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

XX省XX高级中学 XXX

一、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

(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P11

1.柏拉图的《美诺篇》用对话的方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对于“知”“学”“教”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索,而在《理想国》中也可以发现关于阿卡德米学院的教学内容(博雅教育的起源)及其教育自身的相关论述。

2.在古希腊的众多学者中,拥有独特教育观的苏格拉底对现今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提出“无知的知”,才用“诘问”式问答,致力于对“爱知(=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二)中世纪的教会和大学的教育P12

1.中世纪教授自由七科,是由三门修辞学(语法、修辞学、便论术)和四门数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所组成的教育内容。

2.12世纪,法国的圣维克多修道院中出现了作为“修行”的“读书”行为,并形成了以读教科书这一行为为对象的学习论。学习被认为是从“读书”到“冥想”的旅程。(三)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P13

1.活字文化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通过母语统合原理君主制国家的重新组建,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机构的普及。

2.印刷术发明与普及后,儿童与大人被书写文化这一基准明确区分开来。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是通过活字印刷所引发的书写文化的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二、教育论的产生——夸美纽斯

三、适应自然教育学——裴斯泰洛齐

四、国民国家教育学——赫耳巴特别

五、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杜威

杜威呼吁讲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哥白尼式旋转”,进行了将学校重建为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用工作台和合作学习桌取代以往教室中的讲台与固定的课桌,大力推进以观察、实验和实地调查为基础的知性、探究性学习。P24

六、效率主义教育学——博比特与查特斯

在博比特的理论中,学生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大人”是“成品”,

教师是“作业员”,督导员是“工段长”,校长是“厂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是“工厂经营者”。于是,将“原料”(学生)变成“产品”(教育结果)的过程合理化、效率化成为作为“教育工程师”(教师)的主要课题。P26

七、单元学习的各种类型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将人类的学习作为“目的性活动”来推进,以“目的、计划、实行、判断”这四个环节作为“目的性活动”的单位来组织学习。P28

八、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泰勒与卢布姆

泰勒按照阶段和层次将课程与教学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并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力求研究方法的合理化。课程与教学过程被划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四个阶段和环节。P32

与杜威的区别一目了然,比起“外在经验”杜威更重视“内在经验”,并以综合了各种知识的“主题与经验”为中心来建构单元。P33

布卢姆将教育内容分成了“认知领域”、“感觉·情感领域”及其“运动·生理领域”三大领域,并展开了按照学年对应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出系统性、阶段性教学目标的研究。P34

布卢姆将教育评价分为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完成学习后的“总括性评价”,并主张应将“形成性评价”设定为教育评价的核心。P34九、从认知教学论到文化教育学——布鲁纳

布鲁纳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教育内容的结构相同这一主张。

否定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转移”,提出了认知的内容型结构“转移”的主张。

倡导学问的本质性“结构”在每个学年阶段会重复出现的“螺旋式课程”。P34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P35

《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

XX省XX高级中学 XXX

一、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P9

1.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2.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每次观察这些教学,我都陷入沉思,思考这一支配着我国教师的“主体性”神话。这实在是一个极为麻烦棘手的问题。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P14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P19

1. “被动的能动性”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因此,从这种“被动的能动性”或者“应对”的视角,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结构。

2.那么,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

二、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P50

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对应作为中心对象的话,需要从改变观摩课的参观方法、研讨时的讨论方法等做起。在教学研讨会上,还有必要把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实

况的对应作为适题的中心。P57

三、设计课程

如果以“学的课程”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话,那么其创造课程的中心课题就应该是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单元主题、作为主题探究的资源的素材或资料,以及促进学生的探求和交流活动的学习环境等,而且对该单元中学习发展性的预见也非常重要。P85

四、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P121

一直都在推进学校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了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室里产生出来,必须准备建立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

尊重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P124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P129

为什么综合学习中的“学习的创造”会起到改革整个学校学习的核心作用呢?其理由有两点:一是因为与从单元到单元的学科学习不同,在综合学习中可以对连续的、贯穿始终的主题进行持续地探究。综合学习能对整个学校的改革发生影响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学年方案”中教师的组织。综合学习实践打破了学科与教室的壁垒实现了教师的合作和共同研究。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著)读书摘记和心得

XX省XX高级中学 XXX

一、“阅读”学习领域知识

(一)阅读的观念P4

1.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学会辨识优劣,愿意接触好书、好文章、好作品,愿意进行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阅读,这可以说是学习阅读的第一要义。

2.柯勒律治睿智地区分出4种读者:一是海绵型,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后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吐出来,只不过有点脏了;二是磨砂玻璃型,什么都留不下,只满足于把书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三是过滤袋型,只把阅读过程中的渣滓留下了;四是钻石型,不光自自己读书受益,还使别人受益。“钻石型”读者就是会主动阅读的读者,他们善于与文本对话。

(二)阅读活动中的理解P12

1.阅读实用文章,目的是促进我们对所指对象的理解;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否则,阅读和学习阅读,便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价值。

2. 概括地讲,中学阶段的“学习阅读”,主要是语篇层级的理解:在“篇章格局”的基础上,建构“情境模型”;不但要理解在具体语境中的文意,而且要指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三)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P20

1.如何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阅读取向,表现为特定的阅读姿态、阅读样式;二是具体的阅读方法。落实在阅读行为中,就是看某一特定语篇的紧要地方,并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要刻意表达的意思或意味来。

2.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方法”(读法),实际上就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有意识地关注语句和语篇中与取向相一致的关键点,并对此做深度的心理加工。

(四)阅读规则和策略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淘金式思维”,在从阅读中获取新鲜知识的同时,你要不断地询问:何以作者要得出这一结论,倾听作者的回答并对此做出反应。P25

(五)文学鉴赏

“品味语言”所要品味的,不是“用于积累”的脱离语境的所谓“好词好句”,而是那些在具体语境中贴切地表达意思、意味的字词和语句。其中所品味的,不是“好词好句”的精彩——给它们贴上“生动”“传神”等标签,然后画出记住,而是这些字、词、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品味语言,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P38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及其路径

(一)对阅读教学的认识P63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临以下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第一,丰富、扩展生活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