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侗族家庭伦理浅析

当代侗族家庭伦理浅析

当代侗族家庭伦理浅析
当代侗族家庭伦理浅析

当代侗族家庭伦理浅析——以德凤社区为个

[摘要]家庭伦理作为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崇高与低劣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在家庭婚姻关系中的相互关系,以维护家庭的稳定。

在这一问题上,从以往大量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但都出现了同样一个问题,人们往往只就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使得读者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够全面,容易陷入某一局限性。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关系问题的讨论,笔墨日益集中于对孩子以及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家庭中子女越来越少地关注对父母的赡养与孝敬问题?

2010年暑假,我对我所在社区上百户普通家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或许有些以点带面,但从调查的结果看,现状不容乐观。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造成家庭伦理现状的原因,并探讨解决办法。

从对中国现当代社会转型的分析出发,考察了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方向。并根据对这一方向的理解,详细探讨了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改造的思路及可能为新型家庭伦理建构提供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家庭伦理家庭教育现状对策夫妻关系和谐孝

引言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和其他道德规范一样,家庭伦理道德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舆论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的。人们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崇高与低劣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在家庭婚姻关系中的相互关系,以维护家庭的稳定。

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和其他道德规范一样,家庭伦理道德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舆论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的。人们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崇高与低劣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在家庭婚姻关系中的相互关系,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因此,守望家园,重建家庭以及家庭伦理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同时,家庭伦理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规定着家庭成员之间各种不同的道德义务,又是衡量评价家庭成员言行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加强家庭伦理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美满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和谐的家庭伦理建设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那么,首先我想谈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家庭成员中有关孩子的问题。在这当中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抚养,教育,心理健康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第一个游戏的伙伴,儿童出生以后,是父母给他们创造了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而家庭教育则是引导儿童认识社会,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基地,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

说到这里,我举个我所调查了解的事例。看看现在的父母是怎样做的。离我家不远的一街坊,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叫小强,小的是个女孩叫弦子。在一个家庭里边能生一男一女是最令人开心的了。他们家里,父母都是农民,都是小学毕业,女的在家里养了20多头猪,男的就帮人家开车。两个人起早贪黑的忙,养两个孩子,日子虽说累,可也算过得去。在他两夫妻心里有这样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所以在孩子教育在块上也瞒尽心的。也给孩子请过家庭教师,但是我就没觉得孩子有多大变化。有时候我就怀疑这还是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的孩子也遗传了父母那种不爱读书的基因。这不努力读书就罢了,关键是这孩子还一点不听话,感觉什么都不怕。在学校里呢经常拉帮结伙的跟同学打架,前前后后也赔了不少钱,而且我觉得搞笑的是,每次打架之后他儿子总被其他人指责他儿子是主谋,看来虽然他爱出风头可也混得并不好。你说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边打架了之

后,父母面对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我想大多数父母都是将孩子揍一顿,一解心中之气。认为用武力震慑孩子以后他就不敢再犯了。(说实话如果这种问题要我来处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也会先揍孩子顿,先解气再说吧,毕竟我没当过父母,也无从体会他们的感受。只能瞎说啦。)其实我是觉得这孩子打多了也会产生“抗体”。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怕了。我记得有一次,他妈妈打他的时候,把他衣服扒光,然后拉他到大街的中间跪着搓板,他妈妈还在旁边拳打脚踢。好家伙,我真佩服他妈妈,这种打法都出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觉得打归打但是总得有方法。像他妈妈这种方法,自己虽解气了,还不是自己给自己闹笑话,你说拿一5年级的孩子这样,还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话说到这里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很大部分就可以从平常他对孩子的教育,教导这些方面体现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不仅仅就小强一家吧,在中国来说这样的家庭是数不胜数。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他们究竟不是专家,并且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像小强家里边,父母每天忙着各自的事情,没有注意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跟管理,可能他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只要我孩子身体好,长得快,他们就高兴了吧。等到事情发生,有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而这时候,往往都是已经发生了并产生影响了。在这一影响之下,父母往往首先就是一顿解气,就如我上述的事例一样。

相对于学校来说,我还发现有这么一个现象,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训练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又都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他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我的了解调查过程中主要有这样两一类比较极端的家长,最好的学生的家长和最差的学生的家长,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学生如果好的话,家长一接触就知道是个明白人,要跟最差的学生家长一接触,就象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难怪孩子这么差,跟家长很有关系。这时候,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学校教育孩子肯定是按国家的要求来教育孩子,那家长怎么办,家长对孩子影响很大,那么就需要指导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家长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近些年来家庭教育引起了家长的重视,现在在城市一般的家庭里面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很下功夫,尤其是家长们看到了中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所以,很多学校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学校从家长入手,在学校里建立家长学校。不过从我的调查中,在我们县里小学还没有家长学校,只有在中学才有。这我就纳闷了,学校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这个问题暂且不管,我们看一下这个家长学校怎么样。在我读高中的学校,从我们那时候起就开始有家长学校了。可我就见开班仪式那天家长去了回,接着就没有下文了。现在的也一样。所以我就在想,其实学校可能是不想管这么多,人家可

能认为我管了孩子还管爹呀。为了应付上边儿,开就开吧。这样看来这个教育要走下去还有很长一段路。

话又说回来,虽说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那在过去人们也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重视的程度绝不如现在这样,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每个家长都希望将来孩子比自己生活得好,可是孩子将来面临的现实,跟过去大不一样。所以这就使家长不得不绞进脑汁一定想办法来把孩子培养成才。独生子女家长的心态就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心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逐渐大家觉得现在孩子的教育是大得不得了的事情,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归重视,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当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准备。那家庭教育它究竞存在哪些问题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以及老师的深思。在通过对一些家长进行调查和访问,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发展现状等问题。我仅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家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那么,通过调查了解,我想首先提出普遍家庭都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却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通过一段时间来对部分家庭的走访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家长都或多或少具有同样的心理。调查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小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一方面在城镇体现得较为严重,在农村的话还缺乏这样的认识。当然这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农村家长也意思到教育的重要性。尽管他们同样没有受过多大教育。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一种类型,探究其原因,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主要从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考了80几分那是根本不敢回家的。有一回一次考试,考了88分,放学了同学都回家了,可我不敢回家,直到家里有人来找。我现在分析一下我当时的害怕主要是两方面的,其一,觉得考这点分脸上挂不住,因为父母她也非常喜欢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说话的方式不当的话,这是很伤自尊心的。其二,就是害怕家长的“武力”“耳光子”。可相反的是,如果学期结束能拿着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回家的话。拿以上的两点不用担心了。而且还有机会得到父母的奖励。所以我想"学习至上,成绩至上"就成了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据我了解的情况在很多城镇的家庭都会给孩子请家教,因为只有在城市里边,才具有这样的教育投资。每到假期,我们走在大街上就会看到各种各类的辅导班。其实父母所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是因为自身条件的局限而无奈放弃。"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所以现在逐渐在城市中形成一种趋势就是隔代教育。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往往这样的后果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令家长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相反老师却成了孩子较为尊重跟害怕的人,在老师面前孩子比较

听话,老师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所说的这句话主要是指针对小学生跟中学生,(当然高中生就少了)更是我行我素,从来就不把家长老师放在眼里,这是我们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的缺失。)家长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但是当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在生活中孩子的表现也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现象。

①崇拜金钱,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我发现在我所接触的孩子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就请同学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早恋现象也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打扫卫生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好的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浪费,我仔细询问了之后,大概归纳了一下,孩子的经济收益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可能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男生追女生的现象十分正常。我有时候在想这孩子过早的早熟到底是不是件好事?为什么在我那个年代,像他们这样大的时候,像这些现象没有发生在那时候我们的身边。

③流行享乐,现在的孩子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名牌,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网络游戏……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家里呢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我想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将来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

在学生中出现的这些种种怪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那这里我就首先提出我个人的几点想法(也可以说是建议)。这几点对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另一个方面是有关家长应该做到的。

家庭教育的对策

建议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建议之二: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从教育的特点来说,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尝试,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孩子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也就是喜欢翻旧账。这样的行为不但孩子反感,大人也很讨厌。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时不时又拿孩子来跟其他孩子做比较。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该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处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

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我调查过程中有很多妈妈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儿子在学校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嘛,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吗,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我们说教育虽然重要,可它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说到家庭的话,它的产生就源远流长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然而一个家庭的组成最初是有一男一女的婚姻关系构成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一男一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结合为夫妻的法律行为。当然了一对夫妻之间不仅仅是法律上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还包括有感情,夫妻间的协调生活等等,是建立在这些之上的。夫妻做为家里的“主心骨”对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家庭中其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从我的角度来说,单亲家庭对大人没什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的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病态的人格特点,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表现得敏感多疑。

然而父母的离异,又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

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使他们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

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不得不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或者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分关注、同情和溺爱,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处于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一个名叫青青的女孩,今年才十七八岁,确做过两次人工流产。青青的爸爸是个浪子,不误正业,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青青的妈妈),最后无奈生活所迫离开了他。那时候青青刚出生没多久,青青妈妈被抓回来几次,但最终还是再也没有回来。从此以后,他爸爸从来没有尽个做父亲的责任,他也没为家里挣过一分钱。青青一直跟着爷爷,爷爷对她很好,爷爷有口饭吃都要给她吃,爷爷就靠给人家做事挣几块钱,没事做的时候爷孙两还经常饿肚子。在她十来岁的时候唯一对她好的爷爷永远的离开她了,从此她经常没有饭吃,她就想着去给人家做事挣点钱。可近几年来,她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流入进了色情场所,然后就有了上面的后果。其实青青在街坊也好同学也好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且不爱说话,但青青是可怜的,如果不是出生在这样食不果腹的家庭她就不会这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感情,夫妻关系的和谐,对于孩子,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20世纪中叶,当西方国家面临着高离婚率的家庭危机时,中国还是一个低离婚率和家庭稳定的国度。然而今天,中国的家庭也发生了危机。

既然夫妻之间的和谐那么重要,那么夫妻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夫妻双方要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说到怎么建立和谐美好的夫妻关系,首先我们要提出的一点就是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在本质上讲,是一个有关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问题。从现代法律视角看,忠诚义务在类似契约的社会关系中,仍然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汇。缺乏对契约义务的忠诚精神,就很难形成法治社会所必需的精神要素。

那么我们谈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性”。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避讳的话题,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避而不谈。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该从美学角度去审视这一问题。所以我今天大胆的要谈第一个问题就是夫妻间的“性”。只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一问题,才能更好的维持夫妻关系,解决夫妻间存在的问题。性在夫妻生活中几乎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夫妻之间良好的性关系在增进夫妻的感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维系婚姻生活的纽带。在婚姻生活的旅途中,当夫妻性关系遇到红灯时,往往会引起婚姻家庭的地震,甚至导致夫妻离婚、家庭解体。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对于夫妻之间的性爱,法律也有了一定的干涉。在古希腊的雅典,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一个男人每月要对妻子履行三次性交的义务。二十世纪的日本、瑞典的民法典规定了夫妻负有同居的义务;而同居权的主要内容就是夫妻的性生活;在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有与对方进行性交的权利,另一方负有与对方性交的义务,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与对方性交,为违反法定的义务。我国在新婚姻法的修改时,也提出设立同居权的建议。虽然新婚姻法最后没有确立同居权,但此法仍明确了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此义务的内容是夫妻应保证只与配偶发生性关系,不进行婚外性行为。

在我的调查中也不乏单亲家庭。如

李某,女,27岁,1997年6月结婚登记,其父为驾驶员,婚后三年,因丈夫一次交通意外造成了性无能且患有不育症,经多次治疗,仍无怀孕迹象。于是女方在外面跟了其他男人好上了。但是为了丈夫的颜面一直没有公开。当丈夫知道真相之后不能容忍妻子的婚外情,于是法院起诉离婚,法院不公开审理此案,男方承认原告之诉的事实,法院作出了准予离婚的判决。而李某现在的丈夫为第二任。

在导致离婚的因素中,公认最普遍的原因是与性相关;而真正直接由性功能障碍造成的毕竟是小数,大多数都是因感情不和的基础,产生性失谐所致。

总结了一下造成的性失谐而导致离婚的案件增多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婚姻当事人对婚姻意识的转变。

强调以爱情为本,并视性生活作为夫妻双方“爱情的”具体体现与落实的表现,追求高质量性生活,这类当事人,往往在夫妻性生活不谐时,会表现出不满,甚至很快以种种理由提起离婚。如果当事人以婚姻为本,将家庭观念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就不易因性问题而提起离婚。

二、现代生活竞争激烈,心理压力的增加;疾病、营养不良、嗜酒、药物瘾;职业性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杀虫剂、麻醉剂、抗代谢药物等形形色色的环境因素都会对性能力、性要求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外遇、第三者、包二奶、养二爷、卖淫、嫖娼”现象越来越多。

虽有明智者努力履行自己作为配偶一方的性职责,号称为“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但终因个人精力有限,对配偶缺少温存抚爱而造成后院起火;而不明智者公开与人非法同居,不再理睬配偶。更有配偶者得知另一方与娼妓、牛郎有染,厌恶至极,长期拒绝同床。

导致离婚的原因是非常复杂,而且错综交织。在出现夫妻不和的一些情形后,会或多或少影响夫妻性生活,反过来由于性的原因,夫妻之间免不了怨恨,又使感情走向冷淡。反反复复,最终导致感情彻底破裂,婚姻解除。这样完全可以肯定,离婚与性生活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

为什么在中国的离婚实践中,性的因素占如此重大的比例;而以此作为理由提起离婚的却不多,这跟我国传统观念与现行实施的有关离婚法律规定有关。

首先人们在离婚的时候仍然受那种好聚好散的思想所左右,不愿以性失谐为理由提起离婚,这样一则可以避免自己因追求性生活质量而被人耻笑,二则可以减少对配偶的性无能、性冷淡的隐私向外传播。

其次,因为我国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不能发生性关系,且久治不愈的,才准予离婚。

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一般阳痿者或性冷淡,并不严重影响性生活的,则不能作为判决离婚的条件。除了那些为大众广为知道的性无能者,或者本人承认的性无能者,其他的都要由法医对其性能力进行鉴定,查明患病的原因和治愈的可能。这样不仅费时费力,且性无能一方往往以再次治疗为由,要求给予一定的期限,这样就很难一次起诉就判决离婚。而同样以感情不和、性格不合等理由提起离婚的,虽然法院可能判决不准离婚,但在再次分居一年之后,且期间双方之间又不履行夫妻义务,第二次起诉离婚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准予离婚。这样就使大多数追求性和谐的当事人就往往以性格不和为理由取代性无能、性失谐真实的原因,回避了这一实质性的问题。

一个美满和谐幸福之家,夫妻之间和谐的“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婚姻需要性的滋润,没有了性的依托,婚姻之树不会常绿。在婚姻围城内每一个成员,都要善待、珍爱夫妻之间的性爱,小心导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处境。

我们说“性”作为夫妻间的调味剂也好甜面酱也行。它仅仅只是一个维持跟促进夫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还有很多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两个人自己去发掘去摸索了。举个例子,当情人节来的时候男方可以准备些小小的惊喜,虽然说整日为两家庭忙碌,可是这些东西也不足以忽视。但是在我的一项调查中关于夫妻之间需要过情人节来维持浪漫。有将近50%的人选择了第一项。然而对于家庭困难的人来说,情人节和普通的每一天

一样,不过是柴米油盐,送花远不如送钱来得实惠。其次就到对于有钱人来说,情人节不过是玩浪漫的一个借口,没有情人节,他们也会找到各种理由挥霍他们钱财,显示他们的富有。再次就到后面两项了。

我明天为什么人大多会这样想,这除了有生活的压力外,还有很多自身传统的原因。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觉得当代的人不论是什么阶级都应该会生活,会享受生活。夫妻之间其实不需要花多少钱来讨好对方,只要彼此一个举动或者几句话都足以令对方开心。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女生天生爱漂亮,也就喜欢逛街了,而且特别喜欢爱人陪自己逛街。可事实却是,男的非常不愿意逛街,这在以前的很多调查我们都有共识的。

对于很多男士而言,陪老婆逛街是此生最大的磨难之一,仿佛前世做了什么罪孽而要今世来加以偿还——陪老婆逛街就是一个赎罪的方式,一种变相的惩罚。个中痛苦不仅在于体力上的消耗,更在于心力的煎熬。令人奇怪的是,有些人平时走上几公里也不会觉得累,比如旅游、漫步、甚至忙业务;但是,逛街时不一会儿就觉得腰膝酸软、脚板胀痛;甚至会昏昏欲睡,只要有坐的地方,就抓住机会休息一会。更为关键的在于,逛街是对耐心的巨大考验,恐怕没几个男人能够忍受其中的煎熬。

通常女人们一逛就是一个下午,津津有味;一个店铺接着一个店铺恐怕漏掉什么,就像有什么宝藏在等着她们发掘;一件衣服接着一件衣服的试穿而乐此不疲。仔细地比较、询价、侃价,最后还闹不准要空手而归,当然,有所斩获再好不过——似乎人生的全部快乐都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但是,女人的这种快乐无疑是建立在男人的痛苦之上的。平常最为常见的情景是,女人兴高采烈的试衣服,而男人则愁眉苦脸的提着包;偶尔勉为其难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通常则是毫无立场的表示同意,求得是早点脱离苦海。衣服鞋子是否好看、价格高低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表示同意能够早点获得解脱。

所以,很多男士公开表示自己对逛街的反感和恐惧。男人主义强烈一点的便拒绝陪老婆逛街,当然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结婚以后,婚前恋爱期间的男孩子一般不会如此叛逆。性格不那么激进的则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勉强的陪老婆去逛街,但或者是在情绪上或者是在行动上则采取消极的态度,与女士的逛街热情形成鲜明反差。男士的这种明示的拒绝、默示的怠工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多数女人逛街宁可找自己的朋友也不找自己的伴侣。人生伴侣的意义在逛街这个事情上就产生了严重的歧义。

其实,问题在于如何理解逛街这种体力与心力的痛苦。如果你把它理解为一种煎熬,那么无疑便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如果你把它理解为对婚姻、对爱人的一种付出,那么,或许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看法。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够驱赶走内心的那种抵触,产

生另一种同情的理解。如果,爱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那么,爱人的快乐情绪也许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换位思考都是前述抵触情绪的一种替代方案,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点而已。反正都已经在逛街的路上了,何必与自己过意不去呢?

婚姻是一种契约,而这种契约则是由各种权利义务构成的。逛街之所以构成一种契约内容首先在于,逛街乃是一种日常事务,而这种日常事务往往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婚姻把两个个体捆绑成一个整体,不仅在夜幕降临之后的床第之上,更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逛街需要男人的参与,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逛街购物多为日常所需,而买衣物则仅是偶尔为之,况且,购物并非仅为女人,通常也为男人。但是,肯定有人会异议:这种日常事务一个人也能够完成。

从以上角度来说,逛街作为能够促进婚姻的质量、增加社会的和谐。我们何乐而不为?

以上我们主要谈了两个方面。在一个家庭里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代,就是如何对待老人这个方面。只有把这个方面同时做好,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和谐更幸福。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然而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对199位老年人作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多场座谈会,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接受调查的199位老年人中男性占调查总体的56.28%,女性占43.72%。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分了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因此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在统计分析问卷时将老年人分成了三段,60—70岁,71—80岁,80岁以上,这样以便分析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不同的生活情况和不同的需求。

在被调查的老人之中,有39.70%的人认为居住环境舒适,但在这之中存在14.57%的人认为生活状况不好,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这些人大多是独自居住,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精神生活也相当贫乏;当然,在认为居住环境一般的60.30%的人之中,存在8.54%的人认为生活状况很好,这些老人大多同子女一起居住,并且家庭生活很和谐,子女孝顺,相应的,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相对丰富一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老人的数量增加了好多,被调查者之中同子女住在一起的有161人,占80.90%,独自居住的有38人,占19.10%。在独自居住的38位老人之中,有76.32%的人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高龄的老人独居的增加了,然而

而他们并没有居住在养老院,那么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很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一下,他们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上呈现变差的趋势。70岁以上的老人有53%身体在较好以上,而80岁以上的却只有13.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然而在调查的这部分人中认为居住环境舒适的都是领退休工资或者是他们的孩子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与之相反的认为生活状况不好的多半是无子女,或者是独处,还有就是自己孩子没有尽到职责。对于那些认为居住环境一般的人来说其实也好不到哪去,他们中的人都是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他们总认为今天不劳动就担心明天饿肚子,就算好不容易存了几个钱也舍不得花。但是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就算在我们爷爷那一辈生的子女多了,所以一谈到赡养老人这一块就有分歧了,总认为这么多子女为什么偏要自己负责。遇到老人生病之类的更是推得快。其实这是推卸责任。同时也是造成老人独处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观念的不同,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年轻人不喜欢跟老人住在一起,这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晚辈于长辈之间的沟通越发减少。因而多数老年人会将心事向自己的老伴诉说,因此老伴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或是很重要的。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有21.61%的老年人将心事憋在心里,这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影响的。从参考数据,可以看出如今的子女对于自己的父母缺乏关心,能够主动了解其需求的仅仅只有一半多一点。鉴于此子女应该多同其沟通

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地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孝顺期望程度较高。他们对家有很强的依赖性,认为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家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可靠的供给,尽管也有养老保险制度,也有社会福利机构,但家庭成员还可以提供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赡养支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可能多地向子女提供了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在自己年老时应该得到回报,使自身不至于陷入贫困和尴尬的境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作为子女的一代因为各种原因而情愿不情愿地选择家庭养老方式对于老人的精神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也有一部分子女因为亲情而自愿地以最大的能力赡养老人,这是基于血缘关系以亲情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情感支持,他们以父母对子女的血脉传承为理念,时刻铭记父母对自己的生育和抚养之恩来善待老人,这是长盛不衰的“亲缘因子”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部分人信仰“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我们和父母是一体的,父母的喜怒哀乐、尊卑荣辱都和我们息息相关”等信条,真心实意地把养老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不该推卸的义务,因此,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心甘情愿地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事情,在无法提供丰厚的物质支持时也可以使老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满意的精神支持。

为此,总结了我所关注的几个方面,我做出以下总结:

1.物质追求尚不能满足的老人,一般是无儿无女的或是儿女英年早逝的。可见,中国的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关注的特殊的弱势群体,社会应当加大保障力度。

2.家庭中有病残老人的,老人的生活一般都不是很好,自立的能力不足,家庭关爱也太少。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健康状况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他们很关注医保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和第五医院合作,成立一支义诊队伍,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的上门身体检查。

3.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十分贫乏的,没有活动场所,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低龄老年人在娱乐休闲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娱乐休闲方面开展相关的活动供老年人参与。老人也反应希望能建立一个活动室。老人的幸福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政治制度本身出发,寻求最根本的解决老人问题的途径。

4.老年人普遍都反应希望社会能更加关心和关爱他们。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社区里宣传尊老、爱老、敬老的思想,让老人的家人和社区的居民都能关心关爱老人,形成一个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5.老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关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财产状况及老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制约和影响着。由此可见,我们应当树立平等、公平观念,无论是自己家的老人,还是别人家的老人,都应当善待老人,不能心存偏激,更不能因家庭财产多寡和老人地位而冷落老人。

总之,老人是一个需要特殊关爱和帮助的族群,年轻人应当以孝敬老人为出发点来面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让他们更幸福地去走完剩余的人生,让我们挽起平等的手共同构建这个社会的永久和谐。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老年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这对我们以后生活方式的规划以及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

文章的一开头我们就清楚,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家庭伦理道德作为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的力量。这是需要当代青年继续发扬跟传承的重要的道德准则。

然而新的时期我们对家庭伦理道德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继承和发扬家庭美德。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大力倡导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传统美德建设,重视家庭道德的培养,这些对新时期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的重构有很大的价值。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人格平等、婚姻自主、平等相待的观念和原则都加以结合。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反映在家庭道德上,就要求婚姻自主,主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其次,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每个成员在家庭里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既要有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又要继承传统美德;既要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也要注重个人责任的展示。家庭是我们相互依存、满足情感需要的场所,在家庭中我们获得家庭成员的爱戴,也要有无私奉献的利他精神,在家庭成员中获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和谐家庭的建立。

参考资料:

(1)根据南京的调查资料,在740个调查样本中,单亲家庭占0•82%,其中,离婚有子女的占0•68%,未婚有子女的占0•14%%(见《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第158页)。

(2)由家族婚向自主婚的转变是家庭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据7城市调查,婚姻自主的情况如下(见《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第19-21页)。

(3)广州的调查资料有典型性,现列在下面(见《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第213-214页)。不同结婚年代的当前夫妻感情情况(N人,%)。

参考文献:

[1] 对于这一变化,李银河在《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

书中有过研究。罗亚•马萨莱特在《社会转型中的系统家庭心理学》一文中也有些论述,该文载《家庭与社会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0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10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104页。

[5]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6年)310页。秦先生在此谈的是宗法农民,毫无疑问也可指整个依赖关系中的所有个人。

[6]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21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42页。

[8] 家庭伦理的调整和改造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为配轴,而在今天,家庭关系向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方向发展;再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是轴心、母子关系为辅助,而在今天,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趋向平衡化。见廖申白、孙春晨主编的《伦理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5—9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104页。

[10] 历代的贞妇烈女传提供大量的这类例子。可参阅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78—180-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一节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一、传统家庭伦理的内涵 二、传统家庭伦理的特点 ?第二节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父子之伦:父慈子孝 ?传统父子之伦的基本规范就是父慈子孝,慈是对父母而言 的,孝则是对子女来说的。慈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养,二是对子女威严而有慈,教之以义方,使子女能成家立业。 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子女则为孝。 1.赡养父母。《礼记·祭义》:“曾子曰,孝用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尊敬亲长。《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亢仓子·顺道》:“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

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 3.服从父母。《礼记·曲礼》说:“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二、夫妇之伦:夫义妇顺 ?(一)夫唱夫随、男耕女织、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是古人协调夫妻关系的道德准则。 ?(二)夫妇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诗经·大雅·关睢》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梁山伯和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墓 ?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以同学而同葬,见十道四蕃志所载。旧志称曰义妇冢,然祝英台女而非妇也。(《宝庆四明志》卷十三) 相敬如宾: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xx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xx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

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二)家庭文化的内容 、家庭文化的内容大致包括11个方面: 1家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择偶条件。在过去,家庭主要成员的择偶观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则时代的进步,自主择偶已经比较普遍。我们倡导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 2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个家庭,除配偶外,还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属。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先起步的,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4对老人的赡养:对自己和配偶父母的赡养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5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饮食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科学、营养发展,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烹任、食物选购、贮藏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家庭饮食质量。家庭的环境卫生包括自然环境卫生和心理环境卫生两个方面,对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影响都很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使家庭成员能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调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6家庭气氛的营造:家庭气氛的营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实践证明,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随和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很紧张,不协调,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暴躁、多变。因此,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7家庭的经济管理: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善于理财,才能丰衣足食。但是,家庭经济管理,也要具有时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攀比。另一方面,要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 8家庭的民主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家庭中,要形成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风气,不搞大男子主义。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要互相尊重,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长作风,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9家庭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比如,如何对待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一、终身托付: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 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面来拜访,君臣开怀畅饮。席间, 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问晏婴: “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 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 我有一个女儿,年少而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恭敬 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的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 和她生活了很长时间。女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你,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 给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轻的时候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 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的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 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 年老貌丑的妻子,他的为人之道和高尚品质为人们所敬仰。 二、贤达之士不弃妻: 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但以清节威德着称于世,在处理*关系上,也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汉光武帝即位以后,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 被封为侯。自己将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一并用来赡 养九族中的人,因而自己虽然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个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她守了寡,光武帝念 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 丈夫。这个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便想趁此机会,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上) 莫林虎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

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完整版)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幸福

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 东西寨小学王留波2013年1月15日感谢我们的老祖宗,感谢老祖宗留下了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 以前,我的家里很不和谐,婆媳关系不协调,我夹在媳妇和父母之间,日子很是难过,虽然随着儿子的降生,我们家的气氛和谐了许多,但仍不是顺顺当当,说不定什么事就能惹一场气。我出家门都不放心,生怕家里人生气吵架。 2012 年的暑假,我有幸观看了传统文化论坛《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受益匪浅。懂得了“百事孝为先” ,“诸事不顺因不孝” ,“徳不配位,必有灾殃”,“财分五主”等道理。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传统文化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照着做,一定没有错,按照《弟子规》说的去做,一定会人生幸福,家庭美满。 回家之后,我就给我的太太讲传统文化,讲孝是人道第一步,孝敬双方父母天经地义,讲各种灾难的原因是不孝(诸事不顺因不孝),讲如何教育儿子(子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因为“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太太听我讲得有道理,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在网上找到了《此生必听的一节音乐课》,靳雅佳老师讲的,感动得我们泪如雨下,太太深深的自责,一个劲的说自己不孝。 再后来,校长告诉我,说油建俱乐部又开传统文化论坛了,我欢喜万分,机会来了,我动员太太也去听。因为现场的那个气氛更好,更感人。我就带着儿子,跟着太太去听,因为不让孩子进,我就跟儿子在外边玩,让太太一个人听。太太很受教育,哎呦,一直听到最后一分钟,天都黑了,才出来,她哭着说:“太感人了!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学传统文化。” 自此以后啊,我们的家庭就变得和谐了,幸福了!家里没有气了,我们一起孝敬父母,给父母买衣服,买好吃的。一家人别说有多幸福了。跟过去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感谢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现在我也在积极的宣传传 统文化,教我的学生也学,朋友也学,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 让更多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之我见 渴望儿女成才是每位家长的殷切希望,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握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为广大家长探讨的重要话题。本人从以心育人、智慧育人、行为双育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个心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个方面谈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以心育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点,高尚的人与卑贱的人,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其本质差别就在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心态决定命运,说明个性心理决定着人是否能成功。作为孩子,其心灵是稚嫩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用心育心,以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心理。 1、自尊心。人都要面子,小孩也是人,也要有面子。经常“扫面子”,就“没脸见人”,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暴自弃”,“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那就什么恶俗、低级的事情都得出来。很多当家长的,没有“给面子”的意识,无意中扫了孩子的面子。比如别人问你的孩子多大了?“才9岁”,孩子肯定高兴下起来,因为他体会出来这言下之意是“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假如你说“12岁了”,孩子暗暗高兴,“家长把我当大人看了,多有面子!”。有的家长,总爱拿孩子伙伴的优点来跟自家孩子比,其甚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数落:“你看你呢?”孩子心想:“以后打死也不让玩伴来家里了,这简直是自讨没趣!”家长啊,你一片望子成龙之心,却净干扼杀孩子自尊心的蠢事,要知道,“孩子是夸大的!” 2、自信心。有了自尊,就有了自信,就会心里一片阳光灿烂,说话做事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相反,没有自信心,就会畏首畏尾,眼前只有困难、只

广州一模作文范文:继承家族文化

继承家族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亲爱的顾念祖: 你好!顾家的故事给了我很多思考,在中国,还有许多像顾家一样的家庭,谱写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中国的家族文化以传承与发展为核心,随着时代变迁发展。而作为家族文化接力者,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传承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要继承传统,不让优秀传统在时代浪潮中逝去。正如你大太爷爷一家,他们看似有不同的职业,实际都致力于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又如你二太爷爷一家,爱国精神在一代代子孙中传承不曾间断。中国家族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基本内涵:在传承中立足。在印刷媒体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承人仍坚持传承家族技艺,刻字捡字,他们家族的坚守传统精神仍在传递。在交通发达,铁制船处处可见的时代,仍有人坚持家传手艺制造木质船,在他们手中传承的是家族技艺,在他们心中传承的是家族精神。我们家族接力者也要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优秀家族精神,让家族强盛,以小家促大家,推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而你作为顾家传承人,要继承你太爷爷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让家族精神不断传承。 发展是中国家族文化的又一核心,我们要顺应国家发展的趋势,推陈出新,促进家族文化内涵发展。创新时代是不断

变化着的,国家是不断发展着的。家族要富强,必须顺应趋势,促进自身发展;家族文化要发展,必须顺应趋势,在传承中创新内涵。国家发展的需要引领着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比如,为建设大庆油田开发国家资源,你二太爷爷的儿子成为了大庆油田技术员,而不是跟他父亲一样参军,但都是传承为“大家”贡献个人力量的家族文化。同时在时代发展中创新内涵是每个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你看,不正是照相技术的发展使你大太爷爷的儿子有条件开照相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让他孙女可以开发美图软件吗?同样的,邵瑗婷为了使制作天灯这一家族文化传承下来,她适应新时代环境保护需要,对天灯进行创新改造,发明了“环保天灯”,使其家族的天灯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发展。我们应学习这种创新精神,推动家族文化内涵在创新中发展。 念祖,你的名字中,也含有家族祖辈对你传承创新家族文化的期望。你太爷爷远离故土打拼,开创新的生活,继承的是顾家家族文化中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他给你起名“念祖”,也传承了千千万万个漂洋过海的家族中永恒不变的故土情怀。愿你领会祖辈的期望,作为家族文化的海外一代传承者,传承祖辈父辈优良传统,继承优秀家风,与你的海内同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国家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家族文化内涵,理解我们中国家族以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发展带动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家族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婚姻家庭观正在发生变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并且更多的受到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婚姻、家庭进行定义。其次,分别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最后,将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进行对比,使人们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去粗取精,不断地对当代文化进行反思和改进,形成一种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婚姻家庭观;文化背景 引言 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婚姻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特有的一套传统婚姻家庭观,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婚姻家庭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更确切的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民主自由的婚姻家庭观被带入中国,不断的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着冲击,于是就出现了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闪婚等很多新形态的婚姻和家庭。而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让人们不禁联系到中国的封建社会,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离婚率非常的低。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看看与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些能给我们好的启发。 一.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和家庭的含义 (1)婚姻 《礼记·昏义》中对婚姻是这样定义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从这几句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关于婚姻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家族的延续和对于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有时是密不可分的。但就重要性而言祖先的祭祀在目的上更重要一些,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才务必要使家族永远的延续下去,可以说对于祖先的崇拜是第一目的,或者最终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孙结婚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神圣的义务,而独身和无后则被认为是一种对祖先不孝的行为。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无后,祖先便成了没有后代去祭祀的鬼了,而古人相信鬼是必须血食的。 (2)家庭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其含义也不完全一 致,因而很难对它加以界定。我们知道,在仰韶文化时期所出现的连排房,不但有连 间或套间,而且还带有火塘;当然,火塘可能是出于取暖的需要,但也未尝不可用于 炊事。所以,当时不但是“聚族而居”的,还可能是“分爨而食”的;而“分爨而 食”便是家庭的基本标志,因为这表明它是一个财产—生活的共同体。《后汉书·郑 均传》中提到:“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郑均此人重义且忠厚老实,赡养守寡的嫂子和带着的孤儿, 恩惠礼数都能做到。经常称因忙于家庭不去应州郡的召令。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传统

最新 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中国家庭文化-精品

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 中国家庭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中,同一祖先的几代后裔(descendants) 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这种自治(autonomous)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的孩子们跟随他们父亲的姓。这和是一样的。如今在中国,孩子跟父亲的姓或母亲的姓在法律上都是合法的。除了那些因为结婚加入到家庭中的人以外,人们的姓氏都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culture, descendan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from the same ancestor lived together and formed a big fam?ily system. This kind of autonomous family system was the basic un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Chinese children follow their father’s fam?ily name. This is the same as w estern culture. Nowadays in China it is legally fine for a child to follow either father’s family name or mother’s family name. Within each family system, of course people except those who joined this family system through marriage all have the same family name.? 搜索公众微信号"",获取最新四六级报名、备考信息!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但是却对男女性别差异有着足够的重视。当代家庭文化建设,争取男女平等必须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家庭”,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组织形式也会有所变化、有所革新。而对于“家庭”一词的涵义,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解:“familia”一词的原义与成婚的配偶或他们的子女并没有关系,而是指从事劳动以维持家庭并处于家庭之父(paterfamilias)的权力支配下的奴隶和仆役的团体。Familia(家庭)本义是奴隶,奴隶本身就是重要的财产,因而,familia与patrimonium(遗产)可为同义语。 世界上的人只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关于两性的关系,《易经》是这样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户谓之干,阖户谓之坤;干,健也,坤,顺也;干,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男尊女卑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卑微的、低下的。古代女人常称呼自己为“奴家”,与之相对应的,男人则被称为“官人”。官者,管也。有权者为官,无权者为奴。“奴家”一词既是女人对自己的称呼,也是古代女人毫无地位的表征。 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集中体现为女子三从四德的日常行为准则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三从”语出《仪礼·丧服·子夏传》。子夏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三从”的本义是谈论女子的丧服规范,将之扩大成为女性的所有行为规范,是后世对这一礼制的发挥。比如《白虎通》,“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卷一·爵》)”女性因为“阴卑无外事”,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服从男性,而自己的一切荣辱也都取决于所服从的这个男性的尊卑。“四德”语出《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周礼》没有详细说明“四德”的具体内容,对“四德”进行具体论述的,是班昭《女诫》的“妇行”篇。“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女诫》将“卑弱”列在第一,强调女性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处于受人摆布的卑弱地位;女性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忧惧地通过夜以继日的勤苦劳作来逃脱取辱的境地。班昭认为,免于“黜辱”是女子唯一的追求,而闻名乡里的途径就是守住妇德。在家里,既要留心男人的脸色,对男人绝对服从,还要讨好舅姑、叔妹,为防止她们说自己的坏话,还必须对她们“曲从”。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妻妾制”有效地保障了男性

中国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传统家庭礼仪 高三的时候在语文课上看过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感觉非常震惊。其中印象较深的故事有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啮指痛心、芦衣顺母等,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真实、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家庭礼仪。当时看完这二十四个故事后,虽然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还是感觉那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了,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然而,细细想来,几千年过去了,但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庭文化家庭礼俗还是与传统的文化礼俗有很多共同点的。也可以说,传统的家庭文化给我们如今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不仅如此,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关系也是最为稳固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中,其他关系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才能稳固。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历来受到儒家的重视。首先讲讲子女对父母的礼仪。如今,“孝”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所以传统版的二十四孝中的很多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比如扇枕温衾的故事,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还有卧冰求鲤的王祥,他在继母生病想吃鲤鱼的时候解开衣服卧在冰上使冰融化来获得鲤鱼。不论是黄香还是王祥,他们的感人行为都体现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关怀,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情感使父母感受到身心上的愉悦。现在很多人以为自己多赚钱,给父母买最豪华的房子让他们吃最昂贵的美味佳肴才是对父母的孝顺,自

己没本事挣钱就是让父母丢面子。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并不这样认为。在儒家的观念中,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因而他提出“孝敬”与“孝养”的区别。他认为,“孝养”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孝敬”则增加和突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对父母多多关心,尽可能地保持父母的健康长寿和精神的愉悦。我们很多人都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孝养”,但是对父母却缺少“孝敬”。因而,在2012年发布的新二十四孝中,着重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精神、心情的关怀。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子女这样做会让父母不因为他们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所以新的二十四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推成出新以唤醒子女的行孝之心。但是,传统的“孝文化”中也存在问题,比如郭巨埋儿,这种用一个生命换另一个生命的行为还是需要探讨和反思的。古代社会主张“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及一切都顺应父母。所以,在父母跟前,有所使唤时,要立即答应。即使父母有了过失子女也要低声下气,甚至当父母发脾气鞭打自己皮破血流时也不敢反抗。这就形成了一种愚孝文化。所以说,传统文化就像一杯葡萄酒,我们既能品出其中的甘甜,也要辨出其中的苦涩。 当然,传统的家庭文化还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礼俗方面。首先父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获知它在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之外,在传统社会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国家,传承至今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凝聚力的促成要素,建设当代社会伦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群体力量和文化探索因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分,我们应当珍视它,需要给予它发挥的空间和条件。 说到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它是血缘小团体文化,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很多人由此阐发,将它定性为封闭性、宗法性、排他性、守旧性、落后性、反动性的文化,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它进行批判清算。对此,今天我有了新的想法:传统家族文化既是小团体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因素,如今仍然有着正面的价值,并且正在克服宗法性。这篇文章就想从古代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到它对当代国家发展及社会伦理建设的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 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这样的话,在古人则是口头禅,人们做事业,历艰辛,有一个目标,就是光大门楣,为祖宗争光。家族也以此期待于族人,看到有好苗头的少年,长辈辄言:“此吾家之宝驹也,兴旺发达即在此子”,遂用家族的集体力量,予以特殊的培养。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获得这样的待遇,免走学徒经商的人生之路,从而求学出仕;他也以此回报家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该族祠堂被毁,他乃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声誉。古代人们的为家族争光,表现在科举时代,中举人、进士者,返乡要拜祠堂,或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献田产,壮大家族实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是祖宗的遗胤,为先人所赐,所以要溯源报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心情,进行永久的纪念——常备不懈的祭祀。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所谓“月旦以叙彝论,荐时食,于春秋以隆祭典,斯称大体,方为望族”。“敬宗”的“宗”是什么意思?涉及宗族的概念。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宗必有祠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标志——神牌,说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并率领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宗是家族组织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后世是族长。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 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 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张永存 摘要:由于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子女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缺失和断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传承;断层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家庭教育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和其他成员对个体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不过单就本文主题来讲,家庭教育则是以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为主。所以,以下就从父母、长辈对子女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来叙述。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这一人口再生产的功能能之外, 就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可以这样说,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载体,因此,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和长晚辈之间固有的文化传递性,家庭教育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传递与传承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 虽然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都确实同时在进行着传统文化各个要素的传承,但却各有侧重。而家庭教育, 自教育形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之后, 其职能似乎更趋向于日常行为教化, 这一点, 不管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

子女“自律、责任、社交、服从”的强调, 还是犹太人的母亲在孩子懂事时就让他们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抑或如今美国的父母令其子女从事做饭洗碗、洗衣扫地等家务, 都足以表明其传承都是最直接、最简单、和倾向于行为方面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简单性和直接性以及行为倾向性,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深刻的和长远的。 当前许多子女并不知道传统“五伦”, 亦不懂得“尊亲莫大乎孝”这一道理, 在父母生日、传统节日时鲜向自己的父母慰长道暖, 却能为一网友奔赴千里之外, 不仅将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几经遗忘, 还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伦理观念大加挞伐, 昔日那种强烈的家庭荣誉感和一体感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灵魂的归宿,家庭观念应该是一种很强烈的思想支撑。其次不少家庭中的子女缺少生活理想与目标, 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一事当前, 以利己和眼前得失为重, 缺乏社会公德和品格修养, 同情心和责任感差,而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国际性”特征。再次, 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许多子女在父母的娇溺宠惯下, 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处处依赖他人, 而且生活杂乱无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最起码的生活技能与劳动习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对子女的上述行为, 许多父母不仅不以为然,还有意袒护。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记重击。第三,家长的传统家庭教化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家庭教化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和家长对子女的教化责任, 由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才会至今传为美谈, 而“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亦几近家喻户晓。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认同并予以践行的家长教化及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进程的纵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