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男女恋爱观念之不同

论男女恋爱观念之不同

论男女恋爱观念之不同
论男女恋爱观念之不同

论男女恋爱观念之不同

访谈实录:

1问: 拥抱和亲吻你更喜欢哪种?女:拥抱,因为非常温暖,有安全感。男:亲吻,因为更亲密。

2问:活泼的和文静的,你更喜欢哪种女生? 男:漂亮的。

3问:是否有处女/男情节?是否赞同婚前性行为?女:最好是,但只要不在恋爱或婚姻中出轨就可以接受。不太赞同婚前性行为。男:有处女情节,赞同婚前性行为。

4问:分手之后是否还会做朋友?男:应该会吧,毕竟相识一场。女:不会,会一刀两断,从此是路人。

5问:是否会主动追别人?男:遇见喜欢的一定会去追。女:不会主动告白,如果真的喜欢会给足够暗示,等男生先告白。

6问:自己是否有红颜/蓝颜知己,是否介意对方有蓝颜/红颜?男:有,但不希望自己的女友和男生接触太多。女:没有,可以有女性朋友,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亲密。

论文主体;

以上列举出来的问题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回答也只代表较多数人的答案,但从每个问题男女回答的不同就可以发现男生女生在寻找伴侣或与之相处时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观念。根据一个关于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要求的采访,我发现女生非常注重安全感,对男生品行要求较高,而男生则较为注重外貌。而且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不希望被

约束却通常约束对方较多,有较强的占有欲;女生在恋爱中都会化身为FBI,对男生是否有暧昧关系第六感很准。

首先,在外貌方面,人类是追求视觉愉悦感的动物,都对美好的事物心生向往,这绝对无可厚非。所有的爱情都从皮相开始,人性总是贪婪的,总是妄图两全,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一个满腹经纶的秃头胖子和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帅小伙,相信大多数女生都会选择后者,而男生在选择对象时也一定会对相貌有要求。即使杜拉斯在《情人》中借男人之口说到“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貌”,而她也确实亲身证明了这句话——她在七八十岁时有一个比他小四十岁的叫杨安德烈亚的帅哥男友,但我认为这位帅哥是恋祖母癖的可能性更大。虽然男生女生在寻找对象时都会考虑外貌因素,但显然外貌所占比例有很大差别。网上热议的男神50条标准很高,但那也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情况下女生对男生外貌要求并不是很高,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越成熟,外貌所占比例就会越低。女生更加重视的是男生的品行气质,要有一个可以吸引她的优点,比如成绩好,会写诗等。而男生随着心智的成熟,可能会对女方气质,孝顺的要求高一点。

再结合最近奶茶妹妹和刘强东的恋情,还有高晓松的漂亮妻子来说,很多男生都在吐槽刘强东和高晓松,无非是说他们又丑又老,怎么妻子或恋人都那么漂亮呢?但事实如何呢?刘强东是京东老板,自然有领导的气魄和属于40岁成功男人的独特魅力;而高晓松出身书香门第,其本人也是清华毕业,有才华有名气,他们身上都有吸引

人的闪光点。那些只会吐槽别人的男生为何不努力提高自身呢?女生选择和一个人在一起,总会是那个人身上有某一点吸引她,即使是金钱因素,就好像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可能只是因为她漂亮的身材。

男女恋爱观念另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关于性。性是一种原始欲望,是人类生存繁殖的必要,无论男女都需要性,尤其在婚姻中。但不同的是,男性似乎更热衷于此。而根据一项调查,发现年纪越小的男性(身体发育成熟)越对身材惹火的女性没有抵抗力。男性赞同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明显很多,柏拉图式的爱情显然对他们来说缺少吸引力,或者说交女朋友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可能一部分男生的思想正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说“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具有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别人,挑逗是对你。”而男性可以无爱而性,这是男女之间一个很大的不同。女性对于性比较保守,同时对婚姻或恋情有较高的忠贞度。而且一旦建立婚姻关系,有了孩子,女性会表现出较强的家庭责任感。对于感情,女性往往偏向于奉献,而且因为家庭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使得她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显得更为慎重。这显然与普遍的社会观念有关,遇人不淑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而当其婚姻幸福时,事业或名誉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一个男人在40岁的年纪事业有成会被誉为黄金单身汉,而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女人如果事业有成却在婚姻爱情方面不尽人意却可能被当做失败典例。所以关于性的观念不同,不仅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与深植于社会的传统观念有关。

再上升到精神层面,由于老夫少妻这种形式的关系充斥媒体,所以我以为可能男生都会喜欢比自己年纪小的,但当我问及他们这类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却是希望伴侣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多,希望能以朋友的方式相处。而我听说的一个女生和一个已经工作的比自己大5、6岁的男生因为“代沟”导致交流十分困难,最终以分手作为结局。而女生却普遍喜欢年纪比自己稍大的男生,因为希望自己是被照顾的,接受姐弟恋的较少,一方面是生理原因,男性衰老较慢,一方面是因为男生思想没有同龄女生成熟。但绝大多数人向往的爱情是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温暖的一种对等关系。而关于门当户对的问题,我也采访了很多人,他们比较赞同的答案是门当户对不是爱情的保障,而是婚姻的保障。

金庸说自己只相信两种爱情,一种是青梅竹马,一种是一见钟情。青梅竹马,即使有人变了,一些习惯还是不变,青梅竹马实际是情感和习惯的堆砌。一见钟情最不可靠,也最容易在相处之下淡化,但对固执的人往往也是最致命的。即使他再不好,也无法改变那一刹那对自己的冲击。如果让自己选择,一生只有一秒那么短暂,那么就只活在那一秒里,那一秒里,只活在自己身体里,不是作为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自己。我听说一个女人可能同时喜欢上两个男人,一个是在他面前会心跳加速的人,另一个是可以放心依赖的人,她们没有男性理智,只好都把这种感情归于爱情;而男性择可以将爱情与其他感情清楚地分开。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正确,但不可否认,这两种感情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爱情是一种吸引,所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提升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曾经看到一句话“如果女生把吃饭的钱都用来做脸,那将来会有很多男生愿意请她吃饭;如果男生把睡觉的时间用来工作,那么将来会有很多女生愿意陪他睡觉。”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同时认真的女人以及男人是最有魅力的,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爱情要每天成就最好的自己。而我也相信陪伴是最美好的爱情,即使在爱情上很多时候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那依然是最美好的回忆。而即使男女双方在恋爱观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正如磁铁的不同两极反而会紧紧吸引,男女之间一阴一阳却造就了最好的平衡。太顺利反而是一种最大的挫折,男女双方只有经过磨合考验才能铸就坚定的爱情。

恋爱观与婚恋观的关系

恋爱观与婚恋观的关系 在当前国内的学术界,很多学者把恋爱观和婚恋观“混为一谈”,或认为恋爱观就是婚恋观,或认为恋爱观包含于婚恋观之中,实际上仔细分析就可明白恋爱观与婚恋观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界限,而且大学生群体的恋爱观研究要比婚恋观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看,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恋爱观和婚恋观并非同一概念。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问题的系统认识;婚恋观则包含了两个方面——婚姻和恋爱,同时这里的“婚姻”和“恋爱”有着密切的联系,“恋爱”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婚姻”是恋爱的最终追求,即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婚姻是恋爱的延续和保障。因此,恋爱观中的“恋爱”并不完全等同于婚恋观中的“恋爱”,二者虽然都源于对异性的爱慕情感,但是恋爱观的落脚点在于恋爱关系的中两性问题,婚恋观的落脚点在对婚姻的态度和观点。恋爱观与婚恋观的不同,还因为恋爱观与婚恋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区别,一个以爱情的发生为前提,一个以责任的承担为前提。当然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恋爱不需要责任或者婚姻不需要爱情,而是在恋爱或者婚姻发生时,到底是以哪一个为承诺的对象。恋爱的发生意味着男女双方互相给予了对爱情的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源自于人的本能的自然属性,爱情的承诺在恋爱时明显大于对责任的承诺。婚姻的发生意味着男女双方给予了对方共同生活的承诺,这种承诺源自于人未来发展的社会属性的需要,这时,责任的承诺大于爱情的承诺。 恋爱观与婚恋观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恋爱观与婚恋观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都是对成年男女在两性关系问题上的一种探讨.只是各自侧重的层面不同。恋爱观侧重于对恋爱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研究,婚恋观侧重于对婚姻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恋爱观和婚恋观终究都是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成果上不可避免的呈现出继承性的特点。无论是对个体恋爱观的研究,还是对群体恋爱观的探讨,他们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婚恋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是继承性。因为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突然改变,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扬弃。所以,个体或群体对恋爱观或婚恋观的态度,也不会发生严重的分歧,毕竟二者都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的反映。 (2)从研究现实来看,在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中,以恋爱观研究取代婚恋观研究更加遇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大学在校生的年龄集中于18岁?22岁,而大学生真正步入婚姻殿堂的时间是在26?30岁之间,且不少的男大学生的结婚年龄推迟到30岁以后。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时代的爱情往往是最没有现实负担的情感投入,不用过多的考虑“票子、房子、老子”等外在因素或物质条件,更加注重爱情所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把这一时期的爱情看作是完全的情爱的释放,而不是婚姻的前奏,将爱情与婚姻割裂开来,虽然满足当前大学生生理、心理需要,是符合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现实选择,但是也极为容易滋生不良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成功。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就是要从现实出发,有的放矢的研究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而不是婚恋观),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倡导积极、正面、健康的无产阶级恋爱观,使学生自觉地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家庭、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把恋爱与研究相对于婚恋观研究而言,更加有利于衡量爱情本身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研究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_ 思修

大学生恋爱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爱情,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样,家长,老师们便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在大学这片蓝天上自由飞翔。 对过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为未来而拼搏着,谈恋爱似乎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为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尽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大学校园里主要的奋斗目标。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环境。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谈论的人越来越多了,也常常成为宿舍里“卧谈会”上久议不衰的主题。 正像春天到了,树木发芽,花儿开放一样,大学生们正值人生的春天,校园里的恋爱,也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到处萌动,绽放着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可是正像花开花谢一样,不是每一朵花儿谢了的时候都结出甜美的果实,常常也会有苦果或者没有结果,恋爱失败也是时常会发生,需要面对的。 对待恋爱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仍然是一个严肃的、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问题,不宜草率。所谓谈恋爱,那是需要时间,在正式建立恋爱关系之前,有一个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的过程,也许还是慢慢地谈比较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所带来的快乐是其他一般情感所不能比较的,为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情的真正价值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恋爱与生活的关系,在此我们组以大学生恋爱观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和感触情: 一恋爱总体趋于健康,但不健康的恋爱观及动机在大学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当问及”恋爱的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男生有54.3%的人认为寻找结婚对象或者为了学习的动力但女生33.3%的人是为了结婚或为了学习,而追求享乐或摆脱寂寞的男生占有45.7%,女生占女生比例的49.9%。这说明男生的恋爱比女生

树立正确恋爱观主题班会策划书和总结

树立正确恋爱观主题班会策划书和总结江西信息学院 2012年12级计算机技术系软件(6)班主题班会策划书 主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策划单位:12级软件6班 时间:2012年 11 月 13 日 地点:新教学楼 105 教室 一(引语: 爱情观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有些人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的演绎,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活动背景:浪漫色彩浓、自主性较强、盲目性较大、公开性突出、随意性二( 较强,大学的生活是浪漫的,丰富多彩的,处于多梦时节的大学生,其感情世界是美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也随着变化,恋爱行为也愈加开放,但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使爱情的果实开得更加丰硕。三(活动目的:通过对恋爱观的认知与讨论,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谈恋爱这个问题。培养爱的能力,为恋人的学业承担责任,理解恋人的向往和追求,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正确对待爱情挫折。 四(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6日下午13:00 五、活动对象:计算机技术系6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地点:新教学楼 105 教室 七、活动主题: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由团支书准备活动策划书。 2、组织委员提前联系教室 3、召开班委会,分配、安排相关事宜,分配到人。 4、确定活动主持人. 九、活动流程: 1.第一环节:依次发言(14min) 1.1想发言的同学可以上台阐述自己的爱情观 2、根据之前发言的同学,随机抽取同学。谈谈自己对发言同学恋爱观的看1. 法。 2.第二环节:辩论赛(15min) 2.1组织8个人分两个组讨论大学生恋爱的利于弊进行辩论。 2.2两组8人4男4女,一组2男2女 2.3全班同学总结辩论结果 3.第三环节:音乐传球(15min) 3.1安排人播放音乐随机暂停,暂停时球在谁手中,谁就表演节目。 4.第三环节:我想说……(10min) 3.1向同学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在上面写上自己对大学爱情的看法。 3.2 在此期间播放音乐。 5.第四环节:推荐影片(110min) 由同学自己找时间去看 6.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拍一些搞怪的照片,然后做成一个影集 例如:全班同学撑下巴,爬趴桌子上,两个人用手做心形等等……, 6.结束:组织离场(10min)

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男女对待爱情有何差异

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_男女对待爱情有何差异 *导读: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男人和女人不仅身体构造不同,性格不同,思维、观念也不同,因此,两者的爱情态度也不同,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总而言之,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1)、对漂亮的异性都会让人产生好感。美,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男人比女人更多地为对方的外貌所吸引,这也说明在爱情问题上男人的识别能力比女人要低一些。 (2)、男人陷入情网比女人陷入情网要快。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研究者对500个青年男子和450个青年女子做了一项浪漫爱情的测验,发现四分之一以上的在4天之内就匆匆地爱上了某个女子,但是同样情况的女子只占15%。 (3)、女子对爱情的态度远比男子实际。男性对爱情往往很浪漫,而且狂热。女人对爱情通常要考虑婚姻与将来。她们评估爱情关系时更加面向现实,对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考虑比较多。

(4)、在求爱的问题上,男子一般比较大胆,主动,富于进攻性,有时甚至过于鲁莽;而女子则往往瞻前顾后,欲进而止,有时甚至会有与内心相反的行为表现。 (5)、在恋爱交往过程中,男子往往表现得更加狂热,甜言蜜语很多,而且爱情的温度一下子会升得很高;可是多数女子却喜欢温热,要求适度,过热的爱情反而可能使她们有顾虑。 (6)、女子更易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坠入爱河以前,女子的重重考虑比男子多,但在坠入爱河后,却更容易轻信对方。有人说,陷入热恋的男人,一半是理智,一半热情;而陷入热恋的女人,全部都是热情,有时就不考虑其他问题了。 (7)、在恋爱中,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提出性要求。女子在这方面一般不处于主动地位,并有自然的抗拒心理;但是如果屈从了一次,以后就完全依附于对方。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完整版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 的差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

Abstr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 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质量。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在中国,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结婚是为了父母,娶媳妇是为了给我洗衣做饭。”这些质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那么,西方人的婚姻观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结婚的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择偶方式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地位 一择偶方式不同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订终身,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许多夫妇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爱情了。正因为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就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如,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知道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对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弊端。而西方则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可以生活在一起,无“情”便可以分开。 二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婚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 (一)结婚目的的差异 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一方面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二)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1期)2009年4月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81)Apr.2009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余良才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 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舍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 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伦理观中圈分类号:G4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2—0082--03 爱情是男女之问真挚的爱慕.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黑格尔讲:"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停 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 灵"…(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如果离开了道德的 规范和保障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道德作为调节个人行为 的一种特殊规范,在恋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 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恋 爱生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 ,相互之爱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时,金钱 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真正的爱情已是稀罕之物.流行的 爱情观往往把爱情视作性欲的满足.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爱情观进行了猛烈 地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指出爱情是人所固有的规定和表现,是人的生命表现.在0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也揭示出爱情的本质.他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 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看似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却准确地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彼此爱慕而不是单方面的暗恋,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慕不是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而是你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爱情里,你将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对方便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在爱情中你和对方合二为一.彼此的异质消失了,而结合为一个新的生命.同样, 恩格斯也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f.因为现代的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种真正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爱情是不是自古就有呢?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 这样不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p.只有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8730228.html,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作者:杨晶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差异喜宴 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 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变化,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我很喜欢的演员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的百度百科上,妻子一栏上的名称是Vanessa Paradis——某法国玉女歌手。因为她,德普结束了浪子的生活,开始变成一个居家好男人,曾以颓废形象定格银幕他开始以慈父形象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推着婴儿车,拿着尿布,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派对。他们之间有2个孩子,他在左上臂的内侧纹了3颗心,分别代表着Vanessa Paradis、女儿Lily-Rose和儿子Jack。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V anessa Paradis并不是他的妻子,他们俩没有结婚。 这不奇怪,因为西方人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先想到婚姻的。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40、50岁也不会考虑去结婚。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讶又兴奋。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这就是爱情至上。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如果是20大几了没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是直奔主题去结婚。相识一年后,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除了在结婚目的上的差异之外,中西方对婚姻家庭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曾在05年年底,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