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1、精神鸦片论(虚幻反映论):宗教的本质是人对外部世界力量的反映,是虚幻和主观的。过去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到宗教时马上就想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和形式。”但恐怕这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而且会产生很大的歧义。

2、道德本质论:宗教的本质是道德规范,或者说宗教是为道德的实行而设立的。在这里宗教是工具,而道德规范才是内在实质。而宗教内部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宗教等同于一种道德规范或教育,提出“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是诸佛教。”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道德教化。中国古书中说《易经》“圣人以圣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在劝人为善。

3、终极关怀论:宗教反映了人是一种寻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它为人提供生活的终极依据。人在关心终极的问题,死亡与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康德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该作些什么?田力克:“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Robert Bellah“宗教是一系列把人与其存在的终极条件联系起来的符号形式和活动。”Fredrick Streng 认为“宗教是达到终极改造的手段”。

4、人神关系论:宗教是建立人与超自然世界关系的一种手段。缪勒认为:“宗教是人对无限者的渴望,对上帝的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对精灵实体的信仰。”但涂尔干就认为不能如此界定,因为佛教本质上是不相信有神的。当然,超自然世界不一定代表就是有一位上帝或创世主宰。

5、自我中心论:这是巴特和潘霍华观点,他们从基督教启示的立场出发,认为宗教都是人为的表现形式,是人为了满足靠自己称义和寻求上帝的愿望而发明出来的。巴特在1961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宗教是人的巴别塔,是人\的自我架构,是人违抗上帝的作为。上帝的自我启示产生真正信心,而人寻求上帝的宗教本能产生宗教。二者完全相反,这是巴特批判自然神学的一贯主张的反映。潘霍华则相信世界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以往宗教的作用越来越没有用处“上帝死了。”这表明了一个无神的世界,因此要“非宗教性的基督教信仰”\在现实世界担当起人的使命,追随基督而非用宗教形式顶礼膜拜。

6、两个世界论:涂尔干的观点: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他认为神圣和世俗的划分乃是核心,强调宗教的社会性与群体性,但对神圣事物却认为是社会力量的一种外化和位格化,因此有人认为他的界定过于宽泛。足球、流行音乐、革命都可成为宗教。“文革就是一种新宗教。”

你呢?你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呢?

灵魂

【1】人是有灵魂的。人是由身体、灵、魂组成。灵魂就是灵与魂的总称。灵魂属于“灵界”,在物质世界是看不见的。动物只有魂。

【2】什么叫“人死了”?我们只晓得,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就是人死了。实际上,人死了就是灵魂离开了身体。有许多因疾病,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后又复活了的人,见证“灵魂出窍”,并诉说到了“鬼门关”的事(电视上就常播放)。人死了,是指身体死了,灵魂可没有死。

【3】那么,人死后,灵魂到哪儿去了呢?首先说“灵”:灵是上帝造人时特意赐给人的:“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2:7)。”上帝本身就是灵(约4:24),住在宇宙中(诗104:1-4)。人的灵指良心(天赋的道德本能)、直觉(灵觉)、交通(关乎敬拜的事。神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3-24)。人死后,灵回到神那里,“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12:7)。”再说“魂”:魂的去处有两种:(1)“乐园”(人们所说的“天堂”)(2)“阴间”(人们所说的“天堂”),没有第三种地方。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生互致问候,清点人数,准备上课。 (引入新课) 开场白:我们注意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巴以争端等等。产生这些热点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民族矛盾尖锐、美国的霸权主义等等,但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冲突所带来的,比如,巴以争端之所以常常得不到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耶路撒冷城的归属(显示幻灯: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现在画面上出现的就是耶路撒冷。这个城市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圣地,信仰基督教的以色列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都宣称这里是他们的首都,而一个城市又不可能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双方各不相让,所以巴以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正确的认识宗教、学习宗教知识,不仅能够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进入新课) (板书主标题)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老师)宗教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体现,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你接触过那些宗教的具体事例呢? (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同学:比如说,你在初中学习中,教材中有反映宗教的内容吗?你周围有信教的人吗?你听说过宗教的故事吗?在你看过的影视剧里有宗教的形象吗?等等。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一)老师,《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我记得唐僧好像是个唐朝的和尚,这应该是宗教吧?! (老师)说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别的事例吗? (学生二)我们家附近有一个礼拜堂,每到周六周日,都有很多人到哪里去作祷告,这也应该是属于宗教吧。 (老师)你家住在哪里? (学生二)在五一路,少年宫附近。 (老师)对,那里确实有一个礼拜堂,这应该算是宗教。 (学生三)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很多人信仰法轮功,而且信得还很痴迷,法轮功也是宗教吧? (老师)XXX同学的思维很活跃,很注意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这很好。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邪教,对人类是会有严重危害的。但法轮功的一些外在表现却和宗教很像,很具有迷惑性,至于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 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颠倒的世界里,人没有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能过自主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依靠自己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压迫下,就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在未来的幻想的天国里,因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革命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家与宗教 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 ①自然根源: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②社会根源: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的不断提高,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自然因素会不断减少。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也会逐渐消失。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关系的形式。所以,即便最初产生宗教的条件消失了,宗教本身也不会很快消失,它的消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宗教的本质 ①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②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方面,对彼岸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既是一种自我安慰,又是一种抗议。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

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0%。由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教。 2.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①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 a.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从客观上维护了阶级的政治统治。 b.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 c.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 ②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消极作用 宗教并不总是在维护着阶级统治,有时它也会成为底层民众进行政治反抗的手段。宗教教义会成为人民反抗的宣传工具,宗教组织也会成为革命的组织形式。 (2)宗教与社会治理 ①宗教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 a.诉诸人的信仰,因而比单纯的行政及法律等外在约束更能实现“自愿的服从”; b.由于信徒之间存在着一致的情感,因而由宗教组织对社会冲突进行调解将更加便利; c.宗教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例行的宗教仪式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认同意识,从而把不同民族、地区、阶层、职业及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团结起来;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宗教的本质及其作用

课题:宗教文化 ——宗教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06023054 王美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⑴掌握宗教本质的内涵 ⑵掌握宗教的社会作用 ⑶知晓世界三大宗教 (二)、能力目标:⑴学会归纳宗教的本质 ⑵能够深入领会宗教的社会作用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⑵形成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良好风尚 (四)、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师生互动中享受快乐教 学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处理: 这是一节政治学科的校本课,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对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学到过的宗教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 理解。为此,在处理时,应从宗教史出发,又不拘泥与此,联系地理学、哲学、 历史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一部分文学,建筑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宗教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 心主义世界观。 产生根源: (1)、认识根源: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水低 (2)、社会根源:阶级压迫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1)、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2)、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3)、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4)、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 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2)、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 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对待他人宗教信仰的态度 应该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多媒体计算机 三、学生分析 心理情感准备: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和雕像、图片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用与宗教相关的图片) (二)、介绍宗教的本质等相关难点、重点内容(以提问互动方式为主,引用多媒体教学)

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我们要看到社会好的方面,而不仅仅是差的表现。我们要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得出现各种问题。人就是如此现实的,因为我们要适应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不得不把我们变得跟它一样现实。我们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迁就你!!!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论文,电影,书籍等等。最突出的感受是如何对“环境”这个词做出合理的定义。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环境决定了人会被怎样对待,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接触世界的第一步,若是这个环境是温暖且包容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会简单而开放;若这个环境充满了不和谐和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不可捉摸,甚至偏执和无法沟通。我始终觉得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的遗传因素。人与环境的博弈,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因为身边人的反馈,以及社会环境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社会环境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环境中犄角旮旯的事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是人生目标都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即他希望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而这些期望的事物却是人在当下不曾拥有的东西。有宗教信仰的人期待有一个神明来指导他行事,而无神论者则是自己以身边的道德准则或是行为规范为基础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是灵魂的开拓者。 人受其生活的环境塑造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境界,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探寻是无法找到现在的精神力量的。人依靠周围的人和事物,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并不是纯精神的,而是倚靠物质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超越物质或者届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些什么,甚至是如何才形成了这样的境况,人所知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这期待包括对超能力的渴望,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诠释,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预测。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从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文化现象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但这种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 “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本质”一词,其希腊原文是“to ti en einai”,按苗力田等人的理解,其中文意思为“是其所是”,表明了本质先于事物存在的先在性。在康德那里,事物本质与现象是对立起来的,二者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黑格尔反对这种划分,他把“本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确立下来,认为:“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它自身同一又包含着有差别的规定。现代西方哲学对本质的讨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象学认为本质并非是超越现象的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质就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的方面,现象学意在说明本质概念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另一个方向是本质主义者的讨论,他们从区分事物本质特性和偶有特性分析角度分析。 谈了这么多有关本质的含义,我们再来了解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的本质 历史上,每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很关心宗教的本质问题。对宗教的本质问

人类与社会形考答案11802

、简答题(共5 道试题,共30 分。) 1. 简述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 (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2. “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成的对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础,客观上减弱了美苏之间激烈对抗的程度,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3. 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情风俗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这样,民俗就得以生成。民俗生成后,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规则,反过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作用,并成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4.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答: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有三大职能:(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为了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5. 如何认识文化冲突的意义? 答: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在矛盾冲突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宗教的定义与本质

3.宗教的定义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信仰和传播这种虚幻观念的专门组织.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 2.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一种 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宗教在对抗阶 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据我们的考察这还并不是它们相互关系的主流。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本文就是试图对宗教与科学这种复杂关系作初步的说明。 在人类社会,自从文明产生可以说宗教就伴随着产生,基督教、佛教、伊斯 兰教、道教等几大宗教都有着一千多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科学尤其是具有完 整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其历史则要短得多。不过如果追溯到较古老的科学 形态,其历史亦有千年以上。在历史上,宗教和科学,它们之间虽不乏冲突 和矛盾,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还是各 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和平共处。这种 情况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更是如此。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相互 独立、和平共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宗教与科学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 扰和影响,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此时,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 科学和非科学的关系。宗教是一种非科学的东西,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存在形 式和发展规律,但它与科学并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所以不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此时,尽管宗教在思想上和价值观上并不是科学的,但它并不反科学,而是 保持一种中立立场。而此时科学也努力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某些特定的 领域,避免卷入无畏的神学争论,对宗教神学亦保持一种中立态度。这样, 宗教与科学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为什么宗教与科学之间会出现这种相互独立、和平共处的局面呢?如果按照 某些传统的观点,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而科学则是有关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宗教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宗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原始宗教文化及意义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不显得密切,然而,在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不仅催化了文明的起源,还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此外,原始宗教还造就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影响了史诗、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繁荣,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需要全面展开的一个新课题。 宗教就是相信有一种超人力量的存在,这种超人力量就是神灵。宗教时代的人们相信,是神灵控制了他们的福祸及周边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还把神灵人格化,弗雷泽指出:“宗教假定在大自然的可见的屏幕后面有一种超人的有意识的具有人格的神的存在。”这人格化的神灵首先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神,后来又发展出部落成员共同信仰的祖先神。对此,恩格斯有过很好的概括: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在更进一步的发

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恩格斯的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而且还将宗教世界里的神灵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的自然神;第二阶段是在自然神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神;第三阶段则是自然神与社会神的叠合为一。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可知,恩格斯所划分的宗教神灵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符合中国宗教神灵的发展过程的。在中国原始宗教里,自然神主要表现为天体神,社会神主要表现为祖先神,而自然神与社会神的叠合便是商周时期代表天体神来治理整个社会的君王,所谓“天子”,即上天之子。 原始宗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多方面因素的发展 其一,原始宗教促成了中国文字的产生,而文字的发明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其二,宗教促成了史诗、舞蹈、音乐等艺术的发展。其三,宗教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繁荣。其四,宗教促成了医学的发展和礼法的形成。 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发生密切关系的大致时限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五帝时代早期及其之前为巫术时代,五帝中期、晚期至夏、商、西周为宗教时代,汉魏以后为儒学时代。而从社会发展史角度看,巫术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宗教时代是中国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时期,儒学时代是中国的成熟文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人文理性精神指导下对原始宗教进行改革,取得了突破性

高中政治关于宗教常识的知识点

高中政治关于宗教常识的知识点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 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 作用。 (1)消极作用(主要) A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B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C宗教对理解和改造自然有着防碍作用。 D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防碍作用。 (2)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 A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影响 B宗教对文化艺术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水准 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A宗教信仰自由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 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 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 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B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

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实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实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实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 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实行宗教活动。) ②依法增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 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合。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 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 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 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封建迷信的含义、目的、危害(高三课本P127) (2)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②是科教兴国的需要。③是培 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人类与社会论述题综合

四、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论述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特点。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婚姻关系的变化,家庭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l)核心家庭比率上升是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的总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家庭结构正趋向于从大家庭、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方向发展。家庭人口减少,结构日趋简单。(2分) (2)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并存。核心家庭未能完全取代扩大家庭和大家庭,形成多种形式家庭并存的局面。(2分) (3)单身家庭大量增加。持独身主义的男女越来越多,单身家庭有发展的趋势。(2分) (4)不完整家庭大量增加。由于离婚率的提高,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2分) (5)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丁克夫妇”家庭日渐流行。(2分)结合实际论述5分。 2.具体论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一一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_L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4分)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

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2分) (2)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2分) (3)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4)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2分)结合实际具体论述3分。 3、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巨大的产业革命,同时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1)在经济生活中,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巨大飞跃;(2分)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人口骤增;(2分)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社会结构产生分化,新的社会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得以形成。(2分) (4)工业革命使得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分) (5)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三大发现。(2分)论述具体6分。

试论宗教之功能

收稿日期: 1997- 03- 20 试论宗教之功能 尚九玉 摘要宗教具有认知功能、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判功能、慰藉功能和激励功能。对宗教功能的评价, 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切忌犯片面性的错误。 关键词宗教功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作者简介尚九玉, 男, 1967 年12 月生,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北京100875)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 于人类社会早期, 可谓历史久远。直到今天, 宗教依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宗教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这与其功能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不揣浅陋, 拟就宗教的功能问题述一己之见, 不当 之处, 请专家教之。 一宗教功能之认识 论及宗教的功能, 我们先要对宗教及其 功能所涉及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一个复杂的社会 系统。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 即宗教的教义、教规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一是物质方面的内容, 即宗教组 织、宗教信徒、宗教活动场所等客观存在。宗 教是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的一个统一整体。所以宗教的功能应当是指作为思想观念和现实物质存在的统一体的宗教功能, 而不是宗 教系统的某一个要素或者某几个要素的功能。比如, 宗教建筑往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具有审美的功能, 但我们不能据 此断定宗教具有审美功能。 其次, 宗教的功能是由宗教的本质决定的。但是,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却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 争论不休的问题。论者各执一端, 奉一得之见为真理。西方宗教学者往往从社会学或心理学出发, 把宗教视为人的普 遍需要, 把宗教定义为一种与神圣之物相关 联的价值系统和意义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者则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 依据唯 物认识论, 把宗教定义为一种意识形式和社 会意识形态。但是,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仅仅从认识论、社会学或心理学一个角度出发, 是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的。不能准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 也就无法把握宗教之功能。要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 就不能只从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角度出 发, 必须考虑到宗教组织和宗教信徒的社会 作用。忽视了宗教的这一方面, 就失去了准确把握宗教之社会功能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只有宗教哲学等等对我说来才是真正的宗教之存在, 那么我就只有作为宗 教哲学家才算是真正信教的, 而这样一来我 就否定了现实的宗教信仰和现实的信教的人。”① 再次, 宗教的社会功能并不是宗教的全 部功能, 宗教的功能也不完全等于宗教的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