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摘要:韩愈不仅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一位人才方面的专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并且积极培养和举荐人才对当时及现在社会影响很大,特别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思想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韩愈人才思想举荐

在韩愈的文章及其诗歌中,关于人才问题的讨论占有很大的篇幅,《旧唐书》《新唐书》书中也多有记载。特别是他一生所形成的有关人才问题的思想值得我们去关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社会较前朝重武而轻文,耻为人师,社会风气败坏。在此环境下,许多有才之士不能得以施展才华,而韩愈面对当时的政治压力与世俗偏见,以及结合自己坎坷曲折的仕途经历,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人才方面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但是值得我们批判的去接受和学习。

一.凡适于用者谓之才,堪任事者谓之力

1.“凡适于用者谓之才,堪任事者谓之力”。①《释言》中韩愈初步对人才有了看法,能够被任用,有能力办好事情的人便是人才。但是从我们的观念出发,这并不能算作是对“人才”最好的解释。通过对韩愈的记载及作品,我们可以知道韩愈对人才有更深的理解。那么韩愈衡量人才的实际标准是什么呢?概括出来就是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把修养,个人品德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如《师说》中记载“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①《韩愈全集校注》页一七○一《释言》

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②又如《请置乡校牒》记载“赵德秀才,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等等,古代能够判断一个人品德的好坏的标准很多,其中通过文辞也可以作出判断。那么,韩愈把文章作品作为品评人才的标准的思想来源是什么呢?他在《争臣论》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没有获得仕途官位就会思考自己的文章哪里出现了问题。他把做文章和谋职位看得同等重要,在他的认识里中进士靠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文章写好了就可以中举。在当时文学思想方面的造诣是能够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的。另一方面,重视文学修养在唐代又有现实意义。唐代以科举取士,主试诗赋,文辞优劣在当时的选拔中居于决定性地位,因而进士科又被称为文学科。韩愈曾经对其弟子们教导:“今居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使一世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此欤?”(《答陈商书》)可见韩愈当时已经意识到文辞的好坏是士人能否进入官僚机构,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关键。

我们抹去韩愈急功近利的思想,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正如韩愈所认为的判断人才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其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韩愈主张“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前人的文辞,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即“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韩愈这里所说的“道”不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是兼指(有时偏重)人的②清董诰注《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师说》

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其观点在《三器论》就能体现出来,“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并且结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可以看出其在识别人才之际,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其次他的“文本于道”的思想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并结合了孟子得“养气说”,即把“气品德的修养和文章的结构表现形式的关系比作是水和浮物的关系。“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以,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修养充实的人,他的文章,言辞自然会纵横无碍、挥洒自如。文章造诣有了很好的修养,那么作为人才的基本条件也就达到了。韩愈反复强调主观道德修养的重要,正如他在《原道》里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这也是人为学的目的。他本人在这一方面就有很好的素养,其言行举止都遵守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当时之人才的形象树立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2.“必须有待,然后有所立”。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需要积极修养身心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太学生何蕃传》中的“必须有待,然后有所立”,其中这里的“有待”并不是消极等待的意思,而是积极修养自身,努力加强学习,等到机会到来时就可以用上。唐朝社会是一个儒教、道教、佛教并存的时代,而韩愈继承了儒家的思想,讲究品行高尚,所以韩愈在这种意识之下,认为要实践圣人之道,必先从人性的自我完善做起。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人们端

正学习态度和方法,并且利用儒家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儒学修养,以此便可以做一个有才的人。如他要求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打好基础,不要计较一时的功名利禄,要学会细心地去发展,去积蓄自己的才能,就像树木的根等待他的果实一样,树木只有长的高大旺盛才可以使自己的果实成熟,要做一个成功的人,有思想的人就要像树木一样,能够不断坚持和努力,这些都在《答李翊书》中体现出来的。韩愈不仅把“有待”看作人才“有立”的前提,更把它作为一种一生去发现人才,垂范后世的理想人格。韩愈确立了有道德、能文章的人才标准,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出这种人才呢?“由汉氏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社会现实让韩愈甚为担忧,他全然不顾当时的社会形式,在人们以耻为师的氛围之下,仍然坚持招收天下的有才之士,培养他们的仕途心态,特别是对于寒门弟子,他知道他们要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不管自己以后是否会飞黄腾达,都不能影响自己确立的理想,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必然有所收获。他以儒家继承人自居,并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儒学的责任。他说:“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重答张籍书》)③。为了能够培养出素质高,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担任国子祭酒后,改变了以前自考无门,而须向权贵进行干谒羞耻行为的不良社会风气,以实际才学为标准进行严格选拔学官。在他任职期间,国子监新增属官,一律任用儒生,而且还要经过考试,合格者方可担任学官。他曾荐举校书郎张籍担任③清董诰注《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重答张籍书》

国子博士,其理由是张籍“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沈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④。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有才而欲驰骋之,皆须托权门而后有为

韩愈的仕途之路曲折不幸,特别是在《感二鸟赋》中深深感慨其命运的不公,即“有才而欲驰骋之,皆须托权门而后有为”,就是说一个有才的人想要为自己的才能开创出一片天地都十分的艰难,还要做出自己巴结有权势的人的姿态。面对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使得韩愈对有才却不能得到施展的人才非常重视。《旧唐书·韩愈传》记载说:“(愈)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随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在《与李翱书》书中说:“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货,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这种经历很容易使他与共进之士共命运,特别是有才不能公平竞争,而须讨好奉谀权贵,使得他对人才的成长与前途更为关心。这表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

韩愈对人才的重视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但是最突出的是他能抵住世俗的压力,为许多受压抑、被埋没的人才向其统治者们“宣战”。这些表现在《违辩》中他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鸣不平的名作,为此他不惜向旧势力宣战,并冒有政治的风险;在《蓝田县丞厅壁记》也是为耿介直言之士崔立而鸣不平的名作,为此他又不惜向旧的埋没人才的官僚制度挑战;又如在《马说》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为一切被埋没、

受压抑的人才鸣不平,并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主要是因为他深知“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⑤(《上宰相书》)。人才是否被采用完全取决于有权者和地位高贵者,这种社会风气使得韩愈不能接受,他认为人才的选用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与祠部陆员外书》)。因此他《上宰相书》就是向当权者宣传人才的重要意义,并且希望统治者能够引起重视。

在当时的社会压力下,韩愈除了为被压抑被埋没的人才向统治者宣战外,还能够招收一些寒门身份的弟子,以身作则,耐心辅导他们。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觉得向别人学习是件羞耻的事情呢?首先韩愈在《师说》里分析了世人的心态:如果是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读书“习其句读”还可以为孩子择师而教之;要是自己去拜师求学就会觉得那是羞耻的事情“耻学于师”。还有就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所以结果往往就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而韩愈当时却逆流而行,自以为师,结果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和责问,一些人“指目牵引,而赠与为言辞”⑥视韩愈为狂人。韩愈感慨“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他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不顾世俗的诽议指责而勇于为师。在这拜师困难,学生们耻于为师的社会风气之下,仍有韩门弟子张籍、李翱、李蟠等一批人才涌现。而《师说》一文就是为了表扬“不拘于时,学与余”的李蟠而作的,同时也是他对当时社会风气不满的宣言书。特别是在《答刘正夫书》云:“凡举进士者,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

⑤《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卷《书》一五三《上宰相书》

⑥《韩愈全集校注》页一五零八《柳宗元集》卷三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经常暗自向学生交待“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用息不知者之谤。生慎从之。”(《答胡生书》)可见韩愈面对如此压力依然招收寒门身份的人才,抗颜为师,培养人才的奉献,执着,顽强精神。

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弊端,朝廷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过于单一,考试的内容陈腐无用,正因如此,所以排挤了许多真正有安邦化俗之才的有为之士。在《马说》中,他用识马的道理来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世上有识别马的伯乐,然後千里马才被发现。千里马一直都存在着的。但是伯乐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这说明这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当有人能够识别人才,这时就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能识别人才的人,比人才更难得、更可贵。能够识别人才是很重要的,没有知人本领的伯乐,千里马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屈原以骏马自喻,感叹无人了解他们,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伯乐都不存在了,谁还能识别千里马呢?他认为世界上随时随处都会有人才存在的,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由于统治者不识才、不惜才,才致使大量的人才的被埋没。韩愈的这种感慨主要是其基于自己一生追求仕途之路的坎坷艰难“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切身体会。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送全秀才序》云:“伯乐之厩多良马,卞和之匮多美玉。”《为人求荐书》云:“伯乐一顾,价增三倍。”“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过

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才、超逸之足也。”他在此借用伯乐、卞和、匠石,就是因为世上少了能识别人的存在,致使人才沉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吁能多出现能够识别人才的慧眼之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韩愈在昏庸无能而又麻木不仁者的面前,看到人才被埋没之后而提出的至理名言。苏轼在《次韵叁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群举进士不得》中也指出:"回看世上无伯乐,却道盐车胜月题。"意思是说,世上没有伯乐,明明人才不得其用却反说用得很好。人才不被重用的现实,特别是对于下层之士来讲,“今天下不由吏部而进士者,几希矣”《上宰相书》,人才能够走上仕途之路的机会很少。从他的《上宰相书》中能体会到。而礼部、吏部的选拔,又仅仅“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的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邦之策,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⑦。因此他主张,作为选拔人才者对于凡有真才实学之士,就要“可举而举焉,不必让其自举也”;要广开途径,随时为国选拔、举荐真正的有为之才。作为被选拔者,也要“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并且指出科举考试,应该“奉广岁所取进士、明经”,要“在得人,不以员拘”(《唐故相权公墓碑》)。要广招天下有志之士,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

此外当时世俗观念的影响造成寒门子弟难以入仕途,为此韩愈批评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求全责备的苛刻要求。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

⑦《全唐文》清董诰等纂修卷五百五十一

度在唐朝仍影响深远,讲究“士庶有别、贵贱有分”⑧(参见《唐会要》卷36 《新唐书·选举志》)。虽然进士科的初衷是通过抑制有实权的人在选官中营私舞弊,而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寒门才士。但是结果却又被权势者所掌握,《旧唐书·王播传》中记载:“其时贡举猥滥。势门第子,交相酬酢;寒门俊选,十弃六七。”⑨可见有才的寒门子弟通过想通过考进士作为出路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出身卑微而有才的人在统治者求全责备,以出身门第的苛刻条件之下被压抑、受排挤。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受门第观念的身份歧视,及对寒门人才的求全责备使得韩愈深受其害,为此韩愈把矛头指向统治者,并呼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人才思想。

四.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有伯乐能识别人才,更需要能够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人才被善用。韩愈深知人才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很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从而使人才能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韩愈所追求的人才理想是:人才能够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进学解》中,他说“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端量长,惟器适用者,宰相之方也”。他通过举例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要量材使用,才能建造出好的房屋。同样在提拔人材时要公正公平,在选用人材时要态度端正。人各有优缺点,要衡量人才的优缺点,量才而

⑧参见《唐会要》卷36 《新唐书·选举志》

用,才可以使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发挥。这就需要用人者要知人善任。在《蓝田县丞厅壁记》中,韩愈以崔斯立为例子告诫统治者要知人善任。崔斯立是一个学问出众,认真负责耿言直事的人,他曾经在朝廷当官即“以前大理评事”,却因为“言得失黜官”⑩,最后被贬到陕西蓝田县当了个副县令,只是在公文上签字画押,什么事情都不可以过问,并无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慢慢的消磨了自己想为国家尽职尽责的抱负。所以他由原来的“官无卑,顾材不足以塞职!”的抱负顿时变为了“余不负丞,而丞负余”的感慨。相反还有一个例子讲的是徐州节度使府历任书记徐泗豪,他本人“实所谓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者也”,他能够统帅军队保卫国家,同时也有较好的外交能力,他的才能被统治者充分利用到了,所以深受统治者的喜欢。韩愈在《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称赞道“志同而气合”11,说明只要是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不仅能处理好上下级的信任融洽关系,也可以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量才使用,方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此外,那么没有被录用的才子应该怎么办呢?韩愈的刻苦专研换来的却是“四举于吏部乃一得”、“三式于吏部卒无成”、三上书与宰相而不被理睬的经历,面对自己的处处不得志,处处碰壁,他曾感叹自己的命运“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感二鸟赋》;“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与李翱书》。但是他没有放⑩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

弃,仍然自强不息,继续深造,等待机会的到来。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没有被录取,我们还会做出更多的努力,会有比以往更刻苦的精神去学习,可以广览博取,深造学问。而被录取的人,学问可能会因为有工作中的事情而搁浅,没有时间去学习,最后还会不及没有被录用的人。所以有才不一定非要取得功名,没有功名一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像屈原、司马迁、李白一样可以为社会为历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韩愈在劝说自己的弟子是就这样为他们分析利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有志之士成仁,他所形成的人才思想不断鼓舞着后人,值得我们去借鉴。

人才问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只是韩愈人才思想的一小部分,尽管他的思想有其不足的地方,如受到当时时代的,阶级的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人才思想不免带有功利的思想,甚至有些地方比较片面,但是他能够写出很多的文章来分析并讨论人才问题,发表自己的人才思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直到现在仍然能够被借鉴。在《韩愈新论》中曾经指出:“韩愈是唐代人才问题的专家。”我个人认为:它不仅是唐代时期的人才专家,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问题的专家,他的人才思想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旧唐书·韩愈传(卷一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新唐书·韩愈传(卷一七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唐)韩愈撰/ 马其昶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4] 全唐文

[5]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6]何法周韩愈新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7]张玉璞“怀才不遇”情节与韩愈的人才利用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八期

[8]周青山韩愈的人才思想及其对现时代青年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6.08

[9]陈秋琴论韩愈的和谐教育观与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研究院2007.06

[10]赵洪奎论韩愈的人才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第28卷第3期

[11]华军韩愈《马说》释义【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第25卷第4期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

浅谈中小企业的人才战略

.. . .. . .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管理策略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策略 1 人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迎来机制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的竞争。就公司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

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 中小企业人才管理中的问题 2.1 人才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与国际交流,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慢慢传入中国。中小企业也受到管理理念上的冲击,但是,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原有的传统观念,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时,由于地处西部,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来源不及时,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现状,如:人员较少,管理者素质不高等,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人才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21世纪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以及对先进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上。认为人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对人才的理解围也比较狭隘,往往只重视技术型人才,能够马上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技术人才和员工,而忽视了综合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思考企业利益的方式,使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做大、做强。忽略人才这个未来公司的核心,企业势必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2 用人机制和选拔机制不健全 人才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选拔,招聘企业需要的人才。有效的选拔制度和招聘方式,能帮助企业以有限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人员招聘程序不规,没有详细的招聘计划,多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判的意义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 中文摘要: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对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韩愈子退之,才学渊博,文论犀利独到,逻辑性强,其古文理论是其最为突出的成就,本论文主要就是围绕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其生活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第二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第三文学理论评判的意义提出“文以明道”“文章内容变革带动形式变革”。 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 韩愈生活出生于大历三年,生在宦官世家,所以从小就受到政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生活在宦官世家当时在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兄长也早逝,从小韩愈就刻苦学习,这使得他博学远见,思想也变得更加正直,在他后来提出古文理论上也受个人经历其影响,文章内容更得加丰富,文章思想变得更加的直白,这也是他后来造成被贬的重要原因;其次韩愈生活在唐代一个儒家式微的节点,佛家成为主流思想,就连统治者也对佛教充满崇拜,所以促使他对儒家思想倒退的担忧和佛教占据主要地位的反对,因此为了振兴儒家思想通过改变文学思想,开始对佛教加以否定,古文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 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 韩愈开创古文理论先河,很多人认为韩愈提倡的古文理论最主要的目是为了反对骈文,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而反对骈文只不过是其次目的,韩愈文章逻辑性非常强,写作手法创新,当时都是为了批评或论证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韩语看来当时社会的儒学道统已经衰落,佛教思想已悄然兴起,已经影响了儒学思想的传播,而儒学思想是中国本土思想,有其不可摒弃的理由,儒学思想的代表人韩语认为儒学思想受到威胁,所以他为了打压佛教冒着生命危险向皇上上①《论佛骨表》劝谏,认为供奉佛骨

浅析企业的人才战略

浅析企业的人才战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析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接着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做了具体的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 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跨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飞速的时代,新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所谓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才理论,人力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增长远远高于物力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增长,据估算人力投资增加倍,利润将增加倍。可以说,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谁就掌握了至胜的法宝,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来支撑就等于人体缺少骨骼,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谈不上生存与发展。据有关的调查显示,人才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已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进一步加重,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加重对人才的大规模竞争,使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更加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1.领导缺少尊重人才的意识

在企业里老板如果给员工的感觉总是天天挑毛病,各方面束缚员工,不给员工施展能力的舞台,嫉贤妒能,那这样的话员工又怎会安心于工作。研究表明,员工喜欢某个工作,五至六成的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好老板。其实,人不是冲着公司工作的,是冲着人。而且老板如果非常好,别人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 2.人才缺少发展的空间 在企业里,如果真正的人才,或者潜在的人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他们多半会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机会。 3.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 有一些企业网络了大量的人才,却不知道合理的使用,有一些高端的人才长期得不到重用,干一些与他的才能不相称的工作,即大材小用,而有些工作不能发挥人才的特长,日子久了,他们自然选择离开。 4.企业缺乏成熟的企业文化 在内部,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同事关系就会很微妙的,表面上好像很融洽,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为了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往往都会觉得很累,天天斗来斗去哪会有好心情,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员工萌生离意。研究表明,员工若是和上班同事成为好朋友,一般情况下对工作都比较满意,而且效率会更高。 5.企业薪酬计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能做到外部公平性,也就是达不到整个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或者跟同等实力水平的公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其中,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湖上杂诗 【内容】: 葛岭花开二月天, 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 不羡神仙羡少年。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马嵬驿[1] 【内容】:

韩愈 讲稿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 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

浅谈企业留住人才的策略

CHRP论文选登——浅谈企业留住人才的策略 2011-02-14 15:46 来源: 作者:网友评论 0 条浏览次数 48 作者:邵晓娜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诸多的发展良机。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那就是国内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动率更是高得惊人。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中高级人才的流失率高达50%~60%,而据专家测算,正常的人才流动率应该控制在15%以下。人才流失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极大浪费,企业竞争力严重下降,经济效益滞步不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何防止人才流失,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企业优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管理界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就是8020原则,它是指企业80%的财富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这20%的员工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界普遍意识到优秀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根据国内一些专门机构的分析,认为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经济大环境的原因,企业的原因和来自个人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内部本身的原因所造成。 1、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是中小企业优秀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优秀的员工一般都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他们正是通过职业规划来实现个人的目标。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本身就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更不用说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创造合适的环境。这势必造成优秀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根本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因此,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只好一走了之。 2、企业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也会导致优秀员工的外流 由于管理人员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领导风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才流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企业管理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管理素质低下,同那些水平高、理论强的优秀员工自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不畅的沟通必然会导致员工的流失。②管理者性格古怪,反复无常,对下属不公,不尊重下属,自私,心胸狭窄,报复心强,不以身作则,缺乏威信,任人唯亲,对“异己”打击报复,好大喜功,将错误推给下属,居高临下等都会对优秀员工的态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优秀员工流失。 3、不合理的薪酬制度也会引发优秀员工的频频“跳槽”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个人在自己因工作或做出成绩而取得报酬后,并不会仅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会通过相对于投入的报酬水平与相关人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

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

韩愈生平轶事

韩愈生平轶事 韩愈这个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下面是韩愈生平轶事,一起来看一下吧。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得他的名篇佳作《马说》、师说》,其中很多名句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成为我们表情达意的不二选择。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与仰视韩愈,膜拜韩愈,他已经由人经过千百年的口口相传,诗书承载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但其实,在韩愈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着普通人情趣、有着喜怒哀乐的人。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韩愈的故事,来认识一下脱离朝堂政治,远离笔墨案牍,以真性情投入生活中的韩愈。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吏部开锁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为文逐鳄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韩愈摆好祭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导读: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

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 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着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着“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尽磨难、初心不改--韩愈其人初探

历尽磨难,初心不改-----韩愈其人初探 十师北屯中学鞠伟 教材分析:(本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马说》课外第首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九年级下册第首课外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做学韩愈的一诗二文(《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相关史料,加深学生的韩愈的理解。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理解选文的情感,和朗读指导,加深对韩愈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学习韩愈“失意而不失志”、“历经坎坷,不改其志”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的句子,理解韩愈的情感,读出句子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韩愈生平资料,学生熟悉马说,了解《左迁至蓝关侄孙湘》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歌大意。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就一起去了解一个人。上课之前先做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PPT出示:后世对他的评价: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刘禹锡 他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被后世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这个人就是韩愈。我们一起走进韩愈。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的韩愈是一种怎样人生状态呢? 二、少年刻苦求学 男生齐读: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旧唐书韩愈传》。 同学们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我呢? 学生答:幼年的韩愈身世可怜,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 师:是呀,后来韩愈也曾写出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治学名言。 {设计意图} 三、青年怀才不遇 (衔接语)刻苦学习的韩愈在25岁时,一举中的,考中进士。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的韩愈,是否可以一展抱负,韩愈的仕途是否从此就一路坦荡了呢? 《马说》“原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文集内容简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德宗贞元十九年被贬为阳山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明万历中,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精选韩愈诗、文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愈的思想观点、文学成就及语言特色,为别具一格的精

粹选本。 诗词欣赏 《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落叶送陈羽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孟生诗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战略

目录 中文摘要 0 英文摘要 0 一、引言 (1) 二、中小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性 (1) 三、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2) (一)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的普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1、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经营理念保守,权力高度集中 (3) 2、中小企业在人才的“选、育、用、留”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3) 3、中小企业中出现人才储备困难的自身原因 (3) 4、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困难的根本原因——企业结构不合理 (3)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根源分析 (3) 1、大学生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 (3)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4) 3、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高校专业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 (4) (三)大学生对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影响 (5) 四、对于中小企业人才储备从大学生中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几点建议 (5) (一)规划企业未来,强化人才储备战略 (5) (二)充分与相关高校合作,依托高校进行人才招聘 (5) 1、运用网络,充分借助政府、学校所提供的网络招聘平台 (6) 2、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借助高校力量培养人才 (6) (三)中小企业如何将影响力深入大学生群体 (6) 1、设置适当的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展现企业实力 (6) 2、充当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与高校学生各方面的交流 (7) 3、吸收高校大学生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周期短效率高的人才考察制度 (7) 4、适度的资助大学生社团活动,建立与高校间良好的公共关系 (7) (四)中小企业如何吸引和培育大学生人才 (7) 1、引进合理的人才测评机制,正确鉴别企业所需人才 (7) 2、签订预期就业合同,提前从在校生中培养人才 (7) 3、建立合理透明的薪酬体系,保障好员工的各项基本需求 (7) 4、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能岗匹配 (8) 5、建立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以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 (8)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9)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 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 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历史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史事的表述与评价,诸子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说客们考虑的是如何驰雄辩以耸动视听,说服人主。总之,先秦散文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这是它不断为后世所称道和向往的主要原因。后世主张复古的文人常常以向它认同与回归作为革除文坛流弊的途径。当然,作为先秦散文发展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也成为后世一切复古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凡是主张复古的散文理论,无不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只有那些着眼于技巧的雕琢和艺术上追求的作者,才会偏离文以载道,表现出重文轻道的倾向。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在韩、柳之前,一批古文家,如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在文道关系上,提出宗经,即要求用一种符合儒家经典的思想,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在宗经的原则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但是他们是在复兴儒学的前提下倡导古文运动的,所以其文风只是一味模仿先秦儒家散文,没有吸收庄子散文的滂沛汪洋,纵横家的凌厉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新的创

韩愈散文选集

韩愈散文选集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象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欣赏了吧。所选篇章侧重于抒情、叙事性散文;题材大至社会、人生,小至离情、花草;风格既有雄浑、酣畅,亦有委婉、含蓄;广采博取,兼容并包。【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的散文杰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有《韩昌黎集》传世。《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战略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战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录

中文摘要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储备 ——如何从大学生中吸收高素质人才 摘要:战略性人才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在“民工荒”和“找工难”并存的的今天,企业和大学生分别成为这两个问题的主角:企业要发掘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大学生要积极推销自己,进入一家自己满意的企业。此时,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从大学生中吸收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企业从大学生中吸收高素质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大学生就业;战略性人才储备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SMB talents reserves ——How to absorb high-quality talent from college Abstract: Strategic talent pool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services, business to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talent pool. In the "labor shortage" and "finding jobs," co-exist today,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o become the protagonist of the two issues: enterprises to tap talent to establish their own pool of talent; students to actively market themselves to enter an own satisfaction enterprises. At this point, for the enterprise, how to absorb high-quality talent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lent pool of SMEs, the SME employment talent pool and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deep-seated reasons, and on this basis is proposed on the companies to absorb high-quality personnel from the College's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SMB ; talents ;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 Strategic talents reserves 一、引言 人力资源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最基础的力量。对于一个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保证企业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重大的作用。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为了长期的发展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储备库是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