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人才“选出来 用得上 沉下去 留得住”——科技部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让人才“选出来 用得上 沉下去 留得住”——科技部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让人才“选出来 用得上 沉下去 留得住”——科技部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让人才“选出来 用得上 沉下去 留得住”——科技部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以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自主创新成为共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选拔、培养方式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在XX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们就如何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热切期盼。他们说,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建设起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去除束缚创新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指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我国的总体科技战略思想,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明显。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成果后面,必然有一批伟大的人才。“科学创新人才有科学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不能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混同。我

们在工作中发现,创新型人才可能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能够出很多成果的科学家,活动能力不是很强,但一定是那种比较踏实、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八十多岁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孩子们的“纸上应对工夫”,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对他们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对现象本身的“多元性”考虑得不够,对他们的品德修养重视不够。“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就是将来的科研人员。引进人才当然是个办法,但更多的人才还是靠我们自己培养,因此,要想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现有的方法需要改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说,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很多单位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不少学生刚读研究生,就一心琢磨着发表文章。“可是依据我的经验,一些影响较大的文章,都是在博士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有一个学生,一上研究生就急着写文章。我劝他慢慢来。他有篇文章写了七稿我都没让他通过。直到写到第八稿时,才拿到美国的一家刊物上发表,影响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应当大胆地把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删除’,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XX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甘子钊院士说:“整个社会提倡竞争当然是正确的,但不能强调过分的、盲目的竞争。现在的年轻人容易着急,一着急就容易想‘同龄人已经怎么怎么了,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XX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昱工”为载体,积极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篇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青年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企业为青年铺就成才之路经验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各大企业纷纷以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人才的今天,铁一院另辟蹊径,以针对性很强的9项极富特色的举措,为青年人快速成才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事业“飞行跑道”。近5年来,铁一院先后引进应届毕业生488人,其中博士和硕士共289人。经过“育才九式”的系统培养和锻炼,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各项目的骨干力量,部分成绩优异者已跻身于铁一院优秀青年工程师之列,铁一院的精英培养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果。第一式:看得见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才会有动力。铁一院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份从入职直至成长为业内专家、全国大师甚至院士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要不断努力,就会铸就事业的辉煌,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全国各大知名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经过一定的试用期后,新员工的不同性格、能力、素质得到一定体现,铁一院根据各人特点为他们设计出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规划,阐明其个人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20xx年以来,铁一院又建立了以能力、业绩为先的员工任职资格体系,构建出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发展通道和牵引机制。第二式:摸得着的精英养成制度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严肃性,铁一院先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和规范,覆盖了从员工招聘、新员工试用、见习期管理到优秀青年工程师、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直至“1263”顶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既有应届毕业生的管理,也有海外人才招聘、聘用人员转录等各个层面的管理和实施办法,在人才使用中有效地杜绝了任人唯亲、先入为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了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第三式:精选可造、适用之才铁一院历来重视新员工的引进,坚持在源头上把好关,采取了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办法,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依据岗位对任职者的要求来确定候选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工作要求。为此,铁一院的人力资源部门与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共同开展招聘工作。生产单位从专业角度对候选人进行考察,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综合能力测评来确定最终人选,从而从源头上确保了新员工质量。第四式:角色适应,培养在入职之前近年来,铁一院先后与10多所高校签订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本科生以了解勘察设计流程、参与简单的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等实习为主;研究生以熟悉勘察设计生产流程、参与工程勘察设计、参加技术交流、解决实际理论问题等实践活动为主。基地的建立使部分入院新员工在毕业以前就参与、了解了常规的设计流程,为入职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xx年,铁一院又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携手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培养进入了更深层次。第五式:文化认同,名师指导对于新员工的培养,铁一院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好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将拓展训练与理论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其对院史院情、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了解各专业设置和勘测设计流程、质量安全体系,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按照一对一的方式,为新员工配备了专业能力强的见习指导老师,制定分阶段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新员工在指导下完成整个见习过程,并在每阶段结束和见习期满时写出见习总结和自我鉴定。第六式:压力式管理激发潜能铁一院的管理者深知,新员工就如同一粒种子,只有具备合适的条件,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舒适的温室长不出参天大树。为此,他们一方面为新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让新员工参与一些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在让新员工感到被重视的同时,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与考核指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肩上的压力和战胜挑战、突破自我的动力。第七式:双向评价,动态考核见习结束,指导老师要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开拓创新、学习钻研、专业技能、团队合作6个方面作出新员工能够胜任何种技术工作、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程度的定性结论,并反馈至人力资源部门;见习指导老师的考核则分为新员工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同步展开,考核结果作为其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任职资格晋升等方面的依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

———————————————— —收稿日期:2011-04-28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和成长环境研究”(102400440010) 作者简介:张娴初,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研究;王大成,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引言 高新技术是指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和增强综合国力起到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高新技术企业则是指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密集度,以技术创新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提供高技术含量服务的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人才密集是高新技术企业最为主要的三个特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要取得科技成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技术难度越大、越复杂,需要投入的研究成本就越高。在商品产业化阶段,为了及时推向市场并且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继续投入巨大的广告费用和其它促销费用。据统计,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一般为5%~15%,最高的可达50%,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时,所需投资又要比研发投 入强度高5-10倍。[1]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企业倒闭率高,生命周期较传统产业更短。 科技创新人才是指科技人力资源,包括现在和潜在从事科技活动以及直接参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和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所有人员。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特征的研究,学术界存在诸多表述。把科技创新人才置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企业环境中,概括而言,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良好的教育背景、系统的专业教育、严格的学术训练、扎实的学术基础、开阔的专业视野,这些都是科技创新人才所共有的知识特征,也是他们能够胜任研究开发工作的基本知识保证;二是工作难以量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收益可以由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的经济效益来衡量,但是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科技创新的工作量难以监控;三是流动性较强,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 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 张娴初1,王大成2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13;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100191)摘要:知识经济条件下,健全的薪酬激励体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和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有力工具,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科学完整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体制,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围绕现存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采用领先型薪酬水平战略,推行以技能为导向的高弹性的薪酬结构及其提高薪酬支付的民主性在内的薪酬体系整体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 中图分类号:F 27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7-0085-07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共723名)序号姓名工作单位 1 郭雪峰北京大学 2 付雪峰北京大学 3 孙庆丰北京大学 4 胡小永北京大学 5 陈兴北京大学 6 周德敏北京大学 7 焦宁北京大学 8 范辉军北京大学 9 段慧玲北京大学 10 王新强北京大学 11 龚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2 周海平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田红玉北京工商大学 14 汪夏燕北京工业大学 15 杨春宇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 郭洪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 张学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 肖志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 段海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 王学锋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22 卫敏北京化工大学

23 尹梅贞北京化工大学 24 田明北京化工大学 25 刘力北京化工大学 26 季节北京建筑大学 27 秦勇北京交通大学 28 高亮北京交通大学 29 艾渤北京交通大学 30 赵耀北京交通大学 31 闻映红北京交通大学 32 刘雪峰北京科技大学 33 邢奕北京科技大学 34 王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35 何英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36 陈少华北京理工大学 37 季葆华北京理工大学 38 王震坡北京理工大学 39 黄华北京理工大学 40 张德强北京林业大学 41 闵昌万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42 杨信廷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43 孟志军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44 汤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45 董梦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46 张强北京师范大学 47 夏星辉北京师范大学

48 董世魁北京师范大学 49 刘嘉北京师范大学 50 许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51 杨新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52 王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53 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 54 苏森北京邮电大学 55 徐坤北京邮电大学 56 丁霞北京中医药大学 57 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 58 余雁国际竹藤中心 59 刘欣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60 魏志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61 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62 李静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63 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 64 戴松元华北电力大学 65 王训清华大学 66 许华平清华大学 67 马旭村清华大学 68 王晓锋清华大学 69 王志清华大学 70 程易清华大学 71 曾嵘清华大学 72 李路明清华大学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 队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o n t i n g e n t o f S &T I n n o v a t i o n T a l e n t s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程 郁 王胜光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0年10月13日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科技人才激励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政策的目的性,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动机与需求,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和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和政策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0.06.005 程郁博士 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各项 政策的有力推进,我国科技创 新人才的发展环境有了长足改善,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1]。在以论文和专利为基础的科研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从2007年开始,EI 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超过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2009年,中国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专利申请总数居世界第五。然而,在科技成果数量倍增的同时,我国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仍不乐观。中国“单篇论文引用次数”平均仅5.24次,而世界平均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为10.06次;专利也主要是以“外观设计”为主,而“含金量”高的发明专利仅占总量的25%,而且专利的转化率仅有 10%左右。因此,转变科研评价政策导向和 激励机制,促使科研人员把对“创新”数量的追逐切实转移到对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身心投入,这是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最重要和最严峻的任务,也是我国提升科技影响力和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1我国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环境得到了长足改善,但由于体制机制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科技人才的自由探索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医务人员,通过重点资助扶持,促进青年学术骨干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并为国家、省等各类人才计划储备力量。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杰出的学术能力、临床、教学和科研业绩显著的优秀青年人才,从而加快提升我院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质量,增强医务人员队伍科研整体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和人才选拔的高标准、重业绩的原则,既考虑过去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又注重未来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 坚持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选拔时既注重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又兼顾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发展需要,与我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坚持突出重点和分层次培养原则,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市级、区级、院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其他层次人才的培养。 坚持择优选拔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的遴选、培养、管理等环节。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的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动态管理等运行机制。注重人才潜能的发挥,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至2020年,培养一支10名左右由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能够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在国家、省医药卫生领域中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其中1-2人成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或进入省“121人才工程”序列,1-2人成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2-3人成为院学科建设中重点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3-5人成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 (二)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医德高尚、业务精湛、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攻坚人才,对学科团队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我院今后的临床、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部分优秀者能够入选省“121人才工程”序列。 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目标:使其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取得较丰富研究成果,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带动所在学科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三、选拔条件 选拔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热爱医药卫生事业,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高尚品格及学术发展潜质,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年龄

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8年05月09日 11:26:00来源:字体大小[大中小]科发人教字〔2007〕324号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为确保我院科技创新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解决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我院的科技创新队伍,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勇于创新、健康成长,现将《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 二○○七年十月十二日 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要在国家科技规划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需要拥有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队伍。我院在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曾进行过一些成功的实践,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使一大批青年人才成长起来,而且较好地弥补了因“文革”造成的科技队伍的“断层”,顺利实现了队伍的代际转移。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目前,我院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我院目前科技岗位体系还不完善,用人制度僵化的状况尚未彻底扭转,人员流转不畅,使得部分优秀年轻人才因看不到发展空间而流失。目前在我院科技队伍中,30~39岁(创新活跃期和产出高峰期)之间的人才略显不足,仅占31%,在高级岗位中, 35岁以下的青年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推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成才,为首都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决定面向全市实施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促进各行各业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 1.充分认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xx大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当前,首都正处在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和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首都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年群众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积极创新青年人才工作的工作体系、大力营造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作风过硬,且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年人才队伍,努力开创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发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骨干人才。以此为带动,形成广大青年快速成长、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带动和深化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对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3.加强市级层面的统一领导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由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团市委协调推动的市级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形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 建立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全市青年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政策性问题,确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落实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4.各区县、各部门要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全市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和议事机制,将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纳入本区县、本单位的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中,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研究、推进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5.共青团组织要承担起推进、落实北京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责任 各级团组织要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育人职能,在党政的指导支持下,切实承担起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级团组织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精编版

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是充分调动广大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通过对现有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模式的评述,分析了目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入,提出构建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建议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本质要求。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励广大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现实中,对创新人才激励在组织实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创新型人才激励理论评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探讨有效激励模式和途径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对于科技人才激励研究的文献众多 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李光红教授等认为:实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的激励有四种可行的途径。一是科技创新项目的承担单位提取部分知识产权或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所获取的利润,奖励参与创新的科技人才;二是科技创新项目承担单位转让创新成果时提取部分净收入奖励参与创新的科技人才;三是对于采用股份制形式的项目承担单位,参与创新的科技人才可以按国家规定折算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分享收益;四是鼓励非企业创新课题组成员与生产单位联合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分享利润。 陈丹红认为,科技人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优化配置科技人才,实行任职激励;合理安排工作设计,实行工作激励;全面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分配激励,正确构建评价机制,实行评估激励,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实行培训激励。 刘忠诚等人认为,科技人才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而是包括社会声望、自我价值、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的精神待遇。这就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给人才施抱负的空间,并把个人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孙利辉等人在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对研发人员的组织激励,是以研究开发人员为核心的企业各主体之间的激励。应从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人员等几个层次上分别进行,并遵循一定的实施步骤,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企业研究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孙肖南从科技奖励体系建立及作用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奖励及其派生待遇的联系及区别,科技人才激励问题的周期性、强度、等级以及有效期,肯定了派生待遇对科技人才的二次承认及二次奖励,提出了对科技人才有效激励的新思路。 从文献分析看直,接针对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行为激励的研究很少,虽然所涉及的激励角度、范围很全面,但出发点都是就工作来研究科技人才,缺乏从科技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青年优秀人才推荐-先进事迹材料

青年优秀人才推荐-先进事迹材料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寻找身边的榜样” ********公司 青年成长成才典型人物推荐材料 推荐人选:****** 推荐单位:******公司 2011年11月23日 ***** 同志简介 ***,******出生,******人,大学文化程度。2003年参加工作,2003年—2010年在****从事产品设计****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勇挑工作重担、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专业技术工作。日常工作中,他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敢于追根究底、敢于创新方法,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论是项目前期论证的方案必选还是工程技术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的策划,都能按照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能考虑公 司目前的现状和统筹公司资源整合、协同。他常常帮助相关岗位年轻员工在思想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加强学习,给岗位员工答疑解惑。 一、脚踏实地,岗位业务显身手 ***同志扎根岗位,立岗成才,在每一个平凡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精力倾注在普通的产品策划、预研和***研究工作岗位上。近年来,在产品、技术规划上,他参与编制了。。。

二、善于总结,创新提效竟一流 ***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学习,总结各种知识、技能,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等。他在总结产品研发的工作经验和研发实际现状,组织编制了的“*****流程” ,该研发流程获得***管理创新“二等奖”和**科技管理创新“二等奖”,另外结合***行业性能控制的弱项,组织在行业首创了“产品性能研发流程”,该两项流程的创新,对公司产品研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提高了 研发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质量。在管理标准化期间,他与标准化岗位员工总结公司标准化工作,完善技术、管理、工作等标准的基础,强抓贯标工作,通过两年的努力,标准化工作取得极大成效,在2010年的标准化审查中获得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这在*企业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三、细心耐心,岗位带头竟风流 ***同志作为公司***分析与产品策划岗位的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本岗位建设。首先,他带领本岗位同志制定了岗位能力和业务滚动发展规划,并帮助每一个岗位同志制定一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即为岗位的能力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岗位的同志有了奋斗的目标方向;其次,作为岗位负责人,他在工作中注意岗位人员的心理变化、业务进展和能力提升的细节,帮助岗位同志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目前该岗位成为公司最团结、业务素质最好、工作积极性最高的岗位之一;另外,***同志的服务理念不光在工作上,在日常与同事的接触中,他也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平时关心同事,岗位同志有什么需求,他也总是乐于助人,悉心帮助,因而在群众中有着一个非常亲切的形象。 ***同志就是这样,在***分析与产品策划岗位上紧抓学习、认真思考、扎实工作、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锻炼意志、增长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平凡中彰显不平凡。

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

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 ----记农林科学院站在小浆果前沿的科研创新群体 引进,驯化,实验,转化,繁育,示范,推广……茫茫林海,蓝莓飘香,弹指一挥间,农林科学院小浆果开发团队这株杏林奇葩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动人的美丽!作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一家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下属团队。现有林业实验基地、农业实验基地2处,试验苗圃1处,蓝莓组培室300 ㎡,蓝莓育苗温室2,500㎡,蓝莓栽培示范试验园20亩。团队总人数15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27岁。核心成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林业经济林专业9人,园艺专业6人。团队以“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地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4项,地区项目2项,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其中“蓝莓种苗快繁及繁育技术研究”和“笃斯越橘集约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科技成果荣获大兴安岭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蓝莓研究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了“大兴安岭蓝莓苗木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在全区进行推广。 科研工作要出成果,最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流的人才!小浆果开发团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在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引进了多名从事农林专业的优秀毕业

生,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平时注重成员的基本功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讲座。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让团队成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提高了能力,创新创业的精神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形式广纳人才,为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团队中有地区学科带头人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3人,第三梯队学科带头人3人。团队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石德山因为学术上的突出成绩获得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级工程师孙小环的科研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支励志、创新、高素质、严要求的科研群体正在向农林科学的高峰攀登。 团队坚持以产学研密切合作,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共同研发、技术有偿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的运行模式,发展团队建设。以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整合浆果开发研究室、化验分析室、林业、农业试验基地、超越野生浆果加工公司和林格贝公司的人才、研发设备等科技资源,以科技研发建设为核心,以建立完善实验研发基础条件共享平台、适用人才培养基地和组织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主要工作内容。与吉林农大、北京林业大学、延边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面向各基层单位阿木尔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开展了项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及走向 沈荣华 一、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现状的基本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的人才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人才工作现在处在最好时期(这个时期起码持续5-15年)。总体判断我归纳了四句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党管人才的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人才工作已经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2006年《我国人才资源状况》的权威报告,以及这次我们的调查,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成就,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到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人才739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63.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70.3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453.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195.6万人,高技能人才835.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79万人,人才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第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3543.5万人,占59.3%。其中,研究生107.6万人,占1.8%;大学本科1317.6万人,占22.1%;大学专科2118.3万人,占35.4%。 第三,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从专业技术人才的所有制结构分析,到2005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33.1%,人才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人才层次看,我国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40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15.1万人,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63个,博士后工作站101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万人。 第四,人才创新成果显著。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理想、海尔、华为、方正

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

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 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举办的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就要结业了。大家度过了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一月学习生活,在此,我谨代表全班同学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就本次培训班的一些认识和感受向领导、老师作以汇报。 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大家通过认真开展交流讨论,撰写学习心得,畅谈思路想法,普遍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对政治理论有了更加全面地掌握。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与中国、当前理论热点等系列专题,特别是十八大精神与政府工作报告系列讲座的学习,使大家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与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困难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五大建设”的总体构架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素养水平有了新的提升。二是对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准确地把握。通过庆阳市情市策、县域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培育系列专题的学习,使大家更加全面地掌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定位、方法步骤,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都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把握,增强了积极适应发展、主动开展工作的信心与决心。三是对认识水平有了更加全面地提升。通过年轻干部能力培养、加强党性修养、树立阳光心态等专题的学习,

促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对把握自身角色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激发了大家投身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四是对增进友谊有了更大程度地促进。通过培训班的一月共同学习生活,大家在严格遵守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纪律要求之下,以谈心交流、比赛联谊等简便易行的形式搭建起了相互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感到,这种互动交流必将会使更多的信息得到传递与共享,将会使大家的身心受益、工作受益,也必将会在互帮互助中,增长我们作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使整个社会受益。 同时,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有三点感觉非常深切。一是为党校授课老师的理论素养所折服,体会到了差距。通过聆听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切体会到了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多名老师的授课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但无论讲到那个课题都能旁征博引,讲授过程中妙语连珠,引人入胜;相反觉得我们大家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对一些知识甚至闻所未闻,深深地感觉到在学什么、怎么学及学用结合等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二是为党校授课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体会到了严谨。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和具体的数字,这些例证生动鲜明,数字准确翔实,可以肯定地说,获得这些内容是查阅了大量资料的,是经过认真分析思考的,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之相比较,我们大家有时就缺乏一股较真的劲头,遇到棘手的问题常会绕

塑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

塑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 塑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 为了加快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所提出的建设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四大战略目标,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表彰为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11月1日,“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林乃基,副会长高勇、孙瑞哲、张延恺、张莉,纪委书记王久新,顾问杨东辉,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获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院校教师、学生代表和30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表彰大会。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主持。 在表彰大会上,孙瑞哲从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把握大势塑造新优势三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近年来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且,纺织行业把培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新突破口,全行业已形成共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加快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选拔、举荐、使用和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迄今已奖励了1234项科技成果。2008年纺织之光基金会成立以后,加大了对奖励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行业需要满怀信心,把握大势,塑造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携手同心共筑纺织人的中国梦。”孙瑞哲说。 会上,高勇宣布了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