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江南十校联考新高考原创预测试卷(十)生物

2021届江南十校联考新高考原创预测试卷(十)生物

2021届江南十校联考新高考原创预测试卷(十)

生物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1.噬藻体是一种能感染蓝藻的DNA病毒,它能在蓝藻细胞中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藻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藻体和蓝藻都具有核糖体

B. 蓝藻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C. 噬藻体遗传物质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藻体可标记其DNA 【答案】C 【解析】【分析】1.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

和真核生物。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噬藻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A错误;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B错误;

C、噬藻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正确;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可使噬藻体的DNA被标记,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病毒无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如图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d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X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B. 胰岛细胞中结构①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C. 结构③的内膜中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比外膜的多

D. 某些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以通过d过程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经内质网进行粗加工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最后经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

【详解】A、物质X是分泌蛋白,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结构①为内质网,且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构成中心体的成分中没有磷脂,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不能转移至中心体,B错误;

C、③为线粒体,其内膜是有氧呼吸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大量的蛋白质,因此③的内膜上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比外膜多,C正确;

D、d过程中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也可将小分子物质分泌到细胞外,如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B。

3.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

确的是()

A. 核酶和蛋白酶都是由单体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B. 核酶和淀粉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

C. 核酶破坏磷酸二酯键将所有RNA降解

D. 核酶和蛋白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

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

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核酶和蛋白酶的成分分别为RNA和蛋白质,都是由单体组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

确;

B、核酶的本质是RNA,其合成场所在细胞核,而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核糖

体,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核酶只能降解特定的mRNA,C错误;

D、核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

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故选A。

4.如图为人体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B. 细胞内发生的吸能反应都伴随过程①ATP的合成

C. ATP分子由一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两个磷酸基团组成

D. 人体细胞和玉米细胞进行过程①所需的能量均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①过程是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详解】A、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

B、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伴随着ATP的分解,B错误;

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其中1个腺苷与1个磷酸基团组成1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所以ATP分子由一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两个磷酸基团组成,C正确;

D、动物形成ATP来自呼吸作用,植物形成ATP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人体细胞过程

①形成ATP所需的能量不可以来自光能,D错误。

故选C。

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A. 氧浓度为a、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涉及的酶均不同

B. 氧浓度为c时,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C. 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D. 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细胞消耗[H]的过程伴随着ATP的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产物中如果有C0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

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吸收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1:6:6;

无氧呼吸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1:2:2。

【详解】A、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所用的酶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相同,A错误;

B、设氧气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曲线得出关系式: 2y=6、6x+2y=15,解得:x=1.5、y=3,所以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2/3,B正确;

C、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而在无氧呼吸过程中,酵母菌细胞消耗[H]的过程是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没有伴随ATP的生成,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6.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果蔬尽量储存在低温、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耗减少到最小

B. 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无氧呼吸原理生产各种酒和食醋

C. 花盆适当松土可改善植物根部细胞氧气供应,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D. 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包扎伤口,有利于皮肤细胞呼吸,促进伤口痊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其呼吸和繁殖会受到抑制;低温、低氧可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但干燥不利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因而需要保持环境湿润;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人和动物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能够促使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3.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详解】A、完全无氧的环境中,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较多,无氧呼吸的特点是有氧时无氧呼吸受抑制,在低氧的环境中,有氧呼吸因氧气浓度低而很弱,无氧呼吸因氧气存在而受抑制,细胞总呼吸低消耗的有机物少,可以将损失减小到最低,A错误;

B、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产物是醋酸,可以制酒和酿醋,B错误;

C、花盆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

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有利于皮肤细胞呼吸,促进伤口痊愈,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B. 加热和加过氧化氢酶能促进过氧化氢水解的原理相同

C. 若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则可以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D. 因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使DNA、RNA分别呈现红色和绿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中消耗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

水溶液检验;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使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4.甲基绿与DNA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亲和力更强,可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DNA、RNA分别染成绿色和红色,从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详解】A、二氧化碳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该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B、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水解是因为给化学反应提供的化学能,而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若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得不到色素带,C错误;

D、因甲基绿与DNA亲和力强,二者结合呈现绿色,而吡罗红与RNA亲和力更强,二者结合后呈现红色,而细胞核(细胞质)中既有DNA也有DNA,所以应同时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一定不能让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否则会导致分离失败。

8.某单链RNA病毒含有1000个核苷酸,其中A=260、C=250、G=300、U=190。若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该过程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量为

A. 250

B. 450

C. 550

D. 3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RNA为单链,DNA为双链,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的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在逆转录过程中,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在此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G和C配对、U和A配对,根据RNA中C=250个、G=300,可推测合成的单链中鸟嘌呤为250个,再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另一条链中的鸟嘌呤=RNA 中鸟嘌呤数量,为300个,因此该过程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数量=250+300=550个。

9.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时没有产生新的蛋白质

B. 衰老细胞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C. 采用放疗、手术切除等常规手段会导致细胞凋亡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突变为抑癌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其过程中仍能产生新的蛋白质,A错误;

B、衰老细胞内染色质会发生固缩,因此会影响DNA复制和转录,B正确;

C、在治疗癌症,可以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手段,可导致癌细胞的坏死,不是癌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10.下列与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有核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 分裂间期核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

D.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答案】C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A、分裂间期有核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心体的复制,A 错误;

B、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DNA分子数加倍、染色单体出现,但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组数都不变,B错误;

C、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出现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正确;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都有两条Y染色体

B. 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

C. 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3对

D. 细胞内核DNA分子数都是9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

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性染色体XY,其中一条X一条Y,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细胞中有两条Y染色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细胞中也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可以称作23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只有46

条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不成对,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NA已经复制完成,有46条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共92个DN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共46个DNA,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特点,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要牢记2个关键点,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二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恢复原数。

12.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的碱基总数相同

C. 基因的表达需要RNA的参与

D. 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3.基因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详解】A、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基因, 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上有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故人类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的碱基总数,B错误;

C、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翻译两个过程,需要RNA的参与,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错误。

故选C。

13.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有性生殖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中的

亲本性原细胞次级性母细胞配子F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亲本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性原细胞;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性母细胞;③表示次级性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配子;④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其上的基因也发生自由组合,故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也发生于②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故选B。

1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下列生理过程不可以同时进行的是

A. 原核细胞DNA复制时模板链解旋和合成子链

B. 真核细胞DNA转录时模板链解旋和合成RNA

C. 原核细胞某基因转录形成mRNA和该基因控制的肽链合成

D. 真核细胞某基因转录形成mRNA和该基因控制的肽链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接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所以原核细胞DNA解旋和合成子链可以同时进行,A错误;

B、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所以真核细胞DNA转录和合成RNA可以同时进行的,B错误;

C、原核细胞可以边解旋、边转录、边翻译,所以原核细胞某基因转录和该基因翻译可以同时进行,C错误;

D、真核细胞某基因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该基因的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真核细胞由于具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不可以边转录边翻译,D正确。

故选D。

15.如图表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③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 ②物质可以识别并携带③过程所需要的原料

C. 人的囊性纤维病是通过蛋白质直接表现的

D. 所有生物体内都能进行①③这两个基本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转运RNA,③表示翻译。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3.密码子位于mRNA,能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子除外);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4.翻译过程的模板是mRNA,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此外还需tRNA转运氨基酸,需要ATP提供能量。

【详解】A、①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两种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中没有U-A,而翻译中没有T-A,A正确;

B、翻译需要②转运RNA识别并携带③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B正确;

C、囊性纤维病的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蛋白质直接表现的,C正确;

D、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都不能独自进行①转录、③翻译这两个基本过程,D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6.环境条件不变时,下列哪项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染色体变异和自由交配

C. 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

D. 自由交配和连续自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该基因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非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详解】A、发生基因突变,就会随之产生新的基因,原基因所占比例下降,对种群基因频率有影响,A错误;

B、发生染色体变异,会有基因的缺失和重复等,原基因所占比例会发生改变,对种群基因频率有影响,B错误;

C、自然选择时适者生存,好的基因型被留下,经过逐代淘汰,纯优良基因型被留下,基因频率就会改变,C错误;

D、自由交配和连续自交若不淘汰个体、没有选择,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不利变异个体的基因频率有可能下降至0。

17.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①是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 一般情况下,①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④

C. ①③④的总量远远高于②的量

D. 正常人①内的pH通常稳定在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细胞内液,③是淋巴液,④是组织液,①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①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④是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①血浆与③淋巴和④组织液相比,①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

C、①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②是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故①③④的总量远远低于②的量,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D错误。

故选B。

18.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X、Y和乙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B. 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Y、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

C. 因受体4被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 图中四种受体与不同的信息分子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胰岛A细胞分泌信息分子Z表示胰高血糖素。

【详解】A、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贮存的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A错误;

B、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Y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调节实现,B错误;

C、受体4被抗体结合进而引起的糖尿病,使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

D、图中四种受体具有特异性,与不同的信息分子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故选D。

19.如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Ⅱ5为单基因遗传病患者(致病基因不在XY同源区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患病男孩的父亲不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B. 若该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是Ⅰ2和Ⅱ3

C. 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Ⅰ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D. 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4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基因用A、a表示),据此答题。

【详解】A、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携带有致病基因,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A正确;

B、若该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男性应该全部患病,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是Ⅰ2和Ⅱ3,B正确

C、若Ⅰ2是携带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患病(aa)男孩的概率为1/4×1/2=1/8,C正确;

D、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Ⅱ4是携带者X A X a的概率为1/2, D错误。

故选D。

20.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被感染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凋亡

B. 能吞噬、消灭细胞碎片的是溶菌酶

C. 细胞X由成熟于骨髓的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D. 细胞X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能吞噬、消灭细胞碎片的是吞噬细胞,B错误;

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X效应T细胞由成熟于胸腺的T 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C错误;

D、细胞X为效应T细胞,其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A。

21.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下列关于细胞利用基本单位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基本单位中含有U,则该生物大分子可能是HIV的遗传物质

B. 若基本单位为葡萄糖,则该生物大分子可能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C. 若生物大分子是分子式为C55H50O19N10的多肽链,则该多肽水解最多需要9分子水

D. 若生物大分子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其基本单位为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D

【分析】

1.多糖包括糖原、淀粉和纤维素,其中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 基不同分为20种。

3.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 和RNA ,真核细胞的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 中的特有的碱基是T ,RNA 特有的碱基是U 。

【详解】A 、若图中生物大分子含有U ,则该生物大分子是RNA ,可能是HIV 的遗传物质,A 正确;

B 、若图中的

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对应的生物大分子可能是多糖、淀粉、糖原,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B 正确;

C 、若生物大分子是分子式为C 55H 50O 19N 10的多肽链,每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氮原子,故该多肽最多为十肽,则一分子该多肽水解最多需要9分子水,C 正确;

D 、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有糖原,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脂肪不是大分子物质,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不能称作单体,D 错误。

故选D 。

22.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健,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某蛋白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 9H 11NO 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该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如下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形成短肽A 、B 、C 共消耗2分子水 B. 短肽A 、B 、C 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 该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D. 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最终会得到49个氨基酸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3.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

【详解】A、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3个苯丙氨酸(C9H11NO2),这需要断裂5个肽键,消耗5个水分子;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第17、31和32位苯丙氨酸(C9H11NO2)3个,此过程共需要断裂5个肽键(分别位于16和17号、17和18号、30和31号、31位和32号、32位和33号)、消耗5个水分子,每个苯丙氨酸含有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含有1个氧原子,所以短肽A、B、C比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2×3-5=1个,B正确;

C、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

和32号为苯丙氨酸,C正确;

D、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该四十九肽用蛋白外切酶处理,可得到49个氨基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易错点: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

23.将取自某种植物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两个成熟细胞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6min内甲乙溶液的渗透压都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B. 0-6min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和细胞液浓度都逐渐变大

C.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该实验的最佳材料

D. 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不一定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详解】A、2-6min内甲溶液中的液泡直径逐渐增大,渗透压小于细胞液渗透压,而乙溶液液泡直径在减小至不变,乙溶液的渗透压都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A错误;

B、0-6min内液泡直径在减小至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至水分进出平衡,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逐渐减小,细胞液浓度都逐渐变大至不变,B错误;

C、紫色的洋葱内表皮的液泡中不含有色素,现象不明显,不宜使用,C错误;

D、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处于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没有变化,处于乙中的细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故选D。

24.如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