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 ——以克什克腾旗为例 摘要:克什克腾旗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内蒙古缩影”,从1996年开始,旗政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 其成为全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 过多角度的对比、总结,得出了克旗旅游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利关系, 以及其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举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克什克腾旗旅游业经济增长发展建议 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集草原、林海、沙地、丘陵、河流湖泊、温泉和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于一身,拥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6800余处。历史悠久的克什克腾旗是一个一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十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克旗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主线,形成了以草原森林风光、世界地质奇观、蒙古民族风情、蒙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以乌兰布统古战场为中心的草原生态旅游、以阿斯哈图石林和青山白臼为中心的古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游、以达里湖为中心的草原民族风情游、以热水塘为中心的温泉疗养度假游、以经鹏镇为中心的西拉沐沦游等五大旅游区域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沙地云杉、达里湖、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及国际狩猎场、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坝上草原、西拉沐沦河、桦木沟森林风光、热水让神泉、蒙古族游牧文化十大旅游景观。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 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日期: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龙婧 贵州省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圣地,以其独特的地貌地形和水土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前去。神奇的喀斯特景观和多民族分布于贵州省各个地区添加了旅游的神秘感。如何使贵州的乡村旅游产业系统化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更快发展,这就需要对部分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本文就创新产业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当代,人们逐渐从对衣食住行上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旅行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人们心情的不二选择。选择旅游地区是人们出行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居民想要更多的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这就给予偏远的乡村以及小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商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山地和高原居多,山脉连绵,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是绝佳的天然旅游场所,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风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在国家积极倡导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贵州农村的旅游产业可以进行创新,以此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的更好发展,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在创新产业形式的同时也要规划好当地环境影响,做到生态创新。 一、多样化、系统化发展旅游产业商品 (一)发展特色商品制造 贵州许多乡村寨子为偏僻山村,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流通,经济水平和当地社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但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留下的特色手工艺制品或其他特色商品。可以聚集当地居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银潭侗寨: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谷歌地图:25.8341190844,108.8547706604 百度地图:25.8403623190,108.8612319410 谷歌地球:25.8373252273,108.8507258892 北纬N25°50′14.37″ 东经E108°51′2.61″ 海拔:673.5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321国道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巫沙苗寨: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 谷歌地图:26.5000105053,108.6081200838 百度地图:26.5062503430,108.6145509153 谷歌地球:26.5036495709,108.6041986942 北纬N26°30′13.14″ 东经E108°36′15.12″ 海拔:682.7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S31152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乡东南方向 占里侗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谷歌地图:25.7989150000,108.9418040000 百度地图:25.8051421862,108.9482609569 谷歌地球:25.8021316147,108.9377431356 北纬N25°48′7.67″ 东经E108°56′15.88″ 海拔:370.28米 靠近:Unnamed Road, 从江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中国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 红阳苗寨:台江县台拱镇红阳村 谷歌地图:26.6683590000,108.3216250000 百度地图:26.6742735973,108.3281761050 谷歌地球:26.6717673567,108.3174246607 北纬N26°40′18.36″ 东经E108°19′2.73″ 海拔:676.87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文昌西路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 邓蒙苗寨: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谷歌地图:26.3384991782,108.8636970520 百度地图:26.3445960312,108.8701772910 谷歌地球:26.3420423360,108.8596361876 北纬N26°20′31.35″ 东经E108°51′34.69″ 海拔:773.21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S308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东南方向

贵州旅游景点推荐

贵州旅游景点推荐——必去五大旅游景点 来源:网络发布:2013年11月01日作者:CaiCaik人气:21322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在贵州旅游处处是景,是休闲养生度假胜地。下面来看看去贵州旅游必去的五大景点。 贵州旅游景点推荐——必去五大旅游景点 最浪漫: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市,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原生态自然景观给人净化和舒适之感。同时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浓厚的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游客身临其境有种超凡之感,仿佛身心得到了净化。 出行指南:在贵阳火车站乘坐火车到达玉屏,从玉屏乘汽车或中巴车至江口,再转乘专线中巴车可达梵净山山脚,也可以从玉屏至印江上山,但路程较远。 贵州旅游必去旅游景点推荐

门票价格:50元/人,下午16:30后就不再售票。目前梵净山开发了一条索道,至万宝岩(6350步),往返票160元/人,单程90元/人。 特色美食:凯里酸汤鱼、长桌宴、酸鱼、酸猪肉、酸鸟肉、酸辣椒、糯米酒、糯米饭等。 住宿:可住山顶招待所(离景点有一段距离),20元/人,也可到金顶脚下的寺庙中求宿,以便第二天清早观云海和日出。 特别提示: 1、7800多级阶梯是对游客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2、沿途没有或很少有卖吃的,最好自己带矿泉水和干粮。 3、爬山时会特别热,头上最好搭一条毛巾。 最温暖:西江千户苗寨 在贵州旅游,踏入苗疆腹地千户苗寨的一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坐落有序、依山而立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吊脚楼。远远看去,整个村寨就像一个巨大的金角牛头,尤其是在晚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各地有偷瓜送子的传统习俗。偷瓜送子,亦名送瓜祝子、中秋送子、食瓜求子、摸秋等,是历史上流行各地的一种祈子习俗,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以贵州为典型,且在今天的贵州农村依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苗族——“跳月” 在苗族的中秋之夜会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借此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寻找心上人。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由于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较为特殊,若有机会参加苗族的中秋活动不妨体验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的乐趣。

布依族——“送瓜崽”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更具民俗内涵的节日习俗——“送瓜崽”。首先,由寨老选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方型的,放倒睡下的形态就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然后推选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去送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做若无其事地样子,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了那天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这户人家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寨邻们。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群人分工作,一群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群人准备乐器在进寨大门等着,等到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这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 ——以黔东南州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进行探讨,浅析当前黔东南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黔东南州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建议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反应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黔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们孕育了一方生态净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黔东南州成为研究乡村生态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手段,对黔东南生态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国知网上生态旅游或者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献有865篇,集中讨论村落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主题。大多数趋向于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 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与利用 1.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 村落是以农村人群聚居的大聚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村落是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村落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房屋、到了、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小气候、植物、家禽家畜、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人、经济、风俗、风水、伦理、制度、秩序、禁忌、家庭等社会要素。村落生态系统体现的文化即为村落生态文化。村落生态文化具有范围上的局限性、文化上的独特性、及生态上的原真性等特点。 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具有更为鲜明的特征。从村落物质生态文化上来举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依山伴水而建的吊脚楼建筑、村落农业景观、珍稀药材、植被及动植物等;从村落非物质生态文化上举例如:少数民族利用蓝靛染布、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体现于风俗、宗教及节庆等生态文化极为丰富。 1.2村落生态文化利用模式 1.2.1建立生态博物馆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距肇兴乡的堂安村,1999年成为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村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207户,890人。堂安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层叠,依山就势建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鼓楼、戏台、瓢井、古墓群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村民还延续着侗族的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称为”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稻鱼耕作系统。目前也正在尝试旅游开发的路径,节假日每天有100游客左右慕名来到堂安村,具有接待能力和条件的农户都开始接待游客。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堂安旅游的开发,正在建设新的堂安生态展览馆。 1.2.2乡村旅游开发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 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 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and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 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 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 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 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 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 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 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贵州少数民族年俗

贵州:千奇百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年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色。 侗家人都会在新春期间举行多耶祭萨仪式来祭拜侗族的祖母。胡锦朝摄影侗族 侗族是一个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各地侗族跟汉族一样也过农历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让。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不过侗族还有不少过年活动是该民族特有:例如祭萨、侗戏、长桌宴、行歌坐月和集体婚庆等活动。 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娱过新年 祭萨 春节到侗寨过年最精彩的节目要数祭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大部分侗寨会挑选在初一那天。萨岁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祖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就像汉族过年期间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样。

祭祀一般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祖母吃顿团年饭并在一起娱乐一下”。祭祀分三部分,先拜祭,再吃饭,最后踩歌堂。开始时先进行简单仪式: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然后由一位主祭者(寨佬)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接就开始吃饭饮酒。到下午2点多吃饭结束后,就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由寨佬领队,年轻姑娘们身盛装排成一队,载歌载舞在寨子里游行一周。 侗族跟汉族一样过年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李贵云摄影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https://www.doczj.com/doc/f610713827.html,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 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 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ZHAO X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 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