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参考复习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逻辑学第一章绪论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思维形式的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1、 逻辑:表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观察处理问题时特殊的理论、观点或方法 人类思维的规律、规则;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学问(逻辑学)。 2、普通逻辑:传统的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人们认识现实时所使用的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做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做思维的逻辑形式。
概念 4、概念:反映特定事物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分类 7、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外延为一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过一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类 9、集合概念:外延为集合体。集合体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 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体所具有。 10、非集合概念:外延为非集合体。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分类
普通逻辑 思维 思维的基本规律 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逻
辑形式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 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
逻辑学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传统逻辑 现代逻辑 演绎逻辑 归纳逻辑 11、正概念:内涵具有某种属性。 12、负概念:内涵不具有某种属性 根据概念外延是否为零分类 13、实概念:外延为非零 14、虚概念:外延为零
15、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少,则它的外延愈少;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 16、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单独概念是外延最小的概念,无法限制。 17、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是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概括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概括也是有限度的,概括的极限是范畴。 18、定义: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定义的方法 属加种差定义:被定义项=种差+临近属概念e.g.人就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发生定义:e.g. 水 关系定义:e.g. 伯父 功用定义:e.g. 缝纫机
语词定义 说明的语词定义:e.g.“单方”也称“丹方”,是指民间流传的药方 规定的语词定义:e.g.五讲四美 定义的规则: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的;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
概念关系 内涵不同 外延关系
同一关系 a=b 内涵不同 外延相同 真包含关系 a>b 属种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a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
矛盾关系 a+b=c 反对关系 a+b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定义一般不用否定形式。 19、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由母项、子项、划分标准(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的根据) 划分的方法: 一次划分:根据划分标准对母项一次划分完毕 连续划分:把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之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进行划分… 二分法: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正、负概念 划分的规则:划分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X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X划分标准不同一);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子项相容);划分应逐层进行。 特殊的划分:分类 按事物对象本质属性为标准对属概念划分,长久的稳定性 列举 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外延 20、分解:是把一个整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整体与部分间是不相容的关系,整体的属性部分并不具备。
判断 2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2、判断的逻辑特征: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判断都有真假。 23、判断和语句联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判断和语句区别:A:范畴不同 精神和物质 B:对应关系不同 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并非所有语句都能表达判断 同一判断可以由不同句子表达 有的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命题:表达判断的语句称作命题。命题的逻辑形式就是命题形式。S、P词项变项,p、q称为命题变项。二者统称逻辑变项。 24、判断的分类&各类判断的定义 依据判断中是否出现必然、可能这两个模态词分类
① 模态判断: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即包含“必然”“可能”模态词的判断形式。 ② 非模态判断:就使然情况做出断定的判断。不包含模态词的判断。
判断 模态判断 非模态判断 依据判断内部结构分(基本构成是概念还是判断) ③ 简单判断:自身中不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命题形式中,逻辑变项是词项。 ④ 复合判断: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命题形式中,逻辑变项是命题。 ⑤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构成:主项S、谓项P、联项(肯、否)和量项(全称、特称)。 肯定判断: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否定判断:-----------不具有------------------。} 依据联项(性质)划分 单称判断:断定单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 全称判断:断定主项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特称判断:断定主项至少有一个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 依据量项划分 全称肯定判断A、全称否定判断E 特称肯定判断I、 特称否定判断O } 依据联项、量项分 ▲特称量项“有的”和日常语言中的“有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的主、谓项均相同。 对当关系: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矛盾关系:A—O E—I 不能同真同假 →反对关系: A—E 不能同真,可同假 →下反对关系: I—O 可同真,不同假 →差等关系:A—I E—O 全真特真,特假全假,其余真假不定 ▲ 对当关系的成立,是以判断的主项非空为条件的。如果主项为空概念,则只有矛盾
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简单判断的负判断 复合判断的负判断 全称肯定A (单称)
全称否定E
特称肯定I 特称否定O 矛 盾 关 系 关系成立 ▲ 对当关系中,单称判断不能作全称判断处理。
对当关系逻辑方阵 A 反对关系 E
I 下反对关系 O 真值表 S、P关系 真假 判断的类型 S=P 全同 S
P 真包含 S&P 交叉 S%P 全异
A + + _ _ _ E + _ _ _ + I _ + + + _ O _ _ + + +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周延: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都得到形式的断定。反之,不周延。 结论: 第一、 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A、E主周) 第二、 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I、O主不周) 第三、 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A、I谓不周) 第四、 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E、O谓周) 周延表(前不周,后不周;后不周,前可周可不周) 判断类型 主项 谓项
全肯A 周延 不周延
差 等 关 系
差 等 关 系 全否E 周延 周延 特肯I 不周延 不周延 特否O 不周延 周延
⑥关系判断: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二元关系:R(a、b)对称性——对称、反对称、非对称 传递性——传递、反传递、非传递 ⑦联言判断: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构成:联言支,联结词。逻辑形式:p并且q。写作p∧q (p合取q)。联言词:不但……而且……;既 ……又……;不仅……还……;虽然……但是…… ⑧选言判断:断定几种可能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构成:选言支,联结词。 相容的选言判断:断定几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并且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逻辑形式 p或者q。写作p∨q (p析取q)。联言词:也许……也许……等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断定几个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有并且只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逻辑形式:p∨q (p不相容析取q)。联言词:要么……要么…… ⑨假言判断:条件判断。断定某一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p前件,q后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写作p→q (p蕴涵q)。联言词:如果……那么……;一旦……就……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只有p,才有q。写作p←q (p逆蕴涵q)。联言词:除非……才……;只有……才……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p>q (p等值q)。联言词: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 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q就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q是p的必要条件,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p→q有p必有q,没p未必没q;没q必然没p,有q未必有p 必要条件:p←q没p必没q,有p未必有q;有q必有p,没q未必没p 充分必要条件:p>q 有p必有q,没p必没q ⑩负判断: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又叫判断的否定。逻辑形式:并非p。写作﹁p 简单判断的负判断:并非所有S是P 等值于 有些S不是P (非A→O) 并非所有S不是P 等值于 有些S是P (非E→I) 并非有些S是P 等值于 所有S不是P(非I→E) 并非有些S不是P 等值于 所有S是P (非O→A) 并非某个S是P 等值于 某个S不是P 并非某个S不是P 等值于 某个S是P 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并非(p并且q) 等值于 非p或非q ←都真时真 并非(p或者q) 等值于 非p且非q ←都假时假 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p且q)或(非p且非q)一真时真 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 p并且非q ←前真后假时假 并非(只有p,才q) 等值于非p并且q ←前假后真时假 并非(p当且仅当q)等值于(p且非q)或(非p且q)一真一假时假 并非(并非p) 等值于p←双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