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权力(power)一词,现在同阶级、性别、种族等一起成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基本范畴。对权力的讨论至今为止分歧百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说到底,这是由于"

当我们从理论上讨论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因此,对权力的不同论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早期的人们常常自然地使用"权力"一词,而没有企图去阐明它。对权力进行奠基论述的是韦伯和马克思。从20世纪开始,批判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功利主义等对权力皆有过精辟的论述。下面我将结合各派主要观点讨论一下权力的基本含义。

?一、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类型划分

对权力作出最有影响定义的是韦伯。他是这样定义权力的,一个行动者能够任凭反抗而贯彻其个人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1]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第二,强调了权力拥有者的主观意图。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强制和支配两种类型,其中,支配又分为合法支配(即权威)和凭借利益格局中垄断而取得的支配。合法支配有三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型(t raditional domination)、克里斯玛型(charismatic domination)、个人魅力型(rational-legal domination)。

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划分是与其行动理论相关联的,不是从宏大的社会结构入手而

是从行动者入手讨论的,表明了个体行动者的目的性和意向性。这种权力观点与马克思和帕森斯观点的对立,刚好表明了社会学理论中行动与结构的对立。

权力(power)一词,现在同阶级、性别、种族等一起成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基本范畴。对权力的讨论至今为止分歧百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说到底,这是由于"

当我们从理论上讨论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因此,对权力的不同论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二、权力是物质资料占有关系的一个面相

这是马克思以及后来的批判结构主义者所持有的观点。

马克思对权力并没有作出单独的、系统的论述,但是探讨国家问题、社会管理和统治时不时地提到权力、权威等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种围绕物质资料的斗争,特别是生产资料。权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附属品,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实体拥有权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是统治阶级,因此,运用权力、体验权力的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各个阶级和群体。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财产完全可以让渡和私有化,导致权力趋向集中。

批判结构主义者们发挥了马克思的观点,主要根据对物质占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他们主要观点有两个:(1)唯一真实的权力形式涉及各经济阶级围绕所有权的斗争;(2)诸如国家或政治这样明显的权力复合体也可以化约为这种阶级斗争。[2]

对权力的宏观角度的讨论可以解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活动,但同时也淹没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尤其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行使权力的个人由于主观意愿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行动导致的不同后果。这是宏大的理论结构所无法解释的。

三、权力是行动权而非控制权

如马克思及其后来的追随者这样把权力是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面相,这种权力观点被其他学者称为"控制权"的观点,即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和支配。而帕森斯则认为权力应当是行动权,而非控制权。行动权是指即定的有组织的权力结构可以作为"集体资源"发挥作用,是的有可能达到有益于全社会的、包括权力结构本身的下级成员的目标。[3] 也就是说,权力应当表述为"做......的能力"而不是"对......的权力"。权力本身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种一般化交换媒介(其他还有货币、影响和认同)。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政治系统运用权力将决策要素(贡献、命令和合法化价值)组合起来,以增强转换能力,达到政治系统的平衡、和谐。

这是从功能论的角度来探讨权力的性质和作用。同批判结构理论一样,两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权力,所不同的是,前者视权力为物质资料所有的一个结果,后者则将权力本身视为资源;前者以冲突的观点看待权力的拥有和行使,而后者则以统一的、和谐的观点来看待权力的作用,视权力为社会整合的途径。这种过分强调和谐统一的功能论看到了权力行使的社会管理的一面。如马克思论述的,当权力政治化之后,其冲突的、控制的一面便很快地暴露出来了。

四、毛细血管状的权力

将权力的结构解构、从微观上考察权力、将之描述为毛细血管状,这就是福科的权力观点。

福科是这样论述权力的:"在分析权力时,必须把它当作某种循环流动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当作某种仅以链状形式发挥作用的东西。它从不会单单积聚在什么地方从不掌握在哪一个人的手中,从不会像一种商品或一份财富那样被占用。权力通过一种网状组织被使用和实施。个体不仅仅只是在权力的经纬网循环流动,他们总是处于同时经受这一权力和运用这一权力的位置。"[4]

他认为权力具有以下几个一般性特点:

权力是种种变动布局的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面相。

权力是包括非政治关系在内的所有关系的一个面相。

重大社会支配也植根在日常的关系当中。

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的关系。

任何权力关系都包含有反抗。

同批判结构主义相同的是,福科也将权力视为控制权,强调使用者与权力受力者之间的冲突。但他显然扩大了权力作用的范围,消解掉宏大的结构,深入到结构的下面去考察融入日常社会生活中权力的微观的运作方式。一方面,他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属性,是无法消除的;另一方面,权力有其积极的一面,权力塑造了社会个体,没有权力就没有个体的存在,个体可以充分利用其先赋的权力。

五、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视野里的权力

有一种观点借用经济学的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将每个个体视为理性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围绕着权力的支配和对权力的反抗,持续地进行竞争和斗争,导致种种权益性结盟、操作性和解、实利行联合以及其他交易。其代表人物达尔认为权力的定义应包括以下三要素:行动——某甲必须有所作为,而谋乙必须有所反应;关系——行动必须针对某乙;行为主义——不涉及主观意义,仅涉及个体满足。

以上是对权力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涉及了不同学派对权力不同的观点。综合地来说,对权力概念的讨论都必须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权力是严格限于权力的使用者A对受力者(或潜在的受力者)B一种特定形式的影响,还是凡在A对B有某种影响的场合都使用了权力。(2)A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由此,可以建立关于权力概念的四种模式(参见《社会科学百科全书》"power权能"部分):

1、不区分A对B的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把权力这一术语局限于A对B的特定的某种影响。福科对于权力的讨论可以归为这种类型。

2、当A以违背B的意愿、利益、需要等等方式影响B时,A就对B行使了权力,但是这并不要求A有意影响B,也不要求A能预见B的影响。这一模式抹去了个人的主观意愿,对应的是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观点。

3、只有A有意影响B的情况下才有权力,但它没有对A影响B的方式设置任何限制。它把找重点从A对B的权力转向了A为实现某些目的而行使的权力。这个模式与强调行动的韦伯的权力观点相一致。

4、A使得B去作A希望的但B本不会去做的事情。它强调了权力的实际影响而不是潜在影响,最有希望制作成为模型。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力图将权力专注于这个模式,并希望建立相应的科学模型。但它忽视了一点,A对B的潜在能力。实际上这种潜在能力比A对B施以实际影响更能表现出A的权力。

在这里,对权力的讨论只是限于对其涵义的概念性阐述,这是因为对权力的概念已经有诸多分歧以至于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性的讨论。不同的社会学流派对权力的讨论代表了各自所持的基本立场,表现了结构—行动、主观—客观的根本性对立。

权力的特征

权力作为政治学和法学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反映了权力的所有者特别是代理者(使用者)对于权力资源的使用方向、使用规模(或流量)、授受循环情况及其内部的相互分工、制约、平衡和闭合程度。权力主要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权力的独占性

权力是决定利益分配的稀缺资源,以人和意志的存在为前提,能够给人带来地位、荣誉、利益等。因而,权力的主体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领袖还是一般官员,都具有自然的冲动性和内在的独占性。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其意志和利益,既有法律赋予的不容许侵犯、挑战和分享的占有、支配地位和强制力量,形成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同时,“经济人理性”和公共需求的膨胀,导致权力主体的“经济人”冲动和利益膨胀,加剧了权力的独占性特征,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授受、制衡与回归关系断裂或虚缺,形成非理性、非制度化的独占、支配地位,甚至权力盗用、滥用、专制、极权等腐败现象。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国家及其公共权力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特别是在专制社会和威权时代,形成一种自身惯性和内在逻辑,执政时间越长,

权力的高度越高,权力加速集中、独占垄断的倾向就越明显。如秦始皇虽然开创了皇帝亲掌决策权、宰相行使执行权、御史握有监督权的三权分立雏形,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是皇权独大的权力结构,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苏东共产党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机制的强控制下,权力呈现过分且加速集中于党委的趋势,不搞权力分工,不搞监督制衡,高度集中一切权力,强力整合一切资源,“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形成“权力过分集中”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即党权独大体制。在横向上,党委不仅独占(“一元化领导”)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而且独占(“一元化领导”)了苏维埃(议会)权力、政府权力、司法权力、军警权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权力等一切权力;在纵向上,上级和中央领导机关集中垄断和支配独占(“一元化领导”)了基层、下级的权力。越是远离基层实际和第一线的上级和中央,越是管了很多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其权力支配的高度、独占的宽度和垄断的长度就越大,“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弊端就越严重。

(2)权力的扩张性

“三权分立”理论的杰出代表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英国思想家罗素指出,权力从它产生的

那一天起,就掺杂着私欲的成分;“动物只要能够生存和生殖就感到满足,而人类还希望扩展”〔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页。。德国历史学家费里德里希的话更为经典:“腐败是附着在权力上的咒语,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存在。”可见,权力还具有自然的扩张性特征,权力的行使者为实现其集团利益甚至私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积极扩张权力,突破权力边界,绕过监督盲区,甚至异化、虚化监督权能,致使人民“委托之权”、“授受之权”常常在不断扩张中变异、增值,甚至被乱用和滥用。因而,一部权力史,也就是一部权力扩张和权力制约的历史。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页。于是,他以洛克分权学说为基础,大力主张权力分工和制约,将国家权力分解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注重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防止立法权扩张和垄断,保持权力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为此,防止权力扩张,遏制权力滥用,必须从道德、制度以及权力、权利等层面,加强权力的“他律”建设。权力运行到哪里,“他律”必须跟进到哪里,遏制权力的扩张性,防治权力变异腐败,保障权力的公共性和廉洁性。

苏共自斯大林时代起,各级党委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无限扩张以至极化和固化,虚化了立法决策机关(苏维埃、党代会)的最高监督权,替化了部长会议的

行政执行权,异化了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权,矮化了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权,弱化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剥夺了广大民众的全面自由发展权,从而形成“议行监合一”的极权体制,加剧了苏共党权过分集中且加速集中的惯性,出现了不受监督制衡的“无限的权力”。

(3)权力的排他性

权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和支配力量,既具有法律赋予的不可转让或混淆的正向排他性;又具有非制度化的排除或阻止他人使用的负向排他性特征,颠倒了权力与权利的授受与委托关系。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所言:“一个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其资源的领导者与其说是他人的代理人,不如说他人是他的代理人。”

正向的排他性,是指权力主权的排他性和权力边界问题。“主权在民”,全民集体是权力的所有者,是权力的真正主人。这种主权是排他性的,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民只不过是把权力的使用权委托给代议机构和官员,代议机构和官员是主权者的代理人、执行人。但是,在代议制条件下,代议机构和代理人以获得相对多数(半数或2/3或3/5)的权力授予,就获得了对所有人的管理和控制权,就获得了排他性的权力和滥用权力的条件。同时,权力作为一种可配置的社会资源,必须划清其在个人、组织乃至阶级、政党、国家、社会等方面的职责边界、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必须在权力系统内部划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职责边界、时间边界和空间问题;必须划清权力在中央与地方、

上级与下级的职责边界、时间边界和空间问题。如在现代社会,议会和人民选出的代表拥有立法权,其他机关和人员不得越权;行政权归于总统、首相、总理、政府主席等,其他人不得染指;裁判监督机关行使独立的司法权,不同的权力彼此相对独立、互不突破。

权力负向的排他性,是指权力的使用者在独占性和扩张性的惯性驱使下,具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强烈排他性,以个人意志或利益取向将权力变为自己的消费品或交换物,只有亲用权力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的唯一性,既阻止他人占有、控制或使用,又不允许他人侵犯、挑战和分享,还排除他力监督、制衡,致使权力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权力不分工制衡,运行不能循环闭合,形成垄断一切权力、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超级权力。

苏共凭借“议行监合一”的权力结构,各级所有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形成“一把手”、“一支笔”、“一言堂”、“一家长”、“一面倒”的绝对权力,形成“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人说了算”、拥有“最后决定权”的“一把手”体制,进而派生出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和“独立王国”。斯大林据此搞专制利己主义,不仅构建了“一把手”一人治体制,而且打造了捍卫其体制模式的“圣剑骑士团”和官僚腐败阶层;戈尔巴乔夫搞民主利己主义,打着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的旗号,打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旗号,解散

大量机构,转移权力中心,加速权力集中,搞“议行监三权合一”、凌驾于所有机构之上的超级总统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案 :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小眉的周记”并列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了解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2、通过探究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作用,了解宪法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面的作用。 3、结合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等相关事例,了解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的含义,区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增强公民意识。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这是我国()的基本原则。 2、宪法确认我国的(),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3、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奠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4、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5、宪法规定广泛的(),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6、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 7、()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互动探究】 任务一、结合案例“小眉的周记”并列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了解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探究活动一 运用你的经验

在周记中,小眉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你对这三个问题怎么回答? ①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 ②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③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探究活动二 上图中,公民在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任务二、探究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作用,了解宪法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面的作用。 探究活动三 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中学生扮演政协委员,通过实地调研撰写了大量提案。其中《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关于完善学

权力的定义性质与特征

?权力(power)一词,现在同阶级、性别、种族等一起成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基本范畴。对权力的讨论至今为止分歧百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说到底,这是由于" 当我们从理论上讨论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因此,对权力的不同论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早期的人们常常自然地使用"权力"一词,而没有企图去阐明它。对权力进行奠基论述的是韦伯和马克思。从20世纪开始,批判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功利主义等对权力皆有过精辟的论述。下面我将结合各派主要观点讨论一下权力的基本含义。 ?一、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类型划分 对权力作出最有影响定义的是韦伯。他是这样定义权力的,一个行动者能够任凭反抗而贯彻其个人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1]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第二,强调了权力拥有者的主观意图。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强制和支配两种类型,其中,支配又分为合法支配(即权威)和凭借利益格局中垄断而取得的支配。合法支配有三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型(t raditional domination)、克里斯玛型(charismatic domination)、个人魅力型(rational-legal domination)。 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划分是与其行动理论相关联的,不是从宏大的社会结构入手而是从行动者入手讨论的,表明了个体行动者的目的性和意向性。这种权力观点与马克思和帕森斯观点的对立,刚好表明了社会学理论中行动与结构的对立。 二、权力是物质资料占有关系的一个面相 这是马克思以及后来的批判结构主义者所持有的观点。 马克思对权力并没有作出单独的、系统的论述,但是探讨国家问题、社会管理和统治时不时地提到权力、权威等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种围绕物质资料的斗争,特别是生产资料。权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附属品,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实体拥有权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是统治阶级,因此,运用权力、体验权力的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各个阶级和群体。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财产完全可以让渡和私有化,导致权力趋向集中。 批判结构主义者们发挥了马克思的观点,主要根据对物质占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他们主要观点有两个:(1)唯一真实的权力形式涉及各经济阶级围绕所有权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物理性质: 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德国宪法案例选释基本权利总论编写说明

《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1辑)基本权利总论》 编写说明 张翔 2012-09-07 22:41:44 来源:《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1辑)基本权利总论》(张 翔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一、缘起 比较法之于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比较法研究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研究者普遍能依靠自身充分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系统阅读外国法的原始资料,作为理解、概括、比较、借鉴之基础。但目前我国法学研究者多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尚无法期待短期内对其他小语种国家法律的研究达到此种理想状态。系统地翻译介绍这些国家的法学基础资料,应该说尚有意义。 在宪法领域,德国宪法(《联邦德国基本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可与美国宪法并列的基本典范之一,但我国宪法学界对德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介绍研究还较为薄弱。近年来,渐有一些德国宪法学著作翻译出版,例如施莱希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程序与裁判》(刘飞译)、施托贝尔的《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谢立斌译)、黑塞的《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黑勒的《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等等,但对于实践层面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具体裁判的译介尚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对大陆法系法学的传统认识不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已然构成了当下德国宪法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宪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莫不围绕宪法裁判展开,以至于有学者基于德国国家法学的传统不无忧虑地认为,宪法学有矮化为对联邦宪法法院的“解释科学”(Auslegungswissenschaft)的危险[1]。因此,如欲学习、研究德国宪法,德

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就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资料。 二、编写要旨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我们希望编写一套《德国宪法案例选释》丛书,尝试以不同的专题对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进行选择性的译介。丛书计划编写若干专辑,第一辑以“基本权利总论”为主题,其编写要旨有以下几点: 1. 选择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体系建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案例 本书并不以译介最新的判决为目标,而是强调理论体系和案例脉络,所重视的是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拓展性和奠基性意义的经典案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宪法裁判,至今已有煌煌124卷,但在此浩繁卷帙当中,有一些案例对于基本权利基础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这些重要案例往往具有开创性作用,例如,吕特判决提出基本权利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理论,开创了以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来阐释基本权利规范内涵的基本框架;艾尔弗斯案则将“一般行为自由‘解释为’兜底基本权利”,为基本权利体系设置了一个概括性条款。这些重要案例因其奠基性意义,在后来的判决往往被反复援引重申;宪法学理论的完善发展,也往往以这些重要案例为起点。因此,这些案例可作为掌握基本权利理论体系的一个整体性的纲要。 2. 翻译判决要点、描述论证过程、突出重要理论 我们希望避免过于简略和过于繁冗两种极端。有些案例译介仅截取基本案情和判决结果,对作为裁判精髓的说理部分展开不足,因而往往显得逻辑跳脱、仓

署名权

署名权 陈浩 09929202一、署名权的含义 根据我国《着作权法》第十条第二项,署名权就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我认为,这一规定过于笼统,易生歧义,用“表明”一词,言外之意似乎将“匿名”排除在外,因为当“匿名”时就不能表明作者身份,只是作者有权随时要求确认其作者身份而以。故我认为该项最好改为:“署名权,即要求确认作者身份,并在作品上署名和不署名的权利。”)。在所有保护作者精神权利的国家,署名权都是其中一项最基本的精神权利,因为它关系到对作者身份的确认。 在这儿有个相关的问题就是“署名权”和“作者身份权”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本质意义相同,国内外许多着名学者也都持这一观点。例如,郑成思先生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的版权法,把这两者分为两项,其实这二者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即作者有权在发表了的作品上署名,以昭示自己“作者”的身份①。法国佛朗松认为:作者身份权即作品传播时,决定是否将自己的名字公布于众的权利②。不过我认为严格的说,这两者也不能绝对等同,因为署名权是确认作者身份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表明作者身份的惟一途径。下面是署名权的几点含义(但不限于): 1.作者有权要求确认其作者身份; 2.作者有权选择其作品被使用时的署名方式,包括真名、假名(笔名、别名、艺名、雅号等)、不署名等,且作者选定的方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只有作者才可以。 3.作者有权禁止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这是署名权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禁止权。根据WIPO编写的《伯尔尼公约指南》,署名权的禁止权包括:①非作者不能在作品上署名;②不是作者的作品不能署作者之名。但经作者同意而署名(未参加实质性创作活动)该怎么看呢我认为这时是权利滥用。例如作者报答辛勤校对书稿的妻子,因而署上她的名字。这会产生不公的后果,因为事实上作者在欺骗读者,而不管作者是否是善意的。这种情况下,以“诚信原则”、“公序良俗”来判断和衡量,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与公共秩序相悖的。当然更多理性的作者还是把对这类人的感激写在致谢栏里。 另外有一点是否属署名权范围,还存在着争议,即自己的作品署上他人之名发表是侵犯他人署名权还是姓名权。我认为虽然此种假冒行为发生在着作权领域,但并非表明着作权受到了侵犯。因为,被他人冒用姓名的人并非该作品的作者,而署名权必须以一定的作品为客体,故这些人不享有该作品的署名权,自然也就谈不上其署名权遭到侵害的问题。所以,假冒他人姓名发表作品,我认为是对他人姓名权的侵害,应按民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处理。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的确是侵犯了署名权③。因为在作品上假冒他人署名,直接损害了被假冒者的人身利益,损害了被假冒者的声誉,导致其在其真正作品上的权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利益,版权法应该禁止这种“搭便车”的行为。 二、署名权的行使 ①郑成思《版权法》人大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P145 ②弗朗松《罗马法系与盎格鲁、萨克逊法系国家的版权制度》,载国家版权局《版权讲义》,P8 ③江建名《着作权法导论》中科大出版社1994年版,P164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人大出版社1995年版,P56 韦之《论署名权》,载《着作权》1992年第3期,P26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P467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关键术语 1.政治的分析单位 答:政治的分析单位是指政治理论的构建单位,或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这种理论可以是实证性理论,也可以是规范性理论。由于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进行观察,个体、群体、组织、社会人为事物等都可以成为分析单位,因而对分析单位的澄清是十分必要的。在政治学理论中,政治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个人、团体金额阶级三种分析单位。 2.政府政治观 答:政府政治观是指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持这一立场的人认为,政治活动在空间上仅限于政府机器,如内阁、国会、政府部门等,在人员上则限于政治家、文官以及游说者。因此,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政府政治观意味着大多数人、大多数组织以及大多数社会活动“外在于”政治,因为政治只与管理国家的人有关。 3.非政府政治观 答:非政府政治观是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在政治活动中的研究。尽管政党和利益集团本

身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的活动指向是政府——政党的目标是通过定期的竞争性选举获得政权,利益集团的目标是通过游说等各种方式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非政府政治观的产生在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以及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和日益深化的社会矛盾使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而且其干预的范围也逐渐开始扩张;民主化进程尤其是公民权的发展,使传统的干部型政党转化为致力于政治动员的大众性政党。 4.公域与私域 答:(1)公域是指公共选择所形成的权力层级机关和权力行使空间,在这一领域,由于存在权力层级分布,所以必然产生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关系。公域必须建立和维护权威,但在法治社会,这种权威是制度化而非人格化的,并且受到严格限制。公域主要涉及公共权力、公共选择与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财政与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2)私域是指平等的、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个体生活和私人关系的自治空间。它包括公民权利、私人利益、个人和家庭生活、私人关系、市场活动、私有财产和私人财务活动等元素。 (3)公域与私域的存在相互关联,没有各自的独立就没有对方的存在。私域是人的充分自由空间,排斥公共权力的不当干预,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具有人格尊严和选择自由的主体。公域是人作为公共生活一员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为维护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益而进行商谈,为社会生活立法,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意见,公域的秩序是私域自由存在的保障。 5.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答: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是指将政治从政府行政的日常工作中排除出去,只保留在政治官

第二章浅谈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浅谈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 基本权利的概念所谓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基本权利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是一国权利体系的基础;是稳定的权利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不可转让性;具有综合性。 基本义务的概念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对国家来讲,公民的基本义务就是国家的权利,国家有权要求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特定主体权利的保护;监督权。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和其它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广泛性;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公民基本权利和义

务的一致性。 公民和人民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一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国籍,他就通常被认为是该国的公民,就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必须履行的义务。取得国籍的方式:一种是出生国籍,即因出生而取得国籍;一种是既有国籍,即因加入而取得国籍。在我国,“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是:1、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了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4、一般而言,公民所表达的是个体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概念。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具有广泛性 宪法确认和保障的公民权利自由,体现着民主的性质和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广大人民享广泛的权利自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当家作主",享受各项权利自由,行使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

知识产权法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总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就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而言,具有法定保护期的限制是其一个基本特征,但并非知识产权中每一项财产权都具有时间限制。根据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的说法是()。 A、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均有法定保护期限 B、厂商名称权、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 C、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和商标权均无法定保护期限 D、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 2、以下诸选项中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A.经营权 B.产地标记权; C.商号权 D.商业秘密权。 3、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的特点,但下列各项知识产权中,( )不具有法定的时间限制。 A、著作权 B、商标权 C、专利权 D、商业秘密权 4、关于知识产权,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A、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 B、知识产权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属性 C、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D、知识产权仅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自然人(包括特殊自然人主体)可以享有的权利有()。 A、著作权 B、原产地名称权 C、专利权 D、动植物品种权 E、商标权 2、知识产权法调整智力成果、商业标志和其他信息的( ABD)关系。 A、归属 B、利用 C、创造 D、交换 3、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 )。 A、客体无形性 B、专有性 C、地域性 D、时间性 4、知识产权的范围除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外,还包括( )。 A、商号权 B、商业秘密权 C、产地标记权 D、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E、反不正当竞争权 三、判断改错题 1、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2、知识产权都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 四、辨析题 1、创造性智力成果与非创造性智力成果 2、创造性智力成果与工商业标志

典权的性质

遇到物权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f616079199.html, 典权的性质 典权制度在我国虽然已存在许久,但是典权在法律上的性质,也就是究竟属于何种物权仍有一些不同意见,现分别介绍于下: 1、用益物权说 用益物权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标的的他物权(又称限制物权、即只能于特定方面支配物的权利),就物的实体,利用其物,以其使用价值取得为目的的权利。主张典权是属于用益物权,所持的理由主要如下: 1)典权的发生是基于典物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依据典权人与出典人间的典赎协议而确认,即出典人在需用资金时,保留典物的所有权,愿将典物的使用权、收益权移转给典权人,典权人愿获此典期效益向出典人支付相应的典价并依约允诺对方的原价赎回行为。可见典权是用益物权的体现。 2)依《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就典权所下的定义皆

为:典权是指支付典价,占有他人的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及依台湾民法第九百十一条就典权所下的定义为:称典权者,谓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之不动产,而为使用及收益之权。条文中已经规定了使用、收益,依文义解释,典权应属于用益物权。 3)典字在法制上本有二种意义,一为典当之典,一为典卖之典。前者具有担保的性质,演进为今日民法上的质权及当铺业(押当营业)的典;后者则有类似于买卖的性质,演化为今日民法(台湾民法第九百十一条)上典权制度。 4)典权为主物权,得为独立设定抵押或让与,并非如担保物权为从物权,不能独立让与或作为担保物权的标的。 5)出典人于典物价格低落时,只需要拋弃回赎权,就可以对不足部分的典价,不负清偿责任,而这显然与担保物权的主债务人在担保物的价值不足清偿债务时,仍负清偿的责任不同。 6)典权并不具有担保物权的属性,亦即典权不具有不可分性、从属性、物上代位性等属性。 2、担保物权说

物料的各种属性简介

9.3.4 物料/商品 物料是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企业生产经营资料的总称,是企业经营运作、生存获利的物质保障,物料资料的设置也成为设置系统基本业务资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物料设置提供了物料资料的增加、修改、删除、复制、自定义属性、查询、引入引出、打印等功能,对企业所使用物料的资料进行集中、分级管理,其作用是标识和描述每个物料及其详细信息。同其它核算项目一样,物料可以分级设置,用户可以从第一级到最明细级逐级设置。 物料包括:基本资料、物流资料、计划资料、设计资料、标准数据、质量资料和进出口资料。每一个标签页分别保存与某一个主题相关的信息。比如说,物流资料标签页用于保存物流管理各系统需要使用到的物料资料,计划资料标签页用于保存生产管理各系统需要使用到的物料资料 物料-基本资料 这个标签页的资料都是物料的一些基本信息,保存了使用物料资料的各个系统都会使用到的一些信息。 代码 即物料的编号,在金蝶K/3系统中一个代码标识了一个物料。可以直接录入长代码,也可以在该物料的上级分类下新增物料,然后录入短代码。代码在物料中是一个必须录入的项目。 名称和全名 名称和全名,都是物料名称,前者是该物料的具体名称,类似于短代码,由用户手工录入,名称是一个必须录入的项目;后者是包括上级名称在内的物料名称,类似长代码,由系统自动给出。 规格型号 用于显示物料的明细界定信息,需手工录入。 辅助属性类别 物料的特殊属性,例如:颜色、尺寸等。相同的规格型号的物料可以通过辅助属性进行区分。可以通过F7、F8进行选择。辅助属性的内容在基础资料-物流系统-物料辅助属性中进行维护后才可以选择,只支持下拉列表选择。

国际私法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涉外民事关系 间接调整 直接调整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 国际私法渊源 国际惯例 国际私法学 Savigny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属人法 外国法错误适用 二、填空题 1.在我国,一般认为国际私法由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仲裁程序规范组成。这四种规范中,最主要的规范是(冲突规范)。 2.用于解决船舶或飞行器在运输途中发生的纠纷,悬挂或涂印在船舶或飞行器上的特定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称之为(器国法) 3.在我国,应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时,如果适用该外国法违反我国法律基本原则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则不予适用适用,而应适用(我国(相应的)法律)。 4.在我国,法院处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应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该外国法的内容首先由(法院)确定。 5.英美法系国家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指的是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6.为了协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之间的属人法冲突,一些国际条约和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开始把当事人的(惯常居所地)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 7.用来解决法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法人解散等方面问题的法人国籍国法律称之为法人(属人法)。 8.法国的德帕涅与德国的沃尔夫主张识别适用(准据法)。 9.从国际私法的学说史看,公共秩序保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3世纪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中。 10.瑞士的布鲁歇把公共秩序划分为国内公共秩序和(国际公共秩序)。 三.判断题 1.大陆法系国家认为法律规避无效,这种观点是以“诈欺使一切归于无效”理论为依据的。(对) 2.在我国,应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时,如果人民法院不能确定其内容,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亦无法查明外国法 的内容的,驳回当事人的起诉。(错) 3.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出现的万民法是在承认外国人一定的民事法律地位基础上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对) 4.一国给予在本国境内的外国人以国民待遇始于我国的唐朝。(错)。 5.内陆国以外的受惠国无权根据最惠国条款享有给惠国为了内陆第三国出入海洋的方便而给予第三国的权利和方便。(对) 6.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这时是国籍的消极冲突。(错) 7.外国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对) 8.我国的自然人、法人在我国不能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外国人在我国可以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错) 9.飞机、船舶等运输工具一般都处于运动状态中,所以,飞机、船舶物权关系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适用旗帜国法或登记国法。(对)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张一国实行国有化要给予“充分、有效、及时”的补偿,“充分”指的是补偿的货币是可以在世界流通的货币。(错) [答案] 1.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9。对10。错 四、单项选择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题理解权利义务》测试题与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题理解权利义务》测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通信自由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信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②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随时可以对公民通信进行检查③在我国,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范畴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二人争吵不休。下面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 ) A.车既然已被偷走,老赵就不再对车拥有所有权 B.老赵将车租给他人使用,收取租金,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C.老赵可向人民政府起诉,请求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D.老李侵犯了老赵合法的私人财产所有权,应负法律责任 3.某班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讨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下列关于受教育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B.小亚:受教育是我的权利,不上学是我的自由 C.小琴: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D.小胜: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5.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使个人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但是微信言论自由的背后是公共责任与法律底线。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类比推理中的属性关系

类比推理中的属性关系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在判断推理模块中,类比推理是比较简单的一类题型,并且做题所需时间短,但是要想得到较高的准确率,则需要考生们熟练掌握这部分常考的一些逻辑关系。在类比推理中,常考的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属性关系、对应关系和条件关系,本篇文章,华图小编将为广大考生们介绍其中逻辑关系中的属性关系,希望能给考生们的复习带来帮助。 一、属性关系概述 属性就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抽象刻画,一个具体事物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性质与关系,我们把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称为属性,事物与属性是密不可分的。 属性关系又分为必然属性和或然属性,必然属性是指这一类事物均具有的特性,而或然属性是指这一类事物中一部分有而有的不具备的特性,比如有思维、能说话、能使用工具就是“人”的必然属性,而长的帅、美则是或然属性。 一般在行测的考试中,出题人习惯在题干中给出一组必然属性,然后选项中列出一些或然属性作为干扰项,需要考生们根据对于属性关系的理解进行排除。 二、真题感知 【例1】醋:酸 A.叶:绿 B.花:红 C.雪:白 D.水:清 【解析】我们知道所有的醋都是酸的,因此酸是醋的必然属性。C选项中,所有的雪都

是白的,因此C与题干关系一致;A选项中有的叶子是绿的,而还有其他颜色得叶子,因此属于或然属性,排除,同理,B和D选项也都是或然属性,排除。 【例2】生命:生物 A.思维:人类 B.绿色:植物 C.节气:历法 D.收获:秋季 【解析】题干中生命是生物的必然属性,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A选项思维是人类的必然属性,所有的人类都有思维,与题干相符;B和D选项都是或然属性,有的植物是绿色的,有的是其他颜色,有的秋季会收获,但是不是所有的秋季都能收获,排除;C选项两个词之间是对应关系,排除。

宪法学(二版)考前习题

《宪法学(第二版)》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施宪法原则》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共同纲领》 2.我国宪法修改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经全国人大()以上多数通过。 A.出席代表的1/2 B.出席代表的2/3 C.全体代表的1/2 D.全体代表的2/3 3.在我国,“公民”一词的含义是指()。 A.出生在我国的人 B.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C.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D.年满18周岁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4.言论自由属于我国公民的()。 A.政治自由权 B.人身自由权 C.监督权 D.文化活动的自由权 5.现行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 A.法律上一律平等 B.法律制定上一律平等 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 6.在我国,镇的行政地位是()。 A.县、自治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区域 B.县、自治县的派出机关 C.区公所管辖的基层行政区域 D.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 A.人民民主的宪法性文件 B.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C.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 D.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8.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地位是()。 A.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域 B.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级地方政权 C.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一级地方政权 D.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9.在宪法中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瑞士 10.由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地利 附: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现行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 A.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 B.进入公民的住宅 C.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D.买卖公民的住宅 E.转让公民住宅 2.国家保护公民的()的所有权。 A.合法的收入 B.储蓄 C.房屋 D.其他合法财产 E.生产资料 3.()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 A."天赋人权"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D.分权原则

职务发明设计人的署名权如何界定

通常来说,提起署名权,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作品”的著作权,而很少想到“技术”、“科研成果”的发明人也拥有署名权。但实际上这是相关法律所规定的。并且,并不止是“技术成果”,专利虽然本质上与技术成果有所区别,但专利制度里对“署名权”也是有相关规定的。 什么是专利的署名权? 专利发明人署名权即发明人、设计人有权在相关专利的相关文件中,标明自己是发明人、设计人。 这是专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此外,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还规定: 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职务发明设计人的署名权如何界定?

既然专利法明确规定了发明人或设计人,就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而设计人有权要求在专利文件中署名。 那么可以认为,无论是职务发明创造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无论该发明创造的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由谁享有,发明人或者设计人都享有署名权。 这种权利是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创造性劳动应有的精神上的奖励。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署名权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定享有的权利,而不是专利权人一定享有的权利。 尤其对于职务发明创造,由于其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在单位,因此,对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署名权的保护更为重要。 在我国,对于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人可以在专利文件上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至于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由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在的单位享有。在这种情况应当由申请人写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姓名。 如果您有专利申请需求,登录汇桔网,为您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自助专利检索,流程可查,专利工程师为您进行专利检索分析,24小时内实时响应,1V1服务,全程可跟踪

行政管理学(本)习题与解答(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本)习题与解答(第六章) 2005-04-29 第六章行政领导 综合习题 一、填空题 1、行政领导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行政领导者、____________和行政领导环境三者有机组成的,缺一不可。 2、按工作内容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分为政治领导者、____________、文化领导者及其它方面的领导者。 3、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高层领导者、____________和基层领导者。 4、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政务类行政领导者和 ____________。 5、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任制、____________、考任制和聘任制四种。 6、考任制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现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7、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____________。 8、行政领导责任分为政治责任、____________、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种。 9、领导特质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____________特质,以便发现、培养和使用合格的领导者。 10、美国学者西拉季和____________提出领导者的六种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应具有身体特点、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和社会技能等六个方面的特质。 11、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和____________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12、美国学者卡特赖特和詹德在他们的《____________》一书中提出了PM型领导模式。 13、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

从权利的性质上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从权利的性质上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篇一:20xx年4月考试行政领导学第一次作业 20xx年4月考试行政领导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1.黑堡宣言是指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公 共行政与政策研究中心的五位知名学者,于1983年在该校所在地黑堡发表的()a.《经理工作的性质》b.《公共行政与政策》c.《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 d.《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 2.影响行政领导环境的关键是()a.行政领导行为是否公平公正b.行政领导行为是否科学c.行政领导行为是否以人为本d.行政领导行为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学诞生的阶段是()。a.经理制的领导体制b.“软专家”式的领导体制c.专家体团式的领导体制d.多级领导体制 4.马里顿在《民主与权威》一书中指出,领导权力是()。 a.决策权 b.一种关系 c.一种支配力量 d.一种能力

5.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a.明茨伯格b.亨利c.布莱克 d.利克特 6.詹姆斯贝拉斯克和拉尔夫斯德尔提出的领导授权下属的模式是()。a.“渐进道路”式b.“弯曲突进”式c.“指示道路”式d.“指引道路”式 7.()是管理决策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履行国家的行政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a.管理决策b.智力决策c.行政决策d.政务决策 8.国家生活民主化的根本问题是()。a.贯彻科学发展观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解决民生问题d.解决领导体制问题 9.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是一种()效应。a.晕轮效应b.投射效应c.马太效应d.首因效应 10.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领导目标,通过知人、任人、管人的规范作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以达到预想的领导结果的领导活动是()a.行政领导任人b.行政领导管人 c.行政领导用人 d.行政领导选人 11.变革型领导理论又称()a.魅力型领导理论b.领导生命周期理论c.领导一参与模型理论d.领导方格理论 12.“先入为主”属于()。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物理性质: 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

3、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四、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

2013公务员制度选择题

公务员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形成于:(C)。 A 17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中叶 2、封建社会政府给予官吏们的经济报酬是:(B)。 A工资 B俸禄 C奖金 D官位 3、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D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4、科举制创建于:(B)。 A汉初 B隋朝开皇 C唐初 D宋朝 5、下列不属于童试的是:(C)。 A县试 B府试 C殿试 D院试 6、中国规范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最新一部法律是:(C )。 A《国家工作人员法》 B《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7、科举制度被废止是在:(B )。 A 1900年 B 1905年 C 1908年 D 1910年 8、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哪项原则反映了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如果超出法律的范围或者违反法律的规定,就构成了违法渎职行为而将受到制裁,同时,每个国家公务员都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享受一定的权利和待遇,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A)。 A依法管理原则 B党管干部原则 C功绩制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9、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宗旨是:(D)。 A为个人利益B为集体利益C为国奉献 D为人民服务 10、属于中国公务员制度主要特征的是哪一项:(D)。 A坚持“政治中立” B只强调专才 C与党派政治脱钩 D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1、工业革命完成在:(C)。 A18世纪末期B19世纪早期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期 12、官职分赃制度是甚么制度的产物:(A )。 A政党制度B议会制度C竞选制度 D君主制度 13、西方公务员制度哪项原则会稳住常任官员队伍,通过高薪养廉,让他们廉洁奉公,更好地为政府工作:(D)。 A奉行“政治中立”原则B“通才型”与“专才型”用人标准 C实行“两官分途”D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14、下列哪项对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B )。 A实行“两官分途” B功绩制原则 C奉行“政治中立”原则 D公务员利益集团的形成 15、为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国对公务员都坚持哪项原则:(A )。 A奉行“政治中立”原则B“通才型”与“专才型”用人标准 C实行“两官分途” D功绩制原则 16、引起公务员权利义务产生的法律事实是:(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