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 ___ ___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进一步学习 ___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学习。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问题:进入初中,就没有儿童节了,那时属于你们的节日是什么节呢?以此把学生带入到课题,引发学生对五四这个节日由来的质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五四运动的故事非常简短,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寥寥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这次战争 ___有什么影响?波及了哪些国家?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来加深理解。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同学们,看了这些和约的内容,你有何感受?你就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愿意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思考、理解,

从而增强学生感受、体验、领悟的情感过程,获得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受90多年前莘莘学子们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1、对学习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关注不够。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让所有学生都变成优秀生,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都有提高,总是可能的。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全部学生,尤其是学习薄弱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帮助。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在课堂的结尾之处,原本设计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首歌给学生欣赏并吟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五四精神给青年们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深远意义,但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实施。所以,如果能在时间处理上更合理,教学效果会更好。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反思 中原街中学范慧芳 学校安排教师讲公开课,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的《五四爱国运动》。本次活动使我感触很深:首先虽然工作10年但对新课改的认识才刚刚入门;其次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关键,学习别人往往会变成影子;再次,任何时候感激别人是一个人的素养的体现,必须将其内化为习惯;最后,细节决定成败,不仅仅是在口头上,需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五四运动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诞生。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讲完课以后静下心来反思感觉自己优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从头到尾都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倡导理性爱国。 二、学习同组其他老师的经验,把全课分为四大环节:寻源五四——走进五四——感悟五四——弘扬五四。这样前后贯穿,一气呵成。 三、在导课与结束语设计上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导课时以师生一起唱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的方式开始,让学生感受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主人翁,爱国

是学生的优良传统,要有应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结束以《辉煌中国》片段,提出反思五四的结果为理性爱国,从我做起,从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 四、历史教学要求史论结合,反对空洞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的材料,通过对史料的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正是对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五、在课堂组织上,我利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课堂上学生随时都可能出现思维疲劳和身体疲劳,除了通过活动、提问外,我以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昂的情绪,铿锵的声音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六、在弘扬五四环节,把现实与历史对比,得出相似情节中有着本质差异。把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提出理性爱国,没有知识无法实现。 讲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大不足: 1、在时间分配上对五四经过分析用时过多,最后结束有点仓促。 2、学生活动较少,今后还要在学生活动方面下功夫。 3课堂练习与当堂反馈,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不足。 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来自政史地组同志的关怀和帮助,在此想对老师们说一声:谢谢你们了。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均拒绝签字的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其实中国代表一直没有接到北洋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敢于对列强说“不”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难点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等史料着手形成“五四精神”的概念。最后全体同学高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体验五四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 ●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资料收集 1.来源于我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有哪些?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包括哪些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 4.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再现历史 片段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北大的青年学生,5月4日,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片段二:在天安门示威游行后,学生来到东郊民巷,向各国使馆请愿,受到军警的阻拦。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盗行为和对中国造成灾难。 ◆动手制作 仿制五四运动时期标语和条幅、旗帜。上面书写以下文字: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国民应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华山中学新课程评优课教学设计 一、执教教师:苗波学科:历史 学段:高中 二、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8日 三、授课地点:农二师华山中学 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鉴于本课内容特别多,地位也非常重要,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本节课仅选一个子目,尽可能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能力::通过归纳五四运动的背景,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比较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学会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四、教学要点: (一)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解决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展示《山东·青岛》的漫画,引出五四运动。 2、推进新课: (板书)五四运动 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铭记在心,明确学习重点。 放映幻灯片,显示本课主人公:环河山。简单介绍主人公,让他带着我们一起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师:有请我们的河山老人为我们介绍《河山回忆录》第一章—激情燃烧,第一节。 由《河山回忆录》引出这场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当美好的憧憬变成了现实的恶梦,当美妙的幻想被现实击得粉碎,当沉默的羔羊再也忍不住震天的怒吼,觉醒的时刻到来了,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奋,引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 史实的判断和探究:没有这个导火线就不会有五四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对这场运动爆发的背景或原因做全面而深刻地分析。 (板书)山雨欲来——无法阻挡的五四潮(教师展示几组材料和图片,师生互动,完成对背景的分析) 展示材料:“二十一条”的内容、俄国十月革命的图片,分析当时的国际背景。 国际背景: 1、日本加剧对中国的侵略; 2、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指明了道路。 (过渡)这些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一些国际大背景,那么当时的国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新文化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五四运动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节 五四运动 【知识体系】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⑵国内: 政府的腐朽统治 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可能性: 指明新的革命道路 ⑵国内: 3、导火线: 例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B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 .列强加紧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D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代表的要求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第一阶段: ⑴起止时间: 至 ; ⑵口号及要求: ①口号:“外争国权, ”“废除 ”“拒绝 ”。 ②要求:惩办卖国贼 、 、 。 ⑶中心: ; ⑷主力军: ; ⑸结果: 2、第二阶段: ⑴概况: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 声 援学生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商人也 罢市;(出现了“三罢”斗争) 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 ⑵中心: ; ⑶主力军: ; ⑷结果:释放 ;罢免 、 、 三人的职务;拒绝在 上签字,取得了 胜利。 例题: 2.五四运动的结果有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未在和约上签字 ③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④ 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 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 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 作用。 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 。 3、五四运动促进了 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 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标志着 革命的开始。 例题: 3.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 A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D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不同点是 ①革命前途 ②领导阶级 ③革命任务 ④指导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我们把五四运动看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原因是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

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 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 待人。 课时编号 21-22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室 课题名称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 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难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教材处理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方法教法设计问题导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学法设计讨论法、评价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料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简述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大革命即国民革命。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一)“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运动。所谓“彻底”,是指它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精神而言。工人、学生、商界,各行各业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第一次高潮,即5月4日当天发生的事。5月4日学生被捕,5月5日十几个学校的学生总罢课,5月6日中学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准备在5月7日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反动派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在5月7日将被捕的32名学生全部释放。 第二次高潮,是5月19日的总罢课,具体目标是挽留北大校长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最后,蔡元培还是回来了,反动派没能达到驱蔡的目的。 第三次高潮,是6月3日学生上街讲演,反对反动政府为曹汝霖等辩护和诬蔑学生的爱国行动。学生遭到反动派的大逮捕。北京学生向全国发出呼吁,请求支援。6月5日,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特别是上海的工人,第一次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就使五四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工人为主力,以上海为中心的阶段。 第四个高潮,上海“三罢”斗争,迅即波及全国。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第五次高潮,是拒签《和约》的斗争。6月28日,是《巴黎和约》正式签字的日期。在全国人民拒签运动的压力下,特别是在巴黎的中国学生、工人直接干预、阻止,使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 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括: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商人罢市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五四运动的简介

五四运动的简介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从而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

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过程 1919年的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夺回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 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进行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抗

五四运动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刘春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五四精神,即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2.学法:阅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MV《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曲。“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一首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98年前的5月4日,青年学子带

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同时也唱出了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二)新课部分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师:是什么原因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我的1919》,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顾维钧是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 (2)、其发言围绕着哪一个问题? (3)、中国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生:基本能回答出来。 教师:指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出群情激奋,北洋政府却来电要求代表在合约上签字,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所以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思考: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因此青少年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生:讨论回答。 教师过渡:五四运动率先起来的是青年学生,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代表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游行,我们现在来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知识说出五四运动经过。(阶段、口号、时间、主力、中心、形式、结果)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在中国五四运动是在逐渐的被忽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运动在他70年纪念日之后就鲜少被人们提及了,在80周年纪念之后,更是把黄金周长假延展,把五四纪念日生生地纳入假期里,它的符号意义更加淡漠,甚至都快移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了。好在今年开始,五一长假变成短假,五四纪念日之时成为工作日,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人们会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恢宏的历史呢? 通过他研究,他是如是对中国的那场重大的五四运动定义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五四运动的促发因素:1、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2、有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从估中国的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企望。我对这种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它完整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另外,他还指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明以‘拯救中国’。”这概括的都是比较全面的。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在周先生的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长久以来,五四运动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一定程度上歪曲和夸大了它本来的面貌。科学和民主,是他重要的内涵所在,也许我们现在明白了,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中感受到。另外,五四运动又一次证明了思想上的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知识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 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 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 (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 (3)结果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弱国无外交。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此,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五四爱国运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目“‘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过程、结果。第三目“五四精神”,则重点介绍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五四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过本课的有关内容,学生比较陌生的是五四精神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因此,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 本课内容较为生动,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整体设计思路】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分析和学科特点,决定本课的主线是“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个环节:“五四前夜——风雨欲来”、“五四现场——风起云涌”、“五四遗产——风声雷动”。教师力图通过精彩的讲述和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基本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及五四精神,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 背景和过程,掌握阅 读、归纳、提炼、概 括等方法; 感悟五四运动的精 神,培养正确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到青 年是国家的希望,学 生是时代的主人翁,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 神,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

《寻找五四精神》一课教学设计

《寻找五四精神》一课教学设计 近几年,教育信息被更多的人士提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但笔者认为,互联网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媒体,同时它还提供了教学不可多得资源和内容,如果能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对我们的历史教学也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下面是笔者利用网络论坛,整合了网络多媒体和教材三种资源,对历史教学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结五四精神的内容,理解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论坛提出所学习的问题;分析讨论五四精神的 内容;认真思考五四精神在现实社会的体现,进行发言交流。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当代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 五四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由于刚学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两课,对基本的历史史实较为熟悉。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初二学生,本节课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五四精神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五四精神的内容;五四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四、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计算机、因特网和flash动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一个从网上下载的,反映五四运动情境的flash动画。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熟悉上一节课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背景知识储备。

然后,老师对当前学术界对于五四运动不同的定义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确定本节课所采用的五四运动的范围。紧接着提问,五四运动离我们远去已经80多年了,但每年的五月四号,我们都要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我们纪念的是五四精神。然后继续提问,五四精神是什么,它今天还在吗?(给同学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同时打开论坛的网页,展示“寻找失落的五四精神”这一帖子,引出本课课题《寻找失落的五四精神》。 (二)布置学习任务 将学生按位置分成小组,并选出自己的发言代表,然后按组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本课课题,列出研究思路,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2、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并选出最优秀的一组作为本 节课的学习方案。 (三)采用的学习方案 1、我们首先要知道五四精神是什么? 2、寻找五四精神,看它今天在我们的生活还存不存在? A如果存在,它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中有没有违背五四精神的现象,如果有它是什么? B如果不在,我们是否应该把它找回,怎样把它找回? (四)根据所选方案,再次布置任务。 1、讨论五四精神是什么,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加以总结) 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五四精神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请说出其表现。 3、如果它不存在,是否应该找回,怎样找回失落的五四精神? (五)各组讨论发言,最后老师加以总结。 (六)布置作业:每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回应帖子。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都出乎了我的意料。当最后在论坛看到同学们的发言,我的内心感到莫大的鼓舞。当你看到这些帖子的时候,你也许想象不到这是一群中学生的发言。上完这节课,我也深受启发和教育,只要我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同学们还是很喜欢上历史课的,也会上好历史课的。

五四运动教案

五四青年节(传民族精神,杨青春风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知道巴黎和会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2)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知道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科学和明主的大旗,谱写了翻帝反封建的篇章; 3)了解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主要是李大钊、蔡元培和鲁迅; 4)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的认识从而提升爱国情怀,理解五四精神可用爱国、科学和民主加以概括,知道五四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小组合作讨论五四运动的原因,体会爱国青年的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国情操,领悟爱国情怀对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强大,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历史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的核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冠病毒下,特朗普各种名言名句以及多个国家无事生非不关注新冠发展而问责中国还毫无底线的向中国进行索赔,但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别人高攀不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历经了无数前人先辈经过很多年的不懈努力、风雨无阻和鞠躬尽瘁。 2、新授 1)知道巴黎和会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体会帝国主义的蛮横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2)知道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谱写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 3)了解五四运动中的风云人物,缅怀先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联系实际,交流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样体现我们的爱国思想; “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 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巴黎和会。 概括“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和两个主要阶段:运动主力由北京学生发展到上海工人乃至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斗争方式由学生罢课发展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介绍风云先锋人物:李大钊、蔡元培和鲁迅。

2017-2018学年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 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 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 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商人罢市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 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反思 李尚斌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反思 李尚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内容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主革命的历史,具体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本课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自己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以及身边的学习资源,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另一方面设计了很多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同时抓住重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教学完成后通过观察、检测、反思,发现总体效果较好,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不断改进。 一、学情分析不够,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结果由于难度太大或知识点衔接有问题,学生回答有点吃力或者根本答不出来,这样反而效果打折扣。如:在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时,提问学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因为现在课本上对于阶级分析和政治经济论相关知识所涉内容基本上没有,高中学生刚接触这一内容很难理解。所以这种提问没有意义,所以这一问题应由老师加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二:多媒体使用不当,幻灯片材料过多,针对性不强。 为达到教学效果,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制作了20多张幻灯片课件,但由于内容太多,课堂时间又有限,造成了学生忙于应付,走马观花式的看电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思考,结果适得其反。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好处,但不能过于依赖,以后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应注意:利用多媒体补充教材上没有的材料,特别是图片、视频、文献等,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供铺垫,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材料一定要精心筛选,选择有针对性,不可贪大求全。教材上有的、学生知道的不用出现在多媒体上。 三:课堂趣味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上述问题,学生课堂上忙于应付材料和问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把一堂高中历史课当作应试教育课和理论课,针对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爱好利用一些故事、图片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课改理念体现不够,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整堂课为了赶进度,留给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互相探讨的时间太少,始终老师在牵着学生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时间是宝贵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老师显示自己的舞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