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莱芜刘氏族谱

莱芜刘氏族谱

莱芜刘氏族谱
莱芜刘氏族谱

莱芜刘氏族谱

十世祖澄渭、澄淇、澄湚三兄弟简介

(一)澄渭

澄渭,守邠之长子,字润九。生于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配狄氏。居南孝义村。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五年)在南孝义村建“岗茶楼”,负责设计备料施工等。工程豪大,建有岗茶楼,月牙桥,凉亭等,为当时花园式建筑。

澄渭祖,初出任陕西榆次县令,为官勤慎廉明,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后晋升为山西布政司经历,成为省级重要官员。

澄渭祖,子三长伯楹,次伯樘,三伯柟,孙九人。晚年归居田原,过上了儿孙绕膝,安逸恬淡的生活。

卒后,葬于黄泥沟南刘氏茔地,立有龙头碑,“文革”时期,墓碑被毁。

(二)澄淇

澄淇,字洞九,号筠叟,系九世祖守邠之次子,谱载廪贡,碑载为岁进士。生于明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卒于清代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十月十六日,寿享七十有三,配尚氏,徐氏、王氏,居莱芜孝义楼村,据传,澄淇祖在山西汾州为官时得仙张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广大。后人尊称为仙奶奶。立村之后在村北松山上遍植柏树,以壮观瞻,村内植国槐若干,并打吃水井、建家祠,筑安居寨,保卫村庄安全。

澄淇祖官居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厅。此地土地荒芜,民不果腹。洞九祖上任后,详查细访,励精图治,引导人民垦荒种粮,兴修水利,不几年民殷物阜,人民安居乐业,与汾人结下了鱼水之情。离任后,汾州人民仍念念不忘。

晚年,掛胞归隐后以明农课孙为务。为教育好子孙后代,特成立“筠叟学堂”,亲自任课,言传身教,并题联:“式榖式榖,殚我心精,惟愿一德绳祖武;勉旃勉旃,勤尔征迈,须念万苦贻孙谋”。由此可见澄淇祖为子孙后代的良苦用心。澄淇祖卒后,葬于西港刘氏祖茔,与林、刚、宪等老祖安息一处。

(三)澄湚

澄湚,字涵九,系守邠祖之三子,生于明万历十六年(一五八九年)居上陈家峪村,自幼聪明颖悟,勤学好问,学文习武,文武双全。例贡,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陞湖广行督司,未任。功名显赫,是当朝国之栋梁。

涵九祖与妻张氏是孝敬父母的典范。旧莱芜有县志载:“张氏同知刘澄湚妻,事舅姑至孝,姑病,泣祷于神,愿以子代姑癒,而子果死。”并劝夫遵父遗言,捐义田八百亩赡族。

涵九祖为我刘氏族谱贡献可谓大矣!“刘氏之序其族创於六传,刘氏之谱其族创于涵九。”并请石痴居士孙士奇写了序,自撰了“祖谱说”,详述了族谱的重要意义,并首次刻版印刷。由此为我刘氏族谱打下了基础,历传不衰。

涵九祖在四川任职时,为美化家乡,特从四川移植四棵名贵树种白松树,植于上陈家峪村,四百余年来,植繁叶茂,四季常青,直至解放后仍挺拔遒劲,

充满生机。

涵九祖卒后葬于刘陈家峪祖茔,其父守邠祖茔之侧,有墓碑存焉。

二十二世孙兴萱整理新修族谱序

公元二零零八年,莱芜刘姓盛世修谱,此乃家族之大事,也是中华刘姓大家庭之美事。族谱、方志乃国史、民族史之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并非一家之私事,更非迷信,社会各界理应关心、重视和支持。

修谱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家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此次莱芜刘姓修谱,坚持广纳、上溯、下续原则,充分展现了时代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刘姓是中华大姓望族。占中国当代人口百分之五点四,总人口达七千万以上,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自古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和“刘天下、李半边”之说。

刘姓历史源远流长。刘姓族源有五。其一为,陶唐帝尧氏后裔。尧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居山西平阳(今陕西临汾),是黄帝的王室裔孙,即黄帝—玄嚣—极—帝喾—尧。晚年将其子丹朱源明封于刘地(今河北唐县),其后裔即以地为姓,始得刘姓。传至十八世祖刘累,时至夏朝十三代王孔甲,孔甲得二龙,找刘累饲龙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显贵。后因一龙死,累惧逃河南鲁山,后辗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卒葬沛地。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自累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刘邦祖父)定居在丰,直至七十五世祖邦公,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自尧下传至刘邦已达七十五世。后邦公登帝位,建立汉朝,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天下。故陶唐帝尧氏后裔乃刘姓祖源之主流。

其二为,周姬后裔。姬姓刘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父王季。周成王时将王季之子封刘邑(今河南偃师)。该支姬姓在刘邑建刘子国,王季裔孙以邑为姓而

姓刘,形成先秦时有名的姬姓刘。到周定王时(公元前468年—前441年),该刘

氏因在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而衰落,其刘子国被王室灭掉。至此,姬姓刘便渐渐消失。

其三为,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此部分刘姓以匈奴人归汉改刘姓为多。也还有鲜卑、蒙、满、回、维、朝鲜族等。

其四为,赐姓刘。主要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刘为国姓,人们以刘姓为荣,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被皇帝赐姓刘。

其五为,刘姓与其他姓氏之互动。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有的别姓改刘姓,当然有的刘姓也可能改为别姓。

“汉后无二刘”。因汉朝时刘为国姓,当时正值姓和氏大融合时期,故不同源头的各支刘姓氏族很自然地融合到帝尧后裔刘累、刘邦的祁姓刘之中,并急剧发展为中华大姓。刘姓自诞生迄今至少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

一。

刘姓名人荟萃,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仅《中国名人大词典》收录的刘姓历代名人就达一千五百七十四名之多,占历代名人总数的百分之三点四六,排第四位;刘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四点三九,排第四位。尤其在历代帝王录上,刘姓以六十六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仅刘汉王朝统治中国就达四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中国自汉之后,才以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中国有“汉族”、“汉民”、“汉语”、“汉字”、“汉文化”之称谓,且沿用至今。可见刘汉王朝对中华民族影响之大。

以上简要概述中华刘姓之族源历史和伟大影响,这是每一个刘姓裔孙应该了解并应引以自豪的。

莱芜刘姓谱载祖籍为“濠上凤阳”(今安徽凤阳县)。元末先祖仁美仕齐,因避战乱弃官隐居莱芜茶峪山。仁美以上无谱无考。为弥补这一缺憾,家族委专人赴安徽、山西、齐河等地寻根问祖,查证史料。虽未寻到莱芜刘姓氏族祖脉的直接记载,但对中华刘姓族源、郡望则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又得知今安徽凤阳刘姓氏族之先出于帝尧之苗裔,经综合分析论证,莱芜刘姓族源应为帝尧后裔,即尧—刘累—刘邦一脉。至于先祖仁美仕齐之齐,应不单指齐河之齐,也泛指齐国之齐,那么先祖仁美为官之地域还应包括现在的淄川、博山、临淄、青州一带,家族又委专人赴以上地区考察,史料上也无记载,究竟何处,有待今后继续考证。

莱芜刘姓自先祖仁美隐居莱芜茶峪山迄今已近七百年,历经二十六世,现族人已达近两万人之众。族人世代勤奋创业,培育子孙,为家尽孝,睦邻乡里,奉献住地,为国尽职。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族中为政者县级以上人士有七十三名,从军者团职以上有二十四名,科学界有成就者五名,从商成功者十名,为莱芜、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修谱组织严谨,工作细致,涵盖全族,重点突出。而科学考证族脉,隆重建立祖碑,更是此次修谱之显著特点。先祖在天之灵,亦当为之欣慰。族人振瑞、衍祚、训德、振水、家文、振芳、兴信等更为修谱殚精竭虑,谋划协调,为全体族人所赞扬。

值此修谱告成之际、祖碑落成之时,谨祝莱芜刘姓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富裕昌盛,事业大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氏族之辉煌。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人大第一副主任刘宗元

公元二OO八年四月一日

明朝的三大司

承宣布政史司。管理行政事务

都指挥史司。管理军事

提刑按察史司。管理检察和司法事务

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也称潘司,设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事,钱谷之出纳。从二品,江苏省二人,余省各一人。

承宣布政使司

官署名。明初,沿元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有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省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

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清沿置。

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洪武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有2个直隶和13个“布政使司”,即合称15省:。

京师(直隶)

南京(直隶)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备注:在永乐五年至宣德三年,明朝占有今天越南的北部,并设置了交阯承宣布

政使司。

明朝每省机构分置三司:

左、右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明朝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区划的基本制度,但各省、直隶

设置各不相同,有省、府、州、县四级,省、府、县或省、州、县三级管理。辈分字

辈分字作为族谱约定俗成的重要内容,其除了体现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寓意希望、寄托理想。有利于我家族宗亲的凝聚以及文化寓意的传承。先祖所列辈分字当前足用有余,为了增强辈分意识,今续修族谱,重新辑录,望嗣后命名,一定要按所定本支之字,依次沿用、相排,毋得违越,今详其式如左:

第八次续修族谱列十六字(自十八世至三十三世)

上上下上上上上下

曰学孔训永念在德

上下上上上上上下

惟善传世自宜景福

第十次续修族谱於澄渭祖兄弟三支各列八字於后(自二十世至二十七世)

澄渭祖后

下上上下上上上下

先振家声纯锡之光

澄淇祖后

下上上下上上上下

纪毓兴广俊英显扬

澄湚祖后

下上上下上上上下

敬衍祖教長献其祥

第十一次续修族谱澄渭祖兄弟三支各列八字於后(自二十八世至三十五世)

澄渭祖后

下下上下上上下下

诗书启后富贵盈堂

澄淇祖后

下下上下上上下下

芝兰兢秀丹桂凝芳

澄湚祖后

下下上下上上下下

文武成康百代荣昌

萊蕪劉氏族谱碑记

國有史家有譜修譜以誌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也吾劉始祖仁美原籍鳳陽出仕於齊因

亂遷萊居於東山茶峪莊歿葬其地迄今塋酉存仁美生子江一人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剛剛生憲憲生瓚瓚生士信士禮自林以至士禮皆葬於西港之右祖孫艾子次序相依固為合族之總林也士禮生子五守儒守業守教守嚴其長男即陰陽官守邠也號振西別號小臺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長諱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經歷分居南孝義莊居北孝義者次男澄淇歲進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後陞湖廣行督司未任諱澄湚居陳家峪焉故邠設立林於陳家峪村之東今三枝並茂生齒已滿三百故立石列名以別支泒使相識相親而相愛也夫鄧林之木一枝萬葉九河之水分泒一源本硕而末茂茍栽培之則益茂且硕源深而流長茍漘導之則益長且深禩子孫覩斯石而動林木水源之思生合敬同愛之意不其過目瞭然而大者禪與非然者即修譜如氏之詳所親歐陽之稱其族解學志之為百世法究不免有遺失之嘆故修譜以誌盛不若勒石以垂久雲爾

廩生劉克恭敘記

庠生劉克仁書石

雍正八年歲次庚戌十二日

穀旦立

莱芜刘氏族谱碑记

国有史,家有谱。修谱以志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也。吾刘始祖仁美原籍凤阳,出仕于齐,因乱迁莱,居于东山茶峪庄,殁葬其地,迄今茔酉存。仁美生子江一人,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刚,刚生宪,宪生瓒,瓒生士信、士礼。自林以至士礼,皆葬于西港之右,祖孙艾子,次序相依,固为合族之总林也。士礼生子五,守儒、守业、守教、守严,其长男即阴阳官守邠也,号振西,别号小台。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长讳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经历,分居南孝义庄;居北孝义者,次男澄淇,岁进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厅;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后,升湖广行督司,未任,讳澄湚居陈家峪焉。故邠设立林于陈家峪村之东。今三枝并茂,生齿已满三百,故立石列名,以别支泒,使相识相亲而相爱也。夫邓林之木,一枝万叶;九河之水,分泒一源。本硕而末茂,茍栽培之则益茂且硕,源深而流长,茍漘导之则益长且深。禩子孙覩,斯石而动。林木水源之思,生合敬同爱之意,不其过目了然,而大者禅与非然者,即修谱如氏之详,所亲欧阳之称,其族解学志之,为百世法究,不免有遗失之叹。故修谱以志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云尔。

廪生刘克恭叙记

庠生刘克仁书石

雍正八年岁次庚戌十二日

谷旦立

浅谈莱芜我刘氏之族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莱芜刘氏源自何处?根系何方?根据诸多典籍史料,特别是《刘氏源谭》《中华刘氏大典》、《中华谱碟知识问答》、《辞海》等书中记

载,中国的刘氏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姓之主流。因尧封地在唐而烧陶,故称陶唐氏。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玄嚣…… 极……帝喾……尧帝。

然而,话还得从源头说起,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即:在上古时代,炎黄二帝,皆少典之子。炎帝时,“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乃根据天时地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种,而习农事。炎帝是古代原始农业的开创者。因此,炎帝也称神农氏,号烈山氏。黄帝,号轩辕氏。轩辕初,诸侯相互侵战,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后期日显衰微,无力平定天下,至“炎帝榆罔弗能征”,更有“诸侯益叛之”。于是“轩辕修德振兵,艺五谷,扶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继后,又擒杀蚩尤于琢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统一了中原各部,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为天子,是为黄帝”。据说,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内经》一书,则系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学奠基之作,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养生宝典和生命百科全书。由于上述重大贡献,黄帝被中华民族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三月三,拜轩辕(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出生日),“乙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黄帝故里举行;“清明万人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五月四日在黄帝陵前举行。看来,黄帝就是我大汉民族华夏儿女之始祖,更是中国刘姓之祖先。黄帝陵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的桥山。

谈到这里,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华夏后裔为什么称之为“炎黄子孙”。在此,顺便说一下“华夏”,华夏是古汉族的称谓。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原意中原,为别与边疆,泛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族所居之地域,并在此立国建都,而谓之中国。所谓华夏之后裔乃指古汉族后裔。华夏后裔自古都尊炎黄为先祖,其后裔为“炎黄子孙”。所以,古华夏繁衍变化出众多的姓氏皆同一源,即炎黄先祖。因此,中华子孙们从古至今也一直在炎黄祖陵祭拜先祖。黄帝陵的“碑亭”有毛泽东手迹“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祭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从黄帝至今已有四千六百九十四年,相继一百四十代左右。

前面已经讲到,尧帝是黄帝的五世裔孙。他深怀仁慈爱民之心,以民之饥为己饥,以民之寒为己寒;他对农业非常重视,派人传授制造农具、建筑房屋等技术,使人得以在洪水之后能够耕耘田亩;他清正廉洁,积德施仁,选贤任能,被称为典范之仁君。晚年没有让其子丹朱继承王位,而让舜放逐到刘地(河北唐县)。后来,繁衍于刘地尧的子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刘姓。尧帝去世后葬于今陕西临汾市城东三十五公里的郭里神林。

自尧下传到十八世有刘累。刘累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便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分别像当时的文字“留”和“累”。因先秦时“留”和“刘”通用,家人认为是吉祥之兆,是神的暗示,便取其名为刘累。刘累聪明过人,长大成人后,很快就学到了一套驯服、驯养龙的本领。这时正值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取得一对雌雄双龙,便派人到处寻找豢龙氏人来驯养,但没有找到。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奏请驯养四龙。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赐刘累为“御龙氏”。后因一龙死,刘累急带族人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隐居,躲过灭族之灾。此后,刘累族人一直尊尧帝为

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刘累墓在河南省鲁山县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为始族刘累墓题写碑文并题词:“始族刘累繁衍开万代基业,宏扬御龙精神则中华复兴”。

据《刘氏源谭》“陶唐氏尧帝的后裔”一章中记载:“按其世系,刘氏自尧帝下传汉高祖刘邦(刘氏最杰出的祖先,大汉帝国的创立者)已达七十五世,刘氏迁往沛郡丰邑,始于高祖刘邦的祖父”。又据一九八八年安徽《凤阳刘氏族谱》记载,安徽凤阳的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一派,刘交是刘邦的四弟当然也就是尧帝的七十五世。再根据我们组团赴安徽调查,据安徽凤阳文务管理局副局长、副研究员孙祥宽先生查证,我刘氏家族属彭城一支已确定无疑。刘交,字游。才高学广、文武双全。少时受《诗》于苟卿弟子浮丘伯,后从汉高祖起兵,被封为文信君,深获高祖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二百零一年)封其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刘交曾编辑撰写关于诗的著作,称《元王诗》。今佚。

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又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八十八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徐州市)。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于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都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因此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就更成为天下刘姓统一共同尊崇的郡望,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家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表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那些因时间久远,宗谱脉系无法考实的刘氏支派,也纷纷攀附于彭城刘氏,延用其堂号。现今,南方和海外的一些刘氏支系,谱序不清者,也多自称为彭城刘氏之后。“明祟祯状元刘同升撰刘氏历代流传宗谱总序”记载:“安知木水源于沛县,高祖国号汉,流传百世,如目在纲,有条不紊哉。”

在我《莱芜刘氏族谱》中记载:“刘氏濠上之凤阳其原籍也,元末有仁美者仕齐,值天下乱,弃官隐莱之茶峪山中也。”

综上所述,黄帝的五世裔孙是尧帝;尧帝之子丹朱放逐到刘地,便以地为姓,刘姓从此始。尧下传十八世有刘累;刘氏自尧下传到刘邦已达七十五世。刘交是刘邦的四弟,当然亦是尧的后嗣。而安徽风阳的刘氏又属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楚元王刘交一派。我莱芜始祖仁美其原籍是安徽风阳,当然也就是楚元王刘交一派。由此,我们便得出以下结论:即黄帝……尧帝……刘累……刘交……刘仁美。因此说,我莱芜刘氏是彭城世家,是刘姓族源之主流,是正宗的汉家后裔。

至此,我更感到了探究我刘氏祖源之欣喜和责任之重大。故请族人修改纠正是我殷切所盼,并望后人在今后续修族谱中继续挖掘更多更新的资料,以对我刘氏祖源进行补充和修正。南孝义岗茶楼的传说

十世祖澄渭、澄淇、澄湚三兄弟分居于南孝义、孝义楼和刘陈家峪。族大人多事繁,时常需聚首商议,于是便萌生了建个议事之所的想法。根据方便相聚,尊重长支的原则,地点选在了现南孝义村西的孝义河西岸三村皆能目之所及之处。不久一座条石镶角黑砖青瓦的二层楼落成。该楼飞檐斗拱,五脊六兽,甚是巍峨壮观,室内雕梁画栋,彩椽;一楼白石铺地,二楼方砖铺成,名人字画疏密得当,桌椅条櫈井然有序。楼上四面开大窗,取“无规矩不成方圆”之意,南北成方,东西为圆,视野开阔。推窗望:东有九顶盘龙山郁郁葱葱,北有万福山巨石指天,

南望莲花山峰峦绰约,西临八宝凤凰城。楼下不远处绿水一潭深不可测,龟卧水底,鱼跃波起,花园内亭台长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垂柳依依,花山一座,藤覆蔓盖,繁花点点。仙奶奶为添奇观,用苘麻杆从山西挑来九十九孔太古石,矗立其间。

三兄弟告老还乡后,闲暇日多,常聚于楼内园间,畅谈奇闻轶事治家之道。高兴之余相恨日短。吃饭时节,开始三家轮流供饭,多有不便。每见下人汗流满面奔忙往返,主人总觉于心不安。洞九祖与仙奶奶谈及此事,仙奶奶一语解难,说:“老爷们茶楼议事,何不借水行舟,酒菜水传”。洞祖开始不解,仙奶奶便如此这般说了一遍,只见仙奶奶拔下头上银簪一划,龙崮河改道至村边,而原流经郭家庄村边的河道水量骤减,后人称为“老水道”。于是岗茶楼花园内桥下挂起一排铜铃,在孝义楼做好饭菜置于船盘之上,放到河中水上,顺流而下,流经桥下碰铃作响,人们便端菜上桌,菜尚温热方便快捷,从此之后,凡兄弟聚会待客,饮酒之中又添了别样一番情趣。酒酣兴浓谈锋更健,常至明月升天。故此处也称“酣谈馆”。

二十二世孙兴萱兴信整理

南孝义神牛的传说

俗话说忠孝传家远,耕读继世长。牛是当时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家庭财富的重要象征,八世祖士礼南台翁时,莱芜刘氏已是富甲一方,田地以顷计数,畜牧边郡牛马数千头,谷数万斛。晚年隐居东山别坞,家产由小台翁守邠掌管。南台翁过世后,作为长子的九世祖守邠不图祖业,将家产悉数分于四个弟弟,而自己靠筹策之技白手起家,不几年已是牛马蹄角千千,万足猪、千足羊,不啻当年父业。至十世祖澄渭三兄弟时期,在外居官显赫,于内治家有方,更成为莱芜之名门望族。用骡马成群,猪牛满圈羊满坡来形容家产之盛恰如其分。为放牧如此之多的牛羊,三兄弟买下了寄母山、盘龙山、莲花山、万福山的山场作为放牧之所及通往牧场的“赶牛路”。

每当天一放亮,牧童开栏执鞭,牛羊争先恐后出圈,山间路上,蹄角踏地如雷轰呜,牛欢羊叫,似寺院喇叭声声。揭示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夕阳西下,牧童赶着腹饱肚圆的牛羊到牛湾饮水。

牧童饮牛时往往要查数一下有无缺失。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发现本是九十九头的牛群却成了百头,开始并不在意。时间长了,心生疑窦。过去每到立春之时,主人都要在牛角上抹上红色以示开春大吉。一年立春之日,以红绫代之,当放牧归来饮水点数期间,牧童发现百头之中有一头身高体硕,毛色光亮,黑如绸缎,两角弯如满弓,两眼放光,角上无绫的犍牛混迹其中。无知牧童以为是山中妖怪,举枪便射,只见浓烟过后,一缕火光奔西南方向而去。

牧童回家向主人诉说,主人叫苦不迭。不几日,坊间传说一件奇事,城西二十里

汶河岸边,一夜之间平地成岭,其形如卧牛,牛口处清泉喷涌,人称“牛王泉”。这就是今之“牛泉”之称的来历。

从此,神牛西去。龙头湾下“九九键饮,神凡同现”的美好景观再未重现。

二十二世孙兴萱兴信整理

南孝义太古石的传说

相传洞九祖平时非常喜爱奇异怪石,在山西汾州任职时收藏颇多。奇石素以奇、丑、怪、透者为上品,其中有两尊形状尤为奇特,不同凡响,高约丈余,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九个孔,巧与洞九之字暗合,洞九祖视若珍宝,挂袍归乡后始终牵挂于心。岗茶楼建好后,园中唯缺奇石装点,心存遗憾。

有一天,洞九祖与仙奶奶说起这件事。仙奶奶说:“这有何难?明天我去把它运回来。”洞九祖听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虽有超人之能,但那石头每尊都有数千斤重,如何能从几千里之外运来?仙奶奶嘱咐他说:“明天夜里三更三鼓,你在莱芜城南汶河岸边的大柳树底下等着,看我怎样搬运石头。不过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到时更不能乱说话。”

第二天,红日西坠,月出镰钩。洞九祖正要动身去汶河岸边,张道一来了。他俩是至交好友,这时张道一正在城北矿山开馆授徒,来请洞九祖饮酒对诗。矿山风景优美,山上飞瀑流泉、青松翠柏,山下汶水如带,日夜西流。春秋时,齐桓公曾在此修建行宫,山上观景,汶水泛舟。张道一躬身来请,岂能不去?酒酣耳热之时,洞九祖却要起身告辞,说有要事去办。而张道一却酒兴正浓,不肯放过。洞九祖只得以实相告。张原是诙谐之士,闻听有这般奇事,就定要同他前往。洞九祖推辞不过,只好答应,再三叮嘱他,到时候千万不要声张,张道一连连应诺。他们二人来到汶河岸边,坐在柳树下静候。这时,万籁俱寂,汶水潺潺。不多时,莱芜城里传来三更三鼓。只见汶河里远处两簇红灯逆水飘然而来。至近处才看清是红灯簇拥着两尊奇石,前后相距百步之遥,仙奶奶位居中间。每尊怪石有六个身着红衣、手持红灯的仙姑扶持,宛若两朵盛开的红莲,煞是好看。张道一见此情景,又惊又喜。当第一尊奇石抵达岗茶楼时,他实在憋不住了,又要闹玄,高声喊道:“到抵了!”话音刚落,后边那尊突然人散灯灭,因“抵”与“底”同音,就是这一酸文之词,致使后边一尊石沉水底。

第二天,洞九祖一到家,仙奶奶便埋怨他不该轻信玄士之言,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洞九祖也是后悔不已。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若干年后汶水南移,那尊沉水的石头才又重见天日。今天,这两尊奇石仍保存完好,原在岗茶楼的一尊,于八七年被泰山管委会征集,现安放在泰安岱庙北门里供游人观赏,底座上标明来自莱芜南孝义。汶河岸的一尊现安放于莱城区政府大院里作为镇宅之宝。这就是流传民间的刘氏太古石的传说。

传说之二是仙奶奶用绣花线一头拴住太古石,一头拴住大牛槽用苘麻杆从山西挑来,现大牛槽在南孝义农户墙下隐藏。

二十二世孙家文谨识

聊斋志异《狐妾》原型在山东莱芜还留有宝物的孝义楼(宝物图)

历史2009-01-27 04:52:57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宝葫芦

开发区有个孝义楼,村里有个绾成了“8”字形状的宝葫芦,还有眉豆秧手杖,村

里还出了个廉仕刘洞九,做官一直做到山西汾州府通判。如今,开发区鹏泉办事处为孝义楼村的这些宝贝和古物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没去之前,对孝义楼的传说和故事已经略有所知。带着热切的期盼之情,记者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孝义楼村。

孝义楼村隶属鹏泉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新一中和六区,位居老205

国道沿线,孝义河穿村而过。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孝义楼村已经逐步接轨市区。

据《刘氏谱》记载,“始祖仁美原籍安徽凤阳,元末弃官隐茶峪(今莱钢)山中,明代九世祖守字振西别号小台阴阳官致仕。饮正介七十四岁终配郭氏。子三。长子在南孝义建村,三子在陈家峪建村,次子刘洞九至此建村,村中建一小楼,取忠孝仁义之意,称之孝义楼,村随楼名,故称…孝义楼'。”孝义楼村村民都姓刘,同宗同族。村址原在205国道南侧,1978年迁到了公路北侧。

在村委刘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刘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

第一眼看到宝葫芦,让人不免怀疑,这真的是葫芦吗,葫芦能长成这种形状吗?走近仔细端详,就不得不惊叹了。葫芦上端长柄沿着葫芦腰间腰绕了一圈,然后又绕了一圈再从第一个扣中穿出,绕成复杂却又非常有创意的连环“8”字形

状,整体看起来颇像一尊大腹便便的佛像,简直是巧夺天工。葫芦高0.32米,若展开高0.92米。葫芦瓜直径0.17米。从葫芦的自然性质来说如此缠绕两圈几乎是

不可能的。更难以理解的是,因为上端的长柄连着根,葫芦要绕成这样,不是从上边的长柄来缠绕的,必须是拿着葫芦下边的葫芦瓜才能绕成,但葫芦瓜比较大又怎能从缠绕成的扣中穿出呢?而且扣与扣之间都有缝隙,很明显并不是葫芦小的时候绾成的。宝葫芦的成因至今是迷。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观看后赞叹是神来之笔,提笔挥写“留得仙气在人间”。

宝葫芦保存在玻璃罩内,为了防蛀,宝葫芦被刷了一层棕色的漆,看上去更显尊贵和典雅。虽然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但宝葫芦依然保存完好。

关于宝葫芦的成因有个传说。刘洞九,字洞九,号筠叟,曾任山西汾州府通判。其妾为汾州府前任张公之女张玉婧,后被百姓尊称为仙奶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篇《狐妾》,说的就是刘洞九在做山西汾州通判时娶狐仙做妾

的故事。

狐仙不但聪明漂亮,而且本事超人,相传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都是仙奶奶种出来的。张玉婧和刘洞九从山西回家后,在院子里种了一颗长柄葫芦和一颗眉豆。家中一次摆宴招待宾朋,将宴设在葫芦棚下,在饮酒中张玉婧起身劝酒,不料垂下的葫芦碰到她的头上,令她当场羞红了脸。宴会结束后,刘洞九和张玉婧坐在葫芦棚下喝茶聊天。刘洞九指着碰了张玉婧头的葫芦说:“这个葫芦没长眼,如果长着眼它就把你的头来闪,免得你在众人面前羞红了脸……”张玉婧听后说:“我让你不长眼。”边说着边随手抓起葫芦,三缠两绕将葫芦的长柄绾了起来。至葫芦长成摘下来一看,竟和大肚子佛一模一样。刘洞九非常喜爱,将它珍藏了起来,成了刘氏的传家宝。那棵眉豆秧也很奇特,秧子竟长成了小树般粗,秋后挖出来,刘洞九做了根手杖,上面凹凸起伏,很不一般。这两件东西都成了他的喜爱之物。

除了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还有茄瓢子。茄子居然也能做成瓢用,以前真是闻所未闻。这些都经过植物专家专门研究考证,但对于成因至今也没有恰当结论。此外,村里还有王碌碡和石浴盆,这些在孝义楼村人看来都是宝贝。

刘洞九还非常喜爱奇异怪石,在山西汾州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两尊形状奇特,不同凡响,既像直立的怪兽,又像驼背凸肚的老翁,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二个洞,因此名叫九十二洞石。刘洞九从山西回家时一并托运了回来。如今,这两尊石头保存完好,一尊在泰安岱庙北门供游人观赏,一尊在原莱芜市委大院里点缀风光。

在孝义楼村东有座山,叫松山。山前是白衣庙,白衣庙建筑古朴典雅,黑瓦,庙基用方木顶起,建造非常讲究,足见当年刘氏家族的兴旺。白衣庙里供奉了神像三座。最值得称赞的是白衣庙的内墙上画着24孝图,讲述着“弃官寻母”、“鹿乳奉亲”等感人的古代孝顺的故事。

几百年前在庙里绘制二十四孝图,足以看出孝义楼村刘氏自古就有的忠孝传统,后世子孙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些图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非常清晰,但由于庙里现在开始漏雨,而且由于潮湿,部分墙皮已经开始膨胀脱落。所以对白衣庙的保护非常紧迫。

孝义楼村规划以松山为中心,包括山前白衣庙,山后的孝义水库,建设一个风景区,为以后的居民区建成后花园。

如今的孝义楼村的这些宝贝和古迹已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后,保护会更系统完善。

仙奶奶:传说中的狐仙,名张玉婧,刘洞九之妾。刘氏后人十分尊敬她,均称其为仙奶奶。

记者感言:正是因为山好、水好,才能种出宝葫芦,种出来的眉豆秧才能做成拐杖,长起来的茄子才能做成瓢;正是因为风水好,才会有刘洞九这样的名人和后来的多位达官贵人;也正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仙奶奶才会在此落户。当年有人问仙奶奶什么时候再回来,仙奶奶指着桌子上的煤油灯说,等到灯倒过来掌的时候,我就回来,当时大家都以为仙奶奶不会再回来了,但如今的灯确实倒过来掌了,看来为孝义楼带来福气的仙奶奶又回来了。

紧靠新一中和六区,背靠离市区最近的孝义水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孝义楼村规划以松山为开发中心,围绕刘洞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白衣庙,结合孝义水库形成一个风景游览区,并以此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相信随着城区的扩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着丰富文化遗产和显著地理位置的孝义楼明天的发展将无可限量。

白衣庙

二十四孝图之一

眉豆秧手杖

在泰安岱庙里的九十二洞石(南孝义的太古石)

石浴盆

王碌碡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序 盖闻水源木本,物理斯彰,尊祖敬宗,人生所重。则稽谱碟序,本支此事曷可稍缓哉!无如世远年湮,渺无考据;族繁户衆,猝难详明。有志族谱者,往往不无遗憾耳。愚姻兄毓炳、毓祥,久有收族序谱之志,日夜图维,苦於无徵;焦心劳虑,盖亦有年。因闻愚之族谱遭兵燹遗失者,曾求当庄土地神,藉乩笔以续之。故命其姪景莹与孙怀棕、怀麟相继问字之馀,特邀以襄阙事夫二公,既欲昭来兹以绳其祖武。愚亦乐讲敦睦而永言孝思。遂乃设檀敬祷,推原自枣强远来者为始祖,凡十余世,历五百余载。近居者详之,远出者註之。條分缕晰,脉络分明。其有旧碣可考者,颇略相符合,虽源远而流长,亦支分而节解。於是辑为谱书,户藏一帙。当春露秋霜一披览,而高曾之矩矱,粲若列眉;支流之亲疏,瞭如指掌。不啻宗庙之有昭穆,国家之有史乘焉。庶乎,椒衍瓜棉,绳绳继继,伦次不紊,相乘勿僣。刘氏後生之孝子贤孙,悠然思修谱之苦衷、睦婣之雅谊也夫。 岁贡生侯选训导愚妹丈程登桂谨序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世孙怀麟谨书 又序 自来家谱之修,由来尚矣。何者族衆支繁之家有谱可稽者,虽千百世而支流不紊;无谱可寻者,即十余世而胍络难分?所以有心者体水源木本之意,切敬宗收族之情,汲汲于修谱之事,其関系岂浅鲜哉。余刘氏祖相传明洪武二年始祖兄弟四位自枣强迁于东坡、涝峪、黄家庄、桃科、柳埠等庄,不数传而谱书遗失。祖茔在东坡庄之西隅,历年祭祀,迄今族繁人衆,支流不明。欲修谱书以垂后世,惜始祖之墓无谱碑可考。而且自迁居以来,至今五百余载,年深日久,难以追序。于是考各处之碑碣,尽搜族间之记载,相质一堂,而支流尤不堪分明。自愧才疏识浅,无计可筹,余心怠矣。偶与妹丈程公闲叙,言及彼之族谱遭兵燹遗失,曾求当庄土地神追序明白。是以复萌前志,与衆尚议,诚心设坛,请土地神追序十余世,而详明可据。由是编帙成谱,分给合族。庶几使族衆覩斯谱者,披阅一過,明如指掌。知高曾所从出,顿起报本追远之意;知同宗为一本,共切敦宗睦族之情。不致叹世系之无考,同晓然于秩序之不紊也矣。后有见此志者而重修不怠焉,则幸甚。 十七世孙毓炳序 凡例 一义子冒姓不录。 一郑重世谱,如有亵渎毁坏,禀族长重责罚,令祭祖不恕。 一谱中同名者,俱以改正;至或有二字音同字不同者,惟二名不偏讳是遵。 一无嗣者直书,未免神伤,故于名下不书子以示異。 一出继之人即承祧一支,不准再继。 一出继之人仍于本支註名,但于名下书岀嗣,以表明之;继父名下书某名,以承嗣註之。 一或有迁居外庄郡县者,但于名下书迁居某地处以志之。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 劉雄輝劉主 編彭 城氏堂第 滿一公冊 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 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 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穀旦。“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齊嵩,字嶽靈,號少龍。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庭階培玉樹,

祿閣校華章。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6、本次重版,對舊版中的皇歲紀年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皇歲與甲子紀年矛盾,則以甲子紀年為標準更正皇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1、泰和县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我们刘家是来自江西太和(泰和),祖先叫刘忠华(刘华忠),先到了贵州绥阳,后其子孙刘文英于清嘉庆年间从贵州绥阳郎里三甲阿蛇自讷村到了云南文山,到我辈是第六代了,望了解情况的同志,刘氏家亲能告知,派文资料联系人:云南刘永国 2、江西泰和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提供者:刘永国。39、安福郡马刘氏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卹,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3、泰和县上模乡北溪案山村刘氏新字派计编二十一世起派行,重以文应若,思惟望自隆,盛世鸣凤起,志钦日兴徙,秀达恢先祖,经书永建中,抡元昭示品,清定奏嘉功。 提供者:刘鸣杨liumingyang67@https://www.doczj.com/doc/ff6685902.html, QQ:407136547 4、泰和江夹洲刘氏:形成于南宋,来自西昌(即泰和),以刘曰修为开基始祖。谱载,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最小的儿子楚孝王刘嚣。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乡江夹洲村堂号为"崇庆堂"。江夹洲刘氏开基始祖刘曰修,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2代孙。当宋朝末年,刘曰修的3个儿由西昌枣树玉泉迁居江畔,淘金江夹洲。他们后裔世代居此,因此尊父亲刘曰修为本支始祖。族谱所记自刘立礼到刘日修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立礼→2刘嗣宗→3刘居焱→4刘宣→5刘震→6刘揆→7刘

景→8刘敏才→9刘升→10刘叔周→11刘子亨→12刘曰修。江夹刘氏自始祖"曰"字派刘曰修开始,订立了如下字派:"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5、泰和樟塘龙陂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0代孙刘子富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宗海→40刘轸→41刘南立→42刘洋→43刘世显→44刘仕贵→45刘伯宝→46刘叔周→47刘绍宗→48刘惟文→49刘德成→50刘子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自开基始祖刘子富开始,该族使用如下字派:"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6、泰和冠朝大溪刘氏: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好先→40刘*(鬲+甫)→41刘刘仲武→42刘节→43刘端仁→44刘胜汉→45 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为堂号。 7、泰和下坊刘氏: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刘元鉴为开基始祖。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惇生2子:

刘氏家谱之郭氏家规家训

刘氏家规家训

刘氏家规家训 一孝父母 人非甚不肖,未有显然不孝父母者,然或阳修承顺之文,中鲜爱敬之实,此愈于不孝有几。吾所谓孝,内尽其诚,外竭其力,父母在,则委曲养志,父母殁,则哀慕终身;既以自责,兼以望族人尔。 一友兄弟 父母者,身之本也。兄弟者,同气连枝人也。兄弟讲友恭,则一家和。一家和,则父母顺。和顺之气满庭帏,家道有不日昌者乎。 一亲宗族 九曲之水,发于昆仑,千寻之木,始于拱把。故本支百世,分有亲疏,谊原一体。凡我子孙,休戚相关。不但萃处一方者,岁时婚娶丧葬诸事,礼数宜周,即远在他府者有便亦必时通音问。至于张公艺之九世同居,范文正公之文置义田,又在族人自勉之耳。 一训子孙 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卒不谨,从来匪类多属失教之人,。幸生旧族,产下子孙,无论为士为商,五六岁后即须使之读书,讲明立身大节,将来始不至玷辱祖宗。不然一时姑息,贻患无穷,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一慎婚姻 男女匹配,人道伊始。凡我族中为男择妇,为女择婿,务期良善人家,父母素有教训者,方与之结姻。切不可误信匪人,致贻羞辱,亦得妄攀豪贵,反受欺凌。

一严承嗣 礼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嗣续之,重也。不幸无嗣即当继嗣。但继嗣之法,亦应知亲疏,序分必亲。亲分不愿承继,方许另立疏房之贤者。切勿苟于一时,致贻争论于日后。 一勤职业 国有四民,各专一业,业之不勤,与无业等。凡我子孙,务宜随分尽力,黾勉厥事,慎勿嬉浪荡,流为匪民。至于失身胥役,发肤不保,辱族玷宗,尤宜永禁。 一敦节俭 创者多俭德,守者多奢华。祖宗苦俭约,不知几经积累,家道始克。裕及子孙,承其基业,任意耗费,曾不旋踵。货财立尽,虽曰家运,岂非人事使然。吾见此等人,既深恨之亦怜之,更愿与族人共戒之。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 (1)

刘氏出自伊祁姓,帝唐尧之后。尧之子监明,生子有纹,二字在其左手,曰刘累公,陶唐封刘姓,因以为名,能扰龙,侍夏孔甲,封御龙氏。在商封为诼韦氏,在周封为杜伯氏,亦称唐杜氏,至文宣王灭其国,其子刘显叔,奔晋为士师,生士唯,唯生伯缺,缺生士会适秦,归晋为司空氏,隋氏,有子刘秦,自为刘氏。生刘明,明生远,远生阳,阳生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居大梁,都于丰,生清公,刘定公之后,数世而生丰,徒居丰沛二县,生太上皇名瑞,字执加,生有四子:伯、仲、邦、交,邦为汉高祖。自唐尧至高祖二千四百余年。 高祖名邦字季,国号隆汉,布衣起兵,已未入关,已亥灭秦,除秦乱,灭项羽为汉帝,封同母四弟交于彭城为楚元王,是族分支之祖也。高祖皇后三、高、吕、戚氏,立位于西汉陕西咸阳县,在位十二年;生惠帝盈在位十年;吕后在位八年;文帝名恒在位十六年:武帝名辙在位八年;景帝名启在位五十四年;中山靖王明帝名佛在位三十二年;宣帝名询在位二十三年;元帝名爽在位二十三年;成帝名赘在位二十六年;哀帝名欣在位六年;平帝名衡在位五年;孺帝名缨在位三年。承继之绪,固皆世之英主也。(注:东西两汉各帝在位年限,以“二十四帝”为准) 哀平孺帝间,不幸遭王莽之乱,奈天未弃刘氏,于冥冥之中,使我光武皇帝名秀复继同绪,大振中兴之业,立位于东汉河南省洛阳,在位二十二年;生明帝名庄在位十八年;生章帝名烜在为十二年;和帝名肇在位十九年;殇帝名隆在位一年;安帝佑在位九年;顺帝保在位十九年;冲帝名炳在位七年;质帝名缵在位一年;桓帝名志在位二十六年;灵帝名宏在位二十六年;献汉帝名协在位三十二年。继之天下亦安。 奈何灵献汉帝临卸之日,复遭奸臣曹操之厄,而汉室江山遂微矣。惟中山靖王之后裔名备字玄德号昭烈,立位于西蜀三载,皇后甘氏糜氏生子乳名阿斗号刘禅,在位四十三年。皇后张氏生七子,本支第五子刘谌封汉北地王,夫人

[专题]界江八修 《刘氏族谱》

[专题]界江八修《刘氏族谱》 界江八修《刘氏族谱》 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国史、地志、族谱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系珍贵的人文资料。 家谱赖以载世系序昭穆、志祖功述祖德、叙亲情记聚散、录徙踪~ 彰孝行示族训……溯其源至当代成一书~衍其支而为百世,木本水源~ 惟家乘不紊~虽百世之遥如同一日~万人之众似同一家~涉四海感同亲邻。虽难以遂愿~但一旦告成~当为家之大幸。且可补正史不具专史不详。 “刘”古时兵器名~“斧钺”之意。 帝尧为我界江刘氏血缘圣祖,尧15岁即被推为族中酋长。尧之九子源明封于刘~始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临汾市洪洞县)。时族人擅制陶~封于唐(今河北省唐县)~称“陶唐氏”。《左传》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累夏朝孔甲时为相~善养龙~封“御龙氏”~此为经传~正史中所载刘氏第一人。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刘氏贡献卓越~优者甚众~累五十七世孙刘邦剪秦创汉~首尊儒术~随即汉人、汉字、汉语、汉族形成~铸就了大汉文化~推进了疆域扩张~成就了大汉伟业~为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之典范。 邦四世孙彭祖即景帝之子~初封广川王(今河北衡水一带)。后封赵敬肃王,其子苍于元朔二年六月封广平阴城侯(今河北肥乡、鸡泽、邯郸、广平一带)~为广平世系始祖。苍三世孙寿光~寿光生锡~锡生 廷琛~八世孙藻于汉章帝建初间征匈奴有功封为司马。二十九世孙时辙涉广西。

苍三十三世孙刘像~字攸震~唐肃宗年间封安成令(今江西安福)任内有善政~尊为“福主菩萨”供奉至今。后擢升御吐蕃~居功进爵益国公~封昭武英烈王~葬安福蜜湖白马峰。(注:刘像墓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生哲~哲生子二:沔、洟。 洟八世孙刘偁~字汉臣~天赐奇缘,于太和六年自川宦安福。为守先祖之墓尽孝道~定居蜜湖~为蜜湖始祖~葬刘像墓左侧。安福刘氏十八派基祖均出于偁公之后。(蜜湖位于今江西安福县枫田镇新屋场村刘家组) 生岱、岳、密、旵四子~我族为岱之传人。岱八世孙仁政~封袁州刺史~生子一:克都。克都字子敏~山东学政升平度州节度使。宋建隆年间~自蜜湖涉南溪(偁公派衍基祖之一~今江西莲花县琴亭镇杨枧村)为南溪始祖。克都生文祖、昌祖、泰祖三子。昌祖配谢氏~克都公六世孙汶~字伯寿~良辅长子~宋绍兴年间举官迪功郎~升龙南县尉~聚贺氏~子三:机、椿、枢。 机十四世孙、明德三子:世华~迁攸县蓝村~聚周氏~子一、韶 善。为我族迁攸基祖。世华五世孙廷完、廷宠公继徙攸县蓝村~时在元末明初。后廷宠留居蓝村。廷完公生子二:辰可、法可。辰可~字占位~元朝谏议大夫。法可~字占禄~元朝豸史台谏~正值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先朝命官离京~于明洪武十一年并辔来攸定居界江。 辰可公生子思文~思文公生、达真、达星、达念、达聪~据此派分四房,分别居界江、南水、江口冲、湘邑鹅公岭~醴陵苏家冲等地。 法可公生华文~华文生达晖~旧修谱牒并入辰可公四房之后为第五房。其后亦分三房,居界江、琴陂、太子园、藻田、幽居、石龙寨诸地。 嘉靖十六年春~八世孙正晖前往蜜湖省墓。事毕~遍寻祖源~意在成谱。其时已距辰法二可迁攸已是第一百五十七个年头,正晖公投剌于我族姻亲安福籍进士、

刘氏的起源

刘氏的起源 刘氏乃中华之望族,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刘,祖籍:河南。祖宗:刘累。分类:以邑为氏。姓氏越源: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炎黄子孙。 太始祖少典,娶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生二子:长子炎帝(女登生)、次子黄帝(附宝生)。 二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大约生于公元前2735年的农历的二月初二。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祖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中国的炎帝黄帝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时族公社时期,距今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东北六里),后长居姬水之滨的轩辕山坡,而改姓姬。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足有熊国君(都城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三十七岁代炎帝为天子,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公元前2599年退位,卒葬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桥山。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佶、儇、衣。黄帝娶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次妃方雷氏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嫫母。有名者为:玄嚣、昌意(系元妃嫘祖所生二子)、祁豹、苍林(苍姓之祖)、伯儵(被赐

姓佶,是吉姓之祖)、龙苗(生吾融,其子明封卞国,是卞姓之祖)、禺阳(黄帝的小儿子,封于任地,是任姓和薛姓之祖)。 同胞二始祖炎帝,名榆冈,姓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商有姜太公(名姜尚,人称姜子牙),封地于吕,又名吕尚。是姜氏、吕氏之祖。 三始祖玄嚣,即青阳,又名少昊,黄帝的第五子,在位(公元前2598~2515年)八十四年,第一个订立惜金制度,也因此称金天氏。其后裔中也因此而有姓金姓的。生子:蟜极、殷(封地尹城,是尹姓之祖)、挥(张姓之祖)。 同胞三始祖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昌仆,生一子:高阳。 同胞四始祖高阳,即帝颛顼,在位(公元前2514~前2437年)七十八年,寿一百一十一岁。颛顼,姓赢,生四子:穷蝉(帝舜之高祖)、鲧、重黎、大业(生子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以官为姓,而姓“理”,是李姓之祖)。 同胞五始祖鲧,字熙,生一子:禹,名文命,即夏禹,葬于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其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四始祖蟜极、生一子:商喾高辛。 五始祖帝喾高辛,名夋,在位(公元前2436~前2367年)七十年,寿九十八岁。帝喾高辛尊为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有四妃,元妃邰氏女,名姜嫄,生后稷,名弃,号周,别姓姬;次妃娀氏女,名简狄,生契,封于商,姓子,即殷商之祖;次妃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尧);次妃娵訾氏女,名常仪,生帝挚。帝喾崩,子挚立为帝。挚在位(公元前2366~前2358年)九年而崩,放勋立为帝,是为帝尧。

后刘庄刘氏家谱

后刘庄刘氏家谱 始祖明末清初,来自沛邑江南徐州乃故籍。相传来者兄弟三人长讳伯××现居中牟.次讳××居祥符。本支始祖讳全居文正为宋沂国王文正之故里,迁坟与村西约一里。历三世祖分为七门。五世祖讳孟奇邹平县尹嗣后奉贡生员。七世祖讳礼移居后刘庄。子孙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第一世(全)第二世(致)第三世(拾) 第四世(铎)第五世(云)第六世 (杨) 第七世(经)第八世(霞)第九世(桢) 第十世(曰)第十一世(橋)第十二世(托) 第十三世(齐)端方移居油坊庄第十四世(圣) 第十五世(广)第十六世(渊)第十七世(明)子清山(药铺)第十八世(允)清山;长子;本源。次子;本立。三子;本荣。 四子;金荣。五子;金相。六子;相成。七子;根成。 第一十九世(笃)本源;妻;史氏,陈氏。子;孟栓。 第二十世(诚)孟栓;妻;张氏。长子;银堂。次子;玉堂。 第二十一世(忠)银堂;妻;常爱梅。长子;桂发。次子;桂兴。 三子;桂中。长女;秀英。次女;随英。 三女;秀荣四女秀峰。 二十二世(肃)桂发;妻;李群梅。子;兵。长女;艳红。 次女;艳敏

二十二世(肃)桂中;妻;阮二妮。子;东辉。女;艳芳 二十一世(忠)玉堂;妻;刘改梅。子;青海长女;桂英次女;桂针 三女秀玲 第一十九世(笃)本立妻韩氏。长子鐟离次子铁栓。三子运升第二十世(诚)鐟离妻李氏子聚财。 第二十一世(忠)财聚妻张氏子发银女丑云。 第二十二世(肃)发银妻高氏长子玉山次子成林长女玉凤 次女冬枝三女小恩四女玉恩 第二十三世(恭)玉山妻侯秀香长子永治次子永亮长女慧珍 次女慧萍 第二十四世(懿)永治妻王明霞长子超次子润超 第二十三世(恭)成林妻吴书梅长子会永次子永贵女慧菊 第二十世(诚)铁栓妻史氏王氏长子辰酉次子福勋 三子广勋四子连勋五子双勋 长女社妞次女玉珍 第二十一世(忠)辰酉妻孟氏子升妞女丑妞 第二十二世(肃)升妞妻周桂花长子灿周次子灿军长女娟妞 次女喜兰 第二十一世(忠)福勋妻王清梅长子申彦次子申林三子杨林第二十二世(肃)申彦妻陈喜梅子中伟长女金霞次女金莉 第二十二世(肃)申林妻孙祥针长子金伟次子现伟 第二十二世(肃)杨林妻马小俊子宁女芳 第二十世(诚)润升妻张氏时氏长女坡妞次女秀群 第一十九世(笃)本荣妻孙氏孙世长子国桢次子宝庆女百玲第二十世(诚)国桢妻李氏长女停妞次女莹妞 第二十世(诚)宝庆妻张氏长子建勋次子建功长女随福 次女福兰 第二十一世(忠)建勋妻张氏孙氏李氏长子振华次子振杰 三子华杰四子俊杰女松琴 第二十二世(肃)振华妻吴桂枝长子志敏次子志芳三子志强 长女芳兰次女淑芳三女淑敏 第二十三世(恭)志敏妻盛铁荣子浩女婷婷

刘氏的起源

刘氏起源 刘氏家族乃中华之望族,人口众多,大陆有6500万,加港澳台和海外有近8000万,为我国第四大姓。刘,祖籍:河北。祖宗:刘累。分类:以邑为氏。姓氏起源: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刘氏姓源远古,根据古籍记载主要有四支,现分述于后: 第一支唐尧后裔 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承袭这一说法。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说:“刘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又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尧之故墟,又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生士会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士氏。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即士会),鲁文公元年,晋人使士会迎公子雍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归晋.其子孙处秦者为刘氏。”据刘氏族谱载:“士会归晋,有子留居于秦,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生子名夏,即定公,事周景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鲁昭公元年,天王使公劳赵盂于颖馆于洛讷,接谈之间,知神怒民判,人皆推我定公知人料事之哲,信不诬也。”定生庄公明,明生申公远,远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

(即刘邦曾祖父刘清)。战国时刘氏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清生丰公仁浩,葬虔州城东。生子曰颛,字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逝。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坟墓至今犹存,人称“汉皇林”。(注:汉皇林在今江苏丰县金刘砦村.)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载:“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时为范氏。范氏为晋国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指留在秦国的人)为刘氏。”汉目录学家史学家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徒大粱都于丰。”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做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自尧帝下传到高祖刘邦已达到七十五世了。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及天下。 第二支周姬后裔姓刘 据载,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在殷商时期,有一个叫古公檀公的人(后被周成王追封为周太王),其小儿子季历,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名为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县),以邑为氏姓刘。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邑为姓姓刘。此为姬姓刘。和唐尧祁姓刘,同出帝喾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

[Word]刘氏家谱

[Word]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 (河南偃师郭坟) 前言 家谱----心灵的故乡,又称族谱、祖谱、宗谱、家志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最具平民特色的历史记载。 盛世修谱、续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文明之成例也。国有史、族有谱,家谱也可以补充国史的不足。郭坟刘氏本次修谱、续谱的宗旨是:扬刘氏文化,明家族渊源,承先祖风范,晓兴衰之道。 今逢盛世,国威大振,百业具兴,家盛业旺,重修家谱乃本族之共鸣。续好家谱, 以祖宗之积德累仁,感召后世。 一、郭坟史记 郭坟村位于洛阳盆地东部,洛河流淌于南,邙岭,邙山,横亘于北,偃师、洛阳、 孟津三县交界于斯,邙山狮子峰屹立村北,汉魏洛阳故城布于村西南,首阳山位于村东北,山水环绕,古迹密布,是一块风水宝地。 郭坟村原名“鹿峰村”。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出城狩猎,驻马邙山脚下,在苍翠 的松柏林中,突然跃出一只梅花鹿,紧追过去,梅花鹿又忽然不见,消失处一山峰挺立,遂以“鹿峰”命名。山间林中的小村即为鹿峰村(即现在的郭坟村)。 清代乾隆《偃师县誌》载,明朝吏科掌印郎士中,官名,郭如星为吏部监察官,言正力行,不畏强暴。万历年间,多次上书揭露得宠宦官陈奉之罪行,曾被明神宗贬为杂官,郭如星故后,墓葬于邙山狮子峰下,郭姓后人为先祖守墓而聚居此地,遂更名“郭坟”,延续至今。 二、刘姓起源

刘姓起源有五,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唐代济南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帝尧(注1)陶唐之后受封于 刘,裔孙为刘累,注2,。夏朝孔甲,注3,时期,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受封于刘国。后来,刘累因故迁于河南鲁山,刘累为目前公认的刘姓始祖。他是中国最早的刘姓。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东周时,周顷王封其季子于故刘累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以刘为氏,称姬姓刘氏。故封地在今河南偃师市南之缑氏镇。另两支形成于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娄敬,屡献奇谋,高祖赐其族姓刘,此为赐姓之刘,汉朝初年,奉行和亲之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其子随母姓皆姓刘,此随母姓之刘。第五支是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三、刘姓变迁 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姓氏之一,刘姓人群大约有6700万人,占中国当代人口的5.34%。 公元前300多年,刘姓开始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河南、陕西、河北、江苏等地传播。公元前207年,刘邦----这位来自祁姓刘氏的伟大人物,在世界东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汉朝。从而开创了刘姓的汉家天下。从西汉到东汉,刘姓统治中国424年。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刘姓又统治中国650多年。从汉高祖开始,刘氏称王、称帝者有66人,先后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大多以“汉”为国号,汉朝是刘姓兴盛的起点,刘姓历代帝王在推动刘氏家族日益繁盛的同时,也促成了汉民族的最终形成。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传承至今。仍焕发着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刘姓人的光荣和骄傲, 四、刘姓的荣耀

刘氏家谱,族规,家训(汇总整编)

刘氏家谱族规 总则 盖闻国有典,乡有约,家有训。从来尚矣今。 圣天子雅敷文教,圣谕六条,推广为一十六条。可见作人化远,虽山陬海澨,一道同风,莫不共仰。圣治曷敢乱我王章者乎。吾刘氏之谱,原有家规增减,附入谱牒者,欲其用垂永远。大约先德行而后文艺,崇正道革、浮磨靡训、家之龟鉴,而保族之良法也。后之人观,咸而振兴焉!自是相渐成俗,习以性成。家诗书、户礼义,庶几哉族称,仁厚之里,人为三代之遗,启后承先,端有赖于斯乎。 一曰建祠宇 古者建立祠庙,所以妥先灵,崇祀典垂诸。世使世世子孙敦木本水源之思,兴春霜秋露之感,无忘亲,好故先后祖灵。非是不集各支子姓,非是不齐族中尝罚,非是不行佥议,非是不妥。况吾族祠宇,在先辈素有建立之志,或阻于时势之维艰,或溃于人心之不一,故有志而未逮也。今裔孙洪元、世模、世熹、世瑞、世城、世晟等,痛先灵之无归,愤美业之罔建,因纠同志,竭立经营,成此创举,以慰先人之愿,以贻子孙规祈。我后裔守此成业,整修维勤,毋致颓庶,不负我辈仁孝之心矣。 一曰谨祭祀 古之仁人孝子,粢盛必洁,祭服必备,诚有见于祭祀之当谨也。不然则列神主,具幤帛、陈牲体齐,戒沐浴百拜,祭奠者皆虚文耳。

大家世族,行之不替。愿我子孙勿忘根本,兴岁时、伏腊之思、修禴祠、尝之典。主祭者如质神明,助祭者毋恣玩,庶乎宗庙其飨之矣。 一曰孝父母 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诚、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所以为尽子职也。昔文王事王季以孝,武王事文王亦孝,孝父母者子亦孝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然,则孝也者贵乎修身,谨行不辱其亲,又非独三牲、五鼎徒口腹而已。鸣呼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可不省乎! 一曰和兄弟 应氏曰:棠棣之诗先以死丧孔怀欲其兄弟之相恤也继之以急难御侮欲其兄弟之相救也。盖谓兄弟者,一本所分,亲爱之情,根于天性。奈何以小言而伤和气,竞财产而致操戈哉。柳氏家训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多因娶妇人入门,异姓相聚,争长较短,偏爱私藏,以至背戾。分门别户,遂若仇,仇其然乎。愿为男子者,勿为妻所惑,残此同气之恩也。 一曰睦宗族 宗族盛大者,为人所忌妒。而家贵福泽,故宜互相保全之法,要视为一体,毋论亲疏,必有、无相济,患难相恤,忧乐与共,过失相规,然后情爱日加,和气致福,而族类永保矣。如有以强欺弱,以富辖贫,以智弄愚,以众暴寡,以搬斗启争竞之,路以教唆开设狱之门,遂致家设篱藩,庭分吴越,内变生外,侮作是自,为败宗之门也。鸣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刘氏家谱

泰祖入滇分支迁徙图 ① 一世祖 刘胜殷居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三块石簸箕街小鼓山脚下。 ② 二世祖 刘泰明初自西蜀宦南,初授湖广衡州同知,继升古滇太守,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军入滇,留镇曲阳,居采莲村,为入滇始祖。泰生三世祖进,居采莲村。进生五子:鉴、祥、罗、 瑞、玺。 ③四世祖 鉴居石宝山(今曲靖三宝镇);祥居采莲村(今曲靖潇湘街道);罗迁寻甸县;瑞住大坡头(今曲靖越州镇),后部分迁往罗平;玺迁亦佐县(今富源县),葬于迤东田。 ④玺生一子(失名),失名祖居沙底河,生子钧;六世祖刘钧迁居乍勒, 董氏生三子愿、愍、恩。七世祖刘愿居乍勒、刘愍的一支迁鹅毛寨;八世祖德浦迁折溪村,直至十二世祖刘深仁、刘怀仁、刘向仁于1775年后迁居偏坡。(乍勒、折溪均位于今竹园茂兰一带) 四川成都府华阳县 寻甸⊙ 昆 明 市 贵 州 省 广 西 红 河 州 ⊙沾益 ◎曲靖 富源⊙ 马龙⊙ 陆良⊙ 师宗⊙ ⊙罗平 ● 采莲村 ●三宝 ●越州 ● 茂 兰 ●迤东田 偏坡 ● 鹅毛寨 ● 泰 祖 (1381年) 罗祖 玺 祖 瑞 祖 祥祖 鉴祖 宣 威

四、自蜀入滇前十二代 一世祖 胜殷蜀贯始祖,居於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三块石簸箕街小鼓山脚下人氏。庠生刘化龙(胜殷祖)至其地见公墓对 云:四顾清山,派衍刘宗第一;三巴福地,看来此处 无双。 胜殷祖生三子荣、华、泰。 二世祖 刘荣明洪武时官居吏部。子孙世居华阳。 刘华迁陕西宁夏,任总兵。 刘泰明初自西蜀宦南,初授湖广衡州同知,继升古滇太守,后解组将归。适值滇夷作叛,复奉简命,留镇曲阳。洪 武十四年(1381年),大军入滇,宣谕越州土官龙海归 附,开道投诚纳贡,保全合境人民。蒙钦赐协同管理、 世袭冠带。为入滇始祖,永乐二十一年卒(1423年)。 泰生子进。 三世祖 刘进袭父职,仍引海氏纳贡。生五男二女,女皆适杨,长曰大杨,次曰小杨。天顺五年卒(1461年)。 进生五子:鉴、祥、罗、瑞、玺。 四世祖 鉴居石宝山(今曲靖三宝镇) 祥居采莲村(今曲靖潇湘街道) 罗迁寻旬县 瑞住大坡头(今曲靖越州镇) 玺迁亦佐县(今富源县)。 五世祖 鉴生五子汉(袭职)、潮、润、堂、宥(孟和)。 祥生一子昂。

界江八修 《刘氏族谱》

界江八修《刘氏族谱》 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国史、地志、族谱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系珍贵的人文资料。 家谱赖以载世系序昭穆、志祖功述祖德、叙亲情记聚散、录徙踪,彰孝行示族训……溯其源至当代成一书,衍其支而为百世;木本水源,惟家乘不紊,虽百世之遥如同一日,万人之众似同一家,涉四海感同亲邻。虽难以遂愿,但一旦告成,当为家之大幸。且可补正史不具专史不详。 “刘”古时兵器名,“斧钺”之意。 帝尧为我界江刘氏血缘圣祖;尧15岁即被推为族中酋长。尧之九子源明封于刘,始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临汾市洪洞县)。时族人擅制陶,封于唐(今河北省唐县),称“陶唐氏”。《左传》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累夏朝孔甲时为相,善养龙,封“御龙氏”,此为经传,正史中所载刘氏第一人。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刘氏贡献卓越,优者甚众,累五十七世孙刘邦剪秦创汉,首尊儒术,随即汉人、汉字、汉语、汉族形成,铸就了大汉文化,推进了疆域扩张,成就了大汉伟业,为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之典范。 邦四世孙彭祖即景帝之子,初封广川王(今河北衡水一带)。后封赵敬肃王;其子苍于元朔二年六月封广平阴城侯(今河北肥乡、鸡泽、邯郸、广平一带),为广平世系始祖。苍三世孙寿光,寿光生锡,锡生廷琛,八世孙藻于汉章帝建初间征匈奴有功封为司马。二十九世孙时辙涉广西。

苍三十三世孙刘像,字攸震,唐肃宗年间封安成令(今江西安福)任内有善政,尊为“福主菩萨”供奉至今。后擢升御吐蕃,居功进爵益国公,封昭武英烈王,葬安福蜜湖白马峰。(注:刘像墓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生哲,哲生子二:沔、洟。 洟八世孙刘偁,字汉臣,天赐奇缘;于太和六年自川宦安福。为守先祖之墓尽孝道,定居蜜湖,为蜜湖始祖,葬刘像墓左侧。安福刘氏十八派基祖均出于偁公之后。(蜜湖位于今江西安福县枫田镇新屋场村刘家组) 生岱、岳、密、旵四子,我族为岱之传人。 岱八世孙仁政,封袁州刺史,生子一:克都。 克都字子敏,山东学政升平度州节度使。宋建隆年间,自蜜湖涉南溪(偁公派衍基祖之一,今江西莲花县琴亭镇杨枧村)为南溪始祖。克都生文祖、昌祖、泰祖三子。昌祖配谢氏,克都公六世孙汶,字伯寿,良辅长子,宋绍兴年间举官迪功郎,升龙南县尉,聚贺氏,子三:机、椿、枢。 机十四世孙、明德三子:世华,迁攸县蓝村,聚周氏,子一、韶善。为我族迁攸基祖。世华五世孙廷完、廷宠公继徙攸县蓝村,时在元末明初。后廷宠留居蓝村。廷完公生子二:辰可、法可。辰可,字占位,元朝谏议大夫。法可,字占禄,元朝豸史台谏,正值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先朝命官离京,于明洪武十一年并辔来攸定居界江。 辰可公生子思文,思文公生、达真、达星、达念、达聪,据此派分四房;分别居界江、南水、江口冲、湘邑鹅公岭,醴陵苏家冲等地。 法可公生华文,华文生达晖,旧修谱牒并入辰可公四房之后为第五房。其后亦分三房;居界江、琴陂、太子园、藻田、幽居、石龙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