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共有四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节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二.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展开: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在认识问题上要划清三个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①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属性

和形式。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且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的

属性与形式。

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互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联结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

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反映与创造的统一结论: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

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

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认识能够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预见性。

其次,认识为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制约着实践水平,制约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

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46—P148)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 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理性)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①关系的表现

②学习这一关系的意义

到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3.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