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7 页例1,19页练习五第2、3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率,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 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交换律。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但是,老师有一

个小小的要求: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老师配合课件,讲故事)

宋朝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他不得不减少猴子的食量。有一天,他对猴子说:“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桃子;晚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你们够吃吗?”猴子们一听,十分恼怒,都不同意。于是,他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晚上,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这下总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一个个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故事讲完了,你发现了什么?

(不论是早上给3个桃子,晚上给4个桃子;还是早上给4个桃子,晚上给3个桃子。都一样,都是一共7个桃子。)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3+4 4+3)

4、这两道算式都等于7,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等号)(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4=4+3)

【设计理念: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没有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而是选择了更加贴近学生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5、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反映了同样的道理,看多媒体课件教学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2)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3)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这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3、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数都等于96,都表示李叔叔一天的总行程。)

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4、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设计理念: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进行举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师提问: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顺序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小结:大家发现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7、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

8、大家比较一下所有的表达方式,哪个表达方式最简单呢?(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达方式最简单。)

9、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理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用数学语言表达最准确,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

【设计理念:以谈收获的谈话对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P34 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学情分析: 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

个算式。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加法交换律:a +b =b +a 加法结合律:﹙a +b﹚+c =a +﹙b +c﹚ 你能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1)165+126=126+() (2)(316+73)+127=316 +(+) 口算: 5×2= 25×4= 125×8=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 (一)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首先我们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可以怎样列算式?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按下列规律印刷笑脸图案,第8幅图案有()个笑脸. A.8 B.32 C.36 2.闰年的上半年有()天 A.181 B.182 C.183 D.184 3.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4.小强看小林在(),小林看小强在()。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5.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的面积相等,其余两个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不能确定 6.数码商场卖出两个进价不同的手机,都卖了1200元,其中一个盈利2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场()。 A.赔100元 B.赚100元 C.赚360元 D.不赔不赚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9:24 B.3:8 C.9:15 D.3:5 8.两个底角都是30° 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等腰D.等腰钝角 9.孙爷爷今年a岁,张伯伯今年(a-20)岁,过X年后,他们相差( )岁。 A.20 B.X+20 C.X-20 10.下列哪种运动可以看成平移() A.升国旗B.电风扇叶片转动C.钟摆的运动 二、填空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学习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活动二: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 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 三个变为四个桃子,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活动三: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计算得数。 (1) 27+73 73+27 (2) 37+58 58+37 2.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答案 ③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讨论的结果猜想结论 4.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活动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2.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借助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熟练地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 学具准备: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点子图 谈话: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图: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有几个点子?怎样解答?

7×4 =28 4×7=28 师:指着“7×4=28”这个算式,请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问:7×4和4×7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想一想,你写的两个算式为什么可以用“=”相连? 3.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乘法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 到底你们猜测得对不对呢?下面学习例题1后就能明白。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桶水? 参与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在这些问题中你能解答那些问题?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分析理解后,指定学生回答: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 25×4=100(人)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4×25和25×4这两个算式都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其计 算结果怎么样?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 这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6)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

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27-28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来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加法的意义。 (2)加法的计算。 (3)解决加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原型:例题1及相关加法算式引出的新算式。 3.探究的问题:(1)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2)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 (3)通过前面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解答并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教师引导,这是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加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与解决 (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 1、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出算式:40+56=56+40。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表述这个算式。加数40加上加数56,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2、形成猜想 首先教师引发猜想: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到什么?是否别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呢? 3、举例验证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以验证,并叙述。 如:50+40=40+50 1000+100=100+1000 …… 4、归纳概括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P55-56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到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引发猜想。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计算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列式计算)指名说。28+17=45(人)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17+28=45(人)。师指出:这两道算式都可以求出跳绳的一共有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展示等式:28+17=17+28)

师:齐读等式,请你们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生1:这两个数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生2:它们都是算的和、位置颠倒了,这两个数没变。 听了你们的发言,你们想要表达的就是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或者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智慧的你们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 学习活动一 (1)请你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并在组内进行验证。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班内汇报: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都进行了举例验证,如我们各位所愿,真的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通常我们选用字母(板书)a+b=b+a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3.回顾反思。直接点名回答。 (1)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在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2)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探究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列式计算,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及时板书归纳总结)的这样一个思路探究出了加法交换律。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一方法去探究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学生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单的要求,学生十拿九稳的不会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学生1:√+×=⊿,×+√=⊿,√+×=×+√; 学生2:a+b=w=b+a=w …… 回顾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美,语言亲切,精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交流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积极踊跃:1+3=3+1,789+121=121+789……,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较辨析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后教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教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

得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到四年级才开始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学没有看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 【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复杂了?探究新知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为了讲得“透彻”,我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美丽。”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这种美丽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让学生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

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第三周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b+a 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72+259+228 469+388+31 突破点根据凑整的原则,调动数的位置可以使得计算简便。 随堂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5+56+25 132+36+64 例2 一张电脑桌497元,一把转椅203元。带1035元买一张电脑桌和一把转椅,还剩多少钱? 突破点根据题意,用总钱数减去用掉的钱数。

随堂练电器商场有一种型号的电视机,价格4300元。连续两次降价促销。第一次降价279元,第二次又降价121元。现在卖多少元? 例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137×25 125×37×8 125×32 突破点一些特殊的算式需要变形才可以使得计算简便。 随堂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40×25 25×17×16 1、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820-456+280 (3)900-456-244 (4)89+997 (5)103-60 (6)458+996 (7)876-580+220 (8)

997+840+260 (9)956-197-56 2、简便计算 (1)25×15×16 (2)125×33×8 (3)48×125×63 (4)24×25×125 ●星期一 简算下面各题。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星期二 简算下面各题。 1883-398 12×25 75×2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加法交换律(1)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 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 学生计算得数。 3. 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 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 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 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 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一堂概念形成课,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猜想,不断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速算比赛”妙入课题 本节课,以计算题为切入口,精心挑选了相关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所给题的区别与联系,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组得数相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较快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同时得到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赞同,这是老师提出疑惑: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呢?抛出问题,引出猜想,进而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算式吗?让学生动手写算式,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个?“无数个!”紧接着老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概括所有的算式吗?”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公式表达。通过汇报、展示,揭示课题。 二、微课引入,火龙点睛

在教学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今天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是否接触到了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给他们一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有的同学能够说到一二,有的却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微视频,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学生配的。当大家听到熟悉的童声,看到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以及三年级的加法验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而已,)豁然开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让同学们把前面的旧知和今天的新授结合起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留下悬念,提升迁移 在课堂最后,我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悬念: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呢,除法和乘法呢?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我看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写出算式进行验证,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能很快的通过举例论证来否定减法和除法没有。“而乘法有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此结束本节课。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加法交换律深入了他们的内心,特别是让他们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学会了加法交换律,更让他们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课的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做好了铺垫。更难得可贵的是,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数学知识,更收获了期间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_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完整word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专项练习题 一、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把它填写在括号里。 175+281=281+175 () 452+364+136=452+(364+136)() 23+351+177=(23+177)+351 () 44+68+36+32=(44+36)+(68+32)() 二、填空 1、两个数(, ),和(),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 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用字母表示为() 4、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之间的位置。a -b-c = a -( )-b 5、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63+a=□+□ 369+d+142=369+(□+142) (28+47)+53=28+(□+□) 603+(97+a)=(603+□)+□ 85-(a+c)=85-□-□ 88-m-56=88-(□+□)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96—28—22 355+260+140+245 109+(291—176) 43+189+57

216+89+11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698-291-9 568-(68+178) 382+165+35-82 512+(373—212)

【配套K1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要学会用字母来表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遵循认知规律。反过来,新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

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深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交换律1教案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交换律1 教学内容:P52-53 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 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3. 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 ,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 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板 书:8+18=26 18 +8=26 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 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师:因为8+18=26 18 +8=26 所以8+18=18+8 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板书)(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 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这里的a、b 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 + b=b + a 练习: 根据加法父换律填数 ( )+ 270=270+ 80 400+ 500= ( )+( ) ( )+ 56= ( )+ 44 a+ ( ) =b+() (3) 竖式计算74 + 641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 4 验算:6 4 1 + 6 4 1 + 7 4 _________ 7 1 5 7 1 5 师: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练习:8 7 6 验算: 师: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 2. 投影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大箱里共有几罐果汁?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4X 2=8 生:6X 3=18 2 X 4=8 3 X 6=18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板书:4 X 2=2X 4 6 X 3=3 X 6 (2)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板书) (3)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生口述后师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一: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篇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体做法是: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例1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 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与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多媒体演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五一长假快到了,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在李叔叔骑车旅行之中也藏着数学问题呢。请仔细观察大屏幕,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在学生初步观察后,向学生介绍自行车的路程记录器。 (2)解决问题 师:谁能完整的把问题说出来? 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生答师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PPT播放过程)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师板书:40+56=56+40 师:模仿这个算式,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展示学生的例子:20+49=49+20 150+35=35+150 师:想一想,你写出的这两个算式为什么可以用“=”连接? 师:仔细观察列举出的几个等式,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等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几组等式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四人小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并汇报。 师:你能把这些发现完整的说一说吗?(多请学生复述) 师:并且你能为你的发现取个名字吗? 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强调“交换加数位置”以及“和不变” 板书:加法交换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3)用字母表示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用文字来阐述加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 师:数学中通常我们用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这里的a、b可以代表什么?用字母表示和用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加法交换律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