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海南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的策略研究

姓名:李明涛

学号: 200624301022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 2006级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完成日期: 2010年6月

指导教师:方云端(讲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1 引言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发展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3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培养的目标

3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3.1 学习动机的概念界定

3.2 学习动机的类型和主要理论

3.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4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4.1问卷调查的开展及意义

4.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3基于问卷调查的思考与建议

4.3.1思考

4.3.2建议

5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策略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作者:李明涛指导教师:方云端讲师

(海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海口,571158)

摘要:在21世纪初的10年时间里,信息技术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基本上那个实现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本论文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学习动机的概念和类型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进一步探究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结合笔者的教育实习,通过问卷调查对激发学生(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信息技术课程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10 yea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basic universal, basically that enables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To learn more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learning strateg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learning concepts and type, and the main theoret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Further explores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the use of motivation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ducation practice,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to inspire students (high schoo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d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otivation; motivate polic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1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1]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应用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2】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和学习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结合在四川省平常中学的教育实习对高中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的使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有所裨益!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发展而来,至今已经经历了5次变革,直到2000年在我国,课程的名称才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教学和学习,三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我国已基本上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可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经历了由“文化论”到“工具论”的演变,信息技术课程也已变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层面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据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为实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4】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5]

信息技术在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我国广大地区以多种方式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计划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6]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基本上那个实现了2000年的教育总体规划,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各地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在教学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小学、初中、高中要求有所不同,分层次进行。

教学课时方面,小学、初中、高中都已基本实现了一周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且大部分学校都使用1+1的教学模式,即一周理论讲习课,一周上机操作实验课。

教学模式方面: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蓬勃兴起;主题式、研究式、探索式、师生互动学习、协作式学习正在探索和试验中。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在此,本人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些争论问题作一归纳,并陈述一己之见。

⑴关于课程形态: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信息技术课都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习。但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

⑵关于教学内容: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可能会随时调整和变化,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目前普遍存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只能在原则上要求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即可。因为很可能一轮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还没有设计完成(需要近10年左右),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软硬件平台和社会应用),大部分早已面目全非。【7】这一趋势在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已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中学学信息技术课课程多偏向理论,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性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⑶教学模式: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采取了传统学科的讲、学、练、考,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任务驱动式和需求应用教学模式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应提倡“用中学”,“学而有用”。

⑷关于教学环境:学校应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做到一生一电脑;并尽量使电脑的性能最好,上网速度高;否侧,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逃课的情况。

2.3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培养的目标

2.3.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且还要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如下:

⑴基础性。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科的教与学,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基础,是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基础。

⑵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包含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知识,也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⑶实践性。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强调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⑷层次性。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应将该课程分层次,分阶段教学。

⑸工具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尤其是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语文、自然、英语、物理等学科学习和研究,并使其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⑹人文性。该课程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紧密联系,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表现出特殊的工具性,还有充实的技术内涵,既体现出科学精神,也强化了人文精神。[8]

2.3.2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而且各不相同。

美国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部分及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及在从前、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化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英国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9]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素养培养相

融合。这个目标包含了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两个主要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我国教育部的总体规划要求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分层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3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3.1 学习动机的概念界定

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是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的。动机与人的思想行为有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它的概念不是十分明确。[10]动机是指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活动能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某种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无需外力作用推动,而是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外部动机是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开展、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通过个体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条件之一。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是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的特点。[11] 3.2 学习动机的类型和主要理论

3.2.1 学习动机的类型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引发学习动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成功的满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快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是由学习活动过程中本身的因素诱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学习动机可以是学生保持持续的推动作用。外在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之外的刺激所激发出来的动机,并不能通过学习过程得到满足,必须通过外在的附属才能满足。如学生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或升学而努力学习,或者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做某事。外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对学习预期结果大的认知,更多地受外在因素和人的理性的影响。[12]

根据学习行为的特殊性,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和成

就型动机。表面型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及格、检查而进行学习的动机。深层型动机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为了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成就型动是指为了获得高分或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这动机下的学习行为更容易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根据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状态 ,可以将学习动机分成两种模型:适应性动机模型和非适应性动机模型。适应性动机模型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非适应性动机模型中学生的目标是表现自己、获得赞赏或者避免失败。显然 ,适应性动机与内在动机有关 ,而非适应性动机与外在动机有关。

根据目标结构理论 ,有人提出了课堂学习中的三种动机系统:由竞争目标结构激发的动机系统——自我中心的动机系统、合作激发的动机系统——道德中心的动机系统、个体化激发的动机系统——任务掌握的动机系统。

学生的学习行为既需要内在动机的推动 ,也需要外在动机的支持。内在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持续、稳定的积极作用。它所推动的学习行为,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能够体验到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愉快 ,感到学习与休息或娱乐一样是一种享受。而外在动机需要依赖外在刺激的诱发 ,虽然其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学习行为是被动发生的 ,因所以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3.2.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3.2.2.1凯勒的ACRS模型

ACRS(【A】Attention 注意、【R】Relevance相关、【C】Confidence自信和【S】Satisfaction满意)模型是约翰·凯勒john M.Keller于1983年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来描述:[13]

凯勒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模式

凯勒的ACRS学习动机激发模式将引起学生注意,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然后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最后是获得成就,利用成就感再次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ACRS模型主要是从教师激发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国内的学者很多对ACRS模型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很多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游戏激趣法、合作激趣法、竞赛激趣法、情境激趣法、动手操作激趣法、自主探究激趣法等等,这些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有的方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学习。游戏激趣法学习中,很多的学生是忘我的游戏,而忘记学习;合作激趣法、竞赛激趣法学习中,学习任务往往是由那么一两个人完成,其他人根本就不会去学习;动手操作激趣法学习中,学生完全在动手操作做自己的事情(如玩游戏,看视频、娱乐),要不是有老师在教室指导,根本就没有人学习……

凯勒的ACRS模型教学适合西方的小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不多,只有20—30人;教师可以随时对班上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提供学习帮助;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能进行多媒体教学。而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生数量也就相对较多。现在,在大部分地区的中学,一个班级里面由80—100个学生,而学校的机房只有不到100台性能非常低的计算机,再算上损

坏的计算机,大概只有70—80台计算机;教室里的理论课仍然是以黑板板书为主,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

凯勒的ACRS模型从客观方面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办法,但是这对国内的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所起到作用不大;他不适合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中学教学,它没有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2.2.2 马丁·考温顿的自我价值论

自我价值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丁.V.科温顿1984年提出的,他从自我需要方面对学校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学习动机问做出了恰当的理论解释。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考温顿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而学生常常把自我价值与能力相等同。自我价值论认为学习动机的核心是逃避失败以维护自我价值,而且个体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天赋,而不是努力;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年级升高而有所改变。[14]考温顿的自我价值论从主观方面发现了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 并但仍有失败的情况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将学习动机划分为四种类型: 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 并指出了每一类学生的特点, 这对学校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一理论模型无法合理地解释对于追求成功的驱力和逃避失败的驱力都高或都低的情况。

3.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外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的研究就相当少了,而且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鉴于国外,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15]虽然如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大家都还是非常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国内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使用创设情境等方式,利用演示、游戏、小组协作、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通过展示成果、游戏导入、任务驱动等激发学生的激发学习动机。在陈传峰教授的《微格教学》一书中就提到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有5分钟时间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这本书中还将学习动机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国内的教育者,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者非常重视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真正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却甚少,甚至有的激发策略的策略、方法还起到相反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学习。有的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游戏、网上冲浪等驱动学生学习,但这往往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游戏和聊天,而忘记学习,甚至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游戏娱乐课。而且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表面的理论分析,真正在实践层次上研究却是相当少。[16]教师使用的激发策略和方法也都是自己或前辈的教学经验,并且只在部分教师中流传和使用,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策略和学习动机激发理论。

4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4.1问卷调查的开展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更好地指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我在所实习的四川省平昌中学高一(14)(15)(16)(17)四个班开展了一次相关问卷调查。设计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查问卷》和《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两份问卷,分别对高一学生的认知风格和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进行调查。

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以凯勒的ACRS 理论和自我价值论为基础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为依据设计了20个题目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查问卷》则是以学习策略理论为依据设计了15个题目对高一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4.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问卷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93%,符合预期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对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4.2.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

到目前为止,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已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然而这些学校里至少一半的学校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设备。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皆是从其他课程(物理、数学、化学)教师转换过来的,他们对信息技术仍不是很了解,而且他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前的讲授——练习——考试方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那个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上课时不能达到一生一机,而且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四川省平昌中学学校仅有2个机房,学校能使用的计算机加起来只有104

台;四川省平昌二中的计算机不到100台,金山中学的计算机只有56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查问卷》第3题和第5题的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93%的学生喜欢学习计算机,7%的学生不喜欢;(如图2所示)57%的学生一周有2个小时的上网时间,32%的学生是上网时间达到2——6小时,6小时以上的仍有11%。

图1 你喜欢学习计算机吗

图2 你每个星期大约有多少时间上网

4.2.2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查问卷》的第2题“你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的调查结果(如图3)显示1.0%是在幼儿园,68%是在小学时期,31%是在初中。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虽然很早很早,但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从第4——6

题的结果(如图4)可以看到39%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来源于自学,另外31%是从学校课堂学习,还有21%来自父母和朋友,也有9%来源于网吧和其他地方;(如图5)41%的学生对网上搜索资料比较熟悉,48.2%会一点,10.8%一点都不会;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好的只有8%,61%一般,26%会一点,还有5%一点都不会。第10——12题的结果显示,84%的学生有自己的qq,55%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电子邮箱;(如图6)41%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22%是上网查资料;玩游戏娱乐和其他的还有37%。从第13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 78%的学生学习过windows系统,9%的学习过办公软件,其他的课件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占19%,学习过图片动画处理的只有2%,而且他们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培训班。

图5 你会在网上搜索资料吗

图6 一般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

4.2.3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不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不够,不了解信息技术课,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需求不了解,家长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不好,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

术课的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第1、2题的结果显示32%的家长赞同学生学习计算机,56%的家长不赞同也不反对,12%的家长坚决反对学生学习计算机;32%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学好信息技术,61%的教师态度不明,7%的教师认为学生可以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如图7)79%的学生同意学习信息技术,4%认为没必要学习,17%的学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第4题“你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目的是什么?”的结果表示1%是因为喜欢信息技术,64%是为了更好而发展自己,20是为了其他课程的学习,6%是为了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9%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常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的只有10%,偶尔的有73%,17%从来不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从第6、7提看一看出,学生上信息技术课认真听课的只有18.6%,偶尔听听和学习其他课程的占77.18%,睡觉逃课的占4.3%;(如图8)上信息技术课时,听课时超过30分钟的只有28.18%(40分钟8.5%),听课时间大约20分钟的有31.9%,10分钟的30.85%,还有9.0%从不听课。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凯勒的ACRS理论模型进行教学,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上课时,使用新异、惊奇、矛盾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做到,而且能做到这样的教师是非常之少的。在平昌以及其它大多数地方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最多的仍然是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偶尔会使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57%的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如图9)完成任务恨感觉有成就的有46.8%,没有感觉的有35.71%,还有18.08%根本就不会去完成任务。

图8 上信息技术课时,你有多少时间在听课

图9 完成老师的任务后,你的感觉如何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最想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相关知识和

实践操作;《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的第10题“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 结果显示11.17%的学生选择教材内容,21.27%

的学生选

择实用的相关知识,64.89%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实践操作。从第10、17题看一发现学生更喜欢的学习方式是是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和动手操作,而不是讲授型学习方式。

4.3基于问卷调查的思考与建议

4.3.1思考

高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高考,他们主要会学习考试的主要科目(语数外、生理化、政史地),而其他科目的学习主要是因为兴趣和需要。信息技术课使用的是多媒体和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比较感兴趣;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可以使用计算机的功能更好的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的第14题“信息技术课程对其它课程的学习提供的帮助”,结果显示很大的占26.60%,一般的占47.34%,另外42.55%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认为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

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的前面几题的答案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有的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上网,从而阻止或不支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从而,有很多的学生都放弃了信息技术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搜索,下载视频、歌曲、资料、制作小作品等等)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会从心里面发出一种渴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因为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因为兴趣和需求。信息技术课程的书本知识,学生基本上都已知晓,如果上课时只是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学生会觉得信息技术课非常无聊,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动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结果显示只有11.17%的学生选择教材内容,还有21.27%的学生选择实用的相关知识,64.89%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实践操作。由此可见,学生最想学习的、最需要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能用的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性知识。

4.3.2建议

认知、态度。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从而间接或直接的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首先更要让学生认知信息技术,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又有什么用途……

兴趣、需求。高中学生学习主要是因为兴趣和需要,因为高考的需要,所以他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高考科目;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兴趣和生活需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他们感兴趣,认为对生活、学习有用,就会学习,否侧,就会放弃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时,应多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能学会。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偏向于书本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无聊,慢慢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练习——考试的方式讲课,学生就会厌烦信息技术课程;[15]《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需求和动机分析问卷调查》的第11题“你对课程学习中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师生互动学习(19.15%)和动手操作(64.89%)。在问卷后的学生教学建议中也可以了解到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

5 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策略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从学习兴趣(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外在的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外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内在的驱动力,也是维持的最久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就能提高。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策略方法有很多,如贴近生活实践,吸引学生注意力;故事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激趣法 (17)

激发学习需求。需求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进行教学,首先应使学生认为学而有用,产生对学习某知识的需要。有的教师善于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获取与发布信息》时,教师利用“如何在图书馆快速借书”或者“如何获取天气预报”“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假”激发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若能使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发生迫切的需要,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操作实践是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又逆反作用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6 结论

凯勒的ACRS模型从外在的学习动机着手,教师利用外部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利用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自信息,提高学习动机;利用成就感强化学习兴趣,再次提高学习动机。但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方法策略在我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低的问题,而且现在国内的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因该从根本问题出发,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知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家长也应该对信息技术给予一定的重视;然后教师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协作、竞赛、探究、动手操等策略激发、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表示如下图:

2017年电大课堂管理策略形考答案

2017年广播电视大学课堂管理策略形考一 一、单选题 (1/10)、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4分) ?A、近景的外在动机和远景的内在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近景的内在动机和远景的外在动机 ?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10)、下列有关课堂教学激发的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4分) ?A、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的原则可以称之为激励的整体性原则。 ?B、课堂激发的灵活性强,但也不能随意地进行。 ?C、教师进行激励时,应着眼于全局,争取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激励的同时,能够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激励,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任何激励都有一定的目的。 (3/10)、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禁语和奖惩权利的规定属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层面?(4分) ?A、微观 ?B、中观 ?C、整体 ?D、宏观 (4/10)、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上来看,课堂教学管理可分为教学进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和()?(4分) ?A、课堂情感体验 ?B、课堂文化心理建构

?C、课堂言语交流管理 ?D、课堂实施管理 (5/10)、()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直接参与,并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实现具有情境性的管理?(4分) ?A、微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B、中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C、娱乐的课堂教学管理 ?D、宏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6/10)、对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做出明确的知识、能力和品行等结构性要求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层面?(4分) ?A、微观 ?B、中观 ?C、整体 ?D、宏观 (7/10)、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三个层面?(4分) ?A、整体 ?B、直观 ?C、中立 ?D、微观 (8/10)、有效的激发具有的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4分) ?A、“活”,教师能随时运用自己的激发策略,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扎实。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整理者:电子商务专业张帆学号:2011050693 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时间:1943年 论文名称:《人类激励理论》 内容: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在具有激励作用了。换句话说,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评价: ●积极因素: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 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 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 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 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 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X理论和Y理论 提出人物: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提出时间:1957年 论文名称:《企业的人性方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就可以收到“电子”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合作、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转变。以我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自己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述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内涵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2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例1 记录和整理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成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合理安排课堂,激发学生动机

合理安排课堂,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的过程。它是一个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就是将它调 动,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这是一个从静到动的过程。 然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 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从成就目标理论可以了解到,个体在 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支配。至于个体具 体选择哪一种成就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内隐能力观念,另一方面 就取决于外在的课堂环境。所以说对于教师必须要做的就是合理设置课堂环 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一、课堂目标结构 有关课堂环境对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始自多伊奇提出的目标结构理 论,它是在勒温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 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 作用的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 促进和互相独立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 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 在竞争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只有其他人达不 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 降低了某一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境中,个体重视取胜、成功有时更 甚于公平、诚实,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 在合作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 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团体中某一人达不 到目标,则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境中,个体会以一种既有利于自 己成功也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积极 的。

员工激励的心理学理论简介

员工激励的心理学理论简介 恰到好处地对员工进行激励,是优秀的领导者卓越领导力的一种表现。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 员工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企业的价值,而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无论一家企业拥有多少技术、设备,除非由被激励起工作动机的员工所掌握,否则这些资源不可能被有效使用。 要想能够合理地对下属进行激励,把握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广泛应用于实践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措施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 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们的需求大致划分为了以下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结论 将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员工的内心需要是行为的目的; ②只有当员工的低水平需要首先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有更高水平的需要产生; ③员工某个时间的需求可以满足,但从长期来看,需求是不可能完全被满足的; ④领导者应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 ⑤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但有主次之分,因此领导者要了解员工现在哪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市六一小学田甜 [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精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改变了教学容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际,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和学习的愿望。 案例一:观察物体 播放歌曲《生日歌》。小朋友听,这是什么歌曲?今天是小花猫的生日,它的4个好朋友都来向它祝贺,我们也去看看热闹好吗?多媒体出示:4个好朋友站在4个不同的方向为小花猫拍照。瞧,小花猫的4个好朋友在干什么?(为小花猫拍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小花猫过生日的情境,能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二:圆的认识 电脑屏幕出现了三辆车,第1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第2辆车的车轮是椭圆形,第3辆车的车轮是圆形。问:小猴坐哪辆车最舒服?并且用多媒体进行了演示;小猴在第1、2辆车上颠簸和小猴在第3辆车上平衡的画面,同时配上前2只小猴惊骇的尖叫声,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小猴坐在第3辆车上为什么感到特别舒服?”学生顿时纷纷举手,积极发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新奇的学习情境,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展示过程,经历知识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运用最多的动词就是经历。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象、文字、动画,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

巧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巧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发表时间:2013-01-21T10:50:30.153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艳[导读] 中职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只要能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刘艳(浙江省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浙江温州325000)英语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讲英语的机会,增强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英语课堂讨论不同于简单的师生间问答,它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对话探讨开放式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中职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只要能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unit7 Environment 中,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观看网上找到的相关图片导入新课,如trees cutting,polluted water,air pollution,flooding 等,通过对图片的描述导入话题,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疑可思。 同时,创设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①What other things made the environment worse? ② What should we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③What is the result in the future if we harm the environment? 然后,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如:①Keep our environment clean.②Protect our forests.③Throw rubbish into the dustbin. Don’t spit anywhere.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中表达的环境忧患意识产生共鸣,同时也对当前的环保现状和前景有一定的认识,达到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在讨论之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又产生新的质疑:How can we find the best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经过对教学导入过程中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逐渐领会课文的深刻社会意义,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二、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交换观点、与同学合作的讨论模式,增加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还能对陈述做出反应。 案例2:如在阅读课上,通过介绍文章体裁和一些主要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自阅读。然后,学生指出一些不能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并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通过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记录他们的回答,随后让学生就赞同或反对的建议发表意见。下面以一次阅读公开课The Rich and the Poor 案例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6 个小组,并让学生做好预习,收集相关资料。课上,首先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每组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呈现,如一幅图中表述的是一个孩子在宽敞明亮的电脑房上网,而另一幅图片描述的是一个个骨瘦如柴的非洲难民孩子光着脚,手拿空碗,排队等待分发食物。通过几组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picture talking”,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段的具体内容,组内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疑问相互提问,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笔者鼓励学生仔细倾听,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每小组有一位学生负责记录本组的讨论结果。经过约15 分钟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对每一段内容的理解)作总结。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感触谈谈自己对于“贫富”的理解。这样使书本知识得以延伸,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实现这一堂课的目标。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分组讨论使学生增加了参与的机会。不论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还是那些在全班或教师面前羞于启齿的学生,都有在小组同伴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份子,自己的努力对于本组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讨论时会有意无意地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共同成为新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兴趣。 三、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讨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应是真挚的,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真诚,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案例3:如unit7 Environment 中,根据学生了解的实际情况,设置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全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下纷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甚至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开始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如果以普通身份参与交流,学生的思维就会相对活跃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谈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疑问,也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问题。学习目标在对学习动机激发方面有着指导作用,它能影响个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创造丰富的有情感的交流氛围,而这种情感氛围的建立,并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自尊心而不讲原则。教师可以是学生的良师也可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分享快乐和忧伤,让他们身处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下,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之前任何人从未有过的观点,那些英语书面表达欠佳的学生很可能在讨论中脱颖而出。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与参与能力。学生在实现任务的同时,感受成功,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员工激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员工激励 【摘要】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地划分为五个层次,通过这五个层次,企业能抓住员工的需求的发展规律。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于企业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制度管理员工并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和指引。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关键字】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员工激励管理策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认为可将动机分为两类,即欠缺的动机与生长的动机。在每一类的动机中各有不同的需要,从高到低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理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 这是需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活的需要。这类需要包括人生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及家庭安全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社交的需要 当食物和安全需要获得保障之后,人类便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中诚信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一定的组织与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的一个成员,有归属感。当社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日期: 2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 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 的闪光点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 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 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 的全部,因此,板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 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 合理地改变等等。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电大考试最新《课堂管理策略》形成性考核

电大考试最新《课堂管理策略》 形成性考核 课堂管理策略形考 一、单选题 (1/10)、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4分) A、近景的外在动机和远景的内在动机 *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近景的内在动机和远景的外在动机 「一一 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⑵10)、下列有关课堂教学激发的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4分) ‘ A、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的原则可以称之为激

励的整体性原则。 r B、课堂激发的灵活性强,但也不能随意地进行。 C、教师进行激励时,应着眼于全局,争取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激励的同时, 能够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激励,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 D、任何激励都有一定的目的。 ⑶10)、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禁语和奖惩权利的规定属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层面?(4分)r A、微观 r B、中观

(4/10)、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上来看,课堂教 学管理可分为教学进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和 ()? (4 分) A、课堂情感体验 B、课堂文化心理建构 C、课堂言语交流管理 D、课堂实施管理 (5/10)、()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直接参与,并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实现具有情境性的管理?(4分) "A、微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r B、中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C、娱乐的课堂教学管理 D、宏观的课堂教学管理 (6/10)、对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做出明确的知

识、能力和品行等结构性要求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层面?(4分) C、整体 * D、宏观 (7/10)、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三个层面?(4分) A、整体 B、直观 C、中立 D、微观 (8/10)、有效的激发具有的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4分) A、“活”,教师能随时运用自己的激发策略,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扎实。 r B、“新”,教师的激发手段形式多样,常用常新,学生喜闻乐见。 C、“亮”,教师激发手段让人眼前一亮,学生非常喜欢。 D、“准”,教师能准确地抓住激发的时机,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操作水平两极分化。 目前,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极为常见。 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做法是: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好带差,共同提高。 一台计算机即是一个学习小组,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扎实的,基础一般的,基础薄弱的。基础扎实的与基础薄弱的为一组,基础一般的则按两人一机的要求自愿组合。为促进学习小组的形成,采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让每组自己设计一个组名,并按照组名在教师机上设一个共享目录,让学生初步了解组的概念。 2、组成小组,分层教学,各得其所。 将全班学生依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不同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8人)。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面向全体学生,在难度上则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上课玩游戏 在操作课的教学上及训练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趁教师不注意就玩起了小游戏,将教师布置的上机操作任务置于一边,自顾自的娱乐,这种现象就象是传染病,影响着四周的学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后也就无心上机,不顾被批评,也要先“过把瘾”。

解决办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喜欢上微机课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制止,这样轻易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反感,影响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制止学生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只是一味地玩游戏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1、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互相监督。 教师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而无成的严峻后果。适时发挥各组小组长的作用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 2、提供有益的游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益的游戏。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多方面搜集一些有益于学生的小游戏,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如低年级的练习鼠标的小游戏,中年级练习打字的小游戏等,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健康、优秀的益智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评论比赛等活动。 三、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灵活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一堂课中,要灵活运用两种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教学的魅力在于如何将学生最初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到重点、难点时候,则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时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潍坊市电教馆刘德超 (2004年4 月讲稿)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 … 结论:1、只能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 2、多媒体投影是教的辅助手段 3、是现在乃至将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教就有学,有学可以无教)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择的课题内容不能发挥多媒体投影教学的优势 2、代替其它常规媒体(板书、实验、投影器、录音、录像等) 3、课件质量不高 (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技术性、艺术性) 结果:提高了教学成本,却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三)今后应用建议 】 1、认真选择课题 在备课时,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反复比较,选择使用多媒体投影教学效果好的课题,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精心设计课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并呈现出来。 3、尽量采用成品课件 对成品课件采取“一引、二用、三改”的使用原则,减轻教师的负担。 “引”――引进;购买、交流、网上下载(包括小工具、小软件)等多种渠道。 “用”――使用;引进后必须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体会和鉴别。不能以任何理由束之高阁。 “改”――改进;使用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完善,成为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 4、支持并服务于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 要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学习动机的激发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学习动机的激发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内容摘要: 重视在教学活动的激活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培养学习动机,是教育一贯的追求,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是完善学习心理机构、促进学习心理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而课堂教学是主梁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正确评价学习行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关键词:激情、自信、意识、探索、进取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教师又问:“那么,

激励员工的动机

激励员工的动机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员工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 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前提就是如何理解人们的偏好。 1.协作(Collaboration):当员工受到合作的鼓舞或有机会互相帮助彼此成功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工作。 2.满意(Content):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的时候,当员工能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贡献的时候,员工会受到激励。 3.抉择(Choice):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被授权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的工作。AlfieKohn的3C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激励员工关键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你不可能直接激励员工,你只能影响他们做某事的动机。 这个假设乍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但仔细想来的确是如此。 现代管理理论着重强调人性化管理。 你必须首先把员工当成一个人而非仅仅是一种资源,只有把他们当成社会人、文化人,你才能正确理解为什么激励员工必须从员工做事情的动机开始。做为社会人的员工都有思想有独立人格,有着自己做事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 作为经理的你不可能再用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去驱动员工前进,这样做的后果只能使你与员工的心理距离离你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他逃出你的管辖范围,不再接受你任何的激励和管理。 从这个观点出发,为了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潜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帮助员工不断地激励和实现自我,经理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做好3C动机激励理论的研究。 针对协作(Collaboration)需求的动机,经理应着手建立自己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与员工成为工作上的盟友,而非权威的领导者,与员工共进共退,与员工站在同一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