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TT 525-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JTT 525-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JTT 525-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JTT 525-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C30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30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JTJ041-2000、JGJ55-2000、GB/T1596-2005 二、原材料: 1、水泥:赤峰远航水泥有限责任公司P.O42.5R 2、砂:白音青格勒砂场中砂 3、石:宇厦石料厂4.75-9.5mm:25% 9.5-19mm:50% 19-31.5mm:25% 4、水:饮用水 5、粉煤灰:蓝旗电厂 6、减水剂:天津雍阳 7、聚丙烯腈抗裂纤维:北京中创同盛科技有限公司 三、 1、使用部位:墩.台身及台帽 2、设计坍落度:90-110mm 四、配合比设计: 1、确定配制强度:fcu,o=fcu,k+1.645σ=30+1.645*5=38.2MPa 2、计算水灰比(W/C): 水泥强度:fce = 42.5*1.00= 42.5MPa W/C =(Aa.fce)/(fcu,o+Aa.Ab.fce)=(0.46*42.5)/(38.2+0.46*0.07*42.5)=0.49按耐久性校正水灰比,查JTJ55-2000表 4.0.4允许最大水灰比 0.50,取水灰比为0.47; 3、选定单位用水量(m wO): 根据二.3,三.2和JGJ55-2000表4.0.1-2选定用水量229kg/m3加0.6%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0%),则加过减水剂之后用水量为185 kg/m3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C o): m C o = m w o/(w/c) = 185/0.47=394kg/m3 按耐久性校正单位水泥用量查JGJ55-2000表4.0.4允许最小水泥用量300kg/m3采用计算用量394kg/m3;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并依据《用

浅谈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浅谈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214——马欢欢

高分子材料,顾名思义,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组成,加入适当助剂,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天然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棉花、毛、蚕丝和木材中的纤维素等,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塑料、树脂等,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进步。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于高分子材料的认识,主要是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高分子材料有很多种类。从来源来分,可以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举例来说,蛋白质、天然橡胶、纤维素等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淀粉、硝化纤维等为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有机玻璃、涤纶、尼龙等为合成高分子材料。 如果根据使用性质来分,可以将高分子材料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塑料是用途最广泛的合成高分子。人们常用的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再加入塑料辅助剂(如填料、增韧剂、稳定剂、交联剂等)制得的。通常,按塑料的受热行为和是否具备反复成型加工性,可以将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受热时熔融,可进行各种成型加工,冷却时硬化。再受热,又可熔融、加工,即具有多次重复加工性。如,PE,PET等。热固性塑料受热熔化成型的同时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形成立体网状结构,再受热不熔融,在溶剂中也不溶解,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时将被分解破坏,即不具备重复加工性。如果按照用途来分,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通用塑料一般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力学性能一般,主要作为非结构材料使用的塑料,如PE、PP、PVC、PS等。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能够经受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和较苛刻的环境条件,并且在此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使用,且可作为结构材料。如PC、PPO、PPS等。特种塑料一般指具有特种功能,可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的塑料,如氟塑料、有机硅等。 早期的橡胶是取自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胶乳,加工后制成的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和空气的材料,是一种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橡胶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制成;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合成橡胶又分为通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通用合成橡胶是指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胶种,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轮胎和一般工业橡胶制品。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

聚丙烯腈纤维的改性

五、聚丙烯腈纤维的改性 5.1改性的原因 聚丙烯腈纤维被称为合成羊毛,是代替羊毛的一种理想合成纤维,它具有较好的蓬松性、弹性、保暖性,但是其回弹性、卷曲性与羊毛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聚丙烯腈纤维吸湿性差的弊端也使其在使用过程中缺少天然纤维的舒适性。此外,聚丙烯腈纤维易于产生静电的积聚,纤维的体积电阻率高达 6.5×1013Ω/cm,影响了纺丝加工性能及其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合成纤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聚丙烯腈纤维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改性。 5.2聚丙烯腈纤维的亲水性改性 5.2.1高聚物分子的亲水化 在聚合时引入亲水性单体与AN共聚,增加纤维的亲水性。这种亲水性单体是含有-OH、COOH或其它亲水基团的乙烯基化合物,在国外有大量的专利报道。如日本旭化成曾分别采用乙烯基吡啶和二羰基吡咯化合物等为主的亲水性共聚单体,制得了吸水性PAN纤维。 5.2.2用亲水物共混: 可用来共混的亲水性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低分子化合物,另一种是高分子化合物。对溶液纺丝来说,用低分子化合物共混的纺丝溶液宜采用干法纺丝,如西德拜耳公司在PAN纺丝原液中加入5%~10%的甘油或四甘醇,进行干纺,生产高吸水性改性PAN纤维。现在所采用的亲水性化合物逐渐趋向于用高分子化合物,这些高分子化合物有:亲水性轻度交联树脂、聚乙二醇衍生物和聚丙烯酰胺等。 5.2.3与亲水物接枝共聚 与亲水性物质接枝共聚,同样可以达到增加纤维中亲水性基团的目的,其工艺要比大分子结构亲水化的方法简单易行。聚丙烯腈可与甲基丙烯酸、聚乙烯醇等接枝共聚,达到改善吸湿性的目的。丙烯腈与天然大豆蛋白通过接枝共聚制得亲水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是又一成功的范例。随着接枝效率的提高,吸湿率相应增加,这是由于大豆蛋白存在于聚丙烯腈纤维的表面的原因。 5.2.4对纤维表面进行碱减量处理 用碱减量法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使纤维表面粗糙化,产生沟槽、凹窝,以增强其吸水效果。同时,纤维结构中氰基与酯基在一定浓度碱溶液作用

浅谈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浅谈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20132640214——马欢欢

高分子材料,顾名思义,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组成,加入适当助剂,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天然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棉花、毛、蚕丝和木材中的纤维素等,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塑料、树脂等,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进步。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于高分子材料的认识,主要是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高分子材料有很多种类。从来源来分,可以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举例来说,蛋白质、天然橡胶、纤维素等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淀粉、硝化纤维等为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有机玻璃、涤纶、尼龙等为合成高分子材料。 如果根据使用性质来分,可以将高分子材料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塑料是用途最广泛的合成高分子。人们常用的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再加入塑料辅助剂(如填料、增韧剂、稳定剂、交联剂等)制得的。通常,按塑料的受热行为和是否具备反复成型加工性,可以将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受热时熔融,可进行各种成型加工,冷却时硬化。再受热,又可熔融、加工,即具有多次重复加工性。如,PE,PET等。热固性塑料受热熔化成型的同时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形成立体网状结构,再受热不熔融,在溶剂中也不溶解,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时将被分解破坏,即不具备重复加工性。如果按照用途来分,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通用塑料一般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力学性能一般,主要作为非结构材料使用的塑料,如PE、PP、PVC、PS等。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能够经受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和较苛刻的环境条件,并且在此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使用,且可作为结构材料。如PC、PPO、PPS等。特种塑料一般指具有特种功能,可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的塑料,如氟塑料、有机硅等。 早期的橡胶是取自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胶乳,加工后制成的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和空气的材料,是一种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橡胶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制成;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合成橡胶又分为通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通用合成橡胶是指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胶种,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轮胎和一般工业橡胶制品。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和应用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聚丙烯纤维以其良好技术经济性能,在水泥基材料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用于改善混凝土缺陷的聚丙烯纤维的特点及主要性能,对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影响以及目前国内的研究概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渗性;抗裂性 RESEARCH AND APPLIANCE ON THE CAPABILITY OF POLYPROPYLENE FIBRE CONCRETE WANG LONG CHEN LIANG LIU RENGGUAGN (1.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https://www.doczj.com/doc/f56724781.html,I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Abstract:Polypropylene fibre have good technical and oecumenical capability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be widely used in cemen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alty and capability of polypropylene fibre, and analyzes general situation of influence on concrete of polypropylene fibre. Key words: polypropylene fibre, concrete, mechanical capability, barrier property , crack resistance 前言 混凝土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其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成型、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建工程,是当前最大宗的人造材料。但作为多孔材料,混凝土也有脆性大、抗拉强度低、抗冲击能力差、易开裂等缺点。从混凝土应用的历史来看,实际工程中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不能使用。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1]。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易开裂的缺点是导致其耐久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研究减少材料中微裂纹的产生及阻止裂缝的发展,包括提高其抗拉性能,增强韧性和延性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就较好地改善了混凝土的这些缺点,而聚丙烯纤维是目前建筑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成纤维。 1 聚丙烯纤维 聚丙烯纤维是以丙烯单体在一定条件下聚合而成的结构规整的结晶型聚合物,属于合成纤维的一种,它的商品名是丙纶。基本特性是:乳白色、无味、无溴、无毒、质轻、不吸湿、不溶于水、耐腐蚀、抗拉强度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研究用合成纤维作水泥砂浆增强材料的可能性,发现尼龙、聚丙烯、聚乙烯等纤维有助于提高砂浆的抗冲击性。随后合成纤维混凝土技术快速发展。Zollo[2]等的实验结果表明,若在混凝土中掺加体积率为0.1-0.3%的聚丙烯纤维时,可使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减少12-25%。由于聚丙烯纤维生产原料比较丰富,生产过程比较简短,因此生产成本相对于其他品种纤维较低。实践证明,从性能价格比上看, 目前最可行的当属有机纤维中的聚丙烯纤维。 但是普通聚丙烯纤维,在掺入水泥混凝土中拌合的时候,往往出现在水泥浆中难于分散、结团现象严重、纤维与水泥浆的握裹力差、抗老化能力差等缺点。因此土建工程中所用的聚丙烯纤维必须经过改性处理。改性聚丙烯纤维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能。在生产中经过特殊处理,

聚丙烯腈纤维

聚丙烯腈纤维之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与发展 一、前言 聚丙烯腈纤维,学名Polyacrylonitril,商品名为Acrylic,大陆称为腈纶。聚丙烯腈纤维为今日已工业化之合成纤维中,最多采多姿的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的定义为“属一种人造纤维形成这种纤维的物质是任何长练的聚合体所组成的,此聚合体至少含有85%以上之聚丙烯腈成分”。而经改质过的聚丙烯腈纤维称为改质聚丙烯腈纤维(modacrylic fiber),其中聚丙烯腈成分占85%以下但至少须含有35%以上(Textile Fiber Product Identification Act 1960)。 聚丙烯腈纤维之分类 聚丙烯腈纤维为高熔点之聚合物,例如奥隆(Orlon)之熔点为238℃~249℃,聚丙烯腈纤维之熔点约在240℃左右,故加热至融点时容易变质,不能融熔纺丝,一班均采用融液纺丝法。早期因为无适当的溶剂,对于溶剂的选择上,为最大的问题点。直到1948年,美国杜邦公司(Du pont)发现DMF(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为聚丙烯腈纤维之最佳的溶剂,而在1950年大量生产,命名为奥隆(Orlon)。 因为聚丙烯腈单独聚合时染色较不易,故除了奥隆及极少数商品之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聚丙烯腈纤维皆为其共聚合物(copolymer)。例如维尼龙N为丙烯腈与醋酸乙烯酯,压克力隆为丙烯腈与苯乙烯之共聚合物。 而共聚合之意义在于强化物理性质与改善染色性(导入染色座席使盐基性染料可染或酸性染料可染),但各个制造厂商对于所使用之共聚合原料均极端的保守秘密,不做任何明确的说明。 纯粹聚丙烯腈纤维具有甚高的强度,而改质的聚丙烯腈纤维则强度较低,与黏液嫘萦差不多。各种聚丙烯腈纤维的纵侧面都很类似,唯有截面的形状有异。

浅谈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

浅谈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 王月悦化科院环科系08080402 摘要:简单介绍了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国、内外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了它们的应用,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人造血液、人造血管、必然性、现状、氟碳化合物 人工血液(Artificial blood)是指一类具有载氧能力的人造制剂,它能代替血液在组织中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1]。 现实生活中,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往往是危及人生命的。比如,下肾主动脉、髂动脉以及下行的胸主动脉瘤的膨胀会导致血管扩张;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变窄甚至闭塞;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中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脏病,当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老化或破损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进行血管移植。因此我们引入了人造血管的概念,人造血管在血管移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一)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出现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如果人体失血超过30%,必须进行输血抢救,但是,在早期的临床上输血往往失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1 9 00年,奥地利33岁的生物学家兰特斯坦纳将同一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入几个人的血清中,结果有的血清中发生了凝集反应,有的却没有反应。由此发现人血存在着3种基本组合,即A、B、O三种血型。以后进一步发现,人类的血型为A、B、O、A B四型,并发现一些亚型。血型的发现,奠定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也揭开了输血之所以会失败的奥秘。从此临床上严格规定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但是,由于血型的限制,血源的匾乏,以及输血前准备工作的繁琐,使科学家们对血液的研究转向研制人造血液。 (二)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的发展 人造血液的发展应该从本世纪3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生物学家将重点放在研究血红蛋白的结构上。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只能从人血中提出红细胞,进行脱氧、冷冻和干燥,制成血红素粉保存起来。到用时.用生理盐水配成血红素液,作为血液代用品。然而,这并非是人造血,实际上是人血的提取物。1 9 6 6年,美国医学博士克拉克在实验室里研究氟碳化合物溶液。一次一只老鼠意外地掉进了此溶液中。过了很久,克拉克才察觉这个不速之客,并将其捞出。结果.本应淹死的老鼠却抖抖身子一溜烟地逃之夭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于是克拉克有意将一只白鼠浸入氟碳溶液中,经浸几小日寸后,捞上来的舀鼠仍安然无恙。克拉克进一步研究证明,氟碳溶液具有很强的含氧能力,其含氧量比水大10倍,是血液的2倍多。克拉克立即意识到它可能是人造血液的理想材料。这个发现开创了人造血液的研究方向。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从一只经麻醉的老鼠身上抽去了90%的血液,代之以一种全氟碳乳液,然后将其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再向罩内加注氧气,10分钟后,麻醉的老鼠不仅苏醒,而且存活了8个小时。这个试验是鼓舞人心的,但氟碳化合物在微细血管里会凝集成簇,产生血疲,堵塞血管,因而仍不具实用价值。1978年2月旧本医生内藤良一用全氟蔡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做原料,再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制得一种牛奶状的白色悬浮液。经动物试验后,又给自己身上

浅谈气密性检测技术及影响检测的因素_吴礼平 (1)

63 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科技技术应用 一、概述 气密性是指某一零件对液体或气体的泄漏程度,这一指标涉及很多零部件的制造质量,装配质量。例如:在变速箱中的机油;咖啡壶中的水;燃气炉;蓄电池。 气密性的标准值应由使用要求而定,如核工业和航天领域对气密性要求就比一般工业高,而检测方法也取决于检测值的大小。 二、应用领域1.汽车行业汽车整车,摩托车,发动机,大灯,减震器,继动阀,喇叭,变速箱,进排气门,化油器,水路、油路系统,气缸体,气缸盖,助力转向系统,电磁阀,蓄电池,空气过滤器,滤清器,喷油嘴,各种密封,制动总泵,水泵,液压泵,预热器,散热器,燃油管路,压力调节阀,阀座,空气悬挂系统,恒温器… 2.医疗行业 导管,透析设备,流量阀,毛细吸管,塑料阀,注射器,人造瓣膜… 3.各类容器 喷雾器,喷嘴,香水瓶,苏打罐,塑料瓶,烧瓶,食用袋,打火机… 4.家用器具 空调器,电冰箱,电池,燃气热水器,电水壶,卫浴器具,咖啡壶,高压锅,各类加热件,煤气灶,烫斗,烤箱,洗衣机… 三、气密性检测的方法 通常作气密性时用的方法是加压或抽真空,而作气密性检测的方法确实很多,从非常简单的水箱法到非常复杂的气体探测法,简单简介如下: 1.泡沫法:用肥皂液涂抹零件表面,再加气压,观察气泡。 2.空气/水法:对零件封堵,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待气体稳定后测定压降,根据压降值判断密封性,这是最适合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方法,其可在线检测。浅谈气密性检测技术及影响检测的因素 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吴礼平 3.气体探测法:对一些不能用空气/空气法的领域(如泄漏量很小,大体积,需要知道泄漏点),气体探测法,然而因气体成本高,测试慢等因素,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大规模使用。常用的气体探测法有两种: (1) 将被测件置于可探测的境地,抽真空,由进入探测器的气体量来判别被测件的泄漏量。 (2) 将被测件内部充入探测气体,然后在外部探测泄漏点及评估大小。此方式被探测极限取决于气体和探测器。很多气体都可选用,常用的是卤元素气体,而最灵敏的是氟利昂。 以气体压力变化为基本原理的测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由于其应用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相对成本低,速度快,精度要,因而极适合装备在车间和自动生产线上。 气密性检测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丰富的经验,其难点主要是被测件自身的热力性和可靠的封堵。 四、气密性检测方法的选择 气密性检测方法很多,针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不同,检测前应根据检漏要求、检漏环境、检测成本等选择合适的检漏方法。 选择气密性检测方法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因素:1.确定实际的测试压力 测试压力通常选择零部件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压力,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低;如是否有足够压力的气源、安全性、密封夹具设计的考虑及结合产品实际测试的弹性变形及承压情况等特点,选择相适宜的测试压力,该参数也可从验证产品在不同的检测压力下,选取最稳定的测试压力。 2.确定泄漏率 泄漏率可以是通过测量漏孔压力下降量。或者是单位时间的介质通过的容积。对于一定体积来讲,制定多大的泄漏率合适,是由你想防止什么样的物质(气体/液体)对该工件漏出/入来决定的。 3.确认泄漏检测的意图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密性检测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被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文章简述了气密性检测常用技术的基本方法,阐述了气密性检测方法的选择、影响气密性测试的因素,并论述了气密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密性测试;检测方法;检测影响因素 成纤维.2006,35(8):17-19. [7]朱清,张光先,张凤秀等.腈纶织物接枝大豆蛋白改性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10,(2):20-24. [8]杜孟芳,闵思佳,张海萍等.用丝素蛋白涂覆涤纶织物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7,33(3):427-432. [9]高素华,张光先,琚红梅等.涤纶表面接枝蛋清蛋白改性及其服用性能研究[J] .丝绸.2010(10):6-9. [10]张吉升.涤纶织物的丝胶改性和染色工艺研究[J].合成纤维.2010,39(7):44-47. [11]谢瑞娟,邢铁玲,谢丽莹.丝胶蛋白用于涤纶织物改性的研究[J].丝绸.2002,(11):14-16. [12]潘福奎,潘延松,谢莉青.利用丝胶改善涤纶织物服用性能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2005,20(1):61-63. [13]丁志文.一种胶原蛋白-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ZL03156292.2,2005-03-09. [14]吴炜誉,王雪娟,王玲等.高含量胶原蛋白/PVA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纤维工业.2009,32(3):1-4. [15]高波,李守群,徐建军,等.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维的初步探索 [J].合成纤维工业2005,28(3):10-12. [16]唐屹.不同连接剂复合的胶原蛋白/聚乙烯醇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 [17]陈武勇,林云周,叶光斗等.金属离子改性的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CN1696362,2005.5.12. [18]李闻欣,程凤侠,俞从正,等.一种改性胶原蛋白复鞣剂的研制及应用[J].皮革化工,2001,19(1):9-12. [19]Sionkowaska A. Molecular interaction in collagen an-dchitosan blends[J]. Biomaterials, 25(2004): 795-801. [20]华坚,王坤余,顾迎春,等.胶原蛋白-壳聚糖共混溶液的黏度与可纺性能[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2):12. [21]但卫华,周文常,曾睿,等.胶原-壳聚糖共混纺丝液的制备[J].中国皮革,2006,35(7):35-38. [22] 余家会,杜予民,郑化.壳聚糖——明胶共混膜[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5):440-444.

聚丙烯纤维

聚丙烯纤维 一.聚丙烯纤维概述 聚丙烯短纤维(又称PP纤维或短纤维)以聚丙烯为原料,经特殊的生产工艺及表面处理技术,确保其在混凝土中具有极佳的分散性以及与水泥基体的握裹力,且抗老化性好,可保证在混凝土中长期发挥功效。 聚丙烯短纤维化学性质稳定,只依靠改变混凝土的物理结构而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其本身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同混凝土骨料、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混合后其化学、物理性能稳定,故与混凝土材料良好的亲和性。 聚丙烯短纤维可有效的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塑性收缩、干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防止及抑制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砂浆的抗裂抗渗性能及抗冲击、抗冲磨、抗冻融、抗震能力。 如需抗裂纤维请与我联系 二.聚丙烯纤维主要功能 作为混凝土的次要加强筋材料,聚丙烯短纤维可大大提高其抗裂、抗渗、抗冲击、抗震、抗冻、

抗冲磨、抗爆裂、抗老化性能及和易性、泵送性、保水性。 四.聚丙烯纤维应用领域 ●混凝土刚性自防水结构: 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屋面现浇楼板、蓄水池等。抗裂、抗冲击、抗磨损、要求高的工程、水利工程、地铁、机场跑道、码头、立交高架、桥面、桥墩、超长结构等。 ●水泥砂浆: 内(外)墙粉刷、加气混凝土抹灰、室内装饰腻子及保温砂浆。 ●抗爆、耐火工程: 人防军事工程、石油平台、烟囱、耐火材料等。 ●喷射混凝土: 隧道、涵洞衬砌、薄壁结构、斜坡加固等。 五.聚丙烯纤维使用说明 ●建议参量: 普通抹面砂浆建议每方砂浆参量为:0.9-1.2kg; 普通砂浆建议每吨添加量为:1-3kg; 混凝土建议每方混凝土参量为:0.6-1.8kg(供参考)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简称CFRP)是以碳纤维或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树脂、陶瓷、金属、水泥、碳质或橡胶等为基体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简称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和热烧蚀性能三个方面。 (1)密度低(1.7g/cm3左右)在承受高温的结构中,它是最轻的材料;高温的强度好,在2200oC时可保留室温强度;有较高的断裂韧性,抗疲劳性和抗蠕变性;而且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高于一般的碳素材料,纤维取向明显影响材料的强度,在受力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假塑性效应"即在施加载荷初期呈线性关系,后来变成双线性关系,卸载后再加载,曲线仍为线性并可达到原来的载荷水平。 (2)热膨胀系数小,比热容高,能储存大量的热能,导热率低,抗热冲击和热摩擦的性能优异。 (3)耐热烧蚀的性能好,热烧蚀性能是在热流作用下,由于热化学和机械过程中引起的固体材料表面损失的现象,通过表层材料的烧蚀带走大量的热量,可阻止热流入材料内部, C-C材料是一种升华-辐射型材料。 复合原理它以碳纤维或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碳或石墨化的树脂作为基体。 复合以后的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好,高温形态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陷性,平行于增强方向具有高强度和高刚性,能抗裂纹传播,可减震,抗辐射。 碳纤维增强尼龙的特色 碳纤维具有质轻、拉伸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抗蠕变、导电、传热等特色,与玻璃纤维比较,模量高3?5倍,因而是一种取得高刚性和高强度尼龙资料的优秀增强资料。碳纤维复合资料可分为长(接连)纤维增强和短纤维增强两大类。纤维长度可从300~400m 到几个毫米不等。曩昔10年中,大家在改善不一样品种的碳纤维复合资料加工办法和功能方面投入了许多的研讨。从预浸树脂到模塑法加工,从短纤维掺混塑料注射加工到层压成型,在碳纤维复合资料及制品制造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历。当前普遍认为,长(接连)纤维有高强、高韧方面的优越性,短切纤维有加工性好的特色。因而,长碳纤维复合资料在加工上完善成型技术、短碳纤维复合资料进一步进步力学功能是碳纤维复合资料开展的方向。 依据碳纤维长度、外表处理方式及用量的不一样,还能够制备归纳功能优秀、导电功能各异的导电资料,如抗静电资料、电磁屏蔽资料、面状发热体资料、电极资料等。碳纤维增

聚苯乙烯电纺纳米纤维对水中苯系物的吸附性能

第29卷 第1期 2010年 1月环 境 化 学ENV I R ONM E NTAL C HE M ISTRY V o.l 29,N o .1January 2010 2009年5月9日收稿. *江苏省高新技术(BG2007044).**通讯联系人,Te:l 025 ******** 1013, E ma i :l xj k ang64@163 co m 聚苯乙烯电纺纳米纤维对水中苯系物的吸附性能 * 孙 静 马玉琴 康学军**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摘 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静电纺聚苯乙烯纳米纤维对水中苯系物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探究 了纳米纤维对苯、对氯苯、硝基苯的吸附容量随浓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得到静电纺纳米纤维对 苯、对氯苯、硝基苯的平衡吸附容量平均值分别为9 82,5 57和4 4m g g -1,静态吸附4h 后基本达到平 衡.实验结果表明,静电纺聚苯乙烯纳米纤维能够较好地吸附苯类物质,并能多次重复利用,对水中较低 浓度的苯类物质吸附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吸附材料. 关键词 纳米纤维,苯,吸附. 苯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会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进入环境而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其去除方法研究倍受关注[1].由于苯系物特殊的化学结构以及潜在的致癌性,许多种苯系物已被世界各国列入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多环芳烃、卤代烃、多氯联苯等.因此,发展安全、可靠、易操作的去除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技术中,吸附法是主要的特别适于水体中微污染芳香物的去除方法[1]. 研究较多的是碳为基质的吸附材料,其中活性炭纤维表面积大,具有优异的结构和性能特征.纤维素纤维、酚醛树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沥青纤维为前驱体的活性炭纤维已经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各种纤维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高温氧化处理,易产生许多不易控制的因素[2].静电纺纳米纤维是近来引起关注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新技术,采用静电纺制备高分子纳米纤维,比较容易改变纤维的组成和形貌,可以方便地根据目标物理化性质设计制成与之有高效吸附性的新材料.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快等优点,而且使用方便,容易再生 [3].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高分子纳米纤维用于分离、萃取、测定等方面[4 6]. 本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苯乙烯纳米纤维,并就其对苯、硝基苯、对氯苯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其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1 实验部分 1 1 色谱条件 LC 20AD 高效液相色谱仪,SPD M 20A 紫外检测器(岛津,日本);色谱柱:岛津VP ODS C 18(150mm 4 6mm ,5 m );为提高化合物的分离柱效及峰形,流动相中加入磷酸二氢钾,流动相:甲醇 25mmo l l -1磷酸二氢钾=65 35,用磷酸调节p H 值4 5,用0 45 m 微孔滤膜过滤,超声脱气; 流速:1 0m l m i n -1;波长:208nm ;进样量:50 ;l 温度:20 . 1 2 标准溶液的配制 苯、硝基苯、对氯苯甲醇标准储备液:分别精密称取苯、硝基苯、对氯苯适量,用甲醇溶解配制0 1m g m l -1的溶液,贮藏于4 冰箱. 样品液:临用时精密量取各标准储备液加入水稀释成所需浓度(使溶液中甲醇比例 5%,V /V ).1 3 聚苯乙烯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静电纺丝溶液的配制:取聚苯乙烯(分子量1 8 105)加入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喃(4 6)的混合 溶液,在室温下缓慢搅拌,配制10%(W /V )聚苯乙烯溶液.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施工指导规程 一、一般规定 1.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结构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有关混凝土/砂浆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 1.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的设计可参照普通水泥砂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的有关标准。在按此标准的配制混凝土/砂浆基础上掺加适量聚丙烯纤维即可。在满足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加入聚丙烯纤维的影响,外加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二、原材料 2.1水泥 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所用的原料应符合水泥砂浆、普通混凝土所用的原料的有关规定。所用水泥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中有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所用原料的规定。 2.2掺和料 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时,可掺入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粉等矿物掺合料。掺合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外加剂》GB/T18736及相关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3骨料 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时,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粗骨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 2.4化学外加剂 聚丙烯纤维可与化学外加剂同时使用,化学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或《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等国标的有关规定。 2.5水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拌合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不宜采用海水拌制。 2.6聚丙烯纤维的技术要求

聚丙烯腈系纤维

聚丙烯腈系纤维 性质和用途: 聚丙烯腈纤维的密度一般为 1.16~1.18克/厘米3,标准回潮率为1.0~2.5%。纤维的特点是蓬松性好,保暖性好,手感柔软,并具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和防霉、防蛀性能。普通聚丙烯腈短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4~3.7克/旦,断裂伸长为26~44%。主要用作毛线、针织物(纯纺或与羊毛混纺)和机织物,特别适用于作室内装饰布,如窗帘。 丙烯腈系纤维的新品种有具有永久立体卷曲的复合纤维和具有多孔结构的高吸水性纤维,联邦德国商品名叫杜诺瓦,日本称阿奎纶,穿着舒适,适于做运动衣;还有抗燃、阻燃纤维、高收缩纤维等。聚丙烯腈中空纤维可用作人工肾脏透析器的材料。聚丙烯腈纤维是生产碳纤维的主要原料,它的共聚组分与一般聚丙烯腈纤维不同,多为二元共聚,且第二组分含量小,经预氧化、炭化、石墨化处理可分别制成耐1000℃的碳纤维和耐3000℃的石墨纤维。 制备: 聚丙烯腈的原料可从石油、天然气、煤和电石中制取。由丙烯、液氨以及氧气在400~500℃下发生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方法称丙烯氨氧化法。丙烯腈的聚合大多采用溶液法,根据所用溶剂的不同分为均相溶液聚合和非均相溶液聚合。均相溶液聚合所用的溶剂既能溶解单体,又能溶解反应所生成的聚合体,反应完毕后,聚合液可直接用于纺丝,故又称腈纶生产一步法。如以浓硫氰酸钠水溶液、浓氯化锌水溶液、硝酸、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 (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聚合,则可采用均相溶液聚合。非均相聚合所用的介质只能溶解或部分溶解单体,而不能溶解聚合体,在聚合过程中聚合体不断地呈絮状沉淀析出,经分离再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纺丝溶液,称为腈纶生产二步法。因非均相聚合介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水,又称为水相聚合法。聚合时根据溶剂不同选用不同的引发剂,例如使用硫氰酸钠和二甲基亚砜溶剂时常用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在水相聚合时则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为防止聚合体产生颜色,在聚合过程中加入少量的还原剂或其他添加剂,如二氧化碳脲、氯化亚锡等,以提高纤维的白度。 世界各国生产的聚丙烯腈纤维大多由三元共聚物制得,丙烯腈占90~94%,第二单体加入量为5~8%,第三单体为0.3~2.0%。加入第二单体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纤维的机械强度、弹性和手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染色性能。使用的第二单体有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和丙烯酰胺等。加入第三单体的目的是引入一定数量的亲染料基团,增加纤维对染料的亲和力,可制得色谱齐全、颜色鲜艳、染色牢度好的纤维。第三单体分两大类:一类是对阳离子染料有亲和力,含有羧基或磺酸基团的单体,如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磺酸钠、甲义丁二酸(又名衣康酸)、对-乙烯基苯磺酸钠等;另一类是对酸性染料有亲和力,含有胺基、酰胺基、吡啶等的单体,如乙烯吡啶、甲基乙烯吡啶等。 硫氰酸钠法均相溶液聚合的工艺流程是: 将原料丙烯腈(AN)、第二单体丙烯酸甲酯(MA)、异丙醇 (IPA)和48.8%硫氰酸钠溶液分别用计量桶计量后放入调配桶。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AIBN)和浅色剂二氧化硫脲(TUD)经称重后也加入调配桶。第三单体衣康酸 (ITA)则被调成一

化纤面料衣物与人体健康

论化学品与人体健康 化纤面料衣物与人体健康 摘要:化学纤维织物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衣料,种类较多。这里主要是指由化学纤维加工成的纯纺、混纺或交织物,也就是说由纯化纤织成的织物,不包括与天然纤维间的混纺、交织物,化纤织物的特性由织成它的化学纤维本身的特性决定。 关键字:化纤面料、不可再生、身体健康、发展趋势 在我国,恐怕无人认同化纤面料的性能优于天然纤维面料。但在发达国家,观点正好相反: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化纤面料在舒适性、功能性、高感性等方面更具优越性能。化纤是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总称。人造纤维包括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等,其性能与棉纱健康到底有利还是有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针对化纤面料衣服我从网络和杂志搜集了一些资料,谈一下它人体健康的优缺点。一:化纤面料的产生 化纤面料的产生与工业化和石油的开采冶炼加工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并真正利用的天然纤维不过几种或十几种。天然纤维虽然在总体性能上充满了优越,担其本身的仍有很多缺陷。天然纤维是指自然界存在和生长的、具有纺织价值的纤维。全世界天然纤维的产量很大,并且在不断增加,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但是其生产需要很多的物质人力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单单依靠人天然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当人类进入化纤

时代后,在短短的百年间,发明的化纤新品种就达上百种。化纤衣物短短几十件就迅速普及市场,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精彩!二:化纤优势 化纤在发展初期拥有三大优势: 1是结实耐用; 2是易打理,具有抗皱免烫特性; 3是可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而不像天然纤维占用土地,加工费时费力、产量有限。 4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难燃、高强度、高模量等一些特殊性能的新型合成纤维。特种纤维除作为纺织材料外,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海洋水产和通信等部门。 三:不可再生的劣势 但目前化纤的这些传统优势已“风光”不再。 1是如今人们穿衣讲究舒适性和时尚化,随着消费观念改变,化纤的结实耐用变得毫无用处; 2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天然纤维经过后整理,一样能具有易打理的性能; 3是人们已经认识到,石油资源不可再生,依赖石油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化纤产业总有一天会面临“灭顶”之灾 当传统优势风光不再的时候,化纤的吸湿性差、舒适性差、手感差等弱点却凸显出来。

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简介 (1) 五、施工部署 (4) 六、施工准备 (6) 七、混凝土浇筑工作安排 (8) 八、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施工及养护 (9) 九、安全文明及环境保护施工措施 (11)

1.编制依据 1.1施工合同; 1.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本工程施工图纸; 1.3依据的主要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图集: 序 名称编号 号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2010 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5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 6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7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2. 工程概况 2.1工程总体概况 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工程,占地面积6500㎡左右,总建筑面积为17976.50㎡,其中地下13030㎡,地上4946.5㎡,结构形式为高耸钢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结构自下而上由塔座大厅、塔身、顶部塔楼三部分组成,结构顶标高246.8m。 塔座大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盖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根部加腋梁 结构。塔座大厅最大高度18.5m。 塔身、顶部塔楼为钢结构,由五个直径与高低各不相同的单塔组成,分别 为1#塔、2#塔、3#塔、4#塔、5#塔。每个单塔均由圆柱状塔身与塔楼树冠形的观 景厅、上人的观景平台组成。各塔身之间利用结构伸臂行架设有疏散连接通道。2.2聚丙烯混凝土工程概况 按设计要求,大屋面、拱形入口、椭圆形采光筒以及一些上部有覆土要求的 按设计要求,大屋面、拱形入口、椭圆形采光筒以及一些上部有覆土要求的结

聚丙烯腈生产工艺与特点

聚丙烯腈生产工艺与特点 摘要:本文论述了用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均相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生产工艺,讨论两种不同聚合方法和聚合条件所合成的丙烯腈共聚物的生产工艺,并对生产聚丙烯腈的两种工艺进行综述评述。 关键词:聚丙烯腈溶液聚合水相沉淀聚合对比 聚丙烯腈,通常称为聚丙烯腈纤维(Polyacry-lonitrile or acrylic )}睛纶是聚丙烯腈纤维在我国的商品名。用85%以上的丙烯腈和其它第二、第三单体共聚的高分子聚合物纺制的合成纤维,又称聚丙烯腈纤维。如果丙烯腈含量在35%-85%之间,而第二单体含量占15%-65%,这种共聚物纤维则称为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聚丙烯腈的特点: 聚丙烯腈外观为白色粉末状,密度为1.14~1.15g/cm ,加热至220~300℃时软化并发生分解。玻璃化转变温度:104℃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不透明粉末;相对密度1.12,玻璃化温度约90℃。它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硝酸亚乙基酯等极性有机溶剂,还能溶于硫氰酸盐、过氯酸盐、氯化锌、溴化锂等无机盐的浓水溶液,以及浓硝酸等特殊溶剂。它的软化温度和分解温度很接近,加热至200℃以上也不熔化,而是逐渐着色,以至碳化。 用途: 聚丙烯腈主要用于制造合成纤维(如腈纶)。用85%以上的丙烯腈和其他第二、第三单体共聚的高分子聚合物仿制的合成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的中国商品名。俗称人造羊毛。美国杜邦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纯聚丙烯腈纤维(商品名为奥纶),因染色困难、易原纤化,一直未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来在改善聚合物的可仿性和纤维的染色性的基础上,腈纶才得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商品名,如美国有奥纶、阿克利纶、克丽斯纶、泽弗纶,英国有考特尔,日本有毛丽龙、开司米纶、依克丝兰、贝丝纶等。腈纶密度一般为 1.16~1.18克/厘米3,标准回潮率为1.0%~2.5%。纤维的特点是蓬松性和保暖性好,手感柔软,并具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和防霉、防蛀性能。主要用做人造纤维,俗称人造羊毛;制毛线、针织物(纯纺或与羊毛混纺)和机织物,尤其适宜作室内装饰布,如窗帘等。在材料学中常以聚丙烯腈为基体来合成多空材料,例如PAN基活性炭。 一、丙烯腈均相溶液聚合 聚丙烯腈不溶于丙烯腈,很难找到合适的溶剂,用纯聚丙烯腈原丝制取炭纤维,由于其化学结构存在大量的一CN基团,大分子间作用力强,又无侧链,致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施工技术总结及技术指南 宁波市白溪水库建设指挥部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十二工程局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研究课题组 2001年4月

报告核定:葛其荣 报告审查:高翔、李秋生 报告编写:劳俭翁、朱强、钟秉章

目录 1、概述 (1) 2、面板特征 (1) 3、面板混凝土配合比 (2) 3.1面板混凝土设计指标 (2) 3.2面板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2) 3.3混凝土材料的性能 (2) 3.4现场生产性试验 (4) 4、混凝土施工 (5) 4.1现场施工准备 (5) 4.2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 (6) 4.3混凝土浇筑 (7) 5、28#试验块施工 (10) 5.1混凝土设计配合 (11) 5.2现场生产性试验 (11) 5.3试验块施工 (11) 6、混凝土检测成果 (11) 6.1现场施工检测成果 (11) 6.2纤维均匀性检测 (13) 6.3混凝土力学性能检 (13) 6.4混凝土温度检测结 (15) 6.5裂缝检测 (16) 6.6裂缝成因分析 (16) 7、施工经验 (17) 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溢洪道陡槽底板中的应用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

1、概述 聚丙烯纤维作为工程建筑材料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但其在水工建筑物中的应用尚有待进一步试验论证。为此,白溪水库建设指挥部委托南科院针对白溪水库大坝Ⅱ期面板混凝土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并曾将阶段成果在溢洪道进口段作过施工试验,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南科院,并进行了配合比修正。并于8月份提供最终配合比室内试验成果报告,为验证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大坝面板上施工适宜性,指挥部决定于9月份在Ⅱ期面板的少量板块上进行施工工艺性试验。试验工作在精心组织下,按照《掺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现场试验(施工)措施》的内容和要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先进行面板1#块施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3#块和9#块的施工。经专家组评定,建议在Ⅱ期面板上应用。 通过试验块的经验总结,对试验块暴露出的问题,如坍落度及混凝土运输时间控制、压面困难、工序衔接等问题在后续块施工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对混凝土拌制方式进行改进。为进一步检验聚丙烯掺量多少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的影响,于11月30日在28#块上进行了增加聚丙烯掺量(1.2kg/ m3 )的对比试验。 白溪水库Ⅱ期面板混凝土于2000年9月20日开浇至2000年12月5日结束,历时77天,共浇筑聚丙烯纤维混凝土11000 m3。 2、面板特征 Ⅱ期面板共划分33个条块,除1#、33#板块外,其余均为12m宽板块,斜长由17.33m~78.33m。 1#试验块:最大板宽8.5m,最大斜长17.33m,平均厚度31.5cm,单块混凝土方量34.5m3,单块表面积109.4m2。 3#试验块:最大板宽12m,最大斜长40.32m,表面积408.2 m2,平均板厚33.5cm,单块混凝土方量136.7 m3。 28#块:最大板宽12m,最大斜长78.2m,表面积938.3m2,平均厚度36.8cm, 单块混凝土方量345.0m3(掺1.2Kg聚丙烯试验块)。 3、面板混凝土配合比 3.1 面板混凝土设计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抗渗标号S8,抗冻标号D100,含气量4~5%,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