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

大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

大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
大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

大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

内容摘要:大二学生处于大二其实还是处于“责任延缓期”中,因此还可以比较理想化地学习、学术化地建立自己的知识与思想体系,而不必像大三、大四学生那样急功近利。大二同学是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二也是大学的重要阶段,本论文对大二同学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字:大二学生、心理行为特点、转变

一、大二学生政治信仰发生转变

到了大二,社会活动增多,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太多所致。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偏激,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极易对政治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在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中,大二是转折年龄,大二、大三、大四与大一存在显著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政治信仰大二为最低的原因。刘玉新研究指出:大一压力均值最低,大二最高;大二的压力总值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宋兴川的研究指出:社会发展满意度对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进入大二后学生面临的种种生活压力增加,对社会发展满意度低,所以大二是政治、民族和国家主义信仰转折的原因,相对于大一学生,大二和大四学生不容易产生政治信仰、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

二、大二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处于全盛时期

从总体来看,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学生的专业方向逐渐清晰,学生在课外补充相关知识以丰富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葛明贵、余益兵认为中年级是大学生学习品质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既具备了学习的心理条件又有较充分的学习心理准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全盛时期,学习技能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赵毅等从大学生年级的差异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差异,认为一年级大学生学习愿望强烈但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的生理条件具备但心理条件不足、学习的自觉性较好但情绪波动大;二年级大学生目标和学习态度出现了差异、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处于全盛时期、独立学习能力日益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不断发展

在大学生学习动力发展趋势的研究上,陈云普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个动态过程,伸缩性较大,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总体上由高到低再向高的曲线变动。大学生刚入校时,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积极性较高。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上学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整体学习动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的时期,也是他们之间包括学习在内的综合竞争上升和下降的变动频繁的时期,极易产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到大二结束,同学之间在集体中的定位初步形成。此后,一部分学生垄断了各种激励,一部分学生则经常受到如教师的批评,或补考,或处分等各类处罚,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学生明显增加

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年级构成方面,刘淳松等认为在求知进取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水平低于二、三年级学生;在物质追求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水平低于三年级学生;在个人成就动机上,一年级学生个人动机水平显著低于三年级;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一年级学生小群体动机水平高于三年级学生;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动机上,年级差异不显著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大二学生在经过了大一学年的适应与探索后,专业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也逐渐明朗,大部分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与文献拓展专业知识,进入了专业学习的全盛时期;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专业素质、性格特质、发展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能会重新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但是,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已过,离就业又有相对较长的时间,加上较多的学生活动,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下降,容易形成学习倦怠,此时学生之间的专业水平差距逐渐拉开;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经历了大学的考试,他们通过前辈或自己探索找到了应付考试的方法。由于考试对他们来说变得相对轻松,很多学生会在大二学期忽视自身学习能

力和现状,他们为尽快完成学业而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可能导致学生学得多而不精,使得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因此在这一个阶段,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课后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告诉他们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以便对相关学生进行提高学习动力的引导。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的建议和引导,教给学生最主要的理念就是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方向,合理选择课程,不要为了应付考试和提前完成学业而盲目选课。

三、人际关系负责复杂

大学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同学关系方面,赵颖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是,在容纳他人水平上,一、二、三年级显著低于四年级;在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受水平上,二、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三年级。二、四年级在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大学二年级正是体会大学生活的大好时期,已适应离家后的独立生活,与同学经过一年的磨合也形成了自己的团体,没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部分人还找到了异性朋友,此期间也有一些闲暇时间参与学生社团等团体性活动,此时个体觉得与他人关系融洽,觉得自己更容易被他人接纳

大二是学生交流的频繁时期,同时也是矛盾频发的时期。经过了一年的相处,同学之间已经对彼此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没有必要再为了给他人留一个好的印象而努力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再加上一个学期的相处使得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新学期的开始容易引发这种矛盾。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陈运普就得出类似结论。他提出大一的新鲜感已过,就业似乎还很遥远,大学生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但生性好动的青年怎能甘于寂寞,追求感官剌激的他们,很容易“无事生非”。因而此时,不论是生活在同一宿舍的学生还是学习在一个班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矛盾的多发期。随着相互之间相识并逐步熟悉,日常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各自的缺点和某些习惯性动作,尽管自己没意识到,但对其他学生来讲,由于是第一次遇到就感到很难容忍。所以大学生迎来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独自处理他们情感交流与矛盾碰撞的磨合期

在师生关系方面,王佳权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大二学生在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上低于大一、大三学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己经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又还未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故在师生关系的冲突性维度上的得分就不像大一、大三学生那么高;在支持性维度上,大二学生的得分较高原因是大二是大学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黄金时间,在这个阶段,专业课程较多,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也多,由于这一阶段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程,老师也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专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在课程和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心血,花费更大的气力,让学生能够体会和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大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大学阶段最为复杂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频繁,同时也产生较多矛盾;同时忙于应付完大一的适应生活后,学生自身的感情问题、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部分同学在学生组织中如鱼得水,交友广泛,而另一部同学却出于各种因素而与他人交流很少;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找到了异性朋友,而自己却始终孑然一身,这些情况很容易引起人际矛盾。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注重把握学生的人际交流情况和由此而引起的情感及心理问题,但是又要避免过于直接的询问和关心,使得学生认为私人空间遭到侵犯或者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辅导员可以定期向班长和各宿舍长了解班级同学的人际交往情况,以自主解决矛盾和冲突为原则。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应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其生活状况,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自己,优化师生关系。班主任还可向任课老师了解其对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向学生了解他们对任课老师的印象,以便了解师生关系,及时帮助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社会实践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和社会接触,适应社会的生存模式。大二的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学业压力还不大,他们积极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想通过这种方式丰富课余生活并且提升自身能力。大二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上褪去了大一的盲目,在活动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变得更加成熟。大学的社会实践包括哪些内容?江耀峰在《对华中科技大学600 名本科生的调查分析》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划分为: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和见习、公益劳动、社会考察、社会宣传活动、科技服务、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李辛将学生社会实践分为6类:(1)教学辅助类;(2)勤工助学及有偿类;(3)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类;(4)科研能力培养类;(5)国防、军训类;(6)社会经验类。其中,第1、4、

5 类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学生动机多源自完成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第2、

6 类实践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回报,学生会考虑外界的物质奖励因素;而第3 类实践,学生们关注更多的是自我社会价值的体现

对于这些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现有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是感兴趣的,但是又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在对社会实践认同度的调查研究中,彭兰得出,社会实践活动已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四个年级相比,大四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占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大一学生,比例最低的是大三学生,其次是大二学生。为什么大二、大三的学生对社会认可程度低,她分析的原因是,大一、大二学生经过了一两年的社会实践,觉得有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是走过场、走形式,没有多大的收获,于是渐渐地失去了对实践的热情

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中,江耀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重视、支持和宣传。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实践内容不够丰富。37.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缺乏老师的指导;十五分之一多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时间。19.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缺乏场地。同时,彭兰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出意见:大学生不被社会接纳;社会实践只有少数人参加;社会实践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认为社会实践是搞形式,走过场

总之,以上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基地建设、时间安排、经费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均存在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以致用、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大二阶段又有足够的时间与热情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努力争取地方支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向长期化、阵地化、项目化和层次化方向发展。江耀峰针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提出了7 点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发挥课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坚持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原则;进一步将高校“两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建议如下:(1)努力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日常化形式,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选择学校附近的社区作为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有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2)各院系应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信息交流平台如专门的网站或博客,以供学生交流社会实践信息,分享经验;(3)对于院系组织的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建立评估体系,确保活动的质量;(4)对于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实践活动,不应该在经费方面平均化,应该在活动前由院系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意义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5)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重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主动寻求自我完善与发展;(6)在学术调查活动中,鼓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帮助进行指导,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还可以建立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

生的交流互动平台。

五、对学校与专业有一定归属感和认同感

经过了大一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之后,学生对学校和专业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专业认同进一步加深,或者结合自己特质、发展要求和兴趣之后对学校和专业的归属与认同感降低。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该注意这一阶段学生这份方面的情感变化,进行及时引导和帮助。

国内对于学校、专业归属感等问题分阶段的研究不多,大部分都是从宏观上阐述加强学生学校与专业认同感的现状、意义和方法。郝佳在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中分成学校认可、自我角色认可、责任感、校园同伴关系认可、个人地位认可和安全感6 个维度,结果显示说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不同的年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学校认可、个人地位认可和安全感上,大一、大四的学生要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而在自我角色认可、责任感和校园同伴关系认可三个维度上,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要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自我角色认可和责任感两个维度上,大一新生的水平最高,其次是大二,再次是大四,最后是大三。在校园同伴关系认可上,大二水平最高,其次是大一,而大学三年级水平最低

秦攀博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和专业类型上存在交互作用。对于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二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二年级学生,专业类型在专业认同及其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具有显著差异。很多研究表明,大二是个特殊的年级阶段。对于大学生生活已经适应,在学习上已经走入正轨,对本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都在增加,同时认识到专业也不代表今后的职业,学习途径有很多。情感上已经失去新鲜感,能够辩证而全面的看待专业的优劣。行为上都是很认真,因为就业形势严峻,不敢掉以轻心荒废学业。适切感上很多学生已经接受了本专业,觉得学哪个专业都一样,自己都能学好

在大二阶段,转专业、双辅修等已经确定,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已经无法更改,因此学生会踏下心来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无法学到己感兴趣或者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自暴自弃。因此对于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新生,在大二这个过渡阶段同样重要。班主任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可召开相关学习交流会,更深层次的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班主任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对专业的了解与认识,制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

六、自我接纳情况和因对方式处于半成熟状态

大二学生使用的主要应付方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其应付方式处于成熟与不成熟型之间,总体倾向采取积极应付的行为方式,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大二学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能够主动面对困境,善于学习,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他们易冲动,较情绪化,当面临现实困境感觉无力解决时,会用幻想来逃避现实,用想象的美好掩盖不满意的现实。大二学生的应付方式在求助因子和幻想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女生求助因子和幻想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本身发展特点有关。女生擅长应用语言且表达流畅,喜欢倾诉,在面对问题时乐意并善于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外部支持力量。由于女生情感细腻、深刻、易情绪化,偏重形象思维方式,在应对事件时有时会借助于自我内心世界的想象来逃避现实压力。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因子上虽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受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影响,男生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表现出独立、勇敢、坚强的个性特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能够理性处理问题。但是,当感觉无力解决或应对时,男生也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用合理化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研究结果显示大二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直接影响着其采取的应付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均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自我接纳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成熟的应付方式,自我接纳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因此,关注大二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应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具体行动:1开设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课程,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接纳水平,减少消极自我评价;o采取团体辅导形式,组织各种性质的大学生成长团体;?组织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学业之外找到实现自我的领域。同时朋辈间的交流和支持能够让学生得到帮助;?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积累经验,丰富的体验能够促进个体的精神独立性,发展健全人格。当学生在接纳现实自我的基础上建立起切合实际的理想自我时,他才能建立合理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成熟积极的应付方式去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发展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3): 297-298.

[2]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4. 30-33.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0效度与信度的研究[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10): 164-168.

[4]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0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1): 19-22.

[5]丛中,高文凤,王龙会.自我接纳与大学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相

关性初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2): 119-121.

[6]黄高贵,李娟,杨文华,等.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接纳和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3):

255-256.

[7]黄高贵,吴燕.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5): 301-302.

[8]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75-177.

[9]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 42-44.

[10]刘东台.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

六、小结

综合上文提到的几个方面,大二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过渡性。大二上学期,学生在大一时期的新鲜感与不适感基本过去,系统而深入的专业学习才刚刚开始;大二下学期是向大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专业学习、更加成熟的社会实践转变的时期,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并且对专业认识有了阶段性的提高,专业方向开始形成。所以,学生工作者要从学习、社会实践、人际关系、专业归属感等方面把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情感、心理和行为变化,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今后发展方向上做出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

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3 卷(5).

[2]赵毅,曹克广,陈宪吉.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心理特点的

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3]陈运普.大学生学习动力变动趋势研究[J].三峡大学学

报(人文学科版),2007(7).

[4]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第9 卷(20).

[5]赵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哈尔

滨学院报,2008(5).

[6]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及其关系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7]江耀峰.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8]李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机的初步调查研究.教育艺

术[J].2007(6).

[9]彭兰.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倾向的调查与分析[J].高

教论坛,2005(10).

[10]郝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5). [11]秦攀博.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12]李黄珍大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3]王渭玲,汪勇. 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2): 118-119.

[14]高一虹.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

究论丛, 2001, 39(2): 9-16.

[15]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 2000 (6): 40-45.

[16]高云鹏.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07, 23(6): 102-106.

[17]李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应对的相关研究[J].绍兴

文理学院学报, 2003, 23(9): 112-114.

七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及建议

七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及建议 一、七年级学生学习问题汇总 1 学科知识跨度大 2 学习能力转化难度大 3 不适应初一学习生活 二、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2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3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三、家长教育及辅助该年级学生学习成长的指导建议 1、帮助孩子适应中学环境。 初中与小学毕竞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中学的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学科门类等各方面比小学更大更广了,对一些住校生说,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个挑战;学科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需要一定量的课后训练;而且,这个年龄还处于似懂非懂时期,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正因为这些变化,常常让一些学生跨进初中校门后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在小学时期表现相当不错的孩子,因没有及时适应环境而落后了。为此,家长要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已经是中学生了,中学就会面对“课多、书多、老师多”的现状,正视现实,克服危难情绪,帮助孩子心里上接受环境的变化。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升入初中后最初几个月的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对症引导,在帮助孩子度过中学适应期中扮演重要角色。 2、引导孩子学科平衡发展。 作为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根据各学科作业完成质量判断孩子上课的专心程度,特别是要关注孩子对各门学科的精力分配状况。引导孩子对各门学科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让孩子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老的学科,也要对历史、科学等新学科一视同仁,不能顾此失彼。要使孩子既重视班主任老师的课程,也要重视和喜欢其他老师的课程。从教育经验看,各门学科的平衡发展是孩子学习成绩全面提高的关键所在,而且,初中三个学年学业负担逐步增加,一旦出现偏课现象,某一学科落后以后,追赶和弥补将会十分困难。 3、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一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一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二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

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

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心理渐趋稳定: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出现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这是较早出现的竞争心理。 二年级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例如开运动会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自己班级运动员赢了,他们会欢天喜地,如果对方赢了,他们会默不作声 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比如擦桌子,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擦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 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 许多家长、教师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应掌握的行为习惯 不打扰别人:孩子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家长难堪的场合。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孩子理解:家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不要只想着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或其它事需要安静,应自觉和同学们小声说话或先学习,等客人走后再大声玩闹。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一、初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及特点 1、自身角色的改变 从小学的老大转变为中学的老小。原先在小学班级里成绩优秀在新的班集体就可能显得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了,也有的同学升入初中后对新的环境感到自信心不足,寂寞、孤独,总是怀念以前的班集体或以前的老师。这种角色上的转换,会使我们同学产生相当强烈的不适应感。 2、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 现在我们同学在家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是从前天进入初中开始住校后,我们就发现,我们不得不告别过去在家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父母的生活了。而是一下子要去面对自己买饭吃饭、洗衣服、收拾床铺等这样简单又具体的问题了,而且一周才能回一次家,有的同学甚至是要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那么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同学来说怎么办呢?还有父母给的生活费又该怎样计划支配呢?每天的饮食又该如何合理安排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向我们同学提出了独立生活的挑战。 3、功课从“寥寥无几”到“门类繁多”。 我们都知道,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就一竿子包到底了;而在中学,我们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功课换了内容,难度也加深了,而且门门功课有作业,往往让我们初一新同学应接不暇,真有点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口的感觉。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容易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自控能力,甚至失去自信。 4、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 上了中学后我们还会发现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小学里,小学老师和我们同学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多,我们和小学老师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到了中学,我们每位任课老师都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一般就不会象小学那么深入细致了,学习生活上包办的地方也比小学少了,而且现在老师强调的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再是像小学时无微不至的“保姆型”的了。这对我们部分小学时对学习很有依赖心理的同学来说,就很不适应了,所以不少同学进入中学离开熟悉的老师,感情上失去依托,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对新老师在感情上产生抵触情绪。 5、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重新组合。 在我们小学时,我们的小学同学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来就是伙伴;但是到了中学则不同了,五湖四海各个市县各个学校的聚在了一个教室里,面孔几乎都是陌生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新的同学新的伙伴,要重新选择朋友了。但是就是在同一个班级里,也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朋友。所以,人际关系,朋友的重新组合,以及关系的重新确立,对我们初一的同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个新的课题。但是进入中学的这个开始阶段,难免有些同学是心里虽然向往着友谊,却又与这新的一切保持着一段距离,因为他还没能像以前那样投入到班级和同学中,有的同学甚至自我封闭,成为班级的旁观者,也有的还沉浸在小学难忘的印象和旧日的记忆里呢,这样与同学的交往就会觉得拘谨、羞怯和手足无措了,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而还有的同学则是在新学校里不能正确处理正常的学习竞争,将学习成绩看作是一个“角斗”和“较劲”的标尺,从而产生焦虑、嫉妒或自卑等不良心理,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感觉适应困难。 6、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变化。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主题发言(一) 小学数学培训团队成员赵立芹 大家好! 下面这个时间我和大家交流关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介绍》这个话题。看到这个题目,有的老师可能有疑问:一年级知识那么简单,学生也无非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什么可讲呢?是不是这样?我理解大家的想法,因为在准备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也和大家一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我想,一年级学生特点介绍和我们的数学教学联系紧密吗?但随着我思考的深入,我突然发现,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年级,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校生活、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以致教育教学方式不当,使本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的他们失去这份热情,大家说遗憾不遗憾?我庆幸,韩老师把这样一个选题交给我。另外,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的话,可以说那是一种遗憾,一种缺失。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 一、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 (1) 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记得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和我交流自己的苦恼,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

初一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育对策

初一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育对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

最新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害保留某些学龄前的儿童心理特点。 一、感知特点 与学龄前儿童一样,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以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惊喜的分析,容易有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对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每个字的细节,导致他们认字容易张冠李戴,混淆认字;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画,就是添笔画,无法把字写对。“末”和“未”,“己”和“已”他们很容易把他们看成一个字,写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错误了,全凭感觉把字写下来。 2、注意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疑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的儿童,注意的保持是15分钟左右,7—9岁的儿童注意力保持在20分钟左右,就应该放松一会,在继续学习。 3、记忆力的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的水平比较高。因此,他们的记忆不靠理解,而是靠反复的背诵来实现。 4、思维和想象的特点

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未素材。学龄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强有力的促进儿童的想象的发展。他们会在回忆父母做饭的基础上把橡皮泥搓成面条,当作“面条”。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的想象还是停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幻想是创造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孩子的幻想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想象的另一个任务。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他们很难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促使他们有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始终是小学一年级的思维发展的任务。 5、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整个小学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任务在于“学会勤奋”。勤奋不仅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学习成功的保证,也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另外,由勤奋导致的学习与事业的成功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进取”、“合作”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七上 要求常见问题 有理数基础(易) 1. 有理数运算法则记忆不熟练 2. 对已知绝对值求原数会出现漏解 3. 容易出现抄错题或抄错数的马虎习惯。 整式重点(中) 1.同类项的定义及区分不熟练 2.去括号过程容易出现漏乘及忘变号的情况(括号前是减号) 3.单项式次数及多项式次数的确定方法易出现混淆。 一元二次方程重点(中) 1. 数量关系式的确定; 2. 移项忘变号; 3. 去分母时整数项忘记也要乘; 4. 把分母化成整数时把整数项也乘以10或100等。 平面图形的认识基础(易)(线段中点题中若以文字叙述题出现且没有出现图), 1.经常出现漏解; 2.角度换算错误。

二年级学生心理分析

二年级学生心理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对二年级学生教学中根据他们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认识:孩子进入二年级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二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二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的心理 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二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二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二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这一年又是两极分化的开始,由于学习内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讲座杜智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的又一次发育高峰期,到初中三年级基本达到最高峰。尤其是性的发育几乎达到成熟。这种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并出现一些消极心境,其突出表现在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从而增添了许多烦恼。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

第三,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也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默认分类 (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下面这个时间我和大家交流关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介绍》这个话题。看到这个题目,有的老师可能有疑问:一年级知识那么简单,学生也无非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什么可讲呢?是不是这样?(大家没有回应,很给我面子,谢谢!)我理解大家的想法,因为在准备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也和大家一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我想,一年级学生特点介绍和我们的数学教学联系紧密吗?但随着我思考的深入,我突然发现,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年级,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校生活、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以致教育教学方式不当,使本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的他们失去这份热情,大家说遗憾不遗憾?我庆幸,韩老师把这样一个选题交给我。另外,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的话,可以说那是一种遗憾,一种缺失。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 一、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1) 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记得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和我交流自己的苦恼,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 还记得在市教学能手评选时的情景,一位年轻教师在看情境图提问题环节花费了20多分钟,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当时那位老师执教的是《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孩子提问题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他们在喂海鸥什么食物?老师作了解答,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纷纷提关于海鸥生活习性的问题,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老师在解答完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后,提示一句,下面的同学要提数学问题,如果同学还是不会提,或提不出这节课需要的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直接抛出本节课的问题就可以了。 其实那上这节课时还是在课改的初期,加上当时的孩子入学三周多,还真难为那位老

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

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心理渐趋稳定: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出现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这是较早出现的竞争心理。 二年级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例如开运动会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自己班级运动员赢了,他们会欢天喜地,如果对方赢了,他们会默不作声 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比如擦桌子,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擦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 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 许多家长、教师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应掌握的行为习惯 不打扰别人:孩子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家长难堪的场合。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孩子理解:家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不要只想着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或其它事需要安静,应自觉和同学们小声说话或先学习,等客人走后再大声玩闹。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其一,被小朋友欺负。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

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二年级 一、一般心理特点 1、逐渐稳定: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二年级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彬克妈妈) (2007-09-07 10:09:44)转载▼ 标签:教 育杂谈 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各年龄段的认知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觉得有用,和大家分享。 二年级学生总体感觉是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1、一般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心理特点: 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说谎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 总之,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有宽容心,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阶段性的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应达到的目的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一、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二、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驰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止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另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显示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在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适应性反应方面的问题均占首位。 2、人际关系敏感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

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