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彼得一世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发动改革,那么你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你。

了解俄罗斯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彼得一世和他实行的改革措施,就不会有18世纪中后期强大的俄罗斯帝国,至少俄国的发展会非常缓慢,甚至被欧洲其他国家吞并。所以彼得一世和他实行的改革对俄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彼得一世改革使得俄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军队整体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以致于俄国在对阵军事强国瑞典的时候取得巨大胜利。

第二,彼得一世改革让俄国的政治焕然一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政府行政机关高效运转,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使得政府的威信得到提高。

第三,彼得一世改革大力发展了俄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各地纷纷建起了各种专业的学校,为俄国培养出了很多新型人才。

第四,彼得一世改革使得俄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也让俄国在

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俄国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后成为了当时欧洲非常强大的帝国,并在各国外交上起着主导作用。

第五,彼得一世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为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彼得一世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全方位地是俄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俄国向着近代化不断前进。

俄罗斯帝国沙皇彼得一世的评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不单单适用于古代的中国,同样也适用于西方许多国家,比如18世纪初期俄国的彼得一世。18世纪初期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此时彼得一世占了出来,他通过铁腕手段,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实行改革,使得俄国成了到当时的欧洲强国。被尊为彼得大帝的彼得一世自然算得上一位英雄人物了,那么人们对于彼得一世都有怎样的评价呢?

后世的人们习惯称呼彼得一世为“彼得大帝”,“大帝”这一称呼就算得上是对彼得一世的高度评价了,他在位期间对落后的俄国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方面,而且还积极发展了国家工商业,制定西方化政策,经过彼得一世的治理,俄国彻底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让俄国称为了当时欧洲名列前茅的强大军事帝国。所以后人在评价彼得一世的时候,都认为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很多人在评价彼得一世的时候,喜欢把他和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等帝王进行比较,然而总管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和影响都没有彼得一世大,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不如彼得一世更加深远。当然还有人认为,日本的明治天皇和德国的威廉一世等具有开创性和变革性的帝王和彼得一世比较相近,但我们了解了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况后就会发现,彼得一世的个人作用相比之下更加突出。

总之,人们对于彼得一世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一方面充分赞扬和肯定他对于俄国的贡献,另一方面经常会把他和许多伟大的帝王相比较。可以说,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这句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彼得一世改革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 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参考答案 探究一:(1)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贵族、农民都要服兵役。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经济改革:他鼓励私人开办企业。还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政治改革:彼得一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地方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 教育生活改革,彼得一世效仿西方,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2)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3)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探究二:(1)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引入手工工场,充当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改革推动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探究三:(1)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新税种,强迫农民终身当兵等措施来加重农民的负担,对农民非常残暴。从而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巨大的痛苦。 (3)彼得一世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 【基础题】1、B 2、A 3、A 4、D 5、B 6、C 7、A 8、C 9、C 10、C 11、B 12、B 13、C 14、C 【发展题】

[精练精析]3.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版选修1)

【例1】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微服出访亲自到西欧国家考察。 答案:A 【变式训练】为学习西方,彼得一世( ) ①出访荷兰、瑞典等国 ②改造俄国军队 ③允许厂主使用农奴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2010·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国秩序仿照欧洲制度来加以改造。 经济性的革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施行了人头税,强迫一切男性农民,不分老幼,都必须缴纳,又开办了许多呢绒织造厂和其他编织厂。在这些工厂里做工的都是农奴和工人……政府贷款给商人去建设新的工厂。 彼得一世为保证商人得到足够的劳动者,把整个农村的农民都划给工厂了。 教育……彼得一世极注重教育,甚至强制施行。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外去学习造船和外国语,并开办了一些学校。 ——A.B.雷达科夫《苏联通史简编》 请回答: (1)这些材料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些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段材料介绍了彼得一世在国家行政、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从具体实行的措施看,体现出彼得一世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对兴办手工工场的鼓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改革中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答案:(1)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注重教育,提高了国民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彼得一世上台后,曾微服出访欧洲,并在某个国家的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这个国家是( ) A.荷兰B.英国 C.法国D.瑞典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是在荷兰学习了造船技术。 【答案】 A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 ) A.鼓励商品进口B.推广平民教育 C.废除农奴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D项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答案】 D 3.17世纪彼得一世的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潮流的措施是( ) A.发展工商业B.加强中央集权 C.倡导先进的科技文化D.加强军事力量 【解析】17世纪世界正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因此发展工商业最符合世界的潮流。 【答案】 A 4.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群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反映出彼得一世( ) A.加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是指沙皇的专制,D项与材料不符;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C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符合题意。 【答案】 C 5.彼得一世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鼓励私人开办企业②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③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④实行重商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改革影响: 1、国力壮大,跻身欧洲强国行列。通过俄国与瑞典的两次战争结果的比较,可清楚认识到,俄国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 2、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 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大帝的改革,可以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行政改革,军事改革,以及经济改革,三者相辅相成。在彼得大帝的构想中,行政改革为军事改革铺平道路,军事改革为帝国统治提供保障,经济改革为军事改革提供经济基础,行政改革给予经济改革方便。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彼得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地方行政改革和中央行政改革。地方行政改革中, 彼得除了设立省总督、总辖地方行政事务, 还在城市中设立城市行政自治机构, 促进了俄国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防止地方总督割据, 彼得还在地方设立参议会监督他们。在中央部门的改革中, 彼得撤消了波雅尔杜马, 设立参议院, 直接听命于他, 加强了集权专制。中央还成立了权责分明、办事效率很高的各个委员会, 增强了中央机构的职能。行政改革改变了之前的冗官冗员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撤销不做实事的人员,减少了行政成本的支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有效的削弱了公国的权力,减少了帝国内部的忧患,可以很好的掌握,控制他们。 彼得为了保证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行了军事改革。他加强了征兵工作, 保证了士兵的来源, 并且在国内设立海军、炮兵等学校, 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彼得一世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 还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 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 海军 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彼得还兴建造船厂, 建造大型的海上战舰。他认识到俄国缺少的是出海口, 必须用海军来为俄争得出海通道。马克思曾经评价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只是夺得了对于他的国家正常发展所绝对必需的东西。”彼得能看到俄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复习过程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摘要: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1】彼得大帝的统治开启了俄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对这个时代有多种称呼,可以基于这个国家及其统治者的新的称呼而称之为帝国时代。这个时代持续了约两个世纪,在1917年突然结束。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阐释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对此次改革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彼得一世背景意义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2】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 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户县第二中学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历史导学案第7 周编号2 总编号7 编制聂广收谷亚荣审核张军超使用日期2015.4. 16 班级:组名:姓名:包组领导 课 题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学习目标1.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2.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背景分析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性质和特点。难点:全面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帝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 预习案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 (1)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俄国。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南北海路。 2.可能性 (1) 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2)彼得一世的之行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二、移植西方文明——措施 1.军事改革:A、实行 B、重视发展,建立庞大的军队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开办 B、实行:保护关税,进行税制改革3.政治改革: A、在中央设立最高机关: B、地方设立 C、废除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学习,聘请到俄国传授 先进的科技 B、发展各种 C、推行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 (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 (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3) 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2017秋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含解析 精品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基础夯实 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促进经济发展 A项是改革内容,不是目的;D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改革强化了农奴制;B项是为C项服务的。 2.某历史小组观看完《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后对彼得一世改革产生了几点认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实行征兵制,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B.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C.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 ,仍旧维护落后的沙皇专制。 3.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C.努力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故A项不正确。俄国工厂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农奴,并非“自由劳动力”,据此判断B项不正确。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但这一点没有“现代”色彩,故C项不正确。西方的近代科技、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吸收这些成果是俄国开始“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4.彼得一世改革在客观上体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 A.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海外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特殊手段。 5.有人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主要是因为

() A.封建国家政权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 B.封建国家政权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消除国内割据势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材料二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 “彼得的强制性改革”的例子。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新税种,强迫农民终身当兵,对农民非常残暴。所以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巨大的痛苦。 (3)彼得一世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1)根据材料,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 ,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 动机: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实现富国强兵)。 (2)作用: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社会转型。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练习)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练习) 一、选择题 1、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时候,俄国( ) 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有较大发展 B、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C、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 D、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3、彼得一世曾说:“这场战争是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一般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七年结业,而我们的学校却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读完。”“这场战争”是( ) A、俄国与瑞典的战争 B、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 C、克里木战争 D、日俄战争 4、彼得一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正式掌握了俄国统治权②亲自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 ③了解了国际形势④认识到废除农奴制的必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17世纪末,俄国基本上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为改变这一面貌,俄国当务之急的任务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农奴制 C、发展文化教育 D、打通出海口 6、彼得一世之所以被称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直接原因是( ) A、推行改革 B、在北方战争中获胜 C、强化沙皇专制 D、个人能力突出 7、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A、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8、他被誉为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家的主要因素。对他改革中“实行保护关税,限制进口”这一措施的正确评价是( ) A、不利于竞争,妨碍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当时西欧国家围困俄国,彼得一世不得已这样做 D、保护了本国贵族的利益,巩固了沙皇统治 9、右图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十二集电视纪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精选文档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1.从总体上把握彼得一世改革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分析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移植西方文明、开展欧化改革的特点。 3.通过分析改革者的阶级性,认识改革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但性质却是封建性质改革。 三、授课过程 导入:他是谁? 他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 恩格斯评价他为“真正的伟人”。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他,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他。” 他就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 有人说,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那么彼得大帝是怎样“以一人之力重塑一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对一场改革的学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 板书: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么改)影响(改的怎么样)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

西欧的发展: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 俄国的落后: (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 (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百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 2.俄国急于控制波罗的海、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油画《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马克思 出海口:一个国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俄国除北冰洋外,入海通道十分有限。 17世纪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准内陆国,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海口,但它一年有9个月的封冻期。此外,从白海到西欧国家的海路,比从波罗的海出发的路程要长一倍。俄国迫切需要打开通往先进欧洲的海上通道。 3.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1672.6.9~1725.2.8),四岁丧父,十岁继位为沙皇(1682年),十岁继位为沙皇,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共享皇权,姐姐索菲亚摄政,掌握实权。十七岁率领“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叛乱,正式掌权。复杂艰险的权利斗争也塑造了彼得坚毅的性格。 4.彼得一世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1697年,俄国派出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扮成一名留学生,随团出访,他们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此次访问历时18个月,后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赶回俄国。 在了解俄国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时候,俄国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有较大发展 B.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C.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 D.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彼得一世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俄国的全面落后 B.彼得一世胸怀大志 C.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D.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4、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条件之一是 A.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的俄国的发展 B.莫斯科、土拉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C.俄国在对外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和土耳其 D.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欧考察,积累知识,聘请人才 5、彼得一世改革 A.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 C.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沙皇统治 D.巩固了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封建统治 6、彼得一世改革的显著特点是 A.把落后的俄国推入近代化 B.使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C.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式来巩固统治 D.夺取了第一个出海口 7、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8、彼得一世和康熙皇帝的最大不同点是 A.保持现状,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B.对外扩张,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 C.力行改革,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 D.平定内乱,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9、1689年,彼得一世开始掌握俄国实权的同一年,世界上还发生了①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②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③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④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是 A.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B.自上而下的封建经济和军事改革 C.封建贵族进行的近代化改良运动 D.贵族和商人联合进行的西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摘自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巨大的痛苦”? (3)列举一个“彼得的强制性改革”的例子? 12、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总结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17世纪末) 【教学重点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一、背景 1.必要性 (1)西欧:17世纪末,各国发展迅速。 (2)俄国: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3)面临任务:打开通向西欧的海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2.可能性 (1)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立志改革。 (2)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使其了解了国际形势。 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1)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2)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3)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4)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 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A实行征兵制,贵族和农民都要服兵役; 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C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 【重商主义】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 主要内容:1、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足的标志 2、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 3、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 历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引起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殖民战争。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设置参政院,直属沙皇;B地方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C废除旧贵族特权。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点拨】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 (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 (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 (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1、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2、严厉镇压保守势力叛乱,不惜处死太子;3、加重农民负担。)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增强俄国实力,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俄罗斯圣彼得堡有一座青铜骑士雕像。从古罗马 以来,帝王雕像的坐骑大都稳稳地站着,三条腿着地, 一条腿提起来,惟独这尊雕像的坐骑一双前蹄高高扬 起,以高速奔跑的姿态,奔向远方。这座雕像塑造的 就是俄罗斯帝国的奠基者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做出了 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 影响? 时代的要求 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而俄国基本上还 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强邻瑞典和土耳其虎视 眈眈,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通向西欧的通道。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俄国要想改变落后的面貌,跻身于强国之林,当务之急就是打通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 口,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 向欧洲的海路。 1689年,17岁的彼得一世(1672口1725)推翻姐姐索菲亚的 统治,正式掌握了大权。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访,随 俄国“大使团”访问了西欧的荷兰、英国等国家。欧洲之行,使 他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在荷兰,彼得一世到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彼得〃米哈伊洛夫知识丰富,成绩优异,学会了造船和绘图技术。”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旁听了英国议员的辩论。 移植西方文明 彼得一世回国后,大刀阔斧地展开欧化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