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五第三单元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五第三单元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五第三单元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五第三单元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

2019-2019 学年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五第

三单元尖子生题

一.选择题(共20 小题)

1.配制5%的N aCl 溶液时,要加快N aCl 晶体的溶解,不能采用的措施是()A.适当加热 B.加速搅拌

C.选用颗粒较小的N aCl 晶体D.降低温度

2.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溶解时给物质加热.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③

3.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 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4.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石灰石B.硝酸铵C.烧碱D.食盐

5.实验操作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

. B . C .

D.

6.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对下列有关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第1页/共27页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7.将饱和硝酸钾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加水B.降温C.蒸发水D.加溶质

8.t℃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的是()(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加水

(4)加足量溶质(5)恒温蒸发水.

A.只有(1)B.只有(4)(5)C.只有(2)和(4) D.只有(1)和(3)

9.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 克,其含义是(

A.20℃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 克

B.20℃时,100 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

7.4 克 C.把7.4 克氯酸钾溶解在100 克水中,恰好

制成饱和溶液 D.7.4 克氯酸钾可以溶解在100 克

水里

10.10℃时,KNO3 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K NO3 饱和溶液中

质量比关系正确是()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5:1

C.溶质:溶剂=1:5 D.溶液:溶剂=5:4

11.如表是N aCl 和K NO3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NaCl 的溶解度比K NO3 的溶解度大

第2页/共27页

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g

D.60℃时,将11gKNO3 加入10g 水中充分溶解,溶液刚好饱和12.3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投入盛有100 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

第3页/共27页

部仍有部分固体,以下操作中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A.加入一定量的水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13.氢氧化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NaOH 易溶于水,可溶于酒精

B.40℃时,若将50g NaOH 分别投入到100g 水和100g 酒精中,能

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

C.只有温度对N aOH 的溶解度有影响

D.50℃的饱和N aOH 水溶液降温至2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甲物质 B.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

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

饱和溶液 D.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的质量比为1:4

15.若要增加O2 在水中的溶解度,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压B.升温

C.增加水量 D.持续不断通入O2

16.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A.氯化钙B.食盐 C.硝酸钾D.二氧化碳

第4页/共27页

17.一杯60℃100 克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逐渐恒温蒸发水时溶液质量的变化如

C.第3次D.都没有晶体析出

18.温度不变时,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增加,溶液蓝色

不变 B.物质溶解度不变,塑

料球下沉 C.溶质质量增加,

溶液浓度变大 D.溶剂质量增

加,变为不饱和溶液

19.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试验、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A.溶质颗粒大小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20.下列厨房中的物品不易溶于水的是()

A.酱油B.食盐C.花生油D.蔗糖

二.解答题(共10 小题)

21.如何使氢氧化钙尽快的溶解于水?[回答三种方法].

22.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趣味实验:分液漏斗中盛有水,导管中有一段红墨水,

①号烧杯中盛有硝酸铵固体,②号烧杯中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缓缓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出现此现

象的原因.

第5页/共27页

23.A、B、C 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 烧杯中水温为10℃,B

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

10g ,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 1 所示,试回答:(1)你认为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如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

A、C 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

C 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 烧杯中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

24.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什么?

25.结合下表给出的KCl、KNO3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

(1)80℃时,KNO3 的溶解度是g.

(2)60℃时,分别将100g 两种固体溶解在100g 水中,有固体剩余的是

;(3)将两种固体各60g 组成的混合物放入40℃100g 水中充分搅拌,有关说法错

第6页/共27页

误的是.

A、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使更多的固体溶

解在水中 B、此温度下固体混合物不能全部

溶解 C、为了使固体全部溶解,应将混合物

一直加热.

(1)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2)将40gKNO3 和40gNaCl 分别放入100g50℃的水中,充分搅拌.

①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②当降温到2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

示K NO3 溶解度曲线的是(填m或n)。

(2)小王同学想将80℃时的K Cl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其中一种)。

(3)20℃时,向10g 水中加入2.5g KNO3 充分搅拌得到X,再加入2.5g KNO3 充分搅拌得到Y,继续升温至50℃得到Z,则X、Y、Z 中为饱和溶液的是。28.(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CO2 气体的饮料)瓶盖中,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针对此现象具体解释原因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针对此现

象具体解释原因

(3)养鱼池设立几个水泵,把水喷向空中,这样做目的是

(4)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水面总要打很多洞,你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1)20℃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

(2)50℃时,100g 水中最多溶解N aCl g;

(3)量筒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量取水时应沿视线(选填“a”或“b”)进行读数;

(4)A 是80℃时含水120g 的 KNO3 溶液.经过如图2操作,得到

102gKNO3 固体.

Ⅰ.A 溶液为(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

液.Ⅱ.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A 到B的过

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 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

100 c.A 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30.小意和小明两同学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小意同学做了如图所示A 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

A 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图C 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参考答案与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 小题)

1.配制5%的N aCl 溶液时,要加快N aCl 晶体的溶解,不能采用的措施是()A.适当加热 B.加速搅拌

C.选用颗粒较小的N aCl 晶体D.降低温度

【解答】解:A、适当加热可以增加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溶解,正确; B、搅拌可以改变固体周围的饱和状态,加速溶解,正确; C、粉碎固体,选用颗粒较小的N aCl 晶体,能够增加溶剂和固体的接触面积,可以加速溶解,正确;

D、降低温度可以减慢分子的运动速度,溶解减慢,

错误。故选:D。

2.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溶解时给物质加热.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③

【解答】解: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

故选:D。

3.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 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解答】解:U 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向水中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必须能吸热,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选项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选项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变小,使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石灰石B.硝酸铵C.烧碱D.食盐

【解答】解:A、石灰石不溶于水,故错误; B、硝酸铵溶

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正确; C、烧碱溶

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C错误; D、食盐溶于水既

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

B。

5.实验操作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 B. C .

D.

【解答】解: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温

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故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是溶解度增大,未溶解的溶质溶解度,不一定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温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向溶液中加水,一定将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向溶液中加水,未溶解的溶质溶解,不一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选:C。

6.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对下列有关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元素

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C.均一、

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是指

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解答】解: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错误,原子可以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故选项错误; B、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

(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选项正确;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错误,不是液体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错误,如饱和的氯化钠溶液

不再溶解氯化钠,但可以溶解蔗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将饱和硝酸钾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加水B.降温C.蒸发水D.加溶质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一饱和溶液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增加

溶剂、减少溶质等。故选:A。

8.t℃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加水(4)加足量溶质(5)恒温蒸

第11页/共27页

A.只有(1)B.只有(4)(5)C.只有(2)和(4) D.只有(1)和(3)

【解答】解:(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少数物

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

为不饱和溶液;故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

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升高温度不一定能

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3)加水后,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溶液变成

饱和溶液。

(4)加足量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5)恒温蒸发水分,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

和溶液。故只有(4)(5)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

成饱和溶液。故选:B。

9.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 克,其含义是(

A.20℃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 克

B.20℃时,100 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

7.4 克 C.把7.4 克氯酸钾溶解在100 克水中,恰好

制成饱和溶液 D.7.4 克氯酸钾可以溶解在100 克

水里

【解答】解:A、20℃时,l00g 水中含氯酸钾7.4g,故A正确;B、20℃时,氯酸钾在100g 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是107.4g 氯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错;

C、缺少温度限制,故 C

错;D、缺少温度限制,

故D错。故选:A。

10.10℃时,KNO3 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K NO3 饱和溶液中

质量比关系正确是()

第12页/共27页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5:1

C.溶质:溶剂=1:5 D.溶液:溶剂=5:4

【解答】解:10℃时,KNO3 的溶解度为20g,则10℃的饱和溶液若

含100g 水就应含溶质20g,所得溶液质量为120g; A、溶液质量与

溶质质量比=120g:20g=6:1,错误; B、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比

=120g:20g=6:1,错误;C、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比=20g:100g=1:5,正确; D、溶液质量与溶剂质量比=120g:100g=6:5,错误;

故选:C。

11.如表是N aCl 和K NO3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NaCl 的溶解度比K NO3 的溶解度大

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g

D.60℃时,将11gKNO3 加入10g 水中充分溶解,溶液刚好饱和

【解答】解:A、要比较溶解度,应指明温度,故此选项错误。B、

从表中数据可知,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故

此选项正确。

C、从表中数据可知,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g,故此选项正确。

D、从表中数据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由溶解

度的含义可知,将 11gKNO3 加入 10g 水中充分溶解,溶液刚好饱和,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A。

第13页/共27页

12.3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投入盛有100 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

部仍有部分固体,以下操作中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A.加入一定量的水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解答】解:由于固体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只受温度这一个外在因

素的影响,因此若想改变固体的溶解度,就只能改变温度;加入一定

量的水、搅拌都不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升高温度。

故选:C。

13.氢氧化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分

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NaOH 易溶于水,可溶于酒精

B.40℃时,若将50g NaOH 分别投入到100g 水和100g 酒精中,能

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

C.只有温度对N aOH 的溶解度有影响

D.50℃的饱和N aOH 水溶液降温至2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OH 易溶于水,可溶于酒精

错误,都属于易溶物质;故选项错误;

B、40℃时,若将50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g 水和 100g 酒精中,能

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正确,因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

溶解度是40g;故选项正确;

C、只有温度对N aOH 的溶解度有影响错误,不同的溶剂也有影响,故选项错误;

D、50℃的饱和N aOH 水溶液降温至20℃,溶质的质量分

数不变错误,因为有固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第14页/共27页

1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甲物质 B.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

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

饱和溶液 D.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的质量比为1:4

【解答】解:A、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 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

的是甲物质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错误,是饱和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错误;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错误,是不饱和溶液,因为乙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25g:100g=1:4;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5.若要增加O2 在水中的溶解度,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压B.升温

C.增加水量 D.持续不断通入O2

【解答】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

增大,故要增加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采用加压、降温的操作方法。A、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加压能增加O2 在水

中的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能降低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故选项

第15页/共27页

错误;

C、溶解度不受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多少的影响,增加水量不能增加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D、溶解度不受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多少的影响,增加二氧化碳的量不能增加C 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6.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A.氯化钙B.食盐 C.硝酸钾D.二氧化碳

【解答】解:A、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错误; B、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错

误;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错误;

D、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正确。

故选:D。

17.一杯60℃100 克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逐渐恒温蒸发水时溶液质

C.第 3 次D.都没有晶体

析出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前两次,每蒸发 2 克水,溶液的质量就减少 2 克,故没晶体析出;而第三次蒸发 2 克水,溶液的质量就减少 3 克,故析出 1 克晶体,故第三次蒸发水时析出了晶体。故选C。

18.温度不变时,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

第16页/共27页

是()

A.溶液质量增加,溶液蓝色

不变 B.物质溶解度不变,塑

料球下沉 C.溶质质量增加,

溶液浓度变大 D.溶剂质量增

加,变为不饱和溶液

【解答】解:A、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烧杯底部的固体仅有部分晶体

溶解,所以溶液质量增加,但溶液仍然是饱和的,所以颜色是不变的,故A正确; B、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加水后的溶液只有部分晶体溶解,所以溶液仍然

是饱和的,溶液密度也是不变的,所以塑料球的位置不变,故B 错误;

C、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加水后的溶液只有部分晶体溶解,所以溶液仍然是饱和的,依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溶液浓度不变,故C错误;

D、加水后

的溶液只有部分晶体溶解,所以溶液中溶剂质量变大,但是烧杯底

部还有固体未溶解,所以溶液仍然是饱和的,故D错误。

故选:A。

19.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试验、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溶质颗粒大小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解答】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溶剂的温度、溶剂的质量、种类及溶解的状态。不需要控制溶质颗粒的大小。

故选:A。

20.下列厨房中的物品不易溶于水的是()

第17页/共27页

A.酱油B.食盐C.花生油D.蔗糖

【解答】解:A、酱油易溶于水,故选项

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C、花生油难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D、

蔗糖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10 小题)

21.如何使氢氧化钙尽快的溶解于水?[回答三种方法].

【解答】解:根据生活经验,影响氢氧化钙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氢氧化钙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氢氧化钙与水的接触机会,而降低温度能增大氢氧化钙在

水中的溶解度,所以降低温度使一定量的氢氧化钙固体尽快溶解在

水中;将氢氧化钙研碎,也能加快溶解.故答案为:搅拌;降低温度;研碎.

22.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趣味实验:分液漏斗中盛有水,导管中有一段红墨水,

①号烧杯中盛有硝酸铵固体,②号烧杯中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缓缓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解答】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明显的降低,造成锥形瓶内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②号烧杯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会析出晶体.故答案为:,②号烧杯饱和硝酸

钾溶液中会析出晶体;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明显的降低,造成锥形瓶内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

第18页/共27页

而减小.

23.A、B、C 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 A、C 烧杯中水温为10℃,B

烧杯中水温为 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

10g ,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 1 所示,试回答:(1)你认为 B 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

和溶液.

(2)如图2 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

A、C 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 C 烧杯中的温度升到 30℃时,C 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 A 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

方法有:

①升温;②加水.

【解答】解:(1)据图1 的可知,A、C 两个烧杯充分溶解后,溶质部分未溶解,

B 中全部溶解,故 B 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

和溶液;

(2)有已知条件A、B、C 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10℃时甲、

乙的溶解度相同,故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A、

C 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相等;由于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其它条件不变,将 C 烧杯中的温度升到 50℃时,C 中会有新的晶体析出,故C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据甲的溶解度曲线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

将A 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和增加溶剂

水.故答案为:(1)B;(2)相等;饱和;(3)①升温;②加水.

24.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是什么?

第19页/共27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章反比例函数 1.1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 (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 x (k为常数且k≠0)的 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 【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 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 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 x (k 是常数,k≠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解: (1)a=12/h,是反比例函数; (2)F=pS,是正比例函数; (3)F=W/s,是反比例函数; (4)y=m/x,是反比例函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四节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四节尖子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镁MgCO 3 B .氯化铁FeCl 2 C .氦气He 2 D .氧化钙CaO 2 2.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O B .Fe C .N 2 D .CO 3.下列各组微粒中,能相互结合生成AB 2型化合物的是 A .2+Mg 和-Cl B .+Na 和2-S C .2+Ca 和2-O D .3+Al 和2-4SO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所含原子团化合价不同的一组是( ) A .Ca (OH )2、KNO 3 B .KNO 3、KClO 3 C .CaCO 3、Na 2SO 4 D .KMnO 4、K 2MnO 4 5.克山病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克山病多发区的居民可以口服亚硒酸钠(Na 2SeO 3)预防克山病。Na 2SeO 3中硒(Se)的化合价为 A .+4 B .+3 C .+5 D .+6 6.含磷洗涤剂因含 Na 5P 3O X ,大量使用会造成水的污染.已知该化合物中磷元素 为+5 价,则 X 的值为( ) A .10 B .9 C .7 D .5 7.以下是小明同学书写的部分化学用语,其中正确的是( ) ①金刚石—C ②五氧化二磷—O 5P 2 ③氯化铁—FeCl 3 ④钠元素显+1价—Na +1 ⑤ 两个铝离子—2Al 3+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8.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0 C .﹣2 D .﹣1 9.有 H 、O 、S 、K 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1H 、-2O 、-2S 、+1 K )组合,最多可以组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5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48人,我深感教育教学的压力很大,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务必精耕细作。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巧做安排。为此,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命题定理与证明,第三章解直角三角形,第四章相似形,第五章概率的计算。 四、教学目的: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等概念;能正确写出证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三角函数及勾股 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 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 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通过讲授证明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 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 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4HCO3△ NH3↑ + H2O + CO2 ↑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 (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 “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制造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A.Mg B.Fe2O3C.CO2D.Fe 2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3 . 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正确的是 A.图①是将浓盐酸加水稀释 B.图②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图③是向一定质量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盐酸 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4 .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B.硬度大小: C.气体溶解性:D.地壳中元素含量: 5 . 大数据处理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B.表示CO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C.表示向Ca(NO3)2(含少量HCl)溶液中滴加K2CO3溶液,沉淀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D.表示向足量的稀HCl中加入少量Fe,溶液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6 .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解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C.t4℃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7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的是 A.往一定量的双氧水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供参考)

第1章反比例函数 1.1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平均速度v 是所用时间t 的函数吗?为什么? (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可以表示成y= k x (k 为常数且k ≠0)的形式,那么称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常数k 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 ,其中自变量t 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 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 的取值范围为t>0. 【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 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 2,它的一边是acm ,这边上的高是hcm ,则a 与h 的函数关系; (2)压强p 一定时,压力F 与受力面积S 的关系; (3)功是常数W 时,力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 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 x (k 是常数,k ≠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12/h ,是反比例函数; (2)F =pS ,是正比例函数; (3)F=W/s ,是反比例函数; (4)y=m/x ,是反比例函数. 3.当m 为何值时,函数y= 22 4m x -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 的定义易求出m 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 -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4x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CO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2 === CaCO3 ↓+ H2O (用石灰水检验CO2)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CO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2H2O2 === 2H2O + O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 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4 粉末进入 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 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 吸进试管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跑出 催化剂特点:1. 2. 3. 验证O2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是氧气 CO2实验室制法 加热 MnO 2

关于初三年级尖子生培养方案--初稿

关于九年级尖子生培养初步方案 为切实提高九年级教学质量,实施阳光学校三步走创名校战略,能使2017年我校中考成绩再创佳绩,根据本年级师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尖子生培养方案:一、情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生源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七年级入学时,英华学校、一中、三中已经吸引了大部分优秀学生,来我校就读的大部分都是二三流学生,所以本届新九年级年级学生不但整体素质也属一般,而且更缺少尖子生,成绩较好的一部分也是零落各个班级,因缺乏你争我赶的竞争氛围,造成了一部分尖子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甚至自我认为自己很了不得,学习上惰性十足,另外教师也缺乏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拔尖措施。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三步走计划,即打基础,调结构、创品牌,深刻总结之前的经验,大胆探索,开拓进取,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升入重点中学人数的突破,把我校切实打造成县内一流品牌学校。 三、培养对象 确定原七、八年级每学期综合成绩年级前55名,并具潜力和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培养对象。(具体由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并结合学生的表现制定名单)根据成绩综合排名现将各班尖子生培养人数分配如下:一班12人,二班11人,三班15人,四班11人,五班3人,六班2人,七班1人。 四、培养方案 方案一实施小班教学(独立团) 1、将这55名学生单独开班,独立教学,配置专职班主任课任老师进行教

学。对尖子生采取动态管理,(即末位淘汰制)非尖子生考试成绩进入尖子生群体(年级前55名)可视为尖子生,教师要为其建立档案并告知学生。对培养的尖子生如果阶段成绩不好时给他们一定的机会,不轻易放弃。 2、给这个独立团配备专职的班主任和专职授课老师,尖子生所在班的班主任要和各科教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掌握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家庭状况及理想目标。负责好这些尖子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精神愉快、无忧无虑地学习。各科教师要相互协作,集中火力,共同做好尖子生培养工作。(具体安排:班主任主要负责建立尖子生个人跟踪管理档案,对尖子生进行全方位细致管理,包括:学习、生活、家庭、心理、个性特点,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各类的综合分析。设计尖子生学习辅导手册,内容包括:学习计划、我的疑问、我的难题;做到定期上交,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其次,体育教师也要把“培优工程”放在本职工作的首位,确保尖子生中考体育加试得满分。 3、制定新班级的课程计划,可以提前上完各科科目,进行基础训练和提升训练,各科教师也要给出相应的作出课程计划,和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另外,各课任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学科弱项加强课外辅导,各科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尖子生培养对象进行个别辅导。 4、班主任和老师要按周统计尖子生提优试卷情况统计表,确保尖子生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反馈。提供有价值典型资料并督促尖子生合理使用,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数学、英语每小周编制提优试卷,语文、物理、化学每大周编制提优试卷; 5、为便于管理,确保尖子生的安全和充分休息,动员走读的尖子生住宿。建立家长联系档案,每个月召开全体尖子生会议,会上对尖子生的学习、生活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馏; 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CO 2 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变浑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修建“娄新高速”公路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修建公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反应如下:S+2KNO3+3C =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A.N2B.NO2C.NO D.N2O 2 . 将丙醇()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X 反应前质量/g 6.012.8000 反应后质量/g007.28.8A A.X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X是该反应的反应物 C.X可能含有氧元素D.X不可能含有氢元素 3 .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Z是由Y分解生成的 B.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Z的质量比15:14 C.化学反应前后,氢原子数目减少 D.一个Y分子和一个W分子均含10个电子

4 . 如图是小凡的OK手势,竖直手指上标识的物质燃烧可生成水(如图中的CH4、H2),则物质X是 A.CO B.C2H5OH C.H2CO3D.C 5 .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B.催化剂可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分解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能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D.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6 . 下列化学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铜+氧气氧化铜B.水氢气+氧气 C.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D.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7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②探究燃烧条件 C.③探究质量守恒定律D.④探究金属和合金的硬度 8 . 下列现象不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湘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 1 单元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能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3、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的处理与再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音域跨度较大,歌曲的准确演唱,歌曲情绪的把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的学习氛围、情绪的准备,歌曲的节奏、背景知识的准备(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师:2007 年的 10 月 24 日,在我国的航空史有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大事吗? 生:“嫦娥一号”升空! 师:2007 年的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升空,搭载了三十一首优秀的中国歌曲,其中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我中华》。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 1、第一遍欣赏歌曲 问题:用心去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热情”“奔放”“激昂”“欢快”“奋进”等等,老师总结。 2、第二遍欣赏歌曲 欣赏宋祖英维也纳现场演唱版的《爱我中华》。

问题:熟悉歌曲的旋律,仔细听一下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歌 曲的演唱 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重唱等等。 学生回答:“歌曲中出现了女声领唱,男女声合唱,男女声对唱等形式”,老师总结。 (二)读歌词(轻声高位置,再次让学生进行发声的练习)。 读歌词时可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老师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声 的方法和读歌词的情绪,学生读第二部分,师生共同读第三部分。 问题: 1、关于歌曲中的反复记号。 2、你认为能表达歌曲中心的歌词是哪一句?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三)作品分析。 师:我们欣赏了歌曲的旋律,读了歌曲的歌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 下这首歌曲。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歌中唱出五十六个 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 种语言汇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歌曲吸 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中“咳啰咳啰咳啰咳啰”就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四)老师范唱(用情绪感染学生,用情感带动学生)。问题:找出你 认为最难唱的一句! (五)学生学唱歌曲。 1、难点解决:跟着钢琴解决学生认为最难唱的部分,可以先用“噜” 再唱歌词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跟钢琴一起来演唱歌曲。老师要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来演唱 歌曲。 3、变换演唱形式演唱歌曲,让学生巩固旋律。三、课堂在音乐中结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XX)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紧瓶塞, 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X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X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尖子生题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尖子生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瓶内气体是否为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燃着的木条判断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D.用木条平放在蜡烛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2 . 下列是某位同学对阶段学习的有关内容的归纳,其中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计内的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极易溶于水 C.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 D.质子、中子和电子能构成原子,所以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3 .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 . 对资料或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15克高锰酸钾和17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其中含有2克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5 . 如图所示,锥形瓶中盛有固体或液体 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 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 a 膨胀鼓起。下表中的各组物质不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选项X Y A MnO2过氧化氢(H2O2)溶液 B稀硫酸(H2SO4)H2O C NaOH H2O D Zn稀盐酸(HCl) A.A B.B C.C D.D 6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7 .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三种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化学反应能实现下图所示的转化。(图中“→”表示“反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专题3:化学计算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专题3:化学计算 1.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6 2.2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2.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应处理后排放。32g硫与足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多少? 3.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30g稀硫酸样品于烧杯中,将1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取6.5g锌粒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硫酸的质量为50g。请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在100 g的某盐酸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反应为AgNO3+HCl=HNO3+AgCl↓,至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质量为28.7 g的AgCl沉淀,求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6.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是一种常见消毒剂。实验员用以下方法制取了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在低温下,向56.4g某浓度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钡(BaO2),发生的化学反应为BaO2+H2SO4=BaSO4↓+H2O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23.3g沉淀。计算: (1)加入BaO2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医用双氧水常为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如果将(2)中所得溶液稀释到医用双氧水浓度,计算需加入水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1g)。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液中含稀盐酸,需先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后进行处理。(杂质不参加反应) (1)实验时需配制50g5%的氢氧化钠溶液,若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来配制,则需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2)取20g废液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16g。计算废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中的溶液所含粒子数目关系:Na+_____Cl-。(填“>”、“=”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