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肉搜索案例

人肉搜索案例

人肉搜索案例
人肉搜索案例

05年——10年人肉搜索的例子

0920310109 练芳新闻0911 2005年“卖身救母”事件:

1、事件经过:2005年9月15日,天涯社区论坛重庆版一则题为“卖身救母”

的帖子称自己是重庆在校女大学生,母亲患重病急需用钱,她愿“卖掉自己”换取帮助。

帖子发出后,该学生的个人账号,很快收到各地网友超过10万元的捐款。但随后传出,该女生在母亲重病期间买500元一副的隐形眼镜,烫时髦的头发……因此,网友们义愤填膺,“声讨”她借此“骗钱”。随后深圳网友“八分斋”以独立调查人的身份调查事情真相,发布了《天涯网友、〈今日说法〉:“卖身救母”事件调查实况》等帖。当网友还在津津乐道、紧追不舍“八分斋”的连载时,10月22日又一剂“猛料”在网上炸开了,《卖身MM陈易的聊天记录》曝光。其中有“菓菓菟&﹎”(后为“橙坑兔∮”)和“*********”、“心源”、“天生我才”、“我心永恒”的“聊天记录”,发帖者称这分别代表陈易、某阿姨、母亲、其小叔叔和舅舅。这位黑客后来将记录完整发表在一个MSN共享空间上,该空间的名字叫做“盒子打开了,是因为善良彻底被践踏了!!!”

在公开记录的开头,他说:“为了找出真相,为了网络捐助的通畅,接下来几天,我凭借技术手段取得了陈易QQ的聊天资料。我决定把整个事件的历史聊天记录全部完整披露,不要和我讲什么隐私权,从你第一天决定‘卖身救母’时你已经放弃了你的隐私抛弃了你的尊严!!”黑客一直跟踪她的QQ,窃密了许多对话和资料。

2、受侵害者:陈易及其家人

3、受侵内容:隐私权,名誉权

4、侵害者:天涯社区论坛、“八分斋”等网友、网络黑客、网络舆论

5、事件结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能证实陈易及其家人聊天记录的真实性。9月27日,陈易出现在重庆媒体上:“我承受不了这些压力了,我决定暂停接受社会捐款。”失去母亲的陈易将募集来的捐款余额捐出,为这一起风波划下了一个苦涩的句号。母亲去世后,依然有人对陈易不依不饶,以张书舟为代表的网友任然在要求陈易公布捐款账目。“人肉搜索”后的舆论压力,使我们失去了陈易的所有联系方式,她似乎自动消失在社会中了

2006年虐猫事件:

1、事件经过:2006年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不久,网友“12ookie_hz”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在“猫扑”网,网友“黑暗执政官”在“天涯社区”上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让天下网友举报。不少网友发愿捐出猫币、人民币悬赏捉拿凶手,连猫扑网官方也将赏金从1000元涨到5000元。不久,有人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公布出来,指出“踩猫”视频出现在踩踏世界的官方网站上。网友们一个个愤慨万分,对“踩猫”女人声讨谴责,誓要将凶手揪出来。“通缉”虐猫嫌疑人的“人肉搜索”终于第二次重出江湖。彼时,被激怒了的网民通过人格分析、私人信息比对和发出通缉令等手段,短短六天之内即将发布虐猫视频的三个嫌疑人锁定。

2、受侵害者:踩猫女王珏(萝北县人民医院住院处药剂师),拍摄者,三位“虐猫”视频制作人

3、受侵内容:网民对当事人的“通缉”直接导致“被通缉者”现实工作、生活秩序收受到极大影响;名誉受损,侵犯隐私权。

4、侵害者:网民,踩踏世界的官方网站,猫扑网,天涯社区

5、事件结果:虐猫事件当事人发表检讨书公开道歉。踩猫女王珏多日未去医院上班。拍摄者李跃军,是萝北县广播局电视台主任编辑,其亲戚是该县县委宣传部某领导,因此他不会被降职,更不会丢掉工作,只是平级调动而已。目前无论是县里还是广播局,对他采取的都是保护态度。

2007年“王菲案”:

1、事件经过:2007年12月29日,王菲的妻子姜岩从24层的家中跳楼自杀。随后,姜岩生前的博客被网友发现,上面记载了她因为“老公出轨”而经历的煎熬。针对王菲的“人肉搜索”就此展开,并且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1月10日,大旗网刊载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报道;天涯论坛也于当日发表《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乐奕于1月11日注册了“北飞的候鸟”网站。这三个网站上的部分文章均披露了王菲、“第三者”的真实姓名,以及王菲的工作单位、居住小区等内容,并把王菲及家人的姓名、照片、住址等信息公开披露。

2、受侵害者:王菲及其家人

3、受侵内容:王菲被网友骚扰、被迫辞职、其他单位不敢聘用,甚至父母家门口也被贴满恐吓标语……在王菲案中,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王菲及其家人名誉损害;公开王菲及相关人员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隐私权。

4、侵害者:北飞的候鸟网站管理员张乐奕、大旗网和天涯社区,网友

5、事件结果:遭遇“人肉搜索”几个月后,王菲走上法庭,将张乐奕和大旗网、天涯社区诉至朝阳法院,索赔13.5万元。法院一审认定张乐奕和大旗网构成侵权并判决赔偿,之后张乐奕提出上诉。市二中院终审维持了原判,最终认定张乐奕侵害王菲名誉权的事实成立,判令张乐奕删除网站上的侵权文章、在其开办的网站上对王菲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公证费共计5684元。

2008年兰董事件:

1、事件经过:2008年4月,一个自称70后身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网上发布了一个的视频,大骂80后和90后,言语极尽侮辱鄙视之词,同时兰董竭尽所能地炫耀自己的富有,再加上夸张的举止动作,不止被80后、90后狂轰滥炸,同时也遭到一些70后谩骂,兰董就在这一片谩骂声中迅速窜红。此后,兰董意犹未尽,接二连三的继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针对的对象都是80后和90后,似乎非要将80后和90后的网友对于自己的愤怒激发到极点不可。最后,在强大的人肉搜索引擎面前,兰董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网友们还翻出了“兰董姐姐”本人在真实生活中的视频照片、博客等资料,这个博客上写的个人说明居然是“扮完医生扮护士”,文章中也提到自己的办公室就在上海某大厦的25层,也正是woyo办公地所在,处处透露出这位“兰董姐姐”的真实身份。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WOYO网站的恶意炒作而已。

2、受侵害者:兰董,原名孙敬勋,网络制造身份名为张婷。

3、受侵内容:隐私权,名誉权。

4、侵害者:网友,WOYO网站

5、事件结果:调查至此,下结论已非常容易,其实金城武并没有被兰董包养,至于说谎话的“兰董姐姐”,记者尚未联系到她本人,部分网友自曝与她同在一幢大厦上班,“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本来印象还可以,没想到被这公司安排竟然做这样的演出,这2天没有见到她上班,不知道是否因为事情闹大了”,而这位自称见过“兰董姐姐”的网友,其IP地址也确实与上海woyo公司所在地IP地址一致。

2009年“晕机女”:

1、事件经过:“晕机女”真名张梦媛,网名shirley,一个90后女孩。她在其豆瓣网主页上写了一个题为《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日志,称自己刚下飞机就头晕,然后在香港机场睡着了,并且称真该买架飞机。没想到被网友转发到各论坛。2009

年4月24日,她的QQ空间、私人博客、校内ID、Facebook的ID、Space的ID以及MSN等等都被网友公布在豆瓣的“观光团小组”。在短短时间里,便有成千上万的网

友涌入“shirley”网友的个人主页。随后又有网友把“shirley”的更多日志以及相片转发到天涯论坛上。在短短三天时间,在天涯的一篇题为《天雷的装逼女!呼唤高人鉴定照片!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帖子里,更是吸引了上百万网友的“观光”,近8000人的跟帖讨论。一开始,网友只是在论坛上讨论“shirley”如何的雷人,以及对她在网上的相片进行鉴定真假。但随着网友深入的“围观”,越来越多关于“shirley”的被网友认为是“雷”的事情发布在网上供网友声讨。不少网友涌入人肉出来的“shirley”博客及相册,在其博客上指责她为吸引眼光PS自己的照片。

2、受侵害者:张梦媛即“shirley”

3、受侵内容: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

4、侵害者:网友,豆瓣,各论坛

5、事件结果:“晕机女”shirley称自己在网上被这么多人关注感到很意外,并一再声称,在此事件中她也是彻底的受害者。同时,她还在声明中称自己对照片进行过处理,但并没有网友所说的借别人的身体。在声明中shirley写道“首先,这是你们找到我,完全的单方面,(关于这个,我实在根本莫名其妙,胡乱发布我的照片,单单这一点就侵犯了我的权益)我没有像某些人是炒作自己,因此在这里,我是受害者……一直关注我的人知道,我从来只是记录,而我身边的认识我的人也知道,我在校内上的日志,资料,照片都是真的。”此声明发出不久,不知何故shirley便删除了这份声明,同时在回答网友的问题中声称将以“网络隐私权、肖像权”上诉法院。

2010年“小月月”:

1、事件经过:2010年10月5日,网友“蓉荣”帖子出现了一个新人物:小月月。“蓉荣”在帖子中介绍,“小月月”是她的高中同学。2010年10月3日,带着刚认识的男友“小W”到上海看世博。在上海打工的“蓉荣”,作为东道主进行接待。但却没有想到“小月月”在上海的2天1夜时间,让“蓉荣”和“小W”遭遇了无比复杂而又痛苦的经历……网友们火速膜拜“小月月”,并火速人肉“小月月”。俨然形成了一个叫“拜月神教”的团体。使得天涯、猫扑、百度、豆瓣、人人、新浪微博等网站的网友争相讨论,此女跨时代的作为,刷新了最雷人记录。

2、受侵害者:“小月月”,其所谓男友“小W”

3、受侵内容:隐私权,肖像权

4、侵害者:“蓉荣”,网友,天涯、猫扑、百度、豆瓣、人人、新浪微博等网站

5、事件结果:“小月月”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最极品女。网友在蓉荣的帖中找到诸多破绽,认为小月月是一次炒作事件。但“小月月”作者蓉荣接受天涯独家专访,通过作者本人天涯帐号和本人的帖子中了解,事件并非商业炒作,所以任何网上所谓的炒作都被作者否定,根据天涯账户上所写的博客地址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本人的照片。蓉荣申明:很多借此炒作的人,跟这个事件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作者本人和博客帖子是最权威的。后来网民又说是一家武汉的网络营销公司炒作的。至此,到底是不是炒作,我们也无从知道。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那么“人肉搜索”是什么互连网上的百度百科给出了以下定义:人肉搜索引擎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近几年来“人肉搜索”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趋势,即集中于搜集个体的私人数据,像地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等,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将目标指向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个体。2008年12月18日号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一审审结。这一案件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从法律方面我想谈两点,第一点,隐私权以及在现在这个网络开放自由的社会如何算是侵权。在本案的判决书中对隐私权的阐述为:隐私一般是指仅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及个人生活安宁。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并且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阐述为:采取披露、宣扬等方式,侵入他人隐私领域、侵害私人活动的行为,就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王菲作为本案权益受侵害的一方,自己也曾在网络上留下一些可以被网民通过正常渠道搜索便能获得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是否也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呢被告张乐奕提交了新的证据,证明北飞的候鸟网站提到的有关王菲的信息,别的网站之前已经披露过,“属于转载性质,报道公共事件并不构成侵权”。“本来只有100个人知道的私人信息,你转载后200个人知道了,可以因为你是转载就不构成侵犯隐私权”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也很想问,到底到怎样的程度算侵权呢对此问题法院也作出了相应认定:“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为了交往的需要,常常主动将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告知他人,自己的这些信息有时也会被他人通过一定途径知晓和利用。这些信息不具有一般的人格或身份属性,对于这些个人信息的主动披露、使用等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应当视行为人对这些信息的取得方式、披露方式、披露范围、披露目的及披露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虽然现在对此还是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这也对今后法院处理类似案件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2010年公务员申论命题热点写作)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社会正功能和负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应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它的社会作用,对待“人肉搜索”也是如此。如果“人肉搜索”超越一定界限,甚至向“私刑”的性质发展,就会伤害当事人、激化矛盾;而运用得当,又确实能对社会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对其社会功能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但是,我们在看到“人肉搜索”正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反人肉搜索第一案”,

王菲与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名誉权案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8)朝民初字第29276号原告王菲,男,1980年5月26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北京市朝阳区武圣东里*号楼*门*室。 委托代理人张雁峰,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董宇琼,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6号706房间。 法定代表人王定标,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卜令慧,男,1976年11月20日出生,汉族,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住北京市朝阳区东苇路9号鑫兆嘉园*号楼*单元*号。 原告王菲(以下简称姓名)与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公司)名誉权、隐私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王菲的委托代理人张雁峰、董宇琼,凌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卜令慧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王菲诉称:我与姜岩于2006年2月22日结婚,由于双方性格差异大等原因,婚后感情不和。尤其是2007年6月我生病后双方感情进一步恶化,2007年10月双方闹起离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杀。 自2008年1月开始,大旗网刊登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在该专题中,大旗网将我的姓名、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等身份信息全部

在网上非法披露,给我及家人的生活、工作、名誉造成极为恶劣而严重的影响:被骚扰,被单位辞退,其他单位也因之不敢聘用;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报刊、电视等多家媒体在报道姜岩死亡事件时作出了极不公正的报道…… 由于凌云公司是大旗网的开办者,因此请求判令凌云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删除大旗网上有关侵权信息,并在大旗网为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承担公证费用2050元的三分之一。 凌云公司辩称:我公司开办管理的大旗网,系论坛聚合类网站,内容主要是搜集和聚合来自其他中文网站上的热点话题和精华信息。2008年1月10日起,大旗网开设了一个名为《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BLOG日记》的专题网页,该专题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将搜集的其他网站中的关于姜岩死亡事件的叙述与大旗网相链接。同时,大旗网向有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并将被访者的叙述在该专题中进行了刊载。专题中有站在不同立场的陈述,也有在法律、心理干预等角度上的评论,是客观公正的,没有任何捏造事实和污蔑、诽谤王菲名誉的内容。我们没有接到王菲的任何投诉,就没有对有关内容进行处理。 王菲对姜岩自杀的事件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表现出对死者的冷漠,其中的因果关系是由于王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王菲所述的“被单位辞退”,是发生在大旗网刊载专题之前的事实,与我公司无关。因此请求法院驳回王菲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王菲与死者姜岩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06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自己居住楼房的24层跳楼自杀身亡。 姜岩生前在网络上注册了名为“北飞的候鸟”的个人博客,并进行写作。在自杀前2个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但一直没有中断博客的写作。姜岩在博客中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姜岩的日记显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人肉搜索”,指通过大量的人工参与来寻找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是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下”。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根源 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到广泛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的地传播,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度转型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得以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再次,直接动机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为什么网民乐于参与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是猎奇探究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二是减压宣泄心理,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呢身上来减

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平等参与心理,每个人呢都希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个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 二,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公共领域随意散布,以至于影响他人的家庭生活甚至工作学习,这就很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违犯法律的行为。其二,“人肉搜索”如果被滥用,就会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工具,失去公平正义的立场,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三,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人肉搜索”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摘要“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实现知情权的重大 途径,运用得当可以扬善惩恶。如果滥用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就属于违法的侵权行为。我们应该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处理“人肉搜索”及其他网络问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人肉搜索道德法律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呼百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通过提问者在网络上发起某一搜索对象,各个分散的网络用户汇聚起来对目标对象展开搜索追查,而后采取人工方式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甄别、整理的一种网络现象。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 (一)从行为主体及方式来看。 人肉搜索的行为主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再者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网站。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对被搜索对象在网上进行评论、攻击、谩骂,在这整个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只不过它是通过向广大网民提供服务而被动参与的,网站的法律地位取决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性质。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 (二)从行为后果来看。 人肉搜索中的群体非理性容易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形成“网络暴力”,后果非常严重。在提问者发起搜索对象后,单个网民迅速融入寻找“共同敌人”的群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共同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或丑陋的个人行为肆无忌惮地进行批判大众强烈的道德愤慨在相互煽动、刺激之中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凶暴,最后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其后果往往导受害者同时面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侵害和打击。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对道德的影响

《无形杀》:一部有关“人肉搜索”的聪明电影

《无形杀》:一部有关“人肉搜索”的聪明电影 《无形杀》乍一看是讲网络婚外情,再一看是悬疑片、警匪片,继续往下看,《无形杀》所反映的深刻社会问题也值得思索。近些年,“人肉搜索”成为了热门词汇。人肉搜索的定义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几年中,各种案例层出不穷:“虐猫”“华南虎”“史上最毒后妈”……愤怒的网民发挥各自能力,凭着各种细枝末节提供的信息追根溯源,找出当事人的真正身份,公布其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乃至亲朋好友的手机号码,以达到让当事人身败名裂的地步。 把“人肉搜索”聪明地装进类型片 电影《无形杀》不是一部普通的悬疑片。它利用悬疑的壳子,为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海岛刑警队长张瑶意外地抓获了一个使用假身份证的嫌疑男子高飞。从他的供词得知,原来作为魔兽玩家的高飞在一次网友聚会中认识了美丽的少

妇林燕,两人开始网下约会。林燕的丈夫程涛在一天夜里无意中发现妻子与高飞的热辣网上对话,盛怒之下,程涛在网上发表了匿名信。始料未及的是这件事备受关注,网友对他开始“人肉搜索”,以至高飞和林燕的个人信息被全部披露在网上,同时对高飞和林燕下达了网上通辑令。于是,高飞全家的正常生活完全失控。为了保护家人及自身的安全,丢掉工作的高飞被迫使用假身份证躲到了这个岛上。高飞离开警局后,张瑶接到报警,码头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女尸,这具无头女尸是谁?又是谁杀死了她?随着故事的展开,林燕、程涛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站记者和愤怒网民进入警官张瑶的视野…… 《无形杀》讲的是看不见的杀戮。杀戮不再指向某个凶手,而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故事的主人公在游戏《魔兽世界》中认识了女网友,一桩平常的网络婚外情变成了一宗残忍的凶杀案。高飞既是犯罪嫌疑人,同时又是人肉搜索的受害者,高飞吃饭的时候,家里玻璃被无数砖头砸烂。躲在暗处的网民既是无处不在的“监控头”,又是站在道德高地的“上帝”。目前,国家还没有为人肉搜索立法。这种充满争议的搜索形式在民间力量、道德监督、窥探隐私、不满有关部门不透明操作和纯泄私愤的情绪上不断变种。“人肉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事例

好的: 1、“表哥”杨达才落马; 2、2006年2月28日,有网友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在“猫扑”网,并在“天涯社区”上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并以网络虚拟货币为悬赏金,让天下网友举报。年3月2日上午10点20分,一网友在猫扑上发帖:“这个女人是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城……”,他的帖子让事件出现关键性转变月4日中午12点,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 距离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时间,其效率之高可能不亚于警方的办案速度。 相关当事人被停工资、辞退,不得不在网络上发表道歉信。 3、天价头事件(保罗国际天价头) 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两人借了十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才交上这笔钱。4月1日,全国各大媒体对此跟进报道。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4月2日中午12时许,郑州市地税局稽查局执法人员来到保罗国际,依法将其经营账目暂扣。4月3日,保罗国际被郑州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纵观整个事件,网民起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再一次显示了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而这起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思考:如果没有人肉搜索,这起事件的结果又会怎样? 4、兰董事件(70后老女人、视频) 2008年4月,一个自称70后身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网上发布了一个的视频,大骂80后和90后,言语极尽侮辱鄙视之词,同时兰董竭尽所能地炫耀自己的富有,再加上夸张的举止动作,不止被80后、90后狂轰滥炸,同时也遭到一些70后谩骂,兰董就在这一片谩骂声中迅速窜红。此后,兰董意犹未尽,接二连三的继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针对的对象都是80后和90后,似乎非要将80后和90后的网友对于自己的愤怒激发到极点不可。最后,在强大的人肉搜索引擎面前,兰董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就一80后的小屁孩,在收了某急于出名的无良网站几个铜板后,参与出演了这场闹剧! 5、辽宁女事件(高千惠、张雅)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上出现一段长4分4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用很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激烈和肮脏字眼充斥其中。她对地震表示有幸灾乐祸的感觉。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随后该女子成了首页里的新闻人物,并开始在国外网站风传,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传播,网民开始震怒,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辽宁女"和"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网友通过其上网的IP地址,找到上网的具体地点,随后,QQ号和QQ空间被找到,里面存储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血型、居住地被公开,随着QQ密码被网友攻破,其同事的QQ号也被查出,信息被公布后,更大的搜索网铺开,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1987年出生,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现已拘留。警方称,该女因对网吧停止游戏娱乐活动不满而录制了辱骂视频,目前她已对自己的言论表示忏悔和道歉。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对“人肉搜索”第一案判决的质疑

对“人肉搜索”第一案判决的质疑 引起广泛关注的所谓“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书已经于12月18日公开宣布了,其庭审过程也通过了中国法院进行了络直播。由于该案涉及到私法上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与宪法上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的冲突问题,尤其是在立法模糊乃至缺失和理论上对隐私权认识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人们原本对本案的判决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够在中国司法实践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并对未来立法提供参考。从本案主审法官承认应该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基本思路上来看,应该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本案法官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对隐私与隐私权的理解上都存在片面性,其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理解上与其试图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初衷存在着逻辑缺陷。换言之,按照其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对隐私与隐私权的理解,其关于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基本思路根本无法实现。另外,本案法官在界定隐私与隐私权的问题上还忽略了它与社会公众的另外一种权利―――知情权的冲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上的隐私 隐私,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被使用最为广泛的概念之一,认识上对其具体内涵与外延却存在很大分歧。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乃在于隐私至少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隐私观念还与地域、历史、文化、民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存在着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等许多方面差异。由此,人们常常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这一概念的。从法律上看,目前国内理论界也存在有分歧:有的认为,隐私是个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和干预的私人生活,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生活不受干扰、个人私事决定的自由三方面;有的认为,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它分为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秘密两类;也有的认为,隐私,又称生活秘密,是私人生活中不欲人知的信息;还有观点认为,隐私,就是私生活,它相对于公共生活而言,是指与公众无关的纯属个人的私人事务,包括私人的活动、私人的活动空间以及有关私人的一切信息。有的认为,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 尽管人们对隐私的认识存在分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隐

名誉权及隐私权相关案例解析

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她的个人隐私信息曝光,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 家人认为琪琪之死与一起“人肉搜索”有关。据警方通报,在陆丰市陆城某中学就读高中的琪琪,曾于12月2日到该市东海镇金碣路的某服装店购物。但没过多久,琪琪购物时的监控视频截图就被该服装店的店主蔡某发布到了网络上,并配文称截图中的女孩是小偷,请求网友曝光其个人隐私。这则“人肉偷衣服女生”的信息引起了热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参与“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学校、家庭住址和个人照片均遭到了曝光。同时,网络上也不乏对琪琪进行批评辱骂的声音。琪琪父亲认为此举致使女儿自寻短见。琪琪姐姐在微博上公开指责涉事服装店店主系“诬陷”,参与“人肉搜索”的网友的行为导致一个花季少女无奈走上绝路。 据悉,当地警方已于12月8日立案侦查,并将犯罪嫌疑人即服装店主蔡某某刑事拘留。目前,相关部门继续开展处置工作。 律云律师观点: 关于上述事件,网络上的众多网友为逝者点亮了蜡烛,反思“人肉搜索”。一网友评论道:“一路走好,相信天堂里不会有‘人肉’”。对于同为90后的店主和死者,一方不曾想到“网络暴力”会失控至超出个人想象,预估不足;一方因为毫无社会经验,面对“网络审判”束手无策,直至绝望,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最终酿成命案。人肉搜索具有放大效应,对于一个花季少女来说,更是感觉草木皆兵,人言可畏。面对网民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极端恐惧。此问题的根源是,双方都缺乏法律意识,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值得人们反思。 从2006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虐猫女”事件到2008年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女白领死亡博客”事件,到2009年“央视实习生”事件,再到如今的“花季少女投河”案件,“人肉搜索”的悲剧不断上演,对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疑问,从未停歇。 法律规定,即使是犯罪分子也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在网络上曝光个人隐私信息,无疑是“网络示众”,这与古时候的游街示众没有实质区别。但是,目前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摘要:“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兴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学术界也多次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模式议程设置把关人沉默的螺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11月1日,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已委托深圳市律师协会党委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该条例正式立项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相关人士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典型现象,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已经从风口浪尖慢慢退去的“人肉搜索”话题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人肉搜索”究竟为何物,其涉及怎样的伦理问题,对人们有何影响,从2001年开始已先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对其进行剖析,作者在这里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盛行的原因,并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这一网络现象提供一些解决途径。从传播模式看“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从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来分析,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二是带有娱乐或戏谑性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信息反映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如“很黄很暴力”事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网民受到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约束大大减弱,网络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人肉搜索”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从传播媒介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人肉搜索”提供了特别的技术平台,使之能够兴盛起来。“人肉搜索”集合了网民的力量,搜索的信息内容既涉及广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具体事件发起的搜索,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回复。在著名的“虐猫”事件中,仅6天时间,“虐猫”视频中的3个嫌疑人就被锁定,随后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被陆续公布。信息内容收集之全面和更新速度之快都体现了网络搜索的极大威力。而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由此组成的虚拟环境,使得任何在网络中发言的人最终显示的身份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和网络ID,越来越多的网民逐渐热衷于在虚拟环境里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并寻求共鸣。网络的匿名性会造成匿名群体的产生,而在一个匿名群体中极易造成

申论热点: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XXXX年申论热点: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人肉搜索现象分析

"人肉搜索"现象分析 ——从新闻学角度谈我国现阶段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 农业频道记者:鄢然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决定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的媒介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把单一的个人带到世界媒体面前,实现了个人新闻的世界化和世界新闻的个人化。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功能是独特的,是传统三大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传播中的“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一位网友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广大网友对其进行回答的整个过程的统称。2007年6月,“人肉搜索”一词最早在华讯互联网旗下的网趣上产生。近几年,“人肉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和普及,但是“人肉搜索”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概念,它并不是网络诞生的产品。 一、什么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人肉搜索”。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麦克鲁汉在30多年前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正由理想变成现实。网络新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新闻,它有着非常突出的特征:个性化、互动性、信息共享化和资源无限性。在百度百科上给了“人肉搜索”这样的定义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二、“人肉搜索”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由于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我国政府决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包括新闻传播领域的伟大变革。中国引入互联网技术,新闻传播媒介不在拘泥于传统的电话、报刊、广播等,传播范围也由国内延伸到国际,中国新闻逐步与世界接轨。互联网的引入不但使公民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还有了一个发表自由言论的舞台。经过半甲子的努力,我国的信息传播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和“平民化”。一则热点新闻,往往发人深思,不仅能够引发大范围的讨论,还能或多或少的引发新闻的后续性发展。舆论压力甚至能改变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如:2011年发生的“局长佩戴劳力士手表事件”。网友将贵阳市息烽县煤炭管理局局长杨沛雄佩戴劳力士手表的照片传到网上,短短数天便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一边是舆论的压力,一边是检查机关的认真调查,杨沛雄对其罪行供认不悔。最终,南明区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杨沛雄有期徒刑10年,赃物劳力士手表一块、赃款人民币3万元予以没收。通过网友的力量解开贪污腐败的内幕的案子数不胜数,在事件的调查和审理过程中舆论的力量是功不

有关人肉搜索的论文

分类号_________________ 本单位编号________________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毕业论文 浅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提交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答辩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从“人肉搜索”个案看个人信息安全。。。。。。。。。。。。。。。。。。。。。。。。。。。。。。。。。。。。。。。1 二、“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3 三、“人肉搜索”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策略。。。。。。。。。。。。。。。。。。。。。。。。。。。。。。。。。。。。。。。。4 参考文献。。。。。。。。。。。。。。。。。。。。。。。。。。。。。。。。。。。。。。。。。。。。。。。。。。。。。。。。。。。。。。。。。。。。5

我国人肉搜索的立法现状分析

2011?06(下) 我国人肉搜索的立法现状分析 陈箐 摘要近些年,人肉搜索在网络上的盛行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特定的真实信息,在充分实现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侵犯公民隐私的现象。有效的规制人肉搜索有利于促进互联网的文明、有序的发展。 本文结合近几年与人肉搜索有关的重大事件,对现今的我国人肉搜索立法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陈箐,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网络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57-02 人肉搜索是指区别于机器搜索引擎,依靠网友之间的互动来 人工获取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信息资料的方式。从2001年,网民 在猫扑网上搜索出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及其个人资料,标 志着人肉搜索的诞生。到2011年,这10年中人肉搜索体现了一 定的积极作用,如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诉求、对官员反腐败的强有 力监督破获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寻找走失儿童等。在 看到人肉搜索积极一面的同时,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也呈现出 来。2007年12月“死亡博客”事件作为我国人肉搜索第一案,正 式拉开反抗人肉搜索侵权的序幕。然而该案并非是唯一的人肉 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虐猫女”、“铜须门”、“豪宅女”朱真芳 等事件的主人公都因为人肉搜索不堪骚扰而失去工作,不断搬家 躲避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人肉搜索拓展了自由表达的途径,满足 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然而网民进行“人肉搜索”的目的并不只是 为了获取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而是要通过对搜索对象真实信息的 揭露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借以表达某种意见、态度和情绪。①人 肉搜索一旦没限度的发展下去,就可能演变成了残酷的网络暴 力,使公民的个人隐私遭到无情的践踏。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 的不健全,绝大多数受害者都选择逃避而没有使用法律武器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1.“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众多网络用户搜索、汇集、整理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无数网络用户一起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进行搜索和挖掘,搜集相关个人信息。 一般来讲,“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2.“人肉搜索”的分类 “人肉搜索”并非法律用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料的搜集方式,因此,以资料为对象,对“人肉搜索”进行分类,似乎更为恰当。广义上可以将“人肉搜索”分为对属事的资料的“搜索”与对属人的资料的“搜索”,前者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人找人”的关系型搜索

方式;后者是指以网络社区为交流平台,集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力量,搜索某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公开化的网络活动。对于后者还可以进行细分,以个人资料是否公开为标准,可分为公开个人 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 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的区分涉及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 空间的范围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私人空间,即法定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应当诉诸于公力救济。 二、“人肉搜索”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人肉搜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侵权,这里的侵权指的是直接侵权,具体是指信息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可能侵犯被搜索者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至于现实中出现的对被搜索者进行恐吓、骚扰乃至造成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行为实际上是后续行为造成的损害,并非直接侵权。 “人肉搜索”为何极易导致侵权的发生,我们认为是由于我国个人资料保护领域“失范”现象严重——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缺失以及相关执法机制与机构的不统一。以隐私权来讲,我国现行法律中

人肉搜索第一案

人肉搜索第一案 ?事件经过 “北飞的候鸟”的博客主人姜岩2007年10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MSN SPACE公共浏览权限,两个月后突然打开。空间里记载了丈夫王菲的出轨及自己内心欲挽回而不得、欲弃之而不舍的煎熬,隐晦地表达了轻生的念头。2007年12月29日,在试图挽回丈夫无果后,姜岩从自家24层一跃而下,“死亡博客”由此得名。 姜岩事件最早的爆料者名为“撒加的橡皮鸭”的网友发表题为《哀莫大于心死,北京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的帖子,几个小时内回复破千,浏览无数。网友群情激奋,认为是王菲和第三者“逼死”了姜岩。不久,大旗网刊载专题报道,天涯等社区出现了更多的贴文。 为了替“姜岩讨回公道”,网友们展开了规模浩大的人肉搜索。王菲及第三者的电话、地址、公司被一一曝光,王家每天接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随着“人肉搜索”入侵现实生活,王菲从此过上了“惊弓之鸟”般的生活。王菲就职的公司也迫于网民压力,辞退了他。 2008年3月,王菲将大旗网、天涯社区、北飞的候鸟(姜岩朋友张乐奕所设祭奠网站,内有部分王菲信息)三家网站告上法庭,首次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反网络暴力”中国第一案。 王菲认为被告网站上刊登的部分文章中披露了其“婚外情”以及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等个人隐私,并包含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侵犯了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被告张乐奕的律师辩称,王菲的姓名、单位、电话等属于商务场合用于交流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并不属于侵犯王菲的隐私权。另外,王菲因婚外情导致妻子自杀,本来就是违背社会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给他带来了负面社会评价。人们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作出评价也不侵犯他的名誉权。 判决结果 200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乐奕和北京凌云公司构成对王菲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判令上述两被告删除相关文章及照片,在网站首页刊登道歉函,并分别赔偿王菲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和3000元,加上公证费,王菲总计获赔9367元。海南天涯公司因在合理期限内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被判免责。2009年12月23日下午3时,北京二中院作出二审宣判: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王某在与姜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其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标准,使姜某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是造成姜某自杀这一不幸事件的因素之一,王某的上述行为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 启示 人肉搜索的发动和参与者通常都是网络上的愤青,他们看见令人愤怒,生气的事就会头脑发热,打抱不平,而失去了理智。导致以上多起人肉搜索案件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无论是”铜须门"也好,"王菲事件"也好,这些在他们看似正义的行为往往是非正义的,他们的行为给人肉搜索的受害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失去工作、遭受指责。 “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提醒着广大网民: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