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摘要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一、政治认知的概念阐述

作为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认知过程包含着认知主体对认知课题的主观抽象画。也就是说,“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整治客体,即政治权利、政治体制。政治规模、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导向,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未来的制度变迁。因此,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影响国家政治的各种因素,对于促进国家政治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特点

(一)政治认识片面性、表层性

大多数学生的政治认知过程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了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客观基础,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脱离客观事物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思考、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这种以主观偏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做法是当前大学生政治认识片面性的表现之一;表现之二在于大学生虽已掌握许多政治“书本知识”但缺乏政治“经验知识”,由于大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而且接触范围狭窄层次不高,所以青年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这就导致即使大学生们有积极地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们实际上沦为政治“边际人”,陷入了缺乏经验─政治边际化─更加缺乏经验─更加边际化的怪圈。这不仅是政治认知片面性的表现也是长期政治认识片面性酿成的恶果。

大学生政治认识还有表层性的特点,即对政治事实、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事实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

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大多还处于浅尝辄止自以为满足的状态。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辨证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很容易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

(二)政治情感双重性

1.热情与冷漠

当代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前几代人。但是当他们发现他们的政治要求没有正式的诉求渠道,自身合法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或者他们的政治作为无法改变政治格局时,他们就会走向两种极端,“过度的热情”(即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方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愤懑),或者“可怕的冷漠”(对政治生活不闻不问,无所作为)。而后一种极端在当今人们过度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生活逐渐被边缘化的社会中更加明显。

2.理性与情绪化

与五六十年代青年相比,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理性的多。他们对一般的政治口号、宣传不再轻易附和响应,他们由原来激情式的参与转化为务实性的参与,由原来的反叛、先锋、对立转变为宽容、协调中求发展,抛弃了浮躁和冲动,而以理智平静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是,事实也表明,青年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难免受制于冲动的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气不良,政治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情绪往往压过政治理性表现地异常强烈。

3.批判性和归属性

由于青年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敏感阶段,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阴暗面更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因此,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政治现象具有敏锐的批判性、改革性和创新性。但同时他们又充满幻想,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幻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济世达人,,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事实却常常让他们失望,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既爱又恨,常常感到迷失自我,无所是从,处在不伦不类的尴尬的中间状态。

(三)政治意志复杂性、易变性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品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表现在:第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受到时代、阶级、民族、群体、区域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的认知交叉混合的影响和制约。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上有哪些派别,大学生中必然而且不可避免的有哪些派别。”而且学生个人的阅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社会化程度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

的政治意志趋向多元化。第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的“隐蔽性”也增加了其复杂性,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品格通常呈显状,人们可以从他们公开的论战和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把握他们的政治倾向、情感意志,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仿佛一股政治暗流,看不见、摸不着,只是潜在于主体中,因此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但是这种隐蔽性并非政治意志缺乏,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青年大学生都会表现出高昂的政治斗志,将政治主动性、原则性、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表现地淋漓尽致。

此外,他们的政治意志还有摇摆性、不坚定性的特点,常常是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时,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充满信心、意志坚定。但是一旦改革受挫,他们又易于摇摆,忽明忽暗,漂移不定,加上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能力强烈,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等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否定继有成果,对社会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有偏激的言论和行为等。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的重要性。

1、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政治认知作为一种对政治的认识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培养正确的政治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政治参与。

2、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政治参与,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进行、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使大学生适应角色的转移。

3、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在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参与角色、角色扮演者有较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进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求。

4、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力量,因此更应该培养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使他们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千千万万份强大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政治“冷漠”,认为与自己无关。在一所高校抽取的500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有78%的同学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距自己太遥远”,“政治是没有意思的事情,不如搞经济实惠。”同时,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人们对于政治往往满足于谈谈琐事,发发牢骚,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大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冷漠的政治情感。

其次,政治认知过于激进,缺乏理性思考。作为青年,大学生往往不够稳重,行为冲动,而行为的冲动源于思想的冲动。对于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大学生们往往显得很“愤青”,尤其是对国内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与国外的一些冲突上,大学生们往往是一味的愤怒不满,而没有真正冷静的思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例如对于国内的贪污腐败问题,大学生们往往谈到贪官便提到“杀、千刀万剐”等字词,而对于“钓鱼岛事件”,大学生们则更加激进,他们把此事件当做是对国家的侮辱,通过盲目的抵制日货和游行等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来认真思考。

最后,政治认知功利化。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长远深刻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功利化。比如,对于党内腐败现象,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倾向,认为换做是自己,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己“肯定会”或“可能会”行贿。而在严肃的入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好处,增加就业的筹码。

五、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很多时候,他们都局限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而对别的利益关心甚少。因此,政治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却往往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形成对政治的冷漠。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道路不畅导致心理冲突。一方面,大学生们往往有一颗炙热的心,渴望能够为政治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学习,社会经历不够等原因,使他们往往不能参与其中。比如人大代表的选举,按法律规定,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参与选举的,但在校大学生们真正行使了选举权的少之又少,而行使了被选举权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几乎没有。由此使大学生们慢慢的失去了最初的热情,觉得政治与自己无关。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给同学们灌输的思想都是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等,却很少引导学生真正对政治事件进行思

考。比如,针对上学期的“钓鱼岛事件”,在游行之前,学校对于该事件只字未提,等到学生们“暴动”起来时,学校才开始呼吁要理性爱国,但是,如何理性爱国,学校却没有明确的指导。

六、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理顺政治心理,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要使大学生掌握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在政治上能明辨是非,在现实中能理性批判,正确对待政治上的具体问题。

3、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其中,既能满足大学生们对政治参与的强烈渴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性,引导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要站在未来的高度,理性期盼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未来发展态势。这就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激发那些正待成熟的政治心理机能的发展,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完成的程序,进入更高一级的现有水平,进而产生更高一级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不断转化使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由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要在承认个人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同主导政治观,诱发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如何激励当代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将政治认知感情外化为积极的政治行动。

1

政治学政治民主论文分析

学校:广东警官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2012级法学六班 浅谈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 民主是个好东西,它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进行政治统治,并以此来区分一人专政的君主制和少数人执政的贵族制。在我们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人民对于民主的理解日益深化,民主已经不再停留于激昂的语言和恢宏的构想,而是要更加注重于具体的运作程序和路径选择。 中国政治民主的现状: 韦森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曾说:“在过去30年里,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已经市场化了,一些领域甚至过度市场化了,如教育的市场化,文化的市场化,宗教的市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民主化水平还很低,还不能与“经济的市场化”相匹配,政治民主化这个轮子还没‘安装’好。” 中国大陆搞市场化改革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的改革呈现给人们的是物质充盈的市场,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员流动的自由。中国老百姓充分地尝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然而,中国人在品尝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之时也发出了一些不满的声音,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人们对现状不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主要的不满情绪是针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腐败行为和黄、赌、毒、黑社会现象日益加重而来的。 人们的不满需要得到发泄,这就需要发泄的渠道和途径,国家与社会能不能给公民提供这样的渠道和途径,就要看政治体制的作用了,而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应该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这一类的渠道和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存在不好的政治表现: (1)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很差,有些人甚至存在着反民主的倾向。①

在党和国家领导部门中一些身居要职、掌握大权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进行损害自己利益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愿意下放和转移应该交出的权力。这些“顽固掌权者”给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带来相当大的阻力。②选举很形式化,选举前早已内定,选举时打好招呼,选举后公布结果。倘若选举结果仍与内定结果不一致,作废重选。说得有点夸张,不过大致流程就是这样。③有些领导干部只希望用制度和法律监督制约别人,不愿意让制度和法律约束自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开会也在走形式,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代表制度实际上徒有虚名。④在领导干部那里,“民主”的口号喊得多,落实得少。“民主”一词在共产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之中出现得不少,但在具体的制度、机制和操作上却落实得很不多。 (2)工人群众很难参政议政。中国宪法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则很难看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企业是厂长经理说了算,工人只是听从指挥,从事生产。而所谓的公会,只是让大家搞搞娱乐活动,开个晚会什么的,根本就没有维护工人群体的利益、替工人群体说话的影子!社会上,工人属于收入较低的社会群体。在国家层面,由共产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做出决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的地方则由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说了算。想想农民工的境遇,也不难看出他们在整个社会的弱势地位。 (3)农民群众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条件。中国宪法确立了工农联盟的原则。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最低,文化水平最低,生活状况也最差。直到今天,大多数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人权、民主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纠纷和争执中,农民更倾向于用“私了”的办法私下里解决,而不懂得用法律和民主的手段解决问题。现行的村民自治,对于强化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增强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人员的素质。有好素质的村长和村委会委员,农民的利益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若是村长和村委会委员素质较差,或者出现宗族势力或黑社会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情况,农民的利益就更难得到保障了。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打工的现象。进城打工的农民处于分散状态,而且流动性很强。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摘要:政治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虽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并不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还尚未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关键词:特色;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 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于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① 下面来看看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所做的解释。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广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即政治制度。第二种是中义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其观点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三方面。第三种是狭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只研究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结合上述三种观点和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的总和。②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概念,其作用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引导普通民众充分而广泛地参与政治过程。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之后,至70年代达到兴盛,而我国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来认知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总结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①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到29页。 ②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大学毕业设计---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题目 评阅人职称 工作单位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书 题目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许可证 答辩前向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小组)提交了如下资料: 1、设计(论文)说明共页 2、图纸共张 3、指导教师意见共页 4、评阅人意见共页 经审查,专业班同学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符合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年月日 根据审查,准予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决议 学院专业班 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于年月日进行了答辩。 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做出如下决议。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语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 三、答辩组组长签名: 答辩组成员签名: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年月日

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 本系统依据开发要求主要应用于教育系统,完成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学生成绩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开发本系统可使学院教职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比较系统地对教务、教学上的各项服务和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 目前,学校工作繁杂、资料重多,虽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已进入高校,但还未普及,而对于学生成绩管理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因此,开发一套适和大众的、兼容性好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使其符合操作的业务流程,并力求系统的全面性、通用性,使得本系统不只适用于一家教育机构。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系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而在具体的设计上,采取了演化式原型法,随着用户的使用及对系统了解的不断加深,对某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重新分析、设计、实施。本论文主要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成绩管理成绩查询 C语言面向过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著作简介 《政治学》是公元前3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它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府发露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人与成本那个,包括城邦的起源,目的。第二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包括两项城邦的原则及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等。第三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理论,主要包括公民的本质,城邦的性质及几种不同的政体等。第四卷主要论述政体的种类,包括政体划分的标准,各种政体的种类及它认为最优良的政体——共和政体等;第五卷,主要论述政体的变更与保全,主要包括了引起政体变更的原因,政体变更的方式及对苏格拉底政体变更思想的不足的补充等;第六卷,主要论述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构建,第七卷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城邦;第八卷主要论述城邦青年的培养。三著作贡献 <1>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政治研究之先河。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科学进行分类,把各门学科按照知识不同分为理论学科、实践学科创制学科。其中政治学就属于他所谓的实践学科,在他看来,政治学是研究至善的学科,是一切科学中最权威的学科,因此他有力“政治学奠基者”美誉。 <2>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一人为中心的政治学。 他首次在政治学领域突破神学观念束缚,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第一次把匍匐在神学上的和哲学框架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人的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先例。 <3>提出理想的政体模式—中?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 他的政治主张是兼容贫富、平衡、“质量”,即主张考虑自由出身、财富和门第,有坚持照顾多数人的利益。他提出“国家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只能和责任”的思想,即“一切之政治??总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相合成”。 <4>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长的完善与和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三种途径是人变善良,即本性,习惯和理性。所以最优良的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培养公民德行,使公民灵魂的三个组成阶级达到和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邦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3、结论:“中庸适度”的思想,及其对当今中国政治的启示细细品味,亚里士多德于几千年前提出的共和主义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亦有着深层意义的启示: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下,只一味强调政治上的民主,或许远不足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贫富矛盾问题。在中产阶级仍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强制推行民主只会使社会中极贫、极富这两类群体中更强大的一方执掌国家政权,而这又必然会导致失势一方的不满,有资料表明:在当代中国,是7%的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因而,在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养和壮大中产阶级的力量亦是必须的。民主是左,共和是右,民主共和是中间。笔者认为:共和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行于中庸”。它反对极左与极右的主张,因为无论是左和右,都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意志的体现。极左或极右的政策,要么是在损害富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穷人的利益,要么是在损害穷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富人的利益,因而对于整个社会的长久发展都是不利的。“行于中庸”,也就是采取调和矛盾的方式,才是解决贫富矛盾的最佳办法。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有一件事是办不到的:同一组的人不能即是富人又是穷人”。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至少在实现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前,贫富差距是无法完全消灭的。因而共和主义混合政体,不失为一种调和贫富矛盾的良好政体。中国走向“中庸适度”有其自身优势: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为其铺垫了舒适的温床;其次当前中国中产阶级占多数,这与上文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凡是城邦内中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f57551006.html,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 2、构建我国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4、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 5、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 6、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 7、A Review of Debates within Political Psychology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 8、情感与认同——政治心理学的孪生子 9、论政治心理学在和平与冲突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10、试论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1、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探微——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2、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13、米山桂三先生遺稿「政治心理学講義」草稿 (米山桂三先生追悼論文集) 14、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 15、领导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交叉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17、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 18、政治心理学:内容、价值与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f57551006.html, 1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20、政治心理学 二、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政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动向 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官僚个体与组织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基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 4、洞悉学生心态强化德育教育——兼论政治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5、人,政治,心理学(中)——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6、人,政治,心理学(上)——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7、人,政治,心理学(下)——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8、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9、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例证性研究 10、思想政治心理学差异同一模式的实践应用 11、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12、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安置小区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14、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15、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17、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政治学理论前沿论文

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农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宗族势力影响较大等问题,要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字】农村民主政治主要问题措施 【Abstract】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ngineering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It has something impprtant to do with the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great realistic problems.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ppears that peasants democratic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is not perfect and clan power influence widely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improve self-governance system,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make new achievement. 【Key words】Countryside Democracy Main problems Ways to prove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依然存在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村民不能正确行使权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首先,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基本实现了主权在民,为民服务的政治新格局,构建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基本内容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次,它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日常行为,改变了过去乡村垂直型行政管理的模式,对村一级的管理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向民主指导性的管理转变,乡镇干部的行为方式也由过去的唯上型为主向唯下型为主转变。第三,以民主选举、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因此,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政治 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往往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当 作一种政治制度,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全面专政”,结果导致十年内乱。1949年后,“以人为本”也一直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十三大明确把民主政治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02年,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提出“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 化”;2007年,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2007年11月,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有这些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现实的变革。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推进 谈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但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成功正是得益于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反之,前苏联改革失败则是因为奉行了一种相反的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策略。我们认为,如果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如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等,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就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江泽民也曾指出: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访美期间深刻指出: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变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实际进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中国封建社会各级官员一旦为官,则终身为官,世代为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曾提出不搞终身制,但事实上领导干部仍然是无任期、不退休。这种事实导致了官僚主义盛行,干部队伍老化等弊端。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

政治学概论(结业论文)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学院:XXX 姓名:XXX 学号:XXX 班级:XXX 【摘要】 民主是个好东西,它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进行政治统治,并以此来区分一人专政的君主制和少数人执政的贵族制。在我们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人民对于民主的理解日益深化,民主已经不再停留于激昂的语言和恢宏的构想,而是要更加注重于具体的运作程序和路径选择。 【关键字】 中国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人民 一、中国政治民主的现状 1、总说韦森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曾说:“在过去30年里,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已经市场化了,一些领域甚至过度市场化了,如教育的市场化,文化的市场化,宗教的市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民主化水平还很低,还不能与“经济的市场化”相匹配,政治民主化这个轮子还没“安装”好。” 事实上,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从理论上来说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因为,这已经是我们国家和执政党所共同确立下来的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把建立民主政治作为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和既定目标。目标定了,当务之急是开始做,要开始朝前走,而不是只说不做,原地踏步走。 2、问题中国大陆搞市场化改革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的改革呈现给人们的是物质充盈的市场,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员流动的自由。中国老百姓充分地尝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然而,中国人在品尝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之时也发出了一些不满的声音,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人们对现状不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主要的不满情绪是针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腐败行为和黄、赌、毒、黑社会现象日益加重而来的。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政治建设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f57551006.html, 政治建设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建设论文选题参考 1、简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建设的影响 2、老挝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3、干部问责:我国政治建设的新亮点 4、“新乡绅”主政与农村政治建设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习《文选》有关政治建设方面论述的体会 6、中国政治建设与中美关系 7、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 8、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9、道德的公民化和政治的化——论公民道德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10、对人民政治建设的若干战略性思考 11、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 12、公民公共精神与政治建设 1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建设 14、论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建设 15、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 16、关于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思考 17、村民自治:我国政治建设的特殊路径 18、四川省基层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19、从原生到孪生:基层政治建设的现在进行时——温岭恳谈和参与式预算之比较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f57551006.html, 20、我国乡村政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二、政治建设论文题目大全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 2、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3、公民社会发展与政治建设——访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4、回顾与思考: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 5、公民社会在政治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 6、协商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建设 7、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 8、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以党内带动人民 9、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突破——村民自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10、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1、我国政治建设的四条基本经验 12、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主要困境及战略选择 13、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体”与“用”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释 14、推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思考 15、收入差距、和谐社会与政治建设 16、抗战时期的政治建设思想 17、浅谈网络对政治建设的影响及建议 18、论“两票制”对我国基层政治建设的贡献——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19、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政治学与行政学论文选题

学年论文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原则: 1、鼓励论文选题与大学期间进行过的社会调查相活动结合; 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尽量不写纯理论的题目,不写又大又空的题目; 3、写自己熟悉题目,鼓励案例研究,如“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 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等)分析苏北某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三、参考选题(下面提供的选题供参考,鼓励在下面的选题之外自主拟定题目,但需与老师协商) 1.公共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某项政策的执行阻滞为例 2.**市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处理 3.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若干问题分析 4.乡镇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原因与对策 5.政策评估的定量分析:以某项政策的行为过程为研究对象 6.社区治理结构与社区居民自治:以某社区的调查为样本 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机会主义政策行为分析 8.“土政策”出台的现象探源 9.市场主导抑或政府主导——转型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的二难选择 10.**市规划发展中的同质社区与混合社区的选择 11.从***地方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环境治理的政府承诺与实现情况的探讨 13.对农村乡镇合并的观察和思考 14.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以***地方市**镇为例 15.***地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17.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途径思考与探索 18.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功能分析 19.志愿者活动的政府管理问题 20.慈善事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以xxx为例 21.大学生村官对基层行政管理的适应性研究 22.假如我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策划 23.“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建议” 24.***地方基层政府调查分析(如村长与村支书的关系,如何一起工作的? 当地干群关系怎样?可以通过对当事人进行访谈,以个案的形式了解: 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们的问题与困惑?他们心理的想法?也可能 单独就基层干部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如哪些人当干部?他们的素质、 能力、威信,群众如何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 25.***地方基层精英与地方治理的个案分析调查(“有本事的人”在地方政 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力,对基层决策的影响,与普通群众的关系 等等。) 26.***地方农村(城镇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状况调查分析。(在农村,取消

政治学论文

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摘要:政治文化理论以人们的心理趋向为研究目标,揭示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传统对人类政治行为的影响"。以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是通过学习和传播而延续的,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被政治学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把主导政治文化普及、渗透到全体社会成员之中,使之具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品格、素质和正式规范化的政治生活能力,从而为领导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创造社会基础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 (一) 通过一个学期对《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的学习,让我全面深刻的认识了政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个人要想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由此体现出了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什么是政治文化?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学领域一直争议不休却又与各个阶级的政治,同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各国和世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政治文化概念,但对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和政治文化中的政治心理问题有广泛、深人的论述。马克思就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当时法国农民的崇拜拿破仑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两方面内涵)作过透辟的分析。这些论述和分析应该作为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的指导思想。 1920年10—11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论著中,多次谈到了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列宁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并把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列宁当时没有给政治文化下定义和作详细的解释,但联系列宁在几篇文章里讲话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它的实质内容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列宁把政治文化同政治教育联系地来看,显然指的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文化,其目的在于教育、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克服受资产阶级影响带到新社会的政治意识上的偏见、习惯和风气,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巩固和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以后,斯大林、毛泽东虽然没有再提到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反复不断地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阐述过实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问题,同列宁一样,也是把政治文化问

政治学原理论文2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政治学原理论文 题目: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政治传媒化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灌输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因此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比如在我国党政机关内部都有定期的有关政治的书刊读物,以便加强党员及领导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政治知识。而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接触学习各种政治课本和政治理论,大量的学习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