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赵海讲义: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

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依存度(资源型产业的职工及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依存度(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魁先生运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同时考虑历史沿革、城市发展及统计误差,以1999年为基准,提出界定矿业城市的指标体系:①矿业产值地级市大于1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②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于5%;③矿业从业人员人数大于6000人。符合上述指标之一即入选。此外,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新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按照上述统计标准,我国现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236个地级市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427座县级市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个,占全国168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10.7%;建制镇36座。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也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和标准。①资源型城市的确定原则:一是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一种是先矿后城,也就是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东营、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另一种是先城后矿,城市在资源开发以前已经出现,但是,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发展,如大同、邯郸。二是动态原则,也就是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注重它的全过程。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是通过若干年的转型,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已经很小,这些城市就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②依据下面四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一是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采取10%的临界值是因为: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我国所有城市的这一比值平均为4-5%;在研究地区支柱产业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二是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三是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我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果大于5%说明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四是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根据上述原则、标准和步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个。其中,黑龙江最多,有13个;山西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

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在这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63个,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它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从行政级别看,地级市47个,县级市71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二、城市之痛

1、就业之痛

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情况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大同7.5 抚顺12.4 淮北 2.8 冷水江 1.8 孝义 1.1 辽源 2.7 萍乡 3.9 攀枝花 3.1 乌海 1.9 伊春 6.5 鹤壁 2.4 平顶山 2.9 阜新15.6 淮南 4.7 铜川 2.8 双鸭山 6.5 白银 2.9

2、生态之痛

1958年建市的东川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曾经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省辖市,被称作“铜都”。然而,因为资源枯竭,走向衰落的东川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成了省会昆明的一个远郊区。2001年,累计生产48万吨精铜,创造55亿元财富的东川矿务局也由于资源枯竭而破产。成百上千年的深度开采,弃渣弃土,再加上过度放牧,陡坡垦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现在的东川被称为“泥石流博物馆”,平均每年发生15次大的泥石流,

最多的年份高达28次,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我国390座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因此,对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未雨绸缪,在资源枯竭之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单一资源采掘向综合性、功能性城市转型。

三、原因分析

(一)表面上看是由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决定的

1、产业特点

(1)生产的时限性。时限性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采到最后必须停止生产的特点。一个地区不论资源储量多么丰富,开采强度多么低,总有开采完毕,停止生产的那么一天。更进一步讲,资源型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也会导致资源开采的不经济。比如,在法国核能的大规模应用使煤炭作为能源生产的经济性不断下降,最终被迫停止生产。

(2)生产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制造业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同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开发不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资源型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开采成本总体上不断上升。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一般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先易后难、先优后劣,提升和运输距离的延长,增加了资源开采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性成本。

2、城市特点

(1)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问题

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多为采掘业及其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多数是资源开采企业服务的商业和餐饮业,其他像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广告、咨询等处于初级阶段。

(2)人才结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口的文化程度素质低于一般城市,主要原因是资源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对技术要求不高。除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外部迁入以外,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周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技能和谋生手段单一。从人才构成来看,往往是资源开采企业的相关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人才和地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城市的转型。

(3)城市开发的飞地性与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问题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多数是在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是有一个突发的启动模式,这是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城市的主要区别。发现资源以后,国家由于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积累,从而获取大量的能源、矿产。在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同时,资源型城市往往不是区域经济的产物,而是国家为了满足对资源的需求而产生的。他的发展过程要受制于国家的统一规划,城市开发所需要的物质、人才、资金大多不是来自本区域,城市的产品(主要指矿产资源)也不是顾及本地需求,而是考虑到全国生产发展的统一要求,因此,城市的开发具有飞地性特征。

这种带有很明显会战痕迹的城市,按照“指挥靠前”、“随矿建镇”、“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形成了以地下资源为导向的分散矿区布局,呈现出“有市无城”、“似城非城”的局面。这种缺乏规划的粗放的生产力布局方式不利于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区域形成。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在一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常常因为条块分割造成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现象,给城市的污水处理、供水供热等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带来难题,不能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同时城区由于没有预留采油带,这又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煤城、钢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再有,资源型城市布局的分散性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管理费用相应增加,企业又要时常接受名目繁多的摊派。

(4)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问题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往往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即地方政府和资源开采企业管理机构并存,具体表现为政企不分、企业长期缺乏活力。长期以来,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包揽了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入托、上学、就业问题,医院、学校、福利、治安也由企业负担,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管理职能的错位对企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在企业创建之初方便了职工生活,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向政府移交是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虽然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然很严重。比如,大庆的公交由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营,白银的城市供水由白银公司负责,鹤岗的城市供热由鹤岗矿业集团负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资源型城市目前仍然是政企合一,如黑龙江的伊春;大庆虽然作为一级政府,但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财政,政府中相当数量的公务员有大庆石油管理局支付工资,每年约4亿元。从全国来看这种政府职能的剥离,把资源性企业的学校移交给当地政府,企业有积极性但政府没有积极性,因此进展比较有难度;把医院移交给当地政府,两者都有积极性,进展也比较顺利,原因是医院基本上收支平衡,由谁管理都一样。

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投资主体分散,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资源开采企业和当地政府作为不同的投资主体从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出发,又往往互不通气,这就容易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现象。比如在东营市境内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两个吨位相当的港口码头,但港口的建设、维护、管理却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管理费、维护费。在电力、通讯等其它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

(5)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虚假性

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且是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的过程。所以说,城市化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多层次、多角度演变的过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在文化、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加上资源型产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其从业人员的地域性集中,导致各种低素质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性特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突发性和飞地性,使这些城市在建设初期

就可能达到50%的非农业人口,造成一种高度城市化的假象。事实上,城市的其他产业、基础

设施、市政工程并不配套,无法完成经济的自我服务功能,更谈不上真正承担起区域的对外服

务、积聚和扩散功能。另外,在劳动力的构成上,除了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工人外,还存在大量

的半城市化的“亦工亦农”的人口,包括民工、当地农牧民和职工家属。城市基本人口数量虽

然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高农业人口”和“低素质人口”暴露出的城市化水平的低

层次性。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一般认为,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从传统农业或采掘业向制造业、社会服务业转化,也就是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化,这种转化过程与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

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在向高级化产业结构推进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

对较为落后,表现出“高工业化”的假象。

(6)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治理压力大

资源采掘业是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加工和炼制、铁矿及有色金属

矿产开采与加工,对自然景观,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都十分严重。

因此,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要比其他城市大。

根据1998年的调查,每采万吨煤引起地面下沉0.2公顷;每形成万吨铁生产能力,需要

占用土地3.5公顷,每采万吨矿石需要占用土地0.5-1万公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工业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高达60亿t-70亿t,其中,

仅煤矸石就有30多亿t,形成煤矸石山1500余座,占地5000公顷,有300多座发生自燃。

、煤矸石长期堆存于地表不仅大量占用耕地,堵塞河道,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排放大量粉尘、SO

2

CO、H

S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热辐射,严重污染水源、大气和土壤。每年仅煤矿排放的废水就达2

到26亿t,废气达1700亿m3。

以本溪为例,每年排放有害气体947亿m3,烟尘9.1万t,工业粉尘12.2万t,二氧化硫

10.5t,恶劣的环境严重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呼吸道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资源型城市的这种环境劣势,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多数高新技术,如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对环境,特别是空气和水源要求相当严格,旅游、生态农业更是典型的环保产业。严重的环境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大障碍。

(二)深层次看表现在

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低价输出原材料,高价购入制成品,处于经济上的“双向失血”状态,用于公共积累的资金少。

二是不合理的产业划分。造成资源性企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资源性产业列入第二产业,设计税收政策时把资源性产业与制造业同等对待,因而也征收增殖税,尽管采用的是13%的抵挡税率,但由于资源性企业的进项抵扣少,故而增殖税的实际税赋重。同时,资源性企业还要比其他企业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如大同煤的资源税为每吨2.4,资源补偿税为销售收入的1%,两项合计是每吨煤3.5元。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每吨石油的税赋增长1.37倍。但是,在联合国的产业划分中,把资源性产业和农业一样划入第一产业,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也是这么划分的。

(三)转型难度分析

资产的高度专用性使企业的沉淀成本很高,转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油气开发一次性投资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资产的专用性非常强,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也非常强,这加大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困难。

我国油气开采业长期执行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制定

了“稳定东部、加强西部、发展海域”的政策,油气开采企业在东部老油田的退出受到政策限制。1998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石油、中石化不再承担政府职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先后进行内部重组和改制,集中优质资产在国外上市,油气开采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大大增强,在老油区退出受到的政策限制开始弱化。

但是,油气开采业是技术构成复杂,多工种密切配合,以野外作业为主的产业,人力资

本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转移到其他产业就业的难度很大;此外,长期以来,油气开采也的职工收入水平较高。因此,油气开采企业的退出需要支付很高的人员安置费用。例如,中石化2001年计划以退休、自愿离职以及裁减的方法减员2.7万人,预计费用10.2亿元人民币。

四、他山之石:国内外转型比较

资源型城市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多发达国家也遇到过,但是,因为这些国家市场完善,资金雄厚,加上国家进行了必要的积极干预,制定了合适的产业政策,实行产业转移,所以这些国家的城市转型取得了较好效果,转型后的城市也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分析这些国家的做法,主要有三种:

1、产业链延伸

产业链延伸就是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一般说来,产品加工程度越深,附加值就越高。如果把煤炭作为燃料产生的价值看作1,制造焦碳能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以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能增值90倍,合成塑料能增值375倍,加工成药品能增值750倍,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可以增值1500倍。这种转型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资源储量和开采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开采业附加值低,产业辐射力比较小的资源型城市。美国休斯敦采取的就是这种产业链延伸的做法。

产业链延伸是一种城市内外部力量共同参与的转型方式,在具体的转型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城市内部积累资金达到产业链延伸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吸引外部投资参与城市优势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城市转型的目的。选择这种方式转轨时要注意,在继续发展原有资源开采产业的同时,要运用资源开发的自我积累功能,适时向产业链的深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城市转型。

休斯敦早先是一座伴随石油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该市的石油开采开始整体下滑,但城市发展并没有因此减缓,原因就在于,伴随着石油的开采,这个城市按照产业链的延伸,加速了石化和石油科技的开发,由此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钢铁、水泥、

电力、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举措是1962年休斯敦国家宇航中心的建立,它带动了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农牧业和科研、教育、医疗、金融、国际贸易等第三产业也开始迅速发展。休斯敦最终完成了从单一石油资源型城市向集资本、技术、智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都市的演变。

2、新型产业植入

新型产业植入就是选择好一个适合某地发展,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促进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产业再造和城市转型的目的。新型产业植入是一种外生型转型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资源枯竭、或者开采成本很高的资源型城市。经过长期开发,一些城市虽然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受埋藏条件,品味等因素影响,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已不具备进一步开发的优势,已无继续开发的必要;或者,经过长期开发,资源已濒临枯竭,无法继续开发。

新型产业植入是一种外部力量参与为主的转型方法,当然也不排除当地政府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地区以外的资本,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完成城市转型。采取这种方式必须有步骤的关停原有的不适合发展的资源开发产业,通过“裂变式”的产业替代达到城市转型目的。新型产业植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产业高级化。就是要求所植入的新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很快就被新产业革命所代替。二是产业辐射力强。就是要求所植入的产业能够真正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不仅自身能够形成大的规模效益,并且对前向产业、后向产业及辅助产业具有辐射、扩散功能,从而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的发展。

日本九州最早是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开始放弃对煤炭行业代价高昂的保护政策,在九州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开发区,并按照新的产业政策兴办了一批企业。政府对开发区内安置煤炭工人及其子女就业的企业给予补助,并根据用人比例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差别优惠。除此之外,政府还承担失业煤炭工人的培训费用,并帮助其实现再就业。以上政策的实施使九州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得以实现,并最终完成了由传统煤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转型。

3、新主导产业扶持

新主导产业扶持就是从城市现有产业中选出那些发展前景良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产业,给予区域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使其早日成为主导产业和替代产业。新主导产业扶持是一种内生型转型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除资源开采以外的其他产业具备一定优势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对资源开采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这些城市产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从而有可能从现有产业中找出一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通过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达到城市转型的目的。

新主导产业扶持是一种以城市内部力量参与为主的转型方法,通过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城市转型的目的。转型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慎重选择,大力培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以便于城市的平稳过渡,而对于原有的资源开发企业则逐渐予以关停或压产。

五、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竞争优势思想

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将会不断下降,这是资源开采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注意力放在维持资源开采的现状上,把大量资金用于保护衰退产业的生存,而不是用于替代产业的培植和城市转型上,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转型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竞争优势思想。从整合产业链的角度来说,形成以新的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是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表现,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关联性产业的支持才能得到体现。例如,荷兰是个常年低温、潮湿寒冷的国家,不适合花卉种植,但近几十年以来,荷兰却成为全球第一大鲜花出口国,每年出口的鲜花高达十多亿美元。关键就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不利的生产条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起了新的主导产业。为了克服恶劣气候的不利影响,花卉企业发展温室栽花技术,培育花卉新品种,并大力发展花卉研发、包装、运输等各方面的支持体系,使花卉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个事例说明,在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优势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影响又不是绝对的。有时丰富的生产资源,舒适的经济环境,反而会使企业固步自封、不求进步,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配置缺乏效率;而资源贫乏,

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反而会刺激企业积极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对于自然环境和条件都相对较差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在选择和发展接续产业方面尤其值得借鉴。

2、找准城市转型定位

找准城市转型定位就是综合分析城市资源、区位、要素等各方面的优势,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和替代产业,做出城市转型定位,这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简单说就是把原先的资源型城市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新的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旅游城市、还是交通贸易城市。应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前都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如石油城、煤城、钢城等等,然而恰恰是这种狭窄的定位限制了城市以后的发展,也为资源枯竭后城市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以前,这些城市也有过转型定位,像化工城、轻纺城等,但是在这些城市向新的定位转的过程中,由于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地区要素、资源优势和市场机遇把握不准,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一些城市又提出了新的转型思路,以求在“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高效生态经济”、加工制造业等方面进行突破,但是新的城市定位是否准确,地区是否具备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城市转型能否成功,尚需假以时日来验证。

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城市定位的模糊和雷同。定位模糊、定位雷同是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弊病,如前几年的建设国际大都市热。不切合实际或不准确的城市定位要么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要么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把首都北京定位成全国经济中心,尤其是重工业中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对中小城市而言,定位雷同更是一大通病,千人一面,城市缺乏应有的个性和特色。

第三个要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城市定位的摇摆不定。防止出现那种一届政府一个转型目标的现象,保持定位的连续性。

3、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型

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会战”方式迅速集结人力、物力而形成的,但是它的转型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把城市转型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完成。从政府的角度讲,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要摆正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和任务就是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交通设施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各地政府也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这是投资者比较看重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软环境的优劣已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经济发展,因为软环境的差别影响了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软环境的差别就是发展潜力的差别,发展前景的差别。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软环境建设,要营造统一、规范、透明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建立高效、廉洁、精干的政府,创建优质的服务环境;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制,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人才和人文社会环境等。软环境好了,对境内外的投资者都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必将促进新兴产业很快成长起来。

从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培植角度讲,要树立市场导向。从“我有什么就生产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选择和确定接续产业。一是要考虑近期与中长期的不同需求。在产业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市场的变化及中长期的市场需求。要对市场消费的需求观念、动机、能力、方式和模式及其变化趋势不断地跟踪分析,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产品、产业的规模,及时地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开发新产品、新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二是要考虑总体市场与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任何地区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如果在总体市场需求中找不到发展空间,可以通过细分市场寻找发展机会,并以此作为确定产业选择的目标和前提。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的消费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就给产业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市场的细分,一些新兴产业将派生出来。三是要考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产业选择中不能只考虑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在全球市场中寻找商机。

4、加强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合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政府,两者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但是由于纵向管理体制的不同,二者决策的出发点往往存在差异,资源开采企业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则更强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行政体制的割裂,使信息不能在二者之间有效传递,

政企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存在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两者关系紧张的城市问题更为明显。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企地经济共同体,围绕资源深加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展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展开联合协作。一是地方政府要支持资源开采企业发展,及时公正的协调处理资源开采企业与群众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矿井建设、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生活服务等方面,营造好外部环境氛围,支持地方企业与资源开采企业开展联合协作,鼓励资源开采企业发展资源深加工。二是建立高层次的议事机构,共商发展大计。以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企地联系的载体,相互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发展规划;也可以采取交叉任职等形式,及时协调解决双方在生产、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比如,石油资源城市东营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建立油地军校(胜利油田、东营市地方、济军生产基地、石油大学)联席会议制度,在重大决策上相互通气、相互协商,通过油地军校结合,共同建设水电路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对避免新的重复投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加强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合,不仅仅是指加强两者在经济上的融合,更深层次上是指实现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政府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联互通。改变那种资源开采企业不关心城市发展,城市也不关注赖以生存的资源开采企业的现状。当然,我们说加强两者的融合也不是让他们政企不分,而是把资源开采企业打造成真正的注重经济效益,轻装上阵的企业;把地方政府打造成服务于全体市民的政府。

5、加强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从更深层次上讲,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深化,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看,也取决于整体技术水平的高低。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种产业,通过技术开发,运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在选择接续产业时,应当对产业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有一个客

观的分析,这种技术水平在国内、国际上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如果目前看是先进的,那么从中长期看,发展趋势将会是怎样的,是处于上升趋势还是衰落趋势。另外,这种产业所需的技术来源,是靠自主开发还是靠引进。引进技术虽说见效较快,但容易受制于人,所以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都是在选择接续产业时必须考虑的。

资源开采企业的改造升级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城市转型提供充裕的时间和资金。比如,法国洛林地区在发展新产业,有步骤关闭煤矿、铁矿的同时,积极发展新产业(如引进雷诺汽车公司)。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电厂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钢铁厂主要发展市场短缺的汽车板材、镀锌板材,附加值提高了1倍以上。电厂采用了脱硫装置,用洗煤剩下的煤泥发电,避免了环境污染。目前,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核电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成为当地新兴的主导产业;汽车工业也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成为支柱产业,并成为欧洲和北美汽车公司的主要供应商。

我国是一个油气资源稀缺的国家,这使得我国的油气资源利用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油气开发周期明显延长,这对石油城市的转型是十分有利的。在石油开采的初始阶段,利用油藏的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采收率只有10%;采用向油层中补充能量,比如注水的开采方法,称为二次开采。目前被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利用,但石油的开采率也只有35%;目前我国加快三次采油的科技攻关,把开采率提高到47%,居世界领先水平。

6、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及早制定产业转移援助政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为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很多发达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城市或地区转型的长期规划。像美国设立了经济开发署,通过采取补助或贷款的形式帮助五大湖地区的传统工业进行再开发。法国在30多年前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洛林等传统资源开采地区进行有计划转型。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十分注意用增加补助的办法缩小公共服务方面的地区差别,对181个因煤矿萧条而受严重影响的市镇采取特别预算,其中九州地区就占到117个,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这些地区基本可以维持自身的教育、道路及其他地方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

我们建议国家早日制定明确的产业转移援助政策:在中央财政或省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用于这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替代产业培育,用于矿山关闭后失

业工人的培训和安置,用于地面塌陷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增加上级财政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的比例,或者采取其他财政金融措施支持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 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 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 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

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2、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 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 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 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

2019年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XX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

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年,盂县**年左右,郊区不到**年,平定也只是**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7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陈学章 (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的比我国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320047203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资源型城市迟早总要面临转型的问题。工业化最先在英、法和德等国家开始,资源型城市在那里最先发展起来,也最先开始转型。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大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分析研究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对寻找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基本模式及评价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模式、资源的丰度、赋存条件、开采成本、区位等方面的差异,所采取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由很大差异,比较由代表性的经济转型模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欧盟模式三种[1]。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转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1995年末美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400亿吨,可开采年限为258年;澳大利亚储量为909.4亿吨,可开采年限375年。三国的矿业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转型难度较小。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因此在处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由于美、加、澳都是移民国家,人们对于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的居民都能顺利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市。因此美、加、澳的矿业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国矿业城市的转型,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些国家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政策。只是不起主导作用而已。短期政策如利用财政支持和社会福利保障而采取的紧急救援,使经济危机比较平稳的过渡;长期政策则是针对矿产开采不稳定社会结构循环本质而定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上述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条[2]。 (1)建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指提前公布公司的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有序地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加拿大法律规定的预警时间是2~4个月。这可以避免工人惊慌失措。 [基金项目] 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00622008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陈学章(1974— ),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 7 4 ?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赵海讲义: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孝义 一.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① “先矿后城式”,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② “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等。 资源城市多以煤炭、石油、铁矿、铜矿业为主。我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④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三. 我国资源型枯竭城市 ① 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② 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③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 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53%10%4%

四.孝义的成功转型 ㈠.孝义城市简介 ①.“孝义”名字的来历: a.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 b.“义虎救樵夫”: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②.孝义的自然资源状况 A.土地资源 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着”的美誉。境遇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 B.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 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 地。 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 量90亿吨。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 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 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 ㈡.促使孝义转型的原因 ①.转型前的情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建国以来,孝义市先后被列入国家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区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孝义市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焦企业,而且数量众多。拉煤的大车和烧焦的高炉在当时的孝义比比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孝义的经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孝义市从2001年至2006年,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8年,孝义市取代河津成为了“三晋首富市(县、区)”。 山西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县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丰富的煤炭背景。在我国能源供应偏紧的那段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孝义也是这样。 目前,全市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到工业总产值和从业总人数的45%以上,资源型企业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市45万人,

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型城市建设转型之路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验的借鉴 杨勇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进入本世纪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传统能源日趋枯竭,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能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性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结合山西省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煤炭附属清洁能源以及高科技新能源,充分利用山西省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新能源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 1.何谓资源型城市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或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基础能源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矛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以煤矿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如何成功实现城市转型,获得生态节能的持续发展,是山西省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已发展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1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 1 -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 2 -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

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个案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个案研究 ————————以河南焦作为例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资源可供开采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任务。本文以焦作为例,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分别从历史概况,转型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几个方面分析和总结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发挥区位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寻突破口,重视科技投入,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个案研究;焦作 河南地处内陆,在长期的工业化道路上形成了以资源型城市为主导,大型资源型企业为带动的一个发展模式。在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中的13家河南企业里,就有10家是主要从事煤炭,钢铁,水泥,发电等之类的资源型企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研究和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难题,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本文以河南焦作为例,以其发展历程作为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提出不足仍需改进之处,希望对其它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可以起到借鉴意义。 1.历史概况 焦作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位于河南省和山西省交界处,北靠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焦作的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尤以煤著称。截至目前为止,探明煤田储量为6亿吨,均为优质无烟煤。自1956年建市伊始,焦作就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焦作可以说是因煤炭而兴,因资源而兴的一个城市。截至1995年,焦作资源型企业达到了1223个,从业人数8.8万人,年矿产2109.85万吨,总体上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金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1903年的第一筐煤的产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不断的开采,焦作的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再加上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普遍活力不足,亏损严重等原因,使得1999年时焦作的整体经济形势急转直下,GDP同比下降13%,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4%,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2%。煤炭等资源的衰落让焦作的发展前景顿时暗淡。 2.转型发展历程 煤炭工业资源工业的道路受阻之后,焦作开始积极的调整发展道路,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从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出发,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摆脱低迷,再次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焦作市的GDP总量达到了1309亿元,位居全国第86位,河南省第3位。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1改造传统产业,在其基础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长期以来资源型企业给焦作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改造传统产业,首先就要从治理污染上着手。从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焦作关闭传统的落后产能企业达到56

资源枯竭城市三大转型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7496069.html, 资源枯竭城市三大转型模式 作者:阮晓东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3年第11期 矿业兴则城市兴,矿业枯竭则城市衰,概括了中国绝大多数依靠矿产采掘业为经济支撑的城市的发展历程。而随着矿业资源的逐渐枯竭,很多城市进入到粗放式发展后发展动力骤减的阶段。而这样的城市,即资源枯竭城市,在中国有数百座之多。 面对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单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替代产业少、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矛盾,探索如何走出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如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为这些资源枯竭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类型众多,每个地区的资源枯竭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地理和资源赋存特征。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又该采取哪些模式可供选择呢? 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适合于资源供应仍然相对稳定处于发展中期的城市,比较典型的城市是美国的休斯顿,其主要的产业政策是引导资源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利用技术优势来弥补资源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应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比如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的资兴、耒阳、枣庄,以有色金属为发展重点的个旧,以森林资源为挖掘主线的阿尔山市等。 枣庄市决策者计算后发现,1块钱的煤用于发电可以变成2块钱,做成甲醇就可以变成4块,做成醋酸就可以变成8块,如果做成醋酸二纤维素就可以变成78块钱。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拉长的确可以将煤矿变成“金矿”。正因为如此,资兴、耒阳、枣庄等资源枯竭城市都上马了煤矸石发电、煤电气一体化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并通过制作建筑材料等来努力延伸产业链。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投产的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还创造性地将以煤炭和煤矸石为载体,以PVC为主线将能源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云南个旧也通过发展有色金属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个旧将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对接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使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系统性的提高。此外,循环经济也成为个旧有色金属附加值提到的手段之一。目前,云南锡业10万吨铅、10万吨铜项目竣工投产,民营企业红铅10万吨铅、红河锌联固废物炼铁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试生产,此举也将个旧的有色金属企业推上了现代企业发展道路。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阿尔山林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不过随着森林资源枯竭,阿尔山市木材蓄积量大幅减少,目前成熟林与过成熟林已采伐殆尽。为了摆脱资源枯竭的局面,阿尔山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木材精

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大同市为例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由来己久,资源型城市便是建立在人们开采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西方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遭到废弃。这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或者替代资源的出现和繁荣,使得这些城市的职能已经不能维持原有的功能。还有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完成了转型。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许多资源型城市。现在,由于资源的开发周期己久、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的问题。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北方的煤炭城市,由于资源的不断开采,城市功能日渐衰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的转型之路是这些城市的迫切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中央政府也很重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群)战略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特别是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包头等,这些城市的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正确的转型,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环境、经济问题。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是必要的。 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目前,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弱小、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就业压力大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开发利用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再加上不同城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直接套用。本文希望从山西省大同市的基本发展情况入手,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大同市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大同市在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区的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由于要素禀赋及经济基础带来的差异,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走出符合实际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动态 一、资源型城市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3-0013-04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李 健 〔摘 要〕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替代产业、接续性产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由市场决定,但这并不否定城市当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积极导向作用。其结论为,在特定情况下,城市当局任其“矿竭城衰”可能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 健(1969—),男,汉族,重庆潼南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 2007-03-20〔修回日期〕 2007-10-20 一  产业转型是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们把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泛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1] 。这类城市的资源枯竭将不可避免,其采掘产业和相关产业也将因此逐步萎缩。如果其他产业未能有显著的发展,不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关产业萎缩所留下的空缺,城市经济就会出现明显衰退,整个城市就难以保持良性运转,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城市萎缩,出现“矿竭城衰”现象。反之,如果其他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城市的支柱产业能够实现成功转换,并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关产业萎缩所留下的空缺,城市经济就会保持活力,从而实现“矿竭城不衰”。 “矿竭城衰”或“矿竭城不衰”是不可再生型资源城市面临的两种结局,其一般都会发生产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不同的是,前者的各个产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发生变形,而后者能够实现城市产业 结构转型。可以说,产业结构转型几乎是所有不可 再生资源型城市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2] 。 中国“矿竭城衰”的例子很多。1958年,云南东川因为铜资源丰富被设立为地级市,铜产业的产值和税收曾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20世纪90年代,随着铜资源的枯竭,东川市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倒闭,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1958年,因石油资源而设的甘肃玉门市,随油田的兴旺而繁荣,城市人口最多时超过10万。但是,玉门市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分依赖石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玉门市经济总量约三分之二是与石油开采相关的,财政收入的60%直接源于石油;此外,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个就业岗位,占玉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石油资源日渐枯竭(最低年产不足40万吨),1.8万石油工人赴新疆开 发吐哈油田,玉门市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现在的玉门市,大量资本外流,人口外迁,空置房屋成片拆毁,城市急剧萎缩,一派残败景象。据估计,玉门  总第152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3期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后作业提升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后作业提升5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基础演练】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下图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是() A.大庆市B.黑河市 C.鹤岗市D.鸡西市 2.伊春市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是() ①以育林为主,禁止采伐②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③建立木材储备基地④积极转型,建设煤化工基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多年来,甘肃省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正努力转型新能源开发。无限

“风光”尽现大漠、戈壁。读图,回答3~4题。 3.风电开发理想的主战场城市最可能是() A.武威B.天水 C.玉门D.兰州 4.当前该区域风电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利用技术不成熟B.产业转型起步晚 C.生态保护限制严D.距离消费市场远 我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读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D.森林资源锐减 6.借鉴鲁尔区发展经验,加快该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①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下图为资源型企业不同时期成本与产量图。读图,据此完成第7题。 7.当资源型企业进入减产期后,资源型工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是() ①关闭资源型企业②积极发展新兴工业③积极发展第一产业④治理环境污染⑤提高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效率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④⑤ 【能力提升】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相关的文章数量很多,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撰写论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对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作如下分析: 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研究起步较早,与西方国家较早进行工业革命有重要关系,北美地区、澳洲等地的理论研究文献较多,这些国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层次:个体分析、规范分析、产业转型分析。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加拿大地理工作研究者英尼斯就着手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实例分析[1]。自此往后的三十多年内,美国、加拿大、澳洲等研究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展较快,形成大量的研究文献,代表人物有胡贝特、卢卡斯(R.A.Lucas)、布莱德伯里(J.H.Bradbury)、巴恩斯(T.J.Bames)、海特(R.Hayter)[2]。在学术界的研究方式中,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城市规划学等早期传统学术研究方式是科学家运用的主流,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国家化理论体系的完善,资本积累等理论也逐步为资源型城市研究所运用,上世纪末随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更为频繁,学术界在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中,开始运用劳动力分割等新兴理论,通常对于西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分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具体时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该时间段的主要研究侧重点是资源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情况、社会关系变化和资源利用等,在相似资源型城镇中,选定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城镇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人员包括卢卡斯(R.A.Lucas)、罗宾逊(Robinson)、伊内斯(Innis)和塞门斯(Siemens)[3]。 胡贝特是美国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他以矿产城镇为代表,将矿的生命周期创新性地氛围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时期,这种划分方式对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的研究十分重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胡贝特在研究过程中较为关注资源开发的角度,并没有深入研究科学进步、劳力变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等情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同时也缺乏对政策方针和经济体制等宏观方面因素的探讨,因此这一理论存在一定缺陷。1971年在胡贝特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学者卢卡斯进行了研究补充和理论拓展,卢卡斯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状态

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_以济宁市为例_赵西君

第23卷 第6期2007年1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 ra phy and G eo -Info rmatio n Science V o l .23 N o .6N ovember 2007 收稿日期:2007-08-06; 修订日期:2007-09-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40) 作者简介:赵西君(197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xijunlx @https://www.doczj.com/doc/f57496069.html, 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 赵西君1,吴殿廷1,戎 鑫1,何 燕2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面对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诸多困境,产业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认为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 市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的主体,成熟期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以济宁市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采矿业 各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得出济宁市已处于资源型成熟期,并运用产业综合竞争力方法对济宁市的34个产业进行了 竞争优势强弱的层次分类。最后,依据该分类标准从资源产业的深加工和接续产业的培育角度构建了济宁市产业 转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模式;济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7)06-0087-05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课题。20世纪 80年代,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学者在资源型城市经 济、产业、劳动力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和实践[1,2]。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 始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国际 经验的总结及其在我国的运用[3,4];城市经济转型的 战略研究,寻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等[5,6];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或针对某方面问题(如生态环境等)进行研究[7];接续产业的选择、发展模式等[8,9]。然而,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期的选择以及如何实现产业转型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 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1 “资源诅咒”的困境 1.1 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错位 资源型城市往往依托开发某一种或几种自然资 源而发展起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效益可以带 动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长期采用不适当的 行政干预方式(如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税赋等) 分配自然资源,致使矿产资源的利润大量流向资源 深度利用地区(如沿海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收益 大大受损,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煤炭 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1978-1998年其综合经济 实力由全国第16位下滑到第26位,城镇居民收入 长期滞后,1980年居全国第23位,1998年居第29 位;1994-2003年采掘业投资由44亿升至82亿,而 同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却下降了2%,制造业的比重降幅更大(财经文摘,http :llfinance .sina .com .cn )。鸡西、鹤岗、阜新等资源接近枯竭的城市还背负着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重担,资源型城市不得不考虑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2 产业升级困难,劳动力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一般为采选业及与其关联的原材料工业,从而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如大庆石油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从业人员占 全市从业人员的25%;东营石油采掘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的78%,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5%[5];湖南省冷水市2001年资源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8%,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80%,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2%。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多定位于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对资源无节制、粗放式地开采和利用,忽视了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资源枯竭之时已无力支撑发展其他产业的巨额成本,产业升级困难。单一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力集中于资源开发加工与经营部门,劳动力素质较低、结构单一。1.3 国有企业比重大与地方政府利益冲突严重国内资源型城市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所有制结构基本上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为主,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很小。如铜陵、冷水江、东川、攀枝花、白银5个有色冶金城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83%;大庆和东营两座石油城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92%和85%[5]。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多元化格局突出,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