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

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打开书读诗题,老师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着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李白、孟浩然的资料(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自学)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深情朗读,赏析佳句(师生互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讲述李白孟浩然的古诗板书:情深意重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④惟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不见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依依惜别

(四)拓展练习,体悟诗情

小练笔: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总结

这首诗写于一千年前,但是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的感人,这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李白孟浩然的情谊万古长青,再就是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好。而这些最根本的就在于俩人惺惺相惜,做人贵在交心,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和朋友坦诚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的友谊也会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为世人所传诵。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碧空?长江孤帆??????????

目光送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六、说课后反思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的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因此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上。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掺杂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名诗名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资深心理素质不好,计划赶不上变化,导致实际教学与自己的规划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预习,在备课方面也没有备好学生,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很不顺畅,几次出现冷场现象。

(2)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不太好,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语言不凝练,走动太频繁,教态不大方,语调太平缓,影响了教学。

(4)教学过程中,问题太过笼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5)应急能力不高,导致出现意外事故时,不能及时处理,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程,导致很多环节没有有效地实施。

(6)诗歌应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紧张,没能将设计的集中朗读很好的展现出来,导致学生对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够透彻。

针对以上问题,我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1)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各环节过渡的引导。

(2)多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3)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做到自信。

(4)在网上多观看名师视频以及名师讲座,做好笔记,取长补短。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这届公开课让我获益匪浅。通过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我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学会品诗、赏诗。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长。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送别》歌词并播放歌曲,学生自由朗读并谈谈感受。师总结:这首诗是李叔同在送别朋友时写下的,词中离别的伤感和忧伤从舒缓的音乐中慢慢的流淌出来。 2、师:有人说朋友就像夏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朋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柴火,温暖我们的全身。的确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路上不能没有朋友,但是,当有一天,我们要和我们最好的朋友分别了,我们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滋味呀!今天,我们就要乘着时光机来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那时的古人是如何送别朋友的。 【设计意图:在进入正题前为学生创设一种离别、送别的情景,是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 一、知诗人 1、出示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行的图片,提问: (1)你们猜猜站在江边的是谁?(对猜出来的学生进一步提问是否对李白有所了解,师再出示李白生平资料作为补充) (2)他为什么伫立在江边呢?(送朋友)原来他刚刚送走了他的好朋友。 (3)他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讲完后出示孟浩然的资料) (4)在哪里送别呢?(板书:地点:黄鹤楼)(请学生讲讲课前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教师再做补充)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哪里呢?(板书:广陵,今:扬州)(适当表扬:同学们很棒,课前的预习很充分!) 2、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问“之”的意思并叫学生解释题目意思,教师带读题目一遍,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地点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理解题意,为解诗意做铺垫】 二、读诗文 师:李白即将和好朋友孟浩然分别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机板书: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生字词(出示课件:全诗) 2、师:我们在读诗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课件)现在我们先把这只拦路虎消灭掉(学习生字词) 3、指名读诗 4、男女生分度 5、齐读 【设计意图:读诗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在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对诗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 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 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 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同于其它的送别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汉滨区培新小学胡群英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本课需要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通过学习,让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孟.浩.辞.陵.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2能够通过自主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想象补白、观察插图等方法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4、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以诵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遵循“读准——读出节奏停连——读出内在情感”的主线,在反复的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朗读中走近文本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板书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搜集整理材料,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语言上得到积累 4.在生字教学方面侧重抓住难点字,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避免面面俱到的负面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介绍.黄鹤楼导入新课。 2.解诗题。 3.分享诗人资料。 4.再读诗题 (二)读准诗句把握节奏 1.读准诗句 师:李白用四行诗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自由朗读,注意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图文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王英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正是喜欢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送sòng 孟mèng 浩hào 然rán 之zhī 广gu ǎng 陵l íng 》 作zuò 者zhě:李l ǐ 白bái 故gù 人rén 西xī 辞cí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 烟yān 花huā 三sān 月yuè 下xià 扬yáng 州zhōu 。 孤gū 帆fān 远yuǎn 影yǐng 碧bì 空kōng 尽jìn , 唯wéi 见jiàn 长cháng 江jiāng 天tiān 际j ì 流liú 。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之令狐文艳创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令狐文艳 秦家屯中心小学王彩晶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四板块――“乡情·友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体悟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通过多角度深入感受古诗的经典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自豪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全诗寓离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写意的江畔送别图。在教学中着重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字,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查找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诗境,感受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诗中故人的“西辞”、“烟花三月”的美,李白眼中的孤帆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检测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检测题 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广陵指的是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被后人誉为“诗仙”。() 3、诗人与友人送别的地点是广陵的黄鹤楼。() 4、“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李白。() 5、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阳春三月。() 二、选出下列诗句所有的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设问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_________诗,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黄鹤楼在_____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3、从“__________ ”一句中能看出来这首诗是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的春天写的。 4、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5、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词语。 (1)故人:________ (2)下:__________ (3)尽:__________ (4)惟:__________ 五、小练笔。如果你是李白,你想对孟浩然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人写送别的诗很多,请你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王英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正是喜欢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读古诗品古诗识古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赣州市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梁钰玲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有机整合”说目标 四年级上期是第二学段的过渡学期,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向下一学段的衔接。教学本组教材,要综合学段的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 728 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该诗 是李白 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 古往今来, 备受推崇, 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 送别诗之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 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 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 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 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 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 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1/7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 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 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 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 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 八年(730 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 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 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 《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 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 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 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 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 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 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 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 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 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 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 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 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 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 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 更因为黄鹤楼是
2/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

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5、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7、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

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

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章村小学:刘天聪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一“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 之情,同时也写岀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 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说学情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 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我的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我预设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说重难点 因为本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对于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五、教法、学法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岀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在本课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 等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六、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 【篇一: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ass=txt>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 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 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穿过狭窄幽深的小巷,进入保圣寺,豁然开朗……前面是“清风亭”,我常为这样雅至的文字叫好,我仿佛因此触摸到那个座落在水乡泽 国的江南古镇的灵魂。眼前那颗千年银杏,枝叶窸窣,像是在细说 往夕岁月的芬芳……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 ▲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④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⑤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⑦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⑧芳草鲜美,▲ 。(陶渊明《▲》) 4.名著阅读。(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