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3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3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3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

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

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

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

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

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

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

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

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

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

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

具体的方式,即谈话、

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

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

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

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

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

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

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

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

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

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

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

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

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

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

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

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

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

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

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

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

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

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

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

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

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

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

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

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

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

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

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

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

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

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

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

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

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

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

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

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

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

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

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

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

件作用。

9、刺激过程:客观

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

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

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

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

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

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

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

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

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

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

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

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

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

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

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

做第二信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

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

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

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

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

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

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

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

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

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

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

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

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

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

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

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

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

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

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

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

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

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

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

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

数的分配,斯金纳把这

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强化

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25、负诱导:由兴奋过

程所引起或加强周围的

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三、心理的发生

与发展

1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

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

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

界的影响。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

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

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

应,以维持新陈代谢

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

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

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

心理发生的标志。

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

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

(即人和动物)心理发

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

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

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

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的历史。

5、最近发展区:(维果

斯基)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

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

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

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

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受感觉:即接受身

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

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皮肤觉等。

3、内受感觉:是人对机

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

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

映。如饥饿觉、渴觉、

内脏痛觉等。

4、本受感觉:就是运动

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

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

活动情况。

5、感觉野:某个神经细

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6、特征侦察器:每个神

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

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7、知觉:是人对事物的

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

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

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

释感觉的过程。

8、空间知觉:是个体对

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

深度、方位、大小等的

知觉。

9、形状知觉:是个体对

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

反映。

10、深度知觉:(距离

知觉、立体知觉)个体

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

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

映。

11、方位知觉:是个体

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

置和方向的反映。

12、大小知觉:是个体

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

映。

13、时间知觉:是个体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的反映。

14、运动知觉:是个体

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

映。

15、似动知觉:(似动

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

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

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

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

象叫做似动知觉。

16、真动知觉:是对物

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

的知觉。

17、感受性:是人的各

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

的感受能力。

18、感觉阈限:是指持

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

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

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

量。

19、绝对感受性:就是

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

量的能力。

20、绝对感觉阈限:那

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

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

限。

21、差别感受性:是对

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

感沉能力。

22、差别感觉阈限:刚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

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

23、适应:同一感受器

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

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4、明适应:是从暗处

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

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

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

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

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

性变代。这是视觉感受

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25、暗适应:是从亮处

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

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

视觉感受性的变代。这

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

的过程。

26、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7、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28、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9、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30、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3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五、记忆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

3、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

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

的记忆。

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

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

为内容的记忆。

6、感觉登记:(瞬间记

忆)凡进入人的感觉器

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

存储,这种存储形式叫

做感觉登记。

7、工作记忆:指在对信

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

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

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

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

忆。

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

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10、程序记忆:是关于

“怎样做”的记忆,是

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

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

相分离。

11、外显记忆:是指当

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

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

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

出来的记忆。

12、内隐记忆:是指不

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

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

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

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

记忆。

13、记忆表象:是指人

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

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14、反响回路:是指神

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

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

合的神经环路。

15、识记:是获得事物

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

程,也就是说是识别和

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

忆过程的第一步。

16、机械识记:是指根

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

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

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7、意义识记:是指通

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

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18、保持:是人的知识、

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

程。

19、遗忘:是指对识记

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

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

回忆或再认。

20、遗忘曲线:(保持

曲线)德国心理家艾宾

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

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

系。

21、前摄抑制:是指先

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

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22、倒摄抑制:是指后

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

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23、复习:多次的识记

称之为复习。

24、回忆:是指经历过

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

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

现出来。

25、再认:是指曾经接

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

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26、联想:是指由一事

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

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

心理过程。

27、有意识记:是指有

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

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

识记。

28、无意识记:是指没

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

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

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

努力的识记。

六、思维与想象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

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

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动作思维:(直觉行

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语词逻

辑思维)是依赖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

问题的思维。

4、形象思维:(直观形

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

决问题的思维。

5、聚合式思维:(集中

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

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

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

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

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

案。

6、发散式思维:是沿着

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

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

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

案、结论或假说。

7、创造思维:是用创

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

成果,具有一定独创性。

8、常规思维:它是运用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

问题的思维。

9、分析:在思想上把事

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将事物个别特征、个别

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10、综合:是在思想上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

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

起来考虑的过程。

11、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12、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13、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享开来的思维过程。

14、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15、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16、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17、变式:事物的变换样式。

18、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19、思维定势:先前思维活动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

20、知觉定势:先前知觉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21、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最初看到它的功能影响更大。

22、灵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

然开朗的现象。

23、想象:是人脑对已

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

成新形象的过程。

24、有意想象:(随意

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

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

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

力。

25、无意想象:(不随

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

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26、再造想象:是按照

一定目的、任务,使用

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

新形象的过程。

27、幻想:是创造想象

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

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

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七、情绪与情感

1、情绪:广义的情

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

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反映形式。

2、情感:是和人的

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

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

态度体验。

3、需要:是个体和

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

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

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

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

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

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4、心境:是一咱较

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

态。

5、激情:是一种强

烈的、暴风雨般的、激

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6、应激:又称应激

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

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

情绪状态。

7、道德感:是人所

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

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

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

情感体验。

8、美感:是人对客

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

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

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

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

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

满意、愉悦、爱慕的情

感。

9、理智感:是人对

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

生的情感体验。

10、表情动作:简称表

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

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

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

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11、动作表情:是指情

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

动方面的表现。

12、激奋水平:人或动

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

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

同的水平,称激奋水平。

13、叶克斯——道得生

定律:该定律说明了作

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

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

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

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

的升高而降低。

14、情绪、情感的信号

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

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

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

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15、情绪、情感的调节

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

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

作用,并指引或维持活

动的方向。

16、教师的感染力:就

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

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

的情绪力量。

八、意志

1、意志:是人自觉

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

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

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随意运动:可以

由意识支配的运动。

3、不随意运动:是

指意识不能支配的运

动。

4、动机:是能引起、

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

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

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

要的念头、愿望、理想

等。

5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

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

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

之为诱因。

6、驱力:是指由机体的

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

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

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

平衡。

7、归因:对导致自

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

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

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

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

为的动力。

8、自我效能感:班

杜拉把个体对自己是否

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

和知觉,称为自我效能

感。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9、双趋冲突:对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10、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11、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12、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13、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14、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15、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九、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

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也称

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

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

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

所发生的注意。

4、定向反射:是由

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

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

物所共有。

5、注意的范围:是

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

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

对象的数目。

6、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

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7、注意的分配:是

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

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

数量。

8、注意的转移:是

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

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

另一个事物上。它是主

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

生的。

9、注意的过滤器理

论:过滤器理论认为,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

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

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

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

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

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

则被阻断在人的认识系

统之外。

10、兴趣:是力求认识、

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

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

在选择性。

11、爱好:是从事某种

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

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

的。

12、好奇心:是人们积

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

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

的动力之一。

十、言语与技能

1、语言:是由词汇

(包括形、音、义)按

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

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

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

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

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

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

程。

3、内部言语:是非

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

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

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外部言语:是进

行交际的语言,又分为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5、独白言语:是指

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

长而连贯的言语。

6、书面言语:指人

们凭借某种文字来表达

自己思想的言语。

7、技能:个体运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

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

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

复杂系统。

8、动作技能:是指在学

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

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

作方式系统。

9、智力技能:(心智技

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

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

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0、习惯:是人在一定

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

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

向。

11、练习曲线:是练习

过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

数关系的曲线图。

12、高原现象:是在复

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

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

现象。

13、技能的迁移:是指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

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

生产生的影响。

14、技能的负迁移:也

称技能的干扰,是已掌

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

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

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

的学习和形成。

15、动力定型说:认为

技能是通过一连串条件

反射所建立起来的若干

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

其中每一个先行动作都

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

号。

16、技能的正迁移:是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

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

产生积极影响。

十一、能力

1、能力:是直接影

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

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

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

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

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

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3、天才:日常生活

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

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

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

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

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

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

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5、特殊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

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9、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10、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12、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3、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三种基本的智力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

分。

14、经验性智力:指个

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

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

力。

15、情境性智力:指个

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

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

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

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

力。

16、比率智商:用智龄

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

表的智商。

17、信度:是指测验多

次测得结果的一致程

度,也称为可靠度。

18、效度:是指测验所

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

量的东西。

19、常模:就是解释测

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

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

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

的。

20、测验的标准化:为

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

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

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

叫标准化。

十二、气质

与性格

1、气质:指在人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

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2、性格:指表现在

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

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

征。

3、性格类型:指某

一些人共有或相似的有

组织的性格特征系列。

这种性格特征系列使一

类人有性格与其他人相

区别。

4、人格:是一个包

括性格在内的上位概

念,是一个人的整个精

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

倾向性的全部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场依存型:按照

人认识活动的基本方

式,一类人的认识以认

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

为参照系统,这类人属

于场依存型。

6、场独立型:按照

人认识活动的基本方

式,一类人的认识以基

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

系统,属于场独立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汇总

三、名词解释 1.教导:解释之一:教导是培植人的一种社会运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接洽。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术、影响人们的思想品质的运动,都是教导。狭义的教导,首要指学校教导,其含义是教导者根据必然社会(或阶级)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地对受教导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植成为必然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运动。解释之二:教导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转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运动,这是广义的教导;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导构成现代教导的首要情势,而学校教导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行的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运动。 2.教导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必然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导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导根基政策的总概括,是断定教导事业发展方向,领导全部教导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举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质教导,是教导者遵守必然社会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必然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导。德育包孕政治教导、思想教导和道德品德教导三个方面。 4.课外运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导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影响的正规教导运动。 5.教导科学:是以教导现象和教导规律为共同钻研对象的各门教导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导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导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导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导的首要内容; (3)科学技巧转变了教导技巧。 2.为什么学校教导工作必须要维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导工作的特性所抉择的;(2)教学是实现教导目标的根基道路;(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性抉择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导实践能阐明这一点。 3.请阐明教导目标同培植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导目标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导的总体请求,而培植目标是根教导目标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植的具体请求,是国家总体教导的在不同教导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植目标的断定必须建立在教导目标的根基上,而教导目标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植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程度的进步,为学校的产生供给了必要的物质根基;(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手,为学校产生供给了专门从事教导运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收拾达到了必然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导机构来培植官吏和知识分子。 5.师生关系的本色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性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导事业,关切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切珍爱。(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性。另外,在教学历程中,师生共同顺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历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增进的关系。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1含答案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或多选择者,该题无分。 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D】A.动物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A】A.爱B.悲C.喜D.恶 3.弗洛伊德把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而引起的焦虑称为 【D】A.客观性焦虑B.道德上的焦虑C.主观性焦虑D.神经性焦虑 4.皮亚杰认为【B】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 5.【C】主导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A.遗传B.自然环境C.教育D.社会环境 6.小鸡一旦印刻在某个客体上,例如对人印刻,就会跟着人走,而且不会对其他物 种产生印刻。这说明印刻【C】A.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B.可能形成得非常快C.是不可逆的D.只在“关键期”内发生 7.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可以用几个一般特点来描述。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这些 一般特点包括:发展速度、【A】、顶点和发展的分化和阶段。A.时间B.发展的稳定程度C.发展的协调性D.发展的均衡性 8.新生儿的头部88%的时间转向右边,表明他们是【B】占优势。A.丘脑B.左半球C.小脑D.右半球 9.【C】是幼儿游戏的最高形式。A.再造性游戏B.教学游戏C.创造性游戏D.活动性游戏 10.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C】的发育是最优先的。A.心脏B.胃C.脑

D.肺 11.小班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好玩具,自己也说:“爸爸明天也要给我买一个更大的玩具。”这种现象说明【D】A.幼儿在撒谎B.幼儿想像中带有特殊的夸张性C.幼儿以想像的过程为满足D.幼儿的想像内容经常与现实混淆 12.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下列哪项内容更感兴趣【C】A.学习的内容B.学习的结果C.背书包上学D.抽象的因果关系 13.初入学的小学生对于【B】方位,常常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A.上下B.左右C.前后D.东西南北 14.赫洛克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分为三类,其中【A】指相互信赖、不可分离的朋友。A.挚友B.伙伴C.好友D.朋友 15.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部分高中生属于人生观形成的【C】阶段。A.观察B.定向C.探索D.确立 16.若某个高中生对“现实的我”过高地估计,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 的我”也是虚假的话,他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是【D】A.自我肯定型B.自我矛盾型C.自我萎缩型D.自我扩张型 17.加涅认为,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的学习属于【B】A.语言的联合B.多重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原理学习 18.布卢姆等将【D】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和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A.认知领域B.动作技能领域C.态度领域D.情感领域 19.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B】A.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发现学习 20.主张将“S—R”改为“S一O一R”的是【A】A.联结一认知理论B.生成学习论C.人本主义D.认知结构一同化理论

2013年河南普通专升本教育心理学及答案

2013年河南普通专升本教育心理学及答案 一、选择题(教育学1-20,心理学21-40。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说文解宇》D.《四书集注》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学说是()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3.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是() A.杜威B.梅伊曼 C.赫尔巴特D.拉伊 4.学校教育产生于() A. 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 中世纪 5.我国古代教育内容“六艺”指的是() A.诗、书、礼、乐、易、春秋B.礼、乐、射、御、书、数 C.诗、书、礼、乐、书、数D.礼、乐、射、御、书、诗 6.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其教育的() A.方法B.组织形式C.手段n性质 7.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8.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得到发展() A.特长学生B.优秀学生 C.后进学生D.每一个学生 9,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0.“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1.主张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思想家是() A.马斯洛B.涂尔干c.卢梭D.裴斯泰洛奇 12.不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是() A.强制性B.普通性C.普及性 D.免费性 13.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义务教育B.职业教育C.基础教育 D.升学教育 14.在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是中心环节() A.备课B.成绩的评定C.批改作业D.上课 15.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A.教育独立于社会的发展B.教育独立于人的发展 C.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和特点D.教育独立于历史的发展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A.发展智力和能力B.反复练习巩固 C. 传授科学知识D.思想品德 17.我国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制 1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B.综合C.明了D.综合 19.“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提出者是() A.巴班斯基B.斯宾塞 C.赞科夫D.布鲁纳 20.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自我修养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水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种现象反映了知觉的()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3.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来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6.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7.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实例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采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者 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作() A.适应性能力 B.社会能力 C.人际能力 D.一般能力 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大领域 A.知、情、意 B.认知、情感、动作 C.知、情、个性 D.知、情、人格 17.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用途,这种现象叫()A.反应定势 B.功能固着

心理学自名词解释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 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 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 adaption 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 addiction 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 afterimages 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 attention 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 arousal 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 null hypothesis 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内省 analytical introspection 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 agrammatism 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 anomia 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 autokinetic effect 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 automatic process 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 behaviour genetics 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 behaviour therapy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 client-centred therapy 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 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 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 psychodynamic 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 behavioural compliance 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 A.组织教学的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学生的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2.学生的说谎、偷窃与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 ) A.结构性、可操作性与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B.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 )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与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与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就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与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 A.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等 9.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与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与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与操作技能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就是属于( )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 ) A.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与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与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 14.观察法的不足就是( )

2013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学教育心理学高频出题附答案解析五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虚拟自我 D.心理自我 2.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 B.华生 C.苛勒 D.加涅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4.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5.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A.外显性 B.展开性 C.内潜性 D.客观性 6.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7.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很有帮助的这种方法是()。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谐音联想法 D.关键词法 8.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直觉思维 9.操作技能就其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10.()是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11.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12.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13.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4.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A.班级规模 B.班级性质 C.班级类型 D.班级特征 15.为了减少误差,()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16.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A.活动 B.细节 C.经验 D.形式 17.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S0年代 C.20世纪60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3年7月《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3年7月《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 C.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关于合作学习叙述正确的是( AC )。 A.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 B.合作学习小组中最好有优秀生,这样可以帮助差生 C.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技能 D.合作学习不再需要教师 4.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学习的( D )。 A.理解 B.定势 C.应用 D.迁移 5.科尔伯格研究品德的发展主要是采用( B )。 A.深入谈话法 B.两难故事法 C.调查法 D.文件分析法 6.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BD )。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B.会骑自行车 C.有效记忆的方法 D.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7.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8.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9.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多尽可能快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并罗列出来,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映,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013教育心理学

1、我国教育心理学定义: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诞生之父,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其标志是 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3、国内教育心理学内容的“五要素”“三过程”: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 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学的学科特性:自然科学属性、社会科学属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实验科学、应用科学。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揭示教育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与量 上确定研究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体现在a、提供先进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提供方法手段,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1792年,世界上第一所培养教师的专门 学校——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成立,在课程上建立了心理学门类。 7、1879,德国冯特(誉为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籍。 8、东岳翻,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是1908年由方东岳翻译日本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编写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潘菽,1963年出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基本形成。 9、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研究原则:客观性(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就是实事求 是、尊重客观事实)、整体性、发展性(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育性原则。 10、教育心理学研究变量区别意义{心理现象=客观刺激+(个体内部活动+外部行为反应)}:客观刺激=自变量(外部刺激是自变量的主要来源)、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环境、温度、光线) 11、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根据观察要求不同分为:长期观察法、定期观察法。(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一定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3)测量法,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常见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创造力测验。(4)调查法,以提问的方式,了解被测试心理活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式调查(5)经验总结法,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 1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程序(6点):选择和确立选题、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2020年教育心理学

02111教育心理学 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 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 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

教育心理学模拟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4.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5.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定期进行整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为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6.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7.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完成的() A、尝试-错误 B、顿悟 C、形成条件作用 D、模仿 8.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C、惩罚 9.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10.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11.举一反三属于()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12.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13.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1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5.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6.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7.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8.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2013年江苏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一书并使教育心理学进入初创时期的心理学家是() A.阿特金森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桑代克 2.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的心理学家()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鲁纳 D.加涅 3.在正常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且不能逾越的特征,称为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这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称为()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 A.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准则 B.行为样式、行为条件和行为准则 C.具体目标、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 D.具体条件,具体行为和具体准则 6.强调知识只是一种假设和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的学习理论是() A.联结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变现为影响个体对个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的学习类型是() A.智慧技能 B.态度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8.当教师感觉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时教师成长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自我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9.用来表达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的知识称为() A.陈述性知识 B.操作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10.根据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叫() A.形成性评价 B.总价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1.在操作技能形成阶段中,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属于() A.操作的定向阶段 B.操作的模仿阶段 C.操作的整合阶段 D.操作的熟练阶段 12.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知识去理解价格与需求的关系,这种学西叫()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相关学习 13.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件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做法叫做运用() A.定式 B.定势 C.样例 D.变式 14.下列关于创造性与智力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必定具有高创造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