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导学案【精编】(有无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导学案【精编】(有无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导学案【精编】(有无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导学案【精编】(有无答案)

编版八年级下

语文导编 第 14 课《大雁归来 》导学案

教师

语: 希望是坚韧, 忍耐是旅行袋, 带上它们, 1. 了解

你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走完全世界。 大雁的生活 习性, 体会作 预习 案 者

对大

雁的 【知】 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2.通过

利奥波德 (1887-1948)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其代表作是 《沙》。 《沙

》 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在随笔中, 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 抒

情语言, 来

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 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 如歌 体会作品中 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饱含的深情。

走进课文 3.感受 本文是一篇优

美的散文。 与一般的动物观察, 作者对鸟儿诗人 作者的爱鸟 的情怀。 在作者心目中, 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 它们像人一样 情怀, 珍爱野 组成一个家庭, 有着人一样的亲情, 团圆的时候, 它们欢呼着旅行, 喧闹、 生动物。

集会; 孤独的时候, 它们忧郁地鸣叫着, 徒劳地寻找着失去。 它们的到来, 宣告了春天的回归, 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 学

习重点: 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 动物是我们, 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 1. 了解

如许的生机和情趣, 我们与它, 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

大雁的生活 定位。 习性, 体会作 课前学习:自主研读(熟读课文、词) 者对大雁的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 狩. 2.解释下列词语。 抒情语言, 来 凋零: 体会作品中 迁徙: 饱含的深情。

缄默: 第

共 9 页

编版八年级下编 窥探: 点 : : 狩猎: 通过课文

浓情

顾忌: 目空一切: 语言, 来体会 3

、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界

,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作品中饱含 (

1

)大雁归来是 _________ . 的深情。

(

2)大雁飞行是 _________ .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 _____ _ (4)十一月份的大雁 ____________ _. (5)大雁特食______________ . 或

学生:

(6)大雁常 ____ _飞 . (7)四月,大雁会

__________

_. (8)大雁被作者称为 __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 _________ .

4、本文对大雁作了 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 之情。

5、请回顾学过的诗写 “雁”的诗句。(至少三句)

家长签字:_____ 合 作 探 究 案

【合作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疑 1、课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

2、作者笔下描写的大雁有哪些个性特点?

3、你认为本文的主旨? 第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编 4、语句品析

(1)一只燕子的来

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了 3 月暖霭 时,春天就来到了。 (

2)一触到

水 ,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脆 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 3 月的天空洒下来

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 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是 ( ) A .曲.线(q ū )纠.正(ji ū ) 香 蒲.(p ú) 迁 徙.(x ǐ) B .赌.注(d ǔ) 撤.回(ch è) 沼.泽(zh ǎo) 符.合(f ǔ) C .(l )í 预.料(y ù).(y ù) 弥.漫(mí) D . 尽.管 (j ǐn)稀 疏.(sh ū )喧.闹(xu ā n) 偶尔.( ě r)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是 ( ) A .融化夜暮降临 B .滑翔 枯躁 喧嚷 不可预期 C 凋零 鬼鬼崇崇 D

.赌注 稀疏目空一切 3.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

不当是 ( ) A .

11 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

.一.切

.. 地从我们的头

B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定... 地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 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

C .与秋天一样,我们

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摸.摸.进行的。 第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 D

194

3 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估.量... 的。 4.综合性学习。 材料

一:据报道,第 2

4

届汉堡国际鸟类学大1 万种鸟类中, 2 000 种鸟类的生存2005 年, 175 种鸟的生存环境遭。 第 25 届巴西世界鸟类学大会上 在未来的 50 年内平均每年将有一种以 上的鸟类从地球上灭绝,死于非命的数量将 材

料二:据科学研究发现,由于噪音中 70%以上鸟类出频、仿 噪、喑哑等鸣叫异化和遗传劣化的现象, 灯光和药物造成了大量鸟类、 集体中毒、 “意外 ”碰撞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材料三: (1)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果。 答: (2)4 月 1“国际爱鸟日 ”,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向班里提倡议; 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拟。 答: 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成 5~8 题。 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①在夏秋季节, 如果你有幸到青海湖, 千万不要忘记去看

; 在春末

或晚秋,假如你能够爬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一定

能够幸们的鸣 第共 9 页

部编版

八年

级下 叫? ?

②在海拔 9000 米的云端,在空气只有不到海平面 30%的地方,斑头雁 — —

孤标独步,傲视苍穹,成群结队,一掠而过!毫无疑问,它们是世界上飞得最高 的鸟儿。 ③

这种鸟,头部是白色的,后方有两条水平的黑带,形成,故 名叫斑头

雁。一只成年斑头雁是 2~3 千克,站立时高度是 60~70 厘米。 每到春天, 成群的斑头雁飞向中国青海湖筑, 生养小雁。 在完成生儿育女 后,它们

就会方 — — 飞越过世界上最高。 ④斑头雁为何拥有

强大的取能力? ⑤原来在斑头雁的红细胞中,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 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的组 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 9000 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 飞行。 ⑥斑头雁体内有数个组织辅助氧气 一旦氧气进入血液后, 它就被 输送到飞行肌里。 斑头雁的飞行肌里密布着如网络般的毛细血管, 这些毛细血管 能够把负氧离子传送到微型能量生产工厂。斑头雁的肌肉细胞了线粒体, 这些微型能量生产工厂就 “建立 ”在线粒体里, 其中很多的工厂的位置都处于细胞 壁附近, 可以从近在咫尺的毛细血管里非常快速地抓取到氧原子, 为翅膀提供一 次强有力的挥动。 ⑦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

:225 次。 所不同的是:斑头雁的翅膀更长。斑头雁单翅

伸1.5 米。在稀薄的

空气中,斑头雁挥动翅膀会产生比同等高飞更举力。 ⑧正因为斑头雁有最具特点的身体机能和高超的飞行能力, 才能完成世界上 最艰辛的迁徙。 5.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编 6

.结合上下文, 说出第⑤句 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候 变织”不能删去的理由。

7.第⑦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8

简“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几”中 “几乎 ” 这一词用。

9.综合性学习。 学过《大雁一文, 为进一步激发护 学校决定在 “爱 ”来临之际,举行一系列活动,希在其中。 (1)【广告拟写】请你拟写一条宣传保护鸟类的标语在学 (2)【诗文朗诵】请你回顾学过的诗歌,有 “雁”的古诗句,要注明诗人 和出处。 参考答案

预习案答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x ( ǎ( k u ī)( j i ā)n 默 狩滑翔 ( x i án g )( j ì) 第

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编 2.

解释

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

闭口。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

狩猎:打猎。 顾

忌: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界 , 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1) 大雁归来是__三月春天 _(2

) 大雁飞行是__笔直的 _______.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 喧嚷 ______ (4) 十一月份的大雁 __一声不响 ___________. (5) 大雁特喜欢寻粒_____.(6) 大雁常 _六_

_

_

_

飞 .

(7) 四月的夜间 , 大雁会_一阵_________. (8) 大雁被作_

_我们的朋友 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 _________. 4、本文对大雁作了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 喜爱 之情。 5、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 楼 。——李白《宣州谢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王湾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探究案答案: 1、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

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 4 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 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意。 2、具有灵性的候鸟;报春的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4.语句品析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 但当一群第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案精编 到了。

大雁是

春天

真正

使者,大雁给

人们带来了春天的

生机,春

天的

希望,春天。 (2)一触到水 , 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 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 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

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 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 欣欣向荣, 生动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 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 3 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 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迁徙中的大雁

,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得大雁是 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 了无穷。 检测案答案: 1.B 2.D 3.D 4

. 答案: (1) 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多重污染和人类的捕猎,造成了鸟化、种类不断减少、数量急剧下降的后果,保护 (2) 活动示例: ①举办校、 鸟食悬挂安放②宣传鸟, 让人鸟类, 知道鸟类大自然、对人类重;③开展植树造林或养活动, 保护鸟类的家园。 公益广告: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②鸟类持者,人类的 生存离不开鸟类。③鸟是大地的精灵,大自然的智者,是人师益友。 5.答案:首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飞越过世界上最” ,引出下文

对“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的原因的分析使文章浑然一体。另外, 易于激发读 6.答案: 如果删 陈述的对象就, 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 7.答案: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在稀薄的空气中,斑头雁具有更强推举力的原 因。 第共 9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编 8.答案:“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相近的鸟儿 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如果没有“几乎”一词,就成了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 相近的鸟儿完全相同,与事实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 9.答案: (1) 示例:保护鸟类,就是保人! 还鸟儿一个家园,无限 生机! (2) 示例: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

》 ②长风万里送秋

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脁楼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 任选其二即 可) 第 9页共 9 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仿写》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仿写》练习 《驿路梨花》课文仿写秀 课文掠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老师谈文 仿写课文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依据王君老师提倡的“聚焦法”采撷课文中最精华的部分,比如:主题思想、精彩场面、开头结尾、句式语言等等。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里有很多写作借鉴的技巧,其中最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是双重误会、双线索安排的悬念设置;语言暗示、峰回路转的场景描绘;运用象征、衬托人物的美好品格;以点带面的结构方法等等。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以下几种仿写之处: 1.仿写主题:《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歌颂了年轻一代人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显示了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那么仿写的文章我也抓住了这一主题。 2.仿写悬念:悬念能够推进故事的情节,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课提供了这种表达的范本,仿写的结构跟这相似。 3.仿写以点带面的方法:由一个人做好事,引起周围的人都去帮衬着做,这种群众自发地奉献精神,就更加具有了价值,所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仿写,入笔轻快,收效显著。 学生练笔: 《驿路梨花》仿写例文: 遇见感动 七(30)王雅洁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新集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写故事》导学案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2.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与联想,丰富故事情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4.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写作重点】 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写作难点】 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一、素材积累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李丹崖) 二、写作导航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也可理解为: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 情节就是事件。 重情节,莫轻细节。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2.故事的特点 ⑴以叙述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叙述⑵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 ⑶情节要有波折,能给人启迪 (二)赏读故事,总结写法 1.欣赏故事:《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总结写法: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写故事要注意: (1)故事具备完整的结构。 (2)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节要有波折。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让故事有节奏感。 三、牛刀小试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 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 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 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 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 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 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 课 导 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 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探究主题 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浪之歌》的主题: 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 yùuìruì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

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略 0、第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标题、导语、主体 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 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 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分析情感: 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 新闻两则 3、yù kuì ruì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 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

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 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 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2 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合集(18)

编号:2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导学案 编写:金玉慧审核:蔡涛时间:2013.5.12 姓名:班级:组号: 【预习学案】 一、初读诗歌,把握以下内容 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的鼻祖。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李白,字太白,号,朝诗人,有“”之称,与杜甫合称,伟大的主义诗人。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 3.杜甫,字子美,自号,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被称为“”。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4.龚自珍,字,号,代、,的先驱者。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三、字斟句酌 1.给下列字注音 樽()箸()罥()坳() 衾()裘()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悠然 ..⑶会.有时⑸愁云惨淡万里凝. ⑵珍羞 ..对面为盗贼⑹饮.归客 ..⑷忍能 3.诗歌品读。 ①请找出《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该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②《行路难》首联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何作用?“冰塞川”“雪满山”又有何象征意义? 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④岑参诗中用互文写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是 ⑤《己亥杂诗》中抒情叙事,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为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的诗句是 我的预习困惑 【课中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