并立,大小以数十计,狡焉思启,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则灭亡随之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但是,他又在该文中说:“然则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与改而施之东方,其情形不殊,盖无疑矣。”(同上),他这里说的“西方”,同样是指的欧洲国家的意思,这样,“泰西”和“西方”的指意就重复了。后来,人们在传播梁启超思想的时候,慢慢的约定俗成,就将“西方”指意成为了“欧美国家文明”。这就是说,我们现在从文明文化角度所说的“西方”,是由梁启超最先创造的。 也许令许多人所想不到的是,现在中国文化人经常挂在嘴里的“西方文明”,无论在中国词典里还是外国词典里,都是没有的,这个组合词汇至今尚还“年轻”! 我们中国人现在常常说的“西方文明”,主要产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与当时中国留学日本的人员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人物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影响相关。日本的“文明(ぶんみぃ)”一词,是直接从中国《易经》里取出来的汉字,仿汉语发音,意思也与中国易经中说的“文明”涵义相近。但是,中国历史上很少使用“文明”一词,而福泽谕吉在他的著作中使用的“文明”一词,则主要是指与一种文化相应的历史社会形态,当时一些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将“文明”词汇引入进了中国,这真可谓是“出口转内销”。之所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热衷于谈论“西方文明”,这和当时社会上的文化人普遍关注和比较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明文化的异同性质问题直接相关。但是,当时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却与西语中的occident(欧美国家)还不是一回事情,却与外国人说的hesperiacivilization (西方的文明,意指希腊语境中的“罗马社会,此语境产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很相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国人接受了一些妄自尊大的西方学者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他们往往认为“西方文明”这个词汇指意着人类的“先进文明文化”内涵,这就如同德国哈拉尔德·米勒说的那样:什么是“西方文明”?对于一些具有冷战思维的西方人来说,这个答案是清楚的,“…西方文明?的特征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人权、市场经济、现代化技术、典型的民主制度、公民权。…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政教分离、自由和宽容。……但是,现代所谓标准的西方民族国家,原先其实也是个人化的武力垄断,直到后来才变成现行的民主政体。”(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文明是谁—从“西方文明”的起源说起》新华出版社)。这就是说,将“西方文明”指意成为“先进、政教分离、民主、人权、现代化技术”等这样的概念,这纯粹是一些具有典型的冷战和霸权思想的西方人的思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明文化”的概念,这,是今人所应该弄清楚的!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一)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另

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有两项。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岭院抖社9班田振刚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杰出代表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称谓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文明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外族的野蛮入侵和残酷毁灭。例如发端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于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帝国灭亡。滥觞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大约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被雅利安人灭亡,印度河城邦消失,近代以来,由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印度文明进一步受到西方外来文明的毁灭性打击,作为印度文明的浓缩精华——梵文的消失,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呢,结果就更悲惨,因为它作为一个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的国家已经永久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不复存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的铁马金戈让巴比伦王国在滚滚的硝烟战火中化为一片尘埃。今天作为古巴比伦文明的继承者——伊拉克也不得不为他们古老而不复存在的古国文明感慨惋惜,当他们面对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汉谟拉比法典》不知道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相比之下,中国文明则在历史的变迁,岁月的风火和时间的拷磨中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呈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继承性,整体性,多样性。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文明的这种史诗般的延续仅仅就是由于幸运吗?中国也曾经长期遭受过外族大规模的野蛮入侵,两汉时期的匈奴人、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人以及后来的蒙古人(在当时来看是外族,现在当然大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结果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大败匈奴,解除了其对北部边郡的威胁,捍卫了中原王朝的独立与古国文明的延续;辽夏金人虽然在军

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1【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A.《菊与刀》B.《文明的冲突》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2【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A,B,C,D 二 1【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A.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公元前465年正确B 2【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理想与美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A,B,C 3【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向善性;D.唯美主义;E.神秘性和悬念正确A,B,C,D,E三 1【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 A.《伊利亚特》 B.《奥德赛》 C.《工作与时日》正确A,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2【单选题】(5分) 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A.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C.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是:A四 1【多选题】(5分) 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A.浪漫B.理性C.现实D.世俗正确答案是:B,C,D 查看答案解析 2【多选题】(5分) 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A.希腊文明B.罗马文明C.日耳曼文化D.基督教要素正确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分3【单选题】(5分) “希腊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4【单选题】(5分) “罗马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正确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5【单选题】(5分)“日耳曼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正确C 查看答案解析 5分6【单选题】(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