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美动画电影风格上的差异性

论中美动画电影风格上的差异性

论中美动画电影风格上的差异性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英语论文(中美文化差异)

The different food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yles in China and America 王姣 (2010级法学院法学专业20101788) 摘要: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上有很多差异。我想谈谈中国和美国在食品和大学教育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食品和教育的质量。所以饮食、教育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变得很流行。其实,我们有时并不了解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比如,它们在饮食文化、教育风格上都是不同的。 关键字:中国,美国,饮食文化,教育风格,不同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China and American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culture.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y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on food and education quality. So the food and education culture has been becoming popular in our daily life. In fact, we some times don’t know the differences with China and American of the culture. For example, they have different in diet attitude, food objects, ways of eating and education styles. Key words:China, America, food culture, education styles, different 1. The different in food culture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things when you in the outside,which are eating, wearing and living.” Y ou can see” eating”is in the first place, eating is really important in our life. And the diet is also a kind of culture. Now, I will make some explanations about the different food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First, we talk about the different in diet attitudes. As we can see, in China, we will eat something with sensibility. When we choose what to eat, we will care more about the color, the smell, the taste, the shape and the device. Because our nations in the past many years, the productive level is very low, and many people are always hungry, they can’t eat enough food. So if a kind of culture treats eat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re will appear two situations. On one hand, this function of eating will be played to maximize, not only for surviving, but also for using it to maintain health, which is the cultural basis of “if you want to keep health, you’d better choose to enjoy some delicious food rather than take medicines”. On the other hand, if pay too much attention on food, it will make people often pursuit the delicious food. While Americans maybe more rationality. When they eat something, the things they care most are the nutritious value, such as the protein, the fat, the vitamin, the minerals and the carbohydrate. But it has made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from Los Angeles to New Y ork, the steak is only one taste, which has no arts to speak of. As a dish, chicken is chicken, steak is steak. Nest, we will say the food objects. In America, they think the foods are used just to eat, so they often eat a large piece of meat, the whole chicken and other “hard food”. However in China, we eat something we must enjoying the taste of it. So the Chinese cooking also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毕业论文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毕业论文 目录

课题: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On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00000000000000 Abstract Family, the first school of life, is the basis and suppl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 person's succes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s highly qualified and talented person, and good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key. A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ystem,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hich also brings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All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developing the New Century Education Project; the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Although family education has given rise to concerns of the community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the great concern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up to now, there are still mis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en make the process comparison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n pointes out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Sino-US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Sino-US Family Education. Based on these comparisons of factors,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 Comparison

中美大学生文化差异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文化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和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式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随时举手发言等等。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力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取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话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的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问题。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科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

张仰媚(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B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 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 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 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 致在两国的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 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在 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 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 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 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 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 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 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 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

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 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 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地想象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 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摘要: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格局,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文章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校园文化创新品质个性发展比较 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2O世纪8O年代历史学家哈德罗?珀金曾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既不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部门之外的独出心裁地存在,也不是被动地受社会需要牵制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有密切相关的能主动影响社会进步与否的社会中心机构。”因此,学校不是一个自身封闭发展、与世隔绝的实体,而是融人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组织机构。学校的这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基本特征,使得作为学校重要的精神载体的校园文化,也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质。开放意味着互动的交流。随着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乃至学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中西校园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中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诚然,中西校园文化又由于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造就了两种风格独特、迥然有异的校园文化模式。 一、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浅谈中美关系之文化差异

浅谈中美关系之经济对话 2010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这次战略对话中美双方着重讨论了中美双边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战略对话在设计能源、环境、科技、海关、卫生、执法等众多领域达成26项具体成果,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经济对话达成了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深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美之间的差异,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话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就美国而言,在谈全球合作时,除中国外找不到一个同等级别的全球参与者。不管是俄罗斯、欧盟或者日本,都只是区域参与者,美国没有其他的候选人。但是,目前中国还不是一个全球力量,中美目前缺少战略互信,在很多领域都缺乏共同利益。” 对于未来的合作,中美双方各有诉求。第一,中方想要追求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如果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和关税能有所减少”;

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与分析

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与分析 [1509] (2008-08-07) 将中美的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并非贬低中国,而是反思中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育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鄙人作为50年代出生之人,家庭教育并不成功,虽然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80年代初为人父之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子女。因此,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抒发一点家庭教育方面的感想,对于即将成为父母的中国 80 后一代,可能会有所启迪。 一、 美国:从小就让婴幼儿在小房间单独睡觉 中国:婴儿出生后立马睡在父母的 中间或爷爷奶奶那里 二、 美国:孩子摔跤,父母不会搀扶,一定让他自己爬起来 中国:孩子摔跤,全家搀扶,大人之间互相指责,从小养成孩子的“太子”习惯 三、 美国:小孩子按正常时间与家人一起吃饭,不开小灶 中国::经常有大人拿了调羹追在玩耍的孩子后面喂饭 四、 美国: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中国:父母让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功课上面,不少二十多岁的青年从来不做家务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薛理泰:为何朝鲜坚持要发射卫星? [中国早点] 一薄一扁 / 7加4等于14? [南中国海] 南海对峙 中国第3艘海监船现身 [朝鲜问题] 朝鲜火箭飞行一分钟后解体坠落 1周点评:千万富翁白手起家的秘密!

五、 美国: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 中国:上海、北京一些空置房的户主,是一批未成年的“公子、公主”;不过,最近几年,有一批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利用暑假打工,体验生活。 六、 美国: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中国: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一切围绕孩子的读书 七、 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渡海等危险性运动,培养“海盗”精神,凸现海洋文化 中国:孩子的安全是全家的第一要务,“宝宝”长大以后,只能是温室里面的“花朵” 八、 美国: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很多人勤工俭学,或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中国:在大中城市里,大多数家庭最大的投资便是教育,幼儿园“择校费’动辄几万,留学外国更是几十万、上百万。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上网吧玩通宵游戏。 九、 美国: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很节俭,同学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大都是“AA制” 中国:即使是“贫困生”,也有人挪用学费,用于上网玩游戏,少数男学生把小肚子吃得隆起,苏州大学学生开宝马等中高档轿车已经是屡见不鲜 10、 美国: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比尔.盖茨是最生动的例子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 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 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结合国情,为 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作者:汪昌平, 江立成, Wang Changping, Jiang Licheng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5,21(5) 参考文献(9条) 1.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期刊论文]-青年研究 2002(01) 2.石麟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2000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 1994 4.陶国富大学校园文化 1997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 1999 6.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 1996 7.彭未名中西校园文化及其走向[期刊论文]-教育与现代化 2002(02) 8.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期刊论文]-全球教育展望 2001(09) 9.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韩志强.杨淑娣.马洪亮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品位建设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3) 2.彭未名.Peng Weiming中西校园文化及其走向[期刊论文]-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袁素卓.李东校园文化差异剖析与交际策略[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3) 4.赵静.郁晓燕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思、行[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4) 5.陈佃生关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南方论刊2007(9) 6.王庆报.吴晓飞.耿晓东.高志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10(4) 7.李书芹.LI Shu-qin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与策略[期刊论文]-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 8.王冬艳.沈进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15) 9.赵夏娣.王效良.余香中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611374337.html,/Periodical_sdlgdxxb-shkx200505022.aspx

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与启示

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与启示

【摘要】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析中美校园文化差异并寻求其文化根源,有助于中美两国学生之间沟通、理解。此外,我们应立足于本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美国校园文化中国校园文化文化差异文化根源启示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二、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一)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